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完了《小杜丽》最后四集,当Arthur终于意识到自己也是爱着Amy,两个人在阳光中拥吻,我激动地快要飚出眼泪:你俩终于在一起了。
最后的结局也是皆大欢喜,两个人结了婚,相伴一生。
看完,深觉爱情的不易。
有人说,Arthur太过愚钝,没有意识到Amy对自己的爱。
并不然,而是起初他的眼光并不在Amy身上,他觉得自己是一位有身份的绅士,理应娶一位门单户对的淑女,而不是出生监狱的Amy。
而Amy是如此确定,她爱的人是Arthur,不是出于他的身份他的金钱,只是他这个人。
直到,Arthur投资失败,变得一无所有,在监狱中John把一切都告诉他,才意识到自己也爱着Amy,然后傻傻地说了一句:怪不得我见到你总是很开心呢。
可不是,爱情就是两个人在一起轻松快乐,没有束缚。
每一段爱情,都需要成全。
在《倾城之恋》里,张爱玲用一座城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在《小杜丽》中,狄更斯用一场投资失败成全了Amy和Arthur。
看来,只有剥离了外在的一切,身份、地位、金钱,才能看见爱情真正的样子。
只有像Amy这样单纯的人才配得幸福的爱情。
大多数人都是趋名逐利的,他们的婚姻里没有爱情,只有相互利用,就像是剧中的莫尔多夫妇。
当然,这部剧除了感情线,还穿插着悬疑,每次咕噜先生扮演的力高出现,真是感到后背发凉,演技真是好。
这部剧的演员都很棒,真是爱极了这股英伦的傲娇范。
看完唐顿,没有人不说大表哥英俊无双的。
但是马修哥除了英俊之外,绝对还有儒雅和纯真。
少了P&P里需要故作傲慢的包袱,小杜丽里他更能充分演绎出本色。
而且我觉得跟P&P里比起来,这位亲已经瘦了。
不过严酷的事实就是他俩都早就娶了圈内人了,哈哈哈。
女主真让人疼。
估计只有锦绣佳人女主和她一样瘦了,温婉善良的姑娘总是弱不禁风的,除了南方与北方的高知小胖妞儿啊。
看完迷你剧还有很多疑问:1.小杜丽只是舞女死时监狱出生的孩子,还是舞女的孩子?
那么舞女的孩子上哪去了?
2.Pet的孩子出生的时候,丈夫一百个淡漠,之后为什么没有下文了?
3.小杜丽他爹,入狱前到底有啥身份和地位,让他认为自己是绅士这么多年啊?
最后还是很喜欢英剧对于爱情的铺张方法,给了很多铺垫很多纠结,美好的结局总是短暂而合理。
不管是锦绣佳人,还是南方与北方,幸福只要给结尾的十分钟,就可以灿烂到整个宇宙。
原著是狄更斯的第11本小说,创作这部作品时他已经是当时著名的畅销书作家,致力于揭露1850年代的社会不公和官僚主义(拖拖拉拉局,Circumlocution Office),以及这些问题给英格兰带来的影响。
像他的其他作品一样,这部《小杜丽》也很大程度地借鉴狄更斯自己的童年时代,狄更斯自己的家庭也因为债务被关在Marshalsea监狱里。
Flora Finching这个角色则基于狄更斯早年的恋人Maria Beadnell(参见 Michael Slater所著《狄更斯和女性》,“Dickens and Women”)。
狄更斯以其个性化而闻名,《小杜丽》再次展现了被愚蠢邪恶人群包围的几个正面角色。
人类可能犯下的七宗罪:欲望、暴食、贪婪、懒惰、愤怒、嫉妒和骄傲,在原著和剧集中都有表现。
而在不幸、阴谋和物欲之中,有一个热心正直的男主角亚瑟-克莱南(剧集中由Matthew Macfadyen扮演),一个可爱纯真的女主角艾米-杜丽(克莱尔-福伊扮演),还有贯穿始终欲说还休的爱情线——艾米对亚瑟,亚瑟对Pet,还有小狱卒John Chivery,都生活在“I Want My Beloved to Be Happy”这个梗里面。
第一集主要写老一代,威廉-杜丽和克莱南夫人因为自己所犯的错误和生活选择,让下一代年轻人也陷入不同形式的牢笼之中。
威廉-杜丽由Tom Courtney扮演,他曾以《化妆师》获金球奖最佳戏剧类电影男主角,并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提名;以《国王与国家》与《45年》分别获得威尼斯影展最佳男演员奖与柏林影展最佳男演员银熊奖。
“The House of Clennam”的女主人克莱南夫人由Judy Parfitt扮演,早年演过《大卫-科波菲尔》的配角,简-奥斯汀迷应该知道她演过1980年《傲慢与偏见》里的凯瑟琳-德波夫人。
克莱南夫人这个角色永远都是自己正确,高高在上俯视所有人,用丘吉尔的话形容,“A fanatic is one who can't change his mind and won't change the subject.”,在影视套路中,这种人被称为“原教旨主义者”(The Fundamentalist),这种原教旨不一定与宗教有关,指所有固执己见的人,比如《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本人,所有事情都是他对,连布丁的口味都是;而谢尔顿的妈妈则堪称宗教方面的原教旨。
艾米-杜丽,一个在债务人监狱出生的女孩,困苦的生活中仍选择帮助别人。
受她的影响,亚瑟-克莱南,意识到自己的家庭所带来的桎梏,下决心脱离家族事业,离开母亲独居。
尽管被家庭和社会囚禁,两个年轻人依然凭着信念和决心走出困境,暗黑的故事中有一线希望。
狄更斯借这两个角色指出,个体和社会在极端的困境中也可以自我更新。
除此之外,《小杜丽》的故事里还有面对诱惑的一面。
杜丽一家(除小杜丽外)在暴富之后变得更加势利、贪婪、嫌贫爱富、急于掩盖过往。
这家人的故事走向非常《李尔王》,老杜丽跟着嫁入豪门的大女儿回到伦敦,留下小女儿独自在意大利;因为被关押太久,像《肖申克的救赎》里被“体制化”的那些人一样,老杜丽在外面的世界变得迷失而疯狂,最终死去时身边只有小女儿。
Merdel先生的银行经营类似庞氏骗局,他的原型可能是维多利亚时代的金融骗子John Sadleir。
狄更斯喜欢玩名字梗,Merdel这个名字来自法语,意思是“Sh*t”,结局自开始就埋下了。
其他名字,礼仪教练General夫人确实像个将军;Barnacle,是爱尔兰名字,意为“wild goose”,无用功,所以父子俩都在拖拖拉拉部工作;Sparkler,闪亮的东西,Fanny最终嫁的这个Sparkler像孩子一样天真,倒是没那么算计和贪婪;Flintwinch,flint是“燧石”,冷酷坚硬,winch是绞盘,原著和剧里都有Flintwinch试图掐死老婆的情节,过去的绞盘往往需要两个人操作,所以这个名字还暗含了双胞胎兄弟的存在。
剧第五集,Panacks到债务人监狱查名册时,名册上还出现了狄更斯这个名字,是剧本向原著作者的致敬。
音乐方面,John Lunn后来给《唐顿庄园》编过曲,所以两部作品的背景音乐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服装艾米一直穿紫色,婚礼上也穿了紫色,除此之外就是哀悼期的黑色;而Fanny穿绿色、橘色或桃色,除了黑色孝服。
两姐妹的服装反映了各自性情,可以单写一篇文章。
Fanny第一次出场是第一集49分钟左右,也是她唯一一次在Marshalsea出现,穿的绿色短外套。
同样的外套,1995版《傲慢与偏见》的卡罗琳-宾利(Anna Chancellor)在奈瑟菲尔德也穿过。
2007年的《劝导》,Kellynch Hall场景中背景里的Elizabeth Elliot穿的也是这件衣服。
这一版男主Elliot先生是《王冠》的亲王Tobias Menzies演的。
2003年电影《拜伦》Annabella Milbanke在伦敦的舞会上见到拜伦时也穿了这件衣服;1998年《名利场》公园场景Ann Dobbin也是这件外套。
这两部作品找不到资源,所以没有截图。
一件衣服把几部经典名著改编剧联系到了一起。
小杜丽大概是我看过的最好的英剧了,名家的剧本确实是不同反响。
平民窟的街道好像永远都看不到阳光,法律总是那么残酷,制度拖沓且对财产没有任何保障。
但是amy的善是黑暗中的一点光,在一无所有后authur才认清amy对他一直以来不离不弃的爱。
在他富足且有地位时,从没有辨认出,也许是太过骄傲,自持过高。
我想:若没有那场破产,也许authur永远也不会拨开眼前的浮云。
在他眼里amy只是个孩子,比她小一半,他想去帮助、爱护,但从不把她当作女人看。
但不是每个都有机会通过一场风浪来向爱人证明他或她的爱所以amy很幸运很多情况下,我们看着手边的人变得越来越强大,光芒越来越盛大,自己却仍然是那个丑小鸭,一无所有,笨拙且幼稚,为他高兴的同时,看着距离渐行渐远,然后消失不见。
最近的很多时候,享受那种passers-by的状态,好像随时可以走掉。
因为是路人,所以更要尽性地玩耍。
在花好月圆,良辰美景际,送自己一个卡通气球,拴在自行车上,然后很快地骑车,看它随着风呼啦啦地飞,没有任何牵绊。
这种游荡的状态,很自我。
我一直在想,当痴情的John落下眼泪,这是不是一个错误?
Amy的柔情停止在John面前,却同时也被Arthur无情打落,尽管是出于无心。
也许最好的结局是这样的:Amy与John在一起,Arthur与Pet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现实在Henry Gowan 向Pet求婚时跑偏,Arthur先生只晚了一步。
于是便有了接下来的现实,女一号与男一号的结合,众望所归,却是圆满向现实的妥协。
后期的狄更斯还是慈面仁心的,他笔下的世界不再是尖刻冰冷而无药可救,现实转向柔弱,而不是冷酷。
如果做一个统计,《小杜丽》中至少超过一半的人都是美丽的,即使是那些被批判的人。
我一直是很讨厌Fanny Dorrit 的,她功利而世故,吵闹而浮夸,那副嘴脸真是让人产生不了半点喜爱。
但当她把胸针扣在Amy胸前时,突然那个张牙舞爪的Fanny不见了,我想她是爱着Amy的,只是苦难与折磨让她变得嘴碎与挑剔,要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样的苦难的。
还有大叫着“收租!
”的Mr.Pancks,在终于忍受不了每天压榨穷苦的底层人时,压制着的内心的愤怒与无奈。
我真心喜欢Mr.Pancks这个角色,当他不板起面孔时就像个孩子般单纯可爱,情绪流露从不遮掩,一直记得他的开怀大笑。
还有那个可怜的意大利人,每次看到他心里都是温暖的,他陪孩子们玩耍,干活十分卖力,用新学来的不标准的英语说着“I am very happy!"我很想就这样停滞,因为眼前的世界太过温暖。
我想电影的暗色调并不意味着阴郁与冷漠,它是在凸显一个个鲜明的人物。
温暖的微末在黑色的背景下衬托出光芒,这光芒恰到好处,不会刺痛你的眼。
我们常常看到冰冷的现实,就如我准备一口气读完《复活》,却在刚读过简介时心生怯意。
还有《安娜 卡列尼娜》,担心不圆满的结局带来差心情。
然而大多数现实不是冰冷而是柔弱的,所以不必畏惧。
现实中当然有John一般不如意的人,但要相信John一定能找到一位爱他的妻子。
我越来越爱这个柔弱的现实。
『顺便说一句,我是冲着Matthew Macfadyen来看的』
一直觉得狄更斯很阴暗。
每次听到他的名字都感觉是工业革命时代那种阴暗昏黄雾霭沉沉的背景下有脚步匆匆带着高帽拿着长柄雨伞的英国绅士和衣衫褴褛瘦骨嶙峋流浪男孩的情景。
我花了一个多月看完这部电视剧。
前十三集都在感叹,狄更斯你是真残酷啊,赤裸裸的人性你还真敢写呐。
可是看到最后一集,就感觉好像看了另外一部片子。
一下子从写实变了童话。
大坏蛋被砸死了。
那楼青天白日不地震的情况下毫无预兆地塌了。
简直就是遭天谴了。
坏资本家被揭穿并且被剃头侮辱了。
冷漠的妈也以一种相对体面的方式吓死了。
男主角终于知道女主角喜欢他,他琢磨琢磨居然也开始喜欢女主角。
他别扭别扭因为觉得自己社会地位突降配不上社会地位“突升”的女主角。
这时候女主角居然也破产了。
然后俩人结婚了。
这跟灰姑娘的故事有什么区别?
现实主义是什么?
现实主义应该是:大坏蛋依然活着,到处敲诈勒索做坏事。
资本家依然装作慈善家,继续愚民。
那奇怪的妈依然被敲诈勒索,使出浑身解数保守秘密。
男主角知道女主角喜欢他,但是他不喜欢女主角。
或者他们地位一直不一致,或者他高她低或者她高他低,俩人怎么都捋不顺又没有挑战世俗的勇气,然后其中一个人远走他乡,或者俩人无疾而终。
之类的。
仔细想想,现实,这才是现实啊。
所以说,狄更斯的那种冷峻那种酷,完全是故作镇静呐。
他的内心还是很柔软很闷骚很渴望幸福的。
哦油,想到这儿就好像拉过来抱一抱啊很多人都说《小杜丽》是描写母亲形象的。
狄更斯就像个无助的孩子一样,生闷气在本子上乱写些故事,一不小心就成了名著。
真可爱。
---很喜欢里面的一个故事: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princess, and she had everything she could wish for, and a great deal more. Near the palace was a cottage, in which lived a poor little tiny woman, all alone. And one day, the princess stopped to the cottage, and said to the tiny woman, “Let me see what you keep there.” And the tiny woman opened a very secret place, and showed the princess a shadow. It was the shadow of someone who gone by many years ago. “And you watch over this everyday?” said the princess. “Yes” said the tiny woman, “because no one so good or kind had ever passed that way ever since”. And then the princess realized that for all her gold, and silver, and diamonds and rubies, she had nothing so precious to her as that shadow was to that tiny woman.(引自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877891/ )那个clennman真是……让人时不时想抽一顿。
little dorrit简直就是女神。
又漂亮又善良又能干 一个缺点也没有。
他脑袋被门挤了么。
小杜丽说"i should have never met u. none of these ever happened. i was happy as i was."看不见希望而只能看见希望的海市蜃楼的时候会更痛苦。
不如绝望来得干净。
人生没有退格键 不能ctrl+z 不能reset 而且 就算人生可以修改 也很有可能不会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 牵一发动全身 蝴蝶效应是真理。
怎么又扯远了……
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这个剧老早就想看,但是看的时候又有些失望,可能是期望太高,总觉得会像《唐顿庄园》那样的精彩,结果看到第10集的时候停顿了一下,觉得叙事有些缓慢,可能是我心太急,导演想按照原著完整地叙事,但是我觉得最后一集的内容还是太多,有太多的结局,因此,就有一些刻画的不是很完整,比如Rigaud的死和wade小姐的秘密是什么,那个黑女仆是怎么回去的,大量的笔墨用来描写小杜丽和clennam的感情了,我觉得其实可以再多加一些把一些东西描述的更清楚。
比如上面的一些内容,还有fanny结果如何,什么的,不知道会不会多余。
海报上面的小杜丽是很漂亮的,但是在剧集中总是有些羸弱而且没我想象中的漂亮,倒是男主角,出乎意料,如果是看了这个剧集在看凯拉奈特莉和他主演的《傲慢与偏见》对他的印象就会好很多,笑起来很羞涩的样子,眼睛也很漂亮。
毕竟是狄更斯名著的改编,算是站在伟人的肩膀上了,虽然前面的很多看起来有些失落,但是看完大结局,还是感慨颇多的,狄更斯对当时的社会有诸多深刻的批判。
Mr.Dorrit 在后半部分看的时候觉得真是恶心,连他说话的声音听了都很难受,尤其是在john拜访的时候。
他是有多想抹掉过去!
也许对他来说,确实是如此吧,不过,觉得他死的时候,又原谅了他,也许他只是想把他的女儿带到上流社会,但是真是不喜欢他。
到最后,小杜丽和clennam在Mr.Dorrit待过的牢房里面深情表白还有接吻的时候还是挺感动的。
当时对他们来说是一无所有,但是却喜极而泣。
大结局后本来可以打五星的。
因为我觉得还是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并且也有教育意义。
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经常令观众失望,但本剧刚看了两集就禁不住欣喜的想打高分,因为从这两集看改编的很棒!
虽然《小杜丽》在狄更斯作品中不算最好的,但大师就是大师,随便一个作品,都有很强的戏剧性和故事性,能为影视改编提供很好的故事基础,堪称精品!
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经常令观众失望,但本剧刚看了两集就禁不住欣喜的想打高分,因为从这两集看改编的很棒!
虽然《小杜丽》在狄更斯作品中不算最好的,但大师就是大师,随便一个作品,都有很强的戏剧性和故事性,能为影视改编提供很好的故事基础,堪称精品!
小杜丽真的挺小的,但真的没看出来Arthur的年龄是她的两倍啊!
看到Arthur因为年龄拒绝小杜丽时我真的是惊呆了啊!
只怪男主长得太年轻,而且也没有一般成熟男子的世俗气质。
整部剧的色调都是灰暗的,没想到最后竟然是个圆满的结局(除了婚礼上看到了小杜丽姐姐让我有点不爽)。
大体上好人都有好报,坏人也没什么好下场。
狄更斯真的挺厉害的,塑造了这么多经典的角色,仅仅这一部剧就有不少值得说的。
小杜丽是剧的主角,集各种美德于一身,貌似找不到什么缺点。
如果让我说她的缺点,那就是太善良了,过头了那种。
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提倡这种好多人都理解不了的善良。
当杜丽家重新过上富裕的生活后,小杜丽和父亲,姐姐,哥哥都发生了冲突。
其他三个不仅势力,而且自私,完全忽视了小杜丽这么多年来的付出,一味地指责她不合时宜的地方。
有几个场合真的希望小杜丽一走了之,留下来干嘛,活受气。
但是!
小杜丽以无比宽广的胸襟原谅了他们,下一个镜头就是她继续照顾父亲。
要是我真的早就离家出走了。
Arthur算是一直推动故事发展的主力了。
他发现了父亲母亲有事情隐瞒他之后,马不停蹄地到处奔波,寻找真相。
是他让杜丽家重新恢复地位,获得巨额财产。
不过他对小杜丽的感情转变的是不是有些快啊!
中间也没有提他有多想小杜丽,反而快结束(小杜丽还没回到伦敦)时,他还是因为Pet而神伤。
不要告诉我他就病了一夜,然后明白了自己爱的是小杜丽。
虽然大家一般都认为男主女主应该在一起,但就算他们俩不在一起我也不会觉得特别遗憾。
我不知道他们俩之间产生感情的原因,是因为善良而相互吸引么?
好吧。
突然发现狄更斯描写的爱情故事一般都没有女作家的那么吸引人,他更多的是在批判社会。
杜丽先生(小杜丽的父亲)实在算不上多正面的人物。
长期的监狱生活让他失去了自信,对生活的希望,也失去了自尊。
实在无法想象他明明自称“马尔夏西之父”,却还非常露骨地向Arthur要钱。
重新发达之后,他对A态度的转变实在让人无法接受,太突然了,太无耻了。
不要说他想摆脱以后的生活,在我看来这就是无比自私和无比软弱的表现。
我不会因为理解一个人做坏事的动机而轻易原谅他,但没办法,男主女主都太好了。
Mrs. Gowan给我的印象也挺深刻的(貌似这个演员就没演过什么好角色,但她都演得很好)。
明明是自己的儿子不争气,还认为米格尔一家施手段拼命留住她儿子。
这是得有多大的自信而且同时有多无知!
很多剧中都会突出这种势力而又自负的英国贵妇,有时候真的是又气又好笑,有时候又觉得真的太可悲了。
阶级这种东西太容易迷糊人的判断力,容易让人自视清高。
小杜丽的哥哥,真不想说,还有Mr. Gowan和Edward Sparkler。
各种渣啊!
有时候都想不通这些人活着干嘛,于国于家无望,反而整天让人添堵,或者降低别人的生活质量。
精彩人物太多,一言难尽。
过程还是非常值得看的,看着看着就会不由自主地思考起人性来了。
结局美好也是意料之中,毕竟狄更斯作品的结局都不错。
Now i see what a great master dickens is. The ending, oh how dreadful! yet from the ending, we can see Dickens had to please to the readers, and make dramatic turn in favor for man, for arthur. The wheel of fortune has to hurry up its turn therefore, the audiens could be satisfied in such a flee of hours. I rather see the true end concludes with little dorrit withhold her gift and accomdated herself to arthor, which is sad and humbling for a woman, and yet caracteristic for victorians. Im sure the feminists would have lots to comment for that ending only. But there's simply much sparklings to be counted for on the whole of Little Dorrit.
义不容辞的5颗星
这剧竟然还能拿奖,看地相当累
没看过原著 剧好无聊拖沓 而且好几个角色看得很不适... 不知道原著是不是也这么诡异的
老杜丽的故事还比较传奇一点吧,这个人物也满可悲的。小杜丽的爱情线真的没有chemistry,马修在我心中总是那个mr. darcy,总觉得男女主角到最后莫名其妙就相爱了。
女人可千万别发福。。。
这么长啊,而且又讨厌那个谁,跳着看了5集也算看吧,反正结局看到了…小狼有点可怜啊…蛮喜欢rory在这里的表演,贱贱的~~~=v=
一直喜欢马修忧郁的眼神
狄更斯的小说总是迷雾重重,阴谋不断,可惜人性的善总是不能让我感动,里面的恶却让我难以容忍。
dickens的原著,BBC的班底。每个演员都非常贴合角色。很好看!
不太喜欢女主。很奇怪,剧情进展缓慢,不喜欢。
这是第一次看到小狼,觉得他好可爱啊
以前的作品多好,如此简单的温暖,童话的结局。不喜欢拍摄手法。
悲喜犹存,浪漫又现实。节奏没有把握好,撑死到最后一集有情人终成眷属,终于等到监狱里互诉衷肠的一吻,整个人兴奋得恨不得扑上去了。王子果然要在经历青梅竹马幻灭,意中人爱而不得,家族沦落之后才会留意到灰姑娘漫长守候。马修迟钝的温柔,羞答答肉乎乎的正太脸,年纪哪里像是大小杜丽一倍的样子。
每个角色很典型,但情节就不大对我口味。尤其最后一集,57分钟内来个天翻地覆的大转变。。。囧死了。。。
结局真童话。。。为什么男的帮女的还债照顾她就可以,反过来就接受不了呢?两个人非要一贫如洗才开心!unbelievable
BBC英剧总是抛弃美式幽默而驻足经典的历史人文,这是可取之处也是令人神往之所在
花了一天时间看完。还在怀疑原著是否如此大团圆。狄更斯可能意在讽刺时事,可在我眼里是个凉意温情交加的故事。除了最后死于非命的老恶棍和天使般的小杜丽,每个人都有其人性真实的一面。纵使女主角太善良太好太正直纯真不像人间人,四星半或五星,已经不必计较。
我讨厌狄更斯
无法抗拒的英伦风
前面都很好,最后一集是TM什么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