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惩罚

El Castigo,The Punishment

主演:安东尼娅·塞赫尔斯,内斯托尔·坎蒂利亚纳,雅伊尔·尤里,卡塔利娜·萨韦德拉,圣地亚哥·乌尔维纳

类型:电影地区:阿根廷,智利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22

《惩罚》剧照

惩罚 剧照 NO.1惩罚 剧照 NO.2惩罚 剧照 NO.3惩罚 剧照 NO.4惩罚 剧照 NO.5惩罚 剧照 NO.6惩罚 剧照 NO.13惩罚 剧照 NO.14惩罚 剧照 NO.15惩罚 剧照 NO.16惩罚 剧照 NO.17惩罚 剧照 NO.18惩罚 剧照 NO.19惩罚 剧照 NO.20

《惩罚》长篇影评

 1 ) 为爱情孕育的荒唐

涉及剧透|这是一部关于女性意识的片子。

一开始的简介使我对这部影片没有一点设想,但女主的演技真的很棒,一开始孩子丢了的时候她的态度很奇怪,是一个看上去过于冷静的母亲。

而这一切蛛丝马迹随着电影的发展得以解惑,真相如抽丝剥茧般呈现,随着女主的爆发,道出了这个电影真正的主旨。

“你是在说你不爱你的儿子吗?

”“我爱,我只是不想当他的妈妈。

”“你是在说你也不想当我的妻子吗?

”“我早就不是你的妻子了,我是你孩子的妈妈。

”她不想要这个孩子,她的爆发是终于能将这个事实和丈夫和盘托出,她感受不到养孩子的喜悦,当周围人说到再苦再累当看到孩子的笑容的时候一切都值了时,她说,我只会回想起我牺牲了什么。

那一刻我真的十分理解女主,女人,不是家庭的牺牲品,为了所谓爱情而孕育生命实属荒唐,她从怀孕那一刻开始,所有的社会身份都被剥夺了,只剩下一个,那就是母亲。

女主一直在说自己是个好母亲,完美的承担了母亲的责任,只是没有爱。

她能感受到她的儿子也知道自己并不喜欢他,其实这只是女主感情的一种投射,女主真正不喜欢的是只能做“母亲”身份的自己。

所以她不想找回儿子,所以她过分冷静。

电影在森林中儿子与母亲没有情感的相望中结束了,我坐在电影院里只感到窒息。

 2 ) 你让让全职带娃的男人情何以憾

对片中的母亲无感,一点都不同情。

我是男的,我们家两套房子是我买的,家中主要开支是我支付,从小孩6岁开始我自由职业,电影里说的什么带小孩看病、送小孩去补习班、辅导小孩功课、亲历亲为陪小孩游泳、乒乓球、围棋、象棋、PS4、台球等除了钢琴(本人不会,只能兴趣班,小孩也不喜欢,学了个大概就放弃了)之外的各种兴趣爱好都是本人亲历亲为,除了做饭,我只做早饭,正餐手艺不行,作为一个父亲我对影片中的母亲感觉就是有病~!

如果非要对养小孩这件事情加一个附加条件,那就是:不能在各方面没有准备好的时候要小孩。

如果一直没准备好,那就一直准备,一直准备不好,要么别要小孩,要么,电影里的各种糟心事儿就是必然。

再说到底:问问自己,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自己的能力匹配不匹配?

把残酷的现实归咎与性别,除了无病声吟一番能解决现实问题?

 3 ) 孩子,不应该成为婚姻的压舱石

这部电影和《坠落的审判》一样,都是因为婚姻的无效沟通被孩子放大了。

大部分评论觉得这部电影是从女性的角度来控诉生育对女性的剥削,但几个细节让这种立论有商酌的余地。

Ana知道自己不想要孩子,但又怕失去Mateo,所以从怀孕的一刻起,就觉得委屈了自己。

之后的7年,她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事业,带着怨气来扮演一个好母亲。

从和她母亲的两次对话,可以看出她更倾向掩饰问题,而不是直面。

最后一幕,她说也许孩子的问题是因为他感知了自己对他的真实想法。

反叛,只不过是孩子为了博取关注的途径。

她终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如果有机会重来,她会选择生孩子之前就和Mateo分开。

生育,对Ana来说,是错误的。

但她也说其他母亲都认为值得。

所以,于其说这部电影是女权主义的伸张,其实更像是在探讨婚姻的本质,即两人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否有足够的共同点而生活在一起。

假如这个基础不稳,孩子的到来,短期也许会转移注意力,但一旦有机会,爆发起来只会更严重。

这样的婚姻,孩子不是压舱石,而更像堵在火山口的石头。

 4 ) 真的乐意成为父母还是仅仅因为世俗的绑架

一镜到底,85分钟的比较短的电影。

对卢卡斯来说是惩罚,对两位父母来说也是,也让女主意识到了很多内心的想法。

男女主的家庭模式,女主是强势严厉的妈妈,男主是唱红脸做老好人的爸爸。

但是虽然一直说着疼爱孩子要给孩子更多关注,事实上却并没有做出很多实际的行动。

比如即使认为需要说出真相但是实际上还是过了很久才选择坦白。

女主的的妈妈对待她和她对待自己的小孩感觉存在一定的类似,她的妈妈忽视她的声音和需求,比如她不能吃披萨对麦麸过敏,但是她的妈妈却坚持,“是的妈妈你是对的,你比医生更懂”。

世俗里面去认定你是否是一个好妈妈的评判标准,是你是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但这只是一种道德绑架。

男主虽然一直在强调他爱孩子,他没有逼迫女主辞去工作,但是实际上其实女主看似有选择实际没有选择,她要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方方面面。

对于女性来说,生育就像是选择了一份无法再更改的工作跳槽,即使这个工作再烂,原来的工作再好,她都无法把这个孩子塞回肚子里面去,她只能继续去做妈妈这个选择。

有些女性可能跳槽后发现,孩子带给她的成就感更深,她更喜欢这个,那是很好的决定;但是对于另外一部分女性来说,生育并不能给她带来任何的幸福。

男主所做的一切只是在带着孩子去做他原本就喜欢的事情,孩子只是顺便带着。

这种往往就是现实生活里面的一部分会说着自己也为家庭和孩子付出了很多的人。

男女主的情绪控制也能窥见平时里面他们对孩子会是什么状态。

男主看似温和但是实际上在疯狂按喇叭,女主的崩溃需要一定程度的稻草。

而且其实本质上双方的焦急,感觉更多来源于外界会对他们的评价,认为他们不再是好父母,让他们抬不起头来。

你是否真的想做父母还是在有了孩子以后的别无选择,同时因为自己有一定的责任心所以不得已而的呢。

一个比较小的短片,还是可以看看的。

高潮在于最后两个人的争吵吧。

 5 ) 互相惩罚的家庭不幸得特立独行

2025.4.26卢米埃侨福芳草地 2025北影节第二部前期铺垫很长,漫长反复的情绪发酵,那些残酷伤人的话终于说出了口,开始真实面对自我的时候,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原点,结局很灵,值得一个最佳影片。

惩罚这个片名确实抓住了故事的灵魂,在这个特殊情境下,惩罚是双方的,一是父母故意把小孩抛下,用丢弃的惩罚让小孩学会乖顺,算是一种不够完善的教育方式;二是孩子的失踪对父母丢弃的反惩罚,用失去引起父母的愧疚,愧疚可以操控,甚至可以通过舆论让父母社会性死亡。

随着剧情的推进,当母亲从强硬-委屈-脆弱-歇斯底里的情绪一路走来,撕下母亲的面具,一个真实的女人浮出水面,孩子对母亲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惩罚?

是对母亲身心健康的损害,是对母亲个人时间的侵占,是对母亲职业发展的挤压,在一个家庭里,总是会有付出者、享用者,但是在社会、传统、习惯对母职的全面要求下,母亲不得不成为付出得更多的那个。

不是每个母亲都能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从而对冲辛苦劳作和放弃自己的痛苦,但是母亲作为一个职业已经被送上神坛,所以一代又一代的女性献祭自己的全部去托举下一代,殊不知这些母亲本身也是被上一代女性托举起来的,在她能选择的时候,最安全的,顺应社会潮流的选择就是继续托举下去,那么多人的辛苦培育造就的女性,为什么不去享用世界,为世界创造新的高峰,而是回归家庭,寄希望于下一代享用世界?

这种“本该如此”的规训已经内化为一种自驱力,成为了刻在女性DNA里的魔咒。

当然,也有女性喜欢成为母亲,乐于养育下一代,但是也一定有不乐于此,有被“爱”和“责任”困家庭中的女性,但是她们不敢说自己不爱孩子,从来没有在养育这件事上获得过快乐,她们羞于承认自己在其中经历的身体和精神的痛苦,仿佛那是对母亲这个名词的亵渎,让一个女人说出这些看似残酷又无比真实的话:她根本不想找到失踪的孩子!!!

这一段简直是这部电影伟大的成就,但是就在真实赤裸裸地展示其杀伤力的时候,消失的孩子突然出现了,失控的情绪瞬间冷却,一切仿佛还要回到轨道上,但是母亲没有凑上前去关心孩子,她只是苦笑着,冷漠地看着孩子,或许她也没想好要怎么继续这来之不易的真我,大概率这份母职惩罚即将继续…每个人都应该面对真实的自己,因为只有真实的表达才能让人感受到真正的关心,当然有的孩子天生就是不服管教,但是孩子也一定能感受到不爱,也会用自己的方式争取关注,或许一切就这样一步步走向了另一种极端,所以一切问题还是回到源头,无论是婚姻还是生育,爱和甘愿都必不可少,不要让惯性成为人生中环环相扣的惩罚的开始。

 6 ) 《惩罚》:女性主义与一镜到底

本片关注的话题很有意义,在女性主义越来越火热的现在,家庭关系、夫妻分工、对孩子的教育以及婚姻和生育给女性带来了什么等等话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片通过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直戳戳地把这个问题挑了出来。

我们可以看到,女主角在这个家庭中成为了所谓的“好妻子”(其实也就是她自己说的“好妈妈”,之所以这里说是“好妻子”,是说她负责照顾孩子的一切,而丈夫则是甩手掌柜)但却不是一个所谓的“好妈妈”(这里指的是心理层面上她并不爱孩子,并且也并不希望孩子出生,这与一直限制住女性的所谓“伟大的母爱”“背道而驰”),而男主角则是一个所谓的“好爸爸”(因为在孩子眼里,压力和限制来源于妈妈,而爸爸更像是一个“英雄”,带自己玩,满足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个“好丈夫”(他并没有关注到妻子的压力、妻子被迫失去了自我的状况,而是自以为是,且认为妻子所作所为理所当然)。

在这种矛盾中,真正尖锐的话题被激发出来。

虽然片中没有给出结论,但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倾向。

不足之处在于,片中矛盾的推动、主题的揭露等,基本上是靠台词来完成的,影像的表达有所缺乏。

制片人阿德里安·索拉尔说,本片拍摄了七遍,最终敲定使用的是第六遍。

虽然拍摄中留有一些以防万一的剪辑点,但最终并没有用上,所以本片是实打实百分百的完全一镜到底。

然而,一镜到底在本片中到底意义有多大,我个人是持有保留态度的。

制片人说这是为了塑造“真实感”,但我觉得在本片这个内容的展现上,一镜到底能否塑造“真实感”、能增加多少“真实感”、这一部分“真实感”到底有多大意义,恐怕不甚明晰。

反而,这使得片子节奏缓慢且拖沓。

不过,这倒是客观上掩盖了一部分故事情节本身内容的简略(对于长片来说略显不足)以及大量依靠台词表达主题所造成的单薄,而使得主题本身更加凸显了。

 7 ) 《惩罚》:一镜到底与身为母亲

智利/阿根廷影片《惩罚》,荣获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奖,由本届“天坛奖”评委会主席张艺谋和演员葛优揭晓。

张艺谋认为,好电影需要在情感表达、价值传递、内容叙事、艺术呈现上相得益彰。

一镜到底,是摄影炫技还是叙事必须?

《惩罚》,正片85分钟,一镜到底是最醒目的视听语言。

一镜到底,似乎是电影人的执念。

从1948年希区柯克的《夺魂索》开始探索,到2002年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俄罗斯方舟》、2019年萨姆·门德斯的《1917》,时有令人惊叹之作面世。

据说张艺谋导演的《满江红》也想玩一镜到底,最后不得不放弃。

在映后交流环节,《惩罚》的制片人阿德里安·索拉尔说,和导演马蒂亚斯·比塞7年前合作拍摄影片《战争的回忆》时就用了一镜到底。

《惩罚》排练了5周,拍了7遍,用的是第6遍拍摄的版本。

索拉尔说一镜到底,是为了“真实感”。

《惩罚》故事极简,一对夫妻在森林里寻找丢失的七岁儿子;人物极简,只有两个男女主、三个配角;场景极简,全部故事发生在一座幽深冷清的大森林里。

“三一律”的舞台剧风格,很适合一镜到底。

镜头始终追踪男女主的身影动作,直怼男女主的脸部情绪,警察搜救等有动作感和推进叙事的场景都没有呈现。

车内的冲突和森林里的寻找,使用了大量摇晃着的手持镜头,增加了真实的现场感和观众的代入感。

整个影片有一气呵成的流畅感,时空完整一致的连续感,情绪起伏变化的丝滑感。

但是,故事情节在真实时空中的缓慢推进,不断重复的呼喊(语言)和寻找(动作)导致无法避免的冗长多余,缺乏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

一镜到底营造的完整时空,使向晚的幽暗森林拉满了令人窒息的氛围感。

如果没有一镜到底,这个极简的平常故事和靠台词推进情节的影片不必登上大银幕。

葛优在揭晓最佳影片时开玩笑说,好电影要比中场休息,观众上厕所喝水之后还能一个也不少都回来。

看《惩罚》,中场10分钟回来,夫妻俩还在森林里喊“卢卡斯”。

价值传递:是生命至上还是女性独立?

《惩罚》的叙事遵循经典的三段式结构。

建置部分,母亲惩罚淘气任性的儿子,把儿子扔下车,2分钟后儿子消失不见。

对抗部分,夫妻二人寻找未果,母亲恳求儿子不要躲藏起来。

父亲不顾后果报警,警察前来救援。

结尾部分,母亲崩溃哭诉,期望不要找到儿子。

因为母亲本不想生孩子,为了保有丈夫的爱而生育,后来为了孩子辞职在家,并没有享受到平常妈妈在抚养孩子过程中的快乐和幸福,在婚姻中牺牲了事业和自我。

丢失的儿子是个不在场的麦格芬,影片旨在表达女性在家庭中的困境和独立意识的觉醒。

情节最后的反转,确实出乎意料,但也切中了当今世界普遍的女性主义议题,使得影片跳出寻亲戏的伦理窠臼,有了新的哲理深度和话题度。

影片以母亲惩罚儿子的事件开始,以母亲控诉育子过程中满腔怨恨的心理结束,实则受惩罚的是女性,身为人母在受到社会制度和父权话语的惩罚。

这样一部恐育大作,击中了当下职场女性的痛点。

不过,作为老母亲的职场女性,我无法接受一个母亲在儿子丢失、生死未卜之际,说出其实希望不要找到儿子这样残忍自私的话来。

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和生命的价值,哪个更值得尊重和选择呢?

影片并没有给出答案。

故事是个开放性的大结局,警察终于找到了儿子,父亲喜极而泣地迎上去,母亲却停留在原地,一脸茫然地看着这一切。

这场短暂的寻子过程,暴露出原有家庭多年来隐藏极深的矛盾,使得一个看似美满的家庭在瞬间分崩离析。

当丢失的儿子找到了,这个家庭还能恢复如初吗?

恐怕受伤最深、最受惩罚的,还是儿子吧。

一个不愿意被母亲带到世间来的孩子,一个被母亲惩罚走丢了还不被母亲愿意找回来的孩子,何以生而为人?

《惩罚》:一镜到底与身为母亲

一个聚焦丝路电影的新公号,主打短视频影评。

 8 ) 爱的惩罚

父母通过抛弃来惩罚孩子,孩子却通过失踪来惩罚父母。

一个7岁的孩子就能把父母逼向疯狂的边缘,这是爱的惩罚。

从惩罚儿子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儿子失踪的紧张,到久寻不见时的自责和疯狂,缓慢地由弱到强的情绪变化。

母亲爱着孩子,却也在心里怨恨着孩子。

因为孩子夺走了她的人生。

她的工作,她的人际关系,她存在的价值。

母爱当然伟大,但伟大二字又是对母爱、母性、母亲的绑架,即你必须为孩子牺牲一切,却不能表达任何犹豫甚至后悔。

如果回到最初,女子宁愿追求自己的价值的实现,也不要这个烦人的家庭,这的确是许多困于婚姻围城中人的真实想法,许多人为家庭为孩子付出了太多,却几乎没有回报。

父母惩罚了孩子,孩子惩罚了父母,而婚姻家庭也惩罚了每一个进入围城的人。

一份爱,一份过于沉重的责任。

爱和怨恨其实是一体两面。

我不是你的妻子,我只是你孩子的妈妈。

 9 ) 看不见的绝望

有幸看了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压抑、绝望。

妻子向丈夫求救,被毫无同理心的指责丢孩子是妈妈的错,妻子向母亲求救,被指责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忽视妻子过敏事实,妻子向警官求救,被指责不是个好母亲(这里的求救是指人在崩溃前发出的各种信号暗示)。

而事实呢,在家庭中长久的被无视的付出,在面对adhd儿子背后无数的牺牲,都在被配偶、家人、社会是为理所当然后由这个事件引起绝望的爆发,妻子向丈夫长达十几分钟的控诉,是千千万万女性内心的剖白。

影片卡在孩子找到了为终点,但实际上,整个故事并没有结束,丈夫依旧并没有多理解妻子,后续的压力和指责依然压向这个母亲。

 10 ) 对女性困境的一次重新理解和定义

以这样题材的形式让女性敢于在那样的,已然陷入在一个危机关头的时分说出,一个势必会成为一个颇富社会争议的观点,这真的需要勇气。

而这样的勇气是具有时代性的。

因为这样的声音从来都仅限于在私密空间。

因为这是一种不会被承认和认可的发声。

因为谁如此公开发声谁就会被道德讨伐。

但凡看过剧的人,尤其是女性,都应该有理由相信,这在我们生活中是有发声过的,只是从未被公开地进入过公众视线。

说结尾结的不好,结的很弱的,在我看来却不尽然的正是因为这样的结尾才能更好的诠释,女性长期以来所遭遇的一个共同困境。

即即便是爆发,它也只是一次在沉默中的爆发,并不会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而剧中的女性也犹如生活的某些女性一样,只能在这样的一次危机失控中才能将自己爆发出来,过了这个时机,连她们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还有没有这样的勇气。

so,有时事件的失控并非全是危机和绝境。

我们都可以通过这部短剧(一个困境中的绝境)去重新理解,这样的困境对于每个女性的而言,是不是可以是非统一性的唯一标准?

《惩罚》短评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5分钟前
  • 发条橙
  • 较差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7分钟前
  • 你都如何回忆我
  • 较差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12分钟前
  • 北京秀才
  • 还行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17分钟前
  • 大时代
  • 还行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22分钟前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