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剧透,作为刚吹可能不太客观,夸演技的,不想看可以不看。
这个角色的表演按序章到第三章分为四个阶段:单纯男孩,担忧女友的偏执男孩,情绪压抑想要求真相的男孩,一心复仇伪装自我的阴郁男孩。
四个阶段表演区分还是很明显的。
第一部分好演,突出纯爱感就行了。
这部分表演是他舒适区,台词语气较轻快,外部动作自然轻松,热情绪为主,眼神表达比较轻盈,笑容100分。
第二部分气氛骤然下压,男主和女友两人关系出现裂痕。
男主角想帮女友又不敢帮,只能用眼神表达焦急担忧,雨伞那段无台词留白不错,而且外部动作处理较之前僵硬,符合男主紧张的状态。
第三部分女主离世,男主角陷入急躁情绪。
原本比较温和寡言的男主角,在采访三位证人的时候,对凶手的怀疑总是冲口而出,态度较之前强势很多,状态变化很明显。
但这时候由于还没破案,男主角只是急于寻找真相,他也只是个无助的年轻人。
所以在面对凶手姐姐的时候,压抑的情绪终于崩塌,他开始语无伦次地哭着求真相。
这段哭戏我觉得是整部电影他表演最好的一段,外部肢体动作很自然,台词急促而且停顿得当,表情处理和哭泣的时间点也都卡得不错。
能看出来他从理智逐渐崩溃的过程,为自己的失态而懊恼和绝望的情绪也向观众传达到了,有层次感而且表演主次分明,节奏也好。
但是后面那段发现对方才是凶手的惊恐戏我觉得不太可,演得有点突兀了,不合情理。
第四部分就是影片中最先出现的部分,复仇部分。
在看的时候就感觉有些奇怪,男主对摄影师敌意太重了。
比起来,他对几位证人还要更礼貌一些。
最开始以为,他认为对方是凶手所以咄咄逼人,看完之后才发现他就是冲着凶手去的。
对假女友的莫名淡漠,对凶手们无所不在的凝视,在假女友死后的冷静,贯穿整个部分、完全不符合上进记者气质的阴郁感,都在揭晓的时候得到了解释。
其实这部分完全塑造成热血记者,或者记者与复仇者的状态交替出现,都不合适。
前者给人感觉与其他阶段太分裂了,与整部电影调性也不搭;后者暗示太明显就没什么悬念了。
现在这种,将角色处理成带些阴郁气质、但又不至于怪到让人怀疑的记者,看上去正合适。
而这种平衡还是挺难把控的,但我觉得他处理还不错,没什么太大问题。
复仇时“头顶利剑”的情绪也挺到位,有点四两拨千斤的感觉。
整体看下来演技和名配角肯定是有一定差距的,不过那会儿他好像也没演几年戏,在我这感觉不错了。
尤其在本人是阳光天然大男孩的情况下哈哈,这角色对他来说挑战性还挺大的。
看完了电影《燃烧》再看这部《去年冬天与你分手》有些理解了日本通过文学影视作品传达出的根植在内心的苍凉和毁灭欲,仁秀一把火点亮了仓房,受过儿时创伤的摄影家通过燃烧获得美的体验,芥川龙之介笔下良秀眼看独女被烧死画出的屏风,火舌们高低不齐地往上舔,不一会儿火苗冲破了黑烟,大火烧掉一切,照亮人心。
爱你,让我变成怪物。
我们的爱里有一种痛苦,和灵魂相仿佛。
《去年冬天,与你分手》,以为是一部爱情影片才开始看的。
影片开头,一个女人慢慢封起一封信,像是一场告别;镜头一转是一场大火,边上有个男人愣住了,随即开始拍照。
熊熊燃烧的大火、阴郁的色调、沉闷的大提琴声;奠定了影片的主悬疑,它不会仅仅是个爱情片。
看完之后的感觉是,一个人在经历过什么样的黑暗之后,才会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变成一个怪物?
影片故事并不复杂,说得出名字的人物有六个,木原坂雄大和木原坂朱里姐弟俩、复仇主角耶云恭介、他的未婚妻松田百合子、杂志社编辑小林、以及盲女吉冈亚希子。
开场那个男人是摄影师木原坂雄大,在姐姐朱里的周旋下,雄大的谋杀罪名被撤销,顺利出狱。
耶云恭介是一名自由撰稿人,拿着一堆调查材料,找到了编辑小林所在的杂志社,告诉小林,其实那场大火并不是意外,他要采访雄大,并出书揭示真相。
小林觉得,这些都只是耶云的猜测,想打消耶云的念头,但杂志社老大却觉得耶云也许真的能发现点什么,让小林先带着他。
雄大接受了耶云的采访意外的是,雄大接受了耶云的采访要求,并把自己家里的钥匙给了他,从这个凶杀案的采访开始,所有的人都被卷入一个局中,他们身上的秘密被揭开。
影片采取章回体的叙述方式,同时结合倒叙、插叙的讲述手法,把悬疑的气氛做足,把意外的真相留在最后,也让悬疑的戏剧张力更加充沛。
影片开场即为第二章,耶云为了调查真相,采访了和姐弟俩有关系的人,发现雄大和朱里姐弟俩的变态性格,比如姐姐喜欢用性去控制别人,弟弟很任性、没长大,很依赖姐姐;而两人之间还存在“乱伦”的关系。
这一切又源于小时候父亲对他们的侵害,而他们可能杀害了自己的父亲。
对于姐姐性格的展示,影片中设计了一段很不错的情节。
长大后的朱里在酒店和小林发生了关系,穿插其间的,是十几年前小林去拜访木原坂家,撞见了木原坂正在侵犯自己的女儿,也就是朱里。
伴随一段悬疑紧张的音乐,朱里“喜欢用性控制别人”的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朱里和小林的关系,都交代清楚了。
这部影片有日本悬疑影片的典型特点,集合了谋杀、囚禁、乱伦、弑父、复仇……诸多重口味因素,把人物置身于极端的环境去探讨人性。
人性中丑陋的一面被激发出来,社会现实的血与泪展示在众人面前,追求一种极致的痛苦、极致的灿烂、极致的凋零。
盲女吉冈亚希子关于主角变成怪物的动机,在影片的最后部分做了交代,盲女吉冈亚希子是主角中园(也就是耶云)的女朋友,也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他说:“失去你,世界将变得毫无意义。
”在两人分手之后,关于亚希子的死,中园觉得没有那么简单。
在被朱里引诱发生了关系之后,中园知道了真相,他将自己变成一个怪物(即耶云),去完成他的复仇。
其实中园复仇的动机是什么并不重要,因为影片的快感不是来自于复仇者面对无法撼动的司法时,如何凭借一己之力手刃仇人的故事本身。
而是在这个变态的局中,怪物如何打败怪物,最后彻底迷失。
真相完全袒露的时候,小林这个局中人,也只能对耶云咆哮:“你才是那个怪物!
”电影的叙事结构,如果以基本的线性、非线性和反线性这样来分的话,其中线性叙事手法又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以及平叙。
这部影片是线性叙事结构,不过参照了小说的章回体结构,运用了倒叙和插叙,将时间打乱。
人生残酷、人性难猜,导演让主角经历人间至暗、至残忍之后,把那一点温情留在最后。
所以画面才会以中园与亚希子的拥吻结束,虽然那只是过往,只是回忆。
中园和亚希子在海边而对于非线性或者反线性的叙事结构,电影的时间更是割裂的,叙事也会弱化不少。
比如王家卫的电影,一个个故事片段,特有的剪辑风格,形成了王家卫浓烈的个人气息。
时间像是散的,但又是全的。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东西上面都有个日期,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
”……转念一想,又会发现王家卫所有的镜头语言,又不断统一地讲述时间。
这个东西,别人学不到,也就是导演的个人风格。
当然,这是题外话。
“地狱变”屏风另一个影片中提到的《地狱变》这本书,它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于191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讲述了日本画师良秀画技精湛、恃才傲物,但他只画眼睛看到的真实的事物。
一次良秀受大公之命,画一副名为“地狱变”的屏风,最关键的部分需要一场熊熊大火,活活烧死一位女侍。
他目睹着自己疼爱的女儿在火中叫喊,冷静而愉悦。
“地狱变“屏风完成了,他也悬梁自尽了。
小说中的良秀取材于日本古籍《宁治拾遗物语》中的绘佛师良秀,芥川龙之介在创作时,通过人物传达了“为了艺术牺牲一切,甚至做出超越人性的事情“这样一种精神。
在影片中,这种精神对摄影师雄大的影响最大,他自己说过,在孤儿院的生活无比拘束而无聊,直到初一的时候,偶然机会得到了一部相机,有些东西就开始改变了。
摄影是他生命的全部意义,所以才会有片中的两场大火,只是为了拍出惊艳的照片;这一点在耶云身上也可以体现,亚希子的一场车祸,让他意识到,失去亚希子,他的人生就毫无意义,才会有后来的种种。
这样的极致,似乎未在生活中遇见,也无法去体会,但就有一种感觉,极致简单的背后,是一种无限恐怖,不自觉就让人深陷于泥潭。
影片是根据中村文则的同名小说改编;中村文则是日本小说家,尤其擅长写黑暗犯罪小说,在他的代表作《泥土中的孩子》《掏摸》《王国》等中,可以看到很多人性阴暗面的刻写。
所以在影片最后的镜头,回到了海边,交代了中园的性格转折点,也解释了影片名字的由来。
在得知真相的“去年冬天”,中园恭介烧掉了亚希子写给他的信,瞪大的眼睛感觉快要凸出来了,他把心底的那个恶魔召唤出来了。
怎样才能找到每个人内心深处“世界的尽头”?
是中村文则作品中的重要命题,这部影片也在探讨,只是当复仇结束,中园一个人站在海边,眼神寂寞而空洞,已经自我放逐,如何回去,这个问题无解!
——台词本1、 这片黑暗之下藏着真相。
2、 亚希子,即使你要和我分手,我也不愿意,在你死的时候我也并未同你分手。
我真正同你告别是在去年冬天,那一天我已放弃再做自己,为了凌驾于那对变态姐弟之上,完成复仇,但你的男友不能是个怪物,所以去年冬天我跟你分别,决定变成怪物。
第一次刷这部电影是2019年,刷到结尾的时候对于真相非常吃惊。
今天在听日文歌的时候,回想之前还会循环听的旋律,就是m-flo的never,就想起这部电影《去年冬天,与你分手》。
现在的我看电影都抱着这么一种目的,去看电影里面的家居布置场景以及家具。
这个电影的结构有个巧妙的地方,开篇是第二章,当时还不理解第二章是什么意思。
发现是正叙,倒叙,正叙的手法。
所有的真相都在男主最后完成的小说里面。
小时候被虐待性格扭曲的姐弟,姐姐的帮凶一起害死了男主的女朋友。
男主查到弟弟是凶手,去找姐姐问真相,看着可怜兮兮的男主,姐姐给他下药,发生关系,却告诉男主杀你女朋友的是我,你却和我上了床。
面对如此变态的姐姐,男主发誓要报仇。
做了一个局,用偷梁换柱的方式,让弟弟和帮凶(两个都是深爱姐姐的人,却是害死女友的帮凶)一起看着姐姐烧死(以为烧死的是其他人),却不救。
观后感:悲惨的童年的凶手,导致无故被殃及的路人,导致为了复仇变成了变态的男主。
让我想起了《蝴蝶效应》这部电影,如果当年有人可以保护这对姐弟,后面的事情是不是就不会发生了。
很喜欢这首歌的结尾曲,never,从未,循环播放听了好长时间,失而复得的爱。
https://music.163.com/song?id=543607369&userid=1834039451music.163.com/song?id=543607369&userid=1834039451
neverm-flo 《never》《去年冬天,与你分手》片尾曲music.163.com/song?id=543607369&userid=1834039451
欣赏下剧中的一些家居场景。
编辑于 2022-05-08 18:37
木原坂朱里与西本雪穗有着相似的童年,都见识过地狱的魔鬼,也都走上人格扭曲的道路。
西本雪穗有桐原亮司作为黑夜里虚幻的太阳。
木原坂朱里则有一个陪她一起变态的弟弟:木原坂雄大。
家庭环境的不同,也造就黑暗人生的不同。
真应了那句: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出身贫苦家庭的雪穗选择与母亲同归于尽,却活下来,并在改变人生境遇的道路上一错再错。
家境富裕的朱里在弑父之后,财富继承带来罪恶延续。
雪穗在亮司死后,走上形同行尸走肉的人生。
朱里在烈火中,肉体和灵魂均被净化,其弟雄大陷入更深痛苦。
所以,这又是一部披着纯爱皮的暗黑日影,相信喜欢日剧的朋友应该早有准备。
通过《白夜行》作为启蒙悬疑剧,对于心理冲击早有免疫。
耶云恭介要报复的正是来自地狱的恶鬼,他选择了让自己变成恶鬼。
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耶云恭介在海边,瞪大了眼睛咆哮,眼睛凸出来,真像描绘地狱画作里的恶鬼。
日影里,能够与之相较的是《嫌疑人X的献身》,石神哲哉呕出灵魂的嘶吼:“如果你过得不幸福,我所做的一切才是徒劳!”让人为之一颤,并久久难以忘怀。
《白夜行》也有相似的无奈哀吼。
笹垣润三一直在追寻真凶,知道真相后,哀叹:“黑暗、真的太黑暗”,并认为应该早点把雪穗和亮司抓住,终结罪恶的源头。
在平安夜,笹垣润三被亮司刺伤,亮司跳桥自杀,在血泊中,用手给雪穗指出一条“生路”:不要过来。
笹垣润三在天桥上如野兽般的哀吼,这黑暗似乎没有尽头。
其实,整部电影就是一幅《地狱变》,所有人都在地狱中。
《地狱变》的典故,已经有很多影评介绍了,这里不再重复。
可是,什么是地狱呢?不是刀山火海,不是下油锅,不是万箭穿心,或许仅仅是直面罪恶本身。
罪恶与人性较劲拉扯,扭曲时空,无论何时何地皆为地狱,永恒地狱。
片中有两个意象值得讨论。
一是“火”,二是获奖的“蝴蝶照片”。
火,在许多宗教中,有特别意义。
火狱、炼狱等地狱形象均与火相关。
火代表惩罚,也代表净化。
冶金、制陶都要用火。
春秋时期,干将铸剑,其妻莫邪投入火炉,铸成两柄宝剑;明宣德,老陶工的女儿投身窑火,助其父烧制成祭红御用瓷器。
以活人投入火中,制成工艺上的极品,类似的传说还有不少。
不知道此类传说是否为神话母题现象,也就是有上古的某些神话,不断演变,在各地形成不同的传说。
整部影片多是类似北欧的冷色调,摆放蝴蝶标本的木屋、大排量越野车,也给片子以某种寒冷感。
处理机械废品的工厂,蒸汽朋克的颓废气息,同样冷感十足。
更不用说耶云发生蜕变的那个冬天,心都寒透了。
火的热烈,与冷形成鲜明对比。
获奖的“蝴蝶照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罪恶的隐喻,也是罪恶的源头。
黑白的“蝴蝶照片”像一片沼泽,把人牢牢吸住,并让人缓缓陷进去。
蝴蝶是一种很特别的昆虫,蝴蝶的发育称作全变态发育。
破茧成蝶,前后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形态。
蝴蝶的美,是种变态之后的美。
拍出“蝴蝶照片”之后,雄大陷入艺术的瓶颈期。
这是艺术家常会遇到的现象。
艺术家需要灵感、需要激情、需要意外,所以雄大喜好人妻的嗜好,与其职业性质多少相关。
为了突破瓶颈,朱里开启罪恶之门。
在冬夜,看这部电影,就算手里捧一杯热咖啡,都觉得冷。
看到地狱的熊熊烈焰,是种背脊发凉的恐惧之冷。
最冷是人心,也才有了这个故事。
七分,反转再反转。
有些剧情好像是为反转而反转而故意弄的。
外加所谓爱情,尤其都和他分手了,他还执着,已经对别人造成骚扰了。
还有那个男人对于姐姐的感情有那么深吗,当年她还是个十岁的孩子,就什么从此成为她奴隶了?
一开始我还以为男主脑子有病,对未婚妻这样,未婚妻脑子也瓦特了一天就被勾引了,艺术家电影里面有魅力buff啊,但是人家反转了 在电视剧,电影里,人和人的牵绊莫名都很深,格外深刻,主角好像离了别人就活不了了。
没有爱也活不了,事实不是这样的,实际上自己一个人反而大多数时候过得很平和,很开心。
两个人在一起,两个性格的磨擦,磨擦不好就是折磨,怎么会那么喜爱的?
当然世界上是有爱情存在的。
还有描述偏执艺术家的思想世界的时候,现在只要看他们拽什么高大上,非常高深的言论,很寡淡甚至厌恶,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也讲不出让人信服的情感,也没让人欣赏出来真的很美东西。
只不过是疯子罢了!
有时候这种疯子没准有点才华,拍出或写出了一些艺术精品,但那又如何?
他们是疯子,就是疯子,普通人不需要理解甚至认同他们的思想,认为他们还是什么高大上有才华艺术家?
爱情戏也拍了几个片段,然后说这男的离不开这女的,很爱很爱她,离了她世界没意思了。
爱情不是全部,何况对方都不爱你了,放弃爱对方,自爱,好吗,为了自己的尊严自爱也行。
爱情不是全部,自己才是全部。
我爱看那些纠缠爱的要死要活的爱情故事,甚至想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同样从现实角度没有那么要死要活的爱情。
除非精神有问题。
或者少有的真爱可能是这样。
咋看这个题目,我怀疑自己怎么会收藏在云盘里的,总之先下载了再说吧。
虽然最终结果确实是歌颂爱情的,不过总觉得怪怪的,但电影的反转很到位,我也想不到。
一个盲眼模特在摄影师家中被烧身亡,摄影师被排除嫌疑,只算是意外事故。
有一个记者觉得这事没那么简单,挖掘出来指不定是个大新闻,真相可以写本书。
找到一家出版社寻求合作,找摄影师做专访,找摄影师的姐姐挖消息,结果把自己的未婚妻也牵扯进去,导致身亡。
这故事才进展一半,后面的才是真正的反转和真相。
事实是,这是记者准备的一盘大棋。
他是一个默默无名的编辑兼翻译,偶遇盲眼女友,从此爱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到了偏执的地步,女友受不了与其分手。
想不到被一个灵感枯竭的摄影师看上,要求她做模特,百般拒绝。
这次变态姐姐上场,绑了盲眼女友,迷晕烧了给弟弟激发灵感,可惜傻弟弟没跟上姐姐节奏,照片没拍好。
而姐姐与弟弟如此变态,也是小时候家庭原因导致,从小被亲生父亲猥亵性侵,捅死父亲后拉父亲的学生入局,从此一生绑定。
而父亲的学生长大后成了出版社的名编辑,也是姐姐的奴隶,记者这盘棋谁也没落下。
网上找了一个打算自杀的女生假扮自己的未婚妻,吸引摄影师的兴趣,挖墙脚来做模特,未婚妻假装被记者伤透了心,飞蛾扑火。
最终被烧死的是变态姐姐。
3个罪人,一个以死抵罪,一个坐牢从书里得知燃烧中给他领导的女尸竟然是最爱的姐姐,一个从记者口中得知死掉的是自己的女王大人。
3个人都废了。
记者给了假未婚妻新护照和钱,无视她的假戏真做的表白,绝尘而去。
最后记者烧了盲眼女友的盲信:我知道真相后才觉得与你分手(内心OS:你说了不算),因为为你报仇会脏了我的手,不配做你男朋友,所以要在那之前与你分手。
大概就这意思吧,我忘了原话了。
只是终于恍然大悟,原来电影片名在这里。
导演,鬼得很啊!
可能是我观影数量较少,看完最大的感觉是:日本人真变态!
全电影是以书本的形式在做表达,在电影尾部通过书本作者向小林编辑口述作为终章,电影结构设计层层揭秘,最后讲述的第一章才使得所有真相清晰还原。
基于这部电影的简介,看了电影的开头部分的时候,还以为大火背后的隐情是摄影师是无辜的,我果然还是太善良了。
一切的根源是木原坂姐弟的父亲,资本家兼大学讲师,这样的情节设定可以使得姐弟不为金钱奔波,安心做好变态。
木原坂父亲性侵自己的女儿,家暴自己的儿子,最终导致儿女性格的扭曲,并在姐姐11岁的时候合力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借用小林之手逃脱罪责。
电影中的两场大火,一场是木原坂姐姐放的,一场是恭介放的。
第一场火,死的是恭介的前女友,一个美丽、生活乐观而有眼疾的的姑娘——亚希子 ,他是被小林和木原坂姐姐抓去关在了屋里,并被姐姐放火烧死了,此时木原坂雄太因为太兴奋而没有将活人被火烧的场景拍摄成功。
在拍摄蝴蝶获得摄影大奖的之后几年,他都没有拍摄过让自己兴奋的东西。
第二场火,也发生在木原坂雄太的家中,但所有的一切都是恭介做的局。
设计让雄太勾引女朋友百合子到他家,拍摄极具表现力的照片,嗯,网上也有不少诱惑大学女生拍摄全裸写真然后啪啪啪的故事嘛,大家你情我愿罢了。
当然,略带监禁性质的都是因为女人本身生活毫无希望且脑子太蠢,不是还有监狱的服刑人员控制女狱警的新闻吗?
诸如此类,大同小异。
到最后才揭晓,火中烧死的是木原坂朱里,她最亲爱的弟弟这次成功拍摄了照片,惨不忍睹的尸骨也被自己的禁脔小林目睹。
接下来是人物:雄太还算正常,只是有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和审美的不同寻常,杀死父亲不是他主导,估计姐弟乱伦也不是他主导,抢亚希子也是姐姐干的,他极具侵略性想抢别人的女友,但也没有主动亲手对谁暴力威慑,他只是诱惑而已,还是那句话,愿者上钩。
被恭介贴身采访,这种危险边缘的行为,也让这个内心灰暗长久无波澜的人感觉很刺激吧。
朱里跟弟弟乱伦,11岁的年纪就可以亲手杀死父亲并轻松脱罪,将事业有成身材壮硕才貌俱佳的小林当成禁脔,迷奸恭介后就告诉他自己就是杀害他前女友的凶手,这种对身体和心灵的暴力和残忍,想必她很爽吧。
小林是个可怜人,当然也是帮凶。
被人当禁脔的感觉貌似还挺享受,要不然怎么会爱上朱里?
这就是一段心灵上的SM故事。
人的内心哟恭介是这个爱情故事里真正的主角,嗯,如片名所讲,这真的是个爱情故事。
他也是个变态,可以因为对失去亚希子的恐惧而日日跟踪她,可以为了复仇而做一个大局,亲手杀死仇人,让所有的仇人都得到应有的惩罚,而这一切都是出于对亚希子的爱,为了复仇而选择在内心跟亚希子分手。
工作和处事如此执着,而有才华的小哥,他本不该如此落魄,可能是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又或是出版业并不好混吧。
人性内心的毁灭欲望和对火的崇拜都在本片中得以表现,这大概也是破产版的金阁寺大火吧!
不过,经由三岛由纪夫笔下的金阁寺大火,是因为被人嫉妒金阁寺的美,才遭人毁灭,固然第一场火的死者亚希子可以赞一句美好,但本片雄太仅仅是喜欢火中燃烧的人体而已,落了下乘,这也是我唯一能找到还阔以改善的地方。
去年冬天,和你分手。
你呢?
跟前任分手用了多长时间?
对一个的完美复仇法,莫过于用敌人使用过的方法来用对付他,也就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自己曾经受过多重的伤,看着敌人经历同样的痛苦,自己就会感到有多酸爽!
随着电影剧情的进度,谜底在不断揭开,感叹男主失去女朋友的痛苦,但同时也怨恨他为了弥补自己的痛苦却将局外人(新女朋友)拉入局且白白送去性命,但电影的最后又一次反转,原来烧死的并不是 松田百合子 而是画家的姐姐,这种反转的感觉令观众看后也莫名的酸爽!
既洗白了男主,也将男主复仇的对象一一惩戒!
不过其中有一个关键细节并没有交待清楚:男主用什么方法将画家支走?
画家在走时松田百合子 明明是没用手铐固定在椅子上,但画家回来时发现不一样的场景不会怀疑吗?
且警察最后询问时,他也并没提出疑问!
他是变态,但他不傻啊?!
如果这个细节导演交待清楚了,电影的完整性将进一步提高!
时隔许久又有了想要写影评的冲动,电影中的角色名字太难记了,我就按照我记忆中的角色名字来谈一谈。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男主,就像电影中呈现的,男主一直以来平淡甚至失败的人生中,他的爱人盲女对他来说就像是人生的救赎,是他的灵魂伴侣,所以他很爱盲女,以至于怕失去对方,跟踪对方上班。
他对盲女的爱、他对工作的热情和他对任何事情的执着,我认为这些都为他之后的复仇行为初步埋下伏笔。
看完电影以后,回想整部电影,我认为很多画面都为男主的复仇埋下伏笔。
比如有一幕,男主晚上坐在电脑前疯狂打字,男主的假未婚妻站在他身后一手扶着男主肩膀,露出欲言又止并且担忧的眼神,而男主的回应是一个疯狂的眼神;比如男主多次盯着变态弟弟拍摄的蝴蝶获奖照片,获奖照片代表着罪恶深渊,你凝望着深渊,实际上深渊也凝望着你,代表了男主的黑化;比如电影中多次出现燃烧的蜡烛和燃烧的火把,这也是一种暗示。
男主和变态姐姐上床以后发现变态姐姐是杀害盲女的凶手,这成了压垮男主的最后一根稻草,男主黑化开始计划复仇。
复仇结束以后,男主再次来到海边,虽然电影最后没有真正的呈现出男主的结局,但是我宁愿相信男主最后是在代表着他和爱人之间最美好爱情的海边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对于男主我只想说命运弄人,只有他是明知道疯子变态的可怕,但是为了复仇,自己主动变成了和变态姐弟一样的疯子,就像最后变态姐弟的帮手男编辑说的那样,你真是一个疯子。
盲女,她是最无辜的一个人了吧,真心地爱着男主,不想让两人之间的感情变得那么累,主动离开了男主。
遇见变态弟弟惹祸上身,被变态姐姐绑架烧死。
盲女虽然看不见,但是她能“看见”如何爱一个人,如果男主能“看见”如何爱一个人,就不会有盲女的离开,即使她遇见了变态弟弟,盲女最后也许不会死亡。
如果没有这些事情,她和男主会是很幸福的一对爱人。
假未婚妻,她是结局最好的一个人了。
金蝉脱壳,假死摆脱巨额债务,用新的身份开始新的生活。
全篇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所有事情结束后,男主给他新的身份证明和金钱,在男主上车离开之前,终于说出:在这个过程中我假戏真做了。
想要以一己之力照亮男主黑暗的心,但是终究是徒劳。
男主已经回不了头了,他只是停顿了一下,最终离开。
变态姐姐,我只想说她很可怜。
原生家庭的阴影让她变成了一个虽然外表美丽,事业有成,但是内心疯狂的变态。
她即使内心再变态,在被男主烧死之前,仍然和普通人一样感到尖叫恐惧,多么可怜。
说她自作孽不可活,感觉有点不恰当,毕竟从小经过那样可怕的经历,有几个人能是正常的。
变态弟弟,我认为他是最可笑的一个人。
盲女对他来说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因为他对盲女的求而不得和对艺术的疯狂,姐姐起了杀心,他目睹着盲女被姐姐烧死,但是为了艺术疯狂却视而不见,白白牺牲了盲女,最后也没有拍出他想要的照片。
外界所有人包括男主在从变态姐姐那里得知真相之前,都认为杀人凶手是他,但是事实上他只是姐姐的替罪羔羊,一直被姐姐控制。
电影中也有多次暗示,比如姐姐探监时命令他按照律师的要求陈述盲女的死亡过程;比如他和姐姐一起杀死了父亲以后,有一幕是他站在姐姐身边,姐姐紧紧揽着他的肩膀;比如他在拍摄一对姐弟的照片时,那对姐弟的的姿态也是姐姐紧紧揽着弟弟的肩膀,周围是一群牛鬼蛇神。
这些都是在暗示姐姐对弟弟控制,弟弟其实是帮凶,却被当成主犯。
最终亲眼目睹姐姐被活活烧死的时候,仍然可笑的在拍照片,不知道那是他的姐姐,最后代替男主入狱。
男编辑,他完美演绎了什么叫为爱疯狂。
他其实是有良知的,但是因为做了变态姐弟杀害父亲的帮凶,再加上对变态姐姐的爱情,在帮助变态姐姐犯罪的路上越走越远,就像陷入了沼泽,越陷越深。
就像他对男主说的那样,从我把刀插进变态姐姐身体里的那一刻,我就和变态姐姐再也密不可分。
诛心才是复仇的最好办法,最终得知自己亲眼看着变态姐姐活活烧死,他痛不欲生。
这六位演员颜值在线,演技在线,虽然剧情有点欠缺,但是不能否认这六位演员炉火纯青的演技。
男主的堕落黑化,盲女的美好,假未婚妻的配合,变态姐姐的疯狂,变态弟弟的可笑,男编辑的挣扎和痛苦,他们都呈现的淋漓尽致。
上一部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悬疑电影是烈日灼心,这部电影整体上不如烈日灼心,但是我认为也很不错了,反转和出人意料是这类电影的标配,虽然最后明知道会反转,但是看完以后仍然有点小惊艳。
虽然觉得它很不错,但是回味的时候总感觉有些地方欠缺。
我觉得男主在调查真相的过程也太容易了,但是毕竟电影时长有限,导演把电影的重心放在了结尾。
还有就是电影结尾用男主在海边点题去年冬天和你分手,感觉有点生硬。
整体上还是推荐的。
美国影视各种题材遍地开花,韩国影视除了爱情拍的好,近几年对人性的探讨也不错,我认为日本影视对人性的探讨和美国不相上下,只是方向略有不同,日剧非自然死亡,黑色皮革手册,昼颜,电影狼狈,深红累之渊等等,都是我看过的不错的作品。
国产影视什么时候能有更多优秀的题材,不再只有傻白甜玛丽苏。
最后用一句话来结束这次的影评:一部电影,一个故事,三段章节,六段人生,看遍世间罪恶。
土村芳我喜欢她!
变态杀手间的对决。
完美复仇。
故事在四十分钟开始崩坏,到五十分钟可以休矣。
看到一半轻松的猜出了所有结局 本觉下半场将会甚是无趣 但本片后半段依旧凭借充沛的情感,精湛的镜头语言和极为优秀的节奏将我深深的钉在了椅子当中 当一部悬疑片不仅仅把解迷来当作他的全部或是重点 这或许更能成为一部优秀的电影
看的时候有点白夜行的感觉。日系悬疑片的典型节奏,慢慢悠悠,当你快觉得无聊的时候给个转折。悬疑性还行吧,虽然看到一半基本就猜到结局了。最后几分钟点题点的有点刻意。还是不太喜欢这类片子,没有恍然大悟的那种快感,全程婉婉道来,不过瘾。
令人毛骨悚然的复仇,反转精彩,叙事结构不错。
同样是讲燃烧,日本人着眼家庭伦理,韩国人聚焦社会问题。但也只有霓虹人擅长,把这么变态的故事,最后拍成了纯爱。为了爱,一切人物动机都能理解。当你告别时,他将为你复仇,化身怪物。
瘋子的邏輯無法理解,你殺就殺了幹嘛還到處說
悬疑大毛病没有,就是部分需要些巧合,不够完美。感觉岩田刚典换个装束换个角度换个打光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很神奇。看到最后还是斋藤工的角色最惨。
现在的悬疑电影为了反转逻辑都不要了。
我真的很讨厌这种推动剧情原动力是因为主角有病,变态,是个疯子……的悬疑片。因为有病,所以不需要逻辑是吗?ok我服了。
黑化前的男主真是将斯文败类诠释到了极致,顺心和颜悦色,不顺脸说翻就翻,失去了哭爹喊娘,把我恶心的不行,和这种男的结婚真是生不如死,结果后面来个反转。。。讲真这种坏人最后一刻把所有办案过程娓娓道来的反转方式真是最没水平最无聊至极的了,不管你做的多神乎其神,多没有下限,多意想不到,我在看了那么长时间发现都是废话的时候也没心情听你讲一个新故事了。
为了强型反转无视观众智商看得人非常生气了
日本的纯爱与变态一直是两个极端。这种为爱复仇的以暴制暴,以变态制变态故事,在悬疑犯罪题里材更为突出。悬疑成分基本都在故事的叙事构架上实现,把序章和第一章的内容放在影片最后结合真相做了一个结尾,增加了悬疑性,是非常聪明的技巧。整体还不错!
反转可以,但是大剧情有点扯,节奏有点拖
精细的工匠摄影,典型的情节驱动。“反转”对我而言没有什么看头,更没有什么意义
以为是羊入虎口,结果是羊来复仇把狼搞死了。最后的半小时解释完全没有意义。男主角演技太差了。
没有一个正常人,一堆怪物,想要向怪物复仇,首先要把自己变成怪物
民工团友太弱。结构有点意思。但你挂上变态的衣服,其实里面是纯爱就不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