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荣誉》收官了,现在要我来聊聊这个剧。
我怎么聊?
这就得回溯到去年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我刚拿到《警察荣誉》的剧本的时候。
事实上,当我看到张志杰这个角色的时候,我是有些傻眼的。
《警察》播出以后,关于张志杰的角色,网上的朋友们做出了精确地解读:一个八里河的扫地僧。
扫地僧嘛,扫地就好了,要扫的干净,要有耐心,不放弃任何一个犄角旮旯,因为鸡毛蒜皮里总会有大发现......哈哈,说着说着就带出了张志杰警官的日常语录。
现在说起来语气轻松,但是刚接到剧本的我,着实是觉得遇到了难题。
纵观“演员”李晓川这些年的经历:日复一日的穿梭在各个剧组,扮演着一个个精心准备的戏剧人物。
嗯,是的,戏剧人物!
提到“戏剧人物”,总有大喜大悲,总有起承转合,举手投足之间的你总要精心设计一番,才能表述出人物的故事感吧。
而张志杰这个角色,起承转合、大喜大悲完全没有,串接他生活的,只有稀松平常又琐碎的社区工作。
他是平凡的、普通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社区警察;他又是伟大的,日复一日、不厌其烦的去解决群众遇到的每一个不起眼的问题,排除一个个可能会危害社会秩序的隐患。
平凡而伟大一一两个抽象的形容词我该怎么理解,又要怎么把它们具象化?
这是我第一次看完《警察荣誉》剧本时的第一个疑问。
玩笑归玩笑,但现在要我梳理整个创作过程似乎也只是记得一些片段了。
记得开机前半个月,突然收到剧组的通知,要全体演员提前进组到派出所体验生活。
嚯!
体验生活这种奢侈的创作过程,在当今讲求效率第一的剧组节奏中已经很少见了,这个剧组可以啊,来真的啊?!
带着忐忑和怀疑我和我们八里河的一众老小来到了剧组联系好的派出所,开始了第一次警民合作。
我和徒弟曹璐被分到了同一个派出所,在我俩开始互相了解的同时,我们也展开了对警务工作的了解和体验。
派出所的生活无疑是忙碌的,令我们没想到的是,警官们并没有想象中的一脸严肃,繁忙琐碎的工作中还不时穿插着他们自己生活中的鸡毛蒜皮。
在这种复合焦虑的夹缝中,他们却还能如常人般的积极乐观。
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我也逐渐感受到了平淡中又满怀希望的力量。
他们重复的,不是单纯又枯燥的细碎日常,而是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决心与坚持,这让我开始对于这个角色的塑造方向,有了思路和信心。
这是我看到的第一缕关于《警察荣誉》的烟火气。
戏里我是赵继伟的师父,戏外我也是有师父的,他就是社区民警老王,这样算来我和曹璐还得算是师兄弟的关系,哈哈。
老王是退伍转业到派出所的,一把年纪从零开始,走街串巷的和老百姓交朋友。
有天他带着我和曹璐下社区,整个过程特别有趣,小区门口先和保安大哥热聊五分钟,转头进居委会从一楼聊到三楼,出门来到辖区市场一路打招呼一路聊天,最后提醒一位老年人一定要牵好自己的狗。
然后,这一上午就结束了……临了,老王告诉我社区工作第一条就是和大家交朋友!
我记下的同时曹璐和我说徐开骋他们都出警了,咱俩这是在干嘛啊?
哈哈哈 现在回想起来,这不就是剧中的张志杰和赵继伟吗?
这是我从王警官身上看到的第二缕有关《警察荣誉》的烟火气。
转眼间剧组的忙碌拍摄已经过半,在城市中穿梭拍摄的剧组经常一天要转场多个地点,因为时间紧迫来不及每次换上便服再赶往下一个地点,有几次我只能穿着戏里的警服从A场景走到不远处的B场景……没想到的是,就这几百米的距离,也总能碰到群众来找我这位“假警察”寻求帮助。
我印象非常深刻,一次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大老远就朝我招手,上来就说着我不太能听懂的山东话问我“某路公交车站在哪里?
”。
我被老人信任地语气问的一懵,下意识地伸手去掏手机查询。
才想起来我穿着戏服,手机不在身边。
当时我的心就慌了,觉得有些辜负这份信任和亲切。
但是当时对周围不熟悉的我,只能无奈地让老人去问小卖店的人。
这让我想到剧情中,我刚带赵继伟熟悉社区工作时的一个小细节。
剧中,张志杰送了一个笔记本给小赵,让他记好社区中大大小小的事情。
并告诫他:手机有时也是靠不住的。
看到这一段,再回想当时的场景,真的令我深有感触。
不得不佩服我们的编剧和导演思虑之细致,设定之细节。
我当时想,如果我像张志杰一样,把社区工作做到位,就不会留下现在这般懊悔。
像这样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小事,背后有多少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基层工作人员每天都在填补。
警察的这身制服很普通,警察的这身制服不好穿,但这是我穿得最久,最不能忘记的一身制服。
这是我体会到的,关于《警察荣誉》的第三缕烟火气。
拍摄结束,回归日常,但还是会不自觉的留意到停在街边的警用电动车,还是会多看两眼身着蓝色警服的社区民警,我还是会默默的和自己说一句“你好!
我是八里河派出所社区民警张志杰!
”
遇到闹事者就是一味妥协退让???
这跟现实差距太大了,尤其是里面有位女士让民警帮她去郊外别墅看看自己丈夫,只要确认丈夫车子是否在外面就行,不要吵醒她丈夫。
警察居然同意了?
同意了?!
民警这么闲的嘛,让干啥就干啥,OK,去也就算了,回来后这位女士就报警说自己丈夫死在车里了,控诉民警不作为,来警局闹,民警干啥吃的,一直妥协劝解退让?
我真没搞懂拍这剧是为了弘扬民警什么精神的,真是越看越生气,把观众当白痴了吗?
太受不了了,弃剧
我觉得7.3左右差不多了,不是说不好,就是没那么好,分数虚高,演员演技都很真实,这一点毫无疑问,问题是剧本,它看似接地气,展现了基层民警的不易,和生活中的琐碎,但实际上它其实真的不接地气,可以很负责任的说,绝大部分群众对警察是抱着敬畏之心的,可能对其他基层公职人员没那么好,但是对警察一定是敬仰的,连幼儿园都小朋友遇见警察都会敬礼,当然,无赖之人哪里都有,比如倚老卖老的老流氓,一些泼皮无赖,但是这种都是极少数,而且遇上警察最多也就是叫苦哭闹,敢对警察上手的几乎没有。
比如警察破获电动车的案子,一部分没找到电动车的居民围攻辱骂警察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出现,这剧为了突出警察的不易,就恶化群众形象,实在是不妥。
当然警察办案是辛苦的,也会有很多矛盾点,比如遇上老人没办法抓,碰上讹人的只能尽量调节,但是既然要写实,就应该合理还原,不能踩一贬一,每个案子看完后只有一个感觉,就是人民群众好恶心,警察好委屈。
这是一个描写基层真实电视剧该有的,还有女主人设……真的是太圣母了,无组织无纪律,看到16集差点给我送走!
真的,要表现女警的善良有很多方式,这种圣母光环开大到无视领导命令的,真的是自以为是。
不是说这剧情完全不行,确实也有很多细节不错,人的双面性,几位主角的师傅身上表现的玲离尽致,可以是正义的警察,可以是邀功逃责的领导,可以是脾气暴躁的师傅,也可以是性格温和的良师益友。
演员的演技都基本挑不出错误。
但是编剧功力真的不行,太魔幻主义了!
不好看,把警察塑造得太窝囊了,啥都是警察掏钱,特别是那俩坏老头那几集。
法律不能保护好人,正常的司法程序反而是坏人的保护,那要法律干嘛?
现在很多执法者本末倒置,把法律教条化,不知道法律的本质是为了公平正义。
还有那个明显是寻衅滋事的公交车老流氓,不仅不把他关了,还捐款给他治病,还给他端屎端尿!
什么事儿啊!
70岁以上可以无法无天了是吧?
那现在看了的人都知道了,以后老坏蛋们更无法无天了,老龄化社会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只能受着。
剧里王所长是这个所窝囊的根源:1.面对下属:不公平,奖励论资排辈,有功不奖,只看自己喜欢谁。
2.面对群众:退让到没有底线的和稀泥专业户,不讲原则,不讲正义,工作的全部重心就是要“和解书”,在他的带领下全所刮起“要和解书”的不正之风,还严重影响了新入职的4名警察的三观,浇灭了他们的正义感和职业热情,我代入自己当这4个新人,我分分钟都不干了,为什么?
没有在做正确的事的自豪感,有的只是无底线的窝囊、受气,三观都扭曲了。
我现在看到第10集,看得气不打一处来。
一提到警察,你会想到什么?
是在街头以汽车为掩体,和犯罪分子在枪林弹雨中对峙;还是是穿着便衣盯梢,然后经过一阵肉搏将犯人帅气捉拿归案?
我一直觉得电影里那么帅气的警察,怎么在生活中接触不到?
仿佛我们生活的不是一个世界。
带着点好奇,看了《警察荣誉》才真正找到答案:我们生活中接触得到的警察,更像是八里河派出所里的民警们。
警察不只是追犯人,还帮忙解居民燃眉之急,化解矛盾。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基层民警。
初看《警察荣誉》,一上来一个长镜头串起熙熙攘攘的巷子,就把八里河这个小世界交代了。
而一个移轴,视线就来到了派出所。
这可太真实了,我家最近的一个市场里就有个派出所“藏”在闹市之中,可能也是警民不分家的意图,也是为了办案方便吧。
不只是这一个细节,这个剧里很多情节都特别有生活气息。
看进去之后感觉渐渐地没有了镜头的存在,仿佛我就站在这个场景中,我的眼睛就是镜头。
举个例子,平时公交车上小孩哭闹很常见。
一直停不下来的哭声不绝于耳,乘客有再好的脾气也得侧目看上几眼。
再加上后来讲guaim小孩的片子看了一些,新闻里的rfz越来越狡猾,也往往隐藏得特别好,虽然不想以最坏的打算去设想,但是总会让人起疑。
这个剧就把我这种心理投射在剧情之中了。
这个见习民警叫李大为,今天是他第一天上班,公交车上就遇上了这么个场景。
有一说一,佩服李大为的胆量和担当,如果是我真没这个勇气站出来控制局面。
但是吧,李大为挺热心,好心办坏事了:车上人都说老太太怀里的小孩哭个不停,看着不像自己的孩子。
可就巧了,孩子就是老太太的。
但是李大为叫警察来,把事闹大了,老太太给抓到派出所了,家属立马就不乐意了,要投诉(真的尴尬,可能对老太太也是一种伤害吧,家属来投诉挺真实的,我也受不了我妈被人说是rfz)。
年轻人热心反而办了坏事,这种情形可太多了,张若昀在这里有点虎,挺身而出的样子挺符合他角色22岁的年纪。
张若昀在这段里演的很好,虎头虎脑的,之前看过法医秦明也是演法医,跟警察一起工作的,那里面的性格就很稳,他演技向来可以,能同类型角色演出差异化,还是不错的。
跟张若昀一块报到的还有白鹿、徐开骋、曹璐,几个演员都把年轻人的棱角和小倔强表现出来,从警察新人这个身份来说很符合角色定位。
一次接四个完全不同类型的新人来所里,作为派出所所长来说应该挺头疼。
王景春果真“内力深厚”,设计了好多细节,一举一动都是个所长的样子。
宁理这回也终于不演反派了可喜可贺,不过怎么还有点“怕”张若昀那个角色呢?
有点意思,往后我接着看。
所里的警员很多都是作品等身级别的实力派,是经历观众考验的好演员。
这个剧真的算是综合实力比较强的阵容,有很多熟面孔。
看了一点,整体风格属于轻松愉快那种,人情味挺浓的,讲的都是贴近生活的案件日常。
很适合现在这个稍微有点热的季节,傍晚坐下来和家人一起看,估计应该会和我一样有很多共鸣。
《警察荣誉》大结局了,这次真的要跟王所、跟我那个话痨徒弟李大为、跟那些朝夕相处的民警辅警同事们告别了,内心感慨万千。
那调解张家长李家短的口干舌燥,那装着出警笔记本、枸杞水杯、老花镜盒的蓝布袋,还有警服贴在汗涔涔的后背的感觉…仍像那几个月每天都经历的一样清晰,我却要跟这些告别,跟这些留在影像上的生活,萦绕在脑海中的梦,收藏在内心的无数感动一一告别。
也就是这时候,那条前往八里河派出所大门的路,陈新城办公桌上的回形针、写满联系方式的便签纸、电脑工作时的嗡嗡声,大家上班、出警时脚步踩在木质地板上杂乱的咚咚声却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了…刚拿到剧本时,我并不知道《警察荣誉》讲的是什么故事,只是知道这次演的是警察,这对我一个经常演被警察追捕的人来说已经足够吸引了,如何机智破案、如何神勇拿枪开始精彩地脑补了。
然而通篇看完之后才发现,这个叫陈新城的警察面对的除了琐碎的邻里纠纷、家长里短,最大的问题却是自己的过往和面前的新徒。
这是一个不一样的警察故事,就像它的英文名:《Ordinary Greatness》-平凡的伟大,平凡是他们的日常,伟大却彰显在无形之中,这就是我接下来几个月的工作,演绎的却是这个群体的一生。
陈新城是个社区民警,主要处理的都是一些治安纠纷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针就是调解,调解最大的素质要求就是耐心,中年警官陈新城仅有的却只有灰心。
在他还是年轻警员时,内心充满了热情和无穷的力量,一次出警营救一个跳楼自杀少女失败后受到不公处理,从此意志受到极大挫败变得消沉,继而导致婚姻失败。
自此,他变得保守,遇事能往后退就绝不冲前,活在自己不能释怀的过去。
在无奈之下勉强当师父带新分到派出所的话痨“搭头”李大为,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在李大为的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让自己重新找到了一个警察的荣誉。
刚进剧组是2021年的4月,当时的青岛依旧寒冷。
我平时不太上网,虽然看过很多丁黑导演的作品,但从未见过他,更没有合作过。
进组前,靠丁黑这个名字和他拍过作品的风格,我对他的长相和性格有了很多猜测和勾勒。
当选角导演向我介绍他时,之前的印象瞬间消失殆尽,不知道是跟我的想象完全一致还是大相径庭,反正感觉跟他似曾相识的亲切,给人的感觉是那种安全和踏实,握手时的感觉也是温暖和柔软。
然而,后来拍戏时才发现,工作时的丁导却并不像他的双手那么柔软,更多的是清晰和果断。
正像大家看到的一样,《警察荣誉》是一个群像剧。
然而,赵冬苓老师的创作会让每个参与的角色有种自己就是全剧的主角的感觉,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和前史,都有自己的恐惧、需求和小九九,这就要求导演在实际拍摄中,从宏观和细节上有着很强的把控能力,同时用他手中的这些相同的音符谱写出慢板、行板和快板。
参与的这些演员不论是四个年轻人、他们的师父、他们的家人、所长,都是有着很多表演经验和想法的演员,这就要求导演有着清晰的计划和令人信服的说服力。
记得在拍摄开始后的几个工作日,我和导演在陈新城的人物创作上产生了一些分歧,我感觉他一直在压制我的状态,他经常会说:“宁理老师,有点儿爆了,我不要陈新城爆。
”“这是什么意思?
怎么就‘爆’了?
警察在周而复始地处理这些琐碎的事件,难道像第一次一样耐心?
对待自己并不待见的徒弟还要柔声细语?
带着自己沉重的过往怎么不‘爆’?
”带着这样的不解和不服我在坚持的同时,也在寻找那个不‘爆’的陈新城。
一天收工后已经很晚了,我在为第二天的戏做着准备工作,突然收到导演给我发的一封很长的微信,让我看到了他眼中的那个背负着沉重的过去,在八里河派出所这个特定环境中的陈新城:“宁理老师,两场戏拍下来,有点儿小想法与您交换…前期的陈新城经历了各种挫折、挫败,是一个把自己包裹起来的人…李大为出现,他的性格最冲突的那面被强化了,即便如此,他的性格还是决定了他是沉稳的,不燥的…他的身上没有那种干练、急躁、火爆的外露表达…他沉稳、内向、冷、生硬,但内心深处是个温厚的人,一个有担当的人。
”是啊,陈新城是个完整的人,王守一所长是个完整的人,李大为是个完整的人…完成这些完整的人是我们每个演员各自的工作,在这方面导演又鼓励我们尽情发挥,但我们这些完整的人又是完整的《警察荣誉》的组成,这就要求每个人有抑扬有取舍。
《警察荣誉》是首交响诗,有行板有强音,它又是幅市井画有留白有浓墨重彩。
和张若昀也是第一次合作,之前就听说他是年轻一代非常有创造力的演员,进组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这孩子的笑特别真实,不是那种非常刻意的社交性的经过雕琢的笑,可能让他笑的那件事并不可笑,但他的笑却很能感染人。
整个拍摄过程中,就像是陈新城和李大为的关系一样,开始是被安排在一起工作,相互了解、相互试探、相互适应,逐渐开始了默契。
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李大为父亲医院弥留之际,李大为一个人在空荡荡过道长椅上守候,陈新城前来看望大为,徒弟透过门上的小窗看着病床上的父亲,师傅看着眼前的徒弟,大为说:“师父,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父亲,现在终于有了,可又要失去他了。
”陈新城拍了拍李大为的手臂安慰他。
若昀很瘦,我的手触碰到他手臂的那一刻感到他的身体在颤抖,他虽然很高,但那一刻却显得非常弱小和无助,一瞬间我突然感到那种做父亲的感觉,我说:“能找到你的父亲,比什么都好。
”那一句话,我不知道是对谁说的,但能清晰地感到我的心融化了。
四个月,一百多天的时间,我在一个叫陈新城的躯体里度过了他的四季,感受到他内心的寒冷和冰雪消融,经历了他的平凡感受了他的伟大。
很快我就要跟观众一起和他和他们道别了。
然而,生活中的他们却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守护着一方的安宁。
前天,我收工回酒店,工作的兴奋让我无法入睡,于是就下楼出去走走,街上空无一人车也很少,在街的转角处看到两名警察,他们穿着我熟悉的短袖警察常服,腰系我熟悉的“八大件”,身边是警用摩托和警用自行车。
我经过他们没有打招呼,走过之后我回望他们,他们依然站立在那里,他们是谁?
程浩、夏洁、张志杰、赵继伟,还是李大为、陈新城呢?
浅尝多视角叙事 非常感谢大家对这部剧的关注。
其实每拍一部新戏,开始时都会是面临一些ABC的问题,比如如何把故事讲通顺,如何把故事讲曲折、讲精彩、讲得让人爱看,如何把每一个人物立起来,让人物更有光彩、更有魅力、更让人喜爱。
要让一部戏能区别以往,更上一层楼,最关键的就是如何能创新,使每一部戏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这对于我们团队来说,都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挑战和考验。
对于《警察荣誉》这部戏,我们初衷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是一部群像戏。
这部群像戏没有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没有大开大合的故事情节,只有鸡零狗碎的日常。
如何在平凡而微妙的众多人物、人物关系中去寻找能让人共情和产生共鸣的东西?
如何在多线索多案件中把故事讲得不散?
如何能展现每一个人的视角和感受又不造成混乱,视点与视点之间如何切换,主观与客观之间如何贯通,就成为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命题和难题。
在整个创作过程,从剧本开始到最后剪定成片,我们一直在做尝试和探索。
在叙事、人物塑造以及影像构成上,怎么能把这个视角最终能够外化成把塑造人物和讲述故事生动地结合起来?
当时,我们曾经考虑过一个方案——群像多视角叙事。
就是分别从四个年轻人的视角来到一个新的环境,看到了派出所的上上下下,遇到了新的同事/战友,经历了各种案子。
比如说入警的第一天,每一个人能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先见到所长的赵继伟,然后看到旁边的教导员;接着是夏洁进派出所观察到的(曾经熟悉的)环境,遇到了(熟悉的)程所,在院子里与赵继伟相互初见,众人和夏洁叙旧时赵继伟的心态,而夏洁又同时感受到赵继伟对她的看法;然后是局长带来杨树,杨树被介绍时赵继伟的心态、夏洁的观察;到最后李大为的姗姗来迟,都会有以ta们的视角进行讲述这个事情发生的方式。
我们在之后的每一集戏里都贯穿了这个多视角的拍摄。
视角带来的人物内心的外化,人物之间心理交流上的一些微妙的东西,在镜头的结构中产生的对比、隐喻以及蒙太奇产生的效果都特别有意思。
这个方案为拍摄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主要是因为要拍摄大量的镜头而增加了巨大的工作量。
四个年轻人,有时还包括师父们和所长,每一个人的视角,ta们对周围的感受以及与周围人物的交流,在整个视角的确立以及风格的确立上,都得拍一次;每一场戏在拍完客观的正戏之后,大家还需要配合多演2-3遍拍各人的主观镜头。
不过,这种叙事方式也同时带来了重复性。
虽然在刻画人物内心上,肯定更为细腻,但在介绍一个外部事件以及外部矛盾和关系时,过于细致往往也会带来冗长感。
到了后期剪辑时,在经过各种尝试、选择和反复探讨后,尽管我们前期花了大量的精力来做这个事,我们最终还是放弃了用它作为主要方案。
但在最终成片的很多段落当中,可以看到这个叙事的特质还都存在——既有客观叙事,然后在客观叙事中夹了主观视角产生的效用。
大家在观看的过程中应该也能找到不少这样的例子。
很高兴这部戏能给我们团队这样的机会做一些新的尝试,能给观众带来一点不一样的感受。
作为影视创作工作者,我们永远不能停止学习和害怕尝试。
希望下次能再给大家带来一点新的东西。
李大为姗姗来迟,各年轻人看他的主观视角。
宋局介绍夏洁时,各年轻人看她的主观视角
夏洁看其他年轻人的主观视角
欢迎仪式上,各年轻人看所长和宋局说话的主观视角。
李大为和陈新城刚被组成师徒时对对方的态度的主观视角
说实话本来对这个题材不感兴趣,但是看见是张若昀王景春和宁理演的,我就打算看几集试试,结果一看就停不下来!
第一集从四位见习警员入职开始,给这剧定了一个轻松幽默的氛围,开头的一镜到底真的绝了!
王景春老师不愧是你!
王景春老师演过好多次警察,但是这次的派出所所长和以往的都不同,可能有人反感这种“和稀泥”式的领导,但是我觉得在现在这种人情社会,能把稀泥和好真的是一种本事,就像剧里说的,有时候不是非要激化冲突,王景春把这种性格塑造的很绝!
其次,不管是四位年轻警官还是四位师父,人物性格塑造的都很鲜明有特色。
剧中没有用很明显的台词来说明人物性格,但是从开头的一件件事里,就留给了观众深刻的印象。
垫底考进来的李大为,话痨,刺头,还有一点点自以为是,没报道就抓错了人,还被师父嫌弃,但是能看出来他对警察的那份热情,并且莫名的让人相信,他以后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
张若昀这次塑造的角色和以往不同,第一次看他饰演这么跳脱的角色有点新奇,不过演的真不错!
烈士之后夏洁,开头就通过各种让人物表现了她的特殊之处,她父亲的伟大,有人说她是关系户,我不太同意,现实生活中,如果身边有一位为了国家而牺牲的人民警察的子女,我也会对自发的有一种怜惜尊敬并想要照顾她的冲动,何况她师父还是她父亲的徒弟。
但是第一集也表明了,夏洁不是温室之花,她不想被保护,想与其他人一样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
学霸杨树,所长一次次的称呼他博士,真的让我想起来我身边的长辈对学历的那种崇拜😂杨树一开始有点书呆子,但是其实我也是这样,读书久了没有社会经验,可能没有那么的懂人情世故,但是我觉得他有能力,期待他后面通过不断的实践而成长。
小透明赵继伟,说实话这个演员之前不熟悉,但是看完之后真的演的很好!
把一个小透明那种不知所措,想通过努力得到别人的认可,得到别人的注意那种心酸感落寞感表现的很好,有几幕看了真觉得小赵好可怜,但是其实生活中好多人都是这样的人。
宁理老师演好人真的不习惯哈哈,但是演技真的没的说,就膏药那里就绝了,不愧是宁理老师!
期待他和张若昀的师徒线,应该很有意思!
看完前几集觉得这是一部有笑有泪,有欢乐也有思考的剧,这个剧名就说明它不仅仅是展现派出所鸡毛蒜皮琐碎工作的剧,而是展现处理这些琐事的民警的伟大之处,他们的工作也许没有轰轰烈烈,但是把大量琐事处理好,从细微之处也能见证他们的伟大,也能体会到他们那种警察的荣誉感,为人民服务的自豪感。
这部剧是有教育意义的,但是却不是以说教的方式,而是从一件件事,一桩桩案件中让人不知不觉有所感悟!
非常期待后面的剧集!
先说短评:几位优秀的演员把一部架空玄幻剧抬到了不属于自己的分数的高度。
这剧最后居然如此低级的玩虐,三分改一分拿走滚。
然后:编剧你心里有多阴暗,见不得别人好?
李大为爹是个赌棍,带着对父亲的憎恨被母亲拉扯大,后来爹迷途知返重回家庭,活不过两集嗝屁了。
夏洁爹因公牺牲,妈是个偏执狂。
大树因为师傅进看守所心怀难过离开了刚找到家感觉的所和朋友,然后师傅又死了。
赵继伟一个村里孩子存在感几乎透明,家里又穷,前途以后估计就跟自己师傅一样(后面再说),再坏就是以后贪心图功,活成曹建军。
曹建军被丈母娘鄙视,自己老婆因为这个也和亲妈屡次翻脸,刚得了二等功就进局子,出来还没干啥就死了,留下孤女寡母不知道怎么活,女儿长大又是一个夏洁?
陈新城离异,女儿跟母亲生活被继父猥亵,因为从小生活父亲角色的缺失生出叛逆心差点当了陪酒女。
就在这么巨大的家庭压力下,你还安排陈新城因为救跳楼女失败有了多年的心理阴影且一直不得晋升?
辅导员工作繁忙之余伺候四个老人连轴转,唤起观众恐婚心无数。
张志杰鹰眼如炬做事稳妥有将之才,却每天只能走社区看监控(赵继伟以后估计也是),只得用家庭幸福来安慰观众。
王所长领导能力突出,办事运筹帷幄,智情商双高,自己徒弟都局长了,自己只能在在所长位置上直到退休。
还有一个警察得了抑郁症。
这是八里河派出所?
你这是编剧阴暗大荟萃,人间苦难集中营啊!
就这么几个主要人物,全给祸祸完了。
整部剧,意淫,幼稚,自我感动,强说苦难。
呸!
学你妈点好的吧。
背时玩意儿。
一年前的今天,有一位还在青岛拍戏的演员发了一条难得的原创微博,我们的演员张若昀,听着人群中“加油”的声音,敏感而温柔的他寻思着要写一条“正经”微博,不配自拍,也不玩梗,不放饭,也不和网友斗嘴“不要没四找四”。
文艺青年小昀在万家灯火的市井街道,一定感受到了我们的支持与爱。
一年后,《警察荣誉》上线了,央八播出,收视口碑双丰收。
立志12点之前睡觉的我一口气连炫六集,到处推荐,几乎要奔走相告。
演员张同学演的真好。
这还是我们的徐凤年吗?
是我们日思夜想的范闲吗?
是闷骚的秦喵喵吗?
是那个在其他综艺遵守规则、执着解密、从不抱怨、夹缝里追求浪漫的张若昀吗?
不是,都不是,他就是李大为。
在师傅面前汪汪叫,可爱又活泼的小狗李大为呀。
他是一个小太阳,被训了毫不在意,第一次出警看到枪了两眼放光,被指导员一点即通,给小赵租便宜的合租房。
他又是一个敏锐的小警犬,第一次出警嗅觉就相当灵敏,瞪着布灵布灵的大眼睛等待被夸夸;和老头儿子谈心那段,又结结实实地打动了我,他又会共情又能体谅别人,说起自己的经历,特别柔软,那就是他的逆鳞。
所以,当师傅教导他:“你爸没教你吗?
”小狗的眼神从不服转变为气愤,情绪拿捏的很到位。
他回到家,接收到一些迟来的父爱时,他满眼含泪但一滴也没掉下来。
如果这个时候抱抱小狗狗,他会不会就盛不住泪了呢?
昨天那集,看的我的眼泪噗噗掉。
谢谢丁黑导演,谢谢编剧赵老师,也谢谢我们的张演员。
这部剧真的特别好,特别接地气,不漂浮,不做作,不煽情。
能等到这样一部好剧,我们挺幸运的。
依旧前行的张演员,你加油。
虽然可能有不足,但这么一个烂片横行的时代,五星值得
看到所长发动同事给那个爹捐款直接退出弃剧。太魔幻了,其实看到大为给那个老头端屎端尿我都忍不了了。
《警察荣誉》是典型的类型剧,却在传统硬桥硬马的警察剧基础上,开辟了一条生活化的创新之路。它又是一部生活剧,透过日常的琐细工作,描摹出基层民警的生活质感。既有风趣幽默的妙趣,也有人道主义之关怀。“市‘警’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诚如这部剧的slogan所言,它拍出了真正的人间烟火。
真的好无聊,
防止你们得高血压 心脏病 我给这个剧打一星 父亲家暴母亲让孩子在旁边看着 后来老了得了肝硬化警察去医院伺候还兑钱 最后孩子还捐肝 警察挨了巴掌还要道歉 现在中存在这种警察吗 看的气死了不能再看了 编剧应该是低血压 靠这个来维持血压正常吧
开头几集真的好惊艳啊,感觉特别有意思,很想继续看下去。但到了12集左右吧,后继乏力啊,对付那个女医生现实里的派出所哪有这么怂,全所上下都在担忧,还需要所长亲自上场,不能为了塑造光辉形象而失真啊。而且最让我看不下去的是,节奏就变得太慢了,几个年轻人谈心谈十几分钟从头到尾拍出来真的完全忍不了啊。。太干巴了。。。意识到这果然只是部电视剧,而且没那么好看。。。老演员的片段还是比较妙趣横生的。等以后有机会了可能会继续看吧,目前先弃了。
终于看到堪比韩国《未生》的职场剧!而且还是大天朝的原创制作!剧本演员配乐全部在线,事实证明不需要流量不需要大排场,温馨朴实的好作品永远打动人心!
虽然我喜欢刘亦菲但是实话实说这剧不应该比梦华录分低。
这是一部家庭伦理剧,只是套了一个警民的外衣
是警察的和不是警察的看了都沉默
什么鬼呀?老一辈角色都不错,演的也好。年轻几位,就离谱。不说演技,剧情逻辑都有问题。一个北大法学硕士,保守估计也25.6岁,肯定经历过实习吧,待人接物怎么就那么单纯,单纯到不真实。一个十几岁父亲英勇就义的女警官,都经历过父亲离世这么大的事了,怎么还这么不成熟呀,那么容易被罪犯拽着鼻子走,警校怎么上的呀?无语了!她妈妈,我只想说你如果不想让自己女儿当警察的话就从一开始就不要让她学这个,现在都工作了,还让整个派出所特殊照顾,真的不像一个妈,只是在不断消耗丈夫的牺牲。
徐开聘这个傻波依
对话很接地气,演员都在努力演好一个“普通”的民警。剧情其乐融融家长里短主旋律套路,和现实差十万八千里。对我来讲还挺割裂的,一些典型内地剧模式的无聊感。
说他假大空吧,他和稀泥,说他真实吧,他安排警察伺候老坏蛋。专业编剧导演加演员拍出来的还不如守护解放西。
本来挺喜欢这片子的……结果来了一个“因为女性性格不好所以老公出轨反而值得同情”??!性格不好难道不是因为老公出轨的结果?搁这儿颠倒黑白呢……更何况这话还是警察口里说的???真让人恶心
八里河是什么地方,怎么感觉全是刁民,都像来搞事情的,没一个配合警察工作的,搞得警察好像特窝囊似的。我看《守护解放西》里的警察挺有威慑力的啊,怎么这电视剧里的尽是不配合的市民和没办法的警察呢……
真的忍不了白露,演技太差了,台词也差。最喜欢的看的就是王所长程所高所这几位老演员在一起的镜头,很真实,仿佛他们真的在派出所工作过一样。
这剧不大爆都不应该,张老师挑剧本眼光一流
这部电视剧让我坚定了做无赖的决心,谢谢导演
感觉没有别人说的那么好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