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雷和韩梅梅是1993年人教版初中英语教科书里的人物,跟着第一批八零后一起上的初中
电影的一开始介绍了女主角韩梅梅是个运动场的王者,英语课的青铜。
凭借运动的优势她也收获了“战利品”——男主角李雷的紫光灯(紫光灯划重点哦),而在后来的英语课上李雷也帮韩梅梅解围。
韩梅梅对李雷生出好感,但遗憾的是李雷转学了。
两年后李雷帅气回归。
高中再次重逢,韩梅梅依旧痴迷不可自拔,于是在魏华的帮助下,韩梅梅对李雷展开了疯狂的追求。
酷爱八卦的魏华好似爱情军师,屡屡给她出谋划策;兜售小商品的孙惠民恰似爱情商贩,频频给她创造便利;搞怪耍宝的凌峰宛如男闺蜜,常常为其送上爱情助攻;才貌双全的苏魏芳初来乍到,一度被她误判为假想情敌;还有书呆型学霸林涛、寡言用功女马丽丽,不时出现来显露课业的紧张。
对于韩梅梅的小心思,李雷是这样回复的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s is as pure as crystal”,让一个英语小白来翻译这句话,是用每个单词去拼凑的,于是被认定是李雷的表白“我们的关系像水晶般纯真”,那年徐怀钰和任贤齐的《水晶》正流行,韩梅梅自动就把自己代入了其中。
小女孩儿的天然羞涩:用小指头去勾李雷书包这样的小动作,用隐形笔写下李雷的名字藏在英语笔记本里,反复去写出李雷回复的那句英文,为了李雷选择学理科。
直到有天,英语老师表扬她知道读名句了,她才知道那句回复正确的翻译——君子之交淡如水。
韩梅梅并没有因为一段无疾而终的少女心思而颓废,是更努力的去完善自己,去拼命学习,有段对白是这样的:如果我说,我现在想明白了,我知道自己该做个什么样的人,知道怎么样去给你想要的生活,你会等我吗?
(李雷) 不,我不会等你。
我会继续往前走,你能赶上我吗?
(韩梅梅)她给出了,青春最好的样子。
后来揭发代课英语老师私办补习班的黑幕 ,,韩梅梅等被罚被操场跑圈,不断有学生加之这奔跑的行列,《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骤然响起,是青春不容掺假的高亢呐喊!
家贫的马丽丽身患肿瘤无钱医治生命堪虞,李雷等怀着一腔热血,组建乐队为她积极募捐,在舞台震撼开唱,是显现珍贵青春情谊的激情咏叹。
韩梅梅不再刻意只关注着李雷一个人,她尽情释放自己的热情、认真、善良、真诚,而这样的韩梅梅,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李雷的靠近。
他们为同学筹款开办演唱会时,李雷是吉他手,韩梅梅是主唱,舞台上的韩梅梅像精灵一样在发光,俩人携手谢幕的时候,韩梅梅终于与李雷站在了同一高度。
高考前夕,李雷出国读书,他给韩梅梅留下了一台无线电装置,韩梅梅把装置里里外外都翻了个遍,也没找到一个字一句话。
十年后,已经成了漫画家的韩梅梅,以漫画书形式教小朋友学英语,书中的主人依然是李雷和韩梅梅。
她终于找到隐形笔写在无线电装置上的密码,21521,可以直白理解为“爱你我爱你”。
当韩梅梅带着哭腔的声音传递到大洋彼岸相同的一台无线电装置时,镜头里在翻看韩梅梅漫画书的手停下了,“Hi,My name is Han Meimei,What's you name?”
首先主演是符合演校园青春电影的,演员演技在线,张子枫的演技没话说,为了突出年轻时那种对感情的懵懂,用了大量的近景与特写,而主演也是抓住了主人公的特点,很巧秒的在电影中表达出来。
电影连贯性很强,不拖拉。
并没有那种痛苦的生死离别,勾心斗角,而是把青春中所经历的各种感情一一展现出来,友情,师生情谊,还有懵懂的爱情,很甜蜜。
不过唯一一个缺点就是结尾,这就会让观众有些不解的,有点仓促,我想导演这样子安排也是想给观众一个联想。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在这部电影中,当我看着韩梅梅开始慢慢地喜欢上李雷、开始为了让李雷喜欢上自己付出努力、开始慢慢变得更好时,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电影中的这些情节都很贴近现实,会让我想起我的学生时代,想起我曾经喜欢的那个男孩,想起我曾经的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觉得韩梅梅就是每个青春期女孩的真实写照。
影片结尾,韩梅梅终于发现了李雷对她的告白,正是用我们学生时代最流行的数字谐音来表达:21521。
看到他们终于用电台联系上的,我很激动。
作为观众当我看到这个结尾时,我很满意的。
他们还有未来。
即使十年没联系了,韩梅梅一直都保留着电台,李雷一直都把电台放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
他们心里一直都有彼此啊。
这真的是很珍贵很珍贵的感情。
当初李雷写下的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s is as pure as crystal. 谁能说他想表达的不是我们之间的感情像水晶一样纯洁呢?
因为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所以来豆瓣看看影评。
只是我没想到,这部电影豆瓣评分竟然这么低。
竟然有人认为,不看电影也不影响打出一星的评分。
why?
你连电影看都不看你怎么知道好坏。
我真的觉得很无语。
而且这部电影里,饰演韩梅梅和李雷的两位演员演技很好。
他们真的把两个人物演活了。
特别是他们的眼神,还有李雷在跟韩梅梅说自己要出国了留下的眼泪,都很打动我,会让人有代入感。
我觉得很真实。
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这样的事情,不也是这样的反应吗?
虽然非常非常不舍,但是也无可奈何…因为看完很有感触,所以在豆瓣写一下自己的感受。
从我自己的内心出发,我认为这是一部十分打动我的影片,它让我遇见了曾经的自己。
所以这部电影不管从专业层面来讲怎么怎么样,它都是我心中的五星。
今早微博的一封信,引发好奇让我来看看。
自此豆瓣的第一篇影评送给你。
或者我就是微博那封信里提到那些人吧今天被出品人的信和导演的微博吸引,原以为你们理直气壮的骂街,应该是有天大的冤情。
但认真的看过预告片后,我以为,你们的电影或许连烂片都称不上。
先说灯光你们的灯光老师是北影厂门口请的吗?
想怀旧做小清新,自然光真的很重要,一盏灯没办法把我们带回那个炎热的午后,因为窗边坐着一位留着齐刘海的少女看着琼瑶,随身听里播放着《17岁那年的雨季》。
屋顶的电扇还在吱吱的转着,徐徐的凉风吹动少女的头发,鼻翼里都是处子的芬芳。
少女抬起头,望向操场,因为那个男生正在篮球场挥洒着汗水。
再说摄影你们的摄影老师以前是干婚庆的吧?
一个粗略LOW到没朋友的关系镜头,顿时我记起了朋友婚礼的VCR,那个满脸胡茬的男人穿着整齐的西装拉起了女孩的手。
我觉得你们以及摄影大哥对青春的认知是有误区的,不施粉黛的脸,细腻的肌肤,要用近景和特写我们才能感受他们的活力,而不是这种用傻瓜相机拍照的构图。
或许你不是很清晰我的表述,但是我希望你能抽时间去随便看一部台湾的青春片,同样俗套的故事,但我们确实能感受青春。
青春是感受,不是故事。
所以你们反复强调的故事,其实没那么重要,毕竟大家的青春都是有一个你喜欢的人和喜欢你的人,在这个故事基础之上,谁又能用套路留住人心呢。
我们每个人都年轻过,青春是气息,就像当年雨后我总是能嗅到泥土芬芳,那就是活力和青春的味道,如果理解不了,找块正在浇水的绿地站半个小时或许您就理解了。
作为一个女导演,我在预告片中没有发现一个细腻的镜头,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不过在阅读过您的微博之后,通过您和影迷的对喷以及谈吐,我了解到您不是情感细腻的人。
换个说法以您现在的状态和感受拍不了青春片。
最后,不要拿影评人来说事,只要你给她们稿费,屎他们都能当成咖喱吃。
你能花钱蒙住的是影评人的眼睛,但堵不住的是观众的嘴。
毕竟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认真拍电影,不要聊其他有的没的。
这是我前几天看的一部电影,演员的表演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是剧本太烂。
张子枫怎么硬着头皮接了一部这么烂的电影,看完这部电影,觉得电影最有创意的部分就是开头部分,但是这样动画结合电影人物的出场方式早就被用烂了,结果这边还在用呢,简直让我笑死了。
编剧这是真的没什么拍了吗?
李雷和韩梅梅这样书中的人物都要出现了,关键是出现也就出现了吧,能不能修改一下故事情节,这样的故事情节也真的是烂透了。
我看的时候就又想起了“Lily and Lucy”这样的人物,还有Wu yifan。
所有的青春记忆,都在刹那间涌起 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觉得除了李雷和韩梅梅这个电影标题比较能勾起我的回忆之外,其余的真的和普通故事情节没什么区别,而且烂透了的那种。
我看豆瓣第一条评论是“这么勉强的命题作文,看你们编得真辛苦。
”看到后我简直要笑死了,这是在跟我搞笑的吧。
看完这部电影,觉得我青春中所有的记忆,都在刹那间涌起,尤其是对于英语课本的记忆。
记得我小时候是英语课代表,英语老师 觉得我们不听话,一边吵着我们一边跟我们说:“一凡,等一下我要是晕倒了,你记得把我扶回办公室。
” 听到这里的时候我愣了一下,那个时候年少无知,一无所有,看到这样的情况只会愣愣怔怔的,其余什么也都不会,那是我的青春时光,我是英语课代表。
电影除了标题比较青春之外,其余所有都是噱头,流水账一样的剧情简直让人忍不住要笑出声了,但是几个小演员的表演是真的还不错。
老师乱收费的现象有一点点的疯狂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他们的老师居然上课乱收费。
身为一名教师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就是收费也不能搞成这么个样子啊,这也有点太明目张胆了吧。
”不过反映的这个情况还是挺真实深刻的;老师确实应该拥有师德,不应该乱收费,不应该在课堂上没有奉献精神。
想一想我在课堂上面,突然有一个小小的灵感的时候都要兴奋地告诉我的学生们的时候,我就开开心心的。
演员没什么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他妈的也能拍出来?
”电影圈真的是早就该整顿了。
最近国产院线中,最大事件应该当属是《李雷与韩梅梅》的导演,在微博上指名点姓怒怼豆瓣了。
这并非是国产导演与豆瓣之间发生的第一次争执,但却是受关注度最高的一次。
有好事者扒出《李雷与韩梅梅》存在买票房,强制学校毕业生观影刷票房等事件,来反衬导演指责电影“在猫眼格瓦拉都是高分电影,为什么豆瓣上却只有三分?
”的言论,还各种假托著名影评人、共青团等媒体的正面评价舆论造势。
(以下摘取自导演给豆瓣CEO阿北的微博中的一些话)
而又有好事者扒出,说根本就是导演因为影片收不回成本,自导自演的影片异类“宣传”,是源自对去年《我不是潘金莲》上映时,冯小刚怒斥豆瓣“都是大尾巴狼,不知道什么是蒙太奇就不配看电影,不能写影评”的言论。
可我觉得冯导这个话说的有失偏颇,因为但凡有点审美的人,就算不知道什么是蒙太奇,也该能分辨他们观看的电影好坏吧。
其实在国内院线中,某些国产电影的口碑与票房是不一定成正比,比如在国外获过奖的《路边野餐》《颐和园》。
但分歧化严重的电影一定是票房最好的,因为观众都想知道争论焦点是何种模样后才能参与讨论,做出自己的站队。
就像这次的《李雷与韩梅梅》,无人问津没关系,我们自己来搞事情制造分歧。
(以下是从豆瓣中截取关于电影五星好评论者与真正评论情况汇总)
(五星评论者都是些只有一篇影评的“真人号”)
我猜想片方应该是看收不回成本,才出此下策。
因为这件事不论怎么搞,他们都是最大受益方。
不论是否买了票房组织学校观影还是抹黑豆瓣,它都让民众参与转发评论,通过口耳相传讨论无形中增加了电影本身的曝光度,而这种利用人们的窥探心理有助于立场的传播,所以微博上“导演的一封信”才成为热点事件。
才让人们注意到还有这么一部电影存在。
从一开始,这个事件中的诸多细节就都充满着偏见、隐喻、攻击与羞辱,这是新闻中偷偷把真实隐藏而后偷换概念的经典案例。
也是做曝光宣传的一种手段。
所以不论你的站队究竟是哪一方,都宣传了她的电影。
而《李雷与韩梅梅》的导演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最后,如果大家那么积极去讨论谁是过错方的问题,倒不如也花些时间思考一下国内导演有一天能不能不要用大家拍烂的题材和剧本拍出这样的电影,用耳目一新的态度,能去到国外电影节斩获奖项,也让国产电影业界振动一下呢?
再者说,社会舆论应该需要的是一个充满各种声音的平台,拥有各种理性的非理性的、全面的偏颇的、义正言辞充满诡辩的,而不是谁出名谁就有理大众就听谁的。
而某种言论的出现只能叙述事情在他眼中的始末以及看法,并不能代表整个事件,认为代表的那都是不公允的表现。
所以在你下次看待“热点事件”时不要着急分辨对错方,寻找蛛丝马迹拼凑所谓真相;因为这个世界始终只存在“你所认为的对错”与你说了算的“真相”。
微信公众号:杏仁核秘密
这阵子太忙,睡眠不好,清早起来吃海底捞提神,顺道包场看了个电影。
我勒个去,本来睡眼惺忪的我立马精神大振。
全片以八十后初中英语课教材为素材包装,一丝不苟的诠释了烂片的底线是普通观众无法定义的深刻哲理。
然而全片除了基本人设和鸟设外,完全不着调。
我印象中,初中英语课里,李雷是个平头,着装朴素,然而片子里是个身着Old Navy廉价T-Shirt的时尚靓仔。
可是我根本还来不及去思考这牌子进中国大陆的时间,李雷老妈的贵妇形象就登场了,顷刻间把我那些朴素的少年记忆一个不剩的掐死在风中了。
外国人百合姐妹花和吉姆绿都是一点而过,而且出场上场都不明不白。
那个玻璃鹦鹉也是乱入,再揉进早恋、老师办辅导班收黑钱、校园音乐会、出国留学、流星花园等各种题材……绝对超越“东北乱炖”。
从商业的角度看,这片子定位紊乱达到超级赛亚人水准。
表面上走八十后情怀,实际上小鲜肉套路瞄准的是零零后市场。
这不,六月九号上映,零零后刚刚高考结束,可以来看了!
来吧来吧,九块九一张票,同学们排好队!
影片是一部青春 爱情 校园剧,首映特意约了人去看,本以为能跟着电影找点回忆,触动点情怀,结果全部是失望,从剧情、卡司、演技、后期,几乎找不到亮点,一点点的欣慰,是因为没有强暴、堕胎、暴力之类的惯用情节。
这里先叙述一下故事情节,最后再来讲一下我的感受。
故事是这样的,风和日丽的一天,女主韩梅梅顶着阳光各种横扫足球场,最后赢得了很多同学礼物,包括男主李雷送的荧光灯(真的想说这伏笔埋的有点硬啊,后面你们就知道了)。
紧接着到了教室,韩梅梅就被各种嘲笑英语口语,就在此时李雷站了起来,开始了英雄救美的熟悉套路,三两句话就顶回了嘲笑韩梅梅的同学,其他同学为了剧情很配合的表示接受。
此刻韩梅梅的内心已经万马奔腾,不,是小鹿乱撞。
再后来就到了霸气女教师点名上课走神的韩梅梅读英语,英语水平用老师的话来说就是:“都能听出祖籍来”。
(英语的这个梗难道是为了铺垫李雷霸道对抗开黑收钱的英语男教师,还是最后结局的学好英语出国导致的异国分离?
)。
之后,李雷当然是要神秘失踪,不留下任何线索(强行为下一个美丽的意外遇见做铺垫)。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中,韩梅梅就带女二韩梅梅闺蜜魏华(对比之下觉得形象和演技还可以)还有男二号林涛(是学霸、文艺男、暖男的结合体)、还有一个高中就开始在班级卖零食创业的小青年孙惠民(ps:也是改邪归正的男英语教师孙斯成的儿子),以及未来得病进而让大家组乐队卖票票筹钱去救她的马丽丽。
接着画面来到了韩梅梅骑着小黄车,听着音乐去上学。
斑马线前遇到了一个不守交规闯红灯的不良少年,韩梅梅没有抬头看灯,差点跟着闯过去,就在此时一辆车呼啸而过,也就在同一时刻,李雷华丽丽的就出现了,一把抓住了韩梅梅,两个人惊喜的一笑,就这样不早不晚就在那一刻遇见了,原来又到了同一个高中。
这里要批评一下那位闯红灯的不良少年,还有韩梅梅骑车就好好骑车不要听音乐,要注意看红绿灯,珍爱生命。
(神秘失踪,用这个方式来遇见,我只能咬咬牙给三分,一分要批评不守交规的不良少年;一分要教育骑车不看灯又听着耳机的韩梅梅,多危险啊;一分表扬下助人为乐,帮助他人的李雷;真的不能再多了)李雷和韩梅梅回到教室分别像同桌叙述着遇见彼此的情节。
此刻韩梅梅的小心脏已经开始旋转跳跃,深深被蜕变成男神的李雷吸引。
男神不仅帅,当然还应该是学霸,英语肯定是要满分的(为啥呢,因为他妈要求学好英语未来要出国)。
韩梅梅虽然喜欢李雷,却一直不敢开口表达。
于是乎就跟闺蜜魏华一起制定了各种追李雷的计划,并逐步实施。
其中就包括韩梅梅拔掉李雷自行车的气门芯,然后两个人在修车铺遇见,李雷买了两根棒棒糖,给了韩梅梅一根(编剧除了自行车,也是想不出别的情节了吗?
难道是自学长大的,没有上过学吗?)。
各种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李雷发现了韩梅梅荧光笔的秘密,就是用荧光笔照在笔记上,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字迹(这里又是一个女主一眼看不穿的藏了十年的梗)。
不久,来了一个小波澜,来了一个转校女生苏魏芳(也是后来为了赚钱卖情报而尾随她的孙惠民的男朋友),(编剧没有让大家失望,依然用了个套路:转校来的都是男生或女神)。
接着李雷就送苏魏芳回家,韩梅梅和孙惠民为了各自的目的跟踪李雷和苏魏芳到了小区,最后发现他们原来时邻居。
英语老师孙斯成为了赚钱就私下开了一个补习班,结果不好好给大家补习,反而去泄题。
导致参加补习班的同学都考得很好,进步很快,没有参加补习班的同学反而成绩下降。
由于表面惊人的教学成绩,所以学校就安排了其他学校的教师来听公开课。
结果公开课上,以男神李雷为领袖的同学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揭穿了孙斯成的恶劣行为,最终导致学校颜面扫地,孙斯成被将为收音机管理员(男主李雷被刻画的是讲一口流利的英伦腔的英语口语,你们不要怀疑)。
但是孙斯成并没有怨恨同学们,反而觉得一身轻松,并与孩子们达成了一片(为什么能达成一片呢,因为乐队排练要用他管钥匙的那个破旧的学校仓库,哎,编剧真的好用心,这个梗都要埋)夏天来了(好像影片描述的十几年都是夏天),同学们成双成对快乐的玩耍(这部青春校园剧同样安排了露营活动,你又猜对了),却意外发现他们的同学马丽丽得了重病。
于是大家想办法给他筹钱,最终韩梅梅提出开演唱会筹钱募捐。
接着,大家就快速组建了一个乐队,依然是在旧仓库里收拾,排练活动,接着被校长发现,并先抑后扬地表示支持(话又说回来了,他为人师长,教书育人,为社会传播正能量,他别无选择,总不能见死不救啊)活动圆满结束后,李雷和韩梅梅在星空下聊天,李雷拿出了一个草莓味的棒棒糖给了韩梅梅,韩梅梅就问为什么知道她喜欢草莓味,李雷说:看星星的时候,你以为你在看星星,其实星星也在看你(好含蓄的表达,不知道韩梅梅听懂了没有。
从结局来看好像是似懂非懂,也是让吃瓜群众操碎了心)。
李雷告诉韩梅梅自己要出国,之后两个人就在眼泪中不舍的道别 祝福 约定。
李雷走后给了韩梅梅一个纸条写着仓库,韩梅梅到仓库发现了一个李雷自制的无线电,韩梅梅抱怨为什么不留张纸条或者书信,反而留这么个东西(这个韩梅梅英语没学好,智商也没提高,群众表示忧愁焦虑)转眼过了十年,韩梅梅在新书《韩梅梅教你学英语》的签售会上(什么,韩梅梅教你学英语,真实亮瞎了水汪汪的大眼睛),碰到了小女孩拿着荧光笔让韩梅梅签名。
此时韩梅梅才猛然想起十年前装无线电的木箱,然后狂奔回去拿出来,扫去灰尘,在荧光笔的照射下显示了:21521.韩梅梅此刻才恍然明白,在另一端李雷也清晰听到了韩梅梅的声音(这里也要批评一下李雷,天天监听人家不害怕吗,不内疚吗,万一听到了不该听的怎么办。
为什么不打电话呢,可能还是爱的不够深,可能是太爱觉得不能在一起就要放手去成全。
这种早恋的可能性,我们就去分析了,群众们自己脑补)。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没错,吐不吐槽,它就是这样结束了。
看完这部电影,有几个感受:1、首先编剧太差,想模仿借鉴几部好的青春剧,却由于拿捏不了分寸,又无法做到创新突破,反而显得不伦不类。
2、片子不仅整体剧情很差,情节衔接又莫名其妙,而且铺垫设计也十分生硬。
3、导演对演员的选择也不是很到位,影片拍摄时的指导也有很大的不足,忽略演员本身不评论,就单表现力来讲,就不能很好的诠释情景的设计,心理情感的变化。
4、这种电影发行能做的这样,有这么多的排片量,也是为很多好电影伤透了心。
5、这种生搬硬套的青春剧,真心是在浪费大家的情怀,最后总结一句,不是所有的青春剧,大家都会买单。
李雷和韩梅梅,初中相识,因一次解围,似乎有什么东西在两人之间萌生了,高一再次相遇,虽不在一个班,女主韩梅梅却凭借着青春期少女特有的勇敢主动制造“偶遇”来进一步增近两人的关系,只不过却换来经典的语句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s is like a crystal ”(君子之交淡如水),然而女主没有放弃,她开始努力学习,终于在高二分班和男主分到了同一班,在同一个班中,他们还有他们的同学们一起经历了很多事情,举报了昧着良心赚钱的英语老师,虽有写不妥,不过也是少年时期很正常且正直的行为罢了,却也实实在在给孙老师上了一堂课,聚在一起通过开演唱会的形式为生病的同学募捐,这就是青春呀,大家都是那么的美好,关于男女主角,也有不少糖可以吃,尽管后面是开放式结局,但李雷和韩梅梅互相之间也得到了彼此的回应呀“21521”
其实这类片子好多都已经拍的挺出彩,挺成熟了。
就是不知这部编剧大人和导演是怎么把这样一部青春校园剧硬拍成社会尴尬片的。
首先剧情尴尬不说,各种台词及动作镜头也是蛮尴尬的,让我一看再看尴尬症都犯了。
虽然想说可能是因为审批的原因,不管是积累的暧昧的好感还是算初恋也罢,最后都转变成积极的高大上的能量,但是转变之尴尬真是让人无语。
没有良心的老师的洗白过程也蛮尴尬,就因为从小缺钱,长大就得歪着心思去骗别人来赚钱,这是什么道理?
一转眼,就变成连钱都可以随意捐出的良心老师?
若干年后,虽说是为了说明成长的过程,但这高中到大学的过程也蛮尴尬,然后就是签书会,浦发银行啊……真牛!
真扭,唉,强扭的瓜不甜呵!
美好的青春,真的怀念
真的很差,真的,青春不是这样的,生活也不是这样的。
21521抨击补习班乱象筹办演唱会为同学筹款
如果不是我们那个年代有点共鸣,觉得真的很假
没的巨
还可以
“整个事件最让我愤慨的只有一点这个杨永春,是个年轻人” (忽然就想起刘睿哲时大火的这个句式)
《李雷和韩梅梅》所给人最为直观的印象就是这完全不像是一部电影,一个个青春梦幻般的校园片段,却根本没有能被行之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松散混乱的剧情,毫无营养的故事,都使之所展现的青春在那看似美好的外表上,让人所感受到的只是一股死气沉沉的冗长。
2亿学生用过的人教版英语教材国民IP《李雷和韩梅梅》媒体场。笑中带泪追忆青春,看到学生时代我们的影子。台词搞笑:老师从你讲的英语都听出你的籍贯了。上学和同学打球打游戏,下学送女友回家,对方出国留学。画面美好,台词搞笑,情节丰富。有幸和最美的Miss Gao聊天合影。今夏票房黑马。
2017/06/09 就冲这部片名的情怀和敢用新人而不用市面的所谓的小鲜肉对整个天朝市场有很积极的影响加分!!!结尾太过仓促和不合常理,另外其实很多片段可以拍的更燃更青春的如演唱会选歌就是失败。
考试分低了,就说老师批错卷了?
除了初中三年的英语老师如生化毒气般的狐臭外啥也没记起来
青春总是纯白的。李雷就是嘴唇太厚了点儿,孙惠民倒是挺耐看。
看《李雷和韩梅梅》,你会想到你的哪段学生时代?开篇主题曲响起的时候,差点整哭自己……不是说影片拍得怎么好,但可能恰是这不好,特别真实、贴近了那稚嫩却美好的少年心思。
骆老师yyds
多少尊重点你们卖情怀的对象吧
可能是我比较俗吧,真的挺喜欢这部片子的,那些上学时的小情愫小心思都表现出来了,有人说剧情老套,但我还觉得挺青春挺纯的呢!虽然也有硬广啊、过于理想化啊,但是比起那些乱七八糟的成年化青春好呀,这里表现的还不错啊,其实我觉得片方还是用心了,也非常正能量啦!
照着蒋小涵的模样,找了个年轻时候的饭岛爱。我喜欢魏华那个小婊砸。
3.3星。槽点满满又不忍吐槽的片。1.韩梅梅英语学渣就算了,那小粗腿比李雷还粗。2.高中课本已经没有“what's your name”了好吗!!!3.反派孙老师洗白速度之快堪比韩梅梅爱上李雷的速度。4.请不要一言不合就在海边奔跑然后做出“哈哈哈来追我呀”的桥段。5.浦发银行卡的植入广告是近期我见过最硬的!
还是不记得看过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