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还没看这部片子也不打算看这部片子的人光是预告片就让我领会到了许多1.赵“艺术家”应该已经修炼成熊猫妖人可以屏蔽2.警醒自己 做个有骨气的人 不要以钱为目标 参与猎奇制作团队3.我尊重电影“前辈” 但我不要沦为同类4.还是那句老话 林子大了 什么鸟都有但是不要飞到我的面前挡住我的视线
以熊猫作为全部艺术创造线索的的赵半狄绝对是一朵奇葩,即使在行为艺术家的行列也要算是一个怪咖,带着赵半狄基因的影片《让熊猫飞》无疑也是电影中的奇葩,类型片中的怪咖,这部半纪录体式的剧情片是对电影的一次“行为艺术”,也是对慈善的一次“行为艺术”,基于现实中的真实,在不受制约的形式下,艺术家插手电影,“用绳命”完成一次创作。
影片起源于“熊猫孤老院计划”——在该艺术项目中,两万名孩子以“熊猫”为主题,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作,作品拍卖后建成了一所孤老院。
影片正是围绕这样一个奇特慈善事件展开,共计三年时间,完成了电影的拍摄,也通过孩子们极具创意的作品拍卖,最终实现了孤老院建设的完成。
因为有着纪录片的元素,影片的内容质朴而生活化,但又充满创作的张力,或教室或街头或床榻间或博览会,镜头一直在几个少年间切换,看他们是如何专注于一件在成人看来带着荒谬色彩的事情,这种和年龄,和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的矛盾成为故事发展的动力,如何获得理解,如何获得支持,对于无法预知结局的影片,也成了一件兴致盎然的事情。
孩子是最容易也最喜欢为梦想付诸行动的一个群体,成人能做到最好的事情就是成全这些梦想,影片在追随这些孩子完成梦想的过程,充满了创意和生命的激情,更多的,则是呈现出少年应有的乐观天性和持之以恒,要知道,任何事情的发展都存在一些无法衡量的阻力,创作上的阻力或者家人的阻力,都会产生让人放弃的无奈。
这样的阻力在这群“实名制”演出的小朋友身上同样也存在,影片从头至尾充当主持人的小帅哥,街头舞蹈的女孩,用废品进行艺术创作的男生,要创作自己歌曲的校园组合,想把老爸汽车捐献出来的一对发小……都经历着彷徨误解到被宽容和支持,但孩子的世界是简单和透彻的,有行动就有收获,所传递出的为梦想而战的勇气成为这部影片的价值核心,和建在黄河边上的孤老院一样,成为这次“行为艺术”最具象征意义的体现。
影片从开始就被贴上新、奇、特的标签,不光是因为内容,因为影片并没有繁杂的内容,他只是单纯的记录了一群孩子为梦想努力的过程,更多的还是这种形式感上的新奇特,影片改变了电影的属性,也让慈善变成一场奇特的行为艺术,古怪的记录方式也为这场慈善活动增加了看点,尽管过程充满艰辛,但无疑也凝聚了无数人的欢乐,在孩子们的笑声中,在赵半狄奇特的视角中,这些看上去奇怪无比的事,真的发生了。
梦想好昂贵---观《让熊猫飞》感关于梦想和成长,尤其是关于China的梦想和成长,我没有见过比这部电影讲的更好的。。。
一群小朋友,纯洁的像早晨刚盛开的小花一样的小朋友,不得不早早的被“社会人”,因为贫穷而被鄙视小可,从小被压迫以“厚望”的铭莉,家庭不完整又遭遇父亲酗酒的"张霖彤",父母道貌岸然的郑跃博。。。
如花的季节,早熟的少年。。。
贫穷的70一代,巨变的80一代,乍富还寒的90一代,谁的童年不是被家庭被社会给早早的“成人化”了,“出人头地”“有出息”“赚好多好多钱”“找个好工作”“娶个媳妇生个娃”。。。
谁有过真正快乐无邪的童年?
还好,这群少年遇到了“梦想”,一个简单的梦想,一个普世的梦想,“让熊猫飞,通过熊猫创造来募捐一个养老院”。
尽管不是孩子们自己的梦想,但孩子们的热情却被点燃了,早早处在人生泥潭中的少年,迫切的需要通过世俗的成功来证明自己,给别人看,更是给自己看。
于是他们行动了。
然而梦想从来都是昂贵的,正因为昂贵,所以绝大数的中国人只是“生”了一下,之于梦想闻所未闻。。。
所谓举目望去,遍地蝼蚁。
鲁迅讲过“真正的强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醍醐灌顶了一代人,然而我更觉得是“要想活下去,只能咬牙挺过去”。
少年向全世界宣布,我要“做熊猫机器人”“我要为熊猫活动写一首歌”“我要把家里的汽车捐献出去做熊猫汽车人”“。。。
”,一个个宣言的背后是少年们的一个个内心的站起来的宣言。
站起来,就能挺过这一关,改头换面,昂首挺胸,自信满满走向全新的人生;站不起来,就只能看着自己默默的死去,无可奈何,无可奈何。。。
然后梦想何等昂贵?
头顶的大山又何等承重?
被现实碰撞的鼻青脸肿,被全世界质疑。。。
有几个人能真正站起来?
一步一步,梦想与现实的交错纷杂,少年们长大了,成了真正的社会人,学会了成年人的游戏规则,学会了“我干了,您随意”,学会了玻璃杯鸡尾酒,学会了红酒香槟,学会了曲线救国中推销自己的梦想。。。
也有少年最终放弃了,沦陷在世俗的洪流中。。。
那个郑跃博和周治平孤独无力的走上那没有尽头的的台阶上,那情那景,多tm悲怆,多tm凄凉,多tm写实。。。
瞬间泪如雨下。
至于导演更表达的更多的:如中华文化不自信,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央视的裤衩楼等,那又是一般意义的“大爱”了,讲的也更直白,稍微有点点文化的还是很容易看出的来。
这里就不再废笔墨。。。
祝大家安好。
作为一种全球最为珍稀的动物之一,憨态可掬的熊猫早已成为一种象征中国的国际符号,这个黑白相间的生命体也承载了太多影视剧生产的任务。
而即将上映的《让熊猫飞》,可以说是熊猫题材电影中表现形式最奇特的一部,在纪录片框架内,混搭歌舞、动画等元素,充满喜感,且每一个细节里里外外的去接近生活,去接近那些美好的,积极向上的情感,用孩子们创作熊猫艺术品来捐养老院的慈善活动来打动人心。
换言之,这是一部带有公益色彩的电影。
慈善是外衣,励志是内核,并借孩子之口,对诸多社会问题进行拷问。
《让熊猫飞》全片由几十个精彩桥段接龙拼贴完成,通过多个孩子创作熊猫艺术品的经历,串联起一个爱的同心圆。
而片中既涉及个人成长、奋斗、勇气、成功这些价值观,也包含亲情、父子这些传统伦理的情感表达。
具体说来,影片是用几孩子以点带面,来表现真实发生的“熊猫微笑”慈善行动。
追寻“熊猫人”的当活动主持人的小男孩作为线索,以他的采访来链接各个孩子创作熊猫艺术品的心路历程。
这些孩子中,有来自贫困家庭,用垃圾废品创作熊猫变形金刚的励志男孩;有来自留守家庭,写出天价熊猫作文献给老爸的中学女生;有中产家庭,试图把私家车装扮成熊猫模样捐出的小胖子;还有四个创作熊猫歌曲的校园女生演唱组合……在这些孩子的行动中,我们看到爱心是如何的奉献,无穷的想象力具有何等价值。
片中的人物,在动态的画面之下,呈现出一种欢乐的气息,没有丝毫的沉重之感。
如果一部电影可以给人会心一击,无论是会心一笑或是会心一泣,都是不可多得的作品。
也许《让熊猫飞》有各种问题,但却有着直面现实的真诚态度。
片中那些充满爱心、个性与创意能力的孩子们,在创作熊猫艺术品时有着无尽的奇思妙想,用卖出的钱来捐建养老院的行为,传达一种温暖的正能量,在这个物流横流的社会显得是那样弥足珍贵。
据说,影片改编自真实的事件。
两年前,两万多名青少年以熊猫为题,创作出了包括绘画、雕塑、录像、歌舞等形式多样的作品,汇集起来拍卖销售。
他们以自己的创造力换来了河南开封县仇楼镇孤老院的奠基建立。
而孩子们这种善举,足以让我们这些成年人羞愧汗颜。
由此不免联想到,那些以慈善为名的作秀名人与企业,在孩子们这种爱心面前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让熊猫飞》是一部让值得深思的电影,带有很强的启迪性,很多情节都耐人寻味。
影片告诉了我们,孩子的创造力应该怎样来激发,无论是熊猫粪便做出的维纳斯雕像,还是垃圾废品做出的变形金刚,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很是让人惊奇。
由此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人在创意上不输于人,只是教育上存在的弊端,在不断地扼杀国人那丰富的创意神经。
而如何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正是影片揭示的一大思想主题。
全民谈梦——中国梦,中国梦以信仰为魂、自觉为根。
信仰如炬信心满满,寓理弘志意气风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自信如水,水积不深何以负大舟;自信如风,风聚不劲何以振大翼。
前些天,欣赏完伟大的行为艺术家赵半狄先生的大银幕作品《让熊猫飞》时,同场观影的朋友唯一达成的共识就是“这是一部奇片!
”这是一部像极了记录片的大银幕作品,连赵半狄先生也承认是在用记录片的形式来诠释影片的主题,奇片诠释“奇慈善”。
该片的剧本来源于现实,真实存在的两万名90后00后共同参与的一场活动为这部电影提供了剧本创意。
在慈善事业一再引发各类讨论和争议今天,一个悄然的进行的,奇特的慈善事件正从我们身边发生,两万名九零后零零后用奇思妙想的熊猫创意,换来了一座孤老院。
这个看似亦真亦幻的"奇慈善"故事动摇着观众们的神经:这事真的么?
这就是电影的主要情节。
孩子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圆一个梦,为老无所依的老人们建一座孤老院,孩子们的这个梦,是时下大谈特谈中国梦的极致具体表现。
《让熊猫飞》中的孩子们,让中国梦这个全民的梦想走进的寻常百姓家庭,在他们为了建孤老院这个具体的慈善活动中中国梦得到了另类解读。
导演赵半狄先生说,“本片的剧本来源就是真实事件。
他号召各地年轻人加入奇思妙想的行列,并最终将其变为现实。
在现实中埋下的故事驱动力是,奇思妙想能怎样改变世界,这比编剧们在纸上的挣扎更有趣一些。
”笔者很欣赏他的这一说法,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不能禁锢住孩子们天真的思想,要让他们完美的绽放。
看过影片已半月有余,如今再回顾《让熊猫飞》,依旧不能更改“奇片”这一标签,这部电影出现在当前的中国电影市场中是非常罕见的,有别于我们曾看过或知道的大多数中国电影,甚至是全世界的能上院线的电影,都不曾从这个角度做得如此特立独行,其形态、创作方式和表现力,在中国电影的历史中前所未有,在影片中以一个孤老院的建立为目的,让孩子们在奇思妙想中得到喜感和认同,让大人们在孩子们的行为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震撼。
中国梦,不是口号也不是终极目标,而是一种激励是个人行为在中国步伐行进中的一种认同,中国梦是由13亿个国人的小梦想汇集而成。
《让熊猫飞》中孩子们用自己所参与的公益事件就是中国梦最最具体的另类解读。
(文/小义大道) 看完《让熊猫飞》让我对电影产业又有了一份新的认识,电影艺术的魅力与价值原来还可以用这样的形式展现。
毋庸置疑,在赵半狄的世界里,肯定是将“艺术”置为一切的重点与核心。
所以,在他所执导的首部电影《让熊猫飞》中,早已远远的跳出了电影本身的那些条条框框,他可以将电影像“玩艺术”那样进行个性诠释。
除了片名“让熊猫飞”有些相仿的情愫,容易使人联想起姜文的“让子弹飞”,其创作背景、故事情节、演员阵容、表现手法、电影技术、核心价值……等等,都是目前为止我所看过的影片中最为特别、最为另类的。
因此,《让熊猫飞》也有了“一部奇片”的称号!
这部奇片,最“奇葩”在赵半狄为了拍这部电影而苦苦的历经三年埋下其艺术种子,而且这粒种子的埋种不仅仅是为他自己电影需要,实际是为这个社会做了一场伟大的公益行动:以“熊猫”为主题,召集两万名90后、00后青少年通过想象进行创作,进而办展筹资创建一所孤老院。
赵半狄的“熊猫孤老院计划”慈善事件不但让那些孤寡老人有了一个最终归属,能让老人们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更是让那些怀着梦想敢于追逐的儿童们有了一次释放的机会!
从电影常态的有了事件而进行故事再丰富撰写剧本到电影拍摄的过程来看,赵半狄却是因为想拍一部熊猫主题相关的电影而进行构思最后组织了一场有意义的公益事件。
从艺术价值观来看,他并不是为了简单的拍一部电影,而是以电影为由搞了一次慈善性质的行为艺术!
“奇”二在于《让熊猫飞》虽然是一部“形”、“色”、“意”上均标准的电影,但你绝对无法将其归属于某一类型电影中。
真实的事件背景让影片的写实手法有些剧情片、纪录片的影子;全片儿童为主演与核心的形式又有些儿童片的味道;那些奇思妙想带来的欢乐与幽默也有喜剧片的风格;而同时影片中也不乏那些跑酷打斗和爱情亲情的大量情节,动作片、爱情片也好像可以说;当然,透过故事情节之外的那些现实挖掘、反讽与人文关怀的最终意义,更有文艺片的风范!
也许,这就是一位艺术家在玩味电影如艺术创造那样的结果吧。
而这种创新,也为中国电影人打开了新的一扇窗,创作时不用始终如一的简单徘徊在某一类型上。
“奇”三是赵半狄用世界上最为纯朴、最为天真、最为善良的儿童视角,让他的电影别样纯真自然!
影片中的主演是一帮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儿,对于他们来讲电影和艺术两个词儿都还没怎么理解够,更不用说提演员的演技二字了。
所以,《让熊猫飞》中那些儿童的所作所为都是他们最真实、最自然的心理呈现。
孩子们在“熊猫主题”上的各种创意,为孤老院努力付出、拼搏的精神,为实现梦想拼命创造的那股力量让人极为感动!
更为特别的是影片中那几位主力童子军,是来自于单亲、贫困、中产以及富裕人家等不同阶层家庭的孩子,虽然他们的经济实力与条件不一样,但同是一股心的去追逐、创造、圆梦之情节,让影片无时不散发着天真无邪、纯洁质朴、活泼可爱、聪明善良的“童心”气质,而这一气质也还原到了艺术的本质。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是有真爱的!
《让熊猫飞》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真诚之心,赵半狄的真诚之心!
让赵半狄的梦想实现,也圆了孩子们的梦,圆了那些孤寡老人的梦,圆了许许多多中国人的梦!
也让艺术回归到了“童真”的美好,就像影片中那帮孩子一丝无挂的裸奔在河边的景象一样,纯洁无暇!
我是一向对于影片不是很挑剔的人,就是葛大爷的《气喘吁吁》我也看完,并且觉得还好,我能看,但《让熊猫飞》,我在影评之前,只想概括为,一个“神”级(原谅我,其实我想用神经病级的称呼)的导演、一个请了大量水军渲染、造势的公司,打造了一个让每一个看过此片的人都会走出影院(我是坚持了四十分钟出来的,旁边哥们十五分钟就离场了!
)长出一口气的一部骗钱中国式烂片!
用百度上的话来说这部片子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奇“片,确实新奇,一个让观影人不知所以然的片子,一个借助于主流意识”宣传慈善“、一个借助于国宝熊猫、一个借助于让纯真孩子们,创造一个骗钱的电影。
对于笔者我来说,我真的很好奇,这部影片竟然能够被中国电影审查部门审核通过、竟然能够堂而皇之谈在我所信任的万达电影城上映?
怪不得我买票进场时那个可爱的卖票小妹对我说,此票买出不退不还,我还为之怪异,原来这个电影真的不是让人看的!
我很可怜那些片子里的小演员,我也可怜如我一样在电影院里期望可以看一场值得回味影片小朋友 们,因为,我知道前者一定会让人诟病,后者一定会埋怨领他们进电影院的父母。
这是喜剧、是儿童、是奇幻电影,真的不是,我想这只是一部会飞的烂片而已。
不想说恶毒之话,影评也只是随笔而写。
借助这里,其实我只想告戒想看此片的朋友,片子有毒,请不要尝试,钱TMD的也是自己挣的,何必去糟蹋,赵半狄不是说,不在乎影片零票房嘛,我希望真的如此!
珍惜自己生命,远离《让熊猫飞》!
毛还没长全的小时候,即使有成千上萬個小伙伴找我投砖頭,撒尿和泥,设套抓麻雀,现在回想起来也显得格外无趣。
无趣又被爹妈锁在家里投敌无门的时候就会找点有趣的事来做,這也是現在回想起來的面貌,就當他完全有趣以閒得我還有好玩的時候吧。
有趣的事是,我拿水兑醋,兑糖,兑酱油,兑盐,兑面粉,兑小米绿豆和芝麻,兑所有能兑的东西,做一杯比买不起的可乐黑色苦汽水颜色多彩看起来更牛逼的饮料。
喝一口咽掉没法控制咽掉的部分,吐掉所有可以吐的部分,味道奇坏无比,多少次的失败经验后,便开始羨慕起可乐汽水,那时候就卖两块钱一罐了,贵的离谱,钱的事都是大事。
现在,可乐铺满社会主义大超市,一块九毛九一罐,我开始为生孩子担忧自己的肾机能是否强健,我已经羨慕不起来这东西了。
于是我开始回忆我的童年,我的童年所能容纳的基本上就是上边所描述的事情。
这些事情混杂起来让你产生一种无可名状的想喝可乐的时候没钱买,有钱买的时候不敢喝的,奇壞無比的味道,多年以后,作为一个混迹豆瓣基本不发言的大龄男青年,<让熊猫飞>在豆瓣上奇葩的评分和奇葩的导演,激起了我对坏滋味的兴趣,我想你们这群人还没看过片子就知道这是部坏电影,你们一定很牛逼,我开始期待进电影院然后得到和你们一样的评价以证明我可以跟你们一样还可以小有牛逼,在二十七岁的这个儿童节,我在電影院裡看到亂七八糟混雑各路味覺的<讓熊貓飛>,我再次體會到了兒時那種兌在一起的壞味道,所以,<讓熊貓飛>怎麼能不是一部讓我感觉我还有点小牛逼的壞電影呢?
先说题外话,在我成長的过去二十多年的经验里,我一直享受着一种崇高向善的好教育。
好教育一直強調我們要有非固定模式的模式,比如捡到一分钱都要交给警察叔叔要不你就是王八蛋,这种模式就是創造意識和創造思維。
其實創造思維基本上就等同於創造意識,老師說八個字其實只說了四個字,這樣的老師是真是听教参书话的好老师啊。
好老師說作為創造型人才一定要在同一天參加同一個有著標準答案的高考。
於是我們開始習慣於同一個创造型的價值觀才是正確的價值觀,才是好的價值觀,其他的都是壞的價值觀。
<致青春>要談一场有预谋的恋爱然后痛不欲生浑噩无常是好的價值觀,<中國合夥人>裡挣钱发财扬名大西洋给鲸鱼看是好的價值觀,<西游记>,不是<西游降魔篇>里面的六小龄童搔耳舞手坏也坏的仗义才是好悟空好的价值观。
現在回想起來,我信了那樣的老師的話,我真是比老師还听教参书的话啊。
過去了這麼多年才意識到自己是個比好老師還听话的人也算是個不小的收獲吧!
量变引发质变,这居然是政治课本里的内容,我開始信服壞的價值觀,開始心悅誠服的在好之外發現了一點點不一樣的價值觀,好之外的價值觀如果都被定義為壞的價值觀的話,那好事來臨,壞的價值觀就是不一樣的價值觀,或者也許是<让熊猫飞>價值觀。
很难说的是,我是看<让熊猫飞>以前我就有这种清晰的认识还是<让熊猫飞>帮我总结了这样的认识,不管他,飞回正题,没剧透。
<讓熊貓飛>就是这样一部坏电影,他没有诗情画意熊猫化身嫦娥飞奔月球的桥段也没有神舟六号化熊猫妆装嫩扮可爱吓唬外星人的情节,他仅仅是简单朴素地描述了一个我们尽人皆知好坏,却无人自主质疑或者说分辨好坏的一个年代,现实里的角色化身成故事里的自己,做内心所有为自己着想的,外表看起来是为大家好的事,用好老师的话讲,这是自私自利并兼有虚伪的行为。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该是这样的,这些自私自利的人在不耽误自己的情况下却完成了一件最无私的事,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居然还包括了CCAV的认可。
我的内心开始兵慌马乱,你这么搞得话让我们这些从不知道AV是什么,遵规蹈矩的中等成绩听话好学生去哪说理去,去哪一版的政治课本里找哲学原理去。
找不到说法的时候,迫不得已,我只好编说法。
雷锋是社会主义大好人,我只好自己动摇起来对大好人雷锋等同志们的光辉印象,开始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坏人说雷锋不是十足的好同志,说雷锋仅仅是个爱背小挎包爱照相的文艺青年。
以前我不信,CCAV给我的动摇让我可见文艺雷锋也不是什么多好的东西。
雷锋要是个坏蛋的话,资本主义国家自私自利不见的比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办的利国利民的好事少,毕竟他们把用于宣传"雷锋"的钱用于炒作"贝克汉姆真的好帅啊"这种事情上了,注意宣传和炒作,哪个褒哪个贬。
您让我产生雷锋若是坏蛋该怎么办的念头,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分子,您说这是一部向着谁说话的电影。
您都不爱国了您能是好电影么?
必坏无疑。
必坏无疑就是个不好的说法,太绝对,我活了二十七年,在同一个凭经验臆断臆想意淫的制度里,在我们一起敬畏这个制度无上力量的同时,请原谅我源于自然规律的物理惯性,向已经为电影<让熊猫飞>扔出去的那一个臭鸡蛋说,"一路走好您。
"
大家都知道,日本有一种片子叫‘素人’,就是街上随便拉个妹子,然后就拍;让熊猫飞也是走这个路线。
但是,《让熊猫飞》肯定不是一部电影,因为,‘素人’妹子,也是有演技的。
《让熊猫飞》比新闻联播里面的人,还没有演技,就是在那里能把台词念出来,就OK了。
估计是省胶片。
《让熊猫飞》,充其量就是一部“伪纪录片”,所谓“伪纪录片“,国外拍到最多的就是吓人的片子,比如《灵动-鬼影实录》,《女巫布莱克》等,是通过伪真实达到吓人的目的l然后骗观众进场而《让熊猫飞》有什么目的???
我真的,真的不知道。
主要演员,一个孩子叫过节,一个孩子叫艾泽乐,然后牵扯出一堆孩子,要搞活动弄钱盖养老院。
而整部影片都告诉你,他们渴望找到一个熊猫人的大神,这个大神就是牛人,他们碰到了许多名人大腕,就告诉你这个活动多牛,那个脖子上抗熊猫的人可见更牛~~~最后经过100分钟的,沉闷无比的各种伪记录儿童片段后,活动圆满结束了,国内已经不能容纳熊猫人这个牛人了,开始转到国外让洋人夸赞了。
最后,结束,我想总能拍拍孤老院的样子了吧。
结果就是牛人在那里用铲子铲了一铲子土....然后告诉大家伙,孤老院盖起来啦,60多个孤老有着落啦。
影片最后的升起字幕,还是没有孤老院的影子,但是告诉我们:孤老院在东经145度,北纬34.6度。
弟好奇上百度搜了搜具体坐标不知道,但是:东经130-145度 北纬30-45度是日本本州岛 北海道岛 及周边海域我是斯文人,对不起,我能不能说:艹你母亲的赵半狄
这些年以来,赵半狄老师的知名度早就跨越了艺术圈,凭借对国宝熊猫的非常手段的垄断,以行为艺术的方式一再行销“熊猫是我的”独有产权模式,同时挑战好莱坞的电影霸权,这也让国家有关部门和围观的老百姓无所适从,我们既然不能说你赵半狄和熊猫没有五毛钱的关系,事实上我们也没有这五毛钱的关系,更不能就去剥夺赵半狄老师对于熊猫的恋物癖般的痴爱,作为十三亿分之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也应该可以宣布“熊猫也是我的”,就好像国资委代替我们拥有国企一样。
这一次,让赵半狄自嗨起来的,是以一次事先不够张扬的慈善活动为背景,以主动介入的行为艺术来推广熊猫飞的概念,一本正经的荒诞,让熊猫代言成为现实电影主人公,而赵半狄也以艺术家的固有身份成为电影界的新导演,那些小演员也以真实的姓名来出演半纪实半虚构的电影里的角色,这就是一再失真的当前社会的一次实验。
“看!
飞机!
”记得,小时候天空还不灰,偶尔能看到飞机就很开心。
如今,灰机已经司空见惯,就如同一再被过度消费的熊猫、申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类型的电影和名目不同的愤怒——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在割喉战的当下,我们处于信息的海洋之中,精华与渣滓紧紧依靠在一起,即便是五六岁的孩子,每天接触的信息量都远远超越70后的童年太多太多,绝大多数孩子早就学会了在现实中虚拟的表演着,从幼儿园和小学开始,就明白在陌生人前、镜头前需要表演,《让熊猫飞》里太多的孩子正常而不够自然的诠释着角色,这也正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黑白两色的熊猫也在他们在奥数班、占坑班、《新闻联播》、班会、喜洋洋和灰太狼的空隙间熟稔接受的信息——熊猫是活化石,是中国的——至于本来就应该属于全世界这一点,似乎不需要去格外的思考,正如以前我们可以一边唱“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一边再高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熊猫就这样被中国人占有。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自豪于是熊猫故乡的乡亲,你我既然如此,赵半狄的过激性占有欲望,也可以被理解,至于许可、同情与否,那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赵半狄。
熊猫的自然产地在中国中部偏西的密林里,在漫长的岁月里,孤独的存在着,吃着不开花则已一开花就要挨饿的竹子,直到被人类发现,然后蜕变和兑现出太多的社会价值、人文蕴涵以及国家之间特别的友谊信物。
“让熊猫飞”也就是让人类的欲望飞,法国学者雅克·拉康说“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熊猫很幸运成为人类欲望选择的重要符码,一再被消费、阐释,生产出从贫瘠时代到物质过剩时代的精神溢出价值,于是熊猫将会继续被圈养和繁衍下去,然后再贡献和读解、推广出更多的价值和价格来。
反其道而行之
什么东西这个,
看完预告片,黑你没商量,真为跟你拍电影的那些孩子的未来担心啊,以后怎么做人啊。
我只想说,这就是爱呀~~
无语,很多人都没看过都打一星,还对导演进行人身攻击。。。
简直无法直视
冲这名字
这是一部有爱和梦想的电影。特别适合中小学生来看,那样的话中国后继有人。
一星,虽然给多了,但是一星拿好不用找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蛤,赵导演是一位脑洞清奇的真艺术家,先看完了他的艺术作品再看这部电影就毫无违和感了
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等等等等都有着许多的争议,我是不想说什么,但是我在百度百科上看到的是赵半狄他在2010年开展过了一个关于熊猫孤老院慈善的一个活动,并且孤老院已经成功奠基。那么 让熊猫飞 这部电影在隔了这么3年后才上映之后,有没有人去看过这个孤老院到底建成了什么样子?
赵半狄这个垃圾搞出的玷污“电影”二字的东西,不打一分对不起天地良心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是古人的风雅;身为食肉目,只能吃竹子。这是生物的退化。爬都费劲,还让它飞,扯什么淡。
你丫不是抵制功夫熊猫么,难不成是只有你有拿熊猫赚钱的特权?
头次在索伦斯啥啥馆里看见的,后来看一半放弃有三四次,这次才看完,一开始是觉得这种荒诞感很少有,之后发现确实有点意思,很fancy,真实剧情可能不大好看,手法不明白骂电影呗,评分低正常,它至少有颠覆性的精神,再说就只算真建了座孤老院也是好事,比功夫熊猫强百倍 ,娱乐垃圾要多少有多少
赵先生果然是奇人,居然还能拍出比富春山居图还烂的片,屌出宇宙。
分数给的好低,感觉还是比较积极的片子
如果票房能过100万,“中国达利”华丽丽地登场!
这电影完全没法下咽
中国喜剧支持下!看过后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