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赵德胤
主演:王福安,吴可熙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缅甸语言:汉语普通话,缅甸语年份:2014
简介:老人想让儿子靠骑摩托车载客来赚点外快补贴家用,然而,贫穷的一家人根本就拿不出买摩托车的钱来。东拼西凑之后,老人用家中最后一头小黄牛作为抵押终于换得了摩托车,半年之内他必须用钱赎回小黄牛,不然小黄牛就将命不久矣。然而,摩托车载客的生意并不好做。 一次偶然中,儿子结识了名叫“三妹”的被拐女子,和三妹一样被拐无法和亲人..详细 >
不好看
2015019 片尾屠牛一幕太残酷,仿佛看到主角们被生活狠狠地割喉。“冰”之毒引向“火”之仪式,无意识中本能地演绎着超自然的信仰。大段慢镜头的铺垫,平静的一击。
老話常說農村民風淳樸善良但這是真的嗎?他們沒看過外面自然保有赤子之心但放大了感官感受我想很難在回到淳樸善良了吧。貧窮的地方一定會延伸很多的問題,拐賣,毒品,偷渡,你想得到的所有黑暗故事在這都能發生,並不是你我想像的那樣,反而把黑的力量放大到極致。
之前看过《南方来信》系列的《安老衣》,没想就是这部《冰毒》中的其中一段。即便我较深的偷渡去过一趟佤邦,却依然搞不清电影中这个名义上包含佤邦的掸邦面貌。只知道其中的华人说云南官话,毒品种植和交易如今严格受控。至于电影,在表现当地生活图景之外的意义,也就一般了。
前段铺垫无数,描摹缅甸腊戌华人的生活状况,丰富而形象,可惜略欠层次,显得冗长平淡。真正惊艳的地方在最后20分钟,染上毒品的两人,在毒品堆砌出的经济和精神的幻梦中,由短暂的自由欢乐走向毁灭;这是一开始就被写就的命运,正如影片最后被屠杀的黄牛。
纪实是纪实,但结尾好无趣啊。
赵德胤列入期待
层次和趣味水平线是有的,所以不讨厌,但从创作手法上,也难以让人敬佩。
真实
非常好,杀牛特别好。
住在缅甸的人似乎真的可以是很好的电影演员。于是“三妹”看上去就有些格格不入。我甚至觉得“三妹”这个角色在阿公过世时不会像电影里这样哭。电影前半段特别好,我记得缅甸的好多摩的师傅或者三轮车师傅,有时一天接不到一单,身上连零钱都翻不出来。但电影意不在此,节奏缓慢,却依旧仓促。就像在腊戌拍摄,却拍得这事可以发生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从唱K那场戏开始,就越来越空洞乏味了,一切剧情处于悬空的状态。电影里的ice看起来远比现实幼稚多了。如果导演本身的思考和观察都如此悬空,还不如不要拍这样的风格,拍成好莱坞主旋律看起来也许不那么违和。
最让我震惊的无非是最后那个杀牛的镜头(对于我这个只有十七岁的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来说)当然,吴可熙完全没有预兆的掏出锡纸和打火机吸毒时也让人正经,只感觉毒品似乎是缅甸华人的宿命
真的很一般,试图去说留缅汉人的乡愁困境,但是过碎的叙事让空间较为混乱而且叙事的缓慢和剧本的空洞导致人物形象的仅仅刚刚够展开,不够立体。并且包含的一些小心思更是毫无意义虽说题材很棒,但是二战留缅的汉人和他们现在的困境与贫穷应该是蒋公负责,怪不到现在的政权片子政治上的暧昧性应该会在台以及外国一些电影节非常受喜爱。
作为万恶之源的金钱在赵德胤这部写实主义杰作里貌似是以神的身份出现,然而最终它却从一团火焰之中抽离出一把冷酷无情的刀。为此,男女主人公将《冰毒》吸进肺里的同时也将恐和欲、罪与罚统一坐到了我们的心里。这一亘古不变的铁律不仅贴近底层劳工,套在《大空头》里的金融精英身上同样适用。影片最具张力的部分源自各种转场之间,因此仿佛纪录式的叙事手法其实潜藏着个体命运的流变性和戏剧性。作者的观察角度(机位)大部分是紧随人物,只有车站处是稍稍高于人的视线,一种亲密而又趋于陌生的悲悯自然而然地外露于天地间偌大的屠宰场里。
3.5归乡三部曲第三部,缅甸华人的浮萍生活,缓缓映射出中国的食品安全,贫困地区拐卖妇女等问题。在生存的逼迫下走上了冰毒的路,结尾的杀牛镜头极其血腥决绝地告别了从前的生活和命运。
既然是冰毒,为什么没表现的更赤裸裸。。。。。性呢?
感覺很久沒看到這樣敘事單純的故事,讓人想起早期台灣舊電影,小人物的小故事,映後剛好遇上導演座談,他說:緬甸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我只是知道有這樣的事,而且認為必須被說出來,如果我不說,大概也沒人會說了,不為了什麼。
看不下去
缅甸华裔的边缘人,所以为啥这种地方D品猖獗,因为穷且没出路。
做纪录片看还是可以的,人物刻画方面真心就还不如贾樟柯20年前的试水了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不好看
2015019 片尾屠牛一幕太残酷,仿佛看到主角们被生活狠狠地割喉。“冰”之毒引向“火”之仪式,无意识中本能地演绎着超自然的信仰。大段慢镜头的铺垫,平静的一击。
老話常說農村民風淳樸善良但這是真的嗎?他們沒看過外面自然保有赤子之心但放大了感官感受我想很難在回到淳樸善良了吧。貧窮的地方一定會延伸很多的問題,拐賣,毒品,偷渡,你想得到的所有黑暗故事在這都能發生,並不是你我想像的那樣,反而把黑的力量放大到極致。
之前看过《南方来信》系列的《安老衣》,没想就是这部《冰毒》中的其中一段。即便我较深的偷渡去过一趟佤邦,却依然搞不清电影中这个名义上包含佤邦的掸邦面貌。只知道其中的华人说云南官话,毒品种植和交易如今严格受控。至于电影,在表现当地生活图景之外的意义,也就一般了。
前段铺垫无数,描摹缅甸腊戌华人的生活状况,丰富而形象,可惜略欠层次,显得冗长平淡。真正惊艳的地方在最后20分钟,染上毒品的两人,在毒品堆砌出的经济和精神的幻梦中,由短暂的自由欢乐走向毁灭;这是一开始就被写就的命运,正如影片最后被屠杀的黄牛。
纪实是纪实,但结尾好无趣啊。
赵德胤列入期待
层次和趣味水平线是有的,所以不讨厌,但从创作手法上,也难以让人敬佩。
真实
非常好,杀牛特别好。
住在缅甸的人似乎真的可以是很好的电影演员。于是“三妹”看上去就有些格格不入。我甚至觉得“三妹”这个角色在阿公过世时不会像电影里这样哭。电影前半段特别好,我记得缅甸的好多摩的师傅或者三轮车师傅,有时一天接不到一单,身上连零钱都翻不出来。但电影意不在此,节奏缓慢,却依旧仓促。就像在腊戌拍摄,却拍得这事可以发生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从唱K那场戏开始,就越来越空洞乏味了,一切剧情处于悬空的状态。电影里的ice看起来远比现实幼稚多了。如果导演本身的思考和观察都如此悬空,还不如不要拍这样的风格,拍成好莱坞主旋律看起来也许不那么违和。
最让我震惊的无非是最后那个杀牛的镜头(对于我这个只有十七岁的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来说)当然,吴可熙完全没有预兆的掏出锡纸和打火机吸毒时也让人正经,只感觉毒品似乎是缅甸华人的宿命
真的很一般,试图去说留缅汉人的乡愁困境,但是过碎的叙事让空间较为混乱而且叙事的缓慢和剧本的空洞导致人物形象的仅仅刚刚够展开,不够立体。并且包含的一些小心思更是毫无意义虽说题材很棒,但是二战留缅的汉人和他们现在的困境与贫穷应该是蒋公负责,怪不到现在的政权片子政治上的暧昧性应该会在台以及外国一些电影节非常受喜爱。
作为万恶之源的金钱在赵德胤这部写实主义杰作里貌似是以神的身份出现,然而最终它却从一团火焰之中抽离出一把冷酷无情的刀。为此,男女主人公将《冰毒》吸进肺里的同时也将恐和欲、罪与罚统一坐到了我们的心里。这一亘古不变的铁律不仅贴近底层劳工,套在《大空头》里的金融精英身上同样适用。影片最具张力的部分源自各种转场之间,因此仿佛纪录式的叙事手法其实潜藏着个体命运的流变性和戏剧性。作者的观察角度(机位)大部分是紧随人物,只有车站处是稍稍高于人的视线,一种亲密而又趋于陌生的悲悯自然而然地外露于天地间偌大的屠宰场里。
3.5归乡三部曲第三部,缅甸华人的浮萍生活,缓缓映射出中国的食品安全,贫困地区拐卖妇女等问题。在生存的逼迫下走上了冰毒的路,结尾的杀牛镜头极其血腥决绝地告别了从前的生活和命运。
既然是冰毒,为什么没表现的更赤裸裸。。。。。性呢?
感覺很久沒看到這樣敘事單純的故事,讓人想起早期台灣舊電影,小人物的小故事,映後剛好遇上導演座談,他說:緬甸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我只是知道有這樣的事,而且認為必須被說出來,如果我不說,大概也沒人會說了,不為了什麼。
看不下去
缅甸华裔的边缘人,所以为啥这种地方D品猖獗,因为穷且没出路。
做纪录片看还是可以的,人物刻画方面真心就还不如贾樟柯20年前的试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