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是一部养眼的影片,男女主角的颜值可比人中龙凤,取景很美,拍摄的很有质感,还有平面3d的展示很新颖,节奏感把握的也不错。
不足之处在于电影用大段的剧情呈现事件的规律性,以及男主在发掘这些规律所做出的努力,几条主线却都没有交代清楚,比如男女主角与30年前死去男女的关联性,男二号的背景与动机也没有完整的交代,不足以让观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所以男主为女主挡枪的一幕过后,99%的人会猜出结局。
不过看一看也不算浪费时间,毕竟美颜让人减压,只是不要当作一部所谓的烧脑悬疑片去看就好。
这是一部带有神秘色彩的惊悚爱情片,有严格作息规律的男主迪伦自身也有一种天生的洞察规律的能力,在一次差点酿成机毁人亡的事故后,他发现自己似乎深处某种轮回之中。
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迪伦邂逅了让其一见钟情的美女莎拉,他惊讶的发现这个好像似曾相识的女人竟然是自己差点酿成飞行事故的航班上的乘客,而更加巧合的是两人居然同年同月同日生。
种种巧合和越来越频繁的幻觉似乎将他们两人的命运和三十年前发生在纽约中央车站的一起凶杀案联系在一起,而且似乎三十年前的惨案似乎又要在他们身上重演。
本片非常出色的将佛教的轮回说和西方的星相学结合在一起,男女主角出生之日便是三十前惨案发生之时,这似乎暗示着两人就是当年惨案中情侣的转世,这种暗示又通过片中两个人相遇后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得以进一步加强。
一颗恒星在三十年前纽约车站惨案发生时死亡,三十年后其最后的余辉抵达地球,而同样的时间地点惨剧又要再次上演,星相学在这里又与宿命论联系在了一起。
整部影片沉浸在一种冥冥中自有定数的氛围之中,在惊悚的外衣下其实是一个有点凄美的爱情故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三十年前殒命的一对情侣在转世三十年后再续前缘的故事。
影片在制作上也很考究,整体给人非常“精致”的感觉,优美的镜头和出色的配乐,再加上男女主角米契尔·哈思曼和泰莉莎·帕尔墨的超高颜值,使得本片具有颇高的观赏性,而且大量展示纽约城市和中央车站的镜头,也可以让没有去过纽约的观众好好当一回观光客。
欢迎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一分钟影评”
【6.5】澳大利亚帅气小哥和漂亮小姐姐的跨越时空轮回之爱。
前半部分悬疑气氛塑造得非常好,将观众的好奇心和期望完全调动了起来,可是进入中盘以后随着悬念聚焦,即使猜不到真相,八九不离十的故事也让人大感失望。
所谓爬得高跌得惨,观众胃口被吊起来以后却发现这不是想象中的宇宙星河、超凡入圣,最终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故弄玄虚只是搬了石头砸了自己脚。
即便如此哪天我们自己的科幻悬疑片能拍到这个水准也算上了轨道了。
如东野圭吾在解忧杂货铺里一样,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是前世轮回,更是因为爱得深,才用爱情打开了一个时空隧道,然后时间得以轮回。
这样的力量,只有在真心相爱的两个人才可以体验到。
同时,宇宙力量可以打开平行我们生活的多维度,空间,也是很多电影作品里体现的,如星际旅行等。
感谢作者拍摄了如此不简单的一部电影。
看到影片名的我,真心不会想到这是一部爱情片,然就这样莫名的让我吃了一波狗粮。
不过男女主的颜值真的是非常在线,瞬间把影片提升到了另个逼格,看到男女主的出现我瞬间变迷妹!
就因为男女主角的颜值我任性的给这部片4星!
再来说说剧情,影片前期铺垫得太过拢长,最后没啥爆点去支撑整部影片。
最开始进入影片飞机差点事故前都让我很莫名的状态~说这部悬疑烧脑片不如就说是一部爱情片!
没感受到多烧脑,结局太显而易见。
剧情走向很莫名很刻意,女主跟前任讲现男友的感受到的各种疑点;女主离开男主那里,就伤心的去找前任了!
给我感觉就是硬要凑一起有联系的感觉。
一部片真的成也编剧败也编剧啊!
除了吐槽的外,也有觉得不错的点。
例如:影片那些星空星座显示男女主同年同月同日生日手法不错;那些所有线索罗列出来文字一层层从你眼前过去的感觉不错;最后男主差点跳楼没跳成却听到飞机飞过,抬头仰望天空看到指代三人的星星,呼应那句星星在陨落之前会发出耀眼的光芒,这个点也不错~ 总体来说当爱情片看看就好,别想要看这部片有多烧脑你会失望~像我全程都在看男女主的颜值,所以给4星没毛病!
这真的是一部了不起的电影,他准确的预言了2:22会发生不平常的事,我在看到20:22秒的时候关掉了播放器。
我几乎不给一星电影写什么观感,其中难免有不准确的成分,比如像这部电影,我并未完整的看完。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更乐于记录愉快的体验而不是糟糕的体验,你能想象一个人踩到屎了,他会在日记里详细的记录这个经过吗,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踩到了一坨什么形状的屎吗?
一会儿超新星,一会儿上帝,结果只不过是一对痴男怨女。
不论是对科学,还是神学,都是赤裸裸的亵渎。
要拍爱情电影就拍爱情电影,搞这么噱头做什么,看看这狗屎一样的标题,绝命时钟2:22,有没有想起什么泰坦尼克号2,环大西洋这些圈钱作。
搞些和电影无关的下作公关,只会让我想起国内那些恬不知耻的标题党,还有洗钱的山寨电影,什么捉妖济,澳囧。
在一个遍地是屎的地方,下脚当然要怕,这部电影的标题和内容就是在玩人,他都不尊重我,我干嘛要尊重他。
一星电影一般来说是国产电影的专利,特别是那些故弄玄虚的电影,明明没有鬼偏要打着鬼片的旗号,明明是为了圈钱却打着艺术的旗号。
好莱坞有一堆这样的电影,他们大多数都是以这样的形式出现的,不是科幻片却打着科幻片的旗号骗钱。
在叙事和镜头处理上故弄玄虚一番,就可以叫科幻片了吗?
不,那不是科幻片。
他们连最起码的科学精神都不具备。
阿西莫夫写的科普读物都比他们严谨的多。
真的是什么地方都有这些弄虚作假的东西。
像王者荣耀这样的游戏明明就是电子鸦片,偏说是丰富大家日常生活的好朋友;像《绝命时钟2:22》这样的电影明明就是毫不负责的涂鸦,偏说是有特殊意义的创作。
F69:《绝命时钟2:22》~导演:保罗.科瑞~李安的120帧电影,是不是看到了电影的未来,要以逼真带给人更大的代入感;这部澳大利亚导演的《绝命》,是一次平面展现的3D,你的代入不是介入于逼真的清晰,画面、情绪、音乐,展现一场星辰命运轮回的故事~导演保罗.科瑞,一位低产的导演,似乎用一种通俗的表达方式,一下子窜到了电影的前卫~
1、用看似很有神秘感的细节、很正经感的演绎和很烧脑感的剪辑,堆砌了一个其实很简单明了又狗血的轮回故事,而此片用了一部电影讲述的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人用一部MV的时间就讲过一个差不多的——《发如雪》;2、唯一的亮点大概是男女主角的颜,男主角乍一看有点像flo(看第二眼就不像了😂),女主角长得像把泪沟填充了的暮光女。
在腾讯视频上,这片子被归类到科幻,在豆瓣上,它又被标记为惊悚。
然而看完才发现,这部电影既不科幻,也不惊悚……更准确一点的分类,其实应该是奇幻。
看得出编剧是借鉴了很多经典电影,也在其中融合了一些创新。
但说实话,整个故事逻辑、包括细节处理,都存在着不少硬伤,情节衔接处也略显生硬,观影过程中,总是时不时感觉莫名其妙。
影片一开始,三十年前死亡的一颗恒星的光终于抵达地球,男主原本正常的生活受此影响也发生了变化。
他在指挥空中管制时,突然看见一大圈扩散的光亮,为此指挥失误,差点让两架飞机相撞。
被暂时停职的男主闲赋在家,渐渐发现自己的生活好像陷入了某种困境:自己总会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遇到特定的一群人,做着特定的事。
宇宙间星系的动态变化改变了时空,进而影响到人物的生活。
这类故事设定其实并不新鲜,在很多科幻电影中都有类似的情节设计。
像《彗星来的那一夜》,彗星划过地球,不同的时空交错,一群人踏出这个门,就再也回不到原先的时空。
《绝命时钟2:22》这部电影在这一点上,其实也算是借鉴《彗星来的那一夜》,只不过,它并不是让不同的时空交错,而是直接让男主由原先生活的时空,直接快进跳跃到他死亡当天的时空,并不断重复。
如果要把这部片子归类为科幻片,那估计就是出于这一点考虑。
男主快进来到了死亡当天的时空,生活也陷入了特定的循环。
除了他以外,没有人发现这种生活的BUG。
这一点的设计,很像《土拨鼠之日》。
鉴于男主由发现自己的生活陷入了死循环,到揭开整个谜底,这中间的过程占据了绝大部分剧情,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这部片子还是应该被归类为奇幻片。
说说硬伤的部分。
按照剧本的思路,男一、男二和女主三人是三十年前一宗三角恋命案的又一个轮回。
男一受到某种启发开始往回追溯三十年前的命案,也由此发现自己就是其中角色之一。
这条线还算是比较明显,也解释得通的。
但对于男二,从后面的发展来看,其实他早就知道自己的身份,也知道这是一个轮回。
但对于他是如何知道的,影片却没有解释。
只是最后借由男主的探案视角,我们才获悉男二的身份,这一点显得太过突兀。
女主就更不用说了,前面一直都不相信男主的话,连男主要跟她说三十年前那对痴情男女的故事时,她都甩开那些信直接走人。
结果等到最后一刻,当她来到中央车站时,当男主再给她打电话时,看到车站的那些人,她又突然之间就相信了。
这条线就更突兀了。
然后一些细节的处理,比如男主明明是后背中枪,结果却是胸前流血,也可以说是很明显的BUG。
不过还是有一些设定让我挺意外的。
影片是由三十年前的命案当天开始讲述的,但却故意隐去了施害者和受害者,埋了一个伏笔。
后面在男主追寻真相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干扰的信息,让人误以为男主就是当年那个施害者的轮回。
等到真相揭晓,结局却来了一个大反转,确实有一种意外的惊喜,可惜处理得偏潦草了些。
再者就是女主来到中央车站,站在时钟下的设定,她就是孕妇本身,这个隐喻还是很不错的。
总体而言,这片子瑕比瑜多,一般般吧。
剧情结构:(开篇)纽约中央车站发生命案,拿枪男子抚摸孕妇,随后和另一男子男枪相向,两声枪响双方中弹倒地,始终定格在2:22分;(铺垫)30年后,准点起床,喝煮咖啡,锻炼身体的男主小强看新闻说30年难得一见的三星相会即将再次重现;男主为民航交管指挥,指挥飞机的次序起飞降落;(转折)某天2:22分,男主在指挥飞机起落时,眼前突然不断闪现30年前的那起凶杀案,(争论)以至于差点导致飞机相撞,拼着丰富经验迫使即将相撞的两架飞机擦肩而过,不论如何解释,依然被停职4周反省;(带入第二幕)休息中的男主前去看看芭蕾舞散心意外遇到女主,被女主的气质吸引;(B故事)女主与男主的爱情故事;(游戏时间)两人开始约会,并去画廊工作的女主参观,并发现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两人迅速上床;然后男主奇怪的事情开始发生,每天起床都是同样的事情循环,就算是不断变换地方依然不能改变;(坏人逼近)和女主参加前男友全息投影晚会,却发现都是30年前凶杀案镜像,拳脚暴打前男友,引发女主不满,把男主赶走;(一无所有)锻炼泄愤的男主意外发现藏于房梁的书信,揭开30年期的那段往事;杰克和歌手莎莎相爱,中途却有暗恋的警察警告莎莎,杰克很危险,她必须离开他;再带莎莎躲避的时候被杰克追上,双方中弹身亡;男主找当事人莎莎妹妹问询,妹妹怀疑真正的凶手是哪个警察,是警方怕丑闻而编造的;男主找女主告知,比女主当成神经病赶走,和前男友协商,前男友要求暂时一起离开纽约;(黑暗时刻)男主看到新闻播报三星相会磁波即将到达地球的消息,偷偷前去女主前男友工作室探查,发现大量证据证实他及是30年前警察转世;(进入第三幕)为改变命运,男主赶往中央车站阻拦;(大决战)男主的公路横冲直闯引来警察追逼;车站,前男友去买30年同样的车次,而女主也惊奇的发现,男主不断重复的拥抱情侣,看报纸男,路过的列队小学生,中央车站时钟,还有时钟下的哪个孕妇,女主此刻才相信自己就是当年哪个孕妇;男主赶到,被前男友拿枪逼停,并述说:我得不到的,30年后你依然得不到;逐开枪射杀女主,男主奋不顾身挡住子弹,前男友被随后而来的警察乱枪击杀;(结局)男主用爱,改变了命运,也如愿的当上客机机长;女主也为男主生下一个小宝宝;
MSPIFF 43 | 裸男正面镜头好评
全程沉浸在俄罗斯悲凉又有点疯狂的长镜头里。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
无依之地,寻笼之鸟……演员很美、惊悚配乐、摄影很塔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8.5/10 极其强大的情感洪流,萧瑟荒芜的广袤土地孕生若即若离的依连关系,在每一次凝视下冲发,刻印在孤独的内外隔阂间。@14th BJIFF
太多固定长镜头了,能懂导演为什么这么拍,但是完全有不像学生作业手法的更优解……
3.5
3.5
电影是好的,但不能在蹦完迪的第二天看。
抱着镭射灯让整间车厢不那么空旷,打开投影机让整座小镇不那么单调。卡车司机游走在寂寞的公路和泄欲的黄碟里,后面骑摩托车追上来同样孤独的灵魂。我跟父亲同在车厢里却无话可说,父亲和我都发生艳遇却都不快乐。前面鱼疫绕路,我们像风车园里的扇片。把母亲的骨灰撒向大海,也把自己的寂寞留在北方。
影片像是一个摄影集
人物立不住,但胜在拍得好看,情绪贯穿,完成度高。
文艺少女和她爹的流浪之旅俄罗斯滤镜八米,我已经开始看个老毛子就觉得帅了
里面的俄罗斯真的很典啊,简直一个人口老龄化,乡村劳动力流失纪录片。俄罗斯本身多民族国家,能看到中间有几个小男孩在山上说想去巴黎用的阿语,并且难得的在俄罗斯电影里看到了蒙高丽亚血统的人(而且确实基本都是干餐饮的😂),小van里面的萨满教经幡元素,一路上语言风景的不同展现他们走过的路有多遥远。全程没有演员的名字,只有各种身份,讲的也是各个身份下的成长。但是说实话这个片子只能是及格的好看,不恰当的配乐很影响质量,能感到导演想通过持续对焦某个景观,把人们代入女儿视角或父亲视角,恍惚也好,愤怒也好,甚至于无奈的沉思,只是利用画幅的放大和聚焦来做这点就会生硬,少了逻辑和细节镜头的铺垫。
BJIFF 14|“It seems that the summer is going to be cancelled.” 有人带着女儿和投影仪四处流浪放电影,有人裹着大衣在荒原的路边卖冯内古特和卡夫卡。人与人之间都没什么话可说,一瓶烈酒、暴力的拳头、砸向玻璃的石块和裸体照片就是情绪的全部表达。内心和自然一样神秘而令人畏惧,非常俄罗斯。看的时候发现一些画面明显有胶片受损的痕迹,大概是刻意为之? P.S. 电影画面真的很像“从世纪金源(对不起 但那个商场真的好像)到瑞瓦肖”啊… 以及中文字幕又在胡乱翻译了,have enough fling都不能好好翻嘛…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荒芜之地上失去母亲的青春期少女 面对的困境与成长 全片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14thBJIFF丨十分克制的叙事,十分不克制的视听。在寒冷的北地寻找一片海,风车巨大的风叶挡住太阳吞噬阳光,萧瑟与肃杀的环境中默然的人物,孤独的个体离群索居,缓慢的移动长镜骤变为疾速的林间掠影,转折由此诞生。露天放映的巡回影院不失为一种元电影的小小嵌入。俄罗斯电影真是自成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