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需要勇气、毅力和信仰的逃亡之路。
对这样一群坚强的人们致敬。
由此看来,一个团队,需要像Janusz这样的领导者,决心、信念和善于鼓动他人的口辞,也需要一个幽默的人调节气氛。
不由地想,像Valka这样随性地生活,也挺好。
没有那么多约束和规矩。
和我及我的刀说再见吧。
独行侠。
这部电影是在穷游的微博上看到的,看到描述是从西伯利亚一直走到印度,看到沿途秀丽的风景就被吸引住了。
这部片子多少是有政治色彩的,里面的共产主义的苏联和纳粹德国差不多,二战不仅仅是德占区的人们不好过,苏区的人们也不好过,对于国家被占领的大部分中东欧国家的人们,处境是很艰难的,国家都没了,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了。
对于国家来说,其他任何国家都是不可靠的,对于个人来说,也只能是靠自己。
大历史下,总有很多人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那时是混乱的。
从西伯利亚的大雪,到贝加尔湖,到蒙古的隔壁,穿过沙漠,到了西藏,然后走雪山,到印度。
一行人徒步走过来,浪漫点说,这是件很酷的事,是一次壮游。
这部电影也可以是地理的教材,影片里出现过各种地貌。
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觉得其它附加的东西都是奢望,只要自己的身体机能正常,那就有走下去的可能,在那种条件下,人的身体的各个机能才能被充分的运用到。
这次遥远而漫长的路途,看起来遥远,困难,但只要一直坚持走下去,不放弃,最终能到达目的,考研亦是如此啊。
还要说句,他们是对自由的渴望。
我想喜欢户外和旅游的朋友,大都会喜欢这部有点自然纪录片风格的电影,但却无法得到大众影迷和商业化模式的垂青,今年年初推出的这部《The way back》就静悄悄地溜过,然后很偶尔的机会进入我的视线。
影片剧情集中在开头的苏联集中营生活,他们如何形成越狱的小团体,如何密谋着在那个暴风雪的夜晚,逃离苏联集中营,消失在西伯利亚的茫茫群山中,情节交代的简明扼要干净利落。
结尾那个踏过多个历史事件的双脚,算是回应了开篇的情节,最后男猪脚推开家门,两个跨越历史长河的老人相拥而泣,既是对剧情的交代,也给这部稍显淡漠的片子些许温情,此外就全部是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展现人类的脆弱和顽强的生命力。
由于观看前就大概知道影片的梗概,我是抱着看自然风情纪录片的心态开始了130分钟的观影之旅的。
看着越狱后的他们,在暴风雪中用树皮做面具,以便挡住扑面而来的暴雪;用在狱中积攒下来的有限的粗糙的干粮,在冰雪覆盖的森林中一路向南;看着由于营养不良患有夜盲症的小伙子,出去寻找点篝火的干柴,无法找到回到露营点,在距离篝火很近的地方产生幻觉冻死;看着他们用铁丝鱼钩钓鱼掏鸟蛋维生,当面对狼群分食猎物的时候,完全木有恐惧地冲上去赶走狼群,然后像野兽那样去抢夺剩下的肉,那刻人类求生的动物本能显露无疑;当他们接近贝加尔湖的时候,身份神秘的少女伊莲娜加入了他们,当然如果他们没有凑巧在湖边“捡到”那头陷入泥潭的牛,或许会因为自身难保而拒绝少女的同行;靠着捕捞湖中的鱼儿和在村庄中的偷窃他们沿着贝加尔湖一路南下;在穿越了铁路干线越过蒙古边境时,影片的阳光变得灿烂依稀看到了希望,但苏共的标志再次告诉他们必须继续向南;而曾经身为监狱罪犯头目的沃尔卡却在边境线选择了留在苏联。
继续向南的路途变得荒漠凄凉,严寒干旱早已被干旱饥渴所取代,伊莲娜的加入更像是个黏合剂,让这个团队似乎更加有人情味了些,也随之揭开每个人的秘密和身世,有因为表演贵族被捕入狱的演员,又因为教堂被摧毁而杀人的牧师,有因为经济大萧条带儿子回苏联的老人,有对妻子感情弥坚的男猪脚,以及遭到迫害和清洗的政治犯子女。
在沙漠里我还对那个蒙古人的小孩特意回来给他们水疑惑,随后看到无尽的戈壁和沙漠,我终于懂得了;海市蜃楼曾经害死无数行走在沙漠中的旅游,但是对于他们却是幸运的拯救,不然恐怕他们早已成为白骨。
伊莲娜和画家最终都没有走出那片沙漠,由于后面剧情出现了长城,这段应该是甘肃塞外的沙漠,曾经在敦煌翻过沙丘,就被沙漠的恐惧震撼的我,只能是佩服他们的勇气和毅力了。
依靠着山顶积存的泥浆和蛇肉他们挨过了死亡边缘,美国老人史密斯也在乔努斯的激励下走出了沙漠,当他们躺在河水里尽情地享受着生命的愉悦的那刻,天空是如此的美好。
后面抵达拉萨和翻越喜马拉雅山交代的都比较简略,抵达的印度应该是现在有争议的藏南地区。
在冬季翻越喜马拉雅山就他们的状态和装备来讲,那是绝对不可能的,除了剧情上留有这块硬伤外,我也没能看到西藏拉萨喜马拉雅山的风光画面,当然雪山还是看到不少的。
人物刻画在影片中不算多,印象最为深刻的自然是男猪脚乔努斯,简直堪称钢铁战士智慧和毅力的化身!
就连我最担心的罪犯头目沃尔卡都对他俯首听命,在找不到贝加尔湖的时候,是他只身前往探路并且回来挽救同伴;沙漠里他默默地抱起伊莲娜,带着她走完最后的人生道路;也是他用儿子来激励美国老头重新振作走完最艰苦的道路,最后可以在西藏僧人的照料下休整几个月再翻过喜马拉雅,他毅然选择了在冬季继续前行,虽然在逻辑剧情常理都不合理的情况下。
没有必要在躲避追捕,补给物质也没没有问题,或许可以选择寻求美国的帮助,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其次最深刻的美国老人史密斯,他有波兰和苏联血统,但是在美国长大,因为经济萧条回到苏联,结果被判有间谍罪,儿子因此被枪决,留在老人心中的只有多少伤痛和悔恨呢?
他是稳重和睿智的象征,是他给乔努斯指出陷阱和假象,尤其是面对看守的枪口仍然淡定地选择躲进了树林,挽留了所有人的性命,他也对伊莲娜身份持有怀疑,但随着感情的加深早已将其视为女儿;沃尔卡也是个性非常鲜明的角色,他的身份是因为杀人盗窃入狱,看守让他来协助管理犯人,他的出逃的理由明显也跟其他人不同,他是害怕欠债太多,导演也是有意丰富下出逃队伍的人物类型和风格。
他桀骜不逊曾经让我很担心,他明显会比其他人更自私,只在乎自己的生死,他会冒险进入村庄抢劫偷窃食物,也正是因为他和那把刀,队伍才没有消亡。
但他把斯大林视为劫富济贫的英雄,他在蒙古边境选择离开队伍也不离开苏联,他不怕坐牢蹲监狱,他有自己的想法和信念吧整部影片更加重视展现人面对自然求生的欲望和能力,我反倒觉得苏联集中营等情节只是陪衬让逃亡变得自然合理,对于西伯利亚贝加尔湖蒙古隔壁沙漠的记录很真实给力,后期抵达西藏翻越喜马拉雅山那段有些草草了,不知道是不是剧组拍摄经费不够了,木有展示西藏绚丽的风光以及喜马拉雅山的恢宏伟大啊!
电影情节演员表演给四颗星,纪录片和自然风光给加一颗星!
一个俄罗斯硬汉、一个波兰小生、一个美国老男人,从著名前苏联古拉格集中营逃出,一路穿过中亚,翻过喜马拉雅山区,逃到印度。
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放在任何导演手中都是好题材,特别是彼得.威尔这样喜欢把镜头对准个体精神和独立意志释放的导演。
《回来的路》用真实的“逃脱”探讨了挣脱体制与崇尚自由的话题,一个好题材加上一个好导演,不申奥都对不起自己。
《The way back》(中文译名:回来的路)最让我意难平的就是这个小女孩Irena,十几岁,本应无忧无虑的年纪,却因为战争失去了父母和哥哥;从孤儿集中营里逃出来,饥寒交迫,不得不寻求几个陌生男人的庇护,跟着他们开启穿越蒙古中国印度的徒步行程。
终于在一片荒漠里竭尽了全力,耗费完最后一点生命。
如果没有战争,如果她的父母哥哥还活着,她怎么也不用害怕成为累赘而把自己活活累死。
幸运的是,那几个人也没有抛弃她,甚至还有一个人愿意抱着她赶路。
要知道那时候他们已经几天滴水未进,这么做相当于分给她一部分生命。
最后,皮肤枯萎皴裂,躺在地上的她环顾每个人的脸,最老的男人暖心安慰:It's OK.她就闭上眼睛死去了。
她终于可以休息了。
体会一:知识丰富不是坏事。
地理、天文、绘画、心理、外语。。。
越多越好,总有用得着得一天,甚至是救命稻草。
体会二:良好的身体素质很重要。
真正遇到考验时,除了拼智力和修为不能临时抱佛脚外,身体好不好也是早已注定的。
要么天生神力,要么长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让身体经得起关键时刻的折腾。
体会三:身边常备一把匕首很必要。
普遍认为在野外生存里,匕首是最为有用的工具。
近来的药家鑫案件也发现,城市年轻一族,也是随身带刀的,以备不时之需。
体会四:纯洁的男女友情在特定条件下是存在的。
长征队伍里唯一的女性出场后,我一度担心她会不会被这些长期囚禁、见不着女人的囚犯们“QB”。
后来,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原因嘛,我开始以为大概是“群众监督”的力量,不管谁想先上,其他爷们肯定不让他好过。
后来再看下去,明白了。
在长期营养不良、艰难跋涉的恶劣环境下,性欲这种东西,压根就没有滋生的可能。
成天连水都喝不到一口,哪还有力气“强硬”?
真是饱暖思淫欲啊。
体会五:自己不想活了,真就活不了了。
那个叫smith的老头,走半截打算放弃了,因为他觉得即使活下去,自己也没奔头,倒不如舒舒服服死了算了。
后来,经男一号“心理按摩”,神奇的“站了起来”,因为他决定要活下去了。
果然,他成功了。
虽然只看了一半,但我已经忍耐不住赞美的话语:导演实在太美了,处处不忘给万般无奈的傻逼们留下生活的美好。
比如西尔莎罗南。
这就是美国人。
这就是美国电影。
这就是电影。
美国人的价值观永远是这样,即便你已经躺在万劫不复的化粪池里,也要给最靠近鼻子的漂移着的大便上开出一朵小花。
为什么我们学不像,我们压根儿就不相信。
我们必须相信吗?
如果哪一天,美国价值观毁灭了,我们还有更好的吗?
别傻了,现在的就是最好的。
如果有机会,就拥抱他们吧,别憧憬未来了。
就算是看过了开头的字幕,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看过以后,还是会急切地想求证这是否是个真实的故事,从西伯利亚徒步走到印度,就算放在还算是和平的今天,也是不可能的任务。
如何走过那些沙漠?
如何翻越喜马拉雅?
如何走过重重封锁的国境线?
这帮逃犯是如何做到的?
这部有着很多大牌做绿叶的电影,Ed Harris绝对是数一数二的老戏骨,Jim Sturgess作为主角,演得有些许勉强。
在能把思想都冻住的西伯利亚,这帮人能够下一个逃狱的决心已经是难能可贵,而以步行穿越作为手段,这个波兰人可谓不可理喻得疯狂。
苏联人在远东和德国干的坏事不比德国人在欧洲干的少,但是天朝少有提及,那些在西伯利亚的冰雪中被掩埋的尸体,那些在东北被凌辱的同胞,或许还要很多年才能找到自己应该的尊严。
Colin Farrell打了酱油,几个片段演得精彩纷呈,而少女角色的加入给了一抹亮色,虽然她最终没能走完那段路。
每天都在饥饿的生命线上挣扎的小团体,难得的是没有互相攻击,也能称得上人尽其才。
在暴政和冰天雪地之间,这帮人选择了有着一线希望的后者。
天灾和人祸两相对比的时候,谁更可怕一点,还真是难说。
看的过程中就感觉他们一行人是多么坚强,多么伟大,过雪山,穿平原,横跨沙漠,用双脚经过几个国家而达到向往的自由国度,真的,这没经历过的想都不敢想,电影拍得很好,值得观看!
只要坚持努力,没有什么坎过不了,没有什么目标实现不了的!!
古拉格里关押着一群犯人,以政治牺牲品为主,大清洗运动中的小灰尘,在西伯利亚忍受着苦难,有些心灰意冷地等死,有些就像安迪一样,相信终有一日将展翅高飞。
终于,这天来临了。
他们一行7、8人自贝加尔湖以北500公里处开始逃亡,经历了严寒与饥饿,第一关终于抵达外蒙。
法莱尔扮演的土匪指着胸前纹着的列宁和斯大林,表示心系苏联,就此分别,这厮片中绝对残酷,但和这种人结成战友也是一段难忘的历程。
看到外蒙已沦为苏联附属国,意识到必须继续南下,之后便是地狱般的沙漠。
酷热、缺水让一些人就此告别。
拍摄沙漠求生戏绝对辛苦,看着他们都觉得渴。
最后终于穿过长城(这个有点儿扯)到达心中圣地西藏。
短暂休息后又决定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前往印度,因为印度是英国控制的。
结局一双脚走过了波兰解放和苏联解体,乔努斯终于可以回家了,回到波兰,这时已经过了50年。
见到了当年控告他的妻子,此时心中早已释怀。
太长的路,只能掠过了。
影评影评,影不如评。
有点平淡。。。排成电视剧应该交代得更清楚些。
篇幅冗长,Farrell的口音奇特,Ronan的角色显得无足轻重。最后一幕与赎罪异曲同工
通篇流水帐,故事本身就没有亮点,还讲得七零八落的;读过《古拉格群岛》的人谁要看这种电影唉……
美国佬想尽办法黑全世界人民,只有美国是天堂,其他地方的人都处于水深火热。二战美国大兵在德犯罪一概是正义的。自由万岁,民主万岁!
我真心是冲着罗南来的,故事老套
信念的力量
for freedom!!!
平铺直叙平素寡淡流水账一样的纪录片式叙事,无高潮,无感情。结尾不错。
和你一起看的,这是唯一亮点
又臭又长
地理位置有点扯 3+ 4-
结尾回家那段有点感人
对于回家以及自由的渴望是无限大的,所以在这样看似细小却穿越历史与生死的宏大格局里,导演在人物刻画,人性升华方面所做欠妥,在表现曲折感这最容易出彩的处理上惊喜不足。法瑞尔和罗南的角色最亮眼,但是却挖掘不够。坚持给四星的原因是,这些人和历史都遭了不少罪啊,于情于理值得尊重。
向Volka致敬 柯林演小混混特上道儿
又长又苦的片,头重脚轻,后半段明显刻画不如前半段用心
好多英国演员啊~ 主要演员9个里有4个英国的,1个爱尔兰的,这真不是英国拍的吗?还有有些无语的是,还特意装成怪怪的俄罗斯口音~ 汗~
7.5,又是一部极端自然环境下人类求生存的故事,如果细节处理更好的话应更有震撼力
仅凭这毅力实在是可敬的 开个不好笑的玩笑这自助游来的多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