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7广州挪威影展最主要的扣分点在翻译,从没试过在影院/剧院里对翻译丧失信任到这份上。
这翻译是既没看画面也没带脑子,唯一能信任的准确内容可能只有地名和时间,这能机翻。
举例:“辞呈”写成“辞程”,“我可以接受政府官员的辞职,但现在是战时”翻译的是“我不能接受”,“王妃”全程翻成“公主”。
还有一处,不确定是不是剧情里表现的是“开玩笑但大家都笑不出来”:是在农场的木棚里,待命的士兵想要点烟,旁人跟他说“这里没有交火”,士兵就没继续点火。
因为这翻译水平次到一定境界,我一时分不出到底是开玩笑还是实际说的是“没有火机”。
另外还有多处漏译,已经完全说不上是人话的僵硬语序,以及明明可以手动分轴断句让观众看得更舒服,却不去做。
电影本身制作还是很好的,导演热爱手持镜头我尊重祝福,人物刻画总体算立体(比如说国王和王储在“保持中立”和“反击”态度上的从保留表面平静到终于坦露心迹的争论,以及对于无差别爱着自己国民的国王,在履行君主立宪制国家首领义务,也即拍板“不向纳粹妥协”之前的层层“无言的渲染”,这些都很值得咀嚼;士兵视角有些微突兀,不确定是否故意用长时间大人脸特写的凝视的不适感,来增加观众对他的恐惧和勇气的体会),按时间节点一步步推进故事的节奏很舒服。
但这无法平息我看到如此素质的翻译带来的怒火。
你知道一个社畜周五晚加完班,还去广州地铁的地狱西路站挤车,是多大牺牲吗!
奉劝主办方,实在找不到人你考虑下机翻,机翻都不会比这个更烂了。
角逐第8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中,有3部二战题材影片杀入9强,分别是《地雷区》(丹麦)、《战争天堂》(俄罗斯)、《国王的选择》(挪威)。
丹麦的《地雷区》想必大家都已熟悉,去年该片曾在北京国际电影节荣获最佳男主角和最佳音乐两项大奖。
影片反战色彩浓厚,讲述二战结束后一群德国男孩在丹麦清理雷区的悲惨故事。
俄罗斯是二战主要参战国,申奥片《战争天堂》讲述二战时期一位俄罗斯贵族妇女流落法国,加入抵抗组织,并与一名纳粹军官相爱的故事。
主人公在爱情、生存和政治立场的选择中苦苦挣扎,有点类似保罗·范霍文的《黑皮书》。
(没找到片源,只是根据剧情简介猜了个大概)
而挪威的送选影片,就是这部《国王的选择》。
提起挪威,大多数人的印象也许只停留在这是一个北欧国家,或者想起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在二战中,挪威也没有什么存在感,它和很多欧洲小国一样严守中立政策,希望借此避免遭到交战双方的攻击。
二战时一幅著名的漫画讽刺了欧洲小国的中立政策然而挪威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意义(德国从瑞典进口的铁矿砂需要经过挪威海域),最终沦为英法与德国博弈的战场。
1940年4月,德国最终对挪威发起进攻,并很快占领挪威全境。
由于国力悬殊,挪威只在境内进行了零星抵抗,随后挪威王室和政府逃往英国,组建流亡政府。
看上去并不出彩的二战史,挪威人凭什么要拍一部电影为自己歌功颂德?
影片《国王的选择》以挪威国王哈康七世的视角,告诉了我们答案。
1905年,“瑞典挪威联合”解体,挪威获得独立。
同年,挪威通过全民投票,选择保留君主制,并选举丹麦的卡尔王子为挪威国王,登基为哈康七世。
1940年,哈康七世已从英俊的青年变为一名老者,他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奉行中立政策,从不过多干涉政务,晚年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
但欧洲的战火愈演愈烈,很快波及到挪威。
面对纳粹德国咄咄逼人的态势,国王哈康七世没有像没有辜负人民的信任,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皇储奥拉夫(未来的挪威国王奥拉夫五世)也一直希望与挪威人民并肩战斗,只求无愧于自己的良心。
挪威王室一路的逃亡中,德军的炮火持续轰炸,即使贵为国王,哈康七世也和普通人一样的感到恐惧、无助。
目睹德军对自己国土和人民的摧残,老国王显得无能为力。
虽然无助,但哈康七世有着外柔内刚的性格。
影片结尾,导演并没有为国王安排一场振奋人心的抗战演讲,而是用简单的字幕告诉了观众接下来的故事:“德军的空袭造成34人丧命,该事件促使国王下定开战的决心。
1940年4月11日,挪威正式对德宣战。
”
从4月9日遭到德军进攻,到正式对德宣战,挪威仅用了两天时间,直接原因是一场造成34人死亡的空袭。
有人说:挪威这样的国家,在战场上对打击法西斯几乎毫无贡献,凭什么也来吹嘘自己的二战史?
我觉得,也许就是凭这种敢于亮剑的勇气吧。
毕竟,中国对日宣战的时间,也要比挪威晚上一年。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中国就遭到日本侵略;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开始全面抗战;1937年12月,日军发动“南京大屠杀”,30多万平民死于法西斯的屠刀之下。
但当时的国民政府,一直缺乏对日宣战的勇气。
一直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后,英美等国陆续对日宣战,国民政府才正式对日宣战。
从某种意义上说,挪威比中国更早加入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战争之中。
1940年6月9日,挪威宣战后两个月,德国军队占领挪威全境。
国王哈康七世和皇储奥拉夫等人逃往英国,组建流亡政府,抵制纳粹德国对挪威的占领。
1944年,皇储奥拉夫被任命为挪威国防部长,并在战争结束后带领挪威人民解除德国侵略军的武装。
1957年,哈康七世在奥斯陆去世,终年85岁。
皇储奥拉夫继位,称奥拉夫五世。
挪威国王奥拉夫五世(1903-1991)人们常说“弱国无外交”,但不代表弱国就要一味地放弃自己的尊严。
比起当时“常凯申”的窝囊抗战,挪威王室的做法是不是更有骨气一些?
如果说,挪威国王的选择赢得了挪威人民的尊敬,那么一定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放弃了腐败无能的国民政府。
挪威当然可以拍一部歌颂他们二战历史的电影,就像丹麦的那部《开战日》一样:一群骑着自行车的丹麦军人抵抗德军的装甲部队。
《开战日》剧照因为这个世界有人强壮,有人弱小,但弱小者维护尊严的勇气,永远值得我们尊敬。
补充:黑国民党不等于黑中国,就国民党那个垃圾表现,伪军比占领军还多,抗战打响了还给日本人支付庚子赔款,一个垃圾买办团体怎么就不能黑了?
杠精退散!
挪威对德国之所以重要有两个主要自1939年春,英国皇家海军总部便将斯堪的那维亚视为将来与德国开战时的潜在战区,英国的张伯伦政府不愿再次在欧洲大陆上开战,认为会重蹈一战覆彻,所以开始考虑使用封锁战术间接削弱德国,德国工业非常依赖来自瑞典的铁矿,这些铁矿主要经由挪威纳尔维克港和瑞典吕勒奥运输,其中纳尔维克港冬天不会结冰,因此可全年无休供应铁矿。
原因:作为海军单位的基地,以骚扰盟军北大西洋航运,挪威北方长海岸线是出动U型潜水艇攻击英国北大西洋商船的极好地点,和确保经由纳尔维克的瑞典铁矿运输顺畅。
整个电影有点沉闷,是还原历史的,严肃性还是要给四星。
虽然电影比较无聊,看的时候容易分神,要倒退几次,是不是因为翻译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曾利用海军优势,从设得兰群岛到挪威海岸,横跨狭窄的北海,布置了一道严密的封锁网,使德国舰队困在本土港内无所作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海军鉴于历史经验和地理事实,认为要对付占优势的英国海军,德国必须设法在挪威获得基地,这样才能突破英国在北海的封锁线,畅通无阻地进入大西洋。
1939年10月10日,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海军上将晋见希特勒,表示担心挪威可能向英国开放港口,这将给德国带来战略上的不利后果。
他力劝希特勒先占领挪威,以作为对英作战的海军基地,同时也可以确保瑞典的铁矿砂来源(德国每年消耗的1500万吨铁矿砂中,有1100万吨要从瑞典进口,在冬季,这些铁矿砂要经铁路运到挪威港口纳尔维克,然后再航运到德国,整个航线恰好在挪威领海以内)。
但在希特勒的战略中,首要目标是征服西欧,故他还是宁愿保留挪威的中立地位,而不愿采取任何节外生枝的军事行动。
1939年的10月10日,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元帅就向希特勒提出了一个要夺取挪威建立战略基地的建议。
但是,由于当时德国正在忙于西线作战,所以,希特勒一直也没有顾得上挪威的问题。
但是,当两个月以后,严冬来临了,这就给德国在瑞典运输铁砂的海上通道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而这种情况下,德国的铁矿砂的供应也就面临着一种极大的危机。
于是,此时的希特勒就想起了海军司令雷德尔元帅曾经的建议,决定要暂时推迟西线的作战计划,转向进攻挪威。
铁砂供应对于德国真的很重要吗?
回答是肯定的。
甚至,可以说,德国所发动的战争是否可以进行下去,都系于铁砂的安全供应。
为此,希特勒为了能够更加顺利地将挪威予以拿下,他还又花费巨资从挪威高层的内部收买了一个叫劳里茨.吉斯林的内奸。
那么,这个内奸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原来,他毕业于挪威军事学院,20岁的时候,就被挪威政府派到了彼得格勒担任大使馆的武官。
而等到了1931年的时候,就被提拔了挪威的国防大臣。
随后,1933年5月,他又创建了一个挪威的法西斯政党。
然而,由于这种纳粹主义在挪威根本没有市场,所以,他在受到了冷落之后,就开始投奔了纳粹德国。
1939年的12月,吉斯林就带着他的政变计划来到了柏林。
随后,在柏林就受到了希特勒的多次接见,并给他留下了一个德国是值得他信任的国家的印象。
接着,希特勒在反复研究了当时北欧的形势之后,便接纳了吉斯林所提出的建议,并为了更好地配合吉斯林的这次政变行动,希特勒在其最高统帅部就成立了一个由陆海空三军代表所组成的领导小组,并将此次军事行动命名为“挪威演习”。
同时,希特勒还专门又给他的外交部长里宾特洛普发出一道详细的命令,要求他即刻采取切实的外交措施,引诱挪威军队在德国军队到达的时候,都能够不战而降,并为这次侵略行动编造一些相对合理的解释。
当然,其实早在1939年的3月,挪威政府就从驻柏林的大使馆和瑞典方面得到了德军可能要进攻挪威的消息。
然而,由于当时挪威骄傲自满的奥斯陆内阁始终都没有把这个消息当回事,所以,也就错失了对德军最好的防御时机。
于是,当1940年的4月9日,挪威政府收到了德国要求它立刻无条件的接受德国的保护时,一下子,全国上下都感到手足无措,直至最终陷落。
(吕海峰)整个电影就是那个吉林斯被纳粹先为首相,想想国王签下投靠的协议,说德国会保持挪威,我网上找了下协议名字叫,国王不认同他是首相,并且拒绝签字,德国因此要武力征服挪威,开始一次轰,蚱,挪威为时四个月的反抗,如果国王他签了投降了,就不会有人死亡,直接投降挪威就到了纳粹手里。
挪威的交通,铁矿什么的资源都归纳粹了,他没签,挪威没有投降,反抗了四个月,为其它的反抗国家争取了四个月的时间, 为把纳粹有了很大意义,西欧那些国家反抗一个月就挂了。
挪威坚持这么久。
秀才遇到兵,秀才想讲道理,兵说去你妈的,如果没有外国打介入帮助,小国无论怎么抵抗,不屈,对面强全,还是会失败的。
挪威反抗时,儿媳和她的孩子逃到了美国,国王和他儿子逃到了英国,并在英国继续鼓励挪威反抗纳粹,在英国五年后才回挪威团聚挪威战役结果德国获胜,占领挪威参战方兵力德国 7个师,1个伞兵营,约100,000人挪威 6个师,约55,000人英法联军 约38,000人伤亡情况德国 死亡1,296人,受伤1,604人挪威 伤亡1,700人,包括死亡860人英国 陆上伤亡失踪1,869人,海上失踪2,500人法国、波兰 死亡533人死亡约400人挪威平民以上大部分来自网络不要说话 评价 《国王的选择》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movie/26596704/interest/1867423719&dt_dapp=1挪威亡国!
为夺回领土国王竟流亡5年,成为二战史上一段传奇人猿相揖别后2018-05-09关注1905年11月18日,挪威议会投票决定瑞典-挪威联盟结束后的挪威成为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并投票决定哈康七世为瑞典国(不敢相信一个国王居然是平民公投选出来的)。
民选成功的哈康七世德军为了实行“巴巴罗萨”计划进攻苏联,扫除北欧三国对德国北部威胁。
德国海军派出50余艘舰艇接近1万部队向挪威进发。
不料德军遭遇挪威军队顽强抵抗,重创德国海军(德国海军服役刚刚半年的重巡洋舰“布吕歇尔”号甚至被岸基鱼雷击中沉在奥斯陆峡湾)。
“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被击沉在奥斯陆德国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进攻挪威,虽然遭遇顽强抵抗,无奈挪威只是一个小国。
(德国为了迷惑英国,将人员和舰艇分散隐蔽,让英国认为德国的目标是登陆英国本土。
)德国外交部向挪威施压,要求挪威投降。
抵抗德军入侵的挪威士兵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挪威国王哈康七世坚定站在挪威政府一边,拒绝投降,决定抗争到底。
1940年6月,挪威全境沦陷。
德国公使布罗伊尔对哈康七世国王进行威胁,要求他向德国政府屈服。
哈康七世国王言辞拒绝,并说出二战历史非常著名的一句话“一个民族屈服于外来侵略者就不值得活下去”。
哈康七世自此,哈康七世及其王室成员和挪威政府一起往北极方向撤退,最后在德军的炮火之下流亡英国。
组建流亡政府,领导挪威人民抵抗德国侵略。
同时期,挪威商船队在流亡政府的领导下成功逃离挪威,为后期盟军运输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战挪威船队为盟军运输哈康七世作为一位“民选”国王,为了国家荣誉、拒绝向侵略者低头、坚定地和挪威人民站在一起。
在战争后期,哈康七世的儿子王储奥拉夫被挪威政府任命为国防部长领导挪威人民反击在挪威境内的德军,直到1945年德军投降时,在挪威投降的德军就高达50多万之众。
哈康七世作为挪威历史上第一位“民选”国王,既担负了反抗德国侵略的重任,又肩负起挪威王室的尊严。
他的一生无愧于挪威人民,无愧于挪威皇室。
https://m.baidu.com/sf_baijiahao/s?id=1599976625282423934&wfr=spider&for=pc连续71年,挪威年年给英国送圣诞树,感谢对国王的救命之恩https://m.baidu.com/sf_baijiahao/s?id=1621966810252050040&wfr=spider&for=pc 哈康七世1957年死了,就是儿子奥拉夫五世。
但有作家考察,奥拉夫五世不是哈康七世的亲生儿子,是哈康七世的王妃和一名医生的孩子。
不过,挪威人并不在乎这个,因为他们的历史就不管什么根正苗红。
综观挪威王室,并不追求万世一系,只要有个象征性的国王就成。
与国家的恩怨情仇比起来,谁当国王根本不是事儿。
http://mini.eastday.com/mobile/170211075222722.html#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1940年2月24日,德最高统帅部批准进攻法、比、荷的作战计划;4月9日,德军入侵挪威和丹麦,丹麦投降。
一般的历史资料里关于二战初期德军对挪威的占领就是这样的一笔,与之前攻占波兰,之后攻打法国、敦刻尔克等相比,这不过是德军一个小小的占领而已,并不足以写上哪怕一段话。
挪威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西边,对德国的凸向大西洋的战略非常重要,更何况还有铁矿。
英国自宣战以后就在挪威海域布下雷区,以阻止德军潜艇及军舰通过北海,德国占领丹麦(丹麦在德国北部,德军冲破国境线后,丹麦军队几乎毫无招架之力,可以参考丹麦2015年拍摄的电影《开战日》)后,就以丹麦为跳板,向挪威发动战争。
这里引出了二战初期最著名的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被炸沉没事件。
这艘德国开战后最新的巡洋舰,本想征服挪威后在北海乃至大西洋和英国海军过过招,结果没想到服役后仅6个月,它就在入侵挪威的威瑟堡行动第一天,在德勒巴克海峡战役中被挪威的岸防要塞重炮击沉。
挪威国王哈康七世在得知自己的亲哥哥,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投降的消息后,和自己的儿子一家开始了逃亡,因为首都奥斯陆位于海岸口,德国登陆部队几乎可以不费周折的进入首都,事实上德军占领奥斯陆甚至比想象中的还要快。
他们坐火车、坐汽车,一路向北部挪瑞边境撤离,而德军的追赶部队的速度却快的吓人,殿后部队几乎没有招架之力。
而另一方面,德国驻挪威大使在费尽心思的寻求与国王谈判的机会,最终,他终于能够和国王亲自面对面的谈判,这是这部2小时电影的高潮之处,两位优秀的演员,丹麦的Jesper Christensen和 奥地利的Karl Markovics为我们贡献了一场精彩的表演,暮暮老矣的国王坚持这这个国家奉行的民主、自由的原则,要和侵略者争斗到底,而外交官则不希望这个兵力完全不能与德军相抗衡的国家陷入生灵涂炭的战争泥沼。
谈判破裂后,德国空军向国王和政府驻地发动了空袭,这次袭击造成34位平民的死亡,面对这一切,国王哈康七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抵抗到底,绝不妥协。
电影至此结束,但是挪威的战斗还在进行,国王和王储一路向北,甚至接近了北极圈附近。
挪威大量的商船民船逃到英国避难,而德军则迅速占领了挪威的深水良港,这些港口后来成为德国海军前进大西洋的前头堡,并成为盟军海军从大西洋及北部海域增援苏联的最大梦魇。
占领挪威后,英国曾经计划了一个登陆挪威的方案,但是由于指挥官忽然心脏病发而没有完全实现。
1940年5月,英军集结2万人向登陆目标纳尔维克港进发,而守备德军只有几千,集结在挪威的德军向纳尔维克港,死死顶住了英军足足一个月,这也给哈康七世父子一个喘息的机会。
时间来到六月,欧洲大陆上的德军推进势如破竹,英法联军被围在了敦刻尔克,英国为了大局,不得不放弃了挪威计划,哈康七世父子随同流亡政府撤往英国。
面对盟军的失败,瑞典政府也不得不向德国低头,已经退进娘家的玛莎王妃(哈康七世的儿媳)带着女儿儿子前往美国避难直到二战结束。
挪威沦陷后,德国在挪威建造了重水工厂,成为其研发原子弹的重要原料地,最终英国派出空降部队摧毁了重水工厂,扼杀了德国的原子弹技术,我记得好像是 有个电影讲过这事,可是拍的很难看。
当然,关于挪威在二战时的表现,军迷都会记得维京师里的挪威兵团。
附录:欧洲各国王室在二战中的表现丹麦,丹麦是德国第一个入侵的有王室的国家,克里斯蒂安十世根本来不及抵抗和逃走。
说起来克里斯蒂安十世蛮倒霉的,他1912年即位,刚即位就遇到了一战,因为和德国接壤,所以他呼吁北方三国(当时只有丹麦、挪威和瑞典,芬兰还在俄国版图)保持中立,好在当时的德国对北方的兴趣不大,而且北方三国也允许德国海军通过其海域。
一战后,丹麦获得了很大的利益,尤其是得到了普丹战争中失去的石勒苏益格部分领土。
二战后,克里斯蒂安十世被迫投降,但是他尽最大能力的保护了国内的犹太人,支持抵抗运动,甚至把海外领地(当时还是丹麦领土的冰岛等)交给盟国 。
瑞典很早就向纳粹德国屈膝,在丹麦、挪威被德国占领后,瑞典保证向德国开放海域和供应铁矿,获得了中立,瑞典在二战中成为轴心国和盟国之间非正式沟通的桥梁。
荷兰,荷兰在德军进攻后几周宣告战败投降, 威廉明娜女王在开战后向全国讲话,宣布不妥协,几天后议会要求女王全家流亡英国,在英国期间,女王和流亡政府一起组织抵抗运动,和挪威一样,为了保证王室血脉,王储朱莉安娜公主带着几个孩子去了加拿大避难。
比利时,比利时复制了一战时的悲剧,因为就在法国北部,不得不成为德军“借道”的工具。
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在去与留之间做出的选择是,自己留下,而政府走。
利奥波德三世认为只有自己留下才能与纳粹周旋以帮助自己的国民。
整个二战期间,利奥波德三世一直在纠结中渡过,甚至想让自己的孩子们去英国避难,但是却被德军劫回,无奈最终只能隐居深宫。
因为二战时利奥波德三世前往德国见过希特勒,导致二战后利奥波德三世遭遇统治危机,最后利三退位,让长子博杜安即位。
卢森堡,卢森堡王室也在开战后几日被迫流亡,女大公夏洛特在英国与流亡政府在一起,而王储让则前往美国读书,二战后期,王储让加入伦敦爱尔兰近卫军,尽管没有去前线,但是在卢森堡光复后,全副戎装的王子受到了万人空巷般的欢迎。
英国,英国是哈康七世妻子莫德王后的娘家,英王乔治六世是莫德的亲侄子,由于莫德在晚年多居住在英国,导致王储奥拉夫对母亲意见颇多(电影中也有反映)。
乔治六世及其全家在二战中坚守在王宫中,王太后也拒绝去加拿大避难,只是被疏散到英国乡间。
王储伊丽莎白公主和妹妹玛格丽特也拒绝去加拿大避难,1940年,14岁的伊丽莎白第一次对公众广播,呼吁全国避难的孩子们坚强面对战争的阴影,力所能及的帮助国家战胜敌人。
两个未成年的公主还参与了后勤工作。
意大利,当时的意大利是有王室的,墨索里尼的职务是意大利王国的首相,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只是一个傀儡。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不甘心做一个傀儡,尤其是意大利军队在前线的表现非常的糟糕,而且考虑到纳粹德国对前德国王室成员的不信任,甚至将部分王室贵族投入集中营(其中有一个是意大利嫁过去的公主),国王连同反对墨索里尼的政治势力多次企图推翻法西斯的统治,最终1943年,墨索里尼被关押,后被德国救出。
意大利倒向盟军,为了缓解民意,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宣布儿子翁贝托摄政,随着二战的结束,意大利国内掀起倒皇浪潮,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宣布退位,翁贝托二世登基,但是国民不买账,全民公投废除君主制,才登基一个多月的翁贝托二世宣布退位流亡。
罗马尼亚,二战时罗马尼亚国王是卡罗尔二世(这个人的事迹几乎可谓奇葩),1940年,罗马尼亚遭遇和波兰一样的境遇,几个地区被德国和苏联重兵压近,罗马尼亚被迫把巴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割让给苏联,把北特兰西瓦尼亚割让给了匈牙利(等于给德国),卡罗尔二世遭到国内的谴责,他把权力移交给军人安东内斯库后逃亡。
卡罗尔二世的儿子米哈伊一世登基,而安东内斯库倒向纳粹,对苏宣战。
米哈伊一世是反战的,他和母亲保护了国内的部分犹太人。
在二战后期,红军进攻罗马尼亚时,米哈伊一世与反德的政治力量一起逮捕安东内斯库,躲过德国空军的空袭后,米哈伊一世向苏联交权,为此斯大林还授予他一枚勋章。
二战后,罗马尼亚成为铁幕后国家,米哈伊一世宣布退位,流亡瑞士和美国生活,在罗马尼亚巨变后,米哈伊一世回到祖国,在自己原来生活过的伊丽莎白宫养老。
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国王彼得二世登基时尚未成年,由保罗亲王摄政,保罗亲王亲德,加上周边国家纷纷倒向轴心国, 南斯拉夫于1941年3月25日加入轴心国,但是彼得二世发动政变反对这个政策,保罗亲王随后又一次夺权,政权的多次转移引起希特勒不满,德军直接入侵南斯拉夫,王室成员纷纷逃亡他国,南斯拉夫被德国、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亚以及克罗地亚独立国瓜分。
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国 鲍里斯三世眼见周边国家都沦为轴心国或被德军占领,无奈放下中立立场与德国周旋,鲍里斯三世割让土地又允许德国火车通过,但是强硬的顶抗希特勒关于移交犹太人和派出军队的命令,最终在1943年8月26日由德国返回保加利亚后离奇死亡,王后和部分内阁成员坚持国王是被德国人害死。
鲍里斯三世去世后,儿子西美昂登基,由叔叔基里尔摄政,基里尔几乎维持哥哥的政策,二战后期,保加利亚政府亲英美。
在苏联红军进入保加利亚后,基里尔亲王被逮捕并处决,年幼的西美昂和家人流亡西班牙。
西美昂是一个经济人才,曾任一家电子公司董事多年,在东欧巨变后,他回到保加利亚组织一支政党参与竞选,并在2001-2005年出任总理。
希腊,希腊王国在1941年成功地把意大利入侵军赶出了希腊,但是却没能抵挡住德军的进攻,国王乔治二世流亡英国,王室成员大部分流亡他国(由于希腊早就发生了统治危机,王室成员已经分散在欧洲各国了),小部分留在雅典,比如现任英国女王丈夫菲利普亲王的母亲,巴腾堡的爱丽丝公主,她就在雅典保护了犹太人不受纳粹的追捕,为此战后的以色列封她为“国际义人”。
而德国的前各王室贵族,有参加纳粹的,有加入国防军的,也有反对纳粹而被关押至集中营的,他们中,有些在前线战死,有些在集中营去世,活到二战后的也有被关押被审讯,就不一一例举了。
值得尊敬的老国王,被德国侵略,看到34个平民被德军炸死,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对德宣战!
虽然弱小得毫无抵抗能力,也要维护自己人民的主权!
反观当年的国民政府,从1931年的918到1937年12月的南京大屠杀,经历了这么多,都不敢对日宣战,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英美对日宣战后,才拿出对日宣战的勇气,真是令人汗颜!
😓😓😓
我很喜欢这个电影议论的问题,是在自己与国家之间,很沉重,究竟是为了自己还是人民,他做出了选择,他的权利来自人们,所以在这些问题面前他选择把这个结果放在自己身上,虽然说他也害怕,毕竟他也是个人,有感情,害怕这些过程的恐惧,但依然为了国家,这是一份勇敢的心。
真的很棒,让人深思,就好比在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有时也会有自己与国家的利益的冲突,我们也要放开吧,大的与小的,重的与轻的,很有趣。
推荐大家看。
首先这部电影是建立在真实的历史基础上拍摄的,讲述了一段不太让人熟知的故事。
相比于盟军在战场上与德军的厮杀,一个弱国在不得不被德军占领的现实中,国王为了国家的民主 自由,经历了艰难的选择,让挪威一直被称作为挪威。
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对于国王这个人物的塑造。
电影相比于小说来说,对于人物内心得刻画是十分难的。
这部影片通过特写,背景音乐,环境渲染等方法,再加上演员深厚扎实的表演,将国王内心的纠结,悲伤,却又十分坚定的情感完美地呈现给了观众。
我认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讲的是二战初期德国入侵挪威的故事。
当时的挪威还是君主制,但是这种君主制和我国的情形完全不一样。
首先,国王是人民选出来的。
其二,选出来的这个国王并不是挪威人,而是丹麦王储,他的哥哥就是丹麦国王,他的妻子是英国公主。
这个“国”的概念很模糊,像咱们春秋战国时期的状况,这个“国王”更是模糊,倒不如说是终身执政官。
即便是执政官也没有多大权力,政府由首相管着,国家由议会管着,他这个哈康七世只是作为挪威的象征而存在。
哈康七世在过了35年的舒服日子后,碰到希特勒入侵,使他面临了一次极为艰难的选择。
德军兵临城下,炮台士兵奋起抵抗,打沉了德国一艘军舰。
他的哥哥丹麦国王已经投降,老婆跑回英国,儿媳妇跑到瑞典,挪威议会仍旧主张谈判,其实就是投降的序曲。
挪威的各个城市迅速被占领,头上每天都有德军的飞机转悠。
希特勒已经扶植了吉斯林傀儡政权,并声称德国只与国王谈判。
哈康七世实际上没有多少选择,一个北欧小国,面对强敌,要么抵抗,要么投降。
投降其实更简单,前有他哥哥的榜样,后有挪威人民生灵涂炭的担忧,没人会说他什么。
而抵抗要艰难的多,当时的希特勒如日中天,英法联军尚且不是对手,何况是挪威这样的弹丸小国?
不过,国王还有更深的考虑。
登基伊始,他就提出来一个口号:一切为了挪威。
这就意味着责任,尤其是在没有多少权力做后盾时的责任。
此外,和一战不同,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是很清楚的,德国对挪威这样的中立国家的入侵,就是要摧毁挪威的自由民主制度,推翻民选的国王,强行扶植一个傀儡政权。
挪威的抵抗即便是杯水车薪螳臂挡车,也是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尊严而战。
最后,是国王个人的尊严。
当时的哈康七世虽已垂垂老矣,但是他的血脉里流动的是维京勇士的血,从来没有屈服于强敌的传统。
他为了挪威人民,可以放下个人的尊严,不顾个人的安危,只身去和敌人谈判。
当他认清了希特勒的本性之后,看到议会仍然坚持和德国谈判,他毅然宣布退位,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最后在国王的坚持下,挪威和德国宣战。
以后的历史也证明了,他的选择是多么的正确。
片名《国王的选择》确实是很切题的。
每个人在人生的紧要关头,都会面临选择,而在国王的地位上,这选择就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盛衰荣辱,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哈康七世在位的52年中,并无多少出色的政绩,而他在国家最紧要的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就足以使他流芳百世了。
影片拍的很好,入情入理,尤其是对哈康七世的刻划上,很真实,令人信服。
他没有向入侵者低头,也不像他儿子那么慷慨激昂,而是在反复思考后,把自己的命运和挪威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做出了深思熟虑的决定。
他在撤退时,遇到德军飞机轰炸,他没有一点英雄形象,只是气喘吁吁,跑的狼狈不堪。
也很符合历史的真实。
四月的挪威,仍然是雪的世界,处处是美丽的雪景。
特别是灰蒙蒙的雪夜,几点稀疏的灯光,微微照在苍凉的田野上,更是美不胜收。
说几句题外话。
回过头来再看看那些卖国贼,挪威的吉斯林,法国的贝当,咱们这里的汪精卫周作人之流,哪一个不是打着人民意志的旗号,干着满足自己私欲的勾当?
相比哈康七世,不知他们做何感想?
前几年还有人居然为汪周翻案,可见,卖国贼也是后继有人啊。
节奏拖沓的要死,逃亡和旅游一样。
而且后面明显感觉要加快进度了,后面每个时间刷一下,啊哦,过,前面节奏就起不来,一直慢悠悠,有必要吗,虽然民众死了,但是国王非常的有大义,就差明说我是因为尊重你们,所以去死吧。
结尾那些说教味的虽然国王怎么怎么,但是维护了民众的什么什么,虽然死了,但获得了自由这种话,合着是自己都不知道拍了什么还要整个注释出来是吧。
纯纯恶心人。
#电光幻影# 《国王的选择》,在力量面前粉碎一切。
挪威影片《国王的选择》主要是还原历史的一部二战时期作品。
可能看电影之前期待的是风云雷动的暴力效果,所以实际上影片的节奏紧凑却略有些缓慢,步骤上一点点的渗透,没有太多激情泛滥的状况,甚至于人的表达和展示上都带着内敛,小小的失落。
其实仔细想想,也蛮符合挪威这个国家的调子,北欧感十足的冷凌,把情绪控制的非常好。
色彩上很暗,但是色泽讲究,细腻的做工感,没有马虎的地方。
在幸福与完整还可以摸到的时候,气场并不强大,但是颇为暖心的效果非常明显,慈祥的国王更是一个慈爱的长者,基调温暖。
战争的过程里,虽然一路在逃亡,但是贵族的气质保持的非常好,特别是身为国王所持有的那种冷静,并不是不允许慌张,而是可以在最快最需要的时候进入应有的状态。
这一点上的诠释也是相当到位的。
可能我个人感觉上是颇有私心的。
剧中的德国驻挪威大使,在我看来是个蛮善良的人。
虽然他有他必须的立场,也有很多利益的考虑,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上,他也是一个很努力在认真做好自己本分的人。
在战争的故事里,不需要过分的外交意义,但是对于他来说,遵守着自己身为外交者的原则和态度,最大力量争取的是周旋的平衡。
也许作为挪威这个国家来说,不需要这样的牵强和妥协,但是以个人的人性来看,此君深得我心,还是蛮感动的。
对于影片期望最高的就是国王的对话谈判,但是不知道是否翻译的缘故,又或者我个人的感受不对,总之是比预期弱很多,我是感受不到什么期望中的能量,只能说很高尚。
但是失望满满的。
比预期要沉闷,但是作为历史来看一看,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作者:小佛搞特
国王内心的冲突并没有刻画出来,反倒是王储出来抢戏
弱小不代表懦弱,小国也有尊严
一堆孩子鬼哭狼嚎的,国家都完蛋了,国王还得哄她们
不等同于电车难题,亦不是用犯罪才能换来清白,国王的选择,关乎的是整个挪威。本不该干预朝政的他,让国家陷入战火,却因此赢得了尊严,国王终究也只是一介凡人。
【杭州挪威电影展】国王是一国之王,但他也是国中之普通人,民主选举选择了他,他因代表人民,在危难时刻两难,挪威的主旋律。另一条线是德国外交官,他与国王之间的联络剧情都略去了,以一些战争场面代替来转场,但有些战争场面略显多余,比如那个年轻的小战士,让国王线的节奏和情感有点失衡。
國家危亡時刻一位國王的體面
布吕歇尔号属于白白损失。。。他就是一吉祥物。。。但国家一出事他就要担起一个国家的责任。。。是或否两个决定对他来讲都没有错。。。一个是国家的尊严一个是人民的生命。。。片子有个败笔。。最后见孙子那场戏实在没必要留着。。。字幕都交待完了
皇权有旧事,主权有外侵,民权得维系,终遭倾覆苦。责任推政府,却是老狐狸。
好处就是听听易卜生国家的语言怎么讲?剩下的就是看国王怎么样逃来逃去。
一再出现的时间地点事件的字幕,提醒着你,这是国家被入侵的非常时刻,非常紧张,非常危险。结果想不到导演拍了一个催眠片。我本来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期待值很高,但是整部片子温吞水般昏昏欲睡,还以为是两个小朋友过家家打架,令人大失所望。
一个真正的国王的选择
没什么错,但也喜欢不起来
挪威关于历史和战争的电影。一个北欧国家拍关于战争的电影实在有些为难。全片重点在于国王在历史生死关头的坚定决策。国王或许亲和而柔软,但作为挪威第一个民选国王的尊严心在大军紧逼和飞机轰炸下丝毫没有折损。一个小国也有说不的权利和尊严,以史为鉴。
2024055 前面确实把挪威在战争中尴尬的处境表现得很不错,开场的德国军舰入侵挪威时的紧张感表现的很太好了!里面一些小人物的群像表现得特别好,国王一家将要分离时候,那种情绪张力很难不让人流泪!只是我不太明白,整部剧最后的节奏有点奇怪,似乎泄了气的气球。我觉得国王的选择其实挺坚定的,但由于挪威国王的特殊地位与政府之间微妙的关系,似乎因为我不了解挪威历史而很难共情。
还好这场闪击战没有给这个国家太多的痛苦
出戏了
看之前特意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看了一下挪威的部分 不是我想象中很“主旋律”的电影 对英法只字不提可以体现出同盟国还在磨磨叽叽迟迟不动 对一直在跑路国王的刻画很不错 有点沉闷但值得一看
这部电影里面没有人装逼、做作,感觉北欧的人都是那么朴实无华,国王虽然受到民众的行礼,但是周围没有人吹捧他,他自己也不会装腔作势,而且他最后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虽然像慈禧李鸿章之流当时为了避免人民的伤亡,做了卖国求荣的决定,但是现在被后代唾弃,受历史谴责,一个国家领导人所做的决定,不能只看眼下的生命,更得考虑全局和长远,对得住人民和历史,这才是伟人的眼界和思维角度。非常敬仰挪威国王不畏强权的作风。
镜头对准不同阵营、不同立场、不同身份的人,挖掘出那段历史的闪光点。大量采用手持摄影方式拍摄,晃动的镜头带来纪录片质感,让人如同身处那个时代,审视每个人的决定。当时他们尚不知个人命运和国家未来,而我们对他们已有清晰的历史判断。
什么叫流弊,这就是维京人的流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