1964年,东京奥运会,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许这就是两国之间的差距,接近半个世纪。
当然我在写此文章时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差距了,不过曾经的距离依旧让人心痛。
1964年,离文革还有两年,中国还要承受相当时间的折腾。
三丁目的生活在继续,我感觉此片中的意义中家庭在扩大。
茶川家快要添生命了,而养子淳之介则面临着人生抉择,是听父亲的话上东京大学将来安稳度日,还是继承父亲的衣钵以及自己的心愿当个作家。
而茶川龙之介的父亲去世了,茶川一直认为父亲讨厌他作个小说家并且把他赶出家门,直到葬礼才明白,父亲是为了让其真正独立起来而狠下心肠(这与第一部中六子的妈妈做法一样)。
所以茶川使用了一样的方法对淳之介,所幸的是一样的父亲,不一样的儿子,淳之介完全理解了父亲的做法。
而六子也恋爱了,爱上了菊池医生。
这让铃木则文大为“生气”。
而生气的原因不是因为菊池医生的不良传闻,事实是他已经成为了六子的父亲,影片中的则文的表现就如同听闻刚长大的女儿要离开嫁人的父亲一样,看得真令人心酸又心暖。
这种传统的家庭作坊的人与人的关系怕也是过去的存在了。
现在基本已经绝迹了,这是好是坏呢?
谁知道,这就是文明进步的代价吧。
终于在暖人的夕阳下,茶川的长子独立了,女儿出生了。
六子也出嫁了。
两个家庭都扩大了。
温馨地生活依旧在前行着。
10分。
《ALWAYS守候幸福的三丁目》(ALWAYS三丁目の夕日'64,2012)改编自西岸良平连载30年的得奖漫画系列《幸福的三丁目》,第一集《ALWAYS幸福的三丁目》在2005年11月,口碑与票房双赢之后,在2007年推出了续集《ALWAYS再续幸福的三丁目》,票房数字更是一举超越第一集,睽违五年,在今年终于推出系列的最终作《ALWAYS守候幸福的三丁目》,这个系列电影透过重现旧时代日本的样貌,描绘出三丁目街道里人们辛苦生活的样貌,即便生活充满许多苦涩,但是充满温馨的亲情、爱情,相互扶持的关怀却如这里的夕阳一样闪耀动人而美丽,映衬着东京铁塔的伫立,而更有永恒不变的信念支持在心中。
个人只看过了第一集,一直很担心如果没有看过第二集对观赏第三集的感觉是否就会比较浅薄,在观赏完电影后,其实对这个疑虑就直接删去,就算你没看过前面两集,对理解本片来说的影响不大,同样是能被片中堆叠出来浓厚的情感所打动,但是比较吃亏的一点就是,对于三丁目中的这些人物设定,就会花一点时间去理解,会比较慢进入状况,这也是无法避免的情形。
第三集的故事发生在1964年,这一年的日本是在脱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19年后,在这20年不到的时间,经济迅速的发展,不仅回复到战前样貌,科技、交通、建设也让日本有了不同的风貌,我们可以在片中看到新干线的子弹列车划过银幕,这象徵着这时代人们的活力,除此之外,1964年正是日本主办奥运的年分,电影中重现了运用喷射机画出奥运标志的模样,流泻出当时日本人的希望,在大银幕上看来非常壮观动人。
《ALWAYS守候幸福的三丁目》的演员仍是原班人马,包括吉冈秀隆、堤真一、小雪、堀北真希、茂田井正子、三浦友和、药师丸博子,也加入了新的人物,诠释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年代,虽然生活步调已然对每个人的生活产生冲击,面临新的困境与转捩点,但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就是维系在每个人心中的情感,如同前三集带给观众的,是感人的亲情、美的爱情,还有对生活的热情与街坊邻居每个人如同家人般相互协助的温情。
这个系列到底为什么会这么的吸引人?
我想这是因为电影透露出一种对旧时代的缅怀还有真挚的情感流露,而这样对旧时代的缅怀,不是一种贵古贱今的感觉,而是一种对好的事物的珍惜与怀念,并且希望这样好的事务能够重现,甚至变得更好,开创更美好的明天,也是因为这样,这个系列才能如此的受到欢迎。
而真挚的情感流露,就是这个系列电影最厉害的地方,无论你在何时接触到这部电影,你都会真正的被演员们所感动,而有所感触与启发,甚至到了第三集,作为一个系列的结束,演员们也合作了这么久,剧本里原有的角色情感加上演员们的离情依依,那是一种加乘的效果,渲染到观众的心里,那又是不同于前面两集所得到的情绪。
《ALWAYS守候幸福的三丁目》里,我最喜欢对于作家龙之介家庭的描绘,电影中龙之介收到家书之后回到了家乡,原本早已断绝父子关系的龙之介,去发掘到原来家里对他的关爱、父母的期盼与对他的骄傲却一直都在,这一段戏早让我已哭得泪眼婆娑,在这个世界上,最无法忽视的就是亲情,即使父母与孩子之间什么都没说,但在彼此的心中都会感受到那份情感的存在,电影中的这一段,对在外读书的我起了很大了涟漪,爸爸妈妈总是会担心我们,期待我们有番成绩,甚至盼望我们回家,但是作为孩子的角色,却不希望父母的担心挂念,于是常常有事不说,想家时候也不会轻易透露,就在这样微妙的互动下,一通电话、一句简单的话,牵动起全盘思绪,感受到彼此的爱与关怀在此间流动,那就是最为珍贵的亲情,即便相隔两地,或是看似平常的互动,情感却是浓烈的。
也许当我们有朝一日多出了为人父母的角色,现在不懂父母的行为都能自然而然变成自己的行为。
电影的最后一段,导演山崎贵似乎有意模仿第一集的表现方式,于是铃木汽车一家、龙之介一家有了和第一集相同之举,虽然就会觉得老调重弹,但是你会发现即使时光的流逝,时代的进步,不变的仍旧是那种情感,不管你感受的到,还是潜藏在心里,他会用相同的姿态出现,就像我们看到电影呈现的,铃木一家跑着挥手说再见,在返家的路程上看着夕阳,龙之介跑在街道上,爱是不会被时间的洪流所冲刷的,唯一改变的是,在时间的洗礼下,人们都会成长,用更成熟的方式面对别离,铃木一家不再大声嚷嚷,就是这样目送,龙之介也不再跑到跌倒,而能更成熟的说出再见。
时间推着我们前进,即使不舍,却会让我们变得更好,更加成熟。
这一个系列的电影,虽然说从第一集到现在第三集,都有步伐太过缓慢的缺点,但是,也许是这样的慢火精炖,才会让这世间的许多面向与故事被浓缩在一条街道上,完美的堆砌其间的互动与感情,在双线故事的发展下,不会让人觉得故事太过杂沓,也不会有故事比例分配不均的感觉,反而是你无论什么时候接触,都有不同的感受。
现在为人子女的我们,会看到淳之介那样的顺从与孝顺而反省自身,却也对其追逐梦想的勇气受到激励,有朝一日我们变成了他人的伴侣,我们会受到铃木夫妇相互扶持的精神而感动,做为典范,直到我们为人父母,也许我们就能明白在月台上望着子女离开,那种不舍是有多么椎心。
幸福该是什么模样?
相信每个人的一生都在追逐体会,在心底也都有一个答案,电影中给我们一个实体的模样,就像三丁目的夕阳一样,也许「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是幸福就如夕阳,和蔼的光色轻轻洒落,美而动人,即使如昙花一现般短暂,但我们都深知,经过了长夜漫漫,酷热的日光考验过后,夕阳会再度出现。
不用怕困难与挫折阻挡在人生的旅途上,再怎么辛苦,我们都能感受到幸福,即使只是小确幸,都能扩散出暖心的温度。
=========「幸福是什么呢?
是成为有钱人?
还是功成名就?
」电影中宅间医生提出了这个问题。
《幸福的三丁目》这一系列作一直以来要传达给观众的,也就是对于幸福的定义,每个人对幸福的感受都不同,是物质上的满足还是精神上的丰沛?
《幸福的三丁目》电影从第一部作品2005年在日本上映后,接着在2006年又推出第二部电影,时隔六年,第三部电影今年初在日本上映,十月也紧接在台湾上映。
这部作品从第一部看到第三部,一直充满着一股鼓舞人心、暖暖的温馨风格。
在小镇上生活着的人们,为了自己的未来、梦想在努力着,就算遇到了困难,有着「一定有办法可以解决的!
」的信念。
描述了日本战后人民对于生活的乐观态度,抱持着希望活下去的勇气。
这次的故事背景选在第二部电影的五年后,刚好是东京主办奥运的1964年,人民都很开心的迎接这项盛事。
此次利用了3D化,将剧中的街道背景给立体化,呈现出六十年代的模样,令人好像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到一股浓浓的怀旧味道。
而故事分两个部份,一个是铃木家六子的感情,另一个则是茶川和情同儿子的淳之介之间的亲情。
首先来说说真希饰演的六子,从第一部看到这部,维持着一贯浓浓的青森腔,非常的可爱,这次发现她已经是前辈了,骂起后辈毫不留情,好严格啊!
当初会看这部电影也是因为真希,我觉得她把六子这个乡下姑娘诠释得很好,很用心的去模仿青森口音,超适合六子这个角色!
六子已经到了想谈恋爱的年纪,对爱情这回事开始烦恼。
很庆幸的是六子的眼光是正确的,本来跟铃木一家人一样很担心的说,后来社长发飙的时候也太恐怖了。
最后铃木一家人也很支持六子自己所选择的爱情,看到铃木社长和夫人待六子如自己亲生女儿,相当的感动!
社长夫人对社长说了「在自己喜欢的人身边就是幸福的」,我想六子此时应该也是如此想的吧!
这次真希的戏份比起前两部多了很多,造型从之前一个纯朴乡下姑娘,穿着脏脏的工作服,变成一个青春年华的少女,大都穿着洋装,尤其是穿婚纱的样子相当的漂亮。
只不过以粉丝的想法来说,对于六子的结婚对象不是很满意就是,感觉没有说很登对。
另外茶川与淳之介的故事,说明着父母对孩子有着很高的期许,不要跟自己一样走辛苦的路。
然而淳之介虽然听着茶川的话,努力用功念书要考上东大,但他内心最大的心愿,还是想跟茶川一样成为一名小说家。
有一句话说「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淳之介从小就看着茶川写着自己热爱的小说,也因此会想走跟茶川一样的路,即使这条路很辛苦,其实他也就是喜欢如同自己父亲的茶川,为梦想而努力下去的样子。
剧中每个人找到自己的幸福,虽然这些幸福都不同也都很平凡,但是有了幸福感,人们才有生活的目标,活出自己的一片天。
电影没有告诉观众什么是幸福,因为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不同,但看完电影后好好的去想想属于自己的幸福到底什么,并且努力的去追寻、永远守护着这份幸福。
三天,三部《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
每每都被击中。
尤其第一、第三部。
看第三部的时候,已经了解到导演的心意,即使通过演员被讲出来,少了一点点那种私密的心意相通的默契,还是会觉得温暖,忍不住微笑。
充满善意地、认真地生活,被美丽的夕阳守护着,即使活着普通、辛苦、甚至悲惨,也就足够了吧。
这样,就可以了吧!
这次,罇真佐子在片中,一改荻上直子镜下“怔怔不知所言”的味道,常常在笑,骑着自行车在街边疯奔,她出境不多,却是一个天使一样的存在,不着痕迹地守护着每一个人。
片中的父亲用一种决绝的方式支持自己写小说的儿子茶川,断绝父子关系,不见他,茶川得知父亲生病回到家后,父亲说讨厌的话,赶走他。
却偷偷读儿子写的所有的小说,并做批注,以茶川为荣,为茶川担忧。
直到父亲去世,茶川才得以了解父亲的心意。
父亲这样做的理由,借阿姨之口讲出来,她说:“小说家所处的是很严峻的世界,必须做好背水一战的准备。
”遵从内心,做自己觉得开心的事,真是一种美好的人生啊!
如同片中医生所言:“比起成为富豪,看到人们安心的表情要更幸福。
”第三部结尾,淳之介为坚持写小说,与茶川的冲突和对白,我想到木心先生说过的:“艺术本来也只是一个梦,不过比财富的梦,权势的梦,情欲的梦,更美一些,更持久一些。
艺术,是最好的梦。
”不过,影片中没有把文学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写小说的茶川也像普通人一样生活着,甚至更艰难一些,他会被身边的人戏谑、嘲笑,同时也被他们爱护、尊敬,当然,茶川始终没放弃自己的立场,甚至,一次又一次强大起来。
这是我喜欢这三部电影的最重要的理由。
在这部电影中,能更加真实和深入感受到人物的情感表现,诸如铁骨柔情,对于小六的出嫁,铃木这样的汉子也终是不断在不舍中泛着泪花,那句“我要杀了你”,深深表现出父亲对于子女的爱;茶川对于龙之介的情感,也深深受到父亲对于他的影响,父子的情感充满了整部电影中,让人深深感怀。
时代一直在变,但是人却改变不大,守护着自己心里的那份信念,但其实无关乎正确与错误。
社会是在进步,像是改革开放之期,让人能够深深感受到只要努力,社会总会给你机会,努力可以得到结果。
而非现在,似乎阶层固化严重。
剧情丰富紧凑,叙事平实感人,温情疗伤。
结尾夕阳点题,又代表了美好的将来,那种忙碌了一天,到傍晚有个美丽的夕阳的感觉,被非常具象的表达了出来。
运动会只是一个时间轴而已,故事的两条主线是两家发生的两件事情,淳之介写的小说取代了茶川,茶川的父亲用断绝关系激励他的事,茶川也同样的用在淳之介身上,家训,用心良苦。
另一条是小六和孝太郎的恋爱,美好的暗恋,中间部分的误会,结尾的皆大欢喜。
崛北真希和小雪都很好看。
兴趣爱好是自行车修理的小六,被铃木汽车店社长糊里糊涂骗到家里做工。
无限的牢骚委屈,在被社长一串幻想国家未来、汽车公司的激昂陈词后,不辞劳苦投入其中了。
这大概是大多数人踏入社会后面对的现状,工作占据人生的大半篇幅,难寻解脱,他们也没有再尝试解脱,适应或喜欢上这份职业。
此外可能还有一种生活方式,将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拿工作只当一份工作,休想划进生活,或许这样更容易得到满足。
落魄的小说家茶川是个例外,这个大概从小便热爱写作的家伙,在职业选择中选择顺从自己的内心。
妻子宏美说:“只有顺从内心,才不会后悔。
”细想起来颇具回味,这是自己的命数,唯能接受。
这个蓬乱头发,一下巴的胡茬子的瘦弱小说家,尽管也不是那么的具有才华,经常在写作案前抓耳挠腮,哀叹无能。
他开的一间小店也只是为了让自己免于饿死,谁敢说他的职业不是写作,他一定会大发脾气,为己辩护。
在三丁目结篇,人们收获坦然的幸福或者展开更为广阔的人生时,我们可怜的小说家,还是只能靠着坚强无比的内心,笑看惨淡的落日夕阳。
《永远的三丁目夕阳》整三部戏,拍摄时间从2005年跨越到2012年,历史从1958年行进到1964年。
这里有着战后国家和国民家庭状况的改善发展,如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八十年代,全民昂然读诗参加劳动生产。
有着我们已然失去或是隐藏到深处的童真与天性的善良。
你不会讨厌电影里的任何一个人物,甚至可以把他们记得很牢,电影结束后会有不舍与祝愿。
像是乡间医生,总被孩子唤为恶魔。
可在地震中失去爱人和孩子,一次夜半醉倒,狸猫让他重见那温馨的家,此后他便常常挥着鸡肉在山野里召唤狸猫。
零零一点的形象,总招人挂念。
只聊小说家。
基本每一部,让我流泪的部分都是小说家。
第一次,圣诞节,寒酸的茶川在宏美奢望的玩笑的鼓动下,买了一个没有戒指的盒子。
宏美伸出了手掌,茶川为她戴上了那枚空戒指。
宏美为父还债,离茶川而去。
失败是世界最习惯的作家境况,作家在他们眼里就该是个供人取乐的笑柄,可是人们不知道他是多么渴望一份安稳的幸福啊。
一事无成自卑离群、以无厘头的姿态存活的他,独自一人生活一辈子倒是还好,若是遇到了爱的人,想获得常人的生活,便注定艰难险阻,难上青天。
他一次次期盼着文学期刊的评奖为自己增加人气,成为作品热销的作家、落选无果不是继续开拓那么简单,世界在变化着,爱的事物都被人夺走了。
无力感只把他袭击在地板上,逼他摔书,没有继续下去的勇气。
这时的他,特别和16岁的自己相像。
相同的文学难题,无人赏识的愁闷,有一个爱的人。
不同的他还需要照顾一个孩子,独立成家,并努力建立一个新的家庭。
而我的背后有一个家,但也需要思考起前程。
后来,我做了选择,埋头写小说。
第二部,穷尽其身的茶川,用作品让爱的人归来,周围所有人也都喜欢那部没有得到犒赏的作品。
像是祭奠一件往事,电影中被生活所迫已经放弃搞纯文学的他,再次陷入绝望的境地。
愤懑懊丧找不到出路,他借助于写作,全心全意,汇聚全身力量去写东西。
他暂停了店铺的营业,向文学奖发起全面的进攻。
接着那条街上的所有人都在帮助他,期待着他小说的完成。
他明白自己信心的来源所在,他正在写的,是没有迎合任何人群,投入最真挚的感情,为爱的人而写。
有人会贬低他的职业,但没有人会贬低这心底的感情。
如他所愿,他得到芥川奖的热门候选人,所有人都为他感到骄傲。
社长鼓舞他去找宏美,不确定会得奖的他怯怯懦懦。
他知道,只要得奖,他就可以不顾眼下一切欢喜的去见她。
这和我企图以作品出版,回到学校去见那个女孩的情形别无二致。
当那个西装革履的自称评委的人出现,说着如果这样美好的作品都不能获奖,那日本文学真的是坏掉了。
我甚至还会刺激到,但隐隐约约猜得到这个人一定是骗子。
我仍希望电影会给人们幻想的空间,因为如果他无法获奖,他真的无路可走,变为丧家之犬了。
就像17岁的自己,高喊着“书稿确定出版啦!
”时一样,这卑微的骄傲被破碎后,只剩下一丝自尊维系活下去。
我捂住了眼睛,不愿看到故事接下来的发展。
淳之介的父亲的话语,尖针一般痛扎着茶川和我:“希望靠贿赂金钱获奖,哈哈!这根本就是实力不足,没有写作的才华,和其他没有任何关系。
最好做好打算,看看自己可以找一份下游的工作……”为了作品的出版,我也听信了一个所谓编辑的鬼话,他说读了我写的作品深为动容,为了作品受到好的对待,给审稿人好处费。
这不是什么卑鄙的行为。
小六和我一样不明白,写小说这种九儒十丐,生活潦倒难支,不会被旁人认可的职业,怎么还有人有心思来骗他。
电影的结尾安慰了我,现实也同样安慰了我。
你骂我应该去死,不该争取这些,可是你看了我的作品吗?
作品是用来参加竞赛,用那一套标准来衡量吗?
当人人都举出了一本“纯青”,说着他们有多么喜欢。
那个远离的女子,翻到忍不住落泪。
就连自以为世俗无比的淳之介老爸,读完也给出了“太天真”的褒奖。
他知道他写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比什么都重要。
而在我的现实里,几乎以同样心情写下的作品依然找不到着落,我常常感到懒于再应付这些,每次一腔热血投稿后,通常换来的是杳无音信,和委婉的拒稿。
可是哥哥说,那部作品他读完哭泣了二十多次,姐姐读完夜里泣不成声,同学说这是一个美好的故事。
“比钱更重要的东西”,不仅仅是一个作家面对的,那是给一个国家的选择,这种东西还存在,国家才会进步。
“别再为难那个作家了。
”犹豫了很久才看第三部,不忍心再走进这个故事。
这回写作再次走入僵局的茶川,狂奔着为那个有才华的寄养子送去钢笔,插着裤带回身离去,那真的太落寞了。
茶川的父亲一直不愿承认这个儿子,却悄悄读了他写的所有作品。
父亲离去了,儿子才知道,那是锻炼他,因为当一个小说家必须有颗无法击碎千锤百炼的心。
放弃,坚持,这是徘徊在心头几乎每日相见的辩论。
每次觉得自己无法再坚持时,想到那些人,那些劝慰才知道不能。
茶川延续了父亲带给他的教诲,决绝赶走了那个喜欢创作,无法妥协的孩子。
是他让淳之介开始了写作之路,淳之介实现了反压。
他知道写作太难了,喜新厌旧,兔死狗烹,不希望淳之介和他一样走上这条不归路,做其他的会比这个更光明。
这个和我试图阻止亲哥哥创作的心理简直一模一样,可是就像我走到今天这种寄居屋下,友散故离,仍不愿放弃,又怎该阻止或许同质的他?
他也不是支撑你继续下去的一种动力吗?
曾以为这是我们所有人的命运,现在明白了这是自己的命运,其他的大都是看戏的,戏演完了,他们就散了。
不再怀抱什么可鄙的奢求,安安心心为这流动的光阴记述下些什么吧,以后自己读还会很有趣的。
“让每个人脸上洋溢幸福而不是更有钱。
”电影里这句总结于也像是一个作家的心声,让每个文字都有些意义,而不是其他。
“茶川很快就会超过你的。
”编辑和淳之介说。
“我知道,我观察他很久了。
”淳之介说。
我知道茶川开始写的,便是贴近地面的“生活。
”而我觉得,《永远的三丁目夕阳》三部曲是他在此后写下的生活。
原文链接:http://yuansuy.net/380 来自园宿这段时间是中国第15届电影节,今年买了三部片子《瓦尔哈拉的传说·雷神》、《麒麟之翼》、《三丁目的黄昏》,感觉这次两部日本片的钱都没有白花,特别是《三丁目的黄昏》一直都很喜欢反应生活的电影,不知道为什么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泪点变得那么低,玩具飞机飞上天,镜头往上拉,蓝天白云,然后东京塔映入了眼帘。
这是部关于梦想与人生的电影。
淳之介对梦想的追逐,六子对爱情的执着。
每一个人物刻画的都是那么细腻,那么的真实。
以64年日本奥运会为线索,体现着日本人的精神力量。
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人性的美丽,从龙之介与父亲那不可割舍的亲情中,我感受到的是伟大的父爱给人带来的巨大力量,苦心隐埋真情只为激励儿子前行的真挚感情,以儿子为豪,却为了他成长又不断打击他的苦不堪言,这种隐忍的父爱,无疑是最令人感触至深的!
这种父爱延续给了龙之介,他把同样对写作抱有执着追求的养子淳之介赶出了家门,但最后的最后他们都从未放弃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他们拼搏着并寻找着真正的自我。
每个人都在成长着,看着别人成长,被别人关注着成长。
成长,每一个人都在成长,日本也在成长,那个年代的关键词。
“在那个每个人都渴望有钱,渴望飞黄腾达的时代里,医生也变的一样,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忘了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是什么。
池菊这是做了些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却遭到了医院的反对。
”池菊医生为看不起病的人免费诊疗,被那些视患者为金钱的医生所排挤,或许在那个年代成为一个好人就是那么的难,他只是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传承父亲的衣钵。
庆幸的是六子对爱情的执着,让他和她没有错过,相信这样一个医生一定能给六子幸福快乐的生活吧!
就像他们最后在海滩边看着夕阳。
杂货摊的老太太很可爱,年轻人的朋友~差一点毁了一对幸福的情侣!
广美告诉六子要追随自己的心,如果喜欢他就不要管别人的想法。
铃木社长知道自己的“女儿”和那小子出去了一夜,气的变身赛亚人。
后来对池菊说:“我要杀了你!
如果你对六子不好,你让她不幸福,我就杀了你!
”虽然社长不是六子真正的父亲。
整部电影笑点很多,泪点更多!
让人前一秒还在伤感,后一秒却不禁开怀大笑。
影片的最后,又是那架玩具飞机,飞上了被夕阳映衬的无比美丽的天空~这是一个结束,更是一个开始。
夕阳,最后主题曲响起的时候,所有的角色在不同的地点一同看着同样的夕阳,大概就是羁绊的力量吧。
夕阳是那么的美,他们想着是否半个世纪后的夕阳还会如此的美丽?
电影结束后全场爆发出了发自肺腑的掌声,这无疑是一部极其成功的电影!
成长,重要的不是你有多么的飞黄腾达,多么的有钱,而是你是否真的快乐,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身边是自己喜欢的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或许这样的想法在今天的中国很可笑,或许会被“贫穷夫妻百事哀”的理论所反驳,或许会被人说这是理想的世界。
恩,我相信泡沫有一天会破灭,社会会不断进步。
我们生活在最坏的时代,同时也是最好的时代。
就像那个80后段子:“活了20几年,碰上了50年一遇的旱灾,60年一遇的雪灾,100年一遇的洪涝,300年一遇的泥石流,500年一遇的地震,600年一遇的海啸,还有什么日食月食流星雨……迎着非典上小学,踏着禽流感上初中,冒着甲流上高中,现在出来社会了,又说2012世界未日!
80后也算活得轰轰烈烈了啊。
”加油,在成长的日子里,刻苦读书,谦卑做人,养得深根,日后才能枝叶茂盛。
希望半个世纪以后上海的夕阳还是那么的美!
看完第三部才开始明白导演要表达什么。
1、夕阳的意象。
查了一下才知道,日本人有所谓的“夕阳精神”,即从一而终的精神。
从对待自己的职业来讲,文学家是这样,汽车维修老板也是这样,下一代的文学家的养子看样子也会一条路走到黑。
2、电影叙述手段。
简单,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与情节,平行蒙太奇用得比较多,但过渡非常自然,按时间顺序一步步向前发展,尽量不给观众造成负担,的确符合日本人拍生活片的一向风格。
3、主旨。
影片没有太多意识形态的东西,需要读者填补的空白也不是太多。
但还是有一些政治痕迹,比如做过军人参加二战的老板,有掩盖不住的大男子主义行事风格,可见战争的对普通士兵影响可以维持一生。
至于导演对于战争的态度,还是批判成分多于褒扬成分。
比如老板对幻想出来的但可能已经去世的战友的哀痛的镜头,比如剧中多次出现具有明显贬低意味的“明治时代人”一评语。
除此之外,我认为作者总是竭力在提醒观众一种对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亲情。
不过日本人表现亲情的方式还真残酷。
4、文学家叫作“茶川龙之介”,汽车维修店叫作“铃木モト”,相比成功的作家“芥川龙之介”与成功的企业家“铃木道雄”,两位的人生可一个看上去太失败了,一个看上去没什么远大未来,但正是为此而显得非常真实。
现实生活中失败的例子太多,成功的总是只有那么一小撮。
成功之例固然可敬,然而平凡的人生更令人感同身受。
我们每个人都是茶川,都是铃木,我们为失败痛苦过,也为来之不易的幸せ欢笑,或者像老板那样为看似平凡,但有自己的小追求(最感动的就是老板对汽修店和汽修职业的无限热爱),每一个人都在“用力”生活,在用生命感受平凡的点点滴滴。
5、时代观。
第一部讲述的是战后的日本,也就是正在为腾飞做准备的日本,第二部是即将腾飞的日本,第三部终于迎来了经济的大繁荣。
看着日本发展力的汹涌澎湃,我也燃起了日本魂。
当然,影片还展示了一个全世界都很棘手的问题,也就是上一代与下一代的相处。
想成为小说家的淳之介对养父愿望的背叛似乎是茶川对父亲背叛的戏剧性的重复,但这重复中我看到了修正甚至颠覆。
时代在发展,人变得更加理性,上一代所经历的失败与挫折注定不会在下一代身上体现,导演对于淳之介的未来有着乐观的心态。
很少看日本的电影,除了动画系列的,看到一半就想到了中国的《岁月神偷》,原来觉得那部也挺好看的。
怎么说呢,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1964年的日本。
一直向钱看的人们真的应该多看看这样的影片,最让人感觉幸福的应该是人情,是梦想。
日本电影看得少 这部碰巧在大梦看的 看到后面觉得有亮点 也会有一些细微感动的地方但是在刚开始看的时候让人觉得有点入不了戏不是那种一开始就很吸引人的类型道理都是一点点慢慢透出来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日本电影就是会讲出些生活中的小细节来引起共鸣
平庸 昏昏欲睡
我们永远怀念的,是简单的幸福和人性的美善。
我周围也有一群可爱的人
第三部路书有点跑偏,没有一二感人
这一部没有前两部那么好看了,但再看到那条街觉得很亲切了。
一颗星给染谷,一颗星给堀北真希
怀旧、煽情,虽说有点审美疲劳,但水准还在,日本鬼子虽然可憎,但拍电影的水平不服也不行呢
没前两部好看
日本版《光阴的故事》。
通过小人物的家常里短来反映出一代人的乐观心态一直是这个系列的主题,第三部的故事略显刻意,电影整体也偏长,不过温暖人心的精神没有丢。
只是為演戲而演的戲,有道是歹戲拖棚,接二連三演者樂此不疲,有識者疲而不樂,以賣弄耍寶而言,實不如豬哥亮多矣。實在須要斷然拒絶鍛鍊耐力的電影,否則耐力雖是增加,但卻智力卻是呈等比級數衰退,實在得不償失。
细节还是还原的很好,只是越来越煽情过头,打动人是有,不过快成电视剧了!
温暖人心的片子,可再也超不过第一部了也。。
大主题下的小故事。作为不甚了解日本文化的人可能只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情的感觉。了解日本文化的会看到很多时代变迁下的人们生活的变化。
依然的温情路线
延续了前二部的风格...但剧情上相对要弱些...堤叔太喜感了
整体温馨治愈但是过于简单木有波澜无法触动泪点;岛国你的多次充斥镜头的国旗晃瞎了我的眼!出于这点小别扭扣半星><
5/10 对人物的刻画刻板了不少,也没有表现出太多的东西,甚至有点拖沓,感动也小了很多。总得来说比前两部要差。
迷之感动系列3,这集除了掘北酱的恋情似乎没有什么看点了,到这里真有点看不下去了,莫非还有续集?呵呵,真的要一直拍下去等到演员都老了,官方都无力吐槽为止,这样真的没关系么?
健次初来乍到,六子嫁做人妇;淳之介又被带走,妹妹来到世上。唯一不变的是夕阳,几十年如一日,昭示着三丁目的生生不息。升学压力,谈婚论嫁,小康与幸福不见得成正比。工业化日新月异,以奥运定义时代背景略显乏力。六子披纱无疑比茶川一线更令人感怀,社长一番回忆也勾起彼时系列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