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胡一天继续稳定地发挥。
刚刚才发现原来要140个字才能剧评。
那就先说说我对之前那部《民国奇探》的看法。
胡一天和张云龙确实很帅,然后是对好cp。
但是女主本身长得一般,而且有的地方还是听出戏的。
期待这个第二部plus版的女主的发挥了。
10号考完再来续评。
阿西,字数还是不够,那就只好再水一水了,见怪莫怪哈哈!
开头第一个案子,那个应该是他作为官方律师的案子,也是东方列车的铺垫,如果作为公审诉讼律师(暂且这么说吧,专业名词我也不懂),应该是官方提出诉讼,被告方律师辩护,当众持枪杀人,目击证人无人出庭作案,在那样一个情况下,是如何抓到嫌疑人的呢?
而且通过臂展和身高去推断凶手,意思就是说现场的所有人的信息都有,这样理解是没问题的吧,要不然怎么可能推测出这么多人里只有他嫌疑最大呢?
公审案件不就是现场杀人么,直接目击证人加枪械指纹直接定案就行了,臂展什么的推测完全多余,直接说他现在是俄国人,无权审判就行了,不用显得这个律师多么的无能什么的。
第二个小推理,吃早餐,我可是眼睁睁的晚饭他们旁边有人在吃饭,怎么就现场除了他们就只有老板呢?
这打脑壳的推理就是说,当时吃早饭的摊子上就不能有个贼,不能有个其他人,而且这两个穿着军装的人在这吃饭,早餐摊老板随便就可以动他们的东西?
为了凸显男主而凸显男主,就有点过分了。
第一个大案子,东方快车案件,原编剧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改变,改变的和原剧一毛一样,那我只能说,这个版权白买了,甚至连火车名都叫东方快车,喜欢悬疑剧的人都知道的一个故事,但是却用原版的形式,甚至缺少一些逻辑的情况下完成的,比原版差那买过来干什么呢,自己像一个差不多的致敬一下不好么?
第三个案子,骆的案子,我忍着不跳剧情看了3集半给他看完了,收到了一个我在案子开始1集多一点的时候就推理出来的结果,水了2集的剧情,如果谢儿子后面没有伏笔,我想我会把评分压的更低一些。
这个案子我想有一些逻辑推理能力的人都能推理出来凶手是谁,太明显,太简单了,太不悬疑了。
目前看到了第八集,是把他们当作背景音乐看的,记得最清楚的是女孩在学小提琴身体不舒服,被老师骂:不是公主的命,得了公主的病,瞅你那破琴拉的。
想问一个问题,别说民国,哪怕是现在,能学小提琴的,家庭条件都不一般吧,民国更是,穷人家学拉小提琴?
买琴的钱都没有吧。
目前就看了这些,第二个哈尔滨的案子细节伏笔挺多的,但是,在拍摄上说,细节伏笔方面你可以普普通通的拍出来就行了,没必要很特别的给特写,让人看出来是伏笔,那样在揭露结果的时候一点恍然大悟的感觉都没有,还不如个柯南。
整个案件的发展是平铺直叙的进行的,没有插叙,没有倒叙,没有烧脑,像什么呢,有点像散文,嗯,自己理解一下吧。
对了,服化道挺好的!
因为看了民国奇探,开拍的时候对这部剧还挺期待,结果真的挺失望的,我想说你们拿着民国奇探路乔的cp热度,结果拍了这个玩意儿?
骆少川戏份真的很少啊,全程工具人,忙活这忙活那还要被司徒颜和周墨婉嫌弃。
周人设挺差的,在骆被绑架的时候啥也没干。
这剧就是你想磕男主司徒颜和骆少川吧,也找不出有什么好磕的,就纯纯兄弟情。
司徒和周的感情线也不好磕。
骆少川和邹静萱倒是挺好磕的。
探案的剧情就不说了,太复杂了要仔细看才看得出来,不能错过一丁点,不然就真的什么都不懂了。
▶第一案 EP01-04 《东方快车谋杀案》1.马世英那样子在月台开枪会不会太光明正大肆无忌惮了点……2.缺少点细节:比如原著上车前两个嫌疑人同行被侦探遇到,到了车上装不认识,引发侦探怀疑,这段我觉得还挺精彩的,剧里改动了人物所以这段没有保留有点可惜;比如原著十二人的含义没有了;比如原著外交官为了保护太太,自己替她插刀……3.凶手插刀的时候动作之夸张感觉会把血溅得到处都是啊……4.剧情气氛不到位;5.演员感情没到位?
比如不太感受得到嫌疑人的愤怒;6.总结:这个案子改编得有些水土不服;▶第二案 EP04-07 《首富庄园谋杀案》《罗杰疑案》1.感觉剧情改动大了点,反而比第一案好点;2.罗杰疑案精髓是第一人称,英版是读日记形式稍微减了一些魅力,本剧改编第三人称形式就再减了;▶第三案 EP07-11 《女校闹鬼惊魂案》《校园疑云》1.感觉比前两个案子好看点;2.骆少川带队进女校驱gui有点搞笑;▶第四案 EP11-16 《炸酱意面投毒案》《牙医谋杀案》1.感觉比前三个案子好看;2.童丽小姐姐出场了好好看😍(如果有下一部希望美女戏份多点)3.女死者出现的镜头比英版好,两个人的差别不会太明显;4.太早给管家镜头显得可疑,有点可惜,英版在最后时刻才把镜头给到她,给人感觉很出乎意料;▶第五案 EP16-19 《豪门出轨情杀案》《啤酒谋杀案》1.小女儿请求查案的起因没了……2.梦幻色彩没了……精髓果然没有保留……3.离谱……合着老师去世的时候N多学生葬礼都不去,前有北京后有奉天……4.无语了,为什么把小女儿的人设改得这么差???
无力吐槽……▶第六案 EP19-20 《日本领事绑架案》《首相绑架案》离谱……无力吐槽……▶第七案 EP20-22《雪夜连环杀人案》《三幕悲剧》离谱……20集了侦探终于想起过问老师是怎么去世的了……▶第八案 EP23-24《双面恋人失踪案》《帷幕》 ————————还比较好奇最后一案怎么改……
胡一天的配音给我整无语了,虽然这个人物是严谨沉稳的,但不代表你的声音是死气沉沉,要死不活的吧,而且胡一天的演技不如民国奇探里的表现,全程都在耍酷一样。
很喜欢男二,张云龙的演技一直在线,女主配音也很奇怪,有点矫情,口型也对不上,编剧强扯男女主感情戏,真的好出戏,看的尴尬症都犯了,而且剧里面有时无缘无故也能吵起来,硬是给人物整得很矫情
改编我可以接受但是得在编剧的能力范围内吧。
很火的国内侦探电视剧开始改编阿婆的小说并套用在了中国民国时期,先是以我意料之外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为开头(个人觉得是北方快车毕竟是从北京开往哈尔滨),却不是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到达了哈尔滨给我演了一出“葬礼之后”引出了罗杰惨案。
之后紧接着开始鸽群里的猫。
因为后面的剧情还没出我不好评价但是就前期剧情来说,首先确实描绘了繁盛时期的哈尔滨,第二至少剧情尊重原著,甚至里面凶手的姓都借鉴了原著,第三演员演技很好,有许多的cp粉。
但是编剧把剧情是改的稀巴烂,零碎删减“精炼”到了一定程度,心理神态描写全没了。
编剧没有这个能力就不要揽这个瓷器活好吗。
其次作为原著改成电视剧和电影的通病,抛弃了阿婆写出这个波罗侦探系列的重点第一把每一个案件都单独拿出来了,完全破坏了原来一系列案件的连续性贯穿性,改变了其原来的真正意义和反应的东西。
第二可以改编出去波罗和马普尔小姐其他侦探小说,因为阿婆对于刻画波罗和马普尔小姐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大于案件本身。
最后我只能说这个剧情太烂了……(编剧放过阿婆的小说吧你没这个能力,阿婆的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
演员的外形对我而言都挺有眼缘的,但是!
男主角和女助理之间,不要感情线!
不要感情线!
不要感情线!
波罗系列吸引我的其中一点就是,波罗和幽默和女助理的默契,没有不必要的拖泥带水的感情线,只有黑斯廷斯爱上女犯人的无奈又搞笑的情节。
干嘛老喜欢加感情戏嘛~其他各种职场剧也是变成比如 医生们的恋情 律师们的恋情 侦探之间的爱情~~~达咩 达咩 达咩!
我个人不喜欢这些刻画不深刻、莫名其妙的、对剧情没有任何推进的 不必要的感情线!
特别是原著本来没有,改编尬加的。
以上,都只是代表我个人不喜欢汉化版波罗和女助理感情线。
(尊重cp粉,但我个人不喜欢)
两部都看了,本来以为是一二季,结果是新的人物新的故事。
看第一个案子的时候还在想怎么这么大胆,完全照抄阿加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结局都一样,扫过片头发现是授权改编的。
看两部评分差的还挺大,但我比较喜欢这一部,可能是因为改编的,我觉得故事情节更合理,案件更复杂更有看点,铺垫合情合理,对最后x的猜测都能顺得上剧情。
剧情中半段开始猜测女主是x,因为她很小时候跟家人走失,在那个社会没人管的小孩子不可能长成这样以为钢琴老师。
后来大结局发现记者是x还觉得挺没劲的,结果镜头一转女主果然身份不简单,算是圆了前面的铺垫了。
总之是比较推荐这部剧的。
看这部剧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是授权改变的阿婆作品的剧集,虽然说是改编大侦探波罗,但是毕竟大侦探波罗也是阿婆的作品改编,所以根源还是阿婆的作品为基础。
首先,求生欲来一波,我不是任何演员的粉丝,所有的想法也是纯粹以一个推理作品爱好者的角度评价剧本本身,不涉及什么演技的事情,请不要无脑攻击我(真是之前被某部剧的粉丝搞怕了)。
这部剧之前宣发就说了包含了8个阿婆的作品,一共24集的体量。
平均就是3集一个案件的节奏,看之前我会以为是单元剧的模式根据案件内容进行本土化的改编,毕竟民国背景的设定还是比较合适的。
先来说说可取之处吧,没有VIP会员,我一集一集等着免费看,看到今天看完了。
说实话,我真的感受到编剧有把他本土化,不是完全的一比一复刻人物,换个背景就全部搬来,中间几个案件和剧中角色人物之间的联系都有做联系,没有单纯做成单元破案剧,选择的几个案子倒也合适。
中间一段其实也还行,如果不是阿婆粉丝,对于一般观众来说其实我觉得还可以。
所以最后我还是给了3星,我觉得作为本土化改编的尝试,还行吧。
接下来说说我觉得我想吐槽的点了,讲真,看完第一个案件我很想骂的,第一个案件选择了东方快车谋杀案,这个案件多出名我就不说了,真的全世界不知道翻来覆去拍了多少版,我其实看到后面觉得编剧完全可以选择别的案件作为开篇,东方快车太有名了,而且有改编的非常优秀的珠玉在前,真的拿来开篇搞砸了会很容易就吓跑很多人。
事实也的确,不怎么样。
看的出是想拿这个案件开篇,把主角团的几个重要人物逐一亮相,也为后面编剧加入的大主线剧情埋伏笔,不过说实话这个主线伏笔真的不咋地。
最后一个案件宣发选的是帷幕,哎,我真的也是叹气,如果要做成系列剧,那么前面一个案件就够了,编剧你要加感情戏,最后大团圆he也可以,但是这个加了一个帷幕这个案子,又是不行。
毕竟帷幕那是我们可爱的波罗最后一次拼命破案啊。
当时看大侦探波罗的英剧真是看到哭泣,这个最后一案却改编为最后的主线,呈现出来的效果完全没有原版的味道,索性就不要用帷幕,就单纯写你的主线剧情算了。
整部剧最佳还是小婶儿,哈尔滨第一名媛hhh其实看完真的一般,是那种你要骂能骂的出口,但是把也不是烂的的稀碎,你说好的点,那就是真的我只能看出那一点点。
还是期待原创剧吧,改编剧真的太容易踩雷了。
编剧的逻辑实在是太烂,原创以及改编的部分充满了bug,是完全不检查吗?
原著又太经典,即便好几案都没看过,凶手以及主要参与人大概的动线也非常好猜,本身探究欲就很低了,故事还被说的那么难看。
都买了版权了,写成这样还不如直接照搬啊,阿加莎是有什么对不起编剧的地方吗,一定要边搬边改成这个样子。
一些诸如“你永远赢不过正妻”“那毕竟是一条人命但其实是狗所以另一边又死了几个人也没什么”“虽然完全没有证据但你为什么不抓他”的观念以及男性编剧陈腐的关于争吵和好再争吵再和好的感情线推动女主上头行为实在是不敢苟同。
以及,为了埋伏笔而埋伏笔连基本的人设情节都不能自洽就全员工具人为编剧的异想天开服务,不出意外编剧大概还沾沾自喜我这草灰蛇线伏脉千里让人想起来恍然大悟,但是真的不会,看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个什么情节,在瞎写?
哦,又在进行那刻意的一眼就能看出的铺垫。
不能因为花钱买ip版权、做了还不错的服化道成本不低就找这样的编剧啊,剧本是作品的灵魂,如果作品好,剧本一般不会很烂,但如果剧本都立不住,作品必然是没法看的啊,有阿加莎的原著打底都能改成这个样子,真的怀疑有没有在用心写。
0421北影
很独特的公路片,辽阔国土之下,父女关系的疏远,让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显得如此逼仄;两人仿佛在轮流争夺车的使用权一般的生活,父亲以父亲之名,始终对女儿颐指气使;万花筒小夜灯、形形色色的过客的拍立得,发圈,使女儿无声的抗争。冲动的导火索是父亲在女儿丢在一边,毫无顾忌地向过客宣泄欲望,既自轻父亲的形象,也无父亲的担当。太多镜头与调度都令人不明觉厉,开头的横摇,女儿的突兀入场;稳定的拧焦;场内场外的声音空间……女儿对背影的执着,否认了人直面彼此的可能性
「14th BJIFF 保利北京坊」非常好的俄味儿后现代,很对我胃口。高纬地带永远灰蒙蒙的天,西伯利亚植被茂盛但脏兮兮的地,仅有的五段无调性的配乐,人的孤独、克制、疏离。路边泥地里摆摊的老大爷卖的是冯内古特和多甫拉托夫,荒凉破败的西伯利亚与绝地求生中的荒岛别无二致。片中无人大声说话,似乎也没有一个人露出过哪怕一丝微笑,甚至连愤怒都那么不着痕迹,父亲深深的眼窝叫人看不出喜悲。警察的那句话颇堪玩味:Я же тебе говорил, не то время. 是啊,не то время.
没看太懂,但是摄影很不错💦💦
电影是好的,但不能在蹦完迪的第二天看。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
#2024北京 亚洲首映3.5
比较闷一些,主要是人物的情感转变略显突兀,意识流类。运镜很美,环境契合了整片的基调
全程沉浸在俄罗斯悲凉又有点疯狂的长镜头里。
终究我还是不适合看这种过于平缓意识流虽充斥氛围意境但故事性缺失的片子,虽然vanlife是我很感兴趣的题材,但毕竟看无依之地的时候我也睡着了!
#Cannes2023
最开始,父亲开车,女儿在后座吃泡泡糖,莫名有种《洛丽塔》的感觉hhhh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最喜欢被村民追车那段,我果然还是个只能看到表面运动的肤浅观众( ´◡‿ゝ◡`)9.25 不断想到姑娘给路边遇到的女人摄影,直到女人不耐烦的回身查看女孩才按下快门,她要的不是面孔而是情绪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
壮阔,苍凉,颓败。很contemplatif的影片,摄影加分,但不适合困的时候看。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2024北影节第一站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