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开始,更多的影视作品开始聚焦于女性权益的题材,很多没直面的问题慢慢浮出水面。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位普通女孩意外怀孕,因当地法律不允许堕胎,在姐妹的陪伴下用她们打工挣来的微薄积蓄前往纽约进行手术的故事。
片中压抑的氛围让人痛心,但主角的坚强,和女孩间的友谊让人动容。
发现自己意外怀孕后,主人公还是表现出来超出年龄的淡定,没有惊慌失措,没有怨天尤人,只是安静地思考解决的办法。
友人也没有追问,只是拿出自己打工挣来的几张钞票,陪女孩坐上了前往纽约的大巴,一路相依为命,苦中作乐。
女生和女生的依靠,那么脆弱,又那么强大。
这样的题材乍一看不稀奇,但仔细想,敢于直面这类主题的电影真的寥寥无几(除了《四月三周两天》),深层次的原因,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很多人呼吁性别平等,悲哀的是,自古以来人类很多矛盾,很多问题,就没有办法真正解决,就没办法真正平等。
需要的是更多人关注,更多人勇于发声,就像这部电影,注定不像商业大片那么卖座,但它为我们关注这类现象,开了一个好头。
电影讲述了生活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高中生女主意外怀孕,但州法规定未成年人堕胎需要父母之一陪同,无奈之下,女主上网搜寻方法尝试自行堕胎,但失败告终。
表妹发现此事,陪她到纽约进行堕胎的事情。
故事简单,导演以第三人的角度平静的记录和讲述了两人这一路的历程。
没有宏大的描写,只是将两位女生一路的日常遭遇展示给我们。
行为污言秽语的同学的继父、超市打工遇到的搭讪男客人、每天窥视、亲她们手的恶心老板、地铁上看到她们自慰的变态男,以及客车上遇到的搭讪掐油的男生……身为女性,可能随时随地都在经受男性的凝视、羞辱、骚扰甚至侵犯。
这些威胁深入日常,我相信每个女孩都或多或少遭遇和能感同身受。
医院里女医生温柔的询问,“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答案直白的揭露了男女性别、力量、权力的不平等,多少女性在两性关系中,被男性拒绝使用避孕套、强制胁迫暴力发生关系等等……然而讽刺的是今年6月美国推翻罗诉韦德案的堕胎法案,背后可能更多是一场权利的游戏,但却让女性,特别是底层女性承受无法顺利堕胎的困境和由此带来的孩子成长抚养等一系列问题。
影片中表妹善良机灵,为了表姐时刻陪伴想尽办法,而表姐更不成熟内向和情绪化,甚至让表妹去牺牲色相换取金钱,但两人对于角色性格的刻画是可圈可点的,也让我们看到了青春期的迷茫、倔强、冲突和矛盾。
电影中没有出现“孩子的父亲”,但正如女主用针穿过鼻孔打鼻钉的行为,告诉我们,她的身体她做主。
影片当中两人的勾手和医院里女医生温柔的帮助和询问,也让我们看到了女性之间的相互支持和陪伴。
这部影片获得了2020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一部非常好的女性性教育片青春片。
PS.女二塔利娅·莱德 Talia Ryder虽然花心有些高,但她的盛世美颜我真的可以磕好久😂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深焦圆桌谈策划│深焦编辑部编辑│XL
2miao:大家好,感谢三位嘉宾来参加这次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圆桌。
影片拿到了今年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银熊奖——评审团大奖,片中饰演主角表亲的美少女演员塔莉娅·莱德(Talia Ryder)也给影片吸引了不少目光。
我是从题材和口碑两方面建立了对影片的期待,出资源之后第一时间就找来看了。
首先,想了解大家对影片的整体评价。
舌老师和Tilda是去到了柏林,两位也可以谈谈影片大银幕观感,和这个评审团大奖是否实至名归。
舌在足矣:我当时在柏林其实没有看这部,因为想着可以回纽约马上去院线看,结果疫情爆发居家令出台以后,最后还是在家里用电视看的。
我并没有看过她之前的作品,但是单就这部来看,算是很典型的圣丹斯系美国独立片。
至于得奖方面,因为我很喜欢的《第一头牛》(First Cow, 2019),还有《日子》(Days, 2020)都颗粒无收,所以,还是有那么一点点不服的。
在家看这部片的感觉,还是很奇妙的。
因为我就在纽约,隔离在家,而这部片有差不多一半的篇幅,都是在纽约拍的外景,所以,第一印象就是一种熟悉感吧!
尤其是片里拖着那个大箱子到处跑、上下地铁,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很多经历。
第一头牛(First Cow, 2019) 海报Tilda:《从不》应该是导演伊莱莎·希特曼(Eliza Hittman)三部长片里面,从完成度、作者风格、叙事流畅性等方面最好的一部吧。
片子格局虽然不大,但是胜在细腻真实,在柏林今年主竞赛的作品里面还是挺独树一帜的。
当时,我记得场刊分数也很高,所以,得奖在电影节期间看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然后,小屏幕和大银幕的观感区别,对于我来说,影片其实是比较叙事驱动的作品,所以,可能在视觉奇观上,并不会给观众带来太大的区别。
但是,希特曼也是那种比较喜欢用浅焦人脸大特写的导演,所以,可能大银幕看起来,那种逼仄感和压迫感更强。
圣丹斯系这点我复议。
她的第一部作品是少女压抑的性探索,第二部是少男的同性性欲探索,然后区域也都是纽约及纽约近郊,而且也都是在圣丹斯首映的,所以,从作者性上是连续的。
2miao:所以,会觉得希特曼是通过现有三部的作品,已经建立了个人的作者性?
可以再拓展一些来说吗?
Tilda:虽然,现在称之为电影作者,可能还有些言之过早,但是,作者性我觉得还是能看到一些端倪。
比如,在题材上的相近性(青春期性行为和精神状态、性欲层面的迷茫、流动的身份等等)、重复使用一些电影语言(浅焦特写、肢体部分的特写、较少使用背景音乐等)、对于特定城市景观的呈现、某些经常出现的意象(海滩、被风吹起的衣服和头发、蹦迪场所等等)。
2miao:而且,她的主角都是美国的青少年,来自大城市近郊或者普通小镇,他们都比较边缘,个性上也都相对沉默。
和我们经常看到的、开朗聒噪的青少年形象不太一样。
《从不》把主要的空间框定在室内和封闭的交通工具上,而对外部的纽约没有地标性的展现。
大家觉得影片在故事发生的空间选择上有什么特色?
舌老师是非常了解纽约的,去年和今年也出了不少体现纽约街区感的电影,会认为希特曼有做出不一样的感觉吗?
舌在足矣:我觉得这恰恰是影片的一个优点。
可能,大家一提到纽约想到的都是摩天大楼、大都市这样的印象。
但是实际上,在纽约街头,这种压抑感、逼仄感是非常强烈的。
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影片在纽约的部分,除了地铁和Planned Parenthood,几乎都是在42街的长途汽车站周围。
那里和时代广场只有一个街区之隔,可以说是纽约最人潮汹涌的地方,但也同样是异常冷漠的一个地方。
这点,我觉得她展现得很好。
Tilda:我看希特曼在林肯中心的Q&A上,说自己是看了2012年爱尔兰的印度裔女孩Savita Halappanavar,因为当地法律禁止堕胎而致死的新闻,而创作了一个treatment。
本来的故事,设定在爱尔兰。
但是,因为资金等拍摄条件问题,后来就改成了一个纽约的版本。
影片中的纽约车站,给我的直观感受就像一个不通风的迷宫,很好地展现小镇女孩初来大城市的迷失慌乱感。
再加上堕胎这样一种心境,男性们潜在会带给她们的伤害,有一种危机四伏的紧张感。
四月三周两天(4 luni, 3 săptămâni și 2 zile, 2007) 海报牧之:我之前也是没看过导演之前的作品,抛开文化背景的的话,第一感觉像一部自然主义风格的欧洲片。
最先联想到的是罗马尼亚的《四月三周两天》(4 luni, 3 săptămâni și 2 zile, 2007),这部片更没有那么冷峻、多了几分小清新。
关于空间设置的问题,我早上刚看了New Yorker的采访,导演说拍纽约时她一直想着布列松(Robert Bresson)的《死囚越狱》(Un condamné à mort s'est échappé ou Le vent souffle où il veut, 1956)。
为了凸显一个人从监狱解脱出来的一种非常具体的状态,把片中参加法国抵抗运动的主人公,拿来与本片作肢体和触觉上的类比。
可以说导演是刻意赋予了Autumn“摆脱”的决心的。
死囚越狱(Un condamné à mort s'est échappé ou Le vent souffle où il veut, 1956) 海报2miao:我们再从细节处展开来,谈谈影片本身吧!
我想直接切入片中最重要的一场戏,也就是揭示片名用意的这场戏。
如果我没有观察错,这是女主角Autumn唯一一次有所哽咽和眼圈发红。
从头至尾,她都是相当隐忍和表情漠然的。
想问大家对这场戏的反应如何?
会受到情绪的感染吗?
我个人的感觉是,从头至尾,影片都没有刻意要求观众与Autumn产生共情,整体上是相当反煽情的,但在这里,还是会被一下击中。
舌在足矣:这场戏,确实是影片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场。
因为其实影片叙事上一直在藏:我们对女主和她cousin的背景了解并没有多少,胎儿的父亲是谁我们也不知道。
这场戏信息量很大。
不仅让我们一窥女主的成长故事,更直接将女主作为性侵受害者的身份点明了。
Tilda:肯定是有被感染,毕竟是题眼的桥段嘛!
而且(作为女性观众),之前我也有被感动到的细节,比如她给自己打鼻洞的那里,我立即能体会,那是她象征性地想夺回对自己身体的使用权的举动。
医生提问这场戏,我反而觉得医生的画外音是一个非常好的配角。
平静温和,是一种专业性的表现。
但这种冷静克制不评判的专业主义立场,可能是女孩在这一刻最需要的东西。
舌老师说的很对,很多信息,我其实看第二次才有领会。
比如,她说自己在一年内有两个性伴侣,而那个长期的性伴侣(可能是男友)并没有强迫她进行性行为。
那么,这是否暗示说她其实经历了被性侵?
她的性格暴躁、又行为不检的继父,是否和此有关?
这些留白让观众猜测。
但是越猜,觉得可能事实越惊心,反而就带给影片一种奇特的能量。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 剧照2miao:我也想对这点题的这场戏补充一些点评。
我觉得希特曼很主动地去建立和加强Autumn个人主体性。
她虽然是一个受害者,但她牢牢掌握着个人历史的讲述权。
这个寡言少语的冷面女孩,选择没有把过去的经历告诉面前的医生。
她同时回绝的是银幕之外观众的窥探欲望。
在此之前,她很坚决地不要肚子里的孩子,包括Tilda提到的打鼻洞的举动,都是在强调她自己的意志和决定。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那个时刻拖累两人的大箱子。
我在一篇导演采访里看到的解释是,希特曼是在杂志里读到过一篇有关前往纽约堕胎的女性的文章,其中提到,她们总是过度打包。
于是,她在影片中加了这样的设计:让两个年轻女孩带着大件行李。
希特曼本人也承认,这是对她们承担的重负的隐喻。
各位接受这个物理化、或者说视觉化“负担”的做法吗?
以及,她们究竟承担着怎么样的“重负”?
这个行李箱是否蕴含更多的解读空间?
会不会觉得这个设计太刻意了?
Tilda:希特曼这个解释还蛮有意思的。
确实从道理上,这样重装上阵完全解释不通。
但是,我有一点理解。
第一,她们肯定不是经常出远门的人,过度打包,说明她们对未知的旅途很焦虑;第二,就是决定做得很突然,她们也没有什么深思熟虑的时间,就随手一抓打了包。
舌在足矣:我觉得确实是有些刻意的。
因为,除去这个隐喻的解释,大箱子在影片叙事上,可以说完全讲不通。
通过第一次去诊所那段,我们就可以得知,其实,她们本来是想当日往返的。
影片后来拖了三天两夜,完全是意料之外。
那么,这样一个计划中一天的旅程,还拖着这么个累赘,实在是没有道理。
除去隐喻的作用,另一个作用就是推进故事发展。
比如,Skylar不得不独自去和Jasper去取钱的一个原因就是,Autumn要守着箱子。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 剧照2miao:对!
我也觉得这个道具,还是花了很大心思在用的。
而且,当两个人在一起时,总是Skylar来拖着箱子的,毫无怨言地为Autumn分担压力。
这也是在表现不付诸言语、以默默陪伴的形式存在的女性互助吧。
牧之:除了推进叙事和隐喻之外,那个沉重的箱子可能也代表了两个女孩脱离过去、独立的决心。
两人都是宾州乡村工人阶级的孩子,一次远行包涵了太多的可能性。
2miao:大家怎么看《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这个片名?
Tilda:我记得,之前有个短评好像是说,《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这个标题和《四月三周两天》有一种莫名对仗的感觉。
不知导演是否刻意为之。
当然,我没考证到导演本人的说法。
2miao:的确,好多人都评价《从不》是美版《四月三周两天》,或者《四月三周两天》的美式变奏。
牧之刚刚也提到了。
我本来准备最后再来问这个问题的,但这部金棕榈作品可真的是避不开呢!
有此片在前,我们对意外早孕和寻求堕胎的故事,似乎有了更严苛的评判标准。
要不,现在大家联想自己观影体验中看过的其他涉及青少年早孕的电影,来说下《从不》是做出了不同,还是没能突破这个有些陈旧、甚或泛滥的题材。
另外,牧之能不能展开谈谈,为什么会觉得《从不》像一部自然主义风格的欧洲片,“小清新”体现在何处呢?
朱诺(Juno, 2007) 海报Tilda:我还能想到的一个对标的作品是《朱诺》(Juno, 2007)。
不过,后者更像一个带有童话色彩的类型片,可能是未成年少女怀孕这个议题最完美的解决版本。
《从不》的突破性可能是叙事视角吧。
像2miao说的,隐去Autumn自我剖白的过程,是一种反窥淫欲的选择。
没有全知视角关注个体情绪状态,某种程度上也是女性叙事的特点之一。
但是,毕竟有《四月三周两天》这样的珠玉在前,《从不》的广度、深度和导演技法,肯定及不上前者。
但是,电影艺术又不是体育比赛。
我觉得包容女性作者的创作特点和声音,才是匹配本片的观影态度吧。
舌在足矣:《朱诺》不仅仅故事更有希望,或者说积极向上,全片的风格也是那种典型的美式青春片。
无论是那些典型的高中校园人物,还是充斥全片的摇滚流行歌。
从这个方面来讲,《朱诺》要小清新多了。
牧之:导演用大限度的自然光、写实感,描述出一个险恶的、近距离的纽约。
相比《四月三周两天》,少了宏大叙事的带入吧。
但是,承载性别政治和堕胎这样的沉重议题,这样的风格不够现实。
比如,片中出现的男性角色,在我看来是很符号化的。
片头唱“He’s Got the Power”的片段,就给影片定下了抗争基调。
这样的手法很聪明,但不够高明。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 剧照Tilda:男性角色符号化这点,我有一点不同意。
我觉得Jasper这个角色还挺值的玩味的。
他是代表父权的“坏人”吗?
好像也不完全是;他是女性的帮助者吗?
好像又图谋不轨。
还挺好奇大家对这个男性角色是怎么看待的。
舌在足矣:《四月三周两天》和本片对我来说,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里面,尽管女性为了堕胎做出的牺牲更大,但更多的表现了女性角色的能动性和一种抗争;而《从不》,更多的还是去强调受害者的这样一个身份。
因此,我更喜欢《四月三周两天》,并且认为,《从不》就同题材来说,没有太多的突破。
男性符号化这一点,我是赞同的。
刚刚2miao有提到,最近同样在纽约拍摄的电影。
我就想到了《小丑》(Joker, 2019)。
《小丑》里,为了表现上层阶级的丑恶,安排了一场小丑在地铁里被一群西装革履的“精英”们霸凌。
而在这部片里,同样是地铁里,同样是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对女主猥亵。
但作为一个纽约的居民,这两场戏都让我觉得很刻意、很出戏。
小丑(Joker, 2019) 剧照Tilda:我没有觉得《从不》在强调女性受害者的身份。
我觉得,这可能是观众的一种预设立场——“她们是受害者”。
小镇女孩在相对保守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包围下,做出一个自己去远处的大城市堕胎这个举动,不是一种个体的抗争吗?
反而,《四月三周两天》最后落在了两个女孩即便做出这么大的牺牲,成全了堕胎的举动,但是,她们都是体制的真实受害者,即便堕胎这个事件过去了,女主在男朋友家餐桌上,别人的对话侧面提示,她可能一生都会是这个体制的受害者,无法逃离。
请问舌在足矣,怎么解读Jasper这个角色的心理动机呢?
舌在足矣:影片里描述的这些男性形象,在现实里都是存在的。
但把影片所有男性形象全部按这样塑造,就是我前面说的把Autumn和Skylar设定为受害者。
包括前面牧之提到的开场的那首歌,歌词也是将女性置于一种男性凝视下无法自拔;而后,在Planned Parenthood里医生说了一句“I want to make sure you’re safe”,同样也是在暗示女主的受害者身份。
2miao:想回应一下舌在足矣 。
我每次一个人在纽约坐地铁,还是会感到不安的,奇奇怪怪什么人都有。
午夜场电影我是绝对不看的。
往往是在这种鱼龙混杂的公共场所,我会对自己的性别身份有更机敏的意识。
《小丑》里的情况,当然更为极端。
但《从不》里的深夜猥琐男,我觉得不是没有可能遇上的。
刻意之处,可能在于做出这个动作的是“西装革履”的男人,而不是住在车厢里的流浪汉。
前者更突破对猥琐男的固有印象吧。
或许,影片的抗争性也是在这里。
Tilda:西装革履也不一定都是精英吧。
华尔街也有柜台职员不是吗?
可能只是一个都市打工仔。
牧之:Jasper也是个和两位女主一样的迷惘的、缺乏存在认同感的青少年,他在试图接近女性的同时,感受不到真诚;同时,反过来又是被女性利用的“工具人”。
在强调性别叙事以外,是不是也冲淡了对立感,强调了女性主体性。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 剧照2miao:纽约地铁上遭遇的猥琐男,还有Autumn的继父和同学,超市店员和顾客,片中绝大多数的男性角色,都只是短暂的出现,非常功能性地,对Autumn和Skylar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骚扰和侮辱。
大家会觉得这种设计极端么?
特别想问问参与讨论的两位男性,是否会觉得受到冒犯?
Tilda:如果这样看,为什么我们不去问,之前电影中把女性角色完全设计成物化的客体,是不是一种极端的做法?
2miao:我觉得当然可以这么设问。
但我们讨论的影片是《从不》,这里功能性的角色是男性,用意也是相当明显的。
Tilda:这样设问,感觉有点太体贴男性观众的感受了。
好像女性题材的影片,得到justified的前提是问问男性观众,你们觉得这部影片中的男性形象塑造得真实不?
觉得不真实?
那肯定是女权立场偏见。
但是,或许,现实中一些女性的感受,就是来自不同阶层男性的“不善”;或许,他们做出不同程度的“侵犯”行为,是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
燃烧女子的肖像(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 2019) 海报舌在足矣:其实这种将男性角色边缘化、脸谱化的现象,在近几年的一些影片里还挺常见的。
去年的那部《燃烧女子的肖像》(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 2019),几乎没有男性角色。
同意Tilda所说,Jasper的角色,我觉得就是为了表现这一点。
现实里,这样的男性其实很多。
他们可能没有直白赤裸的侵犯女性的言语和行为(比如,地铁猥琐男、表演slut男、超市经理),但会“死缠烂打”式的搭讪陌生女性。
然后,自以为提供了女性一些“好处”,就理所应当有和性有关的回报。
这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让他人不舒服,并且觉得自己没有问题。
Tilda:恕我直言,影史上可能随手就能挑出一部几乎没有女性角色的作品,不乏大导演们。
这应该不能算是一个缺点吧。
或许,两性观众都可以试着拓宽自己的评价标准?
牧之:正是因为,过去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被物化太严重,我们才不希望,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于男性的窥视,把女性摆在被孤立和被压迫的身份立场。
符号化的表达是不具备普适性的,我个人是期待,看到电影里男性更多作为反思的形象的,而不是作为新的被异化孤立的客体。
包括前面提到的《燃烧女子的肖像》,过多的对立叙事只会强化意识形态冲突,女性的主体性会以牺牲创造力为代价而崛起。
男性看了不会觉得有失偏颇,只是会觉得单调。
不过,带着真诚的创作总是好的,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电影。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 剧照2miao:Tilda怎么看Skylar和Jasper的关系?
Tilda:我觉得Skylar肯定是不讨厌Jasper的,或许说,在另外的情境下,他们甚至会调情。
Skylar对他不是一味的敌意,不然,也不需要把手机号码留给他。
正如我之前说的,Jasper不是一个“恶人”,他是一个可以对别人伸出援手的青少年。
但是,他确实期待Skylar潜在的性回报。
Skylar第二天晚上找他,特意化了妆,暗示她在主动利用自己的性资源。
所以,两个人之间多少真情、多少利用,我真的没办法清楚地界定。
或许是牧之 所说的,一种迷惘、模糊、混沌的状态。
舌在足矣:当然不是缺点。
一个影片里有什么样的人物,没有什么样的人物,只要能够在导演的艺术表达里自圆其说就可以。
《燃烧女子的肖像》里,男性的缺位与影片里女性直接的姐妹情谊的力量的展现(同样是堕胎)息息相关。
但本片里,既然已经像我前面说的那样,去很好的刻画了一个“普通男生”所展现出来的、对女性的“不善”,再去脸谱化的塑造一堆男性形象,多少有点画蛇添足。
因为,前者代表的是一种日常的恶意,冲击远远大于那些刻意的恶意。
Tilda:我反而觉得,这展现的是来自不同层面和层次的男性“恶意”。
但我明白舌在足矣的意思。
2miao:片中Autumn去了不同的机构,经历了各种问询,这占到影片的很大篇幅。
大家怎么看影片对各类流程的详细展现?
这可能是影片最“美国”的一点?
舌在足矣:这个也是让我觉得,影片有点点肯·洛奇的调调在里面。
这种对官僚机构看似关心呵护实际上冷冰冰、机械的、甚至会对人造成二次伤害的机制的展现,都让我想到了他的一些桥段。
Tilda:我对这点倒没有特殊的感受,觉得可能是它写实性的一部分。
虽然,这部影片可以看做是去年美国反堕胎法案背景下的一个回应,但是,我觉得导演的用意,可能不是在批判这套体系,是展现小镇机构和纽约城机构的不同。
主人公达成目标需要经过怎样的真实流程,对于我这样没有类似经验的观众而言,好像纪录片一样,有一种传递信息的效果。
而对这套体系的批判,可能需要在观影之后观众去联想和延伸。
牧之:换一个角度看,也许也正是咨询人员的、冷静的专业性,才能让女主卸下心防吧,也许是暗示制度改革的必要呢!
毕竟16年大选以来,美国各州堕胎诊所数量骤减,宗教和保守势力的反堕胎抗议活动也更加频繁。
堕胎关乎女性身体控制权,但却和安乐死一样面临尖锐的道德问题。
抛开一切争议先不谈,只有更好的为“人”服务的体制,才能避免社会撕裂更加严重。
舌在足矣:影片里“让女主卸下心防”显然是失败的。
诊所曾表示,可以为她在纽约提供住宿,但被拒绝了。
沙滩鼠(Beach Rats, 2017) 海报2miao: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希特曼总是在启用新人演员。
《沙滩鼠》(Beach Rats, 2017)的男主角哈里斯·迪金森(Harris Dickinson)应该算是她捧出来的,现在好莱坞大制作和欧洲艺术片两开花。
饰演女主角Autumn的茜德尼·弗拉尼根(Sidney Flanigan)之前没有演出经验,是希特曼在帮别人做项目时发现的。
因为颜值出圈的塔莉娅·莱德也是第一次出现在大银幕。
大家会如何评价希特曼的选角和调教演员的能力?
Tilda:希特曼的主人公都有些相似,沉默寡言、情绪克制;或许,也倚重演员自身的特质(比如茜德尼本人也是唱作歌手)。
对于调教演员这点,我没啥结论,等着再看看她之后的作品。
舌在足矣:之前提到的那场“点题”的戏,一镜到底,女主展现出从平静、到不安、到崩溃,再加上她首登大银幕的背景,我觉得希特曼调教演员的能力可见一斑。
牧之:采用非职业演员,也许是继承新现实主义的传统?
毕竟,这样的题材,非职业或者新人演员更容易出彩。
两位女主在片尾吃面包那一段,好像是即兴表演吧。
那一段的情绪转折和表演就很自然,很升华主题。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 剧照2miao:大家还有什么补充吗?
或者,有没有想提出来再讨论的问题?
Tilda:想回应一句牧之。
凝视与被凝视这个主题,可能对于女性主义电影创作者们而言,还没有完全探索和颠覆完成。
《燃烧女子的肖像》的出现,可能算是这个门类主题的集大成之作。
当然,我也想看到形式和内容都更有创造力的女性表达。
但同时,我也支持在这个大势潮流之下的所有创作。
牧之:非常同意你的看法,Tilda Li 。
我最后想补充的一点是,片中呈现的社会和家庭里的冷暴力、霸凌和冒犯,有时其实是不分性别的。
把受到侵犯的客体,换成男性、或是任何弱势群体,其实也都成立。
讽刺是弱者的特权,也是对付强者的武器。
女性主义的电影需要跟随现实不断修正成型,期待看到量变产生质变,期待更多真诚的创作和表达。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并不是那种情节紧凑,一波三折的电影,相反,全片充满了留白和情绪上的克制,即使是在那个全片情绪达到顶峰的点题长镜头里,女主autumn也没有完全失控或是放声大哭,而相对于其它的一些女性电影,导演伊莉莎希特曼也没有让两位女主激烈而主动的反抗或是斗争,而是平静用各种各样的人物和象征来展示当代社会环境对女性的无声压迫。
在autumn和skylar踏上纽约之行之前,用几场戏简洁描述了两位女主的基本性格,通过打鼻钉和吃止疼药猛击腹部的疼痛和女主表面的平静的对比来展现女主情感克制性格内敛,又通过skylar和男顾客日常的闲聊来展现女二开朗大方,以及对现实社会人情把控力,而与此同时,skylar从营业额中拿走一部分给女主做路费的那一场戏非常有意思,skylar在拿钱时,镜头给到明面上的摄像头,拿完钱后skylar将营业额递进去,如往常一样被强行亲吻手背。
其中的暗指非常明显,女性能躲过摆在明面上的监视,却躲不过隐蔽在幕后的男性的侵扰。
鼻钉
肚子上的淤青 除了这一幕,影片还有一个地方也表达着窥视感,autumn和skylar与搭讪男一起去往保龄球馆,当skylar扔保龄球时,镜头是这样的
而男生投球时,镜头是这样的
其中的寓意不言而喻。
而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及全片对男性形象的描写:从大声叫喊着“slut”的男同学,没有父爱的继父,一直没有出现的致使autumn怀孕的男生,强行亲吻手背的幕后男到地铁上举止猥琐的路人,一直试图调情的男人。
全片的男性形象几乎没有正面的,但我并不认为这种人物塑造是一种简单的性别对立,而是对社会环境的进一步刻画,全片所有的的男性形象对于女主和女二来说都算不上“反派”,他们其中不少都只是她们生命中的一个过客,可这些过客确如同黑色的小剂量毒药,在社会中积攒,对女性造成持久的压迫与伤害。
搭讪的男生 困境,整个影片里女性似乎一直都处于困境之中,而这个困境就好像女主下的那一盘已经输掉的五子棋游戏,每当女性陷入困境时,似乎怎么走都已成败局,当她们没有钱,连车票都买不起时,纵然是skylar也只能让搭讪的男生得逞来换取借钱的机会,这几乎是一些困境中的女性不得不向经济更占有优势的男性妥协的代表,也是一次对男女之间不平等权力地位的直接描摹,而我似乎能想像到未来当她拒绝男生进一步发展的请求后,会被理直气壮骂一句“slut!
”,这些微妙的黑色毒药存在于社会的每个角落,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忍受,autumn不会挺身而出把违心和男生亲吻的kaylar拉走,就好像她们不会因为每天被强行亲吻手背而扇猥琐男一巴掌然后转身走人,也不会因为地铁上的猥琐男的行径去揍他一顿,她们最多只能对这些细小的恶意竖起自己的中指,可谁知这些男性看到她们的退让之后会不会扬起他们的嘴角然后轻蔑的叫一声“slut”?
就如同棋局输掉后游戏机所发出的那一声声刺耳的嘲笑?
已经输掉的棋局 另外,很多人也注意到她们随身携带的那个大箱子,大家都会不解,为什么一次短暂旅行需要带如此沉重的箱子呢?
其实根据导演伊莉莎希特曼自己的解释来说,她读过《纽约杂志》上的一篇关于前往纽约堕胎的女性文章,据说她们总是把行李箱塞得过满,而片中的大箱子的寓意也就十分明显,象征着女性无时无刻受到的重压,当然,我的个人意见还是觉得这个设定略显生硬并且意图太过明显。
但到底为什么前往纽约的女性会把行李箱塞得那么满?
答案无从而知,可能是出于对不确定的未来的茫然无措,也可能是因为防备的习惯使然,但我们能看到的是,这个大箱子就像一把枷锁,在autumn和skylar前行的道路上细细微微地拖累着她们。
所以,《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关于女性觉醒奋起反抗的故事,有的人会抱怨为什么autumn和skylar到了最后也没有作出什么表达觉醒精神的行为,他们忽略了一件事,autumn和skyler在纽约所经历的某种程度上就是她们的日常,地铁上的猥琐男和搭讪男并不比大叫着“slut”的男同学和强行与autumn的发生性行为的男生更令人窒息,她们不能也不会因此做出激烈的反抗,她们所能做的只有尽力的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堕胎这件事会成为autumn人生中的一段不会再提及的秘密与隐痛,而这个隐痛不是独属于autumn的,它也属于其她那些不得不堕胎的女孩,也属于每一个拖着重重的行李箱在路上前行的女性,它,属于社会里每一个隐忍的受害者。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不是一段扣人心弦的女性凯歌,它是一段密不透风的痛觉体验,青春期里一段尘封在心底里的秘密经历,一段不寻常的生活剪影。
堕胎对autumn来说是青春期的又一道巨浪,而值得庆幸的是,她存活了下来,结尾,autumn靠着车窗轻轻的闭上眼睛,明亮的光覆盖在她的身上,虽然在以后,还有更多的巨浪在等待着她,但至少在这一刻,光重新照进了她的生活。
Stark! 又是一女性题材影片,但是没有贩卖题材,以一种充满了温柔和同情心的视角流着泪坚强的诉说。
与浮夸的Hustlers 完全相反的创作方式,没有男女之间的二元对立,没有充满仇恨的控诉,没有祥林嫂一样处处絮叨自己有多惨的玻璃心,没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复仇行动。
虽然影片中好人都是女人,坏人都是男人,但是并没有让角色完全代表一种性别,只是让我们明白世界上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这样的人生,而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走好自己的路,走错了可以重新来,我们也许会继续受伤,但是只要不停下来就有希望。
这是一个与Persian Lessons一样两个人的故事,Persian Lessons中两个人是命运共同体,主次关系经常发生微妙的变化,二人越来越紧密的交织在一起;本片是一主一辅,很清晰,一个负责表现问题,一个负责解决问题。
两部影片的Stimmung都极为克制,暗流涌动,内含张力。
是啊,真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爆发出来的drama?
大部分人都是在一点点的抗争,一点点的熬出希望。
影片初始拍摄手法比较普通,标准商业制作,毕竟是Focus+BBC+Universal,但是交代完事情之后开始渐渐深入人物内心,导演开始发挥,尤其大量运用了手持和特写镜头,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手术前回答医生对身心健康例行提问的那段Portrait长镜头,承担了转折和点题作用,女主奉献了最强大的一段表演。
两位女演员都很强大,姐姐要始终保持在哀而不怨的状态,妹妹是个偏理想化的角色,始终像天使一样守护着姐姐,坚强勇敢还有点小智慧,最感人的是为了姐姐不但挺身而出,而且会自我牺牲。
Respekt!这是一个非常简单,但是具有强大冲击力的故事。
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要努力走出黑暗。
作者:csh本文首发于《陀螺电影》 诚如桑吉塔·辛格-库尔茨所言,日常社会中的所谓“禁忌”,似乎是新锐导演伊丽莎·希特曼钟情的主题。
在处女长片《感觉就像爱》(2013)中,导演聚焦于少女的性启蒙;而在斩获圣丹斯导演奖的《沙滩鼠》(2017)中,她又将镜头对准了男同性恋的暧昧情愫。
在今年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中,她选择的新主题是“堕胎”。
如果说,在此前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轻盈的欲望;那么在这部新作里,我们所看到的,是沉重的欲望之果。
而正如导演所披露的那样,在许多情况下,满足欲望的是男性,但承受苦难的却是女性。
希特曼我们呈现了一套动人的女性叙事,而这套叙事甚至从片名就已经开始了。
是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由四个频率副词构成的片名,就如希特曼的影像一样,简洁却细腻。
这四个词语指涉着影片中最为关键的一场戏,那是女主角奥特曼在堕胎之前接受问询的场景。
她面对是一系列残酷的问题,她需要回答,自己的性伴侣是否对自己施行了某种暴行。
不幸中的万幸是,她只需要从上述的四个频率副词中挑选一个作为答案。
有趣的是,在另一位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中,在另一种维度的女性叙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与希特曼的片名颇为同构的诗句。
那是波兰诗人维斯瓦娃·辛波丝卡的《一个女人的画像》:
“一点也不,只稍微有点,非常,没有关系”——这仿佛是许多女人的画像,但却又是“一个女人的画像”。
辛波丝卡的诗句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她像《时时刻刻》一样,将不同时空的女性并置在一起,创造了某种迥异却复沓的“女性共同体”。
而希特曼所做的,则是将这个共同体拆解开来,聚焦于日常而特定的个体。
在面对相似的问题与有限的选项时,她们难免给出雷同的答案。
但是,正如我们在《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中看到的那样,这些选项永远无法涵盖每一位女性的苦难。
这部影片聚焦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少女奥特姆,在意外怀孕之后,她与表亲斯凯拉前往纽约,那里似乎是堕胎者的“避难所”。
但这条路与她们的人生一样,充斥着危险、坎坷与波折。
在许多电影里,堕胎总是背负着各种各样的“政治”,它成为了一种表明立场与路径的“辩题”。
但希特曼想要呈现的,却是少女堕胎者的生命经验。
这令人想起卢卡斯·德霍特的《女孩》:优渥的环境与个体的苦难,完全是迥然不同的概念。
希特曼曾在接受访谈时,谈及了构思这部作品的源起。
她曾读到一则关于爱尔兰妇女萨维塔·哈拉帕纳瓦尔的报道,她因未能堕胎而逝世。
在那篇报道中,她还了解到了爱尔兰妇女们穿越爱尔兰海前往伦敦堕胎的旅程。
在她的脑海中,浮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她们一路上究竟会经历何种坎坷波折?
与道德或禁忌相比,这个问题似乎经验或苦难存在着更多的关联。
而在转移情境之后,希特曼为我们呈现了少女奥特姆的经验。
在影片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奥特姆独自沉思的场景。
以近景和特写为主体的风格,也让我们长久地沉浸在她的私人宇宙之中。
早有无数的艺术家开拓过特写镜头中蕴藏的可能性,而在宽银幕面世之后,聚焦于面部表情的特写镜头,也完全足以容纳后景中的大量信息。
在希特曼这样的创作者手中,特写镜头当然不等于人像镜头。
她使用了一系列技巧,使这套景别颇近的视听系统,呈现了相当可观的丰富度——也只有这样,她才能够呈现个体经验的丰富性。
在一些颇具巧思的段落中,她会将运动镜头与极为有限的景别范围结合在一起。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镜头,是那个始于她伤痕累累的腹部、终于奥特姆眼中蓝天的段落。
在这个简短而连贯的镜头中,希特曼让我们目睹了多层次的变化。
从最直观的层面上来说,我们看到了视点的转变,镜头从医生盯着奥特姆腹部的视点,滑向了奥特姆本人的视点。
而从表意层面上来说,我们也看到从微渺个体到宏大自然、从现实苦难到缥缈思绪的转变。
当然,在这部作品中,近景镜头与镜像的结合,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很显然,镜像可以拓宽特写镜头的空间,也可以通过并置现实与幻象,表现更多的意义层次。
基耶夫洛夫斯基是使用这种技巧的大师,在他的《两生花》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与主题同构的镜像画面。
在《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少女奥特姆的镜像。
在影片刚刚开始五分钟的时候,我们看到她凝视着镜中自己隆起的腹部。
后来,我们还看到她对着镜子穿鼻环的场景。
但是,随着影片的进展,镜像的使用出现了变化。
在影片的中段,当她在纽约漫游的时候,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车窗中的镜像,在这些镜像中,她的面庞与窗外的城市相交融。
如果说此前她为自己的身体所困,那么这时令她彷徨无措的,则是这座陌生而庞大的都市。
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中,奥特姆同样若有所思地看着窗外,但这时我们却无法在玻璃上看到她的镜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可以成为她艰难地穿越一系列限制之后,重新思考自身的暗示。
这部作品似乎并没有涉足“堕胎政治”的野心。
她聚焦于奥特姆的身体与心灵,专注于个体在处理堕胎情境时发生的变化。
这是希特曼作为导演的视角,当然也是她作为女性的视角。
希特曼曾在评价克里斯蒂安·蒙吉的堕胎题材影片《四月三周两天》时说,“这是一部技艺精湛的电影,但它的视点太过男性化了。
我认为,许多电影要么试图将堕胎去污名化、正常化,要么则背道而驰,讲述一个邪恶堕胎医生的故事。
我想要探索的,仅仅只是这样一个问题:合法地进行一次堕胎究竟有多难?
”当奥特姆用简单的频率副词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们深知在那些答案背后,还隐藏着更多的东西。
这部电影后劲太大了。
前面觉得平平,剧情没有大的冲突,主人公没有强烈的情绪波动。
直到点题的“从不、偶尔、有时、总是”问题出现,Autumn的表情开始变化,直到哭泣,说不出话。
我的心瞬间真正进入了这部电影。
但也只是开始理解,但并不会跟着主人公有什么情绪上的波动。
因为这部电影的视角就是旁观,冷静观看两个女孩这几天的生活。
没有支持什么,没有批判什么,她们做了什么,只是因为她们要那么做。
观众不需要知道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只呈现给我们一个结果,一个问题,以及女孩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的方式。
因为这是她的事,不需要别人来分析事情如何发生,判断谁对谁错,为她做出什么决定。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电影涉及的是一个全世界有讨论度的话题,关于堕胎。
17岁,世界平均首次发生性行为的年龄。
在这个年龄发生的故事,有它的代表性。
当我们讨论一个涉及面巨大的问题时,很容易陷入从各种宏观角度考虑问题的局面中。
这部电影聚焦到一个具体的人身上,似乎变成了个体的事。
但正是因为具体了,才不像讨论一个与己无关的话题。
她的神态、眼神、情绪变化,都是一个具体的人面对这个问题的反应。
我很欣慰看到那些具体的画面,做B超时肚子上涂的耦合剂、捶打后黑青的肚子、尿检的过程、内裤上的血、换手术服……这是女孩们真实面对的生活,需要被呈现、被看到。
而不是只用几个词句就概括。
表姐妹的感情真实又可靠。
让我很意外但又特别喜欢的是表姐为了借钱找偶遇男生的这一段情节。
观众总会有种担心女孩子被骗的感觉,但其实,她们早就成熟。
她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也知道别人想干什么,她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
说她们成熟,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还会有意外怀孕的情况出现呢。
这个时候就要警惕是个体的问题还是社会普遍问题了。
当我们简单归因于家庭不关注,个人妥协和傻等原因,就会忽略这其实是社会普遍问题。
很多成年女性在面对医生那些“从不 偶尔 有时 总是”的问题时,和她的回答没什么不同。
这是一部青春电影,也是一部成年女性电影。
发生在大十岁的人身上,也没有什么违和的。
她们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男性角色,也出现在每一个女性的生活里。
手术结束,表姐妹吃东西开起了玩笑,俩人第一次笑了。
Autumn也终于能睡得着了。
她终于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件麻烦事,无法保证她的未来能从这一段中收获什么,这只是成长路上的一段而已。
好多近景特写,两个年轻演员演技好棒,拍摄成本看起来不高,真好。
好多人的学生时代,有堂神秘的课程是男女分开学习的。
老师不愿多讲,隐晦的感觉像是犯了什么错误。
这就是传说中的生理卫生课。
众所周知,我国的性教育一直都是缺失的。
老师的态度,其实正代表着我国多数人看待「性」的态度:遮遮掩掩,避而不谈。
但是,不讲清楚,不代表着孩子们不「好奇」。
有「好奇」的孩子自己去「探索」,于是就有人「犯了错」。
今天小燚要分享的这部电影,讲的是「少女堕胎」,可是它折射出的问题,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可怕。
它是——《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01 17岁的奥秋发现自己怀孕了,但不敢告诉家人。
她去小诊所,医生并不答应堕胎,除非她有家长陪同。
于是她试图自己「解决」问题。
比如大量服用维C药片,还用拳头奋力捶打自己的肚子,她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一个生命就此消失。
但是,哪有这么容易。
除了肚子上的淤青,什么都没有改变。
奥秋下定决心,和一起打工的表妹,从家乡的小城镇跑到纽约去堕胎。
对于两个未成年少女来说,这趟「旅程」却并非想象中那般顺利。
她们不仅从小城来到大城,也从未成年的世界跨入到了成年人的世界中。
地铁的工作人员,讲话像是机器人一般生硬且无感情。
夜间地铁上,还倒霉地碰上暴露狂。
还有一路搭讪的男孩儿,看似阳光男孩,实则内心也有他的「目的」。
在《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中,城市是冷冰冰的,无情的,甚至是「危险」的。
所有的异性都是带有「敌意」的。
02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的开场是学校的一场演出,奥秋的节目是吉他弹唱。
她的歌词其实大有寓意: 他逼我做我不想做的事他逼我说我不想说的话尽管我试图逃脱但却因我爱慕他而失败没法拒绝他的要求因为他有种能力能够让我彻底爱上他 歌词以女性为第一人称视角,看似在讲述一个爱情故事,可是这段爱情看起来并不甜蜜。
因为歌词中的他并非一个温柔的对象,与之相反,他总是「逼」她做一些事情。
而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即便这样,她依旧爱着他,因为「他有种能力」。
这段看起来并不对等的爱情,让我想起了一本书——《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小说中的房思琪在遭受到老师李国华的侵犯后,告诉自己「要爱上老师,不然太痛苦了。
」这种心理暗示,不正是那段歌词形容的关系。
我们得以看到一个女性被侵犯的残酷真相。
为了缓解自己被侵犯的痛苦,她们的方法不是抵抗,也不是求助。
而是选择用一种近乎「自我催眠」的方式,告诉自己已经爱上了对方。
用「爱情」代替「侵犯」。
这是很多人都无法接受,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困境。
而影片中无处不在的,是男性对于女性的「恶意」。
奥秋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台下有人叫她「荡妇」。
奥秋的目光扫过台下,一群家长和孩子们同样麻木地望着台上。
甚至还有几声冷笑。
好像刚才有人讲了一个不大好笑的冷笑话。
有没有感觉到可怕,在学校的一场晚会上,出现了「荡妇」这个词,居然没有人认为是违和的。
更让人心寒的是,奥秋表演完以后,并未得到继父的夸奖或是安慰,相反却被继父质疑「每天都摆出一副臭脸」。
温柔的妈妈希望化解尴尬,可是你能明显看出她在家庭中的地位——没有地位。
电影更加令人心疼的是奥秋的表妹。
同样是十几岁的女孩儿,和奥秋一起在超市打工,每天交账都要被猥琐的老板亲吻手臂。
却不敢拒绝,也不敢告诉别人。
只能「默许」这样的情况发生。
当奥秋和表妹来到纽约以后,钱很快花光了,却又必须用钱来解决医院的事情。
于是,表妹站了出来,主动联系路上偶遇的搭讪男孩儿,出卖「色相」,换来了接下来的费用。
人们不禁开始注意表妹,这个体贴的表妹,一路上都在照顾着奥秋,帮着拎包、找地方、买东西,甚至还在想尽一切办法哄奥秋开心。
可其实,她只是妹妹。
她的「懂事」,让人心疼。
影片有个镜头非常微妙,奥秋站在墙的侧面,小心翼翼地拉着表妹的手指。
而表妹也很默契地任由她拉着。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女生之间情感的传递。
虽然这里没有对话,可是你就能明显感觉到,奥秋释放的信息是,我在。
而表妹就会安心一些。
其实,另外一边,表妹正在和曾经搭讪她的男孩儿接吻。
她们必须默许这种情况的发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借到钱。
姐妹之前的互相支持与理解,之于这个残忍的社会显得既温馨又另类。
这同时象征的,正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很多女性,经常遭遇的性骚扰问题。
面对骚扰,大家往往缺乏反应措施,大多数都是隐忍。
这种「隐忍」,其实变相助推了对方的「放肆」。
03 整部影片的点睛之处,来自女主和医生的一段对话。
因为奥秋的未成年人身份,所以医生出于责任,问了一些问题。
同时,为了保护她的隐私,医生建议回答可以用「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来概括。
医生:过去一年里,你的性伴侣拒绝戴避孕套。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奥秋低下头,呃,有时。
医生:你的性伴侣妨碍你避孕,或者试图在你不想怀孕的时候让你怀孕。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奥秋:呃,从不。
医生:你的性伴侣威胁或者恐吓过你。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她迟疑了一会儿,没有按照常规回答,却反问对方,为什么要问我这个?
医生:我需要确认你是安全的。
你的性伴侣威胁或者恐吓过你。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奥秋思考了一下,呃,很少。
你的性伴侣打过你,扇过你耳光。
或者对你造成过其他身体上的伤害。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她忽然沉默了,并没有回答问题。
医生继续询问,你的性伴侣打过你,扇过你耳光。
或者对你造成过其他身体上的伤害。
是不是有人伤害过你?
奥秋:有...... 医生:只剩下最后几个问题了,好吗?
你的性伴侣是否曾违背你的意愿,强迫你与之发生性行为。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奥秋经明显开始崩溃了,没有回答,低下头小声啜泣。
最后还是点了点头。
医生:我只想确保你的安全,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要问你,可以吗?
从你出生到现在,是否有任何人强迫你与之发生性行为,是或否?
奥秋红着眼睛:是。
短短几分钟的问话,我们却得以看到奥秋一直不曾提及的生活。
那些令她感到无奈的、羞耻的、憎恨的回忆,从这段对话中被一点一滴地呈现出来。
奥秋从对话开始的一脸疲惫,到后来开始失语,之后渐渐坐立不安,眼神闪躲,直到手足无措,眼中带泪。
你能迅速看穿她的心思,又能想象出她曾经受过多少委屈。
通过奥秋这段异常艰难的对话,我们不难看出她肚子里的胎儿,很可能正来自于她不愿回忆的性行为,而这些一定和医生的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令人心痛的是,这些并不该是这个17岁的女孩儿应该承受的。
影片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不想要拍绚丽的电影,我想要观众真实感觉这些女孩独特的背景。
几分钟的戏份,我们看到了一个17岁女孩的克制。
而这种克制,同样来自影片主创对于剧本的把控。
从头至尾,奥秋的另一半都没有出现过。
甚至连一个电话短信都没有。
这种设置,反而给了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电影带给观众的更多是反省,不是只有奥秋遭遇过这样的事情,世界上有太多个「奥秋」。
她们或许曾经经历,甚至正在经历着类似的侵犯。
是的,我们还可以聊聊「侵犯」。
我不认为只有发生了某些事情才应该被定义为「侵犯」。
而是当对方做出的举动,超出了正常的范围,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哪怕仅仅是言语上的「恶劣」,其实一样都是「侵犯」。
你看影片中的那些人,满嘴脏话的继父,亲吻手臂的超市老板,地铁上的暴露狂,他们无处不在,令人作呕。
相比之下,「少女堕胎」并不羞耻,羞耻的是,这个已然「畸形」的认知态度。
影片中的男性角色对待女性的态度,打心眼里就是「蔑视」,更别谈「尊重」。
再看如今的社会新闻,韩国N号房事件,被PUA的北大女生包丽去世,鲍毓明性侵养女......被侵犯,被骚扰,被施暴的事件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还有更多我们看不到的。
因为当事人根本不想,甚至是不敢让其曝光的事件。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女性注定面临着更多的「偏见」与「歧视」。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只是一部电影,你可能很快会忘记它,忘记奥秋。
就像热搜,今天还在讨伐,明天可能就去吃瓜。
你看,我们每一次的健忘与沉默,何尝不是在默许类似行为的发生。
这个社会从来都不是公平的,这个社会还有太多的「奥秋」,她们需要陪伴,需要支持,需要反抗。
同样是未成年性侵题材,《嘉年华》曾经摘得金马奖最佳导演奖项,导演文晏说:感谢她们为那些没有能够发声的孩子们发出了声音。
这就是现状,从不忏悔,很少作为,有时愤慨,总是遗忘。
对于我们来说,也许能做的不多。
但是,每一次善意的评论与安慰,每一次事件的不回避、不嘲笑、不调侃,绝不包庇、绝不容忍、绝不纵容。
一定能给更多的「奥秋」们以力量。
电影是艺术,也是媒介,更是冰山一角。
它让我们看到一些,也让我们得知看不到的那些存在。
震惊之余,我们总要做些什么。
这世界需要更加美好的明天,它需要今天你我做一些改变。
如果你是女性,试想有一天晚上你加班或补习到很晚,一个人从地铁站出来后不得不走一条没有路灯的小路回家,不断有电瓶车和汽车打着刺眼的灯光朝你驶来,你只好躲到路的最边缘,等他们开过去。
车走了,小路又恢复黑暗,你注意到身后几米处一个戴着鸭舌帽的男子,低头边看手机边快速地走着,于是你感到有些慌张,连忙加快了步伐并时不时回头看看他离你有多远。
如果你是男性,试想有一天晚上你加班或补习到很晚,一个人从地铁站出来后不得不走一条没有路灯的小路回家,老板发信息给你告诉你方案还要再改一下,于是你加快脚步决定快点回家修改早点休息,过了一会你注意到前面有个女生不停地回头看你,明显有些惊慌,你感到很困惑,觉得自己看起来不像坏人啊。
影片三十多分钟的时候,两个女孩坐在开往纽约的巴士上,坐在她们边上的一个陌生男子试图和其中一个女孩攀谈,并要了她的电话,这看起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可是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女孩有些犹豫和不安的神情,到站后,男子上前问她们:你们知道要去的地方吗?
女孩回答知道,男子走后,两个女孩看着对方,微微皱了皱眉。
大部分的男生也许很难理解,觉得我只是想认识一下她,和她聊了几句天,也挺有礼貌的,为什么她会表现地很冷漠呢?
有时候女性自己也会开始反思:我是不是表现得过于小心翼翼了,这样一点也不酷吧。
但是那些针对女性的暴力事件新闻突然涌入你的脑海,你不得不长期处于一种警惕的状态。
影片的视角平和且细腻,比如奥秋躺在诊所的躺椅上,镜头对准她的肚子,上面的淤青一览无余,一只手给她肚子上涂上透明的耦合剂,她抬头看着一分一秒滴答着的时钟,再看向“天空”。
再比如地铁上,两个女孩分享着刚买的点心,你咬一口我的,我咬一口你的,短暂且平凡的快乐。
在第二个堕胎诊所,医务人员问了她一连串的问题,她一开始非常平静和不屑,“为什么要问我这个?
”她觉得自己不是无意识的牵线木偶、不是柔弱的羔羊,可问着问着,她却渐渐红润了眼眶开始啜泣。
医务人员的声音非常地温柔,但她问出的问题却尖锐地像把刀,奥秋的每个回答也似乎在滴着血。
1电影的主题之一关于女性堕胎权,这也是全部故事不得已发生的原因:17岁的女孩Autumn意外怀孕,无法在家乡堕胎,在朋友Skylar的陪同下前往纽约堕胎。
Autumn沉默寡言,但有勇气在舞台上唱着“He makes me do things I don’t want to do”,可以把一杯水泼到过分的男同学(可能是孩子父亲)脸上,可以对地铁上的露阴癖男竖中指,可以忍受给自己打鼻环、捶肚子和堕胎的疼痛。
可是她没有勇气在电话里和妈妈讲出自己的痛苦,在诊所医生的询问中她哽咽地说不出话。
小镇诊所只给意外怀孕的女孩做简单的自测,提供耽搁的、错误的b超结果,给女孩播放反堕胎宣传片;在曼哈顿的堕胎诊所门前有一大群人唱着圣歌,给诊所和前来堕胎的女性施压,却很少有人问这些女孩,有没有被强迫,是不是安全。
Autumn什么都明白,她明白的,可是她没有办法。
2电影中随处可见男性对女性的暴力和凝视:男学生对Autumn的,超市经理站在单向玻璃后对两个女孩的凝视,顾客对收银员女孩的,巴士上的男人对Skylar的,地铁上掏出生殖器的男人的,保龄球馆里来自Skylar身后的。
甚至是Autumn的父亲对狗的,当着妻子和几个女儿的面。
更具悲剧和讽刺色彩的是,女孩子们似乎对这样的生存现状习以为常,窗口后收钱的男人禁锢她们的手猥琐地亲吻的时候,她们紧锁眉头,但她们不能反抗。
在身无分文即将露宿街头的情况下,她们看得出那个男人的企图,无奈之下选择利用身体换取“价值”。
Skylar单独和那个男人走出去,回头望向Autumn的时候,她在想什么?
那一刻我无比希望Autumn冲上去拉走Skylar,但并不如我所愿,她们只是沉重地对望。
Skylar不情愿地被那个男人亲吻的时候,两个女孩的手指只能默默拉在一起,为对方提供微薄而无力的安全感。
3影片的镜头十分细腻,对女孩身体和感官细节捕捉得非常到位,比如因为怀孕变紧需要调节的肩带,比如吞不下去的药,比如在巴士上碰到女孩胳膊的手背,比如两个女孩吃着充满油脂的面包时心照不宣的笑容。
大多数镜头和机位都传达出女孩被周遭不友好的目光和人包围或是在陌生环境中的恐惧和无助感,也很明显地表现出女性在家庭、学校、职场等各种场合下的次等地位,以及女性对各种骚扰、贬低的忍受和麻木,作为女性观众,很容易能够产生深深的代入感。
看完之后翻了一下,果然导演、编剧和摄影师都是女性。
而影片中向女孩提供帮助的,无一例外也都是女性,不管是Skylar对Autumn的无条件支持,还是诊所的医生们。
这是一部关乎所有女性的生存现状的影片,在最高法院宣布推翻Roe vs. Wade近一个月的今天观看这部电影,我只能看到黑暗。
All the time.
略逊于《四月三周两天》。漫长的4分30秒,每一题都是对女性痛苦的精神拷问。虽然默默回答了很多“从不”,但知道现实中大多答案都是“总是”。是的,从不期待,很少希望,有时妥协,总是沉默。
#11thNBFF#是一个逐步递进情绪的作品,堕胎之旅也是直面曾经的过程,展现了青少年女性的生存现状,片名反映的是青春的伤痛,在那段用片名8个字回答问题的对话让人格外揪心。电影不只讲疼痛,还讲友谊,两个女主的表演都非常精彩,结尾的两个人的感情对比又增添了一些不确定性。(8/10)
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天无论看什么都觉得好看,同时又很悲伤。无论是几多岁的人生,“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都是四个难以形容和刻画的副词。
确实容易想到432,而且本质上讲的也是同一回事,只不过青春看起来似乎比政治更轻描淡写,但是青春也是政治,性别也是政治,都是惨烈。
看到“rarely”那里我就想到了拉姆,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 #拉姆法案# 她的身体什么时候自己做主?
浪费二小时
烂
细腻而耐心地拍出了女孩的日常恐惧和对男女权力关系的幻灭、忍受、不在乎又被影响的多层次矛盾,自己很多平时没有表达过感受被表达了被抚慰了,有一种想哭的感觉,产生了神奇的带入感,虽然没有女主这样的经历。Forever sisterhood!! 瞬间觉得那些若隐若现用“百合”当噱头的片子之不怀好意,那还是一种male gaze,不是sisterhood的样子。PS. 故事发生在制度相对来说非常完善(如果不是最完善)的地方也增加了创作难度;PPS. 可能是最好看出评论者性别(性向?)的片子
太一般了叭,而且我真的不能理解,如果没钱了为啥不能先找家里,而是宁愿去找个陌生男人?一边说着男性的压迫,一边又在描写靠男人得到金钱,这是什么脑回路我真的不能理解。而且男的说取钱那儿,我真的没有看出一点她俩之间的互相陪伴,一直就是表姐单方面付出吧,女一心情好的时候就哈哈哈面包胖乎乎像毛毛虫,恕我直言,这片子辣鸡
比较空洞,言之无物。
6.5 白描叙事 的堕胎故事
浮于表面的符号化的恶臭男刻板印象,家庭也没交代清楚,为伤痛而伤痛。
很喜欢。好几场戏让我十分感同身受。想想自己离这样的逼日子也有十年了。
窒息。对年轻女孩来说,性侵犯如同超市老板的猥亵,沉默、日常、不可拒绝。但中年男人胡渣的触感、湿濡的嘴唇、带着烟臭的气息会永远挥之不去。那人也许是你的亲人、伴侣、收银遇见的陌生人。他们随意触犯,毫无负担。希望是文明搭建的系统,也是女性在冷漠,顺从的承受里悄悄勾起了手。
颜值很ok,剧情很不ok
3.5 从来不自由,很少有机会,有时希望有时失望,总是受伤的,女性。
2.5 节奏亦步亦趋,但硬伤不小,主人公时被动时主动,且前多于后,使对其移情的基调更多向反讽偏转,同此凉热,语言层面时而贴脸主观意识流叙述,或时而强调环境压力景深的混杂,也与之也呼应,某种程度上,内核的错位意外导致结构更多朝“正确”的社会情感凝聚,总体所谓的点题时刻能算一个反讽复归的慰藉,同时也更能体会即便在女人还只是女孩的时候,就已经承担了太多的义务和责任,却享有了太少的权利。
电影讲述女性的沉默,渣男的猖獗
导演真厉害,看的心惊肉跳,我要有这么个女儿,可真要愁死了。
说导演没看过《四月,三周,两天》我是不信的,连片名都起得这么像。同样是关于两个女孩的堕胎之旅,跟蒙吉的比起来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