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8名法国基督教徒,在怀疑,分歧,犹豫之后,他们,还是,选择,留下。
Christian最后说,这一切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我们如何活着,他们在恐怖分子侵入后,仍选择,在圣诞夜做完弥撒,这才是他们必须做的。
接着,他们就如同新生,每一天如是。
Do right things at right time!信仰就是,在极端痛苦,在根本看不到希望之时,仍旧信,信这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
我接触宗教,源于和一位同学的相遇。
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的开始有些感同身受,我感受到了上帝的力量,只因信,他让我感觉我自己站在磐石上,不动摇,这样的感觉,23年,从未有过!
这样的感觉,真的很好!
刚开始他推荐我看这部电影,我没有办法接受,而现在,我却自己选择去看了这部电影,而且对整个剧,很能理解,看得明白,觉得,信就是如此。
这不就是到了right time,自然而然就会做right things么!
信,让自己的灵魂变得自由,心,将不再枯竭,而是满满的!
很平淡的片,不能说有趣,但给人很多思考的空间法国片喜欢深究自我,较国内片有深刻的思想主题。
就剧情较为缓慢和平淡,法国片都属于小文艺。
虽然看到最后都快睡着了,还是有收获。
教堂的圣歌贯穿全影片,场景很真实,在法国教堂每周都要唱一次圣歌。
很安静祥和。
很多台词都很有哲理'“为什么信仰让人痛苦 为什么耶稣总是沉默 ”"爱是包容一切 像兄弟样爱你的邻人”“靠近上帝,我们也会接近贫穷,失败,死亡”这是需要质疑的,难道靠近上帝不能靠近美满吗?
为什么信仰上帝的结局是 信仰者还是逃脱不出恐怖分子的魔掌,最后沦都为人质。
他们真的听到了耶稣的召唤,本事来为北非人带来福音,却是全部被杀害的结局?
上帝去哪了,怎么不保护他的子民?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是孔子所说的话,而“虽千万人吾往矣”,是孟子所说的话。
虽然都是儒家先圣的话语,然而含义与语气却大不一样。
孔子很理性,富有人生的智慧,也有现实的精神,所以他不语怪力乱神,只相信人的力量。
孟子则显得有激情,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气概,有种舍我其谁不惧生死的精神,所以他舍生而取义,悲天悯人不失赤子之心。
之所以想到这两句话,是因为刚看了《人与神》,起了这样的联想。
其实这两人与这部法国影片所表现的宗教情怀都毫无关联,没有剧中人物那种宗教献身的精神,虽然有着“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勇气,却都有着“挟泰山以超北海”之不可能的清醒认识。
曾获去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的《人与神》,所描写的是一起真实的事件,这起事件发生于1996年的阿尔及利亚,当时那里正处于长达十多年的内战之中。
位于阿尔及利亚的底比林修道院里的七名法国修道士,在一个深夜被一群伊斯兰极端分子带走,两个月后发现了他们的尸体。
他们究竟死于何人之手,至今还是一个谜。
普遍认为他们是被阿尔及利亚伊斯兰武装所杀,也有人认为是被阿政府军误杀。
不过影片并不关注这一点,在影片的结尾,只是表明他们消失在风雪之中,让这个谜底仍然留在观众心中。
这是一个敏感的题材,特别是在当下,它涉及的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关系,重翻历史的旧账并无意义。
导演很聪明,既利用了题材的敏感性,同时又绕开了可能带来的争议,它将关注的重心,放到了修道士在大难来时的内心抉择。
那些年老僧侣的选择,让影片蒙上了一层神性与人性的光辉。
影片的故事性并不强,情节已经被淡化,只剩下最简单的事实在推进着故事的进展。
影片的节奏也很缓慢,电影中更多的是这些修道士们的活动,他们的宗教仪式,他们关于坚守还是撤离的讨论。
导演将镜头更多地是对准剧中人物的内心,富于质感的画面,庄严而虔诚的祷告,从对即将到来的大难的惧怕到最后内心的平静,突出了这些僧侣们逐渐坚定的信仰,从软弱人性到坚强神性的转变历程。
尽管情节消隐于神性的表达背后,但整部电影却并不沉闷,悬念一直保持到终场,紧张的气氛压迫着观众的神经,并触动着人们的内心。
平静的叙事之中,却充满了张力。
面对紧张的局势,面对日渐临近的威胁,撤不撤离修道院,成为影片中八位修道士艰难的选择。
除了修道院院长,其他七人都已垂垂老矣,他们来自于法国,到异国修道院修行,只为求得心灵的平静,以求离上帝更近。
他们所在的底比林修道院旁边,就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村庄。
这些修道士们与那些穆斯林村民已结下深厚的友谊,他们为村民看病,并给予村民们指导,而村民也把他们当成自己坚强的支撑,村民们也不希望他们离去。
战火临门,极端组织越来越强的敌意,阿国政府施加于他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强,作为一种现实的选择,“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与不可抗拒的危险硬顶,无异于以卵击石。
人性的软弱,也让他们徘徊。
“我到这里来是修道的,而不是来献身的”,这是真实的人性,也是作为普通人的理智选择。
这些修道士第一次的投票表决,表明了他们人性中的犹豫。
然而,他们毕竟是僧侣,是修行多年的修士,人性的软弱只是暂时的。
一次次的宗教仪式坚定了他们的信仰,而他们所目睹的桩桩事情,也唤起了他们的宗教责任。
“虽千万人吾往矣”,肉身的牺牲有何惧,他们的坚守就意味着上帝的坚持,底比林修道院就是他们坚强的精神堡垒。
这些僧侣很明白自己选择的意义,但此次的投票,八个人都说出了留下的意愿。
留下,即意味着殉教,对于常人来说,虽说悲壮,却也无谓。
但这样的殉教对于宗教来说,却是需要的,也是必须的,他们的殉教会坚定信徒的信仰,他们对于信仰的不放弃,意味着上帝神性的显现。
他们在做出选择之后,内心反而显得更加的平静,平静地坚守,平静地等待着劫难的来到。
这是一种信仰的力量,亦是一种神性的闪耀。
献身于上帝,对于虔诚的僧侣来说,那是何等的光荣。
死亡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解脱,一种跃升。
影片虽是根据历史事件改编,不过史实只是背景,更多的却是对人的灵魂的追问,是对信仰力量的展示,因此《人与神》与其说是传记片,不如说更近于宗教片。
我们开头所举的中国儒家圣贤所说的那两句话,从“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是人性的理性考量;而“虽千万人我往矣”,就有了一种精神的力量。
不过,中国毕竟是一个缺乏宗教情怀的国度,从孔子的理性到孟子的勇气,都还未上升到宗教的层面。
而剧中的僧侣,则有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这就不是以人的智慧去衡量,而是一种信仰的力量了。
因为他们坚信着上帝的存在,他们是为上帝的荣光而赴劫难,因此他们的死也就有着神性的光彩了。
很久没有看法国电影了,无病呻吟哼哼唧唧,故事嘛一般不是床上就是桌上,然后就是女猪脚的神经质,男猪脚的故作深沉,然后二人没完没了地嚼舌头,又臭又长。。。
听见信任的文化台好评新电影 ,<<人与神>>,再听是久不露面的Lambert Wilson 演的,就去看了。
幸好早到10分钟,不然还没位了。
恩,推荐这部几年来难得的好电影,嘎那电影评委今年还真没看花眼,把大奖给了它。
这是根据真事编的故事,讲1996 年,阿尔及利亚的伊斯兰恐怖份子绑架枪杀了七个本笃教会的修士的故事。
修士们预感危险的逼近,每个人都不同程度体会对死亡的恐惧,甚至疑问自己的虔诚。
电影把每个人的感觉刻画得非常细致,明知死亡将至,不由得问心中的神,难道每个牺牲都是值得的?
无谓的牺牲是否存在?
生命的自由源自内心还是寄于精神的救赎?
电影和现实一样没有答案,表现的只是修士们作为人对神的依靠和对生命本能的惋惜。
罗嗦两句英俊摔锅Lambert Wilson ,他是法国电影界的异类,很不和群,极少露面,话剧演得比电影多,他爹Georges Wilson 就是个著名的话剧演员。
八个不年轻的传教士,每天的颂唱祈祷救死扶伤,他们在离家乡遥远的北非守护着这一方教堂,完成着自己的使命。
他们为了和当地的村民更好的在同一个地区生活,他们学习了一些古兰经的只是也会了一点阿拉伯语,这个过程里他们建立了跟紧密的联系,也让我看到了宗教之间的兼容性和真正的“爱”在这些使命者身上的体现。
矛盾出在一群极端分子身上,当极端分子扰乱了社会治安,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伤害,杀害了外来的务工人员,对国家的和平和外交产生了诸多影响并成为了当地军方的眼中钉的时候,他们生病了是否还要救治?
他们的生命是否也该在上帝面前一视同仁呢?
这是一道选择题,也是一道无解的题。
这些传教士们坚守了他们的信仰,一视同仁的救助了生命,就必然扰乱了这一方土地上的斗争,但这一刻也是神性的降临和真正的大爱的展现。
他们成为了人质,他们服从了命运的安排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更多人的利益。
人与神之间的差距也许就在于精神是否能超脱肉体本身的自私和欲望,人会为了保全自己害怕退缩产生怀疑和逃跑的想法,而神爱世人,牺牲是不可避免的重点吧。
我并不信奉宗教,甚至也有大量的影片和事实去展示宗教被有心之人利用的后果,沦为恶的孵化地,但这个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完成了他们的使命。
而生活里不止有他们,还有很多为正义或者为人权斗争的律师,为他人治疗殚精竭虑的医护工作者,甚至很多平凡却用自己的微光照亮他人的人,哪个又不是我们身边的神呢。
我曾无数次感恩生命,也曾无数次被身边的如此慈爱的人温暖照耀,他们的灵魂会永远被铭记,他们的高尚是他们离信仰最近的一步棋。
一直以来都关注宗教题材的作品。
《我的名字叫红》不怎么看的懂,但也总能体会一些;《穆斯林的葬礼》更能接近我们的年代和思想;对于《都铎王朝》和《狼厅》我更关注宗教改革;《圣殿春秋》中菲利普对信仰的执着,汤姆、杰克对建设大教堂的终身奉献,总能感动着我这样一个毫无信仰的人。
问过自己,我有信仰吗?
似乎没有。
儿时接受的教育根深蒂固——“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英特耐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难得不算是信仰吗?
可为什么每当国际歌想起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淌下泪水。
2010年的法国电影《人与神》,没有很强的情节、没有动作、没有特技、没有美女,频繁的长镜头和特写耐心地展示着:远在阿尔及利亚的偏僻山区,一个简陋修道院中八位白衣修士的日常生活:祷告、阅读、劳作以及和穆斯林村民的和睦相处。
但阿尔及利亚的内战(伊斯兰极端分子与政府军的对抗)打破了这一切。
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们必须作出选择——“离开”还是“留下”。
在一次次的圆桌会议上,修士们最终一致选择留下,也就选择了死亡。
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修士们的死因至今仍是个谜,凶手到底是谁?
是恐怖分子?
是政府军?。。。
这不是导演所关心的,导演侧重展示的是修士们从分歧到达成一致的心路历程。
看完电影,回响在耳边的是修士们诵经时每每唱响的圣歌,动容的是他们在恐惧中选择用圣歌唱响自己的信仰。
那一句话会永留我心——“野花不会因为寻找阳光而移动,只因上帝的照料让他们不管在哪,都能够丰饶美丽。
”阿尔及利亚山区让我想起新疆广袤的土地和喀什的老城。
对伊斯兰教、对穆斯林总感到好奇。
走着喀什的街道上,那种异域的感觉是从未能体验的,可兰经、安拉、麦加、穆罕穆德、清真寺、阿訇、做礼拜、肉孜节、斋月、主麻日、古尔邦节,还有很多很多。。。
没有信仰也能生活,有了信仰生活会更美好吗?
信仰到底是什么?
它会让人更有寄托还是让人更痛苦?
我的寄托是什么?
我能向谁敞开内心?
我的归宿在哪里?
戛纳扼守艺术电影命脉太久,经常忘记给自己松绑,当金棕榈屡屡成为被架空的神迹,评审团大奖往往能在查缺补漏中,加倍亲近电影的本质,[第七封印]、[天堂电影院]、[美丽人生]、[鬼子来了]、[钢琴教师]、[老男孩]......这些比“第一名”还著名的“第二名”莫不如此。
其实冠、亚军之间本无档次差别,只关乎运气多寡。
2010年折桂戛纳的,是乡野奇谭般的[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可既然连评审团主席蒂姆-波顿也说不清选择它的所以然,转而再审视距离金棕榈一步之遥的[人与神],一种源自内心的波澜壮阔,反而轻易将我们击中。
坦白地说,在缺乏宗教情怀的的国度里长大的观众,是很难理解[人与神]阐述的殉道理论的,而影片讲述的七名在阿尔及利亚传道的法国西多会修道士,面对武装暴动,坚守信仰,与当地居民共患难,最终被暴徒掠为人质,集体遇难(后有两人幸存)的故事,放在任何人文语境下,都是一个难处理的命题。
本来,故事的母题处处充满布道色彩,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宗教宣传片的窠臼,可导演最终避开了一切猎奇的视角和手法,完全不讲排场,却营造了宏大的感染力。
作为一部宗教电影,[人与神]保持了严肃作品应有的克制。
它完全不着急奔主题,而是在走与留、信与离的角力开始前,缓缓酝酿主题。
神甫们循规蹈矩的修行生活于是登场,他们敲钟、燃烛、更衣、扫除、种菜、劈柴、阅读、冥想、颂歌、祈祷,还代人写信、治病救人......偶尔也穿着便装参加当地农户的节庆仪式,本地伊斯兰居民和外来基督教徒和睦相处的情景,让人无端想起[永恒与一日]里的海边婚礼,洋溢着生活的光辉。
日复一日的琐碎中,教士们的信念正在拔节生长。
另有一场戏不过短短几秒,却从侧面交代了信念的力量——老教士在集市售卖修道院酿制的蜂蜜,顺便给当地少女当心理医生,一老一少探讨什么是恋爱,老人眼眸闪光地说:“我邂逅了一场更伟大的爱情,已经60多年啦。
”敬爱情如神明,本不高明,把信仰当作爱来爱,还能经营一个甲子的轮回,才是真正的执着。
基于这份信念,我们大约已经知道,当暴乱袭来,七位教士当何去何从了。
而在忠实执行剧情片标准流程过程中,[人与神]又提供了必要的戏剧冲突。
第20分钟,一名少女被杀的消息首度揭开武装叛乱的面纱,两分钟后,暴徒集体亮相,到一片建筑工地上割了全部外籍工人的喉。
然后就是一名教士在去镇上文印社复印东西时,在新闻里目睹武装冲突的场景......危险步步靠近修道院,也在不断考验神甫们的耐心。
这段时间,导演不断用室内构图的严谨和人物始终保持中经的画面,制约着局势滑向崩塌的强烈戏剧转折。
修道院高墙内外的绝对肃穆与转折,亦将叙事情景分割成条块分明的两个世界,静待双方的第一次正面“交手”。
这一面被刻意安排在平安夜——基督教最重要的节日当晚,持枪的武装分子闯进修道院,准备挟持医生、索要食物和药品,都被主教克里斯蒂安礼貌地拒绝了,后面无休止的麻烦就此埋下伏笔。
但上述两点依然不是本片最值得称道之处。
抛开所有技术附加值,说一部电影好,首先得看它是否在讲好故事的基础上,塑造了好角色。
[人与神]无疑做到了,并且不动声色。
就像一味追求高大全的英雄不再受欢迎,人性饱满的反面角色反而更经得起时间淘洗,同理,剧本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刻画七位传道士时,并不因他们是上帝的仆人,就尽放其光明的一面。
而是从人的角度,考察他们面对危难时的各种人性化反应,以此激起观众的共鸣。
这才有了神甫们在去留问题上,三次庄严的讨论:才有了“为什么我们要成为殉道者?
为了上帝?
为了成为一个英雄?
为了证明我们是伟大的?
”和“我们是殉道者,在这的任务就是成为所有人的兄弟”两种声音的交锋、理解和融合。
最终,七个人协调了内部矛盾,决定让上帝安排一切。
影片用极度诗意的结尾来为七位传道士谢幕,用《天鹅湖》哀入骨髓的配乐,伴奏他们最后的晚餐,用枪口抵着他们一行人,步入雪原深处,背影渐行渐远的长镜来向其致敬。
关于他们死于何人之手、何时倒下、以怎样的方式倒下,全然不在探讨范围之内。
重要的是,他们顺应了内心的召唤,为水深火热的兄弟姐妹奉献了自己最后一口气,献身于上帝,这对于心怀信仰的教徒来说,是何等的关荣。
这一刻,人与神终于模糊了界限,和光同尘。
影片开头的导语是圣经中的一句:你们是神之子,却以肉身降临这世间。
这些将身献给耶稣,将心奉献人间的人们,努力的履行着神之子的使命。
但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们平静虔诚的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波澜。
对死亡的恐惧,对权力的挣扎,对是非的辩驳让迷茫笼罩了这个原本和谐的群体。
是否离开,无论是信仰还是需要他们的村民?
他们围坐在一起挣扎,迷茫,祈祷,醒悟。
终有一天,他们找到了帮助他们跨越一切心结的方式。
他们再次团结起来,面对真实的死亡……他们是真正的自由且伟大的神之子!
〈人与神〉:这个世界只有两个地方最干净,一个是纯粹理性意义的教堂寺庙,一个是纯粹理性意义的红楼妓院。
这两个地方的人,心无所住,通明“自尊心”乃脏陋之物,一切争乱,皆始于自我。
能顿悟“一多相容,以众为我”自然明白真理正义从来不会站在军人、警察一方。
人生一世,一切虚无,唯有爱曾擦身。
Un film de Xavier Beauvois avec Lambert Wilson, Michael Lonsdale.Il n’y a pas un seul Dieux mais des dieux, ils ne sont non plus omniprésents ni tout-puissants . 一部难得的好电影,但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的看,内心浮躁者勿看。
看过之后,痛恨我朝的寺庙被相关部门和金钱所绑架。
2014年1月11日看过,自微博转此。
Une mise en scène sobre dépouillée de toute fioriture rime parfaitement avec le quotidien austère. Bouleversants gros plans et silences
催眠
“最后的晚餐”一场戏,令人动容。
Love. The great love. Love for all. The old men are adorable, especially Amédée, actor Jacques Herlin was already 83 by then.
算是闷片,但是感激导演能拍这样一部电影,不但记录这个世界的现在痛与爱,也阐述了冲突形成的更深的原因。
缺一点点东西,打动。思考有,深入不够。
非信仰人士会感到枯燥
近来人们总是发现“宗教的悖谬”,这不意味着宗教本身就系绝对的悖谬。超越民族主义化与政府主义化的这种恐怖与暴力的“宗教”的乃是一种真正的宗教精神,一视同仁的爱戴所有存在者、至死不渝。早已超越了尼采所特指的狭义的、奴化的宗教道德。
镜头挺漂亮.
戴爷说了...影片实际上没有回答一群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别人的国土在别种文明环境中到底在做什么!!!PS对于纯粹的欧洲艺术电影我真的欣赏不能~Sigh~
看《人与神》,不可抑止地哭了。这实在是一部对宗教对人性饱含虔诚态度的电影。影片将宗教置于暴力、政治的冲击中考量,题材潜沉发人深省。有关牧羊人与羊群关系的阐述更是成为影片推向高潮的一个引线。但不仅如此——神变为人,就是让耶稣的精神具象,在人性中得以体现。而其奥秘在于选择怎样的活着。
爱与牺牲,对自我的救赎。(天鹅湖那段太棒了)
为什么这样的电影 可以得这么多奖 我看不清楚 也是因为对宗教的不了解
看的是意大利语音轨的,略不爽。男主角让人想到味精。最后半小时才渐入佳境,冷静中的震撼与煽情功力不足,可学习一下2008年的神作处女作《饥饿》。
21/8/25
这个下雪的北非地区到底是哪里啊?
就后面听柴可夫斯基那段有意思...
野花并不为了寻找阳光而移动,由于上帝的眷顾它们能够处处丰饶。
这几天在看张纯如的书,所以
点睛太迟,挺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