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些没有道理的诋毁《你一定不要错过》这部电影的评论,我忍不住说几句。
作为辛苦一年去制作电影的导演,以及专业主持人出身的编导,他们一定是执着认真的对待每一个细节。
无论你喜欢不喜欢。
他们也不可能满足部分人的胃口。
说实话,我几年都不想看电视剧和一些商业电影,也不追星。
许多电影电视都是浪费时间,虚构历史以及传递错误的价值观念。
甚至许多常识性的低级错误,内容严重失真的东西那么多人还看的津津有味。
也就是说观众的水平其实很低的。
我之所以给这部电影4星的评价,是因为首先我不敢妄议论其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妥瑕疵之类,因为导演比我专业。
再说天下没有完美的事情。
不应该放大某些不足。
第二是情怀,拍这样一部电影费力不讨好,现在娱乐致死的年代。
连中老年都看肥皂剧玩自拍,发黄段子的时候。
多少人愿意关注这样一部有价值有情怀的电影?
所以我理解此电影海报以崔永元为主角来宣传的良苦用心,希望更多人看。
哪怕把你们骗到电影院里。
我作为75后也对影片中介绍的许多电影陌生,或者记忆模糊。
而那些电影恰恰是最不该遗忘的,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献身精神更是令人感动,以及老电影本身更贴近生活,更强调灵魂。
也就是教育人高尚的情操。
而且我和一位北京大妈交流的时候她也感概那时候的电影演员都不计较收入,为拍好电影还要去体验生活,用心体验角色。
不像现在的电影尤其是反应底层的电影电视,几乎是极度不真实。
就像《天下无哲》中的傻根,我认为那是丑化农民工,因为农民工的辛苦和受到的各种打击骗局,使他们不可能还那么天真。
崔永元编导的电影当然美中不足地方也不少,不过一部时间有限的电影,能指望它表现的多丰富都不现实。
我认为做一个记录片能传递价值意义就可以了。
又不是商业大片。
不过或许主创人员不要在舞台上,而是直接在蒙古草原上边走边讲述电影效果,更好。
最好是能找出电影中拍摄的具体地址比如断桥落马在那里拍摄的。
也不需要西装革履的主持,而是换上蒙古服装骑上黑峻马驰骋在草原上回味电影中的人物状态更好。
那样更像记录片。
不过那样成本也太高。
更加收不回成本。
在现在这个物价飞涨的时代。
估计导演也在成本控制。
一部纪录片,一上来就是科幻镜头宇宙星空神马的,在暗示这其实是部科幻片?
然后崔教主说起一部神秘的跨改朝电影,前边还没啥,结果一说到新疆西藏还没有解放,就感觉这货掉粪坑里了,一部电影就这么成为肮脏的政治工具,看了两分钟以后突然转到讲一个电影艺术大师,猪栏琪琪格,集编导演三位一体,整了一部金银贪,截取的片段红果果的为当朝执政党吹法螺,然后又是很突然的讲起另一部电影,两个大男人毫无廉耻的在那清唱起来,噪音。
爆 肛 神马的一定要用简称,才显得很亲切跟它很熟的样子,下一步电影是鄂尔多斯羊毛衫,没头没尾的看了两分钟不知所云,又忽然提到双王,以为要重点讲讲这二货呢突然又转到烧锅炉的音乐人啊福,听了一段原初版的敖包相会之后骑士就过来挥舞荣誉,几个老不死的家伙互相吹捧,被禁的嘎达梅林也突然窜出来表演了一个猛男被枪毙死在河里的过程,有爆头哦。
接下来狂吹阿巴亥如何如何牛掰,枪毙老公的戏你们多看看哈,吹完了人吹马,腾格尔居然还演过电影,马拉着尸体绕着湖逛了几圈都没达到目的,反倒把马累死了,汗。
接着吹整体,近四十年生产一百部电影,平均一年不到三部有什么好吹的,这时候的背景音乐哪个老惨配的音量,放那么大干嘛,怕人听清楚了还是咋地。
一个手上戴着两枚钻戒的女人哭得稀里哗啦的回忆冬龟英雄里不亚于成龙的无替身摔马镜头,吹真人特技还是要看布鲁克,又是牦牛绳又是蒙古扣,七十米悬崖敢直下,这里可得使劲吹,给了十分钟来吹,接着聊额吉,彪悍的民族彪悍的女汉子,正说着老木如何不好演吧啦吧啦的突然又说到马去了,最后二十分钟乱得像一盘散沙东拉西扯不着调不知所云。
总评一星0分,片名毁作品系列的代表作,明说是盘点内蒙电影70年还容易引起关注,起个什么不要错过的破名字,垃圾。
盘点电影这种事作为电视栏目来播就是了,偏要弄成电影放到电影院来骗钱,还可耻的失败了,活该。
既不按类型归类也不以音乐为序列什么马呀额吉呀胡乱的来,按时间顺序来就来吧,穿插了一大堆偏离时间线的东西,片子又多,走马观花的匆匆而过,给主持人打光要打出里红痣那种浑身散发神光的样子,特么的有病。
原标题:陪我妈去看这样的电影 我是有多孝顺…嗯,我刚刚也去问了一下我妈,我妈也觉得片子拍的粗糙不走心,跟电视似的。
也觉得我答应陪她去看这种片子是真爱了。
说我不孝顺的人可以闭嘴了。
陪着去看而被孝心绑架说此片好看的确实是孝顺,愚孝。
作为一个伪电影人号称是纪录片民族电影爱好者的我,陪着崔永元的脑残粉我妈去电影院看的。
舞美镜头什么的太可怕了,剪辑的更是超级没逻辑,看的过程我不停的提醒自己要有包容的胸怀...看完还不能骂出声...尴尬至极(︶︿︶)那些说什么崔永元一股清流的人请问那股清流是脑子里进的水流出来的吗!???
能不能不要把没头脑当作情怀去鼓吹呢?
请大家明确一点 对这部片子的欣赏到底是对老电影人的欣赏还是对本片制作方的欣赏呢?
纪录片制作者是不是只要拿到好的资源好的素材随便拍拍都能拿大奖呢??
纪录片,拍电影崔老爷子您还是歇着吧...如果这也能算口述史 我也就呵呵了 拍成这样实在是对不起老一代电影人 浪费了珍贵的老电影资料 狂一点说 如果电影史资料给我剪都不会那么差 要说什么有情怀 也不能光有情怀没有脑子没有专业精神啊!
我小时候还挺喜欢看崔老爷子拍的电影人生的,这电影有监制吗请问,真的不如电视节目电影人生啊!!
ps:在一个国营的电影院看的片子(全市仅有的排片)散场时发现进了中老年人专场,我大概是全场最年轻的观众吧。。
我怀疑很多老年人是退休职工单位赠的票呵呵呵pps:居然有人来私信我找我撕逼,我郑重申明,如果从你的豆瓣主页上看到你这辈子只看过崔先生这一部片子的话,我拒绝和你交流。
本片打5分4分的人,不说全部,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人(围笑)动辄说这个电影有良心“这辈子只看过这一部片子的情怀∪・ω・∪”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
觉得这部片子增长了你们的见识,让你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内蒙古的电影的人: 你们想增长这方面的见识是好事,但没见过世面孤陋寡闻的情况确实有点严重了。
几部内蒙老电影拍的好,和这部纪录片也没有什么关系。
你们可以多看CCTV6,这种老电影的展播不是很多吗。
新大头儿子》和 你一定不要》错过的排片居然那么多我也是服了┗┃・ ■ ・┃┛
可怕的特效 你们感受一下
抓个说我是水军的人出来示众 这辈子只看过这一部电影 连个头像都没有 还好意思说我是水军?
电影是可以传播正能量的,那一代电影人是有情怀的,是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的,好的电影总是令人难忘!
令人感动!
当代国产垃圾电影充斥的电影院,反映人性卑劣的电影,向上亿人们包括青春期的年轻人心灵传递的是些什么,真是值得深思!
那些粗制滥造的电影,在人生宝贵的岁月里,耽误了我们许多周末美好的时光,但毕竟时间宝贵呀!
电影院这部片子排的很少,说明商业娱乐化的头脑里,缺乏对中国电影事业和观众的尊重,也缺少对新时代、新机会出现的敏锐性。
我惊喜的看到《我不是药神》这样的反映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的良心电影,获得大众的喜爱,看来好的电影内核是一致的,是传承的,也是大众期待的。
之所以打五星,是发现大众口碑很好的豆瓣评分在5.5分,太不公平了,看来电影院不排片导致看得人太少了,感觉至少在三星以上,6分以上应该没问题。
值得一看,您不该错过。
我去看这部电影前,也看了各种评价,总体就是不太好,但我还是怀着对崔永元老师的尊重,去看了这部电影。
才进去的时候,我也确实很失望。
整个影院,只有五个人,所以我做的是最好的最舒适的位置。
开始几分钟,我被这个乱七八糟的剪辑气哭了,当时有一种想要离开的冲动了。
但是,好歹是我带朋友来看的,怎么也不能离开是吧,于是我就认认真真的看。
我发现这是一部,用现代电影的剪辑手法来评价,就是烂片!!!
因为他的剪辑太差劲了,很多地方,正到了关键之处,他偏偏切换了,得把你气死!!!!!!
然后用电影叙述手法来评价,更烂了!!!
在他想要放给我们看的电影之间关联不够强,导致整个电影看完了以后,根本没有办法记住所有的东西,记不住就算了,还超级凌乱。。
我的感受就是,让我来叙述,估计都不会烂成这样。
用我们学校经常损人的说法就是——你的答辩ppt是不是只做了半小时???!!!
好了,我觉得吐槽得差不多了。
从内容上来说,我认为,认认真真的看,还是有很多感动。
毕竟那些看电影,我真的觉得超级好看。
那些叙述的故事,也超级感人
这是电影里烂漫唯美的一幕。
我看过很多电影特效,看过很多唯美的照片,但当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心还是动了。
草原上的爱情,是宏大的,广阔的,因为在这一幕天地下,男子,在马上,牵着女子爱情的红丝绸。
我特别感动这部电影的演员,真的从70米的悬崖,踏马而下。
‘‘究竟是电影重要还是人重要?
’’这是这部电影给人的第一个思考。
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希望你先不要吐槽。
这是个,在现代娱乐圈很需要吐槽的问题。
一个演员受一点伤,继续工作,就不断的上头条,不断的被夸。
这难道不是他自己的工作吗?
难道你自己上班工作,受一点小伤就不用工作就可以养活家人,养活自己了吗?
在这部电影里,我看见演员和任何一种职业一样,需要付出鲜血,需要付出思想。
更需要去验证,一个人对一种职业的最高的敬意。
现代人不断的换工作换工作,可能很难体会到,自我对一种职业的尊敬。
警察,对自己的职业,有着崇高的敬意,也会去思考,是人命重要还是职业重要。
这看起来有些可笑,但我觉得,他很重要。
这就是那个70米悬崖
电影里有一段马上戏特别的爽,看了你会想要去内蒙古策马扬鞭。
他们在马上英姿飒爽,传酒互殇,嬉戏打闹,好不欢畅!!
这是4000多匹马的场景图,原谅一下我的渣拍照技术,当时被这么多马狂奔的场景震撼了,野性,在那一刻得到呼唤,我想去草原!!!!
留一个画面自己想象。
希望有人去看,这个电影值得思考的内容吧。
很多人看我不是药神哭了(其实我也哭了。
)然后很多人去写我不是药神的各个主题,或者分析该买保险了,该注意医疗体制了。
确实,那部电影展现了一个几乎所有人都必须担心的问题——医疗,健康。
这部电影只展现了——历史,文化,草原。
他更像书,需要有人去读。
当你沉浸于他的内容,你会忘记他的形式与技巧。
最后吐槽一句,这上面所有电影都获得了很多外国大奖,倒是没获得什么中国奖。。。。
一位老人为《您一定不要错过》手写的影评。
他可能不会打字,不会用手机,不知道豆瓣评分,不知道评分有什么影响。
把老人的手写版输成电子版这点小忙我还是帮得上的。
纸上勾勾抹抹,是斟酌措辞的痕迹。
勾勾抹抹影响《兰亭序》熠熠生辉吗?
如果老人的手迹让提着脏水的手颤抖了,那么,很欣幸,人人皆有善根。
如若不能,那么,很遗憾,人格的魅力和光辉照不进荒芜的心灵。
电影《你一定不要错过》观后感七月七日我怀着期待的心情走进**剧院2号厅,电影《你一定不要错过》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七十年前就开始拍摄的各部蒙古族电影画面,电影通过对各位电影艺术家,尤其是蒙古族电影艺术家的采访,他们对当时电影拍摄的叙述、回顾、回忆,让观众对当时电影导演、演员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精神有了清楚的了解,同时对当今的有些电影也有了一个初步的比较。
电影艺术家说:拍摄过程中,如果不能感
动自己,怎能去感动观众?
正是基于这种执着、勇敢、负责的精神,电影才能让观众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巴音骑着马从70米高的悬崖上跳下是多么的刺激、多么的惊人,现在谁敢这么演,说不定早就用了替身,可是巴音硬是斗着胆进行了精彩的表演,当然剧组导演及工作人员死死抓紧系在巴音身上的绳子。
再如,有几个人骑马过河,桥断了,接连几个人连同马一起掉入河中,都是真人真马,而且一个也没有受伤,为什么?
一是导演组在拍摄前
对河的水深都进行了测量,而且骑马演员的技术,才能做到表演既精彩又没有人马受伤,这不得不说蒙古族人民的能力,所以蒙古族当时拍的这些电影在世界当时一流的。
蒙古族人是豪放的,他们骑着马在飞快的跑动中可以人与人之间接过酒瓶喝酒而不摔下来。
听着电影艺术家的叙述、回忆和感慨,再看看那些精彩绝伦惊险不断的画面,真为这些电影艺术家的敬业精神
而敬佩!
为他们这种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而感动!
为他们这种勇于付出勇于担当的魄力而骄傲!
为他们这种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而自豪!
我想:在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电影艺术家们的这些精神、这些传统、这些意志不是都值得我们学习吗?!
所以,电影《你一定不要错过》,我,没有错过!
从包钢建立到自治区成立从十七年电影到新青年电影当嘎达梅林倒在了夕阳下的血泊中马背上传酒的蒙古汉子依然血性不减这片土地是我们骑马踏来的土地上的人比起其他民族更加勇敢坚忍当这些有血有肉的人定格在镜头前本身就形成了艺术真实,不得不为之动容赫尔措格把船拉上了山草原上的巴音纵马跳崖我看到了他们之间的同质性——那种用生命做电影的义无反顾没有特效,不用替身这不是好莱坞英雄梦工厂这是真实生活着的电影英雄这部纪录片更像是一幅内蒙古的时空画卷从来处,到去处,马背上的民族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方向扬起马鞭,尘土飞扬,呼麦阵阵,饮酒茹荤...也许您对拍摄效果各执一词但珍贵的影像资料“您一定不要错过”。
片子的撰稿人是我大学的授业恩师李树榕荣幸的是,同时也是我的毕业论文导师记得当时我写论文时间比较紧,内心焦灼老师跟我聊治学的态度,一下子打通了我今天看了这部影片,百感交集。
本来只想写个短评,但短评里好像摆不下这么多字,所以只好开个篇来写了。
《您一定不要错过》,个人认为比《我是药神》更值得推荐。
不要误会,我不是说《我不是药神》不好,挺好的,我是说崔的这个主题更有深度和广度,药神是用小事来讲特定领域的事情,反映的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问题,这种问题相对好反映一些,故事讲好了,本身就很容易引起情绪和情感的共鸣,再加上演员精湛的演技,分分钟甩别的片子几大条街。
说它好,谁都能说得一清二楚,不需要更多思考。
如果写影评,无非就是从演员角度和药业及病人处境的角度,很多人在写,逃不过这些东西,因为是显而易见的。
但崔引起的是灵魂的共鸣,这个比情绪和情感共鸣更难,说它好与不好,都需要深思。
那么《您一定不要错过》反映的什么问题?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问题,魂与根的问题,价值观变化的问题,年轻人何去何从的问题,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人与自然的问题,关于爱、关于信仰、关于母亲、关于环境、关于动物的情感、关于艺术和生命,这些问题太辽阔又太抽象,说不清道不明,所以他通过七十年的内蒙电影史来反映。
内蒙电影的发展史,就是整个国家的发展史;内蒙民族的问题,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问题。
这个片子在重庆只有两三家电影院有排片,并且都排在上班时间,要么大早上,要么晚上十一二点,一天就一两场,周末直接一个影院都没排,跑了二十多公里看完片子,看完觉得挺值的。
在一个很小的厅里看的,总共有七八个人在看,影片拨完,字幕都播完了,大家都还没走,大概和我一样,陷入了沉思吧。
能引起人思考的片子,本身就是一种优秀。
本来以为像评论说的,只是简单的对老演员的致敬,看后发现,其实致敬老演员只是次要,更重要是对民族魂与根的一种思考。
这一切影片中没有直说,但在看一个个镜头的时候,内心不由得跟着情与境,想到了很多。
内容的确像很多评论说的,是对很多老片的呈现,以及对一些优秀演员和导演的采访,但没让人感觉这是卖情怀,而是感觉到了那种纯粹、干净、艺术、激情和执着。
那些堪比今天大片,却又更真是更让人震撼的镜头,那些经典了多少年的音乐,那些充满血性和爱的故事,那些,来自灵魂深处的执着,以及对于天地人的思考......正是快餐年代所欠缺的。
当我们刷着抖音看十几岁的少女抱着孩子成网红引发一大堆孩子跟风时,当我们被各种贩卖的焦虑和情绪困扰,丧失内心的平静时,当铺天盖地的信息告诉你只有钱重要时,我们,是否,到了反思的时候?
不说了,里面提到的很多片子都很想找来看看,正在下载《东归英雄传》。。。。。。。。
崔叔这部片,堪称纪录片中的《富春山居图》,在我短短十几年的观影记忆中,很少有这么令人崩溃的经历。
关于这部片的高人气影评原名叫“我陪着老妈看完此片我是有多孝顺”,巧了,我也是陪着老妈看的。
不过我是抱着一份真挚的好奇去的,然后现实狠狠的抽肿了我的脸。
然而就是这样,要说一个东西如何的好,并不很容易说的出彩透彻,赢得满堂喝彩;可是要吐槽一个东西如何的烂,却相对容易的多,因为美是一种妙手天成,而丑、尴尬、别扭,却像菜市场拉杂的地面,是件很日常的事儿:1. 首先这个海报,远看像魔术广告,仔细一看,背景有些类似舞台或者宇宙飞船的东西,又像某种科幻电影,崔叔清新做作的半身写真居于中间,又仿佛是一场脱口秀演出;2. 开场后那看起来非常低像素的vr似的动画让人措手不及,伴着浓烈的艺术人生的背景音乐,崔叔和一个不做自我介绍看起来十分有名和自信的梁植同学开始了尬聊。
这种语气和对白依旧还是大学里搞文艺汇演或请院士来忆苦思甜作报告的画风。
虽然已毕业多年,但偶尔去上个党课时,也依旧是这熟悉的味道。
3. 接着,场内寥寥无几的观众们都笑了。
只见梁植同学出现在了一个类似于宇宙飞船似的背景前,双脚隐去像是个肃穆的灵魂浮现在荧屏正中,然而口里却轻快潇洒的说着:你看懂了么?
吃惊么?
期待么?
之类的帅气串场词,非常自然而不做作的将晚会,哦不,是影片引入了下一个环节。
4. 影片的主旨是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民族电影的发展史,这类题材的纪录片其实并不少见,甚至有很多堪称模版的套路。
所以如果墨守成规是很难出挑的。
崔叔应该明白了这点,他结合自己擅长的谈话类节目加上富有感染力的煽情手段,成功将本片变成了灾难片的典范。
当讲到本片的灵魂-蒙古电影时,很多佳作草草带过,有些连片名都不报一下。
观众正在责怪自己看片不仔细没看清名字并开始猜剧情时,镜头马上给到了参演演员们,声泪俱下的回忆着演戏时种种敬业牺牲的故事。
最出彩的是,不同于传统纪录片,受访者常常在纯黑的背景下克制情绪的冷静讲述,《您》剧让实话实说嘉宾们坐在五毛特效合成的或是大红大金满堂春或是青青草原一片绿的背景下,用话剧腔流着眼泪商业互吹着。
5. 讲到商业互吹,就不得不提下某些令观众觉得十分惊悚的谈话内容了。
麦丽丝导演在谈《东归英雄传》时说到一个场景:几匹马连同人过一座吊桥时,吊桥断裂,人马齐落如水中。
麦导与他人春风含笑的说道:这个场景居然没有任何人员伤亡,一点都没有。
落入水中的是我们请的转业军人们,他们水性非常好,每人每天仅600元的费用。
这样的落水画面用如此低的费用就拍出了,连斯皮尔伯格都说没见过。
(??
)接着,谈到自己的男主角自愿从70米的断崖上要跳下时,麦导潸然泪下了。
而展示的影片显示,这个拼接片段里,男主角吊着威亚并没坠落,而他胯下的那匹马儿倒是真的从高高的崖上摔了下去。
可怜的“竟然没有伤亡”的群演和可怜的马儿,麦导们的泪水里并没你们。
6. 接着得吐槽下全片最令人无奈的地方了,那就是全片两位主持人和所有受访嘉宾的集体自恋。
显然受访者是蒙古族学院派艺术家们,这些人中的尤其是中老年一辈,散发着一种旧式贵族的优越与傲慢。
他们几乎全部来自一个封闭的世袭的小圈子,他们那种对艺术创作时的投入和牺牲的自我陶醉并不算招人反感,致命的是他们无意间流露出的对群演或圈外人的冷漠。
当然,相比这种无心之过,最为致命的,还是崔叔和梁植的有意装逼。
影片中后段,充斥着很多令人不知所措的主持人面部特写和慢镜头,以及他们深情并茂的晚会串场词。
谈了些零碎的观感,最后只想说,人哪,真的不要膨胀,志大才疏并不可怕,拒不悔改还总说反对者们都是水军那真的就很令人遗憾了。
内容挺真实的,还是推荐大家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家,什么才是真正的电影人,不是人民的要求高了,而是没有真正的电影人了,还有那些给差评的,你们忘了吗,破跑男都能拍成电影,那是个综艺节目,这个是讲述电影,凭什么不能拍成电影,还有没有能力创新的就去抄袭别人的电影,那个好看吗,你可以不爱,但是不要伤害,
作为一部文献片,开头第一分钟就有历史硬伤,后面也差的不行。
介绍的电影片段看得老夫老泪纵横
不推荐可以看一下。喜欢电影的可以看一下。
作为一个伪电影人纪录片民族电影爱好者的我,陪着崔永元的脑残粉我妈去电影院看的。舞美镜头什么的太可怕了,剪辑的超级没逻辑,看的过程我不停的提醒自己要有包容的胸怀...纪录片,拍电影崔老爷子您还是歇着吧...如果这也能算口述史 并能在国内大行其道的话 那我还是专心做个科学家吧...
纪录片很不错啊!
制作和剪辑都比较粗糙,但对电影史感兴趣的,值得一看,信息量很大,印象最深的是《黑骏马》中的腾格尔以及那部《悲情布鲁克》中的“马戏”。
没有少数民族这种说法,叫兄弟民族。这是纪录片,内蒙古电影70年,讲他们对电影的探索,讲民族的激昂和狂野,讲时代变迁带来的焦虑,游牧民族面对城市文化的冲击。#UME影城 安贞店#2018.07.06
服了。跟喜欢的人在一起,再无趣的影片都能看出趣味来
做纪录片的心挺好,但是这水平不敢恭维。而且这质量,在电视里放就好了。
电视放就行了,不是大银幕的东西
记录历史,反应精神,总比浮躁的社会要好。现代的人心真是各种恶意揣度
2024.05.04苗寨返程贵阳列车上。
我给五分 为胶片里那些老一辈,为五十年代拍这些电影深陷文革的老一辈,为那些纯粹为了电影事业为了发扬民族文化正在努力,被商业片垃圾片碾压的电影人!
花了这么多心思去拍的电影为何分这么低,你们打低分的真的是认真的么?
前面感动了一把,后面差点睡着,这个看起来就是纪录类电视节目啊,不适合上院线吧
认识了很多内蒙古好电影以及老一辈人的电影精神;蒙族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观,曾经的欧亚之王在建国后迅速被同化;影响最深镜头:飞驰的骏马变成了脱衣舞台上的一个情趣玩物。看似夸张做作,但内蒙古现状却是如此,那些留在草原上的人也多半是好吃懒做,趁着旅游收入苟且。还有那一批在内蒙的上海孤儿,想拍。
看完了解了一些内蒙古电影,原来还是有一些不错的导演和演员的,准备看看《八月》、《老哨卡》、《告别》等几部,小崔在里面挺迷糊的其实
就是蒙古70周年电影特别节目的加长版,说是纪录片简直是胡闹。想按照时间顺序来展现蒙古电影70周年的发展进程,混乱的编排做得走马观花。还没有从上一部电影的情绪里出来,就跳到下一部电影了。刚放完这部电影的片单,另一波主创又开始深情款款回忆另外一部了,让人无法入戏。但作为片单来看还是不错的
嚼过三遍的甘蔗渣
看了看那些四星五星的评论,无一例外都并不是因为电影本身,甚至究竟有没有看过电影都存疑,这就很可笑了……关于电影,只能说作为部“资料片”尚可,但实在是不适合进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