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猴子》是一部土耳其电影,导演是努里-比格-锡兰(Nuri Bilge Ceylan),这部电影获得2008年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
一般来说,“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和“最佳演员”这四类奖项是紧紧跟随的,除了最佳演员部分,很少影片会单单获得前面三项奖项中的一个,至少也会搭配一个演员奖项。
然而,《三只猴子》却只获得了最佳导演奖,这个事实暗暗指出这部电影的特色,可能没有波澜壮阔的剧情、可能没有动人心弦的演出、可能没有雷霆万钧的时代意义,但导演的运镜方式、桥接手法,必然撼动了人心,至少跃动了专业的眼睛。
《三只猴子》开始于一场车祸,一个雨夜里,一个身躯躺卧在阴暗的路当中。
当一对男女记下车牌号码驱车离去后,一个男子的身影从尸体前方冒了出来。
这男子是萨维特,他刚刚撞了人,因为看见有车子开来,将自己隐藏在停在前方的车子边上,幸好那两个人因为担心不安全而没有下车,否则就会看到他这个肇事者。
萨维特掏出手机联络了他的司机。
他请求司机替他顶罪,因为他将要参加选举,因为他有钱确保司机家人的生活,因为他有办法让刑期降到最低。
这个司机的名字是尤波,他有个妻子和一个二十岁上下的儿子。
儿子伊斯梅尔没有工作,常常在外头晃荡,不时醉酒斗殴。
尤波入狱后,妻子海瑟为了让儿子打起精神,同意儿子的要求去找萨维特商量,看看是否可以预支些钱,毕竟萨维特答应要付钱让尤波顶罪坐牢的。
海瑟单独来到萨维特的办公室,坐下后说出她的来意后,萨维特直直盯着海瑟的双眼。
海瑟回到家后直绷着脸。
伊斯梅尔紧张地追问事情怎么样了,海瑟却不发一言,直到后来她才笑了出来,说他同意了。
某一天,伊斯梅尔从外头回来,进门前发现家里有些动静,他低下身子从钥匙孔向内窥望。
不久看见一个男人从家门口出来,径自走向停在路边的汽车,当那男人回头时,伊斯梅尔看见了他的长相,那是萨维特。
伊斯梅尔回家后质问母亲,说他都看见了。
海瑟为自己辩解,说萨维特只是来看看他们生活的情况,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那天晚上,伊斯梅尔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时,看见一个浑身湿透的男孩出现在眼前。
尤波坐牢期间,伊斯梅尔曾去看过父亲二、三次,不过他从未对父亲提起过任何事情。
9个月之后,伊斯梅尔去接父亲出狱。
当尤波看到伊斯梅尔开着一台小货车时,他问是谁去要的钱?
伊斯梅尔说是母亲去要的,但是她是应自己的要求而去的。
当尤波问为什么买车的事没有事先告诉他?
伊斯梅尔说是为了给他个惊喜。
尤波和伊斯梅尔去了墓园,两人并列站在一个坟墓前。
那应该是伊斯梅尔的弟弟的坟头。
家里的全家福照片中,父母身前是站着两个男孩的。
萨维特带着家人从家中出来,正当他打开车门准备上车时,他看见海瑟伫立在灌木丛后面,他急急地上了车。
尤波到家后,海瑟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但她却始终背对着尤波,假意忙着厨房的工作。
看得出来夫妻两人的感情不算好。
当海瑟在洗手间时,她那只放在背包里的手机响个不停。
尤波走进厨房时,听到了从手机传出的欢快情歌。
他将手机从海瑟的背包中掏出来,并在铃声第二次响起时,把电话接起来。
那头传来愤怒的话语,质问着:你疯了吗?
你跑到我家来干嘛?
这是个男人的声音,是一个尤波认得的男人的声音。
对方一听到尤波的声音,立刻就将电话给挂了。
尤波试图质问妻子,他将妻子摔到床上。
然而尽管两人都情绪非常激动,但是有些话就是说不出口。
尤波来到了萨维特的办公室。
当萨维特从抽屉取出一包钱递过来时,尤波问他是否将家里预支的钱扣掉了?
萨维特说那只是一点钱,在尤波为他付出这么多后,没有必要计较这些。
尤波看着萨维特,不发一言。
萨维特和海瑟同时来到了海边。
萨维特非常激动,责怪海瑟不应该给他打电话,更不该出现在他家门口,毕竟两人说好了当尤波出狱后,一切就该结束。
海瑟也很激动,她口口声声说她爱萨维特,不愿意就这样结束,她紧抓着他不断的祈求着。
但这样做只是让萨维特更生气,他一边推开海瑟,一边凶恶地叫嚣着。
两人不知道的是,有个人躲在一角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夜里,尤波独自蜷缩在客厅沙发上睡觉。
伊斯梅尔静静地穿过他身边走进房。
伊斯梅尔这才回到家。
天亮后,门上响起敲门声。
旋即,尤波和海瑟双双出现在警察局。
警察先是问尤波昨天是否和萨维特联络过,接着就提到海瑟和萨维特曾经以短信联系。
又是晚上了。
尤波独自躺在床上,他侧着身子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之间一个小手臂从他身后伸了出来,环抱了他,然后这小手臂的主人下了床、走了出去。
海瑟独自坐在桌旁,伊斯梅尔走过来。
他低下身说:是我干的。
海瑟刚开始没太明白,但很快地,她听懂儿子在说什么,她露出了慌张的神情。
尤波走向天台,刚要踏上去,就看到妻子正坐在天台的围墙上,双脚跨在外面,身子慢慢倾向前,而天台下传来轰隆隆的火车声。
尤波看到这一幕后,立即将身子缩回,在黑暗中,将背脊紧紧地靠着墙壁,头上冒出豆大的汗珠,脸上的神情既痛苦、又害怕。
接着就是尤波看见妻子和儿子面对面的坐在天台的桌子前。
当尤波知道儿子干了什么事后,他冲出门,在要下楼时,海瑟追了出来,问他要去哪里。
尤波回头吼了她,说要不她来处理,要不就闭嘴。
尤波站在警察局门口,紧盯着门内的灯光。
尤波家附近有个小餐厅。
有个乡下来的小伙子在那里帮忙。
这小伙子的父母都已经过世了。
由于无依无靠,又经济拮据,店主人允许这小伙子夜里在店里打地铺。
在睡梦中,小伙子听见了尤波拍打店门和呼唤他名字的声音,于是他开门让尤波进来。
尤波和小伙子面对面地坐着,尤波说:你既没有家人,也没有地方可去,这样的生活毫无希望。
但是你还年轻,等你出来后,你可以得到一笔钱,这钱虽不是什么大钱,但足够你开家小店。
尤波又走到了天台,海瑟仍然坐在天台的围墙上。
海瑟回头看到尤波时,不由自主地笑了笑。
但这笑容马上就敛去,她又转头看着脚下,并将身子向前倾了些。
尤波终于说话了,他说:别傻了,下来吧。
<全剧终>对《三只猴子》的评价是两极化的,喜欢它的人,着迷于其中对长镜头和声效的运用,着迷于片子的暗沉抑郁气氛。
而讨厌它的人,厌恶片中模糊不清的意涵,厌恶导演小题大做的生活检视。
对于本片,讨论最多的是关于片名所指涉的为何物。
谁不听、谁不看、谁又不说?
其实《三只猴子》的片名是后来改的,原来并不是这个名字,因此无需刻意将内容与片名做一一的对应,只需取其大意即可。
由于《三只猴子》的对白极少,对人物剧情的交代也多有跳跃,加之片名特殊,因此每个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诠释也各不相同。
有人认为这是在暗指土耳其社会的自我堕落,对找人顶罪这种行为默认不语。
有人认为片子分指儿子的不说,妻子的不听,和丈夫的不看,造就了家庭的分崩离析。
对此,我个人的观点相对简单,认为整部电影所要讲述的是父亲尤波的懦弱闪躲。
当老板萨斯特要他出面为车祸顶罪时,他沉默以对。
当大儿子因为弟弟的死亡而痛苦不堪、自甘堕落时,他沉默以对。
当妻子红杏出墙、老板背叛并羞辱他时,他沉默以对。
但全片在他看到妻子动念跳楼自杀时,发生了转折。
原来他仍是将自己藏起来,让恐惧和懦弱将自己湮灭。
但旋即导演一个跳接,给了尤波另一个结局。
他不再沉默,他加入儿子和妻子的对话中,得知儿子杀害了萨斯特,紧接着就出门准备为儿子顶罪。
此刻的他终于有勇气对妻子将心理话吼出来,虽然最终他还是没能走进警察局,但却找到了更好的解决方法(卫道人士可能觉得是很烂的方法)。
在他勇敢地面对了这一切后,导演让他再次回到天台、再次面对即将跳楼的妻子。
这次他不再是将自己隐身在黑暗中,而是跨步出到天台,他解开了所有的心结,得以面对妻子,并轻轻地说声没事了。
看完电影也不明白为什么片名叫三只猴子 看了一些影评后明白了三只猴子的寓意 不看不听不说就是这家掩耳盗铃荒唐的故事影片画面很漂亮 特别是天空 绿树明亮而炙热 见不得光的事黑暗而沉重父亲帮即将步入政治圈的老板顶罪 漂亮的妻子知道选择不说 儿子不学无术用和母亲一起向老板要钱买车 而老板看上母亲和母亲有了见不得光的关系 儿子知道后也选择不给父亲说 本就畸形的关系在父亲出狱后达到了顶峰 母亲背叛了父亲儿子一事无成 还sha了老板 父亲用老板的找人为儿子顶罪如此结局 这一家人都是掩耳盗铃 看到的不说 不该看的看了 不该听的又听了 很有意思的一部片子
我实在估不到我在香港电影院看的第一部戏居然是三只猴子(不算之前在电影资料馆看的)……而且还是──三级片!
CELAN是这次HKAFF的“焦点导演”,电影节上可以看完他目前所以的作品,打先锋的就是他今年才折桂嘎纳最佳导演的《三只猴子》。
由于我还没有拿到信用卡……所以在网上定不到票,因为定不到票,就只有去票价全城最高的IFC的百老汇看……75HK呀我操。
不过很奇怪,明明满嗮,但是播映时上座率其实只有一半不到,难道是因为9点45才开映导致大家买了票不来看?
在FTV读书一周,我觉得眼力就又有长进。
《三只猴子》着实优秀,但若单看故事本身,其实也就算是一则社会新闻。
但是比起国内去年的此类电影,导演功力就高深很多。
如何提升“社会新闻”故事的内涵和层次,剧本上来讲,靠的是细节,准确的说就是用“细枝末节”来展现故事背后的故事,比如那个夭折的孩子对这个家庭的影响,其实就是这个家庭产生变故很重要的内因。
整个故事没有什么冗余之处,但反过来讲就有用力太明显的缺点,不过这并不是推理小说,不需要藏着掖着。
照例不诠释情节深度之类的东西,以后一看就明白,导演一点都没有故作深沉办大师之处。
但是我一看完就依然想立即再看一次了,点解?
手法好犀利啊!
整个故事多数发生在主角一家的住所内部及周边,导演把这个环境拍的非常之立体,XYZ三个轴都有运用到。
此外,环境声音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着决定性影响。
引出的值得借鉴之处就是──认识到选址和导演踩点的功力的重要性。
这间房子靠海又靠铁路,房间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火车乜时驶过,房间结构几何,机位摆在不同的地方有什么效果,怎样在这个环境里避免不必要的镜头切换,导演脑子里全有数,这样的前期准备对正式制作是极为有利的。
从片中导演拍摄的镜头看,《三只猴子》的家对电影来说无疑是个五星级的家。
《三只猴子》的室内戏拍摄,也绝对是五星级教科书。
导演在狭小空间内把故事讲得如此出色,除了得益于他对房间结构出色的运用。
更重要的是他对景别的控制。
CEYLAN这点上真是做得太棒,每一次镜头切换所更换的景别都有鲜明的指向性(很多时候他更换景别也根本不需要切镜头)。
构图犀利,正确处理前景中景后景内的人物事物分布,这些东西摄影师可以为导演加分,但是,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景别拍,这个是导演决定影片成败的重要技术因素,你什么时候给观众看演员的脸部表情,什么时候进一步切换到眼镜特写,什么时候返到表情特写,导演的这种基础判断力,CELAN的拿捏是到炉火纯青了。
基本上,CEYLAN为何能拿最佳导演?
故事本身都不是关键(选最佳影片还是比较看重故事的意义吧),一是前期工作肯定做得好,才有这么好个屋来拍,二是画面处理得好,三是景别切换得好,音效也用得好,他要给观众看什么听什么,他清楚得很。
清楚知道使用的每一个镜头对一部电影的意义,得了。
阿,还有,夫妻俩的表演都真犀利!
一开始妻子很突出,后段丈夫的戏彻底爆发,精彩啊。
KQ同学说根据电影对话的提示,这题目可以这么解父亲是懦弱的,母亲是压抑的,儿子是放纵的。
这是一部给我感觉很古老的电影,古老地不像这个世纪的作品,不仅是那慢到有些不寻常的面部特写,还有这故事这主题,以及这波澜不惊的叙事方式。
我甚是喜欢这色调,这海,这火车,这铁轨,这风,这缓慢的压抑和纠结的混乱,以及这水淋淋的色相。
至于情节,至于它说了什么,至于其他,似乎却几乎上不了心。
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却也没有什么闪亮的地方。
若不是这结局,若是任何一个可能的鲜血的结末,我断然是不打这四星的。
生活滚阿滚,谁都是群傻瓜。
豆瓣关闭了几乎所有的功能,失语的程度到了令人抓狂的地步,终究不能太依赖一个地方太久,莫不是又到了该要离去的时候。
似乎最近总是在不稳定与抓狂的边缘徘徊着,生活也好,自己也好。
我想,这四星,大约是我被它的情绪感染了。
突然想出门,沿着铁轨漫无目的地走,若能吹着潮湿的风,听着海的声音,便是最好的了。
锡兰很匠气的一部,极简叙事的教科书。
锡兰是正儿八经好好讲故事的导演。
三只猴子——不听、不看、不说。
如这个故事一样含蓄沉默。
好多地方记不清了,记几处印象最深刻的/一开始 雨夜 发现车祸的路人把车开远 政客才从前景的暗处里缓缓出现 基调、故事背景 交代地相当简洁利落/两个房间 儿子在一个房间里问妈妈领结是否可以 妈妈不回答 而是小心翼翼关掉了房门 暗示秘密的发生/儿子回家 一声不吭走进自己房间 女人察觉到不对 打开房门 一脸血 电视机的一束光照到他的脸上/两处手机铃声形成巧妙对应:第一处是女人到政客的办公室里 手机响了 女人显露出慌张无措 (注意这个画面停留的时间很长 显得貌似很没必要 但其实不然)表现女人和“上等人”相处的受宠若惊(个人认为这个不足以成为女人最后莫名其妙爱上并离不开政客的铺垫 就只有这里我觉得有点bug) 第二处 女人洗澡时手机铃声响起 男人走进 停了 再次响起 接了 女人和政客的婚外情在这里就被发现了 两处铃声互文/男人看到女人在船边哭泣 欲跳河 躲到暗处的阴影中 再从阴影中出来时 女人在和儿子聊天 心事重重/留白与沉默 男人与女人发生争执 男人让女人跳下去 两人长达两分钟的沉默对视 男人说了一句 别做傻事 下来到那边去大远景和特写的切换精准 比如海滩边女人和政客大幅度动作的争执 这时就是大远景。
固定机位多 人物在画面里同时也是房间里进进出出 锡兰很擅长运用室内空间进行调度锡兰还把意象和故事线索的一部分巧妙地融合到一起:也就是那个成为超现实符号的“小男孩”——去世的小儿子并没有一开始就提起 而是在两处超现实中出现 临近结尾才告诉观众曾经是四口之家 这个处理真的挺妙关于声音和画面的处理 声音:火车 铁轨轰鸣/飞鸟与乌鸦/静默无声 画面色彩:阴郁低沉 暴雨将至的低气压
【7.4】
1、有点无聊,剧情没啥吸引力,一切都朦朦胧胧,欲说还休,可能最深的控诉就是无声之诉2、男主为了钱和工作帮政治家/老板挡灾/坐牢(老板夜晚开车撞死了人造室陶艺),男主出来后因为儿子紗了老板而让自己手下的一个青年进去帮自己儿子坐牢,真是好循环,回旋镖🪃3、灰色的画面,话不多的父子,还有时不时画面之外的紧张背景音乐和乌鸦咕咕咕的声音,一切都让人觉得灰暗,说这是地狱也不为过4、母亲为了儿子买贵的车子,而答应了郑志家(最后也没选上总统之类的)的色情交易。
儿子撞见了,但是儿子又假装出去了,他没有敢拿起厨房的菜刀,他软弱无能,他却等那个郑志家走了之后,又回来给母亲哐哐耳巴子,绿帽男人回来后也是如此,一声不敢吭,知道是自己老板淦了自己老婆,软弱。
5、那个社会离中国社会远,也近
这部影片连续使用长镜、远景、自然声等是有其意的,因为它的主题是孤独!
没有耐心的观众或人生觉悟很低的人肯定不喜欢这样的电影!
开场的时候,汽车上场,中间由火车来续场,剧终时人和自然、城市的新组合出现,导演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问号!
寓言式文艺片,《三只猴子》彰显了锡兰的作者风格,叙事较为沉闷,涵义却不乏味,因为片中的镜头都是带有情感的,用大量脸部特写和固定场景,以及鸟叫、雨滴等环境音描绘出人物的内心,冷峻之下躁动不已,色调忧郁,构图精致,每幅画面都美到让观众窒息,最后那一幕则太绝妙了,不禁令人陷入深思。
我们居住的这个行星上,几乎所有的主要文明体系都有歧视女性的“光辉传统”:先看西方文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政治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的政治理论提倡民主政治,但他同时认为女性是不应该拥有投票权的,因为她们不应算作公民。
再比如说基督教的《圣经》 《约伯记》中有这样BS女性的字眼"How can any man be clean? born of woman, can he ever be good? (Job 15:14-15)此外,在中世纪以前的所谓“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也是一个同样不待见女性以及奴隶的“伟大哲学家”。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尼采说过很多对女性极富偏见的评论,如在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他说道:“女人还没有同其他人建立友谊的能力,她们其实还只是猫、鸟而已、最多不过是奶牛”(women are not, as yet, capable of friendship; they are still cats, or birds, or at best cows)“男人应被训练以应对战争,女性则是战士的娱乐品(sexually of course)。
所有其他一切都是愚蠢的”(Man shall be trained for war and woman for the recreation of the warrior. All else is folly)“当你走近一个女人时,记得带上你的鞭子”。
(Thou goest to woman? Do not forget thy whip.)伊斯兰文明,世界上另一个大文明系统。
其核心经文《古兰经》中规定,允许男性一夫多妻(Polygamy),最多四妻,而反之,不可亦然。
偷情的女子要被乱石砸死,这是伊斯兰律法(Sharia)的规定,在伊朗以及其他一些伊斯兰教神权国家中,依然实行。
再看看印度文明,在南亚次大陆,印度教文化也极其歧视女性:在19世纪中叶以前,在印度教中有一种叫做“SATI”的传统:如果一个女子的丈夫死去,她必须在丈夫的葬礼上跳入火堆中自焚。
因为这是最忠贞的表现……而在我们远东文明中最本土、最有影响力的儒家思想中,对于性别的不平等(其实就是对女性的歧视),大家都熟悉,在这里没必要重述。
去广大的农村看看多少人家在拼命生儿子,便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性别不平等这件事情从人类有了文明开始就在不停的纠结着。
“父系氏族”的延续文明占据几乎世界上所有的主要文明系统。
萨特的老婆,波伏娃,曾经著书《第二性》,讲述了女性被歧视的问题。
不得不说,大男纸主义(male chauvinism)、或干脆性别主义(Sexism)可谓无处不在,无缝不钻。
土耳其已经有了千年的伊斯兰教历史,在这样一个伊斯兰教为主体的国度,女性的贞节牌坊自然更是无比重要,偷情尽管不用被乱石砸死,也是不符合社会主流伦理观的。
女性的地位同样也是无比卑微。
很多时候我们看待事情不应只看表象,母亲一开始做这些事是为了自己家人的福祉。
出发点是好的,但方式是不道德的。
但——儿子扇母亲的耳光,不管怎样在我看来都是很难接受的——尽管是偷情——再说这种偷情在一开始还是或多或少为了自己的家庭考虑。
而女人,很明显电影里体现了她与丈夫感情的不和谐,在偷情的过程中慢慢陷入了爱情的漩涡。
感情这种事,没有理性可言,她自己怕是很难控制吧。
如果不是男性沙文主义的存在,她又何必忍气吞声呢。
去过自己的自由生活去,不满现在的婚姻,则去结束它,去找自己的“真爱”(在符合伦理的前提下,当然),该多好。
去过一种不受传统偏狭观念束缚的生活,该多好。
或许有人会说,偷情本来就是不道德的。
这倒是不假。
我也无可辩驳。
但是,我需要说明的是,偷情是否道德,不是我要讨论的问题。
我想怨念的是性别不平等。
假设,这个父亲,出去偷情,被自己的女儿(假设中)发现了,女儿敢扇她老子的耳光么?
在伊斯兰教伦理观和性别主义的大环境下,他的行为被妻子发现,也不可能像反过来这样有如此严重的后果。
这都是性别不平等的体现。
为什么女性的境遇是如此的悲惨?
同男人相比,为什么贞节牌坊对女人更重要?
为什么女性总是处于相对的劣势?
连生理上都是。
初看之下,“三只猴子”这样的片名难免让人不明所以。
难道锡兰这回开始拍猴子了?
猴子有什么可拍的?
后来才发现,原来这里说的“猴子”,是不听、不说、不看的那三只。
一直到影片进行到结尾,我才终于看清这个标题的全部内涵,于是不由得惊呼,这名字起得太好、太神,直击要害。
锡兰是一个极善于描绘疏离、孤独和沟通障碍的导演。
在其作品当中,锡兰总是以一种超级缓慢的笔触书写人与人之间的裂痕和伤痛,从《远方》(2002)中表兄弟之间因习惯不同开始吵架,到《适合分手的季节》(2006)里夫妻二人冷眼相对直至分手,最后到《小亚细亚往事》(2011)里为情所困的男男女女杀人自杀,交流的障碍诱发出越来越严重的后果,锡兰眼中的“寒冷”也因此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在他的作品之中。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疏离”的程度之深和表现“疏离”的深刻程度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因为就算剧情当中双方互相砍杀至死方休,它也仍然不能说明这种现象到底有何意义,而且不可避免的,这种单一向度的展示严重限制着故事的重量和厚度,使之只能停留在一个较为轻薄的、近似“无病呻吟”的阶段。
《三只猴子》则与这样的作品决然不同——它的高明之处在于其试图在家庭当中展现孤独、不满和疏离,又在这种不满和疏离当中凸显出家庭当中相互倚靠、互相支持的温暖一面,最后在略带悲情的温暖里再给观众泼上一盆冷水,把靠吸食默契和温存为生的观众投入虚妄和黑暗之中。
可以说,“三只猴子”这个标题既是在说个体如何通过“不听、不说、不看”保护自己,也是在说作为一个家庭的三个人如何通过血缘维系他们的情感和性命;更重要的是,它还隐隐约约向我们提出一些惊人的问题:其他“猴子”该如何生存?
这样往复轮回的弱肉强食又应在何时何处才能宣告终止?
最后,一切回归到锡兰自设的母题“疏离”里,漫溢在整部影片中。
政客赛维特在邻近大选之前开车撞死了人。
为了逃避刑罚,赛维特把罪责推卸到司机尤波身上,尤波因此入狱九个月。
在这期间,尤波的妻子哈瑟为了给儿子筹款买车前去找赛维特要钱,未想二人就此生出情愫,儿子更是亲眼目睹二人云雨的场面,心里愤懑不已。
尤波出狱之后敏感地察觉到妻子和萨维特之间必有奸情,但又苦于没有证据,只能冷眼待之。
不料一天夜里,警察敲响了尤波的家门,尤波得知萨维特遭人谋杀,凶手不明。
应该看到,锡兰通过种种方式为这个看上去十分老套的婚外情谋杀故事注入了不少活力。
比如,长镜头和蒙太奇就在片中形成一种奇妙的平衡。
长镜头无疑是锡兰的一块“金字招牌”。
远在从影之初,锡兰就开始运用长镜头搭配不同的景深展现人物的细部或者远处的景致,呈现出或细腻或辽阔的震撼场面,到了《适合分手的季节》,锡兰开始大量地运用面部特写的长镜头,语言变得不再重要,人物内心的彷徨和无奈完全可以从面部表情的缓慢变化当中露出端倪。
紧随其后出现的《三只猴子》无疑承继了这个优点,不仅把演员的心理状态,更把观众的注意力逼至高点。
缓缓变化的表情、渐渐盈眶的热泪,类似这样的细节一方面让人物更加细致、丰满,另一方面也让影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诗性。
在此基础上,本片又更进一步地用蒙太奇隐去了关键内容,使整部电影悬念迭起,并且富有节奏感。
除此以外,《三只猴子》中的视角选择也有不俗的技巧。
举例来说,影片后半段哈瑟与赛维特见面时,作者一直将镜头固定在远处从正面进行拍摄;然而后来,镜头突然之间藏进了树丛里,形成了偷窥的效果。
这样一种看似不起眼的变换其实暗示着确实有人正在从旁偷窥,也为接下来即将发生的事情做足了铺垫。
2009年,锡兰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说道,“《适合分手的季节》之后,我深深感到应当作出一些改变……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会导致下一个改变,但我现在还不知道那将会是什么。
”事实上,《三只猴子》确实可以称得上是继《适合分手的季节》之后一个有益有效而且激动人心的尝试。
可以看出,《远方》里那个与导演本人有着十二万分相似的中年男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城市,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处在完全不同的阶级中的尤波;另一方面,“弟弟”这个超现实元素的加入、冷幽默的急剧减少、偶然事件和不可知因素的出现则给这部影片平添了几分冷冽、诡异,让人更加无所适从。
拿弟弟来说,影片从头到尾都没有交代他何时早夭、为何早夭,只有零星的影像向我们暗示他可能死于溺水,但儿子和父亲却双双在他们心情最为低落、心绪最为烦乱的时候见到了他。
弟弟的离世,很可能意味着家庭的第一次分裂,揭示了三个人之间疏离冷漠的真实原因。
无论是儿子还是父亲,他们都把这个孩子视为自己唯一的依靠和幸福的源泉,都把这个“幻影”视作排解苦闷,进行发泄和忏悔的重要渠道,由此,家庭中的疏离可见一斑。
不过,这个“幻影”恰恰也成为维系家庭的重要部分,成为三个人之间共同的情感纽带,一切不满、怨恨都会随着这个“幻影”的出现变成无言痛苦与责任,虽不能消失,无法忘怀,却也必须担起,必须承受;正因如此,父亲最终才会选择前去警察局自首,尽管后来发生的事情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
本以为父亲走出屋门,走到街上徘徊不前,故事也会就此终止,但锡兰的野心似乎远远不能止于此。
有评论认为,《三只猴子》现在的这个结尾超出了导演的掌控范围,实与“三只猴子”这个主题不符,“结局需要他做出选择——哪些主题应该被强调”。
然而笔者倒是认为,这样的结尾恰恰反映了作者的真实意图。
因为,我们会在这个也许可以无限延伸下去的故事当中发现锡兰真正想要揭示的社会问题,看清一切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
无论电影怎么变化,锡兰还是锡兰。
他的影片永远离不开土耳其,也绝难离开他的亲人。
他显然意识到,作为一种结果的“疏离”只有在熟悉、了解甚至藕断丝连的情况下在有它存在的意义,所以哪怕是在《安纳托利亚往事》里,哪怕是在一群因为公事才走到一起的人中间,萦绕在耳边的话题仍然是妻子、孩子,恋爱、仇杀。
锡兰期待着某种回归,所以引人伤感,期待着某种温暖,所以让人痛彻心扉。
当乌云翻滚,雷声隆隆,倾盆大雨开始降临人间,我们惊讶地发现,故事并非到达了终点,而是回到了起点;我们惊讶地发现,一个人心里永远无法掩盖更无法抹去的脆弱竟然如此昭彰,绵绵无绝的孤独和疏离竟然如此普遍,生活,竟然如此艰难。
■片名:《三只猴子》 ■导演:(土耳其)努里·比格·杰兰 ■奖项:第61届戛纳电影节获最佳导演 ■上映日期:2008年10月24日(土耳其)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不看、不听、不说,选择改变后的杰兰作品依然如此深沉。
本片荣获去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好几个朋友说有这般嘉奖理所当然,原因是《三只猴子》把个人风格跟家庭故事完好地包装在了一起。
我也奇怪此处为什么用“包装”而非“组合”,一大部分原因可能在于杰兰的改变还没做到一气呵成、行云流水。
《三只猴子》没有想像中的完整跟成熟,有人批评它缺乏戏剧性,但这已经是杰兰作品中戏剧冲突最强烈的一部了。
作为一名处于上升期的导演,杰兰两次拜访戛纳就轻易地获得国际影评人的认可与追捧,戛纳自然不会错过褒奖的机会。
杰兰的优势在于猛一看电影画面,观众很快就明白在拍摄技法如摄影、音响等环节的处理上,没有长年累月的追求,是换不到这等厚重与沉稳的。
光线的变化、机位的选择,所谓境界不在炫技压人,而是引领观众进入电影空间,深浸其中。
稍微分析一下《三只猴子》有什么变化:首先是一出社会新闻性质的家庭剧,什么是社会新闻?
牵扯到政治法律监狱,需要观众带点猎奇眼光去看待的故事,经常就是“社会新闻”体电影。
以往杰兰拍的是父辈、成长、夫妻以及城市化,诸如此类需要情感投入的电影,可以说进不去就看不得。
《三只猴子》不同了,光说一头一尾两起命案,普通观众都会恍然大悟,原来不过尔尔。
这个悬念不大,但终归也是悬念。
其次,杰兰搬来了一批职业演员,不再是以往的亲人朋友齐上阵。
大部分非职业演员无法表现过度戏剧化所带来的情绪反应,比如对爱情命运抒发一通抽象的感慨,那与现实生活脱离太多,有着无法企及的高度。
妻子死缠老板那段,乌云压顶跟激烈对白和肢体冲突确实不怎么搭调。
《三只猴子》里的职业演员稍一发挥,就会带来演“过”了的感觉。
最后是片中一家人所在的房子,有外观展示、有居室分布,从头到尾导演都有意识在强调这个既存实体,以往杰兰作品没有如此倚重于一处环境空间。
这个房子在铁轨边,再往外是公路,再就是海岸。
透过客厅的明窗,可以看到蔚蓝色的海面。
《三只猴子》通过不同角度的镜头提示了这幢老房子的方位,附近可能还有学校什么的。
房子是家庭的象征,它不是封闭的,总会接收周围环境的一些信息,能听到火车驶过的声音、有小孩的嬉闹喊叫,阴晴不定的天气变化也能收入眼中,正如这个家庭持续受到外部事件的冲击影响。
《三只猴子》片名来自东方的古代谚语,三只做着不看、不听、不说动作的猴子,它的出处是《论语》中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如果有人非要将三口之家跟猴子进行数量对等也无大碍,但这不是嘲笑他们跟猴子一样可笑,而是他们分别犯了“三勿”之一,比如儿子不该窥见母亲的隐情。
三条并算,就是家庭成员都心里有鬼又不好发作,只能装作什么都没发生的姿态,直至悲剧发生。
然而结尾并没有酿成更惨痛的事实,原因在于几次出现的鬼魂幻觉——即另一个儿子。
这个家之所以不大正常,可见多年后他们依然没有走出另一个阴影。
对看多了奇闻轶事的观众来说,《三只猴子》如同一则《故事会》里的短篇,主题不大、不宜深挖。
杰兰用东方式的情感文化来化解了家庭矛盾,影片无关土耳其常见的冲突对撞、脱亚入欧,毕竟杰兰的情感始终偏向东方更多。
他作品里故乡的改变、家庭的牵挂、城市化对人的影响,都包含着真实的个人情感,也是过去几十年东方不发达国家常碰触的时代主题。
杰兰常用脸部特写、写景空镜和气氛镜头来反映人物的内心,尤其是天气变化。
所有长片的结尾,都会出现一次主人公的表情特写,早期是不明所以的疑惑和安然入睡。
到最近几部作品包括《三只猴子》,无一例外都是人物注视着茫茫不可知的远方,仿佛那里存在着更为美好的人生、爱情和家庭,那就是他们的出路么?
【北青报】
3.5
对人物内心和各自的秘密,给足情绪和时间,对叙事的逻辑和蒙太奇运用,极尽简约和省略,如儿子的伤,溺水的鬼魂、老板的死亡等,都无完整的呈现和解释,其留白如布列松般给观者提供了想象空间,穷有穷的玩法,故事虽然简短俗烂,却硬生生靠着导演的视听技法提升了高度,但结尾的呼应和整体调色曲线不算太喜欢
相对来说剧情有点太弱了
从头猜到结尾
太细腻
三只猴子,一只蒙住眼睛,一只堵住耳朵,一只捂住嘴巴
物质的法则是连续而内心的法则是自由
闷。。
宽银幕神了,音效神了
贫贱夫妻百事哀。
这就是生活
看这片儿,前后打开四次,最后这次一直在看时间进度条,太慢太慢了, 完全没必要大量的镜头,空洞的表达。虽然最后二十分钟让人有点意外。看完立马删了,再也不想看第二次。。。。。
半小时的故事拖成1个半小时,女主漂亮和底层身份不太搭。闷
太无聊了。。。大文艺片。。。
你们国家缺电吗?拍的黑乎乎的,人物拍的和下井工人似的,滤镜和鬼片似的。警察都是白痴吗?随便顶包就行了,不能为了剧情情感渲染需要,就践踏观众智商。
罪恶、背叛、复仇;可怕的是片尾给出了一个存疑的循环,而茶馆伙计的选择其实已无关紧要了。锡兰冷静凝重的影像让人觉得压抑,但早夭亡子的两次出现又堪称神来之笔。这里不一定有什么特别深的隐喻,令我们费解的片名可以忽略,不如将其理解成《一家三口》,这样或许来得比较直接醒目。
土耳其版武松斗杀西门庆,加了些巧思和镜头掌控力,稍微显得不那么烂俗而已。可能是最不喜欢的一部锡兰了。情节剧不适合锡兰,还是去写那些无穷无尽无意义的台词对白吧。
拍的有点糟糕 故作深沉
不能说的秘密
感謝cannes評審團,感謝hkaff,感謝bc,讓我送出了今年第三枚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