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周》,像极了曾经的《荒野生存》,很美的故事,很美的画面,很美的音乐,很美的景色,很美的……一切,一切都那么美。
但是。
我不喜欢。
不是说不喜欢电影本身,而是不喜欢故事里Ben Tyler所表现出的那种过于自我的自私。
一个人既然生活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就应该学会融入,不管你遭遇了多大的不幸,你的身边依旧会围绕着那么一批真正关心爱护你的人。
而就是这批人,才真正值得你去深深爱护,毕竟,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所以学会感恩,是一个人在生命的任何阶段都应该学会的东西。
可Ben没有,一意孤行地怀抱自然其实可以被理解,毕竟他的生命已经足够短暂。
但当他的爱人与父母已经为他的远走痛彻心扉之时,他依旧执意不愿回归,这就有点操蛋了。
逐渐短暂的生命让爱也逐渐短暂,倘若这个时候还毅然决然地抛弃身边那些真正爱你的人,然后随性地跟某个路人发生看似纯洁的SEX,在我的传统思维里就被称做大逆不道。
在Tyler身上固然有一种懂得享受自然和生活的感性情怀,但这却是建立在父母爱人彻夜不眠焦急等待的痛苦之上的。
当一个人的痛苦已经足够折磨,你凭什么还要让别人陪你一起心碎。
一个自我的人往往有着一颗比别人都大的心,但这颗心有时却又让人自恃舍我其谁。
爱是相互的,当别人百分之百地给予你爱情时,你没有理由认为这只是她一个人的事情。
真正的成熟是懂得感恩与报答,而不是固执地追求心目中的童话。
So,it's selfish.It's the fucking selfish.
其实我们国家现在这一代大部分人,从某种程度上看,跟像影片里“本”的生活遭遇一样,错误的生活教育,主流的社会价值观,驾驭着我们的生活;容不得你去独自思考生活到底为了什么?
物质财富才是我们这个社会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思考这些会让身边的人觉得你幼稚,不切实际;这其实就是我们这代人背向工业污染一样的,强制患上的“晚期癌症”,可原本我们可以过得更精彩,有很多有意义和有趣的事,等着我们去做。
最近也在一直思考,我从乡村经过大学拼死来到城市到底为了什么?
都市的繁杂,物欲横流,机械化节奏的生活让我实在厌烦至极,很想辞掉工作,远处旅行一次;可我们现实是即使你是个白领阶层,收入尚可,可是无限上涨的CPI、高价房租、一切一切诱惑及消费,让你很难存到多少钱,我们就一天天的耗在这矛盾之中,感觉就像被绑架,你纵使有心,现实让你无力,为什么在发达国家,他们努力工作就可以实现自己小理想,还能住上“总统套房”?
即使我们还剩下最后一周,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最后一周》一个生活固定、本应按部就班的过完一生时光的小学老师 本,在查出身患癌症之后,鬼使神差地买下了一辆诺顿摩托,开始了摩旅。
他在旅途中经历着、感悟着,重新审视着自己原来的生活、原来的选择。
他想换一个活法。
人生就是这样,当你踏入旅途,和别人产生交集,你会改变他人与自己的生活轨迹。
很多故事里,身患绝症的时候都是人顿悟的时机。
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他回想自己的感情,他发现自己与女友并不是太合适,这样的感情真的好吗?
他并不是因为绝症而和女友分手,而是觉得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观念不一样。
他不想循规蹈矩地活着,像父辈那样。
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月亮和六便士》里,思特里克兰德也是在寻找自己向往的生活,去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而男主本,也是这样一个人。
我非常能理解。
我们是一种人,在生命的纬度里,爱情并不是全部,还有更多值得追寻的东西。
在爱情与寻找真我的选择中,我们选择真我。
这并不只是一部公路片,它在探讨生活。
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影片。
虽然大家小学就知道裴多菲的那首诗,我个人觉得挺俗的,但这精炼的小诗还是道出了我们这种人的心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最后结束旅行的本,回到了女友身边,女友对于他当时的选择表示理解并原谅了他。
当他在旅途之中,饱览大千万象,于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发现心底之中,还是对女友的不舍。
女友对于本的接纳与理解,让我想起了《安河桥》的那句:“你回家了,我在等你呢。
”这电影里有很多首加拿大民谣,民谣的搭配与电影画面、男主的心境很应景。
这电影的精华我认为是男主和别人的对话,男主在旅店与家里和女友的对话更是值得细品的部分,有两性关系的感悟在里面。
另外截图是挺累的。
摩托的品牌,已经深入欧美人的骨子里。
我上一次在电影里看到诺顿是切格瓦拉的自传电影《摩托日记》,那里面是一辆诺顿500。
诺顿摩托和电影都挺好看。
我希望中国也能多点探讨生活的公路摩旅片。
“对于那些弥足珍贵的清晨时刻,那些从静好岁月中,领悟到的点滴,你会拼命想留住它们,生活黑暗时,它们能带来光明希望。
而那空无的大道理,看似深奥的生命真谛,则虚假惑人。
” 当看到这句台词的时候我才真正的感悟到电影真正想告诉我们的什么...一个人真正需要的一定是自己内心所倾向的..如果连自己的内心都无法满足的人却始终以他人的意愿压制自己的精神世界,那算是白活了,,因为太累..
同样是癌症,JIgsaw选择用各种奇思妙想的变态工具去“教育”人。
Ben去选择了旅行。
同样是人,做人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不过这两部电影还告诉我们,去用自己剩余的生命去“教育”人是不得好死的(死前把脑壳敲开做手术,好不容易成功了能多活几秒了还把自己玩死了---被人锯了,临死前还吞了异物,等着死后别人再给他全身解剖一遍把它拿出来弄得毫无复活的可能,春哥都救不了他。
丫明知道自己在游戏中还做那个玩命的手术可见丫吃饱了撑的)而且还得不偿失(教育了六部,就教会了俩,一个还被游戏玩死了)临死收俩徒弟还玩死一个另一个还不是啥好鸟最后还是自己媳妇靠谱给活着的那个整掉半条命,剩下半条命留着在第七部里再整。
扯远了。。。
还是Ben最靠谱,知道死之将至去旅行,买个摩托满处逛,还搞了婚外情(准确的说是没结婚婚外情)来了次野战。
总之就是哪都去什么都干就是不回家。
最后浪子回头,接受治疗,根据这些日子没六儿的经历写了书。
可见他痊愈了。。。
"To strive, to seek, to find, and not to yield."电影中反复出现这么一句话。
这是一部典型的公路电影,如果主角不是我心仪的Joshua Jackson演的话,这种类型的电影我是绝对不会看的。
电影从Ben被诊断出患有癌症为开头,到他以此为契机,寻找真实的自我,整部电影并没有如好莱坞电影般的惊险刺激,而是在加拿大自然风景的衬托下缓缓道出此片向观众们传达的信息。
印象深刻的是,Ben的那些本来从小培养便会大放异彩的才能,却因为一些种种偶然因素,随之埋没,好在在电影的最后我们最终能够看见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他的书终于出版,让人不禁欣慰。
我们生命中有许许多多的可能性,在这些可能性,也许只要有些小小的sparkles,我们的生命将会大大不同,但最终他们因为种种人为或不可抗的因素未能变为现实,难道这就注定了我们要甘于平凡吗?
Never yield and surmount them. 若能将此作为自己的人生信念,我们是否能像Ben一样找到属于我们的the Grump呢?
梦想与现实,不知是否因为最近复习政治太多的缘故,看到这两个词脑中一直反复的哲学的一个范畴关系——可能性与现实性。
我们的梦想是具有可能性的,它也许在我们眼里还显得有些飘渺,但只要一些催化剂,便会成为现实。
我们只要一直铭记这点:To strive, to seek, to find, and not to YIELD!P.S: 一直都很向往加拿大,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更加神往了。
电影中在Ben给一对情侣拍完照后,其中一位以羡慕与感谢的口气对Ben说道:I wanna say that you live in one of the most beatifu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当时,对这句话实在是couldn't agree more 了。
P.S.S:很心水这部电影的插曲,清新中带着点空灵的感觉,一同加拿大湛蓝的无垠天空。
What would you do?
一部电影就是一次旅行,当你自己在尝试进入一次旅行的时候,也许没有影片中那些出人意料的事件发生,也不会有那么默契的音乐陪伴,甚至沿途的景色也是差强人意,但那里确实有只属于你的什么正在等待着你。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对此确信无疑。
《最后一周》(One week)是一部2008出品年的加拿大电影, Michael McGowan作为导演的第三部长片作品,同时他也是本片的编剧。
相比于导演,在最近备受关注的美剧Fringe中饰演Peter Bishop的男主角Joshua Jackson可能更为人熟悉一些,他在影片中饰演Ben Tyler,一个被医生判定为命不久长的人。
影片的Imdb链接为http://www.imdb.com/title/tt1104806/,评分7.2,1300余人参评。
在构思一部电影的时候,相信很多导演都是主题先行的,“我想拍一部什么什么电影,它所讨论的是一个什么问题”。
通常,主题构思先行的电影往往不好看,因为这样的电影往往缺乏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如果想把一部这样的电影拍的好看,那么,《最后一周》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作为一部典型的主题先行的电影,本片全片就是一个问题,“当你的生命只有一天、一周、一个月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男主人公怀揣着一肚子懵懂上路的时候,就是导演开始发挥的时候了。
我们试着解读一下导演的创作思路。
影片开始,死板的正反打就着沉重的话题砸向了观众,但导演随后就用他贯穿全篇的幽默感开始了解构:一个鸽子撞在窗户上的特写镜头,一个冲自己太阳穴开枪的特写镜头,还有一个脑袋流血,躺在地上的近景。
配合这三个镜头,是一个全知视点的旁白,说了类似“当时,他有几个想法……”这样的一番话。
在影片后面的部分,这样的技法——或者说已经成为了影片的特征被多次使用,说白了就是一个小人物在肚子里憋点坏,胡思乱想,然后旁白。
把刚刚推向情绪高潮的一切再拉回影片的一个水平线上,然后伺机再寻求下一个变化。
好的影片和这世界上的很多事物一样,是以波形的概念推进的,振幅不断加大,周期逐渐变短,大的波形里包含着小的波形。
一般的电影靠事件、靠情节推动;在没有情节、或是情节不足以来推动波形的时候,导演就要用技巧去改变波形,这本片里,导演用自己技巧——直接的镜头语言、有呼应特性的、把心理活动外化的表达习惯辅以自己独特的黑色幽默气质——去控制影片的节奏和的几个重要的情绪段落。
在此之上,导演还有意地把影片的视野进行了扩展,通过历史镜头、世界各地的动物镜头、主观臆想镜头、照片、追踪探访似的路人的未来生活变化段落参差地揉在了影片里。
这么做的最大好处就是——让观众不感觉憋得慌。
毕竟影片本身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故事的,就仅仅是一段“历程”。
还不像《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同样是旅行/探险类型的电影,http://www.imdb.com/title/tt0758758/,Sean Penn 导演,8.2/10)只是情节偏向与现实感而不是戏剧性,本片可以说是在剧情推动力完全不够影片向深度发展的情况下,导演努力把影片主题和视觉感加以延展和丰富。
这么做,第一个感觉就是导演从一个侧面承认了这个片子不那么深刻,第二个就是,他希望主流观众可以更方便地接受这部电影。
最后要说的,就是影片的其他构成。
不得不说,影片的音乐是最得我心的地方,粗粗回想,影片用过的歌曲片段应该在15段以上,有很多歌词和旋律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不得不说,美国的公路电影——哪怕仅仅是沾有一点公路范的电影——与音乐的默契配合都让人感到由衷的赞叹,那种气质是生来具有的,如同几代人美国梦的一部分。
影片的最后,导演把旁白者从幕后拉到了台前,这既是对影片故事结构的一种重构,也是对影片所讨论问题的再一次回答,导演从始至终的直白让影片十分完整。
但遗憾地是,导演在影片的结尾过程中也显得过于强势,给观众留下的空间反而不如之前影片中段做得更好。
对于一部促使人思考的影片,也许在结尾的时候,导演可以不是去试图解决全片进行的题设,而是把影片引向新的问题,或者是原有问题新的变化;不是去试图完善影片的波形,而是再试图把影片的波形放在一个更大的波形里面,让观众们去试图寻找这个新的波形的一切,那样不是更好么?
就如同文章开头所言,属于我的答案也许只来源于我自己开始的那一段旅途。
2009/10/22
No one can say with any amount of certainty what Grumps actually look like. He is hard to pin down that way. However, a good rule of thumb his father always believed. You definitely know he when you see him.这个世界上,无知的人不知道Grumps的存在,挣扎的人知晓却是害怕丢失现在而妥协了自己,勇敢的人放弃了那些客观的世俗的标准,也就是大多数人执着的道路,寻找发现生命中的Grumps。
也许那个Grumps只是那一刻的,生命不限于那些静止的世界,静止的道理。
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一直在寻找,怀疑,得到,怀疑,舍弃。
然后继续寻找。
你看到它的一刻你便心领神会了。
沿着时间轴走过,途中标记了生活的坐标。
I asked a man when I was on the road,"How do you know when you are in love?"He told me "if you have to ask, you are not."爱的感觉是神经上过多释放的多巴胺,生理与心理反应的交织。
如果此刻恋爱的你不会问你爱不爱他,请你珍惜这时刻。
即使不爱了,也留住那最好的时光。
And so, inexplicably happy to be alive,Ben tried to recreate one of those moving moments, the kind where the hero dancers, uninhibitedly finally able to symbolicaly throw of the shackles of convention,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a pop song.很多时刻让我记住了生活的欢愉。
伴随着那些流行歌曲,电影片段,一个街角,某个人的某句话,也可能是一个眼神。
男主角想到自己还不会跳舞便很无趣地止住了自己看似愚蠢的行为。
外在会不会束缚住自己,那个时刻究竟可不可以重现?
“爱在回忆里总是那么明白”如果爱是这样唱的。
侯孝贤眼中“最好的时光“是哪一段并无太大意义,因为所有的时光都是被辜负被浪费的,也只有在辜负浪费之后,才能从记忆里将某一段拎出,拍拍上面沉积的灰尘,感叹它是最好的时光。
走过后,时常回首,我们的Grumps也许在反复咀嚼的回忆里面。
我们都知道死亡可怕,所以才费劲了心思让自己远离它。
男主Ben,患了癌症,没多久可活。
他没有选择治疗,而是选择向西去旅行,穿越加拿大,去找寻生活的意义,或者说“灵兽”。
故事很简单,四行不到写完。
但是电影才刚刚开始。
以下。
Ben放疗去旅行了。
尽管理性告诉他,去治疗,才会有活下来的机会,但好像,拖着日子,一天不去面对,就可以更迟去面对现实,有可能会死亡的现实。
男主显而易见是胆怯的,胆怯的可爱。
因为小时候在球场上被教练训斥,而再也不去打球旅途中想放弃,又因为陌生人的简单的骑行坚持,而选择继续前行一路西行,空闲时也会给爱人打个电话他亲吻斯坦利杯时的珍惜和开心,别人告诉他,这会给你带来好运会在遭遇车祸后无事生还时,一边蹩脚的跳舞一边吐槽自己蠢,最后再拍一张照顾纪念而认为一生美好至极的事是,能够和爱人在一起,边喝咖啡,边看报纸……“我没准备好”被爱人质问时,最后自然吐出的真实想法:我没准备好面对死亡。
所以,让我再逃避一会吧,向西,用我平时绝不会的方式,稍微的叛逆一下。
我们都知道死亡可怕,就让我叛逆一会吧我们都知道成长艰难,就让我叛逆一会吧我们都知道生活困苦,就让我叛逆一会吧于是,男主Ben决定骑摩托车去寻找美好的东西,短暂的逃避一会,去冒险,独自去深林,溪谷,更远的西部,到太平洋去。
但Ben同时也是自私的,自私的真实。
结婚是他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恐惧死亡而选择逃避寻求片刻的欢愉承认并没有那么爱着爱人不想负责任,选择一走了之……不过,又有谁能说什么呢?
生活的底线,就是活着,以各自的方式。
就让我叛逆一会吧,去看看芸芸众生,在最后的一周
去做喜欢的事吧,或者什么都不做总之,你知道的
上午去上海影城看了这部。
其实翻翻这次电影节的几百部电影,我只早早的订下了这部的票,以为会有很多人去,结果上座率都不足一成,而且大爷大妈太多年轻人很少。
可能是因为上午场吧,不知道另外几场会不会好些。
今天去看这部电影的人有几个能真正看懂它呢?
那些荒诞的情节他们都笑不出来,真的不知道他们到底怎么了。
电影的内容之前看简介就知道了个开头,一个癌症病人的一周。
真的去看完,才明白原来是讲的一个人解放自己的心路历程。
当然这种题材的电影很多,套上公路电影这种类型片也很难再突破,所以真正吸引人的还是JJ的表演。
很自然的想到了非诚勿扰,北海道的美景更鲜艳,而秋天的加拿大则更空灵。
类似的治愈系题材,冯小刚真的是浪费了那部电影的前半部分,再加上葛优这个被定了型的影帝,看着就是不觉得舒服。
换做one week,JJ的表演更能贴近人心,无论是开始一段的荒诞,到中间的莞尔,以及最后的平淡与希望,如果换一个男猪也许这部电影就不知道会成什么样子了。
再对比一下fringe,科幻电视剧总是需要演员演得很用力,JJ当然也不例外,我还是更喜欢电影里的他。
每个人都在寻在自己的grump吧!
没意思,反套路了,一般这种主角患绝症时日无多的电影后面都得有疯狂荒诞的剧情,这电影倒是很平淡,咋死的都没说。
男主真的是可可爱爱,包子脸自带高度萌啊
老掉牙的故事和主题。叙述缓慢,唯一还好的是插曲,所以,更像在看一部超长MV。。
一分给配乐
没想象的好……
MB不放歌会死吗
个人认为最后的一幕和父母见面是全局亮点。
拍的真差。
YJ-D9《最后一周》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
渣渣
2.5分,奔着风景去看的,有点失望
what a beautiful country, and those beautiful songs, and such a idiot.To strive,to seek,to find and not to yield.
一本美国畅销书一样的电影。摩托车在其中的形象是Triumph式审美多年来在电影中的首次逆袭。以文艺、well educated、理智而自由的形象重述了Triumph的大不列颠机车之梦。哈雷党!你们占着的时间太长了!
音乐好听,剧情。。。
乏味的故事 粗糙的纪录片
催眠必备。看了一星期,睡好了一星期
原声美风景好……而已。
勉强给个三星吧这个三星给的我很犹豫
歌曲还行罢了
真舒心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