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抗战的历史已经被我们人为的蒙蔽了许久,我们以为我们就是那么轻松的把日本人赶出去了,我们以为国民党没有抗战,我们以为什么事情都是现在的执政党做的,抗战中,作为中国唯一一个没有被日本上踩在脚底下的富庶之地,四川为中国的抗战的重生作出了很过贡献。
云南、贵州、广西这些西南省份日本人都打过,也攻占了部分城市,湖南、湖北以东的所有省份都被日本人占领了,四川作为领导中国抗战的大本营,为中国的抗战作出了无可磨灭的贡献。
长久以来,我们都遗忘了这么一个现实,在抗击元蒙、满清、日本都战斗中,四川可以说都是全国这么多的省份中,战斗到最后一刻的省份,他们好吃、喜欢安逸、喜欢过自己的小日子,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在关键的时刻血性,豁得出去!
想在抗战中,远离自己家乡,参与抗战,死的时候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留下的所有四川同胞致敬。
同时推荐一下,这是一部比较好的电视剧,剧情不拖沓,也没有把日本人描写的想《不可磨灭的番号》里面那样的愚蠢。
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片子,没有看过的推荐看一下,你不会后悔的。
就比如把汉奸关进监狱里,没有收他的枪就比如群演,死亡直接把枪一撇,往后一躺还有哪来那么一言不合?
打那么多架女主做了很多很多事情,让人觉得很过分,还有好多好多人,都感觉很傻,明天可以不去死,不知道是真实的事情改编,还是有意而为之,这是个人观点但是蛮好的,细节优化一下就更好看了求求了要不然难受吐槽
因为一些视频剪辑,这幾天抽空刷完了一部13年前的老剧《川军团血战到底》,总体来说观感不错。
十四年抗战期间,作为大後方的四川共有350万健儿出川抗日,伤亡64万人,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均居全国之首。
一路上,川军因杂牌军的身份受尽白眼,单衣草鞋,补给全无,但硬是啃下了大大小小众多战役,彻底洗刷了此前军阀内战的耻辱。
特别是1938年3月的滕县保卫战,陆军第41军122师自师长王铭章以下全部牺牲,为台儿庄大捷做出了重大贡献,“川人永不负国”,绝非空话。
而这部剧正是从一个微观的角度展现了川军的这段血泪史。
个人觉得,相比起其他的抗日剧,这部剧有以下四个优点:第一,为川军乃至国军正名。
在这部作品之前,能以比较正面的态度反映正面战场的剧作是很少的,而这部剧直接将川军当作了叙述的主体,浓墨重彩地肯定了他们及其他国军付出的贡献,同时也没有回避川军与中央军、晋绥军、八路军之间既摩擦不断又通力合作的关系。
第二,呈现川军的丰满形象。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军gong军化,gong军江湖化”成为了不少抗战剧的通病,很多人对“客观评价”、“有血有肉”的创作追求产生了误解。
事实上,只有川军能很大程度上满足这种创作心理,毕竟川军本来就以军纪涣散的“双枪兵”(步枪+烟枪)形象闻名,这部剧中对此也有所反映,譬如在战场上唱川剧打麻将、拉帮结派排挤新长官、行事风格保留袍哥习惯等等。
但正是这样一支军队最终在外敌面前宁折不挠、视死如归,这反而更能凸显川军男儿的血性。
第三,悲剧性的总基调。
对于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中日兵力间的悬殊,很多影视作品是揭露不足的,而在这部剧中,主角团除了男一号以外幾乎全部阵亡(原著中男一号也是死了的),真正体现了什么叫作“血战到底”。
也难怪该剧当年上映时会有观众抗议说结局太过悲惨。
第四,群像式的人物塑造。
如果说前三项优点多少还有点时代加成,那我觉得这一点时至今日依然值得称道和借鉴。
在塑造人物上,这部剧摒弃了“众星拱月”式的结构,而是给了主角团中的每个人轻重均衡的笔墨,让我们看到这些抗日英雄其实和我们一样都是有七情六欲、沾人间烟火的普通人。
李德明是盐商家的公子哥,受过大学教育,满怀报国热情,却不免纸上谈兵,有时还会倚仗团长舅舅的特权;孙和是川军老排长,关爱士卒,但染有作威作福、结党营私、克扣军饷等旧军人的种种不良作风;骚鸡公好色成性,曾因骚扰民女自断一指,肩负侦察任务时仍想着逛窑子,因伪军要对他施加宫刑一度沦为叛徒;孟光德本已退伍,重新参军是为了多挣十个大洋迎娶心爱的田寡妇,驻扎太原时仍不忘给心上人买银簪子;蒋胖娃原是个报童,参军的初衷只是想领白米、穿军装给乡里显摆,连日本在哪里都不知道……他们虽然出身各异、性格不同,却都走上了抗敌报国的道路,并最终杀身成仁,这正应验了当年的那句“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当然,这部剧的缺点还是很明显的,抛开某些神剧情节以外(严格意义上讲国内应该没有毫无神剧情节的抗日剧),它的结尾过分仓促,一些设定也存在着漏洞。
不过,鉴于川军题材作品的严重短缺以及上文提到的种种优点,它整体还是值得一看的。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希望川军的荣光能永远被後人铭记。
PS:1.女二号方琴(按地位是女二号,按戏份是女一号)的人设颇不讨喜,我很能理解添加感情戏的行为,但这个角色前期实在是可信度、说服力不足,无怪乎有人指责她是全剧“败笔”。
不过她牺牲那段还是哭得我稀里哗啦的。
2.这部剧是用普通话拍的,中间穿插一些川普,我看的则是面向川渝地区发行的川话配音版。
这两种做法都无可厚非,但我总感觉重新配音的版本带着点翻译腔。
“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古人诚不我欺。
就这?
副营长领着一帮军官跟营长打擂台,主官指挥不动副官和下层军官,副营长胡乱指挥大刀队去送死,回头屁事没有?
一堆连长诬陷营长抢物资差点枪毙,也屁事没有?
这样的部队一天不得内部火拼几次?
属下qj民女,营长想着怎么开脱放出来?
怕不是第二天全营都去烧杀抢掠了?
是,团长那剧的确也是团长跟属下嘻嘻哈哈,但是团长拿出枪来属下都闭嘴,我看这剧的营长拔出枪来怕不是得被属下干掉
在抗战片中吧,不算优秀,但是有些镜头确实是挺震撼的,例如出征时的那句,川军,雄起;李猫被炸了眼睛之后说的那句,妈的龟儿子,老子喝你们拼了。
在里面可以窥探到四川人的一些个性,安逸,血腥,坚强,无与伦比的恋家护家等等。
后来去查了一些川军的资料,300W人出川,不论后人关于川军素质等评论,单凭这个数字,足以让所有国人都竖起拇指。
后来还有一些口号,不灭倭奴,誓不回川。
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
这些,都是在一些抗战片中难得见得到,让我们为之动容的。
我是一个浙江人,没有参过军,但是却不得不在这里,向川军,还有所有生活在四川的川人,致敬。
但是唯一美中不住的就是为何一定要和共产党还有八路联系到一起,国难当头了,还什么为老乡挑水砍柴,和老乡一起迁移,要和老乡一起共生死等等,国家都要灭亡了,该干嘛就该干嘛,该突围的时候还是要突围的。
说好听点,这样的行径叫做有情义,军民一家,说难听点,就是愚忠,是迂腐,是变相的误国。
我知道历史上川军很英勇,可是看了这部片子,我怎么看怎么觉得这是一群兵痞。
李德明思想还好,看看孙和和他的那帮人,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还有那个女人,完全是个拖后腿的。
看了那一集她杀了那个日本军医,虽然能理解她的愤怒,可是开始就日本军医已经说了自己也是被逼参战,而且愿意跟随他们做医生,我们不是讲以德报怨吗,何况那个人只是个医生。
再看前面几个人睡一个屋子,那帮人个个都为了争抢和她睡一起,骚鸡公的样子,活脱脱的是需要一个慰安妇。
看了几集,现在已经不想看了,一群垃圾而已。。
玷污川军形象!!!
这几年发现国共合作抗日的题材电视剧是越来越多了,其实在刚开始看《血战到底》的时候,我很是期待这部电视剧可不可以不要再有X路军掺和,失望!
还是看到了。
《血战到底》在黑龙江打的广告词说比《永不磨灭的番号》更震撼,其实我觉得没有必要去做对比,《血战到底》虽然我现在只看到12集,但是我已经觉得和《番号》是不太一样,一个打游击战,一个打正面战场,场面不可比,当然都是抗日,能站上战场的都是爷们!
不过这两部电视剧已经比起《亮剑》,《雪豹》更真实,真震撼!
小日本也并非是一击即溃,要不我们干嘛还打了个8年?
看了百度一些剧透,和电视播放的不太一样,编剧做了一些改动,就是李德明的身世交代,可能编剧想体现是整个团体而非个人英雄主义,那我就不明白了,李德明还没有出征之前,杀猪不成被猪追着跑,后面是他舅舅还是他老豆的(反正也不要紧)开枪杀了那头可怜的猪。
可是后面李德明单刀入敌营杀了五个小日本,这么大的改变也那个了吧?
难道被炸弹一炸炸通了任督二脉么?
按照这个夜袭,李德明应该是身怀武艺啊,所以这个杀猪的情节是最大的硬伤!
导演想搞笑,搞过头了还!
赶在12点前匆匆写了这个帖子,纪念南京大屠杀74周年!!!
纪念在南京大屠杀逝去的34万同胞!
纪念我们英勇无畏的抗日先烈!
勿忘国耻!!!
每次我看战争片,都会想到现在的我们是多么的幸福,至少再怎么辛苦都没有当年抗日为保卫祖国的人们那么辛苦。
我们的祖国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人用血肉之躯换取的。
而今天在和平的年代,再去回顾历史,看到曾为我们打江山的老一辈们,有很多人现在的日子过的都很不好。
历史是永远不会暗淡的,它会像光照耀着我们前进。
感谢那些为新中国付出生命的人们,他们很伟大!
8.4分怎么来的?
剧情是用膝盖编的,拖沓冗长,堪比江湖剧了,硬生生插进一个女主,能把人看笑,群众演员不够或者预算不够就不要拍太多战争场面了,太局限性了,群众演员一出镜就笑,副导演不知干什么去了。
部分演员就是为了刻画个性而刻画表演的,脱离了生活,除了主题和个别演员的表演之外,其他的5分也不想给。
真不知这分数怎么来的。
近些天看完了《血战到底》,和其他抗战电视剧来相比,这还是进步很大的,当然有些缺点是不可避免的,连《中国远征军》都要扯上某组织的事情,片子的主角的媳妇是个地下党总说些大话空话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片子还有个女主角,应该说是本剧极大败笔,作用只是为了拖沓剧情。
现在版本的《血战到底》有33集,中国电视的想赚钱必须长的现状是完全无法缩短的,不过本剧如果有15集的,将会是一部很好的电视剧,如果是一部电影,则完全可以拍成德国版《斯大林格勒》似的经典。
即便有拖沓的剧情,无所不能的某组织,即便高级军官依旧没有军事常识,低级军官和士兵不懂战术队形,营长都是机枪兵,即便敌人来之前还要有十分钟对话,这仍然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每个主角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而且片子基本像《兄弟连》一样对很多配角进行了主角化处理,是片子最为成功的部分了。
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人,而子弹也不再长眼睛了,主角也可以是一枪打死的,而正因为这样,才让人为角色的离去而印象深刻。
片子不再像其他电视剧一样是一部英雄主义传记,而基本仅仅是小兵之间的故事,在主角当排长的时候是本剧最精彩的部分,因为几乎每个人都不再是只会去死的配角了,到后来当了营长基本还都是排长作风就显得大煞风景了,还不如一直拍一个拍的故事——事实上很多优秀的战争片都将人物塑造在排以下。
只有拍个人的故事,才能打动观众。
而且因为敌人不再是纯傻逼,所以也不像其他一些抗战电视剧洋溢着喜悦和胜利的欢欣,全剧的主气氛并不乐观甚至是相当悲观的,武器不如人,装备不如人,确实打不过,靠得只是官兵们英勇无畏的勇气——即使这样,也一直在失败。
他们全部牺牲换来的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他们自己也没能看到。
很多人打仗是为了赶走小鬼子回家做自己想做的各种事情,对于从1931年就开始抗战的中国来说,这种想法是如此的漫长,8年或许不是很久,但是就是很多人的一生。
电视剧只讲了八个月的故事,就寄托着普通官兵们这么多天真美好的想法,试想八年,不知道这些人能不能有一个人获取实现自己的夙愿。
这是漫长无止境的战争,是无论《兄弟连》《拯救大兵瑞恩》等等片子的作者们永远所不能理解的,他们是有希望的作战,中国这些连国家地图都不知道的兵痞们也永远不能体会到有希望的作战是什么,他们在各方面劣势中勇敢地战斗,甚至不问结果。
据说八年抗战四川官兵有67万人伤亡,据说曾经成都有过一个川军士兵的雕像,背着草帽,穿着短裤草鞋,穿着单衣,带着一杆步枪,据说这就是当年四川军人的真实写照。
这个雕像在解放后被捣毁,这却是真的。
有人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只是被拍毁了。
其实若论抗日战争,中国有惨烈的消耗战,荡气回肠的歼灭战,有代价高昂的胜利,也有溃不成军的失败,什么题材都可以拍成经典,但是现在这种形式,能拍成本片这样,也是值得赞扬了。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