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the end of the f**king world的旗号,但是并未有两位少年主角的内心描写,也没让我感觉到两位主角是soulmate,他们只是逃亡旅途上的伙伴,而非爱人。我已经不太会欣赏电影了,两个少年人的举动并非我所能理解的,他们的原生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福,所以我不妄做评价。他们在白桦林中背诵结婚誓言,在滚烫的浴缸中亲吻、抚摸、doi,在风雪中奔跑、荡秋千。这一段都是极美的。两个人对着母亲开枪威胁她们离开,男生被击杀,女生自杀。最后听不到两位母亲的哭喊,只能听到鸟叫声。最后白桦林中出现的穿着黑色卫衣的人群,他们有着神情麻木的脸庞。是谁杀掉了他们呢……在我看来是他们自己。
喜欢这种美术风格。
白桦林里滚烫的誓言,是孩子叛逆的拼贴诗,也是父母沉甸甸的心事。青春迷失的脚注,是缺失的家庭对话,也是被忘记理解的世界。
很好的故事底子,被导演乱塞各种东西糟蹋了,单线叙事叙成一团乱麻
真实又残酷的血色浪漫,令人窒息的沉重的爱,热武器威慑与快感并重的压迫感林中树屋和炼铜,要素很是齐全。但言重的矫情就是喜欢不起来。
人心头都蛰伏着魔鬼,与年龄无妨,莫唤醒。
一样滴栽培,苗圃里都总有小树长歪。社会永远不可能是自己以为的模样,所以幸福终究不可能是为所欲为。片子拍得叛逆,把肆意地活着定格在15岁。
有点《去他妈的世界》,前半部分略拖
J'accuse , mon père. liberté et révolution.
本来挺难共情,但映后活动中,导演亲口说这个故事在2016年真实发生过。这句话多少影响了我对这部影片的看法。有些搏击俱乐部里的影子,雌雄大盗的影子,甚至天生杀人狂模糊的影子,无政府主义和反社会人格,多少有些为了自己的自由而牺牲他人的自由,我一直都不喜欢,但尝试解读社会事件的背景这种视角的加入,又让它有了一层温情的薄纱,综合给四星吧,尤其是结尾的处理,挺好的。
发现很搞笑一点很多电影女性身体会/可以/被允许在镜头里全裸但相应男的死都不露下半身何尝不是在诉说前者是一件可被观赏的物品而后者才是真正拥有意识-被符号系统阉了一刀(羞耻)的那个主体
#MSFF#故事上其实并不新奇,这种由小打小闹式的反叛转变为轰动性质大追捕的情节,一下就能举出《雌雄大盗》《末路狂花》《皇后与瘦子》和《拜拜笨蛋》等好几个例子。但与它们不同的时,本片采用了活力四射的青春期思维,将贴近现实的少男少女情绪与灵动自然的剪辑与配乐交织在一起,生动反映出这个年龄段的独特心绪,更通过结尾处巧妙的悲剧感设置与“撞梗”的其他影片区别开来,十分独到。不过对于上一代情节的刻画还是有些太多了,有着试图达到批判意味的目的却最终沦为了比较多余的外圈内容,比较可惜。
打着the end of the f**king world的旗号,但是并未有两位少年主角的内心描写,也没让我感觉到两位主角是soulmate,他们只是逃亡旅途上的伙伴,而非爱人。我已经不太会欣赏电影了,两个少年人的举动并非我所能理解的,他们的原生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福,所以我不妄做评价。他们在白桦林中背诵结婚誓言,在滚烫的浴缸中亲吻、抚摸、doi,在风雪中奔跑、荡秋千。这一段都是极美的。两个人对着母亲开枪威胁她们离开,男生被击杀,女生自杀。最后听不到两位母亲的哭喊,只能听到鸟叫声。最后白桦林中出现的穿着黑色卫衣的人群,他们有着神情麻木的脸庞。是谁杀掉了他们呢……在我看来是他们自己。
去他妈的世界。
形式和内容看着很朋克,但这个青春期矫情又无趣,莫名其妙就自绝于人民了,“现实”层面能改变什么?
太多各种片子的影子了,从德鲁巴蒂摩尔早年的《爱你情真》到近些年的《佛罗里达乐园》……
#电影资料馆 俄罗斯电影展家庭社会教育缺失之下忘牢之交的一场悲剧。冲破一切去发疯,真的很过瘾。喜欢对喊对骂然后表白。结局太悲怆。映后采访有点搞笑,观众问的问题,经中俄翻译传达之后,前两个回答都是答非所问,都不知道去哪个环节出错了(翻译还是导演)。第三个观众直接俄语提问,终于是回答上了,哈哈哈,有趣的经历。
一半弃,很喜欢色调,但剧情属实get不到。
萨沙的反叛起于绝望,绝望中追求爱;丹尼是过度保护,见到枪才开始挣扎和觉醒。狼狈的逃亡,浪漫的婚礼,我们把枪填满子弹,愤怒、痛苦和迷茫,却不知该射向何方。
像我头像这一部,也被译做《养子不教谁之过》,结局像《陌路狂花》。导演有政治表达在里面,勇气可嘉。
装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