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什么,看完这部电影,这句话就出现在脑海里面。
Without water,where is the ocean?因为是在提名之前的性骚扰指控,所以整个事件显得极具戏剧性。
这样的关键节点对于托马斯来说太重要了。
美国的大法官是终身制的,那几乎是他职业生涯的顶点。
且抛开那些阴谋论,譬如女主是受指派的政治宿敌的枪手,所有故事都是骗局之类。
说到底,没有所谓的真相浮出水面。
到最后,当年的真相是什么,恐怕也只有当事人才清楚。
但是,换个角度来说,当年的真相对于一个吃瓜观众来说真的那么重要么?
不管真相是什么,也不过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就算女主真的是个政客操纵的棋子,用于恶意中伤托马斯,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
那又如何?
当然影片更加倾向于托马斯说谎的判断,而以女主为真正的受害者为角度。
其实,这件事在那样的节点出现就注定会成为一场利益博弈的闹剧。
谁在乎真相,谁关心事实,既然明确的分属不同的政治阵营就得为自己和团体的利益而斗争,更何况这是一个没有中立位置的战场。
所以,政客们不过各自不择手段而已。
从对社会的影响来看,这是一件好事。
任何的改变都要有第一人,自此以后,性骚扰更加被美国社会所关注和探讨。
制度进一步健全,女性也更加有深刻地自我认知和清明的法律意识。
这是一场关键的审判,因为每一个人都在其中,每一个关注的人都会重新思考性骚扰的问题。
《云图》中那些投身改变的人大多数也和女主一样,被旧的社会现实击垮最终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但是,并不代表那些结果不会来,因为有他们,那些在他们余生或许都是梦想的事情,终将变为踏踏实实的现实。
作为一个成年人,习惯了用结果去判断一件事情的价值,和自己参与其中的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该好好学学小孩子,从过程去明确意义。
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即使无人认同。
影片的节奏,张力,对白都非常的到位。
当然只能算是一部伪纪录片。
不过它既含有电影高于生活的艺术,又有事实的根据。
而最终,那个没有结局的结局却能给人更深入一层的思考。
也许只能说国家不同,国情不同,但是公平,公正,是永远在每个人心中。
只是看人们站在怎样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最终又想获得的是什么?
是权力,金钱,欲望。
还是那非常难得一刻的心灵平静。
也许懂的多,想的多,了解的多,并不是幸福。
因为有无数的矛盾,在心中纠结,撕扯。
所以,让无知的人们去幸福吧!
让清醒的人们,完成担人类的进步与文明。
通过电影了解到这个案件,是女权也好,是种族问题也好;是名誉的诋毁也好,是政治的暗箱操作也好……一个问题,一个事件,一旦暴露在大众的视线底下,基本都会变味。
多余的争辩、急于表明立场的站队都不是这些受害者所想要的。
互联网的到来给予了我们更多的发声权利,我们都以为一旦我们的人权遭到侵害的时候,通过社交媒体,通过轰轰烈烈的社会舆论,通过过万甚至过亿的转发量就能为我们讨伐这些恶人的罪恶。
这一切争论得出结论之后呢?
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不曾有过陷入这样的泥泞之中的经历,所以也不会知道这些热门事件的真正受害者得到了什么?
他们的生活在这之后会是什么样子的?
同样的罪恶真的就彻底地被消除了吗?
参与“辩论会”的我们并不是真正的参与者,我以为我在为这些受害者发声,我以为我也在用我的“行动”来支持、来帮助他们,其实回头想想,我是在意这场“辩论会”的结论是否代表了我的声音呢,还是满足于这种所谓的“正义”的使命感?
如果我们不去改变,我们所面对的这些现实问题它永远会在那里。
最后说一句跟这部电影无关的话,女权主义不等于女尊,女性为何不能享有和男性一样的平等的权利?
和男性相等的机遇?
Emma Watson在联合国做女权主义演讲的时候说了一句让我感触很深的话:If not me,who? If not now,when?
Confirmation——改变历史的听证这是一个没结局的故事。
讲述了一场对美国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听证会。
故事本身以近乎纪录片的形式,非常写实的描述老布什时代因提名大法官引发的政治风波,各种政治势力的博弈,性骚扰受害者的控诉,法官的反击。
当然,从中也可小窥一下美国的政治司法制度。
作为中国人无法想像电视上播出这种听证场面会是怎样的情景,光是场景描述就足够令人不安。
而抛开故事,生活中也常常见到针对女性的话题,各种潜台词,大多数情况下,大家一笑置之,谁也不会意识到这背后的不公。
中国女性的平等地位没有经过女权运动艰苦的争取过程,被动的获得了平等,就像习惯了逆来顺受的国人,在传统思维的影响下,她们仍然是沉默的一群人。
受害人真的是“受害者”?
或者是政治斗争的棋子?
候选大法官清白吗?
真相如何,我们永远不会知道。
而结果如何似乎也不怎么重要,重要的是:把一个敏感的问题摆到台面,全社会参与进来,从而推进一种改革,从法律、社会、政治制度上真正严肃看待一个问题,真正严肃思考一个问题。
这场听证会的结果:妇女的权利受到更广泛的尊重。
作为一部电影的话,因为是根据现实去拍摄,也用了大量的真实素材,所以观赏性肯定会受一点影响的,不过整部电影的衔接都非常自然,并没有很突兀的感觉,我想这就是素材组织的魅力吧,看这部电影更多是以一种观看历史的心情去看,所以也蛮耐得下来看。
这真是一个在今天中国也非常现实的问题。
撇下电影连带的政治问题吧,我觉得女性被性骚扰的问题应该是被重视的。
也许过去我们觉得必须有实际动作才能说是性骚扰,那么今天有了这样的概念,言语上的骚扰也是骚扰。
其实今天很多喜欢开黄腔当幽默的人不知不觉也在消费着女性,也可以是一种性骚扰了。
生活中的女人,更愿意默默忍受这一切,为了保住工作、名誉、身边人的安全,站起来对自己一点益处也没有,这就是这部电影最感动的我的地方,尤其是最后读信的时候。
法律意识是不断进步的,法律制约人,但必须是为了适应人的生活人们的规范而制定的,因此法律跟随人的进步而进步。
女性fight for their rights for so many years,我们有权为自己站起来,我们为自己说话的同时更是保持着这个社会的平衡,现象已经发生,难以视若无睹。
七分。
虽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讲述角度还是有偏向性的,偏向弱者女性。
尽管心力交瘁后并没有改变结果,但对社会的影响还是积极的,很佩服勇敢站出来的女性。
后来看了《夜色天堂》后又有点质疑真相,法院的判决并不能呈现真相,有没有一名好律师才是最关键的,打官司,就是你打我,我打你了。
好的律师可以硬生生的把一桩性骚扰案改成种族歧视,通过别的方面打压来转移视线。
法庭判定的无辜者并非无辜,有罪者也并非有罪。
一次明确的性骚扰事件,过去这么多年,它在发生的那一刻起就对女性产生了无法磨灭的伤害!
这件事情的双方当事人还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学者法官(根本不能想像在更加低阶层的女性她们会在工作中受到怎样的侮辱)。
参议员质问女主为什么当时不说出来?
女主说当时如果说出来的话会很有可能影响到她的前途,做出当时不说出来这个决定是基于当时的情景判断,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男性朋友很难理解这个观点吗?!
本来社会上存在荡妇羞辱,再加上多年的学业和事业,她当时只有屈辱的忍了。
也认为其其实讲出来没有什么用)。
在后面事情的发展上证明,讲出来并没有什么用。
只有害自己的名誉受损,影响了我朋友的生活和工作。
这一切的痛苦都得女主承担,她是一个受害者受害者受害者!
心理变态狂托马斯平步青云,在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的背景调查之前他没有为他犯下的罪行付出任何代价!
影片开头一副正派人士妻贤子孝的美满家庭画面,谁能想到他这种人会说出那种下流话呢!
这么聪明这么有能力受了这么多教育的一个精英,为何还能做出这么不堪的事情?!
这只能说下流的种子是在基因里的,读多少书都没用,教育在下流胚子的脑子里完全不起作用。
教育只是这种人利用的工具。
在听证会上他那偷换概念的能力无人能及。
首先他向老男人俱乐部的参议院们隐晦提醒你们一个个屁股干净吗?
七宗罪的哪一宗罪你们没有一两个的呢!
再者挑唆种族矛盾,说是设立私刑。
只不过把私刑从树上转换到听证会!
好家伙,这两条罪行可大了,弄得他们一个个都闭了嘴。
政客当然为了党派利益拼命搅混水,他们只想赢!
最后他们赢了,通过游说托马斯最终还是当上了大法官。
谁能看清楚这件事的本质是性骚扰事件!
无关种族,党派等乱七糟八的议题.还好虽然女教授的冤屈没有被洗刷,但是社会因她多少起了改变。
比如:单次参选女性众议员的的增加,参议员也有2名女性(再也不是老男人俱乐部了,电影中女性众议员冲进参议员们吃午餐的地方,看这这些老男人不可一世的态度说了句,多么大的权力,多么小的能力!
这不是女权主义的抗争,这只是作为人的抗争!
)。
也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让女性的性骚扰事件投诉起诉更方便。
所以女主把这件事情说出来是有很大的社会意义的。
在本质上说她拯救了千千万万个被骚扰女性。
这也是民主体制的纠错机制。
有错误会犯错误但有人挑战司法促进立法,事件平息后,社会又向文明迈进了一步.电影拍的太过平淡?
看客们想有多激烈的戏剧冲突呢?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件,只要真实的表现出来就足够了。
而且这是一个很严肃很值得反思的事件,电影不仅仅是看客们取乐的工具!
女主在听证会上的表现就像她自己在片尾所说的:我觉得我在听证会上的表现是得体的!
托马斯不配做最高人民法院的大法官!
他也许逃过活人的审判,但是他终究逃不了上帝的审判.上帝说:有罪!
ps:涉及到女性的职场骚扰,(这种骚扰会被延续扩大到饭桌和团队建设中,甚至一半的培训中)。
在中国应该更加泛滥成灾,特别是这种语言的骚扰,做恶者更加肆无忌惮。
一部分女性乐在其中,另一部分女性觉得苦不堪言。
还有极小的一部分女性反抗的话,就会被羞辱说凶啦,不好玩啦,没有幽默感啦,不识时务啦……等等。
他妈的我来工作不是为了取悦你供你玩乐的,你这没教养的男性蠢猪!
我能得到这份工作是因为我的能力跟这份工作匹配,而不是我的腿长,肤白,或者其他一些明显的女性特征。
我们只想跟职场上的男同事进行严肃专业平和得体的态度对话,而且也有这个智力来进行这样的沟通!
所以请首先做一个有教养的男性职员。
不管是平级的男同事还是男性顶头上司,在自尊的女性职员眼里,你们只是性别不同的工作伙伴而已,不要自恋自大的觉得自己有性的魅力了,因为真是一星半点也没有!
This is what happens when you get ready and suddenly life slaps you in the face. But the good part is, your voice is like a beam to those who are fighting the same battles. And when people come, you'd know you're not fighting alone. Your bravery counts. And your bravery inspires.
忙碌的赚钱生活,已经多久没检视内心,已经多久没看过一页书,一眼电影,已经多久没上豆瓣了。。。
一日不上豆瓣,则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从现在起发誓,每周至少上一次因为这里有这么多安静的、丰富的人儿们,让人感到在干燥的沙漠下面,有湿润的秘密花园在。。。
今天下午是值得的,今天下午全部给了《关键判决》。
我一下子看清了,自己可悲的生活,一下子被击倒,泪流满............
2016年🇺🇸电影〈Confirmation〉《关键判决》:一部慢热的电影,真实的事件,没有结论的案件。
故事很简单,精彩程度全靠人物塑造决定,随着电影的深入,一个个角色都无比鲜活,演员的整体水平非常高,结局恰到好处的煽情也能感染人。
不过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于一个真实案件悬而未决的结果,导演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并站在了女主的一边,假设将来最终结论是女主说谎,那这部电影便成了一个笑话。
节奏很棒!
女人在生活和职场通过肢体、言语、电话、社交软件、胁迫发生性关系等方式的性骚扰很普遍,都走法律流程显然不可能,还会被人说玻璃心,小题大做。
没有比一本正经的政治剧更让人觉得无聊的了。当然这片拍的极好,用心,阵容强大,毫不马虎每一句台词。实际上到庭审开始,剧情的矛盾冲突才开始吸引人的目光,所涉及的对女性的性暗示骚扰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进步的话题。因为直到今天我们有时依然在有意无意的犯这些男人自以为是的通病。
(6.0)托马斯大法官提名时的骚扰事件听证会,HBO电视电影,不知道怎么会有人认为这是纪录片的。由于某种在我们自身及社会中长期存在的因素影响,在电影或者更多艺术形式中,当你把个体和政府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较量看似公允地让观众自己判断时,其实倾向性就已经出来了。
近期看过的最差的影视
社会要进步
1991年参议院进行保守派克拉伦斯托马斯的大法官任命听证会,法律教授希尔指称托马斯作为其上级期间性骚扰,共和党议员肆意发表攻击证人人格的评论,阻挠其他证人参与,民主党议员几乎未作出任何回应,希尔未在事发后马上说出真相就是希望避免这些羞辱和影响,后托马斯成功担任大法官至今。
每个人心中都有对和错的定义,但是绝大多数人在特定情况下未必能有勇气做出“对”的事情。这就是“社会人”,染缸出来的作品,不再单纯⋯⋯
6.8分。9.35G,已删。
不紧凑,不激动人心,不像电影
作为一个电影...居然这么平铺直叙...我无法理解!
真实的政治“性”电影,我不太感冒。
美国政治的三张王牌:同 性 恋、黑人、宗教。
2016.08.25HBO拍政治类的带纪实性质的电影真有一手,场面不大,但绝对抓人。当年的《Recount》是一部,这次的《Confirmation》也没让人失望。
历史又重演了,2018年的大法官提名也上演了几乎相同的一幕,当然结果也一样。不禁想起了丘吉尔的名言:“民主是最坏的制度,但其他已尝试过的制度更糟。”人类的能力毕竟有限,尤其是对于自身缺点的克制方面。
虽然影片对托马斯法官的形象塑造保持了公允的态度,然而导演并未掩饰自己的立场,坚定地站了希尔博士的队
最后没赢,还一地鸡毛,但是一方为赢而不择手段,另一方有所为有所不为(录像店记录),这个结局沉重不轻浮。直面政治的不堪与肮脏。就像棉被里的棉花胎总是有潮有霉的,是翻出来晒晒,还是换一条更光鲜的缎子面被套罩着?
为了还原历史,本片大量采用的当时的新闻报道素材,风格写实,却也并不枯燥乏味,凯莉·华盛顿表现不错,但《丑闻》后无论看她的哪一部作品,都无法不去注意那颤抖的嘴唇…
法律不一定代表真相
如果人类的本质是弱肉强食,你再办无数次听证会也是白搭。凯丽华盛顿的表演实在是无辜过头了,总是一副大义凛然又天真脆弱的样子,让我想到了大鱼海棠里的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