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以为这是非洲的电影,后来知道这就是真真正正的拉美,贫困、暴力、毒品、腐败。
和《古惑仔》是完全不一样的,纪实手法和巧妙的结构使它远超过一般娱乐大众的商业片。
其中任何一个人物都可以另外拍成一部不错的电影,而导演没有走好莱坞那种依靠关注个体,宣扬人性来感动观众的套路,他给观众展示的是一个垮掉的拉美社区的全景,每个人都生活在“无常”之中,每个人的故事都是整个故事的有机组成,衔接巧妙。
我们看到最终并没有因为整体的展示而使个体个性消失,天生浪漫的 Binny,喜欢平淡生活的曼尼,权利意志最强烈的Ze,天生胆小爱好摄影的主人公。
我最感兴趣的是 Binny 和主人公,跟那样的环境不太协调的存在着,最终一个葬送于命运的无常,一个由于小心翼翼和幸运而实现了梦想。
主人公那句话,一张照片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给我印象很深,当时我就在想,阿拉伯半岛电视台是怎么拍到本·拉丹和那么多荷枪实弹的基地组织成员的。
《纽约时报》为什么聘请在战火中坚持写 blog 的巴格达居民做报纸的专栏作家。
最好的记者产生于新闻事件发生的本地,这样的新闻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新闻记者永远应该存在于新闻发生的环境中,他的命运甚至应该和新闻事件是一体的,这样的新闻也就不必再担心什么客观性真实性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上帝之城》为我们展现了新闻学的本质。
我最欣赏不来的类型片之一就是黑帮片,那描绘的是一个我对之并不好奇而且很难理解的世界。
或许是一种逃避,我宁愿看竖锯如何虐人致死也无法忍受古惑仔们自相残杀,毕竟横亘其中的是虚构与真实的界限。
那些看了《教父》觉得黑帮很酷的言论更是无法理解,我至今相信迈克比他爸爸更残暴是因为迈克的内心其实向往着父亲出事前平静的生活;残暴,是因为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恐惧。
同样,我相信我自己如果身处黑社会的话,要么会极端暴力,要么会极端短命,因为我玩不来。
扯这么远,完全是为了欲扬先抑。
因为这部叫做《上帝之城》的巴西电影虽然隶属于黑帮片,但我却愿意极力推荐——它很奔放,很牛逼,很爽。
看完电影的结果,就是死也不敢去巴西这个国家了。
它身上可以看到很多经典黑帮片或无ZF主义片子的影子:《盗亦有道》、《赌城风云》、《疤面煞星》、《教父》,甚至《发条橙》。
而《上帝之城》之所以可以获得这样广泛的好评,不仅是因为广于借鉴,更是因为精于技巧。
凌厉的剪辑、快速的闪回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可以够诸多影迷分析半天的。
作为我个人最大的收获却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想进媒体呢?
就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媒体是一把权杖。
正如主角“火箭”,性格孬种,身手菜鸟,却因为手中多了把媒体的“枪”,犹如神功金钟罩护体,足以保护他在杀人如麻无法无天的古惑仔面前毫发未损地回来(当然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由此更突然顿悟到,蜘蛛侠、超人,其社会真身都是媒体从业者……看来,做媒体真的是比混黑帮更BH。
每每看完一部好电影或好书,总有些冲动想写点评论什么的,但激动过后,平静细想,自己看的不是翻版就是BT,何况自己不是写书拍电影之人,实在沒资格对大师们的作品评头论足,我还不至于如此精巧地不老实,因此罢了。
但看完《上帝之城》,实在按耐不住久久的悸动,肤浅也好,低劣也罢,寥以几字以作纪念。
一只狼狈不堪的惊恐出逃的小鸡,在一群嬉笑怒骂的手持枪支的小孩们追逐下,随着一连串的凌厉急速的镜头剪接,拉开了《上帝之城》的序幕,令观众以为上演着另类《小鸡快跑》。
只有在电影完毕时回想下,所有人的命运其实就跟小鸡一样,躲不了——在历史长河里,人的命运如同人的名字一样只是过客,丑恶的人性却在轮回。
《上帝之城》是暴力极致的电影,于是有网友评论說:“《上帝之城》比《骇客帝国》更干脆,比《记忆拼图》更过瘾,《上帝之城》比《古惑仔》狠毒一百倍——如果你今年只想看一部电影,就看《上帝之城》吧!
”說的没错,但更为确切地說,《上帝之城》是真暴力电影而并非假暴力,在假暴力的电影里,血、被害人、施暴者被尽可能地放大化,而把它放到现实里,似乎是不合理的。
《上帝之城》则通篇很少出现有令胆小的人大呼小叫的血淋淋的惊栗场面,没有血腥的快感,沒有压抑的躁狂,但它非常的真暴力,因为它所叙述的暴力是真实的——真实得吓人!
同时,《上帝之城》绝对不是一部逃避与黑暗的电影,它不象同样出色的电影《肖辛克的救赎》那样传递人性的光辉,也不象《潜水钟与蝴蝶》那样宣扬人性的解放,而是让观众透过浓烈的黑色看到这个世界的七彩斑斓,一部通过直面黑暗来触摸光明和阳光的电影!
叙述黑色的电影有很多,如《好家伙》,《教父》,《低俗小说》,港片《黑社会》《狗咬狗》等等等,无疑它们都是好电影,但是象《上帝之城》这样直接的解剖,仿如人性之黑被一把精致伶俐的手术刀切割得淋漓尽致,如此直面,唯有此片莫属。
纵观全片,大呼过瘾时,仿佛听到导演对着观众嘻嘻笑說:“人性是丑陋,你不敢正视么?
好吧,我来让你正视!
”,观众——至少我——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导演和班底们的很有质感的诚意和很可贵的坚持。
此片取得IMDB评分 8.8/10,如此高分,实至名归!
电影的主角并不是影片出现的众多人物的任何其中一员,而是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的贫民区,这里被戏称为“上帝之城”。
一排排在政府扶贫计划下兴建的贫民安置房,错落有致,但在平静的表面背后,导演把我们帶到了一个残暴,疯狂,冷血的黑帮争斗,赤裸裸的人与人斗争里,肮脏的毒品和枪支,无孔不入,无处不在!
影片以Rocket的视觉在他成长的世界切入,一个自小梦想成为摄影师的小孩的平静的眼中,一场场帮会厮杀的故事,一个个生命消失的故事,一幕幕改朝换代的故事,在横跨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间30年时间里逐一荒诞地真实地上演着。
一部好电影就是一个好故事,但决不是那些打着华丽的包装、强大明星阵容什么《无极》之流,空洞无物,故作高深的故事!
《上帝之城》剧本改编自巴西最为畅销的小说之一《God's Town》,发生在上帝之城里的故事无疑是引人入胜,令观众看到一个所认知的热情如火的桑巴舞国度背后令人目瞪口呆的触目惊心的底层真实现状。
Rocket,生于斯长于斯,熟悉而能游刃于这里险恶的生存法则,几次的失败的双抢行为和无疾而终的暗恋,使他变成了本片中唯一非歹徒的角色,《上帝之城》的故事从他成长中视觉里娓娓道来,从Ze的8~9岁的一次的杀戮开始,负责放风的Ze把一间刚被哥哥们洗劫过的旅馆里所有几十号男女老幼无一漏网地枪杀光,好家伙!
脸不改色的,象打电脑射击游戏一般的从容,这一切仅仅是为了向偷鸡摸狗的哥哥们逞强示威。
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冷血残暴的Ze最终成为上帝之城头号揸FIT人,同时也注定了他生命终点的到来,他死在一群8~9岁的自称是未来统治者的少年的枪下;“上帝之城最COOL的头目”-Benny,与Ze自小烧黄纸滴鸡血结拜为兄弟,为人冷静而智慧,一副姣好的美式Hippy的容貌和装束。
正当他厌倦罪恶,准备与他的爱情离开这里时,上帝給他开了个玩笑,一颗本来不是射向他的子弹穿过他的身体结束他的生命,渺小脆弱的生命何处容身?
还有众多的人物和故事线,生动地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人性中的暴力因子被导演恰如其分地展露出来,以至于我们能清楚地看个究竟,看得明白,而留下給观众的是深深的思考,这里发生的故事,不仅仅在上帝之城,而存在我们的世界各个角落,上帝之城是世界的缩影。
暴力,以暴易暴,人和人斗殴械斗,家庭暴力,宗教间斗争,派系冲突,种族清洗,国家战争等等等无一不在进行中。
所谓的法律制度制约和薄弱的道德规范,在人的贪婪、暴力和利益冲突面前显得何等的苍白和无力!
一部好电影作品除了有一个好故事,还要有讲故事的能力——导演的功力。
据说该电影启用的所有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都是从当地生活的居民里精心挑选出来的,就连电影的场景采用当地的现有街道和房子,一律原汁原味的,足见梅导演勃勃的野心。
如果說《上帝之城》的故事帶給我的是心灵震撼,那么《上帝之城》的拍摄手法帶給我的是视觉震撼。
晃动的手提机镜头、360度自转和公转镜头、快速切换镜头等等构成凌厉画面,举个例:有一镜头,是拍摄帮会的大本营的,镜头方向和角度始终不变,正在进行毒品交易的人不断切换脸孔和动作,房间也不断切换摆设。
导演想告诉观众:帮会的大本营沒更改,更改的是主人。
短短十来秒,道尽了权力争夺的剧烈。
130分钟里把如此众多的人物、如此复杂的故事线叙述得清清楚楚,不拖沓,不煽情。
这只能是天才级导演才能干得出的活。
杀人的场面没有过分渲染,没有夸张的放大效果,沒半点遮遮掩掩,说不出的干脆利落!
说不出的触目惊心!
谢谢《上帝之城》,请了我吃了一顿瑰丽的视觉大餐,请了我坐了一回高速翻腾的过山车,穿越了上帝之城,穿越了那些人那些事,穿越了生和死!
相形之下,看看国内顶级的大腕导演们砸几个亿拍电影,拍出个什么鸟?
徒有华丽外表的空花泡影,赢得一片骂声,落得个骗钱骗粮票的名声!
好像也不能责备他们,自己不也那样的浮躁!
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人!
唉~扯远了,该收声了。
PS:昨晚半夜醒来,惊恐万分~于是我在回想我恐惧什么?
是凶残无比的野兽?
不是!
是张牙舞爪的怪物?
也不是!
是什么?
是人!
人,才是梦魇!
上帝弄人,哪有什么天堂!
地狱就是天堂!
看完电影,我的第一反应是冤冤相报何时了。
帅奈徳加入黑帮,是因为女友被小霸王强奸,家人被小霸王扫射,他要为所受的屈辱和伤害报仇。
有一个小男孩,加入黑帮是要杀死杀父仇人,为父亲报仇。
电影中他们二人是为了复仇而加入黑帮的代表,最后小男孩死掉了,死之前也把杀害了他父亲的帅奈徳枪毙了。
还有许多人不是为了复仇,在他们加入黑帮时做的“调查问卷”中,有的人单纯是为了让别人怕自己而杀人,而加入没有尽头的血拼。
这也是小霸王最初杀人的原因。
当时他还是小豆子,与少年三侠一同作案时,他只被委派了把风的任务。
人小鬼大的小豆子气不过,在三侠抢劫时照着窗户上打了一枪,又进入宾馆向他看见的人一一开枪。
这时他的表情是欢笑的,是满足的。
他的潜台词肯定是,让你们瞧不起我,看我多厉害。
他射出每一颗子弹,都更增强了自己的信心,增强了自己的威力,增强了自己的欲望。
小霸王很聪明,知道抢劫没有钱途,知道最够本的是贩毒,因此直接把有名的毒贩都杀掉,自己做起了老大。
就这样,无数人命为小豆子铺垫了走向小霸王的道路。
倒是在小霸王一统“天下”时,上帝之城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太平盛世。
因为没有小混混抢劫了,想吸毒就找他们买,警察也收了好处不来找事,人们安居乐业。
真是讽刺!
最贫穷最混乱的地方居然叫做上帝之城,最安稳最太平的生活居然是在黑帮老大的看照下。
最后一次血拼前,人们聚在一起向上帝做祷告,许多人的身上也会带着十字架的装饰。
片中有两个独树一帜的角色。
一个是小霸王的好伙伴班尼,他在小霸王还是小豆子时便同甘共苦。
他心软,大方,不下狠手,得饶人处绝不害人。
因此他也是最有人缘的混混。
在他金盆洗手之日被误杀后,他的朋友、小霸王的对头红毛对误杀他的小混混说:“你杀了上帝之城最酷的混混”。
虽然最终还是落在混混上,可是这个评价也不低了。
另一个则是整部电影的主线,阿炮。
他的哥哥便是混混头目、少年三侠之一的阿呆,可他是为数不多的在上帝之城诸多混混中全身而出的,不参与混战,很少吸毒,只为男女之情牵绊过,却一直没有误入歧途。
他唯一一次想要杀人,是当小霸王在一米之外背对着自己,而他手边就是一把手枪。
他知道小霸王杀死了自己的哥哥,不过他也知道想要报仇不会只是拿起手枪向小霸王射出子弹那么简单。
最后他参加工作,在超市做理货员,在报社当送报工。
偶然一次为小霸王照相的照片为报社刊登在头版,因为没有记者能够进入上帝之城,而他正是来自那里。
天时地利让他有了飞上枝头做凤凰的机会,敏锐的第六感促使他在小霸王被抓后没有就此罢休,而是飞奔着追上警车,在暗处目睹并用相机记录了警察向小霸王收贿的过程。
小霸王拼进了全部身家,在其他小鬼围过来时,先是丧气地大喊“拼什么拼!
帅奈徳被杀了,我破产了!
拼什么呀!
”,之后又鼓舞士气般展开宏图“咱们先抢劫,有了枪之后再做毒品,之后又是我的天下了”。
小鬼头还没有听他说完,每人都举起手枪对他一通狂射。
就像当年的小豆子一样,他们杀人时也没有丝毫的恐惧和不安,反而是带着笑容,带着欲望——“以后是我们的天下了。
”此时的阿炮却闷闷不乐,他手里的照片足以使他名声大震,可是警察收贿的事情一旦被他戳穿,他也势必会被警察盯上,以后的日子还怎么过。
再三权衡之后,他选择了小霸王被射得像马蜂窝一样的照片。
以前他觉得当记者太酷了,可是经历了这些,他发现也不过如此。
剧中还有几个细节很值得回味。
1. 帅奈徳在加入红毛派之后,与红毛定下规则,不滥杀无辜。
第一次抢劫时,他用这条规则救了一个在红毛枪口下的人。
第二次抢劫时,一个人举枪对准他时,红毛先杀了那个人,于是有了“规则的例外”。
第三次,当一个人企图反抗时,他毫不犹豫地举枪杀死了那个人,于是“例外成了规则”。
2. 帅奈徳最初是为了报仇,是他与小霸王的个人恩怨。
加入红毛派后,红毛派与小霸王派展开拉锯战,许多小鬼头也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加入进来。
一年之后,人们抢更多的钱,买更多的枪,打更大的仗,打完仗后继续抢更多的钱。
恶性循环一经形成,便好似没有尽头。
3. 阿炮和好友发现好人从来没有好报,下定决心做坏人抢劫,在公交车上想抢售票员时发现售票员是个好人,在面包店想抢店员时被娇媚的女店员吸引还留了人家的电话号,遇到有人问路想要劫车抢劫时却聊天聊成了好朋友……当一个人已经是好人时,想做坏事很难。
4. 在小霸王的好友班尼金盆洗手的派对上,小霸王尝试着邀请女孩跳舞,可是人家知道他长得其貌不扬却不知道他是杀人不眨眼的魔头,简单一句我已经有男伴了便把他甩在身后。
平时小混混们都怕他,哪有人敢如此顶撞他。
在受了挫折之后,小霸王再次拿出他最强有力的武器,枪,指着女孩的男伴让他脱裤子受人嘲笑。
上帝之城从来不缺少主宰,而主宰不是上帝,却是一茬又一茬的混混。
先是少年三侠,接着是小霸王和红毛,最后是一群还没有长成的小鬼头……政府没有良策治理,警察只要更多的钱就可以收买,居民都过着自己的生活。
黑帮的头头都死掉了,可罪恶的土壤还在。
在巴西,有一座“上帝之城”,不过这里既没有上帝,也实在算不上是个城市。
“上帝之城”不过是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这座城市西南部的一片贫民窟。
瓜纳巴拉州政府于1960年为将市中心的贫民转移到郊区而建立了这片贫民窟。
《上帝之城》这部影片所聚焦的,正是这片贫民窟60、70、80三个年代中发生的一桩桩黑帮兴衰史。
电影改编自保罗·林斯于1997年发表的同名小说。
保罗本人于七岁时搬到这片贫民窟生活,所幸最终得以逃离此处并成为了一名作家,当然,为他带来巨大声誉与事业成就的,恰恰是他竭尽所能逃离的,充斥着毒品、黑帮、火拼的“上帝之城”。
真真是相当讽刺!
其实最根本的是腐败吧,警察是最大的流氓,警匪勾结,在他们眼里钱比命重要多了,社会风气的腐败,一层层渗透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警察可以管的,只是不想管,没了黑帮从哪里赚钱养家。
警察这么高危又底薪的行业,想守住底线本心真的太难。
其次就是教育没有普及,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和认知,哥哥让弟弟远离枪支毒品是对的,只有念书才能发现人生的意义有很多种,世界也很大。
这是个没有上帝的城。
那个年代,我国大地也是一遍被掩饰的暴力,与本片不同的是,施暴方是强大不可敌的。
关于结局:好像是一次无序与规则的游戏。
正如《教父》里每过十年总要有一次权利的重新摊牌。
每过x年总会有个少年出来打死大佬,自己称霸。
如果上帝之城还继续,当片中杀死李斯的少年,当他们长大李斯那么大时,一样会死于少年之手。
权力的渴望是可怕的。
说的简单点,这是一个少年时目睹暴力,自己长大后也很暴力的片子。
在上帝之城里生存最有效的规则是杀戮,干掉异己,抢夺别人生意,搞好与条子的关系。
它不是《教父》里包裹在西装革履的暴力,需要太多的掩饰,而是直接的、赤裸裸的。
心软、疏忽是不可取的,杀身之祸往往有此发生。
虽然帅拳王没有杀死李斯,但肇因由此而起,命运的微妙的连锁反应发生了。
这时我想起那个场景,当那个老人祝福Zie成为李斯时,曾劝告他:千万不可在戴着祝福之物时做爱,不然会死翘翘。
当李斯强奸帅拳王的女友时,他忘记了这一点。
似乎连导演也忘记了这一点,大概是不想将神秘主义带进片子吧。
上帝之城是上帝转手交给你们的城市。
看这个电影让我想到我青少年时期的生活。
高中没杀人,没抢银行也没有白花花或者黑乎姑娘让日也没有人死。
但还是让我想到了就像阿炮跟小霸王合体一样当年的我。
1---这个片死的人太多,可能死亡也就不提神了。
但最后看到小霸王死球了还是挺伤心的。
还有班尼。
班尼死了是觉得最完美的一个人死球美好没了。
小霸王死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学校当混混时大哥被揍了。
支柱坍塌了。
再就是阿呆死的时候我心惊了一下,可能是这货死的较早,又与众不同。
2---小霸王死球的时候立马想到阳光灿烂的日子上说小混蛋被几个想取代他的小混混扎死了,原来世界各地能上电影的混混终将被不成名的小混混整死。
几个小霸王小混蛋小麦考倒下去,几百个小飞侠小超人小白兔站起来。
生活还在继续。
3---万事低调,班尼你这下明白如果偷偷私奔没准就能当吉姆亨德里克斯了吧……4---大彻大悟的阿夹去了教会,其实他只是换了一个寄托或是庇护所。
可能这次他换的比较对,让自己更勇敢,也许这样会更安全。
5---阿炮这个文艺青年靠少年的老本跟混混的虚荣心捞了个大果子,恭喜他;其次那个白人女记者好老啊,阿炮这次找到更有经验的,不知道他会不会更开心。
6---其实我蛮喜欢红毛,感觉他应该挺聪明挺招人待见。
更有可能是因为他长得像昆丁。
7---小霸王只有班尼一个好朋友。
小霸王不是给。
8---无论嚣张跋扈的小霸王,正义复仇大神帅奶徳,还是人见人爱的笑班尼,红毛,阿呆最后好像只有阿炮保住小命儿实现了理想。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当混混,更不要在有很多混混的地方当混混,老老实实做一个文艺青年,要是当够了混混再想当文艺青年请偷偷的写首再别康桥然后偷偷的撩。
9---小霸王小时候很招人爱,长大了好像跟小时候一样。
没啥进步。
本以为他会长成他跟班尼的合体。
10---小霸王挺帅啊,又有钱。
为神马阿炮说他丑,为神马他没有妞。
八年了才看这久负盛名的电影。
挺好看。
影片的真正主角不是人物,而是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
60年代开始一项号称“上帝之城”的住宅修建计划安置贫民,80年代初这一片地区成为了里约热内卢最危险的地带。
巴斯卡普带我们来到“上帝之城”,他见证了这里二十多年来被残暴、贪婪、复仇、野心、背叛、掠夺所裹挟的混乱生活以及最终导致的一场灾难性的黑帮争斗。
虽然从小就要辗转于匪徒间求生存,但胆小怕事的性格与自我保护的本能却使他一直能平安度日。
这是一个关于贫民窟三代黑帮的故事,第一代:少年三人行,一人一杆抢,威胁、恐吓、劫车抢旅馆,手段基本停留在抢钱的阶段,自始至终并没有杀害一个人;第二代:小豆子、班尼,两人的道路始自小豆子在旅馆大开杀戒,这是充满了鲜血和暴虐的一代;第三代:始自一伙少年枪杀小霸王(小豆子),接管贫民窟帮派大权。
从三代的道路看出,帮派的手段越来越残忍,参与杀人的少年也越来越多,这样的地方能给人什么希望?
第一代“少年三侠”各自的归宿:一个回归家庭,一个找到了爱情,一个皈依上帝,前两个最后没能逃过被枪杀的灰暗结局,只有皈依上帝的阿夹保住了性命。
阿夹的觉醒在一夜之间,等到发现了心中的归宿,连警察也不怕,他那么坚定地走在寻找上帝的道路上,熠熠生辉,浑身散发神圣气质。
贫民窟又名“上帝之城”,但上帝来过吗?
也许上帝在每个人的心中,皈依才是自我救赎的正途。
班尼:作为黑帮里最好心、最酷的兄弟,欢送会上攒动的人群证明了他的高人气,他想退出帮派,与爱人归隐田园,但哪这么容易?
就像《笑傲江湖》里刘正风想要“金盆洗手”,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帮派这个东西,只要一陷进去,就是身不由己。
班尼即使不是被误杀,别人也会找他的麻烦。
小霸王:包括后来的第三代少年黑帮,我十分想知道这些人怎么能对生命这么不屑一顾,杀个人就像喝口水那么简单,是什么样的环境造成了这样畸形的性格?
小霸王长得不好看,没有女人看上,杀人如麻,别人忌惮万分,除了班尼,大概没有能说上话的。
在班尼的欢送会上,他看到那么多人,那么欢乐,就连班尼也不和自己站在一块,他不合群了、心慌了,才做出那么离谱的行动,是想恐吓别人、引起注意吗?
包括后来,帅耐德上了报纸,他却没上,表现的那么焦躁。
他就那么想引起别人注意,我猜他心里是极度自卑的,是不是当初他还是小豆子的时候的就是想让大孩子们瞧得起,这一念之差才走上了不归路?
还有帅耐德,可以说小霸王和红毛后来的火并交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从当初单纯的为亲人报仇,到后来杀人的例外成了规则、殃及无辜,他当初作出这样的决定时可曾料到后来的结局?
在耐德第一次出征抢银行,他从红毛枪口下救下一个人的时候,我甚至幻想耐德会成为帮派中的辛德勒,此片慢慢演变成一个温情故事。
但我错了而且矫情了,这里哪有什么温情可言。
后来,他被为父报仇的小男孩枪杀了,在抢银行的时候,耐德杀了这个男孩的父亲。
片中,偶尔会见耐德的人性乍现,包括不让红毛给这个男孩抢,在男孩被抢击中时还试图挽救男孩的性命。
但仅这样,他以为自己就能做回公交车上的那个好人吗?
杀了那么多人他不在乎,倒是在一个男孩身上纠结了,只能说他是假好人,伪善。
回头再想,帅耐德肯定也不想是这样的结局,很多像耐德那样的人也不想成为杀人犯,但就像林达在评美国南北战争时说的那样,战争的开关一旦被启动,就不受人控制了,冤冤相报很难了。
倒是阿炮,身处乱地,却总能洁身自保,后来还误打误撞,从事了自己最喜欢的职业。
想问的是,最后他拍的那些小霸王贿赂警察的照片有没有登出来。
如果没有,岂不是太无望了?
难道当真一点希望也没有吗?
当阿炮和朋友准备持枪抢劫时,他们遇到了什么?
他们遇到了好心免票的帅耐德,遇到了和他调情的女店员,遇到了相信他、载他、和他聊大麻的司机,这些普通人拯救了他们,激活了他们心底的良善。
遇到的不一样,人们眼中的世界就会不一样的,而在那些少年帮派那里,他们的世界又是怎么样?
当生活只呈现一种状态时,你会以为那就是全部,在贫民窟少年帮派的眼中,除了犯罪,他们可曾看到生活的其他可能性?
电影语言当然很娴熟,但总有一种让我不喜欢的花哨、耍小聪明的感觉(ex.片头自追鸡始,片尾又回到追鸡),以至于难以投入。我老派,觉得同样讲巴西街头小混混,《街童》(Pixote,1981)就荡气回肠,人物生活离我再远也能够认同;相比之下《上帝之城》显得跳脱、浮光掠影,除了几场文戏之外,进不去。
那里的小孩都那么屌嘛?
整个场景的色调又灰又暗,主角长得又黑,跟他分不清楚到底谁是谁呀。
这么点剧情讲了两个小时,太拖沓了。混乱的剪辑也救不了无聊的故事。而且剪辑从始至终都很快,感觉杂乱。主角人设不讨喜,又怂又屌丝,窝囊,最后还评价女记者床上活儿如何如何,真是无语。碎片化叙事感觉是为了碎而碎,太刻意了。总结:技法很炫,但难看的一部片。
触目惊心,又黑又黄又暴力。观影体感很差,这种电影太重口了。
【A+】配得上一切赞美的杰作。开场几分钟的镜头与剪辑堪称完美,刀、血、杀戮、疯狂、吞食、逃离,所有文本上的要素和角色与环境的关系隐喻都被精准构建,并在教科书的剪辑模板中确立影片的基调。而后故事的插叙、倒叙从不止步,分屏叙事(注意两次分屏的比例差异),画外音切入,闪光灯营造出画面「凝滞」的效果,叠化镜头的叙事压缩,子弹在多次跳弹后击中后视镜的镜头更是神来之笔。最后全部回归到「环形叙事」的框架内,在暴力的湮灭和延续中结束全片。综上所述,绝对是“恰到好处”的炫技,在艺术影像和商业主流的边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是我最爱的那一类电影无疑了。在两个小时的手持狂躁后,镜头终于平静下来,默默注视着下一代暴力的延续。既是名副其实的「巴西往事」,又是万劫不复的「上帝之城」。
拍得很好,但是太黑暗了,不喜欢
无论争斗、谋生、找乐,他们都有着充足的能量,想到就去做,永远精力充沛,爆发力十足,不知道什么叫做疲劳倦怠亚健康,无论在多么不妙的处境,都要博得自己的一席之地,都要宣示自己的存在。里约热内卢阳光猛烈,尘土飞扬,社会秩序混乱,是一座活火山,生命之火阴暗的人是没有机会没有资格生存下去的
乱,杂。没耐心看下去啊。
能将故事讲到这种程度的片子不可多得 看完之后最只恨自己的国家拍不出这样的杰作 第一次有这种感觉 暴力 人性的探讨 故事的节奏 完美的结合到一起 很惊讶居然是奥斯卡拍出的东西
惊艳!震恸!某些片段常作为视听分析范本,动接动、两极镜头、手持晃动、快剪,拍摄上又大量动用灯光频闪、纵横运动营造紧迫感和速度感,身为发生在一群暴力血腥又透着人性罪恶的孩子身上的现实主义故事,视听感官都被吊到临界点非常难得。上帝之城,却被上帝遗忘;青春少年,却是恶魔化身。
太多的枪声加晃动的镜头看得头晕,最后没看完,晚上还做了谋杀的噩梦,哎~
葡萄牙语听不懂 压力太大
剪辑炫得嗔目结舌!
太长我看不下去了!!!导演真他妈能拍!
浪费了不少时间
暴力枪战、高速剪辑、晃镜、多画面以及各种无序感。看来很震撼的一部电影,故事讲述的方式颇具传奇色彩。巴西荣升心目中民风彪悍第一圣地。
叽里呱啦的葡萄牙语...听得人揪心,看字幕更揪心...完全和英语的发音不一样嘛,那些人名到最后都没太搞清楚。巴西的枪都niubility,全都是以前毙命,10秒之内必咽气
冗长,杂乱
混乱欢乐颂,暴力交响曲。在资料馆放映时因故障改为单机放映,每10分钟黑屏一次,体验就像在C6看电影时插播广告…奇妙的是,有时候你会分不清哪些是故障黑屏,还是导演剪辑黑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