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部《魔鬼联队》电影,本以为又是一个体育励志的电影,但影片结束后我收获到是布莱恩克拉夫和彼得泰勒的友谊。
布莱恩克拉夫于1935年3月21日生于米德尔斯堡,他在球员时代先后效力米德尔斯堡和桑德兰,并没有获得什么耀眼的成绩,但他却是一个超级高效的前锋,在参加的274场联赛中,他一共打进了251个进球。
不到30岁的时候克拉夫便选择了退役,并开始了自己的教练生涯,先后在利兹联和德比郡执教,他那传奇的教练生涯正是从德比郡开始的。
967年他开始执掌德比郡,1969年,将德比带到了甲级联赛,在1972年率队获得甲级联赛冠军并拿到冠军杯入场券,在次年的冠军杯中,又率队一举杀进半决赛。
此后短暂效力利兹联队44天,黯然下课后,和他的助手彼得泰勒带领开始还是乙级球队的诺丁汉森林在1979、1980年两夺欧洲冠军杯,制造了足球史最辉煌的奇迹。
整部影片节奏舒缓,连扣人心弦的比赛的场面也用了另一种视角呈现;主教练布莱恩躲在球迷看台下面的房间里,通过全场不断的欢呼或叹息来小心翼翼的猜想比赛的场面和结局。
这一幕深深的打动了我。
但最打动我的是影片结尾,狂傲的布莱恩克拉夫在利兹联队严重受挫后,给他的助手及朋友彼得泰勒双膝跪地,大声的承认错误以祈求泰勒的原谅,真正的朋友之间是没有任何形式的束缚的,不管此时的彼此是多么的难堪还是沮丧,在朋友面前都显现的那么自然,即便是高傲的布莱恩的下跪也是那么的温情,此时的天空也极力的配合着,蓝天白云及明亮的阳光,都预示着这一对好友的未来无限光明
布莱恩克劳芙从足球员变成一名教练并且带队德贝郡,一支二级垫底的队伍,经过他们的努力把德贝郡带到一级球队,并且进入了欧洲杯,一路顺风顺水,并因此出名。
后因成功后的心态膨胀,高傲自大而被解雇。
彼得联系了一个球队,并且他们一起签约了这只球队,开出很好的条件,但是它也是一只垫底的球队。
此时,一级联队利兹联也向他抛出橄榄枝,彼得劝他不要去,但他觉得是机会,布莱恩一人去了利兹联,从此他们分道扬镳。
布莱恩站在一个一级球队,更高的起点,原本布莱恩想着能给他带来更高的荣誉,但从此一落千丈……最后被炒鱿鱼他们在德贝郡成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靠优秀球员的挖掘,即他的助手彼得为他精挑细选优秀人才;二是布莱恩克劳夫他对球队的热情和对球员独特的激励。
三是,隆森主席对布莱恩克劳夫的信任和放权。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利兹联队(一级联队)的邓利维对他的影响。
间接刺激了他。
在布莱恩的带动下让整个球队形成一股凝聚力,升级,打败并超越对手。
后来到了利兹联执教失败的原因有四点,一,他没从内心膨胀和对邓利维片面的认识中走出来。
二,他失去了核心教练成员彼得(能给他建议和挖掘优秀球员)。
三,失去了斗志,利兹联前教练邓利维退休了,没有了竞争对手。
四,一级球队,再往上走难度变大,超过他的能力范围。
大家都处在比较低的起点,目标容易一致,都想往上走。
当领导者目标坚定,具有慧眼挖掘到潜力球员,并且能激发他们的斗志,这样就形成一股强劲的向上势力,结果就显而易见。
每一场赢球都能激励他们,同时也会让领导者更加相信所做出的决定是正确的,是会成功的。
管理层之间的信任更深。
比如,片中的布莱恩确信他的助手彼得,选人是独到的,同时也确信自己让彼得不断挖掘优秀人才进来的决定是正确的。
离目标越来越近,就越想接近,一次次的成功也固化了他的做事方式方法。
这样的方式方法在球队低点的时候是管用的。
但这些方式方法在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球队里使用就失效了。
因为输赢对高水平的球队是有定数的。
不再是单纯靠激励和挖人,更多的是团队配合,球员伤病,心理状态等因素,都在细枝末节中。
图片从粗犷的管理方式到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切换,难度很大,但头天还习惯使用粗犷的管理方式,第二天就空降到一个团队并强切精细化管理方式是难上加难。
对于管理者从低的起点到达到高的成就相比于从高的起点达到更高的成就是更容易实现的且容易坚持。
就如0-1和8-10的变化,从数值增加来看看8-10的增加数值大,前者数值增加小,但对于他们各自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对于前者,这是0的突破,是一个很大的成功。
一点小的进步都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
但对于后者来说,本身他的基础就高,但净增加值是低的。
就像养育一个小孩,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看到他每天的变化,内心是喜悦的,容易灌输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也愿意花心思培养他。
但是突然要培养一个成年人就不一样,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喜好,想法,做事方式方法,他的一点成长相比小孩来说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不同的产出比给管理者的刺激是不一样的。
这就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具备粗犷的管理还要具备精细化管理的方式方法。
而且要遵从这样的规律。
一个新的管理者进入公司不要分配老员工让他管理,可以分配新的员工,当他具备一定水平且达到各项要求后,比如业绩。
此时增加对他隐性方面的要求,比如,对员工的关心程度,每日员工的状态记录等。
慢慢地,再分配一定比例的老员工给他,当这些老员工绩效有提升,那可以分配更多的老员工给他,反之则要减少分配的老员工的数量。
“克劳夫喜欢撒谎。
”1993年,艾伦-修格面对最高法院法官时如是说。
这是修格在热刺队的前主教练特里-维纳博对他说的。
最高法院听说克劳夫在为诺丁汉森林队购买或出售球员时,总是喜欢接受回扣,在理想的情况下,他们总是在一个公路服务咖啡馆中进行私密交易。
克劳夫拒不承认---“撒谎?
那难道不是只有搞洗澡堂子的水管工才会干的事儿吗?
”---因而未曾被判有罪。
不过可能的情况是:“老教头”在转会市场上进退自如,即使帮助一个小小的乡村俱乐部进入欧冠联赛,他也能够从中大赚一笔,因此他觉得自己有资格得到回扣。
在他们的所处时代,克劳夫和他的左右手彼得-泰勒在转会市场上真可谓无人能敌的超级大师。
克劳夫和泰勒是1955年在米德尔斯堡的一场预备队比赛初次相识的,他们似乎立刻就一见钟情了。
不久后,他们便一起利用业余时间游历整个英国北部,共同观看足球比赛,教孩子们踢足球。
泰勒一直是球队助手,但克劳夫却以英格兰足球史上最短的时间踢进了200个进球。
直到克劳夫27岁那年的节礼日,克劳夫因为在冰冻的坡道上急刹车而导致右腿膝盖粉碎性骨折。
三年后他打电话给泰勒,告诉他自己收到了哈特尔浦的教练邀请函,他对此不感兴趣,但是如果泰勒跟他一起,他会考虑。
泰勒答应了,尽管在哈特尔浦的医疗部门他一个人得干两个人的活儿,在有比赛的日子他就要扛着海绵垫儿跑来跑去。
两人的搭档生涯就此拉开了序幕后面的事情大家都差不多知道,重点是:无论两个人具体的关系如何(是不是同性恋我们不得而知),他们非常擅长和了解如何与球员签约。
以下是他们的几次成功出击:1.1976年以2000英镑的价格从非英超联队俱乐部“朗埃顿”购买了加里-比瑞特斯,四年后又以125万英镑的价格把他卖给了曼联队。
对于诺丁汉森林,这是笔非常划算的交易;曼联这次购买比瑞特斯的出价要比他们12年后1992年从利兹联购买埃里克-坎通纳还要高出25万英镑。
在曼联,比瑞特斯的成绩相当于每个进球86000英镑,两年以后,曼联又以当初四分之一的价格将比瑞特斯卖回了诺丁汉森林队2.1990年,花费47000英镑的价格从爱尔兰的一家名叫“科布漫步者”的俱乐部购入罗伊-基恩,三年后以375万英镑的价格将他卖给了曼联队,在当时这个价格打破了英国转会市场的记录3.1977年以145000英镑的价格从伯明翰城俱乐部买入了肯尼-伯恩斯。
伯恩斯在当时被视为“一个到处跟人打架,整日酗酒的赌徒,体重严重超标”。
1978年,英国足球协会将伯恩斯评为当年的年度最佳球员4.两度以低价购入阿奇-格米尔。
1970年格米尔还在普雷斯顿俱乐部效力,克劳夫驱车来到他的住处,请他来德比队。
格米尔拒绝了,克劳夫说,那样的话,他就睡在停在门口的车里不走了。
格米尔的妻子请克劳夫住在屋内。
第二天的早餐上,克劳夫终于说服格米尔与德比队签约。
这次转会费用为60000英镑,格米尔很快为德比队赢得了两座联赛奖杯。
1977年克劳夫付给德比队20000英镑,并用那个如今早已被人遗忘的守门员约翰-米德顿换得格米尔来到他的新东家-诺丁汉森林队;在这里,格米尔为他赢得了又一座联赛奖杯如果说有哪一个球队在转会市场上的每一分钱都物超所值,那就是克劳夫领导下的诺丁汉森林队了。
在20世纪70年代,两者的相关性已经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他们用一支以很便宜的价格买来的球员组成的球队赢得了两座欧洲冠军奖杯。
遗憾的是,我们没有那个时期的财务数据,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到了1982年至1992年这段时期,克劳夫在泰勒离开以后开始江河日下之时,诺丁汉森林队在球场上的表现也和那些在球员薪水上花费高出两倍的俱乐部不相上下。
克劳夫冲破了球员薪水和联赛积分榜成绩之间铁一般的联系(简言之,球队中球员的薪水越高,在联赛中的成绩越好,这说明与其在转会市场上花钱买入几个替代品,还不如给球员加薪来得有效。
球员薪水的市场相当有效球员越优秀,他的薪水越高-然而转会市场却非常低效。
大多数时候,俱乐部买来的球员总是不合适)。
我们很难一一识别这一传奇二人组所有的转会秘诀,如果在当时,对手们就能够了解他们的做法,相信每个人都会竞相效仿。
泰勒在《泰勒与克劳夫》中清楚的写到,他花了很多时间去寻找(像伯恩斯那样的)球员因为一些表面的特征,其他球队错误地对这些球员的估价过低不过要说起来这也不是什么秘诀,人人都力图做到这一点。
有时诺丁汉森林队的确也会在人人都看重的球员身上花大价钱,诸如第一位“身价百万的球员”杜利华-法兰西斯,以及因为他们的高昂出价而成为英国历史上最昂贵的守门员彼得-希尔顿不过凭借着《泰勒与克劳夫》一书,我们找到了该传奇二人组的三个主要操作规则:A。
出售优秀球员要像购买时一样积极球员到达自己某一个时期的巅峰状态正像是股市到达最高点,克劳夫和泰勒一直在试图找准这一点,从而适时抛出手上的球员。
每当他们签下一位球员,就会对他做一番说教,泰勒将具体的说辞都记录在自己的书中了:“孩子,一旦我们有机会用你交换一个更好的球员,我们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那是我们拿人家的薪水应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尽可能的赢得更多的比赛。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比你更好的球员而不用你去交换,只能说明我们是欺骗老板的无能之辈。
但我们可不是无能之辈。
”1981年,就在肯尼-伯恩斯为诺丁汉森林队赢得了一切之后,俱乐部以400000英镑的价格把他卖给了利兹联队。
B.老球员总是被过高估价如今奉行该原则的大师就是温格。
这位阿森纳队的主教练是足球界能够客观看待比赛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因为他曾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过经济学学位。
作为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经济学家,他更相信数据,而不是关于比赛的人云亦云。
温格常常让后卫踢到35岁左右,不过中场和前锋踢球的年限要比这早得多,如亨利、维埃拉、艾玛纽埃尔-佩蒂、奥维马斯,这些球员没有一个在离开阿森纳队之后有过什么上佳表现。
C.低价购买那些个人问题频出的球员(诸如伯恩斯或赌徒斯坦-布尔斯)然后帮助他们克服那些问题克劳夫是一个酒鬼,泰勒是一个赌徒,二人都很同情问题球员。
在与某一个新球员协商签约时他们会问他一个常见问题,“我们通常都知道答案”泰勒写道。
那个问题就是:“让我们在签约前听听你做过哪些错事、无论事关女人、毒品还是赌博。
”克劳夫和泰勒认为一旦他们知道球员的问题所在,就能够帮助球员克服这些问题。
泰勒说他曾告诉1979年加入诺丁汉森林队的布尔斯(这位球员后来一直在森林队效力,直到自己的运动生涯结束):“你私人生活中生活的任何问题都必须向我们报告;或许你不喜欢这么做,但是我们会向你证明,那是我们确保共赢的管理方式。
”在球员坦白某一个问题之后,泰勒写道:“如果我们无法找到答案,就会将它提交给专家:我们会为球员的问题向牧师、医生或当地议员寻求咨询意见。
”温格多半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帮助托尼-亚当斯和保罗-莫森戒掉毒瘾的。
所有这些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足球界最常见的态度是:“我们可是花了大价钱把你买过来的,你还有这么多问题,去你的把”就好像当收入超过了一定程度,就不可能再患什么疾病、毒瘾或思乡病了。
情绪低落,想看一部体育片励志下。
于是选了这部影片,看剧情概要,还以为是足球版的《卡特教练》……一看发现上当了,其实就是部传记片。
类似《女王》,旨在刻画传奇教练的人生,足球比赛不过是个“背景男”罢了。
对照的叙事方式很特别,反派果然没有好下场……101101晚外公家
这部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人性中共同的弱点:成功后,把成功的原因通通归到自己身上,变得忘乎所以的自大而不可一世;失败了,除了从别人身上找缺点,再不会做点别的。
影片的开始,是主人公执教的德比郡主场迎战当时英国甲级联赛冠军利兹联队。
那时,克拉夫是怀着无比的崇敬之情等待利兹联主帅唐.里维的到来的,但里维把急于与之握手的克拉夫撂在一边,径直从他身边走过。
就这么一件事,让克拉夫心中升起仇恨的怒火。
在与好朋友也是球队副教练的泰勒共同努力下,德比郡从乙级联赛升入甲级,并夺取了联赛冠军。
克拉夫一时风光无限,认为自己是这一切的缔造者,把球队主席也不放在眼里。
因为对一场比赛的安排与主席起了严重冲突。
为了提高自己在球队的地位,克拉夫自以为是地提交了自己和泰勒两人的辞呈,以为球队会反过来求他,结果遭到解雇。
一场激烈的争吵中,克拉夫把球队所有的荣誉都揽到自己身上,把泰勒说得一文不值,两个分道扬镳。
克拉夫来到他曾经恨之入骨的利兹联做教练,以为在这么顶级的球队自己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作为教练的价值,结果却是屡战屡败,他认为是球员在和自己对着干,于是想通过买入新球员加以改善,却毫无起色,最终被球队辞退。
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在没有泰勒帮助的情况下会一事无成。
影片结尾克拉夫下跪像泰勒道歉才挽回这个最好的朋友兼助手。
后来他们俩带领诺丁汉森林队又一次完成升班马奇迹,而且两夺欧洲冠军杯。
对影片主人公,我开始是怀着一种敬佩之情,敬佩他充满雄心壮志,同时还活力四射,但随着影片的进行,他的自大、目空一切,以及让人受不了的大嘴巴,让我产生些许的厌恶之情。
直到看到他向泰勒跪地认错,我才意识到其实他身上的那些缺点不过是人性中共有的缺点。
没有人可以避免那些缺点,也只有这么经历了这些缺点带来的害处,人才能认识到它们并且自省。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会有那么点狂妄自大,没有被这狂妄牵着鼻子走经历失败前,没有谁会清楚意识到它的存在。
可只要承认这种弱点的存在,并加以警惕,抱有雄心的我们是可以获得不断的成功的。
如果对一部电影的气氛,营造得很成功的话,那部电影可以说就成功了80%。
影片运用了一种少见的纪录片状的“灰黄”色调,配上了典型的60—70年代的音乐节奏,成功的把观众带入了那个“遥远”的年代,那个英甲(现在叫英超)赛场上,德比郡,利兹联,诺丁汉森林也曾经无比辉煌的年代!
(?
)男主角Michael Sheen的表演风格可以称作为“超级外向型”,正好配合了电影中的人物性格,充满了无穷的野心,且嚣张外露,这样的人在芸芸众生中更容易成就事业上的成功,也很容易被人踩在脚下。
以上可以算作我对那句人们常说的老话——“性格决定命运”的另一种解读吧!
一种听起来不怎么“宿命论”的解读。
有的主教练像将军,如卡佩罗;有的主教练像儒师,如博比罗布森;有的主教练像农场主,如弗格森;有的主教练像乐队指挥,如瓜迪奥拉;有的主教练则是电影明星,如穆里尼奥......当然还有本片的主人公:布莱恩.奇迹.克拉夫同志。
对克拉夫不太了解,不敢妄言,就个人喜好来说,非常不喜欢此类人物(主要是穆里尼奥),足球不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战争,足球场上最重要的永远是球员和球队本身,当一支球队的荣耀(如果有的话)被一个主教练或者俱乐部主席之类的光芒所笼罩的话,那么这个球队离崩溃不远了,穆里尼奥当然很成功,而且注定会继续成功下去,不幸的是,那些原本伟大的足球队——过去的波尔图、切尔西,现在的国际米兰,或者是将来的皇家马德里,只不过都将成为这位“伟大明星”成就光辉的垫脚石或者是聚光灯而已,多好的舞台!
这个世界需要明星,尤其是足球,但是,如果有那么一天,足球场上所有的明星都是各个球队的主教练的话,那么,这项运动也就该结束了......祝贺国际米兰捧起冠军杯,萨内蒂——蓝白间条衫欠你的,蓝黑军团给你!
由《该死的联队》一书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讲述了英格兰足球历史上的传奇教练布莱恩·克拉夫(Brian Clough)足球生涯中最黯淡的一个片段:执教当时的豪门利兹联队仅44天就创记录的遭到了解职。
影片在讲述这一事件的同时,穿插了克拉夫之前在德比郡队如何崛起取得成功又不得不离开的经过,通过两者的比照,展现克拉夫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独特魅力,并试图解释其成败之道。
布莱恩·克拉夫其人其事即便是熟悉英国足球的观众,布莱恩·克拉夫也会显得有些久远了,还是先简单介绍下他的生平。
布莱恩·克拉夫获得过两次欧洲冠军杯冠军并且是蝉联(诺丁汉森林)、两次顶级联赛冠军(德比、诺丁汉森林)以及其他杯赛冠军若干,被英国皇室授予“帝国军官勋章”(OBE)。
他说:“我不会说我是这一行里最棒的主教练,但我绝对是顶级之一。
”有的球迷则称其为未当过国家队主帅的最伟大的英格兰教练,这是种很有趣的说法,既是充分的肯定,又饱含着遗憾。
另外他也是狂人教练第一人,自我张狂口不遮拦,可以说是穆里尼奥的大前辈。
1935年3月21日,克拉夫生于米德尔斯堡。
球员时代先后效力米德尔斯堡和桑德兰,274场联赛中,他一共打进了251个进球(在电影中这一数据也被他骄傲的提及),是个高产前锋。
1962年的一场比赛,克拉夫十字韧带受伤,在当时这样的伤对球员职业身涯来说的是致命的。
大休两年后,克拉夫尝试复出失败后便选择了退役。
1965年,克拉夫和助手彼得·泰勒在位于英格兰第四级联赛的“Hartlepool United”队开始了其执教生涯。
时年30岁的他成为整个联盟中最年轻的主教练。
1967年,克拉夫和泰勒一起入英乙(第二级联赛)的德比郡队。
通过加强球队管理和大量引员,一年之后,德比郡就以英乙冠军的身份升入甲级联赛,并在第一个赛季取得了第四名的成绩。
71-72赛季,德比郡力压利兹联和利物浦获得了甲级联赛冠军,克拉夫声名鹊起,成为德比郡的英雄。
不幸的是这也成为他在德比郡整个生涯的转折点。
随着成绩的加持和自信的增强,克拉夫率直和张狂的个性更加显露出来。
在球队事务上有些惟我独尊,不仅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而且在球员的引进上不考虑球队的财政状况甚至从不事先通知球队管理层。
因此,克拉夫和球队董事会特别是球会主席之间的关系开始变的紧张。
对外,克拉夫口无遮拦,通过媒体出言攻击。
足总、联赛、各支球队、教练和球员,甚至自己的球会和球迷也不放过。
处处树敌喜欢表演,也加深了克拉夫与球会的矛盾。
当然,其中不少也是正义之言,比如斥责足总腐败、联赛不公平特权阶级互相包庇、赛场球风粗野等。
他身体力行,要求自己的球队和球员公平比赛,坚决反对粗野和作弊,而且在那个长传冲吊流行的年代,坚持自己442和短传渗透的打法。
只是他是个孤独的斗士,不可避免遭到当时主流的打压和反对。
而有的则过分了些,不会人人都能接受觉得可爱。
比如夺冠之后的赛季德比郡队在冠军联赛半决赛负于尤文图斯,赛后克拉夫指责尤文图斯是不要脸的骗子,并质疑了意大利在二战中的表现。
还有一次做客老特拉福德战胜曼联后,克拉夫竟对着德高望重的巴斯比爵士做出“V”字型的胜利手势(克拉夫本人对此表示否认)。
1973年10月,克拉夫和助手一起向球会提交了辞呈,离开了他代了已六年的德比郡队。
之后来到Brighton & Hove Albion俱乐部,相比之前的成绩,度过一个并不算成功的赛寄。
(小说或电影和真实不一致的地方很多,后面会具体讲)1974年7月,克拉夫收到来自利兹联的邀请,成为到英格兰国家队上任的主帅唐·里维(Don Revie)的继任。
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克拉夫之前公开表示了对唐·里维的不屑与轻蔑,并且批评利兹联踢球风格过于侵略性,在他眼中不成规矩。
在此背景之下,而且这次没有了泰勒的帮助(留在了Brighton),克拉夫与利兹联队中的明星球员互相疏远,联赛开始阶段球队成绩不佳(6场比赛仅得4分),克拉夫在坚持了44天后被解职。
唯一不算糟糕的事,是克拉夫将继续享有由利兹联提供的高额年薪。
1975年1月,克拉夫成为英乙诺丁汉森林队主教练。
克拉夫自己也有了改变,不再象以前那样随便开炮乱放话,并且努力化解以前言语造成的问题。
次年7月,没能带领Brighton升级的泰勒回到克拉夫身边。
76-77赛季,诺丁汉森林成功升级;77-78赛季作为升班马即夺得甲级联赛冠军,同时获得联赛杯冠军。
78-79赛季获得欧洲冠军杯冠军,并卫冕联赛杯;79-80赛季,蝉联冠军杯。
1993年5月,克拉夫因为身体原因和媒体指责的丑闻,辞去主教练职务,并从此结束了他的教练生涯,诺丁汉森林也在这一年降级。
2004年9月20日,克拉夫因胃癌恶化去世,享年69岁。
故事的戏剧性《该死的联队》(“The Damned United”,作者David Peace )是本小说,而非纪实性的传记。
2006年出版后,非常成功,不仅十分畅销,而且还有人称其为“最好的体育小说”。
但书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却都是基于真实,相关的是非就难免引起争议。
当事人之一的原利兹联中场球员Johnny Giles就提出了诉讼,他说,书中的很多事情事实上根本没有发生过,所以有必要上法庭作出澄清。
而包括克拉夫在内的其他相关人员在小说出版时多已去世,无法象Johnny Giles那样采取行动。
而克拉夫的家人则对小说的出版表示失望。
由于看的只是电影,所以下面就着电影的展现来说。
克拉夫为什么会在利兹联队失败?
无论是解读事件还是刻画人物,都需要解答出这个问题。
首先,通过对克拉夫在德比郡时经历的闪回,观众可以了解到克拉夫与利兹联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当克拉夫和德比郡队都还是无名之辈时,克拉夫对利兹联和球队主教练唐·里维都非常敬仰。
有次杯赛抽中利兹联来德比郡比赛,克拉夫满怀期待,在自己的小俱乐部中为客队的到访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结果却是不仅比赛惨败,唐·里维和利兹联对克拉夫彻底的忽视,不仅事先准备与唐·里维共饮的红酒依然原封不动,更屈辱的是唐·里维连礼节性的双方主教练握手都没在意,这让克拉夫一直耿耿于怀。
要摆脱屈辱,就要自己奋发图强,与唐·里维及利兹联的第一次遭遇,成了克拉夫事业和命运的转折点。
几年后,克拉夫率领德比郡在主场战胜了利兹联,并力压对手获得了联赛冠军。
屈辱的宣泄不仅是在球场上,克拉夫成为了胜利者后,开始(有资格)在言语上激烈攻击唐·里维和利兹联,矛盾公开化。
夺冠后第二年,在德比郡要与尤文图斯争夺冠军杯决赛权前夕的一场联赛,碰巧遇到利兹联,克拉夫固执的派遣主力出战,结果在利兹球员恶劣粗野的动作让德比郡多名球员受伤,导致几天与尤文的比赛告负,双方仇上加仇。
其次,问题也出在克拉夫本人身上。
在德比郡的成功,让克拉夫居功自傲,甚至有些目空一切,但却没有从离开中吸取教训。
教练的成功需要依靠球员,但即便是自己带出来的亲信也有可能背叛,何况是原本就充满敌意的对方呢。
来到利兹联后,克拉夫不但没有缓和与球员之间的矛盾,而且依然自视高人一等。
在足球方面坚持自己理念是没错,但不被接受其他就免谈了。
克拉夫的傲慢,加剧了与球员之间的敌对情绪,球员不愿出力,球队成绩一败涂地。
之后的球队会议上,球员代表更是向俱乐部股东直呈对克拉夫的不满与反对,直接导致了克拉夫下课。
第三,克拉夫只身前往利兹联,身边没有了得力助手彼得·泰勒。
泰勒对克拉夫非常重要,在德比郡时,购买球员、安排整形,克拉夫都要听取泰勒的意见。
而且泰勒与克拉夫相辅相成,可以在他与主席及球员之间起到缓冲作用,并随时指出问题给予忠告。
离开德比郡时,克拉夫自作主张把泰勒也拉下水。
之后,在事先答应了Brighton & Hove Albion俱乐部的邀请后,克拉夫难拒利兹联的诱惑,两人遂分道扬镳。
克拉夫在苦难时刻打电话求助,遭到了泰勒的拒绝。
直到克拉夫下课并有所反省后亲自登门去道歉时,两人和好,然后再一起开创辉煌。
克拉夫与利兹联第一次接触的这一段渊源,是典型的作品式叙事,即为冲突寻找最初的原点。
从手法上说,生动的细节,并且渗透进人物促进发展,是很精彩的,而且让人印象深刻。
但这样的设置同时也落入了一个传统的定式之中,即要有明确的因果,并且有一条“发展观”的线索串联。
不幸的是无论其中多么曲折,哪怕事件都真实可靠巨细靡遗,表现出来的人物反而削弱了其独特和传奇性。
另外在克拉夫身上,为主题服务,采取的是将人物身上的某一点特质进行放大和夸张,以求冲突更加激烈和明显,于是克拉夫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张狂与固执把自己逼入绝路。
夸张的不仅是克拉夫到利兹联执教时的态度,还有他和助手泰勒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影片中克拉夫和泰勒的分合,是可以确定的虚构的一段(现实中克拉夫是在Brighton俱乐部执教完一个赛季后再收到利兹联的邀请的,一直作为二把手的泰勒留在Brighton俱乐部想自己独立执教一支球队在足坛也是非常正常的事。
而还在德比郡时,两人更是亲密战友是同一阵线共同进退的,是不太可能发生影片中那样的自作主张和不快的。
),和其他部分一样,都是为了加强人物解读事件。
这一段的加入整体效果倒还是很不错的,只是克拉夫打电话向泰勒求助问要买什么球员那一幕,就有些太过戏剧性了,甚至显得有些白痴。
补充一下克拉夫与泰勒的故事。
克拉夫的成功离不开泰勒的支持倒是真的,克拉夫带领球队取得好成绩时,无论在德比郡还是诺丁汉森林,都有泰勒在身边辅助。
但泰勒自己单独执教一支球队时,成绩却也并不耀眼。
相辅相成的两个人友谊深厚,但后来两个人却真的决裂了。
1982年,泰勒从诺丁汉森林退休,但没过多久就出现在了德比郡队的主教练位置上。
1983年,泰勒在没有知会克拉夫的情况下从诺丁汉森林转会了一名球员到德比郡,两人发生激烈的争吵。
两人之间的裂痕,到泰勒1990年因病去世的时候也没有修复。
得知泰勒的死讯,克拉夫痛哭不已,不仅因为他的去世,更因为没有能和挚友在有生之年重修旧好。
虽然两人很多年没有来往了,但泰勒的葬礼克拉夫带着全家人一起出席。
泰勒的死对克拉夫影响非常大,那种情绪一直无法挥去,加重了克拉夫酗酒的恶习,直接影响到他的身体健康状况。
本片的编剧皮特·摩根(Peter Morgan),近几年正炙手可热,最有名的作品包括《女王》和《福斯特对话尼克松》等。
《该死的联队》其实和《女王》非常相似,都取材于真实的传奇人物,并集中表现主角生命中非常特殊、面临危机的一个时刻(女王面临戴安娜王妃事件,克拉夫在利兹联短命的执教),以点及面来展现和解读人物。
《该死的联队》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内容饱满,整体非常完整,塑造出来的克拉夫也非常鲜明,一些点睛的细节、指标性的段落让人印象深刻。
比如有一处是德比郡与利兹联关键一战的时候,克拉夫一个人躲在更衣室不敢到场边观战,紧张有满怀期待。
他焦虑的盯着更衣室的窗户,外面的观众如果起身欢呼的话(预示着进球),他就能从窗户看到他们的身影。
这一幕以静制动,内外兼修,搭配安排得非常完美!
不仅脱出了满场沸腾激情欢呼的俗套表现方式,而且更加动人。
不过,影片的设置似乎有些过于饱满,正反内外滴水不漏,少了必要的留白和一分洒脱,过分的强调情节和戏剧性,反而显得不真实(此真实不是现实的真实,而是艺术形象和整体氛围的塑造)。
扮演克拉夫的是麦克·辛(Michael Sheen),麦克·辛的作品多与皮特·摩根合作,包括了《君子协定》和《女王》中扮演托尼·布莱尔、《福斯特对话尼克松》中扮演记者福斯特等等。
他在本片中的表演,建立在大量事件包裹和冲突不断的剧情之上的,反响方面,影评人多给予肯定,而熟悉克拉夫的人则并不认可。
或许可以说麦克·辛再现的是个属于《该死的联队》的克拉夫。
我个人总觉得麦克·辛与克拉夫本人的形象与气质实在是相差很大。
最后再补充一些克拉夫的语录。
在英国足坛,没人会忘记这样一句话:“我不会说我是这一行里最棒的主教练,但我绝对是顶级之一。
”“我们是狗屎,我们不可能进决赛”——布莱恩·克劳夫1986年世界杯前这么说过,不过他是克劳夫,没有媒体敢骂他。
“如果我和一名球员争吵的话,我们会坐下谈二十分钟,然后确定我是正确的!
” 讥讽长传冲吊的英式传统足球:“如果上帝想让我们在云端踢球,他就不该为球场铺上草皮。
”“有样东西我有两个,他只有一个——我说的可不是裤裆里那玩意儿”——克拉夫说弗格森。
在他辞世前,弗格森还只有一个欧洲冠军杯。
“你们说的都没错,他确实有点像我年轻时那样子,只是他还没有我那么棒。
”克拉夫说穆里尼奥。
(欢迎关注个人公号“星期三噪音”noiwed!)
http://axinlove.com/2010/01/the-damned-united/《The Damned United[该死利兹联]》与强人为敌by @xinl.ve 100129英超真球迷应该是知道Brian Clough,所以不知道的都是伪球迷(好唯心的因果论…)。
我不知道Brian Clough,可我不是伪球迷,因为我基本上连球迷都算不上了。
熬夜看球的经历越来越少,到了12点的下半场,支撑不住睡着是常事,数个星期看不了一场球赛也是常事。
忽略Brian Clough的传奇,自属正常。
因而,没有预知《The Damned United[该死利兹联]》的结局,Brian Clough带领诺丁汉森林队赢得了1979、1980两届欧冠冠军。
两届冠军!!!
伟大如弗格森、香克利等人,也不超过两个欧冠奖杯!
Brian Clough早已成为传奇。
看一个人的身价,要看他的对手。
电影的结局是一名个性教练(现实辉耀历史,Michael Sheen饰演Brian Clough和如今的穆里尼奥)——成为英国足球史上最成功的主教练,进程则是Brian选择了在利兹联赢得无数荣誉的主帅Don Revie成为他的对手,用对方的光芒一步一步刺激着他追求荣耀的心。
“浮华”的Michael Sheen在银幕上习惯衣冠楚楚风流倜傥。
《Frost/Nixon[福斯特对话尼克松]》里饰演轻浮的娱乐节目主持人,本片中他也更多的时候像个公子哥。
教练场、媒体访问和家庭聚会等公开的场合,未知是Michael Sheen的风格,还是真实Brian Clough就是如此(影片末尾一点纪实影像说了那么一点意思),爱出风头、爱表现,不像一个老谋深算的教练,更像一个搞笑艺人(Brian下跪求Pete回来的那场戏,我笑了)。
角色的轻浮不能赢得真正的奖杯,在轻佻调侃回答问题的背后,电影没有着墨Brian Clough付出的艰辛。
漂亮和狂妄的言语,不知天高地厚的莽夫也会嚷嚷,穆里尼奥说,“上帝,上帝之后就是我了”之后,乌黑的头发开始变得雪白。
耗心耗力耗神的不懈工作才是与强人比肩的真实状况。
把联赛头名利兹联队定为对手的Brian Clough赢得了冠军,也赢得了对方的帅位。
“你们在法庭上赢得一次意甲冠军,第二次是因为没有竞争对手,第三次是在最后一分钟才获胜,你们全部都是一堆屎”,穆里尼奥臭骂他的队员,顺带捎上了国米的前主帅曼奇尼。
成为利兹联队的主教练是干翻Don Revie的副产物,Brian Clough小心眼的起因,是久远之前志得意满的Don Revie目中无人,没有与当时交手的Brian握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定下与强人为敌的志向,成就了Brian在德比郡的奇迹,却无法让他的德比郡队无法在欧冠赛场取得突破,毕竟Don Revie也就只是一个欧冠四强的教练。
回复与助理教练Pete的关系后,Brian在诺丁汉森林的崛起是否因为选择了新的敌人,电影没有交代。
穆里尼奥选择与整个英格兰和意大利为敌,好像确实增长了切尔西和国际米兰的雄风。
足球比赛总是需要一点血性。
The.Damned.United.LiMiTED.DVDRiP.XviD-ALLiANCE
让我给你一些忠告,布莱恩'克利夫,现实的足球是这样的:俱乐部主席就是老板,然后是主管…然后是秘书,再然后就是球迷和运动员…最后,所有的最后…垫底的,底的不能再底的…才是那个,我们可有可无的…他妈的教练。
男主角就是个Bitch,为钱跳槽,抛弃朋友,一件事开始之前骄傲自大,失败之后奴颜卑膝。作为一个普通观众(非球迷),本人没有任何一分钟对他产生认同。影片叙事结构玩得还是挺花哨的,可惜到最后一分钟也没能扭转男主角给人留下的糟糕印象,以至于结局真实人物的命运交代都显得非常牵强。
这到底哪里在讲足球= =基得我狗眼都崩了三副【。
如果你玩过FM 并且曾带领不知名的弱旅捧起丰田杯
如果你玩过FM 并且曾带领不知名的弱旅捧起丰田杯
人太狂妄了就没好处~
光顾着搞基了。。。
2010.A good one.
传奇一生啊 天赋异禀的人性格都这么怪异么
狂妄的小心眼
足球那点事
2010-05-16,最后这段太tmd基了,还是hooligans们比较汉子,6。
Michael Sheen.
上古传说
并非是我开始误以为的体育励志片,这样反而比任何足球电影都更有真实感——除了那些演球员的演员们。汤姆·霍伯真的很善于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感情冲突。我看的还是配音版,最后两人和好一段,那对白那表演是有多基情燃烧啊,我都替你们脸红!
没字幕看得累死了,不得不说,Clough是英格兰历史上最伟大的教练,巴斯比爵士只能排第二。当然,爵爷是苏格兰人~
最后一段太gay了- -# 麦克儿辛原来是绿眼睛~
演一个人难 活人更难
穆里尼奥死后也会有这样一部片吧。。
浅
沉稳也就难免沉闷 崛起与陨落的对比也无法引起共鸣 纪录片方式也略显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