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的爱情》由野夫小说改编,霍建起执导。
只从这两人的名声和这个片名,几乎就能猜到电影的风格走向。
文艺的内涵是包不住,但并不是呈现出来的都叫文艺。
影片讲述了80年代的大学生关雨波被分配到公母寨后重逢当年暗恋同学丽雯的故事。
两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整个的情感冲突都凸显出一种压抑而沉闷的气氛。
再加上影片充满文艺质感,处处讲究含蓄的特点,这一段爱情故事让人看得并不是那么浪漫。
影片的节奏很平,故事也可以说很平。
独特的时代环境和社会环境成为隔绝在两人之间的一道鸿沟。
雨波拼命想要越过去,哪怕舍弃自己的前途也无所谓。
可是“理解了母亲愧疚”的丽雯却一直把他往外推,推回属于他自己的世界去。
这也是贯穿始终的一个矛盾。
一直到雨波调走之前,两人若有若无的距离感和小暧昧,都颇具文艺情调。
两人之间那看似平淡却深刻无比的矛盾也引人深思。
但是在这之后,影片的画风突变,就像导演突然换人了一样。
雨波调走之后,后来又去下海经商,几经沉浮,在一番起落之后在同学聚会上再次遇到丽雯。
彼时的丽雯已为人妇,寡居带着孩子,还要照顾瘫痪的婆婆。
在这样的境遇之中两人重叙温存,情感一度迸发出来,哪还有半点含蓄的样子。
当然以这样的节奏收尾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之后的发展却让两人再度分别。
等雨波功成名就之后回到公母寨,发现丽雯已经魂归西天。
看到这里,影片就已经索然无味了。
那些狗血青春片的套路有一个算一个,都被移植到这里来了。
如果说影片的前半段可以称作文艺的怀旧,那么后面只能称作矫情的怀旧。
令人唏嘘的是,这矫情之中还透露着狗血。
影片的立意和基调都是已经确定了的,在80年代那样一个独特的环境中,去追寻和怀念之属于那个年代的唯美爱情。
但是影片在实施过程中已然跑偏了,变得和那些人流车祸出国的国产青春片没有两样。
有人说那只是属于80年代文艺青年的爱情,可在我看来,不光文艺,也不止是青年,连爱情我都几乎看不到了。
当然,真要说区别还是有的。
“影片美得只剩下画面。
”这样的话我姑且把它当做赞美吧。
跑开故事而言,电影的镜头和画面确实如网上所言,几乎每一帧都是明信片级别的。
当地纯净而空灵的自然风光,配上缝纫机,老式中巴车,还有其他极富年代感的一些东西,着实令人回味。
但是,也仅此而已了。
所以,影片试图呈现给我们最美的爱情,却只让人看到了最美的风景。
爱情美则美矣,只是再难凭怀旧去打动人。
该片带着非常浓郁的文艺气息,让观众深刻体会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男女主之间的爱情,是那样的淳朴。
男女主在长大后的再一次相遇既是巧合,也是命中注定。
两人一见如故,彼此之间的相处相对比较和谐,虽然出现了几次争吵,因为女主不希望男主一直留在县城,而男主则想永远陪伴着女主,但实际上两人之间的爱意从未打断,永远是那么地纯真与美好。
两人最终没能一直携手走下去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一丝遗憾,但还是能被着缠绵不绝,优雅恬静的爱情所深深打动。
文 /喻书琴第一次看到《1980年代的爱情》微信版宣传预告片,我就被深深吸引。
一直对这种怀旧风、古典味、文艺范的自传体小说电影有极大兴趣。
于是,首映那天,特意携丈夫前往观影,帷幕缓缓拉开,伴随民谣歌手小娟那曲《我俩永隔一江水》,耳畔有柔情似水、纯净如风的音乐流淌:“风雨带走黑夜,青草滴露水,大家一起来称赞,生活多么美,我的生活和希望,总是相违背,我和你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野夫的小说写的很唯美,霍建起的电影拍的也很唯美,但在情感唯美之上,我依然想到一些理性反思。
女性,能否成为男性迷失的救赎?
从叙事角度,《1980年代的爱情》是探讨男性的自我内在成长经验,尤其是成功男士在外部世界的迷失与内在自我的迷失中,以家园守护者的女性形象(一般为初恋或梦中情人)为救赎的理想主义情结。
野夫笔下的丽雯,与李春波歌中的《小芳》,与郑智化歌中的《星星点灯》,与卢庚戌歌中的《在他乡》,与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中那些水做的女儿,与林语堂笔下的最理想女性代言人姚木兰,与但丁心中的天使化身贝亚特丽齐……古今中外,一脉相承。
只不过,丽雯的形象更加添了中国式的民族特色和古典特色,又身处80年代初这一理想主义精神最郁郁葱葱的时代。
与今天这样一个金钱至上娱乐至死,无论女性、无论爱情、无论理想都不再纯粹的“小时代”相比,便凸显得格外珍贵。
在野夫笔下,丽雯和小雅这两位女性明显形成对比张力,小雅强势、心高气傲、工于心计、自我中心、充满大城市的精神优越感,认为爱情就是挽手漫步给别人看;而丽雯柔弱、谦和沉静、淳朴厚道、甘愿自我牺牲以成全他人,有一种上善如水的母性情怀。
所以,他觉得丽雯比小雅更返璞归真,有某种来自永恒的女性特质。
但另一方面,“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上升”,歌德这句著名的宣告,其实还是一种典型的男性视角与男性想象,只存在这种男性叙事模式的自传体小说、诗歌、文艺片里。
而真实的红尘烟火中,哪里有什么永恒之女性?
谁又能救赎得了谁?
我在婚恋辅导实践中,也听说这样的案例,两人有过美好的初恋,也顺利结为夫妻,但因为婚姻中缺少彼此的细心经营,倦怠了,冷淡了,甚至其中一方出轨了,离婚了,这样,初恋反而变成一种创痛的反讽;还听说过有这样的案例,两人有过美好的初恋,可惜因为外部环境等种种无奈原因没有进入婚姻,十多年后重聚,当年的清纯玉女如今已经变成世故平庸势利的彪悍大妈,这样,初恋反而变成一种无奈的反讽。
正如卢庚戌在《蝴蝶花》里所悲叹的:“痴守的初恋永恒的誓言经不起风吹雨打,谁能够保证心不变看得清沧海桑田,别叹息别叹息对我说,没有不老的红颜。
”除了实践,再说理论。
从女性主义视角来反思,这种男性想象建构出来的“永恒女性”模式,其实很少探讨女性真实的自我内在成长经验,女性(比如丽雯)从一出场就是高大上的平行线,就只是男性自我内在成长(无论男性的情感启蒙还是性爱启蒙)过程中的一种助力和引渡,只是一副“蒹葭苍苍、有位伊人,在水一方”的审美图景,只是一位温良恭俭让的扁平化“圣女”形象。
受这种注定的局限性,男性叙事文本难免忽视或漠视了女性血泪模糊、百折千回的成长经验。
其实女性成长历程的那种艰苦卓绝不亚于男性。
女性(比如丽雯)如何看待自身生命中的各种男性形象(父亲、恋人、丈夫)?
女性(比如丽雯)的人生价值观、婚恋观、身体伦理观如何被时代文化所塑造?
女性(比如丽雯)在以身相许之时,她内心的情感波澜是什么?
女性(比如丽雯)在面对死亡之时,她又怎么看待那些红尘中的聚散离合?
这些都是男性叙事文本无法还原的。
但我不是激烈的女性主义者,因为,推己及人,反之亦然,女性叙事文本中,男性的成长历程也同样注定被忽视或漠视。
或者说,男性的自我内在成长,和女性的自我内在成长,总是牵缠交织,却无法同频?于是,每个个体都注定是孤独成长的深渊之渊,虽然有互动,有交集,但却依旧只能在各自的精神困境中寻求突围与穿越?
每个个体在此世间软弱着,挣扎着,伤痛着,迷惘着……既然如此,大地上的女性和男性都需要更高的、更永恒的救赎。
“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到祂身上。
哪知祂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
因祂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祂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
”(以赛亚书)与此同时,大地上呈现过的一切高贵女性特质(比如丽雯)的纯真、良善、唯美,都不过是真善美之本体所投下的惊鸿一瞥,光影一脉而已。
“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
”(雅各书)午夜梦回,有谁在悲情的唱:“那年你踏上暮色他乡,你以为那里有你的理想,你看着周围陌生目光,清晨醒来却没人在身旁,那年你一人迷失他乡,你想的未来还不见模样,你看着那些冷漠目光,不知道这条路还有多长……我多想回到家乡,再回到她的身旁,看她的温柔善良,来抚慰我的心伤……”其实,所有纯净的初恋都指向创世之初的那场爱情相遇;所有渴慕的返乡都指向创世之初的那方伊甸家园;所有男性的迷失都指向堕落之后的那些偏行己路,所有女性的引导都指向救赎之中的那声悲悯召唤:“孩子,你在哪里?
”完稿于2015年9月
看过了一九八零年代的爱情,只感觉一口气憋在心底,久久的不能缓过来,为了关雨波与成丽雯,也为了那股我只能远观不能近品的难以言说的爱情。
相信每个人在初中或者高中的时候都一个男神或者女神吧,他或者她,在班里甚至在级部里,在学校里都是受人瞩目的,就像那些年我们追的女孩,就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年轻时候的关雨波和女神成丽雯同座,相处之中难免产生一份朦胧的情感,年少时候的关雨波对此懵懵懂懂,只知道喜欢好姑娘就得告诉她因而写了人生第一份情书,却不知我在看到丽雯明明理科好些却随着雨波选了文科时,就确定了丽雯那一份感情。
都说女生天生比男生早熟,丽雯的一直拒绝不表态,在我看都是对关雨波的一种好。
上学时是为了不影响他和自己的学业,之后下乡后的相遇依旧抗拒,是为了他的前途。
这一份成熟和温柔是多么的让人喜欢却又难过。
关雨波一直以为丽雯是因为那一分之差而没有选择上大学,熟不知丽雯更有难以言说的苦衷,只因为由于右派影响而受到牵连的自己的家自己的亲人。。
现在考个大学别说是差一分了,就算是差个十分想复读也就复读了,再不济选择个喜欢的专科也是很简单的,却不曾想到就在几十年前上个大学是如此的辉煌而又艰难。
更何况这个在乡野里还订阅着各种杂志,喜欢读泰戈尔的诗,织毛衣都知道跟着潮流搞三浦友和同款,这样一个秀气有灵性的女子真的不该就这么沦落到穷乡僻壤当中啊,虽然她说是自愿的,但我们甚至于雨波和丽雯自己都知道,她这么做是为了那个已经被打击的不成样的父亲,不留下雨波更是为了雨波那份前程,在丽雯的心里雨波天生就该是翱翔于天空之中的雄鹰,若是自己束缚了这一双展翅的臂膀不说自己会愧疚,若干年后雨波也指不定的会后悔!
理解了这女子的心事着实心疼,为什么在感情上都是女方付出多,尤其丽雯还付出的如此之多,雨波心里隐隐约约明白着呢,给你拆被子帮你弄洗澡水真以为只是为了那份同学情谊啊这在我们这个年代都是亲昵到不行的表现好吗?
真是所谓的难得糊涂,雨波虽然一直期盼着丽雯说出留下他的话但如果真的说出来了,那份调令来了他能够斩钉截铁的说不走吗?
能够一时勇敢的说了不走一辈子勇敢的承担这个承诺所带来的责任吗?
不,他不能,一方面他真的有大志,那时候的大学生不像现在满地都是含金量还是挺高的,所以雨波确有才华,也有努力的意愿,只是这一次的分配引发了内心的颓废。
另方面恰恰在这个时刻又碰到了当年可遇而不可求的女神,所以大家都懂得,我不敢肯定说这份感情带有着排解的成分,我不想因此而破坏眼前这份简单美好的感情但在我看到两个人决绝分手时心中忿忿的声音好像总是在提醒我这一点。。
最令人心痛的是两个人之后的重逢,丽雯满心想的还是这个男人的好,要为他好让他好,她想不到能有什么能鼓励他给予他的,最终选择了奉献自己。
是的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奉献,是一份多么难能可贵的情意!
若我是雨波这辈子就死皮赖脸跟在这个姑娘身边了,可能被说感性可那又如何,终究能得来一份安宁幸福不是么。
小说结局丽雯得了癌症,留下女儿撒手人寰。
她年轻风华时没去强求爱的人,成了寡妇没去告诉爱的人,深受癌症之苦依旧不去打扰这个爱的人,这份爱,似山高似海深,毫不为过。
电影拍的很美,干净,一如这份爱情。
小说更是精彩像是有血肉一般。
除了爱情的主线,文革的辅线也若有若无敲击着我的心灵。
看过电影的朋友还是推荐你们去看下小说,或许能够得到比电影来的更多的对那个年代的感悟。
青山绿水畔,薄雾缭绕间,女主划动着玉足向水中播撒着涟漪。
一旁的男主洗着脸,言语间隐含着对女主的爱意。
女主不动声色,男主将溪水撩向女主,女主也用脚将水撩向男主,欢声笑语,水花四溅,心花怒放,情不自已。
本以为二人会走在一起,本以为有情人会终成眷属,但却响起了这首歌《永隔一江水》。
这也许就是1980年代的爱情,双方都心知肚明,二人也彼此深爱,但都发乎于情,止乎于礼。
谁也不说破,谁也不越界,就像上学时桌上的那条“三八线”,二人的感情永远隔着一江水。
“明天,公车一来,我就要走了。
”“那我就不送你了。
”多么决绝的回复,掐灭了男主最后表白的勇气。
关上房门,女主倚着门泪流不止。
男主到了城市,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或许让他没有太多闲暇去思念远方的爱人。
但女主过着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这首歌多么像女主的心声,多么像那无数个思念的夜晚,从黑夜到黎明,等待,等待得心都要碎了。
她多么希望男主能留下来,多么希望男主能回来。
然而女主是矛盾的,她希望她心爱的人能有一番作为,而不是待在这穷乡僻壤中了此一生,况且他是大学生,他需要更大的舞台。
同时女主还受到父母的遭遇的影响,他不想拖累男主,不想男主重蹈她父亲的覆辙。
她拒绝了男主的爱意,她的生活和希望,总是相违背。
从此,她和男主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种思念,却还得装着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种思念,却还得装着毫不在意,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给爱你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电影里,男主喜欢泰戈尔的诗,女主喜欢舒婷的诗。
而二人对待爱情的态度似乎就像上面两首诗一样。
女主的心在男主身上,希望男主有自己光明的未来,而自己不希望成为男主事业的阻碍,只是默默地支持。
而男主表达出自己满满的爱,换来的却是女主冷漠的回应。
这也许是二人不同的爱情观,这也许这时代的悲哀,乡村与城市,爱情与事业,门第与地位……都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
男主最终和女主成为了河的两岸,男主收获了事业,却没有收获爱情。
女主在艰苦的乡下生活和悲惨的命运中英年早逝。
拥有与失去间,让人感到满满的遗憾以及无限的哀伤。
若能赶上如今的时代,二人多半会双宿双飞,在另一个城市开启不一样的人生。
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是可以挽留的,但爱情是可以挽留的,只可惜,他们都没有逃过时代与命运的安排!
河难道只有两岸吗?
人生难道不是出人头地就是寥寥此生吗?
爱情难道只是相互拖累不是相互扶持吗?
男主的经历告诉我们不是的,他需要爱情的滋养以及精神的支持,女主又何尝不是呢。
他们若能鼓足勇气,给彼此一个机会,或许他们能找到河的第三条岸,也许那是一叶扁舟,载着他们的生活与希望,顺着河水静静流淌。
前幾年讀《中國新聞周刊》對於電影《1980年代的愛情》 有一個專訪。
文學和電影是相輔相成的,劇本本身就有文學的一部分,而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的本就數不勝數。
《1980年代的愛情》作者野夫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書籍只有十多萬字。
書的大小厚度和楊绛先生的《我們仨》大致相當。
故事的梗概大致不難理解,大學生關雨波回到鄉下遇到了高中同學……同學麗雯在鎮上的供銷社工作定期還訂閱報刊《收穫》《大眾電影》。
劇情不是特別曲折,也沒有什麼波瀾壯闊。
文字可以用精準、文藝來形容,這本書太值得去反復讀了。
被拍成了電影值得一提的是參演的演員:蘆芳生、楊采玨兩位主演是第一次演電影。
發現小眾愛情文藝電影。
故事是發生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忠路鎮的一個叫寨公寨母的地方。
電影中男女主人公在木橋上交談畫面很唯美,其次是對於少數民族的風俗表現得很好哭嫁、撒陽呵。
片中成麗雯說了一句:“你是男人,你是過客。
”雨波要離開鄉下了,麗雯給了雨波用內蒙來的毛線織的毛衣,雨波把自己隨身的口琴給了麗雯。
電影的表現還是比較克制。
片中的音樂:《愛在1980》小娟、《清純山谷》小娟、《天空之城》。
2017年4月1日
喝酒
河边的木房
山上
竹编
吉他
《收获》
杨采珏、芦芳生
哭嫁
木桥
霍导真心挺坚持的 ,从《那人那山那狗》开始,片子都挺走心的。
没为了钱什么都豁出去,冲着这个,得给点个赞。
他的片子拍的比较人文,从一开始就关注人的情感世界,背景要么比较市井、要么比较朴实无华,把情感放在相对纯粹的背景中,洗去了很多的浮躁,挺好的。
这部片子有好些个看官就没认真看,有一位居然评价说1980年代就不会穿成那样儿,所以,您看他的片子,心态得摆正,您得跟着他试着回去!
其实,80年代后,纯粹的爱情早就慢慢离我们而去了。
现在还有人愿意坚持拍下去,给我们留个念想,我觉得应该珍惜!
不信,请您看看我今天看的另一部片子《奔爱》😒!
给4星其实算是偏高了,有感性分,但也是希望此类片得到鼓励剧情方面,最多给2星了,尤其是最后20分钟,剪掉说不定得分更高画面和音乐超级赞啊,美如画的恩施山区,小娟的手鼓娓娓道来(编者注:小娟亦是湖北人)特别是道具,真的很怀念啊,尤其是供销社里的长条型建国皂这些都是已经消逝的回忆了不过,这真的不是80年代的爱情了,虽然导演极力还原了当年的情境,但始终还是回不到80年代而且片名其实也有点问题,不应该叫一九八零年代的因为那时流行说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简称八十年代(亦很少说八零年代)这种一九八零年代(1980s)的英语说法是个什么鬼?!
不过这片的时代是90后看不懂的他们只会觉得矫情和不自然,因为他们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自然无法理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状态尤其是导演还没拍摄到位,到位的话,90后会更觉得夸张和无法理解,这就是代沟这也是我觉得此类片应该受到鼓励的原因之一就像八十年代的人看现在90后小屁孩的爱情,也会觉得疯狂和超级不检点一样七十年代末直至八十年代,曾被禁闭的资本主义萌发,并得到政府大力支持,所以那个年代“接受开放”成了一个关键词,从包办婚姻,集体组织安排,到个人主义解放,自由恋爱,甚至放弃公务员,下海经商等等,都处于那个转变期,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很少,真的值得推荐虽然身为一个80后,我本应没什么资格去评论那个年代的爱情,但我也算是亲眼目睹了这个年代,深受其影响本片最后20分钟,转折突兀不说,还直接来了一场没有任何前戏的床戏,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好,而且画风的转变也太快了,真的,电影就应该结束在那里,狗尾续貂的结尾也是只想凸显女主角的悲,可是你前面1小时20分,也没怎么去描写女主角的悲啊!
原著我是没看过,所以不知道原著是怎么安排剧情的,但电影的安排绝对是有问题的而且结尾那段是想说八十年代?
九十年代?
二十一世纪?!
我想八十年代末都应该不会有那么疯狂的床戏和酒店剧情吧而且前面公母寨部分,那么文艺和慢节奏(有人吐槽节奏过慢,那只是你沉不下心来感受),后来那么快的节奏是想表达什么?
关于有人说到男主角不负责任什么的,其实只是现在的年轻人不理解当时中国的大环境,当时的中国,都是大集体,大生产,就连供销社出售的物品也是凭集体分配的各种“票”才能购买,有钱是没有用滴,“个人只是螺丝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集体和组织,所以对于资本萌芽,几乎所有人是事业大于爱情的,那时的爱情还没有什么“你爱我我爱你”那么浪漫,大多都是门当户对(包括背景成分)、志趣相投(职业因素)、有利事业发展(还是家庭成分问题)的结合,能过一辈子就成,更没有人会去讨论性生活和不和谐而且那个年代的人的性格大多是隐忍的(当然,跟文革十年和北京大屠杀也脱不了干系),很多人并不是太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更多的是选择默默忍受,包括片中的田老师和女主角他爸等。
乡长在和男主角提到女主角时,第一个考虑的问题也是“小成的背景有点复杂”现在的90后,能啪啪啪就行,还有谁会去把家庭背景拿来考虑,甚至置于首位?!
所以这就是90后无法理解的代沟另外还有人说到剧情太虐, 女主角太惨,说导演直男癌什么的,那只是中式苦情片你看太少的(虽然我也不看),但是这真的很一般,当年的女性确实是处于比较压抑的,现在的女人,离了婚还是万人迷,当年的女人离了婚……真的是万人唾……即使是男人,离婚的话,也很可能会失去公职而且女主角的惨也只是一笔带过,略去了女主角穿插在生活里的幸福,毕竟本片的女主角日常生活并不是影片重心,所以没必要把各部分都写出来吧?
当然,人物性格和剧情安排是有硬伤的,这个我也说过了,所以也不是说女主角的安排就有多好不但人物饱满度非常不完美,而且非常矫情,或者说过于编剧光环了最后就是要说全片的BGM,实在是太赞了,看完看字幕时才发现原来就是小娟打的,果然!
……为了小娟的手鼓,怎么也得给个4星啊!
顺便也是鼓励一下这个类型的影片,毕竟描述这个蠢蠢欲动的年代的影片,实在是太少了!
以上是某80后的碎碎念,也许对时代的解读也过于偏颇、主观而并不正确。
========分割线========后记:前辈说80后一代是叛逆的一代,因为80年代的改革带来了太多的转变,这个时期成为了新中国史上一个从保守到开放的标志,而90后被称为脑残的一代,也和这个年代信息爆炸、物欲横流的浮躁不无关系,现在的人还有谁能沉下心来好好读一读本片中提及的那几本文学著作?
后记2:忘了说,那个年代,男女共处一室都是会被人非议的,所以片中的女主角已经算是很大胆的了(算大胆追求爱情?
)
杨雨波的隐忍,成丽雯的成全。
山水间的重逢,让人哀婉叹息。
欲说还休的坚持,也许我们这代年轻人无法体会,导演传达给我们的只是在岚烟缥缈中一对男女的感情故事,结果还是给碎了,败给了年代,败给了时间,败给了那场夜雨。
杨雨波是隐忍的,他用尽了一切暗示,却还是得不到,谁又料到得到后是怎样的荆棘?
成丽雯是成全的,她的付出不计回报,大概天下男人是不讨厌这样的女子的,久别的那次重逢终于还是滚了床单,成全了雨波多年的思念。
那些誓与红尘同生共死的人,被世俗的烟火呛得泪眼迷蒙,被风刀霜剑伤得千疮百孔,也不禁要怨怪起,人生多戏谑,世事太无常。
他们感叹现实太残酷,所有的功利、情爱以及繁华的一切,都只是镜花水月的幻觉。
自诩为可以经得起流光的抛掷,可以将这杯掺入了世味的浓茶一饮而尽,然而,一次简短的离别,一点人情的凉薄,就弄得他们措手不及。
仓皇之际,只有选择逃离,在某个莲花开合的角落,寻找慈悲。
总有一些时光,要在过去后,才会发现它已深深刻在记忆中。
多年后,某个灯下的晚上,蓦然想起,会静静微笑。
那些人,已在时光的河流中乘舟而去,消失了踪迹,心中,却流淌着跨越了时光河的温暖,永不消逝。
文/梦见乌鸦《1980年代的爱情》,是小弟在大银幕上第一次看霍建起的作品。
野夫的作品很早以前就看过了,早已熟悉的情节不再探究,只关心画面能否展现那些美丽的文字和潺潺的情感,寂寞的年代风景美丽如画,犹如八十年代那美丽而隐忍的爱情。
从电影的片名来看,电影应该不会卖座,在这个商业化市场的年代,每部电影必须沾染一些世俗的铜臭,如今的观众都是以90后为主的青年观众,谁会关注自己出生前时期的爱情呢?
而从电影的主创来看,霍建起+野夫的组合,又是那样具有文艺质感。
让这部《1980年代的爱情》的文艺片质感显得尤为突出。
电影公映第二天去看了电影,场次几乎找不到了。
不为电影所面临的市场困境感到无语,因为这是大环境所趋,该片又不是个例,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更何况这部电影不像王小帅、贾樟柯那种现实文艺,而是骨子里面的那种纯美的文艺,就像看一部清新的小说一样,在这个浮躁的市场面前几乎注定了其命运。
然而这部电影迄今为止口碑还是有一定争议的,因为电影故事很简单,简单到一张横格纸就可以搞定。
不过电影乃是我辈无法涉及到的领域,也正是造成本片不被主流观众接受的原因之一,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该片本身的价值。
电影延续了霍建起一贯的纯美风格,每个镜头都美成明信片。
故事本身和叙事手法都隐忍写意,整部片气氛压抑暖昧,克制成全。
风景寄情,两人情感互动皆与周遭景物相连,这些镜头都需要静下心来去欣赏,然而在爆米花的快餐时代,能否get到这个关于年代的G点呢。
其实本片有着一个很常规的卖点,就是爱情,爱情有刻骨铭心的、有甜蜜无价的、惊心动魄的、凄风苦雨的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都是如今大众非常欣赏的爱情表现形式,而但片中的这个爱情却有着极为特殊的质感,因为它过于太纯美,就像《那山那人那狗》中无数次走过的乡间小路一样,不惊起一丝波澜。
那个时代的罗曼蒂克就是这样简单,无欲无求,就像《庐山恋》中那充满争议的一吻,是一个时代的写照。
许多人的愛情在一些年月里因为种种原因被襟锢,被扼杀,空留一腔遗恨,这就是《1980年代的爱情》所要阐述的一种观点,融于山水之中的纯美,只限于特定年代才会有的魅力。
加上电影发生的场所,恩施土家族风景美丽如画,而那爱情都在土家族的吊脚楼里,在廊桥相伴明月里经历了岁月的咀嚼,不会令人产生爆米花焦糖刺激味蕾的那种瞬间愉悦感,取而代之的是这样有着特殊记忆的一群人所能品出的历久回味。
《1980年代的爱情》终究还是一部爱情悲剧,但它并不哀伤。
正如那个隐忍爱情的时光,电影提供了一个感受爱情的平台,感受美好的平台。
毕竟,爱情和时光都匆匆流走了,像山间溪水一样流走了。
可是,我们还在缅怀,缅怀我们生命中的毎一次感动和忧伤,而所能回忆起来的,就只有美好。
对了,电影的女主角,之前甚至记不住她的名字,她叫杨采钰,很像山口百惠。
勉强及格了,糊弄的地方有不少,拙劣的化妆,时代感成疑的服装之类,但是到了后半段忽然开始魔性,将女主角图腾化,这种近似于不要脸的抒情执着打动我了
给到3星半的原因是霍建起用熟悉的山村镜头保证了画面的安全,女主虽然超像徐濠萦,但也是高颜值好身材版的徐濠萦。但扣分项实在难以忽略,比如莫名的人设、糟糕的男主、矫情的剧情。。。
八十年代,干,干,干,全是做爱才对
被片名给闪了一下腰
标漏,评价低
本来故事很唯美,出来的结果却是这么做作,烂导演浪费好题材。
全毁在男猪那张不会演戏的脸上了。小说给的意境多好,尼玛从哪里找的这种瘪三。
景色美。后半段吃了屎了
看过野夫的小说,电影基本还原了那部散文小说的原味,女角选得也不错,插曲配得也应景。
三星半,跟原著有差别,细腻的情感毕竟还是文字表达起来更能触动人心。一次次的错过或许就是那个年代的残忍标记。
不忍把一些看似美好撕破,就无法直面残酷的生活。影片一直在内外挣扎,真实的真实,虚伪的虚伪,不能自我解构,无法让人相信
一江水
这服饰,这对白
这两个人到底怎么回事,看着添堵,的确是80年代的纯情爱情
浪费!!!!!
意境没有建立起来,全凭台词来倾诉情感,表演痕迹又过于严重,最后竟然还是狗血的结局…
挺秀气的
还是那个配方,还是那个味道,还是那个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暖》+《生活秀》的大杂烩。帮你找回男人的自信。1980年代的爱情就应该留在1980,何必去2000呢?
霍建起审美不错,景色美,美到做作,男主美,牙白胸大。可是面对这狗血,我还是要给一星。
~看过《万物生长》的如果觉得还不错建议看一下这个…小成本但很值得看~导演试图讲很多又直接讲的有点透~很多东西又没有彻底去表现,大概是小说改编的通病吧。片子镜头很慢但细节很真实~给低成本打高分本身就是一种肯定!和女神坐一起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