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on»里面的代词the指的3个儿子,其中一个是困在心绪里的,还有一个是影片最后在浴室洗澡的小儿子,当然还有狼叔。
我一直以为狼叔会亲口告诉大儿子是什么具体原因离婚,然而并没有也是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一点,我猜应该是他单方面的想离婚,跳舞道出了而现任相遇,当大家享受跳舞的快乐的时候,最后的慢镜头在加上真空办的弦乐配上横摇镜头的大儿子特写,都在表明,其实狼叔和汉尼拔是本质一样的父亲,虽然感情的事情没有对错,但不告诉儿子真相是造成孩子抑郁的直接原因,这种原生家庭的夫妻关系影响到亲自关系的悲剧简直是要了血命了,最后父亲又被儿子的自杀反噬了,那种状态也是抑郁症的表现吧,小儿子也会被影响,或许宿命是一样的,其实最大的悲哀是彼此都想着自己,从来没有真心的设身处地的考虑对方,也是导演批判的点吧,比如狼叔因为童年阴影想要做一名好父亲,更多的是讨厌自己的父亲,在对待大儿子上只是弄形象工程,当然父亲也不是精神科医生,可是不告诉或许是难以启齿的真相也跟他的父亲差不多,前妻一直忘不掉狼叔,那种在儿子面前说爸爸不好的抓狂,我很心疼尼古拉斯,后妈也一直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孩子,每个人都是戴着面具在社会上生活,而父亲的事业升迁是来到新总统竞选团队里面,而改革的一部分是医保,现代的医疗体系又救不了孩子的命,大儿子死活不想在医院治病,是真的想死,那种死之前感谢父母的台词,感谢又诀别都在那杯咖啡里,本片还有一个点是大家的无效沟通和电话打扰一切,狼叔和前妻貌似大部分是语音信箱,无论谁谈到生活的事情总有工作上的电话,本片真的真的被低估了,我觉着比导演的前作三部曲的第一步父亲好。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家庭变故给每位成员带来的精神创伤和伤害,很可能成为生命中永远无法抹除的烙印。
当我们苛责父母时,又是否想到,他们曾经也是受伤的孩子;当父母教训孩子时,又是否记得,自己也曾讨厌父母的行为;孩子倒在枪声中无疑是最大的悲剧。
可事实上,每一个人都被困住了。
孩子正竭尽全力阻止家庭分崩离析,甚至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去堵住裂缝。
可是裂缝又怎是一个人能堵住的呢?
比起堵住裂缝,或许我们更应该接受裂缝存在的事实。
讨厌也好,喜欢也罢。
有一个很残酷的事实就是,我们避无可避的变成了父母的样子。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2022)6.82022 / 英国 法国 / 剧情 / 佛罗莱恩·泽勒 / 休·杰克曼 劳拉·邓恩
结局万万没想到…儿子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可能接受了心理治疗,痊愈了,大学读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写了本书,父亲是他的第一位读者。
都是父亲幻想的happy ending。
儿子最终还是选择自杀。
他始终不愿意吐露自己的心声,当然 这对重度抑郁的孩子来说确实很难,父母心疼儿子但做法却不理智。
他声嘶力竭央求父母带他回家,只是他对于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抗拒,他说自己想通了,不会再做什么让他们担心的事,只是他对生活失望,不愿接受任何人的救赎。
心理医生说中了,他就是会找机会再次自杀 而第二次他不会再像第一次那样“失手”。
心理医生已经做出很严重的警告,不能拿孩子的生命打赌。
但面对孩子的央求 他们还是于心不忍,把他接回家。
破碎的关系不会因为短暂的共处而修复,短暂的幸福假象可能会给孩子再次带来打击,儿子再次见到父母这样和谐的一幕 表面看起来挺幸福的 却再次选择了结自己的生命。
因为他自己也知道他永远回不到童年幸福的时光。
请忽略字幕错别字有时候很羡慕那些伤害自己的人,至少我连伤害自己的勇气都没有。
我害怕当父母发现而痛苦,我因为他们的痛苦而更痛苦。
就像我现在的工作,虽然努力想去做好,却总觉得无法做好。
因为之前工作没做好所带来的痛苦好不容易化解,却又被他人提起,过去和现在的“不好”混在一起产生浓烈的痛苦。
我厌倦痛苦,可却无法摆脱这个痛苦。
只有当我像片里儿子那样“与世隔开”才会缓解那份痛苦。
忽略那个错别字虽然父母没有说出这些话,我把自己陷在这些话中而自我压抑,我害怕真正听到他们说出的那一刻。
愿当我很久之后某个晚上,我翻出这篇文章,已经走出这份痛苦。
严重抑郁的时候,是没法自杀的,严重抑郁人的状态是极端退缩的,只有在抑郁症的康复期,才有心力去自杀。
这是电影不科学的地方。
有一个影评讲到了点子上,就是中产阶级的世界本身就没有出路。
他和他儿子严重的困在这个幻觉里,就是始终坚持无论怎样,都要有个温柔善良的媳妇儿,有个聪明可爱的子女。
他自己并没有改变自己,他仍然是主要时间在工作,在实现抱负,没时间陪伴无论是旧媳妇儿、旧儿子,还是新媳妇儿,新儿子。
我觉得资本主义那一套,就是所谓的团队和管理技术,都是用来支持团队领袖去成功的,如果你天赋好又恪尽职守,那么你会发现整个系统都在赴汤蹈火的支持你去勇攀高峰夺得金苹果,但如果你想去处理夫妻关系、父子关系,那对不起,你会发现谁也帮不了你,你瞬间变成一个毫无行事能力的瘪三,对待孩子连一句话都说不完整,更别说抵达他的内心。
儿子如果想自救,就要看穿自己所处的虚伪世界,脱离这个虚伪关系的掌控,哪怕阶级下坠烂到尘埃里,也要作为一个人亲身体会,而不是求父母改变,父母无论怎么改变都只能在他们那套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腾挪,休杰克曼的改变就是重组家庭,重新生后代,他就算能辞去工作,也不可能扔了凡妮莎和西奥去陪十几岁的儿子。
妈妈也不能为了儿子辞去设计师的工作,那样首先自己都保不住,怎么去救儿子,而且一个工作也是一个人的社会体面,没了丈夫再没了社会身份,简直不可想象。
作为系列续作,主旨的优秀或主演的敬业代表不了作品的优良。
看该类型电影最痛苦的感受,莫过于让观者无法泛起同理心但又被强行拖入一场道德审判。
先说主演们,毕竟也算是该片宣传的最大亮点之一。
对于关注青少年抑郁症的主题和对父亲忏悔情节的过分宣传,在这两者之间明显没有平衡可言。
当我感受到满满的精英上层的悔恨高于前者时,狼叔再卖力的演绎都会令我反感。
全片的立场性反而不如霍普金斯的一句so what。
当然可以代入为同样作为儿子的狼叔为son的核心,但我们并不指望这种说辞能对社会有所功能性的影响。
毕竟,该片还是利用了典型的弱势问题来讨论家庭现象,就自觉负担起了一定的责任。
小演员的演绎在我这里是不错的,而且是最后一段情节的设置,是符合文学性的。
核心问题是刚提到的父权制社会体系下对个体的忽视,但电影并没有完全点开命题或尝试着力批评。
可能是缺乏一场较好的对峙戏,或者是一开始母亲角色身份的话语权削弱,让剧本完全停滞在传承和男性教育的自我感动与悔恨中。
当然,这也无法令人看到对抑郁症孩子问题的关注。
另外相对于前作,缺乏很好的电影镜头语言来辅助对病情的关怀,加之狼叔戏份的比重太大,牺牲了让观者沉浸入抑郁症青少年心绪的可能性。
这种让步导致的局外人视角,加之浅薄的批评和过于白男精英的代表性,让一切看起来可笑又可恶。
最后的最后,5.5分。
「不语」,公众号“不著”每周二影视单元,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willyi_")个人喜好,欢迎讨论,拒绝骂战
看完了《困在心绪里的儿子》我感觉前作的光芒太闪耀了,闪耀的点并不是说故事怎样光怪陆离,更多时间是不仅有霍普金斯和奥利维亚的出色演技,最主要它叙述的两条线现实和老年痴呆幻境的交织重叠真的很精彩。
反观《儿子》同样以家庭平实的角度开展故事,但缺乏夺目的叙述方法,以父母离异背景之下儿子得患精神病并最后寻求终结的故事来说还是比较平淡的。
当然影片探讨了很多包括教育,道德等多维度普通家庭可能遭遇的问题,并且我也确信原生家庭的不幸或者遭遇容易引起观众共鸣。
但影片传达的无力感,甚至是宿命论让我对导演的家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打上问号。
其实这种无力感和宿命论更多的在于,一方面最终影片的走向就是儿子了结自己的生命,但在镜头或者前言的叙述过程中对儿子内心情绪的波动并没有做更为细致的描写。
另一方面导演突出的角色不明,到底是夹杂在新家庭旧家庭备受道德谴责和工作压力的父亲,还是因为家庭剧变并且缺乏关心的儿子。
感觉导演两手抓,两手都想要。
但最终没有处理好,好像我们什么都做了,但什么都做不好,而儿子因为精神疾病缺乏关怀即便诊治之后也最终无补于事(虽然插入了一个医生强烈反对的片段,来证明并非宿命,但父母的抉择最终还是走向宿命论啊)ps:Nicholas的演技有待提高,他哭的,虽然很激烈但是少了些感动和情绪。
抑郁症,作为一种难言甚至无解的痛,潜在遍布人类个体的心灵,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看不穿、猜不透,正如影片呈现的那样……我并不喜欢这个故事,但就现实而言,悲惨的结局往往包含更多警醒,那些为求答案穷尽脑汁的自负者们,需要停下对悬疑的狂热,思考自己能否带入他们,毕竟,很多动机只是为了让他们带入自己而已……最后,知识纬度的说教终有上限,精神层面的尊重则不同,那些看似简单的伤心难过,背后有着巨大的感知黑洞,唯有治愈性质的意识流动,方能帮助他们挣脱无法开导、不死不休的煎熬时刻……
直至儿子自杀四年后的一天,父亲还在幻想“儿子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第一本小说即将出版,还在书中致敬自己的父亲”,而面对这个惊喜的消息,父亲的反应是“为你感到骄傲”,而不是“而你感到开心”,可见真正的理解和倾听在剧中从未来到。
儿子对此的反应,是正如自杀之前的,意味深长的微笑
拍完了备受好评的《父亲》,佛罗莱恩·泽勒又带来了一部《儿子》。
就像前作被译为《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那样,这次的译名延续了相同的风格——《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以至于尚未观看时,就在豆瓣讨论区发现有人打趣道,导演是不是要学习一下理查德·林克莱特,整上一出“困在三部曲”系列?
我知道这个玩笑也许有些不合时宜,因为这实在是一部悲伤的电影。
就连立春之后的暖阳,都不能驱散观影过程中被层层剥离的痛楚。
尼古拉斯在床底下藏了一把刀子,痛苦的时候就会在手臂上划两下。
而这只是导演带给观众绵长创伤中的一切微小切片,佛罗莱恩·泽勒确实是一个喜欢折磨人的导演,他越是拍得细腻到尘埃里,观众便越是被刺痛。
120分钟的光影里,每一个镜头都仿佛导演对现实生活的残酷拷问。
我们不知道尼古拉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抑郁症这条黑狗缠上,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父母离异肯定是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他的生活从此失去了太阳。
那是他的父亲,一个曾经像太阳那般光芒万丈的男人,带他乘风破浪,指引他前进的方向。
但由于父亲的出轨,这世界上又多了一个伤心人。
在母亲终日的抱怨下,父亲光辉的形象也土崩瓦解。
这对年少无知的尼古拉斯来说,他的人生已经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就像他在影片中所说,每天都活在一个撕裂的现实中。
但这并非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至少从同父异母的弟弟降生一刻起,正值青春期的尼古拉斯,终于明白有些东西要从他的生命中彻底消失了。
在原本的生活被搅得七零八乱时,他终于做出了改变,去和他的父亲一起生活。
这或许是他最后的自救,但这谈何容易。
细腻敏感的尼古拉斯,就连一片风中飘落的树叶都能使其感伤,成为改变生命进程的一次“蝴蝶效应”。
就像那堂历史课上老师讲到,“1776年《独立宣言》签署时,各州的表现仿佛一群吵架的兄弟姐妹,人人都想要主权。
”这何尝不是尼古拉斯和刚出生的弟弟之间的某种隐喻?
尼古拉斯尽力了,但有些事情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尼古拉斯的父亲在影片中有一句台词:“你见过一个散发着快乐的青少年吗?
”无论是《少年维特的烦恼》还是《在轮下》,每个孩子都必须在青春期接受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次重大考验。
对天性脆弱的孩子来说,原生家庭的不和谐,父母的过于强势,校园中遭受到霸凌等等,都有可能改变一个孩子原本的人生轨迹。
就连尼古拉斯的父亲,一个事业有成、身强力健的完美中年男人,也永远摆脱不了父亲近乎诅咒般的训斥:“你这辈子要做什么?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我做过这个,做过那个,我们该拿你怎么办?
如果你知道我现在有多羞愧……”好在他最终拨云见日,并没有不幸地沦为牺牲品,但谁又敢拍着胸脯保证,这样的教育就不会培养出反社会人格或变态杀人狂吗?
对尼古拉斯这样的孩子来说,他们到底也都是天性善良的。
情愿把一切痛苦,都转化为对自身的伤害。
但即便像他父亲这样看上去无所不能的人,也终究不能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把他从魔鬼身边拯救过来,这何尝不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傲慢,就像他不能理解尼古拉斯为何要自残那样。
当这样的事情一而再的发生,所有的视若无睹都将成为悲剧到来时的忏悔。
放眼尘世间,不知有多少孤独的孩子,正在一个个黑漆漆的漫漫长夜中步履蹒跚。
他们紧握着手中那只易碎的灯笼,花火在鬼魅般的夜风吹拂下忽明忽暗…… 我想,大多数观众看完影片后都会忍不住长叹,尤其当他们看到最后15分钟的那一幕“反转”之时。
那本该是多么美好的一段画面啊,也许它正真实发生在另一个平行世界中。
但转念一想,这何尝不是一种领悟,一种痛彻心扉的领悟。
佛罗莱恩·泽勒只不过用了一种最残忍的方式,去警醒世间所有破碎的家庭,一晌贪欢的男女,和那些无辜的孩子们。
愿每个在黑暗泥沼中挣扎的孩子,都能幸运地走出困守内心的那座孤岛,去拥抱每一次的碧海蓝天。
像尼古拉斯这种情况,确实是需要医疗和药物介入的情况了,而不是简简单单的靠情绪调节就管用的。这部电影有这样的结局能在国内上映真的很惊喜,至少能让人知道,抑郁症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心里不舒服而已。这部电影其实大部分镜头都在父母,或者说父亲身上,充分表现了抑郁症患者家属的不理解、愤怒、悲伤、害怕、轻视、不遵医嘱,等等。有些话熟悉得吓人。
影片其实满扎实的,完全不是大烂片。利用杰克曼的视角实际是为了表现他作为父亲也作为儿子的双重视角,如果用他儿子的视角,那么他与父亲的关系就不好表现了。比较遗憾的是对于儿子的抑郁症表现略单一,就只有逃学和自杀。
生涯主题就是关注病,时时有病不代表事事病,因为此病非彼病,拍真病才是真关怀,拍假病纯属胡乱来,有病隐忍是亲情冷暖,无病呻吟是社会顽疾,人要是不死难以疾病收场,人要是死了更添故揍戏状,心累无用功,费脑添伤神......
2.0
哭得停不下来对于痛苦会过于共情,虽然从来不至于像儿子一样真的生病但我知道抑郁症患者真的会痛苦到失去活着的意义。片名叫the son但这个son应该是狼叔,我们对待别人的方式总会无形中带着曾经这样被对待的影子,曾经的创伤也不一定就可以靠自己疗愈好,他希望给儿子更好的但最后也还是逐渐活成了自己的父亲。Theo会一样吗?他会看着父母感情破裂逐渐失去活着的愿望吗?有了一个更加痛苦但也更加小心翼翼的父亲,对他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叙事对创伤缺少挖掘,只是力在着重表现痛苦,从一个人的痛苦辐射到他带给每个人的痛苦,好在大家演技都在线,痛苦倒是渲染得很到位。最后一段幻想有点牵强,为了结尾而结尾,强行再渲染一遍父亲的痛苦。剪辑确实不如《父亲》惊艳,一些镜头语言的插入也显得莫名其妙,但感觉还是高于平均水平的。
我已不想再看任何探讨家庭关系的英语片,尤其是父亲出场永远西装革履每天在80层高360度全钢化玻璃背景是纽约CBD的摩天大楼里开会的那种,太无聊了...还有,2022了,不要再倡导为了家庭放弃事业了好吗,真想回以霍普金斯那句 “So, what?”
致郁系电影预警。本片四位演员的表演都是很在线的。探讨的问题很多,比如重组家庭的父子关系、前夫前妻的关系、跟现在家庭的关系、父子之间的情感交流问题、抑郁患者的治疗问题、理性还是感性的问题。最终爸爸的选择,恐怕就是美式用爱发电系列,但毫无疑问地错了,病得如此严重,只能是住院让专业人士治疗。不知道是否是一句主旨,霍普金斯说:未来不在华盛顿,而在敏感词——就像是本片的所有情节一样,这个故事更贴合我国的家庭关系,而不像以往美国电影所展现的美国家庭关系。诚然,父子的交流其实一直都是困难的,且作为儿子终究会活成自己最厌恶的样子,而自己的儿子亦无法与自己沟通。最后的结局当然悲惨,站在上帝视角,当然会说一开始选让他接受治疗就好;可轮到自己的时候,情感的羁绊是很难让你做出最理性的抉择的。为本片低分鸣不平。
戏剧出身的导演是真的很会用封闭空间叙事 。这次的配乐是汉斯季默。家庭部分像是《 克莱默夫妇 》+《婚姻故事》。相比 克莱默夫妇 里面的父亲 ,这个主角他设置的过于成功了,所以最终回归家庭感觉太扯淡了。而且父亲就几乎没有成长 ,突然决定放弃事业,打几个电话的事,好轻松 。 儿子跟后妈争吵的时候有点像 婚姻故事。亲生父母坐在一起谈话十分和谐,两个人的共同目标就是治愈儿子 。他们几乎都没有争吵 。母亲扮演者劳拉邓恩本身也是婚姻故事里的律师 。精神病医院的戏份和婚姻故事里的法庭戏本质上有类似之处 。这一部的大人也太团结了,甚至儿子和父母几乎都没什么冲突 。感觉强制住院之后让他自杀更合适一点 。表现抑郁症确实也挺表象化,主要靠表演和台词。忽略校园生活 。反转是父亲的想象。
节奏有点慢
剪辑和摄影都很好,无奈剧本太无力,太多桥段泛着浓浓“八股文”的味道,犹如刚听完剧本写作课后的回家作业。
想要自由的生活就别要孩子,冲着主演看的,整体还是一般
这便是我认为家庭电影最好的呈现方式!以大量台词渲染情绪,摒弃「影展片」无谓的故作深沉与静物留白,将主题及人物融入生活化的语言表达。更注重内心挖掘与角色行为的融会贯通,即「我会说出我的心声而不是给个画面、来段配乐让观众去猜」,原始高效且合乎常理。几场争吵戏份深入人心,没有高超的剪切技巧却以极具爆发力的台词作为依托,表演上辅以更贴近「生活化」的去艺术加工处理,成片效果说服力强且深入人心。(不要纵向对比《父亲》,你便能发现《儿子》的不可多得)(给四星也不过是看不惯某些来自「高高在上」视角的批判罢了)
好像更希望结束在枪响的那一刻
关于抑郁症儿子的部分镜头表现还挺能共情的,安东尼霍普金斯老父亲故事线稍显多余,休杰克曼的演技很有感染力,结尾最后几分钟的情节转换绝赞,可惜整体故事讲得一般,观感倒是非常致郁。
3.7
电影里出现的枪一定有阴谋,以后电影中也得控枪
导演和编剧不是一个活儿
5/10 个别片段还不错 但整体来说太差了 甚至很多对话听着都特别假
2.5 到了结尾似乎变成了困在心绪里的父亲 视角有点问题 之前那部父亲还可以有体验感 能与之共情 这部把焦点放错地方了 拍法上也没有什么亮点
片名不准确,主角不是儿子反而是爸爸,着重点更多的在父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