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推理个人认为还是很符合逻辑的。
故事叙述部分也是流畅,虽然采用了一些倒叙、插叙等。
2013年科幻作品估计应该算是它的了。
唯一觉得不合理的地方就是,这帮人太不守纪律了,压根不听指挥,该保守的不保守,疯子一群,焉能不失败?
唯一美中不足就是这里了。
不过也是的,没有疯狂何来突破,但维修部分确实不需要这样的疯狂。
可惜了。
对于演员的演技,只能说重点在于讲述未知世界如何,不在演员那里。
不过不时,没有很差也没有很好就是了。
好吧我坦白,我能坚持看完主要是看到了吴彦祖,不算是他的影迷,主要想知道为啥老外拍的科幻片会有一个中国人。
一般好莱坞的科幻片炫目特效一定是必须的,然后是演员,然后是题材(最好毁灭地球,实在不行也要毁灭纽约啥的),最后是故事。
但是这部片子很明显没有很多的预算,虽然故事是人类历史性的发现外星生物,但是基本没有什么特效,布景就是一个太空舱,也没有什么火星科技,除了仿重力系统,基本就像现在的航天站一样。
但是,这个但是是到最后一秒才露面的但是!
这个电影在讲故事是成功的,通过穿插的剧情,把整个探索计划打乱顺序讲给观众听,虽然有点平铺直叙,没有什么高潮,但是如果你认真的听这个故事,还是能坚持到最后一秒的,没有什么惊天动地,但是确实很成功的通过前面稍显冗长的剧情积累,在最后一秒看到外星生物的那一刻释放了。
我喜欢这个故事,当然我觉得有点钱弄个豪华版的宇宙探险可能更好一点吧...如果要归个类,我甚至觉得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科幻,里面的东西我们都能造出来了,算啥片呢?
这是个问题哈
那些评分低的观众,想看动作看大场面看打打杀杀就应该回避这种题材的片子。
宇宙探索类电影的精髓就是带领你深入那种对未知的探索感,《欧罗巴报告》这种伪纪录片形式就是让你接近真实的探索现场,体验90分钟的真实感。
这种探索注定是一张单程票,每一名队员的反应都是把科学探索放在生命之前,是做抉择的第一位,所以每一位宇宙探索的先驱都值得尊敬。
本电影拍得很认真,看电影的人需要耐心,就当记录片去看,如果抱着娱乐片的态度,估计会失望。
但是喜欢科幻片的人,一定会喜欢这个电影的。
(而且发现吴彦祖是360度无死角的帅!
)同时这里我期待下同样反映太空漂流的新片《地球引力》。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793783/太空电影一直是我的心头爱,从小时的动画片《星际旅行》到后来的《阿波罗13号》《异形》等,每部都能如数家珍。
连动画片《星际旅行》每集开头的“船长日志。。。
”都念念不忘。
太空电影一直粗分两类,一类如《星球大战》《萤火虫》《星际旅行》那样的,宇宙已经形成人类社会般的模式,不同星球的智慧生物已经形成联盟,科技发展到跨越星球和星系完全不是问题了。
另一类如《火星任务》《撕裂地平线》《异形》此类的,人类仍然处于的探索太空的阶段,科技有所进步,但是相比偌大的宇宙仍然很微小,我们仍然在寻找到其他的地外文明和生物。
(当然,这之外,还有如《星河战队》那样永远经典的灭虫片。
)我自己是偏爱后一类的,因为往往这样的电影,在故事架构上都基于现实科学上的幻想,风格也偏惊悚或恐怖。
当第一次看见《异形》里的“休眠舱”概念,当第一次看见《撕裂地平线》里阐述的“虫洞”理论,当第一次看见人类暴露在太空里是如何爆裂的。。。
等等,那样的心情是激动兴奋得难以言表的。
随着顺从和溶进这个社会,世界渐渐和这些脱离了,每天为生活的琐事而烦恼,周围的人每天谈论的也是国家大事和生活小事,没有人再谈科幻。
当电影院里充斥着伪青春的国产烂片时,当电视台都是抗日婆媳剧时,大家都麻木的从众围观,找不到人来聊科幻电影了。
我忽然感到了孤独,我向往在美国的科幻电影工厂里,一帮热情的人,不分年老或者年幼,大家在为电影设计合理并让人赞叹的道具,讨论着“虫洞”理论,“异形”的繁殖体系。
可以安心的一辈子以此为生,而身边又都是志同道合的人。
并且不会像现在一样,当你谈论这些,总有人说“幼稚无聊”或根本一窍不通。
如果说阿姆斯特朗的登月是人类的一小步(暂不说真假) 那这个绝对是人类探索的一大步。
代入感极强,尤其是太空服破了后在太空漂浮那一段,让人感觉到太空的深渊恐惧。
我是看了行星纪录片后来看的这个电影 因为有了代入感, 最后的太空生物也很震撼,因为不像异性那样大张锣鼓,就像真实世界发生的一样,这种在恶劣环境下养成的生物类似碳基生物必然有独特的技能,参考地球最冷的地方也已经发现了微生物,生命的强大真敬畏。
看了那么多童鞋的讨论,我也来插一脚吧。
本人是个科幻迷啊,各种科幻电影都喜欢看,这部的科技水平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和现实差的不远,所以乍看真挺像纪录片的。
好了,现讲好的,这是电影嘛,宣扬一个主题的,所以确实有人说的对,如果没有后面说的硬伤,这个主题在90分钟可能也讲不完。
确实,在能完完全全的颠覆人类所能想象的到的和设定的所谓的科学的界的情况下,一群科学家的生命算得了什么呢?
6个人生命的代价究竟相比这样的一个高级的问题。。。。
可能大家都懂的,虽然也可以6个人快快乐乐的去完再回来,又发现了章鱼,有采集到了样本,不过那样电影估计就低好几个档次了。。。
下面简单列一下硬伤,硬科幻嘛:1.通信。。。
尼玛居然就带了一套天线去,这是什么情况啊。。。
我是搞通信的啊,这基本的冗余就算地面上的某些系统也有的吧。。。
还有,都到欧罗巴了居然一路没有卫星中继,技术发展的可以好啊,但是这个没中继在深空通信,数据量还不小,你就当省电发射功率提提信噪比也好啊。
最后那个数据传输我就不讲什么了,也许吧,你既然可以登陆舱直接和地球通信,按照那时候的技术也许可以,视频编码技术(再加加压缩感知)更上一层楼+更加高效的频谱利用率+NB的信道编码+地球上更NB的接收站,也许是卫星阵列接收,那就更加好了+深空频段宽 这个还是能自己说服自己的。
2.燃料(联氨)。。。
都能上欧罗巴了你用联氨?
不需要的吧,至少得用液氢啊。。。
其他的我不知道,我至少知道联氨是很落后的燃料了,即便在现在也落后了3.修理。。。
舱外修理,我们先撇开天线忘带真得去修这件事,大家说的对,用的是电动的东西,这点大家可以看看NASA修哈勃的视频,绝对用的是电动的,而且在那里面才发现,其实上天的东西都是很讲究的,在休息上基本上是不会有太多尖锐的危险性的东西的,确实很注意尖锐物,但是肯定是按照设计图纸出解决方案的,这种模块化的东西设计之初就肯定设计成很好修的,哈勃大部分是很好修的,简单才是可靠的!
还有为什么天线的界面旁边会有燃料管道呢?
为什么燃料管道那么容易漏。。。
上天这种东西设计绝对会考虑这些东西!
4.总的计划。。。
这个计划是不是大跃进啊!!
上欧罗巴之前我觉得至少得是这样的步骤吧,卫星探测器(1)——>卫星探测器(2)——>...——>无人探测器(1)(着落)——>无人探测器(2)(着落)...——>有人探测(可能还是得载人飞行器先低轨绕绕再回来,若干次再登陆,参考阿波罗计划),这个流程阿波罗就是这么来的,苏联也是这么来的,虽然没载人上去,中国的探月工程也是这么来的,看飞船科技也就这样,你为啥就要冒进啊!
5.轨道舱。。。
轨道舱为啥不留人?
我不懂啊。。。
阿波罗每次去3个人,每次都有一个在轨道舱留着啊,而且为什么是登陆舱直接和地球通信,那么大一个轨道舱不能好好用啊!
6.人。。。
不用解释了,这些航天员真是百!
里!
挑!
一!
啊,真是。。。
不过要是请正常的也没这样的电影了。。。
首先我觉得这电影拍的还可以,跟《月球》差不多一样好看。
个人感觉奇怪的地方。
1、飞行员出仓进仓不都绑绳子吗?
好像看央视演过。
2、地表采集工作怎么没有准备地面机器人?
3、地下探测工作居然没有备用方案?
4、最后出现的大怪不可能吃绿藻生活吧?
长了触手有个毛线用?
若吃绿藻的上游生物,这类上游生物族群应该大于大怪次于绿藻才对吧?
大怪出现在该地区,却没有它需要的食物,它是来度假的吗?
非智慧生物应该是被进食欲望控制行为的吧?
5、太阳风暴搞坏了通信措施,个人感觉航天业对这个问题肯定早有预见,为何也没有备用方案?
6、宇航员不是演员,专业训练了居然还会硬拔?
小成本科幻影片虽然因为成本的原因无法拍出类似《Star war》这样的波澜壮阔,但往往也会给人意外的惊喜,或演员演技情感到位,或故事情节引人入胜,《Europa Report》就是这样的影片,不过也是由于其短小精悍,因此和其他大片比起来,显得低调很多(估计还是因为预算- -!
)本片采用的是伪纪录片的形式,镜头直接按监视器的角度,按不同的时间顺序进行回放,再加上影片所展现的类现代科技背景,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与逻辑合理性,这让我想起《第九区》这部神作。
影片里的角色是我看到现在最贴近科学家气质的,不像有些影片里把科学家塑造成不修边幅的科学怪人,情商比较低,要知道和普通人相比,他们更注重控制情绪,显得理性罢了,而实际上太空船里长时间的封闭环境下,这也要求他们的心理素质必须强于常人,以保证在各种极端情况下更加冷静合理的作出判断和行动。
这就要求演员在表演的时候不能太过夸张和情绪化,即保持冷静又要有一定的张力,这点上还是要夸下我们的吴大帅哥,刚出道的时候大家都注意他的脸了,这么多年下来一直低调踏实的他生活简单,练拳旅游陪家人,演技更加炉火纯青,有着一颗真正的演员之心。
片中时刻体现着外太空的残酷,生命的脆弱,人类的探索精神:太阳风暴某次小爆发导致通讯中断;一个小小的划伤,几百克燃料泄露导致一位队员的离去;为了采集到更多的数据,冒险进行地表行走;用最后的生命维持系统电板传送数据回地球,这些都是在烘托着一句话:和未知的浩瀚知识相比,你的生命算得了什么呢?
简单举例,宇航员出舱必须带挂钩和牵引锁,可影片里就多个出仓镜头没有,还导致一位宇航员无限漂浮,可能是实在找不到死法了,因为影片需要人物全死。
还有,就连中国的航天器都有双层,甚至三层隔离舱,影片里只有可怜的一层(可能老美不如我们有钱吧)。
还有生物,直接从单细胞变成智能生物,孙悟空啊,七十二变啊,不需要食物链啊!
达尔文会气死的。
木卫二的冰层厚达两万米以上,天梯撞击都打不透,一个小飞船降落还能把两万米的冰弄碎?
还有那只坑爹的大章鱼,用能量炮钻透的两万米冰层?
还有,模拟引力在那种转速下是无法实现的除非超级大的舱体。
还有,在与地球失去联系之前,航天器和地面控制的语音竟然是同步的,当时我就无语了,千里传音的绝学,他们啥时候从少林寺偷走的。。。。。。
要不你就拍成普罗米修斯那样的扯淡科幻,要拍伪纪录片就麻烦你别当我们是白痴好吗,我举的例子只是一部分,不多说了
鏈接:欧罗巴报告:哈勃拍摄到了木卫二上的水汽喷流大家怎麼看哈哈
评价虚高啊
没出字幕但出于对这类题材极大的兴趣忍不住直接看生肉。出乎意料的干净利落,没繁复的情节没高超的特效也没地球人大战外星生物,仅是认认真真演示了科学家在外太空的工作状态,然后在结局给观众一个圆满的答案。
评分再低我就是觉得很棒很好看~虽然整个故事就是教科书般的no zuo no die
良好 科幻片 恐怖片
成熟的偽紀錄片風格是該片最大也幾乎唯一的可取之處 願意大約是要做軟科幻展示一種精神和情懷吧 可惜硬科幻太多硬傷 導致實在觸不到點 上一趟木衛二居然是過家家般的兒戲準備 沒有任何風險預見和備案 天真地幻想滿是無任何攻擊力的單細胞生物 大喇喇行動 人類如果真這樣太空事業算是完了
相当闷,即使有熟悉的吴彦祖也不能勾起偶的兴致(而且他在该片中也不十分帅锅……他的表演在片中也显得如同这部片一样沉闷),而且这部片就像阿波罗18(有点忘了)号一样落入外星怪物的俗套里,甚至连套路都差不多,一伙人去外星探险谁料该星上有恐怖生物把大家瞬秒,OVER。
有點SUNSHINE的意思
又是一个全军覆没的故事,为什么不保持飞行器轨道,机器人下探呢?
乱七八糟不知所谓还大量的乱倒叙插叙,营造伪纪录片的样子,故意打断镜头,只能显得混乱,企图以此来掩盖单薄的剧情和低廉的成本,但是做的足够失败!
喜欢吴彦祖
豪华国际版《火星任务》。为了主题而煽情不顾剧情的都是耍流氓,底子不足
伪纪录片方式果然可以把老套的科幻故事拍得充满带入感。另外那个海洋系妹子不错
探索气质贴近于2011而不是2001。实际上走的是老卡《深渊》的路子,结局一幕充满了相似性。正是这样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尴尬,未知生命摸样的揭露(同《深渊》里大型USO的揭露)把通篇营造的理性与神秘拉low了好几个层级。直发录影带比较合适。
类似阿波罗18,小成本科幻惊悚片,整体效果不错
硬科幻迷会喜欢。主要亮点是为科学求知而献身的精神。可以想像仅仅是一段信息,一段片段,足以颠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人类在宇宙中不再孤独,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激动人心。真心喜欢俄罗斯小妹啊!
整部片子看完倒像是一部伪记录片化的科幻惊悚,最后那个章鱼也是一个败笔,看着吴彦祖总有点出戏的感觉,另外本片中宇航员的个人素质倒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不像某些片子整不整就来个抑郁症之类的……
木卫二,科学迷自己乱入
整个情节都有那么点的无聊,有些地方也有些生硬,想走硬科幻跟伪记录风格,但表现出的东西却不能给人足够的代入感,为啥吴彦祖会加入这个片子?俄罗斯美女很养眼……
和之前看过的一个科幻电影《阿波罗18号》差不多。
典型的硬科幻,一大堆科学术语,之前读科幻小说就深有体会;所以个人更偏向于以情动人,主题先行,主打创意的软科幻。本片就是硬科幻和伪纪录片的结合,沉闷而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