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电影是需要慢慢地培养好情绪再看的。
比如《无间道》。
我等了再等,直到世间的人们已经开始不去谈论他的时候,我把碟推入机器内,从无间道的解释开始,直看到梁朝伟躺在电梯口,瞪着双眼,任电梯门一下一下打在他身上——双眉中间小小的弹口那么明显。
然后,《再见警察》的音乐响起,我也就在沉寂的空间回响这些故事中失去生命的人。
看《太极旗飘扬》也一样。
世间的情感在战争、或者政治、或者是其他被社会人为制造出来事件中,是多么的渺小,乃至今天已经成为人们所嘲笑的东西——尽管欧洲也好,好莱坞也好,韩国日本也好,总是在他们的影视作品中无关痛痒地用情感来赚取人们的泪水和金钱。
不过,我们却依然被他们制造的这些影视作品中的情感所打动,好似饥饿时走入麦当劳吃下一个汉堡包时的香美感觉。
电影中不可避免地要丑化北韩军队,如同我们拍摄《大决战》之类的战争片的时候,会把国民党拍得很是窝囊残暴一样。
虽然早就了解了历史真相,依旧对北韩军队的丑化而感到有些难以接受。
但是,《太极旗飘扬》的高明之处,却不是为了表现战争,或者专门批判北韩——当然,电影中每次北韩或者中国发动反击之后的镜头,常常是流离失所的南韩人民的镜头会给人一种强烈的引导作用。
电影中兄弟之情刻画得很感人,让我多次落泪,而哥哥被编剧或者导演表现得很好——从一心一意地为了弟弟能安全退伍回家,狠命打仗杀人换取功勋,到后来成了一名战争机器,这种异化让人感到恐怖。
以前看很多战争批判中提到,战争会把人异化的,而类似的影视也很多,常常刻画出一个善良的人有原则的人最终怎么变成了一名战争狂人。
不过《太极旗飘扬》所表现的却是让哥哥在其中一点点一点点变化,而且他感觉不到这种变化,因为他一直认为的自己初心不变,就是为了用功勋换取弟弟的退伍。
事实上,电影也不肯明确他的完全变化,即便他最后变成六亲不认地杀人杀人杀人的野兽,也要安排他投降了北韩才完成这种变化的。
正是这点,没有带那么浓重的批判气息,反倒把人给打倒了,掀起的那种情感足以让人痛恨任何发起战争的人。
我想说的是电影真正给我的震撼之处:南韩政权在夺回汉城后,把凡是为北韩共产党做事的民众随便处死的情节。
而这些面无表情地宣布他人叛国然后施行死刑的人,不是政府,恰恰是受到战争折磨的人。
作为中国人,看着其中的战争场面,或多或少能联想到自己的身边,让人感到寒心彻骨。
这不仅仅是所谓的战争异化人的命题了,这其中表现出一个长期的母题——即是人心中无论如何肯定潜藏着一个魔鬼,这个魔鬼会在适当时候出来,甚至以正义的面貌出来,随意地夺取人类的真诚、宽容,乃至人类本来享有的先天的自由——无论行动,还是思想,乃至灵魂。
如果把话说完,我的这篇博客会太长,所以到此为止吧。
我们如此的渺小,无论面对浩渺的宇宙,悠久的历史,还是铁一般的国家机器……说了那么多,看了这部片,其实,最想做的是告诉弟弟,我是多么爱他的。
我只想说它告诉我的不是兄弟情兄弟情只是一个线索它可以换作母子情、爱情,等等这只需要换一个主角,重编一下故事就可以完成它表达出来的是个人的渺小和无奈我们每个人都有最珍视的东西或人但当天灾人祸发生时我们都是那么渺小和无力抗争战争不是兄弟俩所能理解的他们也不想参与其中但历史的洪流把他们卷了进去他们无法躲避也无力抗争他们没有所谓的情怀和信念他们都只是为了保护身边的亲人而拼命而已所以,当哥哥以为他所珍视的一切不复存在时他加入了敌对方……女主角也不想加入某政党,只是因为加入它,可以带来维持生存口粮但她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都很简单只希望过的更好一些看这部电影为什么会感动因为里面没有英雄、没有主义、没有理想信念只有一个个的鲜活的“我们”想要好好活下去的单纯的“我们”祈祷天灾人祸远离为灾民祷告……其实地震中去世的千万同胞和电影中亡于枪炮的万千生命并无二致我们都是对于天灾人祸无力抗争的一群人而已
原来很久之前是看过这部电影的...再看来只记得士兵被炸得缺胳膊少腿,肚子上长蛆的片段,已然完全不记得影片主题...自身是极不爱看战争题材的电影的,残酷和真实是这类电影的基本标签,看着伤身啊。
只能说秀才遇到兵,实在是有理说不清。
镇泰从始至终都只是想让弟弟回家继续念大学,承载和继承整个家庭的希冀。
不管是镇泰羞恼阿勇问他国小二年级课本上的字而他不认识时,还是他对着镇锡一直说的让他回家继续念书时,我都能真切的体会镇泰那时的真诚,不仅是为弟弟,也是为他自己。
他希望镇锡能把他的那一份书也念了。
当他放弃读书时,也顺带放弃了自身的梦想和人生,他将为了家人的人生而活,照顾母亲未婚妻,供弟弟念书,再无其他。
镇锡却因为念书了想的是众生皆平等云云,他开始不能理解哥哥狭隘的价值观,他所愿见的是人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不能说谁对谁错,只是我更倾向于镇泰的牺牲与付出。
至始至终他真的就如镇锡所言没有考虑过自己,然而镇锡却只考虑了自己,他从自己的角度去揣度所有人的心思,觉得战友们没人性。
战场上也因为悲天悯人差点丢了自己的性命。
如果镇锡为了支撑自己的信念或为了改变现状做点什么也许我会怪罪他少一点,然而他只是眼见他所不愿看见的情况发生,恼怒,找哥哥出气。
我是受不了这种思想巨人,行动侏儒的人的。
这不禁令我发散到千万不能找一个思想不搭界的人结婚啊,只会演变成爱之深责之切丫。。
啊啊!可怜元彬竟然演了一个我不爱的角色..怄到了怄到了
除了影片开头的那段镇锡和镇泰在阳光下的追逐的场景,整个片子始终笼罩在一片灰色和泥泞中;即时当韩军开到朝鲜北部,吃着好久没看到的肉,晒着久违的太阳等待着联合国军总攻的号令时,漫天的黄沙预示着这种平静终究是短暂的。
这是我第二遍看这个片子了,我记得我当初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最后镇泰不跟镇锡一起逃回韩军,而选择很无力的一个人抵抗身后的朝鲜大军;我也不明白这么一个人怎么就能仇恨,不惜以背叛来报复伤害他弟弟和家人的国家;我不懂什么是他的信仰。
看完这遍,我明白了,其实片子不是在跟我们讨论一个意识形态的孰优孰劣问题,它也不是如很多国人所说的丑化共产主义,三十个师的志愿军漫山遍野涌来的场景还是很壮观的;它也没有丝毫对李承晚当局的赞美,反共小组不分青红皂白的枪杀平民无不是一种对当时政府暴行的控诉——总而言之,片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感情是可以凌驾与意识形态之上的。
就像英顺说的,我不懂什么共产主义,我只想弄到吃的。
的确,当初跟着毛主席干革命的农民兄弟们,有几个是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的呢?
人都是一样的。
中华民族如此,大韩民族亦如此。
如果照着这个逻辑来看的话,镇泰从一个韩国的战斗英雄到朝鲜的部队首领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他是没有信仰的,他只为他的感情,只为他自己而战——这就是他与被刻上知识分子烙印的镇锡的最大区别。
镇锡有自己的价值观,他会为家庭、哥哥、自己和国家权衡利弊;而镇泰,无论在韩军还是朝军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的弟弟。
所以才有了他影片最后绝望的、孤注一掷的自杀行为。
他知道他可能活下来,但是他想争取时间让腿部受伤的弟弟能安全的逃回韩国阵地,所以留下来用自己的血肉挡住朝鲜追兵的脚步。
他做到了,他赢得了观众的眼泪,也留给了镇锡一辈子的遗憾。
说实话,这是一部很血腥的片子,无论是战斗场景还是医疗场景,都出奇的暴力,鲜血淋漓。
相信大家看完这个片子后一定会对战争有更深的厌恶,我不同意“我们从未放弃用武力收复台湾”的言论,感情的存在永远是超越意识形态的争辩的。
这也是为什么身为知识分子的镇锡为了去大旗部队找他哥哥,不惜背上“投敌”的罪名,只身闯入朝军的营地。
幸好,当镜头转离灰蒙蒙的平壤、板门店、洛东江,重新回到汉城的时候,阳光又再一次洒到镇锡的肩上。
从小看惯了中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充斥着志愿军;“香玉号”;黄继光、罗盛教等字眼,而宣扬的则是“中朝人民伟大的国际友情”和“美帝国主义的嚣张跋扈”。
没有人去管过韩国人是怎么想的,它们似乎在整个战争中起着可有可无的地位,从6月25日战争开始,到1个月就被围困在大丘;甚至最后的反攻也是因为麦克•阿瑟被奉为经典的仁川两栖登陆,他们处在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的地位,而又有谁在乎过这个民族的感情呢?
只有韩国人自己知道。
朝鲜战争,要看韩国人和朝鲜人写的战争,不是中国人或者是美国人的。
最后悼念一下已经过世两年的李恩珠,英顺这个角色并不难演,所以很难出色;但接下《红字》中佳惠这个角色可能是她命中注定的劫数。
青龙奖最佳女主角提名,走好。
教科书中的历史和现实是有区别的,在我们口中所说的抗美援朝,似乎是我们国家站在正义与和平的立场上,对朝鲜的援助。
但是我们的课本上却并没有太多提及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背景,昨天在百度上一查,确实出乎意料。
朝鲜战争是北朝鲜的共产党,在苏联的扶持下首先发动的。
在南韩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大举进攻。
站在这个角度上,不免会对朝鲜战争有新的认识。
同时在这个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发生了深刻的扭转。
弟弟李振锡和哥哥振泰生活在五零年的汉城。
生活平静,更像是我们所说的小日子。
哥哥已经工作了,弟弟仍在上学。
为了突出哥哥与弟弟深重的兄弟情义,影片使用了两个物品 ,一个是哥哥为弟弟做的老式皮鞋,一个是哥哥送给弟弟的钢笔,两物承载哥哥的爱与对弟弟未来的期许。
但是二人的生活却突然迎来了狂风骤雨,在调查的幌子下两人被迫成为了朝鲜战场上的兵士。
战争最大的影响就是会让参战者的性格完全暴露出来。
在汉城平静的生活中,我们也许能看到哥哥的责任感和弟弟的纯实。
但是在战场上他们两人又向观众展现出了新的性格。
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哥哥总会显得非常坚定果决,在战场上他也勇气可嘉。
在被北朝包围四面楚歌之时,哥哥果断的提出在夜间突围。
并且成功了,哥哥还杀掉的北朝的将领,因此得到了提升。
可以说作为哥哥,他比弟弟更快适应了杀人机器的运转。
弟弟有非常强的正义感,很率真。
在起初南韩军人说青年男性要接受调查的时候,嫂子看出了问题,他却不假思索的说出自己18岁。
在面对被迫成为北朝鲜军人的昔日朋友时,弟弟极力保护,作为南韩士兵他不会对俘虏下毒手。
弟弟的身上闪耀的善良与人道的光辉。
战争与会使人的性格发生转变,撕裂。
翻天覆地。
哥哥在首战告捷的后,对采访他的人说他和弟弟是因为民族大义而选择了参战。
这固然是不通的。
之后自己的妻子被误以为是北朝鲜的追随者而被杀,自己用以为弟弟死在火场中。
他便失去了活在世上的动力,变成了两眼闪着白光,嗜血的猛兽。
这时他已经完全和之前判若两人。
而弟弟一开始弟弟会有一些优柔寡断,懦弱。
因为年纪叫哥哥上小,初上战场与生死面对面,弟弟被巨大的恐惧绝望的阴影包围了。
但是几次战争过后,弟弟渐渐的勇敢起来,甚至在伤病痊愈以后不惜一切的奔赴三八线寻找哥哥。
但是尽管兄弟二人的性格再怎样有剧烈的变化,经历的事情再怎样让他们无法接受。
哥哥始终记着保护弟弟,弟弟也总是把哥哥视为心中最坚实的依靠。
在烟尘满天,绞肉机发动时。
哥哥与弟弟更相为命。
两人之间的兄弟情谊无法被改变。
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永远是底层人民,一家人平静安稳的生活一日之间瞬间被打碎,赵影片结束之时哥哥和嫂子都死在了枪下。
那些端坐在神坛上的发号施令者,往往不会面对妻离子散。
真正的受害者,永远是平民。
哥哥努力在战场上拼杀,并不是因为自己是南韩人痛恨北朝人。
北朝鲜大举入侵南韩,屠杀百姓无恶不作。
南韩的反击也好不到哪去 ,因为仇恨只会激起更多的仇恨。
哥哥自始至终是为了保护弟弟,能让弟弟回家,拥有一个好的未来。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妻子和弟弟死后哥哥投奔了北朝鲜。
在电影的结尾有一个非常感人的片段,哥哥以为弟弟死亡失去理智。
弟弟不顾向他反复插来的刺刀,尽力呼唤哥哥,想要唤醒哥哥的良知,最终哥哥恢复了理智兄弟二人目光坚定看着彼此。
这一段战场上兄弟情义的再次唤醒,我想大概象征着南朝鲜和北朝鲜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朝鲜战争并没有解决两国之间的矛盾,而那条将半岛一分为二的38度纬线也总是弥漫着浓烈的火药味。
导演这段的用意也许也是为了表达自己对韩朝两国和平的希冀。
这部电影对战场实情的描绘可谓极为真实。
弟弟在看到堆成山的尸体被焚化的场景,因为没有麻醉药而被手术的战士撕心裂肺的狂嚎,高架上悬挂着的无辜的被勒死的平民。
这样多的引起观众不适的场景,就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展现战争的极端残酷。
让观看者彻底厌弃战争,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和平。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可能没有刻意的讽刺哪些人,批判哪些人,赞扬哪些人。
那个西半球的超级大国的现身只在在广播和飞机声中,而中国的百万志愿军也只是出现了一个在山头奔赴战场的场景。
北朝鲜先挑起战争,同时利用饥饿奴化人民。
南韩虐待战俘,不断欺骗人民。
只要参与的战争,就都错了。
导演并不是要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
而是更多的聚焦的是哥哥弟弟这这两个小人物。
在战场上赞美最崇高的兄弟情谊与对战争人性的深刻反思。
很大气的作品,战争场面真实残酷,以兄弟二人被南韩军队强征入伍的战斗经历为线索,简要勾勒出朝鲜战争的几次戏剧性局势转变在我看到弟弟冒死跑到朝鲜的阵地寻找哥哥时,我还依然有些可怜他一贯的情绪化(他的一直存留的人性和怜悯,我以为在战争中,作为战士,不害死自己也要拖累他人),直到他侥幸枪下逃生被押往安全部(应是考虑做宣传工具)又因为阵地轰炸不能执行,不得不因为军装而陷入拼杀以自保,终于在俯冲而下气势癫狂的“大旗部队”中边厮杀边挤出眼睛寻找到哥哥扑过去时,哥哥的刺刀狠狠的冲了过来,厮杀了几分钟才通过叫唤亲人的姓名把麻木癫狂的哥哥的理智夺了回来--这几分钟,完美的、残酷的再现了朝鲜战争手足相残的悲剧,我被感动了战争画面也异常惨烈和真实,如果非要以《兄弟连》作为样板的话,这部学生作品至少满分了(单指战争场景)。
以前看论坛里有人提出对导演的大韩国主义提出异议,个人以为那是误解了主创的意图;《生死谍变》在说分裂的民族创通和苦难,这部更加真实、鲜明和深刻以为是上乘之作。
这部片子让我想起《2009迷失记忆》,尽管风格迥异,主题比较接近。
韩国人一直以平民视角反省近代被侵占,被分裂的苦难,而我们的《三大战役》依然是高空镜头多
主人公二兄弟完全继承儒家百善孝为先,有家才有国的精神。
去他的主义,谁杀(欺负)我家人,我就干他们全体,虽千万人吾往矣。
儒家精髓+反战 完美结合,立意很赞👍战争会放大人性的恶,当一个审查员的权力从只能提醒你要进门刷卡,到可以撬门进去杀菌,到可以拉你家人去枪毙时,战时状态本身就是人性恶的放大器。
振石和振泰是兄弟俩,在朝鲜半岛爆发战争的时候,兄弟俩被迫从军。
哥哥振泰为了能将弟弟振石送回家,在战场上不顾生命危险一次次屡建奇功,而在这个过程中,弟弟振石误读了振泰的爱,开始讨厌振泰为他的付出。
就在战争眼看即将结束的时候,中国军队加入了这场战争,最后兄弟俩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在最后一刻哥哥救下了弟弟,而自己却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在这场战争中,战争貌似一瞬间就爆发了,片子也没有特别交代战争爆发的原因,美好的生活就是那样的短暂。
我们看到所谓的士兵就是大街上强拉硬拽招来的,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战争,被拉到阵地上连最起码的训练和休息都还没有,就被告知必须死守阵地,不能后退。
敌人的炮火来了,他们甚至来不及反应就送命了,幸存下来的也只是些苟延残喘的家伙,战争中每时每刻都在死人。
你同情对方,你可能就丧失了一次生存的机会,战场中生命显得是那样的珍贵与毫无意义。
振石与振泰的情感变化是影片交代的重点,振泰为了振石能够活着走出战场,一次次出生日死,而振石由最初以为哥哥是为了让弟弟活着走出战场,慢慢就发现哥哥利欲熏心,当了个小官就不把别人的生命放在眼里,振泰成为了为勋章活着的刽子手。
就当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中国加入了这场战争,这场战争顿时成为了巨大的绞肉机,振泰的未婚妻因为生存被迫为朝鲜做事而被韩国调查人员打死,兄弟俩也在战场上相遇。
战争是令人发指的,它导致我们骨肉相残、国民生灵涂炭,韩国对于战争的反思是及其深刻的,在影片中导演并没有丑化敌人,只是公正的交代这场战争。
这样的反思才是到位的,而且才会从心理上加以杜绝的。
小时候,学校经常组织我们去看抗战题材的电影,地道战和地雷战小兵张嘎自然都是我们童年不可或缺的回忆了。
每当看到在解放军的机智英勇下,狡猾的日本鬼子溃不成军,我们都会在电影院欢呼雀跃,似乎打了胜仗的就是自己一样。
从电影院走出来的我们,一个个摩拳擦掌斗志满怀,简直都想马上上战场杀几个鬼子。
之后老师会让我们写观后感,大家还会不约而同的写上:我们要向革命先辈学习,时刻准备着。
可后来每当我国被卷入某某国际事件,新闻发言人的第一句话总是:“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我就纳闷了。
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怎么会让孩子那么热衷于战争电影,热衷于上战场杀敌,热衷于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牺牲,把战争看成是一场像扛着大旗看球赛一样轻松的Party呢?
长大后,妈妈告诉我应该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于是我轻轻松松成为一名CPCer。
我在纸上反复写着“我要为国家人民和D的事业义无反顾无私奉献全心全意牺牲一切”,然后看着我的enterparty联系人微微扬起的嘴角,心里忍不住问:这话,你信么?
事实上用脚趾想问题的人都知道这都是鬼话,可一些人偏偏爱听,觉得这是自己的成就感。
身边的人告诉我,不要不屑这些形式上的东西。
在这样一个充斥着欲望的社会,你想成为人上人,拿漂亮的收入,住漂亮的房子,娶漂亮的妻子,首先你就要积累资本,成为CPCer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步。
我顿悟了,D的事业原来就是满足CPCer的欲望,无私奉献说白了是把别人的奉献无私的占为己有。
无私奉献果然是个高频词汇。
一段时间CCTV有个XX丰碑的专题,每天介绍一个榜样人物,宣传他们无私奉献的C主义精神。
在这样的舆论氛围里,官员就一定要累死在深夜的办公桌上才是好官员,医生就一定要累死在余温的手术台上才是好医生,老师就一定要累死在三尺讲台,还要惦记着学生,才是好老师,因为他们都是无私奉献啊。
说起来如此轻松,可社会毕竟都是由人构成的,人人都无私,就不能为人,而应该是为螺丝钉了。
所以当这些良民们都无私了,又由谁来玩“自私”呢?
答案不言自明。
此时的我已经想开了。
小时候我们被别人骗,长大了我们骗自己,觉悟了之后再去骗别人。
周而复始的,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骗局里,然后整天叫嚷着世态炎凉人情淡漠没有安全感,谁的原因?
没办法,不骗人,混不下去。
《太极旗飘扬》给了我们答案:首先,战争是残酷的,这里血肉飞溅,生命在金属的撞击下不堪一击。
这里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双方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骨肉相残,理性被狂热所吞噬。
其次,很少有人真正理解什么主义什么意识,有的人为了混口饭吃,有的人为了给家人报仇,有的人为了荣誉前途,有的人仅仅是为了让心爱的弟弟回家,于是大家走上战场厮杀,这几乎与信仰无关。
最后,在亲情和爱的人面前,一切国家意识主义形态都是尘埃。
无论是战士还是政治家,他们首先是人,排在第一位的是人性。
只要人类存在一天,这样的天性都是不能被任何意识形态说取代的。
我们不是不爱我们的祖国,不爱我们的同胞,而是有些人吃我们的,用我们的,危难时还让我们为他们牺牲,这样的人实在不值得爱。
实话说,本片并没有多么复杂深刻的人性讨论,只是一部大制作的商业电影而已。
片中的各种桥段可谓东西方结合:既有东方人细腻的感情世界刻画,又有西方电影中强烈的人性诉求。
可惜的是,感情刻画这条线跟TVB电视剧中描写兄弟情谊的套路如出一辙,人性诉求的表达跟好莱坞大片的进行模式几乎一模一样,几乎所有的剧情都能意料到,在商业元素上没有太多新奇和惊喜可言。
可我还是要给他五颗星,原因就是它是一部韩国电影,这个跟我们有着同样文化渊源的小国,同样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重视纲常伦理的民族,却能自我突破,直面人心,拍出这样荡气回肠的作品,绝对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让我们这个自喻的和谐大国反思。
太极旗飘扬这部电影很早前就看过,最近又看了一遍,依然是如此震撼。
这部电影是韩国拍的,但它并不是什么“大韩爱国主义”电影,对北朝鲜的恶行也好,对南韩的战争罪行也好,都丝毫没有掩饰和隐晦的意思,赤裸裸地表现了电影创作者们对战争的厌恶,对善良人性的渴望,对“主义”的鄙视。
说穿了,人性高于主义也高于战争本身,不管是什么战争,更不管是什么“国家概念”。
对哥哥来说,国家算个屁,只有家人才是最宝贵的,为了家人可以不顾一切,他根本就不懂什么共产主义,只有血性复仇。
不过,看完这片子我最大的感觉还是,朝鲜这个民族可真够倒霉的,一会儿是共产党折腾,一会儿是中国干涉,事实上,如果不是中国干涉,韩国已经可以统一整个朝鲜,也许历史就会被改写。
当然,关键是现在就不会有朝鲜这个变态的帝位代代传的国家,不会饿死那么多朝鲜人。
也许有网友说了,不帮着朝鲜打,那美帝不是可以控制朝鲜半岛了么?
当朝鲜分裂不是对中国有好处么?
问题就出来了,你如果是站在共产党的角度上说,当然了,这对维持共产党的统治是有利的,对整个共产主义发展是有利的,问题是,我不是共产党,我干嘛要为共产党考虑那么长远,共产党死了关我们中国人什么事?
朝鲜战争,只是中国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做的贡献,是的,仅仅是共产主义,如果,你不喜欢共产主义呢?
那共产主义之死,又与你何干?
也许没有朝鲜战争,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虽然现在也进入了——权贵资本主义。
还不止于此,我一直很奇怪的是,为什么网友们都没有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主义真的不重要么?
是呀,主义不重要,可是,共产主义国家会拍出这样的片子来吗?
会有这种深刻反省客观真实的电影产生吗?
为什么共产主义只能歌功颂德?
为什么只有韩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才会拍出具有反思精神的电影?
主义,真的不重要吗????
你到底是要一个不允许反思不允许疑问和责问的主义,还是要一个可以骂可以恨可以公开表达反对的主义?
美化韩军就算了,干嘛污蔑志愿军呢?还编造洗脑情节,制片商真不要脸
经典 感人 震撼
第二次看,感觉提供了很好的命题,最后也很感人;缺点在于中国军队部分有硬伤,情节过度有些过猛。
单纯冲着主演去的片子,果然会,悲剧么。。。
很棒,唯一的缺点就是有的催泪弹刻意了一点。。。
意识形态纯属操蛋!
我太喜欢李恩珠了!!!让战争去死吧!!!
人物和情感都太平面单薄了,难以想象竟然靠此支撑了140分钟。这兄弟俩比正常人都命大多了,真的需要勋章么?
思密达真是够了,腆着脸使劲儿吹吧。朝韩战争跟着美国爹也没占着啥便宜,搞到最后连自己的军队都没有了,还好意思吹自己的“大”韩民族志愿军?
也就那样吧,没像网友说的比《集结号》好 ,《集结号》里为了公平和个人名分而奋斗的精神,比本片里为了兄弟而奋斗的精神要强。
战争永远都是残酷的,感觉集结号应该受了这片的影响。
非常好莱坞的一部战争片,尽管语言讲的是韩语。前半部分过慢的节奏和兄弟之间情感过于充沛的对话让人隐隐有些尴尬,除此之外,结尾那场杀红了眼的战斗也不够真诚。
高丽人民族意淫的战争史诗,很主旋律,很煽情,制作很认真,张东健很man,元彬也很帅,不幸的是我不怎么喜欢。
感觉还是挺脸谱化的,谁又想打仗呢,都是不得不战,可是战就要战得有意义。这个哥哥不停的变换立场,可能就是因为他没有大爱,只有小爱,当小爱发生了变化,就没了立场。
战争场面沦落成了无穷无尽的肉搏战,一帮拉壮丁来的兵搞特种作战是在搞笑吗?;有共同警备区珠玉在前,这片称不上有半点对战争的反思,反而是在宣扬战争、加深民族仇恨;韩国人最擅长的就是发明历史,这样一部战争场面又假、故事讲得又差的战争片实在不值一提
这片能上8分?开玩笑。控诉战争?讴歌兄弟情?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主题上相当混乱,徒有其表,战争场面可以,但手持晃得过火了吧,别的都很混乱,电影除了开头和结尾还可以,中间情节的推进都很突兀,电影一般
为什么短评都说这部里元彬演技好,本元彬多年老粉被他用嘴用力演戏的样子雷到不行。本片前面血腥程度真是甩血战钢锯岭十条街,有一段带蛆的看得我当场干呕,好像在我几十年的阅片生涯里这还是第一次….
振泰为振石,杀了多少人?那被杀的千百南北韩士兵,难道就该死?他们就没有个哥哥为他们伤心?
非要用这么血腥恶心的方式来表现战争吗?
反战便是战争片的核心。借用兄弟情在战争中的经历喻示南北双方的相煎何太急确是有些直白,而借战争对兄弟情的摧残反应战争的可耻也并非新意。或许是出于商业考量并未深入刻画战争对哥哥的异化确实可惜。此片政治立场正确,但遗憾艺术格调不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