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伊始,简洁明了的情节迅速交代了主角的人设——一位享有盛誉、刀法高超的盲人剑客。
尽管座头市在日本文化中家喻户晓,但每部影片都应具有独立性,以便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清晰了解故事主线和人物设定。
同样的手法也用于展现对手的实力。
此外,影片还穿插讲述了主要人物的成长历程,包括寻仇的艺伎姐弟、浪人对手以及阴影下的权贵。
这些人物都被刻画得相当饱满。
“艺伎姐弟”出生于富商家庭,幼年时遭恶人蓄意掠夺家产并惨遭灭门,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
不幸的是,他们落入了有恋童癖的富贵人家手中。
失去所有亲人后又经此一遭。
自此在他们的世界里,(其他)男人都是恶人。
为了在乱世中求生,他们学会了利用人之恶欲(色欲)扮猪吃老虎,谋财害命。
他们之所以具备扮猪吃老虎的实力,是因为他们每天坚持进行艺伎技能和刀法技能的训练。
而支撑他们日复一日坚持的理由是活下去和复仇。
“对手浪人”的爱人是一位患病的女子,看病需要花钱。
就有了让浪人对金钱追求的理由。
浪人追求金钱不是贪欲而是爱欲。
武艺高强的他本可以直接去富人家里抢夺,但他坚守武士精神,认为以武力掠夺有悖于武士道。
然而,他的高强武艺可以被出卖以换取金钱,也就是充当保镖。
这里的保镖不仅要保护雇主的人身安全,还要成为雇主的武器去伤害他人(这逻辑有点可笑)。
浪人年轻时曾输给一位拿木棍与人切磋的胡子武士。
当他的实力提升后,他决定找到这位曾经打败过自己的胡子武士发起挑战,在浪人心里这将是一场真正的武士决斗,双方都必须抱着必死的决心。
但当浪人找到胡子武士时,却发现他穷困潦倒、病卧床榻、奄奄一息。
浪人也放下了心中执念斩断了胡子武士的棍子后随即离开。
“胡子武士”代表了另一种武士精神,他只追求精进的招式和高超的武艺,却从不使用真的武士刀去伤害别人的生命,他尊重生命。
可以理解为中国武侠中的武痴。
因此,他穷困潦倒,从不握刀,淡泊名利。
当浪人要杀他时,他说“你要杀就杀吧”,这也展现出他矛盾的心境。
他用高超的棍术激励更多人追求真刀的武士精神,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能他仅仅是因为害怕和懦弱而不敢拿刀。
他尊重生命,所以不想伤害生命,也不想自己的生命被别人伤害。
“阴影下的权贵”在影片中被刻画得非常丰富。
这群劫匪的老大是个深谋远虑的家伙,他让卧底在富商家中潜伏了 7、8 年,目的是获取信任并获得更准确的情报。
然后,在夺取钱财后,他一定要斩草除根,满门斩杀。
这些情节都凸显了老大的老谋深算和心狠手辣。
拿到钱后,他来到另一个城市开始产业布局,涉足的是可以快速积累财富的赌博和情色产业。
他分别让自己的两个手下负责不同的产业,并让他们表面上相互对立。
而他自己则大隐隐于市,在一间小酒馆里做帮工,酒馆的老板是他收留的流浪儿童培养起来的影子武士,他甚至想将自己的产业交给影子武士来打理。
至于自己在发展中的赌博和情色产业,老大深知垄断对自身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一直在极力消灭或吞并同产业的其他势力。
同时,他也利用自己的产业优势向对自己有利的人输送满足感,这被称为互利共赢,也有人称之为官商勾结。
而老大选择隐于小酒馆的原因是,自古以来,这样的地方就是情报的集中站,也是民意和舆论的重要来源地。
而真正懂谋略的人知道准确的情报对于决策的重要性。
“座头市”,我不太清楚原版中的人物是否是明眼人装瞎的设定。
但北野武的用意显然是想给这部作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他明确地表达了自己想要传达的理念:人看这个世界不应当只用眼睛。
当然,我也非常赞同。
眼睛只是人类接受光影的一个器官(而且人眼可接收到的可见光的波长是有范围的,在 380-780 纳米左右),做出判断和思维的是我们的思想,也可以称作心。
洞悉人心,感知世界用的从来都不仅仅是眼睛,而是调动我们的所有器官——触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汇总起来经过大脑的分析判断,这就是感觉。
在那个秩序失衡、践踏生命、崇尚武士精神与暴力的年代,谁更暴力谁就更强更有话语权。
座头市见多了杀戮、血腥、荒谬、残忍,作为一个习武多年的武士,他决定闭上眼睛,修炼自己的其他感官,开始流浪,保护他认为善良的人,守护自己心中的正义。
最后,再分享两个看到的点。
一个是梅夫人的家被烧掉后,一切恩怨结束,许多工匠帮忙重建房屋。
有节奏的敲打声,魔性洗脑的节奏,一个个普通的建设者,这其中的寓意留给大家去思考。
我是觉得有战后重建的意味,等暴力消失,秩序恢复,人类又一次重建自己的居所和人类文明。
人类文明也是经过一次次的创伤和磨难演化成当下的形态。
另一个是影片最后的踢踏舞,我觉得这是北野武的一种自私的自我表达,有种“我喜欢我就要宣传”的意味。
明快的节奏,整齐又嘈杂的舞步,热情的舞者,踢踏舞这种舞蹈形式确实极具感染力。
对于这部拥有27个版本的《座头市》系列电影,谁也不能忽略它的经典光环。
此北野武版系最新一部。
整部影片故事脉络简单明了:恶人作恶,英雄惩恶,邪不压正,结局欢喜。
影片风格则是于刀光剑影中偶见幽默,于快意恩仇间少许情谊。
虽然故事与风格我们司空见惯,不以为奇,但影片侠士的精神还是勾起了内心中的小小情愫。
座头市这个人物平平凡凡,既不高大英俊,亦不富贵豪奢,没有派头,平易近人,让人看着放松,舒服。
然而仅靠这些形象是决不能吸引观众的,当座头市挥刀斩人时,那冷酷无情的表情,杀气凛然的气势,快如闪电的刀法,喷溅如泉的鲜血,无不让人热血沸腾,侠义之心霍起。
画面是暴力血腥了,但是美。
所谓“凝气聚神、一刀决生死!
”这样的凛然无惧的气势岂不太令人兴奋,令人血热!
有时看惯了拆解百招难分胜负,飞檐走壁你追我赶,比拼内力干瞪眼珠子的国内武侠片,转换口味看看这更加简单,实在些的武士片,立时会有清新爽身之感,觉得这个更真实,那些真的有些魔幻,有些幼稚了。
北野武的座头市似乎被认为是对这个历史悠久系列的一种颠覆。
尽管从座头市大战独臂刀这种东西已经可以猜出这个所谓的系列估计本身内部也鱼龙混杂,但是北野武的座头市确实也是极其明显有很多反传统的,新颖的,甚至是实验性的东西。
虽然没有看过最初的座头市,无法真正做出一种类型片惯例和创新之间的对比,但是已经有很多讨论的趣味。
基本的偏好给我留下的印象和看坏孩子的天空时是一致的:单场景内的镜头调度偏好;场景/人物视角间剪辑是一个比较高自觉,偏全知的镜头逻辑;完整的叙述(即没有很多造成模糊性的间隙)中有许多似乎是不必要的独立段落,他们似乎落入了波德维尔引述的克里斯丁汤普森的“过剩”概念的范围内。
有些情况下这一概念有助于分析影片的形式表现,我认为或许就是现在了。
存在一个非常恼人的,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是,以上对北野武的偏好的认识,在本片中的具体形式表现和坏孩子里存在很大差异的。
要讨论这种形式和传统任侠片的形式惯例关系和在北野武本身作品形式惯例的定位,实际上需要先再看很多片,但是这个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完成,于是只能先尝试描述本篇是怎么处理的。
首先,不少室外场景本身因叙事的需求就对长镜头调度提出了挑战,例如夜间有人埋伏于树后想拿座头市试刀那段,但是北野武基本都是选择了以镜头运动来完成调度。
而其他一些镜头,无论叙事还是风格上都使得必须固定在一个特定的,前景被部分人体遮挡的大体机位,比如赌场,比如黑帮老大接受汇报。
黑帮老大接受汇报是比较一个典型的例子,老大的身份是一个需要最后才揭示的悬念,在这个地方无数可以想到的拍法中,北野武采用了这么一个维持老大作为模糊不清的前景遮挡物,而镜头微微缓慢移动,在汇报的两个干部中间游离。
当然了,作为一个动作片,在实际座头市开始一刀必杀时,必然是非常短的镜头。
我大概估计动作部分的这种处理是来源于类型片惯例,但是至少在本片中和常态的镜头足以在对比中构成张力的。
同样本片也有实验性质的尝试,即座头市想象中的打斗模拟,采用了慢动作加CG模拟肢体的,虽然效果一般,形式上也构成了差异。
不过在最后和保镖的对决中,与想象中对决不同的实际对决扔如之前所有动作部分那样一瞬间结束,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而在场景/视角的剪辑上,由于本作同样涉及很多不同的人物视角,也有频繁切换的需求。
无论是单纯切换视角也好还是讲两个对应场景(例如座头市在赌场杀人,姐弟在跳舞)用剪辑联系起来,基本都切的比较干脆直接。
其次,本篇的叙事一方面是讲了一个很完整的,正典的故事,但是另一方面,但是在此之外,也有许多其他的零碎的片段,似乎只是一种单纯的实验或者趣味。
他们不仅在叙事上没有提供多少整个系统来说有多少意义的信息,同时也不是都能构成内部的风格变化,甚至大部分在影像风格上和其他正常部分是一致的。
他们似乎完全是叙述系统外的过剩,并且似乎也无法互相融洽的形成一个额外叙述。
1.开头的暴力场面蒙太奇以及随之后镜头切换并聚焦到的田野中的稻草人画面,让我以为是一种对时代背景的叙述乃至于对暴力的普遍性的“导演评论”,但是这些主题(包括稻草人这个意向)并无后文的发展,并且很难把他和最后的群舞融贯在一起。
2.而全片中有很多典型的北野武式“喜剧表演”镜头,无论是开头小兵拔刀撞到队友,座头市和农妇在屋内由于房梁前景遮挡和两人台词造成的一种“误解”情景,在青楼的单人喜剧表演,赌客在前景研究如何听到骰子的独角戏式表演,赌客后面以为自己懂了去赌博输的精光的部分,赌客和弟弟在澡盆里的对话,房子被烧后重造的情景,甚至最后的舞蹈。
这些部分是我喜欢北野武的原因之一,但是他们确实也是“过剩”概念的绝佳例子之一了。
延续之前坏孩子天空的评论的话题,我认为在单纯用一种艺术动机去分析外,似乎确实是叙述了一种对现实中的喜剧性时刻的确信(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充斥着暴力,悲伤,复仇的任侠剧中)3. 完整的各类舞蹈的展现,有日式传统的舞姬的舞蹈,比如弟弟跳的,把舞蹈整个拍出来这种做法很明显存在异质性和实验性。
例如雨天里泥地的舞蹈,其叙述指向是难解的。
片末的集体舞,更是极其大胆的颠覆。
4.各种实验性的风格尝试,除了模拟战斗部分的慢镜头加CG断肢外,盲人的两次主观镜头(第一次和保镖对决和最后),第一次提到赌客时,赌客赌博的镜头和当时镜头的叠化。
将他们列举出来后,更能看出互相之间是完全独立存在的。
即使有一部分能纳入所谓北野武的一贯趣味,但是其他很多别的部分,目前来说只能认为他将本片作为了一种“实验场”。
#微影评#《座头市》盲侠座头市、筹钱给妻子治病的剑侠、为复仇化装成艺妓流浪卖艺的姐弟,三段关系交织于小镇的两位恶霸。
北野武的武侠梦电影。
《座头市》X#01 人物 北野武 盲人(生理独特)。
结局揭露自己扮演盲人,并非真盲(戏剧独特)。
衍生出赌博戏,展示极致听觉。
拐杖刀(道具独特)。
衍生出偷拐杖被杀,拐杖被真实黑老大碰掉的戏。
关心小人物命运(帮老妇背菜,暗中保护老妇的外甥,保护姐弟)。
武力深不可测。
保镖 为病妻替恶霸效力。
有仇必报。
砍断老师曾经殴打他的棍子,维护男子气概 姐弟 弟弟的扮女迫不得已,但却在某种程度上顺其自然。
弟弟与赌徒一起洗澡时并不忌讳自己的变性装扮,反而自称“需要脸蛋好的人”才能做到。
弟弟的性别模糊在整个保守主义的武士片中格外显眼。
而他对自我身份的笃定影响赌徒的行为,赌徒后续在房间中自画女装引发笑果,实则展现的是性取向探索。
她们无差别骗男人的钱,无差别试图屠杀前来嫖娼的男性。
赌徒 捧哏的角色,将角色置于危险能塑造北野武的形象。
酒屋反派二人 有趣的设定,破酒馆的老板是老大傀儡,真老大是酒馆老板的老帮工。
反派设定增强了戏剧上的反转,两个老大蜗居在破烂的酒屋里让人想起《绝命毒师》中的炸鸡先生。
赌场老板和他雇用的武士 长相极具电影感,武士脸上轻蔑疲惫的眼神,绝。
赌场老板下垂的皮肤和向下的嘴。
好戏 老大人物的出场,在后背进行推轨拍老大的后脑勺。
下雨物哀回忆戏,北野武姐弟各自回忆自己的经历。
姐姐弹琴,弟弟起舞,弟弟的身型不时在现实与儿童间切换。
结尾的踢踏舞,反派登场,喜剧基调爆发,武士片融合踢踏舞元素,如费里尼一般戏谑。
制作 酒馆戏的开幕,给了酒馆老板很重要的构图位置以及停留时间,表明他的重要性。
镜头很古典(来回推移,镜头起幅落幅),少特写,多中景&全景。
夜戏的光非常精致。
胶片颗粒感,调色非常古典,画面做旧。
(如何实现?
) OST与环境音形成某种互动(敲锤子)(弟弟跳舞戏,很奇怪背景音乐竟然与姐姐的琴声交杂)。
闲笔 稻草人和地里劳作起舞的戴草帽的农民。
神经兮兮幻想自己是骑士的围着房子跑的胖子。
(房子重建时,胖子围着房屋结构既然在环绕)。
反派之一的拿出一把突兀的手枪。
保镖战败死掉时,妻子也在另一个空间实施自杀,仿佛某种哀伤的宿命,让人想到《花火》中绝症警察的某种宿命。
知道这部影片是因为一个帖子,标题是“是男人就一定要看的十部电影”。
并非言过其实,刀与血,正和邪,男人应该在这个时候舞蹈,没有什么,比童话更加锋利。
高手对决,生死在于一念。
对错不在考虑之内。
你能看得见吗?
这,重要吗?
北野武那一头金色绒毛,他装酷的噱头,包括影片极具时代气息的配乐,用当下的流行元素装饰传统武侠剧,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北野武的顽性和创意,这正如影片中出其不意闪现的冷幽默一样,看似胡乱,实则凝聚了他的不竭才思及复杂个性,一向冷峻的影象风格,往往被突如其来的幽默瓦解,这已经在《花火》中表现的很明显,死亡与温情携手走向尽头。
《座头市》是娱乐为主的旧片重拍影片,民间英雄的传奇故事,本身具有明显的取悦民众因素,因此,北野武不失时机地洒上了个人特色浓郁的幽默调料,影片趣味大增。
盲侠座头市为了摆脱敌人的纠缠,闭上眼睛在眼帘上画眼珠子装正常人来蒙混过关。
盲侠座头市在跟敌人过招之时,瞪大眼珠子装正常人来加添萧瑟杀气,让敌人不寒而栗。
盲侠座头市走在月明星稀的乡间小路上,差点被石头拌一跟头,然后作自嘲的无奈叹息:“我虽努力睁大眼睛,可什么也看不见”。
不经意间的一个踉跄,影片结束,这回用不着做北野式的死亡哲学上的沉思,我们开开心心地娱乐一回。
“黑色电影”的美学,刀下的侠客浪漫主义——北野武式“暴力美学”是如何构成的摘 要《座头市》和“黑色电影”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但却表现着不同的文化。
北野武用独特的视听元素构成了属于武士道文化的暴力美学,影片从“黑色电影”的镜头美学展开,设计巧妙的场面调度,贴合日本的文化,构建了北野武式暴力美学。
关键词:黑色电影,暴力美学,武士道文化,场面调度一、基于“黑色电影“的镜头美学“黑色电影”产生于上个世纪,随着时间的发展,“黑色电影”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运用打光形成强烈的阴暗感,表现人物的复杂性。
而北野武在《座头市》巧妙地将“黑色电影”的镜头美学运用到此片中,形成了独特的暴力美学,电影中将场景多置于阴暗中,通过打光在人物脸上形成强烈的对比感,以表现人物的复杂心理,其中最为出彩的是市与新吉在赌场中与人发生冲突这一场戏,通过光线的控制将庄闲两家的心理情绪浮现出来,造成了紧张的氛围感,为后面突如其来的血腥暴力埋下了伏笔。
大量的特写使得这场赌博变成了生命的赌博,充满了杀意,游越在双方的不安情绪使得这场搏斗来得合乎常理。
在电影中,北野武多次用对比强烈得特写镜头使得人物的心理和情绪展现出来,探寻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同时,渲染了电影的紧张氛围,同时这个场面会被暴力的镜头所结束,也就让观众在看到暴力镜头之前,奠定了心理基础,并不像昆汀式“暴力美学”,直接用血腥镜头结束大段的对白,观感更为直接和震撼。
反观北野武,用镜头语言在人与人之间做了情绪化的处理,在面对血腥的暴力场面更显得容易接受一些,探索了人物行动的合理性。
《座头市》不仅仅是用光线处理人物的内心,在电影中,阴暗的氛围感来源于“黑色电影”在表现主义上的体现,全片大部分戏集中在夜晚,奠定了在黑帮控制下城镇的压迫感,这和大多数“黑色电影”是如此的相似。
影片的黑帮背景使得影片的基调变得阴暗起来,这种处理方式和东方的武侠片强调动作与场面是迥然不同的,同样是面对黑暗势力,这种美学使得整体氛围是压抑的,这就使得市的出场显得更重要。
中日文化在侠客精神有不同的诠释,而《座头市》整体的影像风格是来源于“黑色电影”的。
北野武设置一个了侦探类型的开端,随着真相的水落石出,让影片有了一丝悬疑感,巧妙设置了一起多年前的抢劫案,随着市这个侦探的到来,开始解密的过程。
当然,如果说《座头市》是一部黑色电影,这是不合理的,在人物关系方面,正邪是对立的,以银藏为首的黑帮自出现以来就是恶的相争,在处理这两层关系之前,北野武用独特的东方精神去做出了回答,用侠文化去解决了善与恶的矛盾。
与其说这部电影有“黑色电影”的影子,不如说影像的语言借鉴了“黑色电影”的美学,这种借鉴使得恶的代表更突出,更明显。
相对于黑泽明的《野良犬》,北野武更具表现人物的意象,而相对人物内心的处理薄弱一些,这样就使得配角的表现更为精彩。
我们在影片中能看到野子姐弟的悲惨身世,对于复仇用暴力解决问题显得更为直接干脆,北野武的暴力是对于社会问题的一种解答,在只能用暴力解决问题时,基于影片的基调,让暴力的场面看起来畅快人心。
在暴力才能解决一切的时候,以暴制暴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正是北野武在大量的镜头语言中,让本片看来有压迫感,唤起观众对于人物的同情,使得本片的暴力场面观感上反而是舒服的,不至于引起身体上的不适。
《座头市》在镜头上兼具了“黑色电影”的美学,同时在此基础上淡化了血腥的场面。
在黑暗的空间中,血腥的暴力看起来是合理的,不仅仅是黑暗对于血腥的隐藏,而且在黑暗的空间中,暴力的发生是正常的,是可预料到的。
二、“狭窄的场面调度”使得暴力密集化纵观《座头市》的打斗,都发生在极为狭小的空间,在狭小的空间中发生暴力场面,使得结束能够更快地解决,这就使得整部影片的剪辑变得非常凌厉,打斗场面观感性极佳。
在看影片时,市前去解救野子姐弟时,我们往往能看到日本人向佛的理念,刻画在木柱上的菩萨,白莲,庭院的莲花灯等等,狭窄的空间能够有效地将这些元素放置于一个场景中,在看到血腥的同时,暴力的元素加上宗教上的表达,使得暴力场面看起来更唯美。
北野武处处表现着日本的文化,在暴力被密集化以后,余下的我们能看到日本乡村生活,街道上普通人的生活,以及酒馆里的人生百态。
正是因为暴力被密集化以后,空闲之余透露着导演对于日本民间文化的独特审美,当观众不再以暴力血腥的场面去审视这部电影时,那便是最大的成功。
正因为交织着不同的场面,使得暴力看起来更具有日本独特的文化。
《座头市》并非冷酷到底,当浪人与市对决之夜,此处导演巧妙地运用平行蒙太奇叙述同生共死的忠贞爱情:胸有成竹的自负浪人被座头市秒杀,顷刻倒地身亡;镜头切换到浪人妻子用匕首自尽,俯拍,逐渐拉远,女人孤零零地倒在房中,腹部流出的鲜血流过绚丽的红莲,安静地绽放在白色的榻榻米中央,营造出东方的、有涅槃意味的悲剧美;镜头再切换到海边,浪人的尸体被浪潮推揉着,即将吞噬。
北野武用极少的场面调度将空间造成一种狭窄的感觉,故事就围绕在一人一城中,并且仿佛只有市的身上沾满了血腥,而其他人都跟这没有关系,这仿佛跟佛教中的将自己置身于地狱中解救他人的思想重合起来。
无论是开头市与纠缠前来寻仇的武士搏斗,还是最终的决战,都发生在较为狭窄的空间中,并不像中国武侠片那样强调空间上的调度,而是更多地符合武士道快而准的思想,讲究一击必杀。
相对于《七武士》中较为写实的武士打斗,北野武更注重意象化,这种意象化不仅仅是为了体现市的无敌,而是为暴力美学增添了一种属于日本刀文化的独特美学。
正是这些场面的处理,从影片一开始就奠定了属于北野武独特的暴力美学的呈现。
日本居合道讲究一击必杀,这就限制了影片不可能有大的场面调度来呈现暴力场面,不复杂的场面调度在狭窄的空间看起来更有爆发力,所以在影片中的暴力场面往往解决得很快,为了不让观众造成视觉上得疲劳,血腥的场面是尤为必要的,不仅仅能抓住观众的眼球,而且能够符合武士的文化。
三、“锋刃如刀”的武士暴力美学日本武士的暴力美学,便是一刀一个的畅快淋漓,极为考究的镜头语言,音乐和动作的配合,毫不拖泥带水的打斗场面,都是《座头市》体现的武士暴力美学。
刀在日本文化中实则已经是他们的精神象征,他们往往讲究将一件事做到底,做到极致,直到这条路行不通再重新尝试,这是属于日本人的精神,而他们的武士亦是贯彻这种精神的存在。
一部拍盲剑客的片子,北野武在配乐上很下功夫,尤其是打击乐声贯穿整个影片,从一开始的锄地声,到最后踢踏舞的场景,到处都存在有节奏的打击声,这样的听觉刺激配合黑色的影像色彩让观众进入到座头市的世界,得以体会到他眼中的世界。
这种声音与画面的结合,能够让人更加体会到武士的精神世界,北野武历来崇尚暴力美学,《座头市》的暴力更加渲染了与自然相和谐的交融式美感。
影片中有一段座头市与黑帮雨中大战的场面,战斗结束,雨水与血水相溶而浸染山谷,再加上无比凝重的音乐,悲怆之美更是无可遁形。
制造独特的、符合日本武士文化的暴力美学,是本片的亮点之一。
影片以凌厉的剪辑方式,配上传统的日本城镇文化,展现了日本武士的侠客精神,从拯救其他人的路途中,揭开了市的神秘面纱,展示出日本武士的精神文化。
本片不旨在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更多是在探讨武士文化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在探索武士的文化存在的合理性。
在影片中,不仅能看到人生的百态,对于最后装瞎的桥段反而看起来有了哲学上的味道,正因为难以直视人世间的丑恶,选择了蒙蔽了双眼,这跟道家的隐士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四、结语《座头市》更像是一部面向世界武士文化输出的产品,北野武用独特的暴力美学去结构着武士与社会的联系。
在审视这部作品时,我在其身上看到了一些“黑色电影”的影子,北野武在表现这一方面很明显借鉴了一些黑色电影的元素,但对于表达和场面调度及配乐上有自己的独到理解,并用自己的视听语言呈现出来。
在看《座头市》时,会惊叹于它的暴力美学,然后会逐渐发现其背后的文化价值。
《座头市》:原来我2017年看过一遍啊,真是一点印象都没了。
不过好在没什么印象,反倒让我这遍看得津津有味。
不像北野武其他一些电影,虽然还是血流成河,但暴力没那么突然,更多也还是一种美化后的暴力,类似像《用心棒》最后三船敏郎和仲代达矢决斗时候的血溅三尺。
冷幽默依旧。
座头市化妆的“眼睛”,银藏突然对小孩子做的怪脸,赌鬼和女装弟弟洗澡时候的对话等等。
这种紧张节奏里突如其来的冷幽默还是很北野武的风格。
花了蛮多的篇幅讲服部的故事。
为什么?
北野武应该也没想借这个角色去批判什么。
而且他的故事其实还挺耐人寻味的。
为了给老婆治病去当用心棒杀人。
最后在和座头市交手的时候,因为哼了一声,被座头市猜透了心思,结果身死当场。
一个蒙太奇,老婆也自杀了。
为什么?
是因为觉得自己拖累了服部吗?
于是乎,无论服部是不是赢下决斗,她都要自尽?
那段下雨的戏也很有意思。
座头市在回忆杀戮,姐姐在回忆小时候的屈辱。
弟弟长大之后跳舞的镜头和小时候跳舞的镜头剪在了一起,耐人寻味。
结尾部分,座头市到底是真盲还是假盲?
看他和二代目、一代目讲话的时候,似乎是假盲,最后被石头绊倒,又像是真盲。
挺有悬念的结尾。
但他说那句话没错,眼盲方便看到人心。
女装果然是零次或者一万次啊。
提到北野武的这部《座头市》,一般会想起初高中的暑假时光,虽然忘了具体什么时候接触到这影片,但我只知道那一整个暑假都窝在好友R家中吹着无边无际的水,玩着那些现在已经老掉牙的单机游戏。
现在想来还是经常怀念起那些年暑假,顶着大太阳穿着短衣短裤骑着破单车到处溜达,扫遍了小县城中所有的书店,看了无数本盗版书,写了无数不忍回首的小说……现在想来倒有点怅然若失,而这是我可以在村上的《且听风吟》找到共鸣的原因。
那些夏天,从三国志玩到了太阁立志,对于那时候的知识面而言,日本历史文化真是一个脑子尚未开发的地方,于是一下子沉迷于其中,饥渴地吸收着游戏相关的知识,并搜索着一切能找到的历史资料,R君还特意创作了以武士为主题的小说(可惜的是半途而废并已经遗失了),于是一个武士的时代出现在成长的岁月中。
于是某一天R君对我说,这片子很好看,于是就跟座头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开始还以为座头市只是个地名,就像《水浒传》的曾头市一样,后来发现原来是个人名。
不过对座头市的无知倒是一直保留到了现在,你让我介绍下座头市?
我能说出口的也只有北野武这部,之前胜新太郎的系列作品也是一部都没有看过,但根据刻板印象应该属于古典的武士片。
而北野武这部作品,不喜欢的人说是胡搞,喜欢的人算是继承中的创新,但在本人看过的武士片之中确实显得与众不同。
片头的粗犷的片名字幕和角色的登场都像在看西部片,粗犷而直接,座头市凌厉快速的攻击有一种暴力美感(可惜特技感有点明显),而拔刀不慎伤自己人的场面也让人一笑,(北野武的恶搞与戏谑?
)顿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期待剧情的发展跟更精彩的打斗。
于是乎电影剧情开始进入正规,各路人马也陆续登场。
与中国的武打片相比,日本的打斗没有过多的纠缠,也没有花样繁多的动作,往往打斗上简洁明了,瞬间决定胜负,这是跟日本的剑道追求一击必杀的奥义有关。
因此武士刀的设计及使用方法都是与追求一击必杀的日本剑术奥义相适应的。
而中国武打片更重视动作,一板一眼也好,飞檐走壁也好,影片的高潮往往在于长达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的功夫对决,之前的剧情都是作为对决的铺垫和衬托。
那么既然日本武士片的对决在于几秒(也有例外,武士片的群殴场面也可以达到几分钟的篇幅,如《切腹》),那么就不能光依靠对决的几秒时间让观众享受影片的快感,所以剧情的紧凑以及打斗场面次数的安排就是重点。
北野武此作,打斗场面十分给力,虽然特技较为明显,也不影响观众的欣赏。
雨中搏杀一段,动作稍微放慢,制造出一种诗意的节奏,动作与雨滴的配合让整个场面暴力之中带有华丽;而庭院屋中一段,节奏很快,鲜血狂飙,加上略暗的色调都充满无约束的暴力,座头市每次挥刀都能感受到嗜血的狂暴(或许北野武全片的扮酷也是为了表现出暴力的无约束,与之相比,浅野忠信的对决就显得更依靠技术而非座头市式的无约束的本能杀戮);而北野武与浅野忠信的最终对决不过几秒,但是通过主角间的僵持和内心活动,去营造紧张的气氛,对决虽短,但让之前的张力得到完全的释放(如《黄金三镖客》的三人对决)。
因此片子不同风格的打斗便显得游刃有余而精彩,也让我无数次观看了其中的打斗片段。
但动作之余,剧情的紧凑就显得不够,通过三次赌场的情景才完全带出下一步的剧情,对篇幅的利用和节奏的掌握都有点拖沓,因此北野武选择将农民的生活、浅野忠信的支线填入并塞满整个框架。
虽然农民的生活细节一定程度缓和了剧情推进的无力,但从总体上看来,故事的叙述依然不足。
不过既然说到农民,那么片末的踢踏舞就亮瞎了观众的眼球,这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七武士》的结尾,不过北野武只是使用了形式来调和气氛,而没有去塑造反讽。
这一风格的乱入,再次对传统武士片风格进行戏谑,但却让片子具有了另类的多元化现代化风格,或许也只是北野武的恶搞,或者是为了弥补片子的总体平庸而加入了另类的活力,但效果着实不错,有波普主义的拼接的另类味道(阿莫多瓦对风格拼贴的使用最为出色,因此片子在情理之中又制造了独有的荒诞)。
从这看来,或许北野武在全片拼命扮酷的表演风格除了是照顾面瘫之外,也是有出于风格拼贴的考虑,无论如何,反正本人是十分受用。
影片观后的副作用是研究了好久的武士刀,热情至今不减,看来得找个时候入手一把仿制杖刀回来玩玩。
貌似这部电影的评价非常高,传说中北野武萎靡时期的一部翻身作,可能因为文化差异吧...我觉得....很烂...特别是那血和刀伤,假的一B...
打酱油的六平先生,帅到刀光剑影都黯然的浅野先生,到最后欢乐group dance,北野武摔倒如果来一句新年快乐简直是唐人街探案3前传(误。 早乙女太一我真的太可以了。
北野武 自导自编自演的自恋作品。与其说看得痛快,倒不如说卖萌更重要。。。PS:2007年,世界影视博览:那位拔刀如影的盲客!
说好的喜剧呢,你妹。。。。剧情糟糕,其余能称道的地方只剩北野武式的美术摄影和艺妓姐姐了
北野武对胜新太郎的形象颠覆,和成龙对李小龙的处理方式,都是通过滑稽搞笑(或说错位与反差),把暴力电影变成了半娱乐片。这和北野武的搞笑艺人的身份有关。而表现暴力,不是以往黑帮片的现实美学,更像昆汀的血花四溅。回忆场面的频繁,内心描写过多,现代化的音乐的不伦不类等,都不喜欢。
就算我努力睁开眼睛,我什么也看不到。
喜剧????插进这么多音乐舞蹈画面有事吗?
座头市.Zatoichi.2003.BDRip.x264.AAC.x264.miniSD-TLF
1. 一种杂糅的难以定义的风格,黑帮片的骨架、武侠片的程式、漫画式的打斗,似乎也有武士片或西部片的影子,既有非常日本的歌舞伎,也有西方式的踢踏舞,再加一点悬疑、冷幽默,难以消化…2. 座头市是一个在日本电影史上被反复搬上荧幕的角色,可能有必要参考其他版本的去理解这一部的继承和反叛。3. 可以将这部与是枝裕和的花之武者对比,看看对武士片中复仇主题的表现有何不同。
无非开玩笑地说了那位夜奔美国使馆的盲人律师的名字而已,这条短评就被删了三次,而且只删内容不删评分,豆娘你真是让我说你什么好?
死亡好像随处可见 以至于见怪不怪 好像北野武就是为了死亡而死亡 不像花火和奏鸣曲去深刻思考死亡意义 血色单薄 武打精细
导演你想自己耍帅的意图也太明显了吧!一星给音乐和舞蹈,一星给弟弟的舞姿,一星给导演杀人如麻的手法和塑料特效!
5。算是喜剧,看着也不无聊。但我没看懂主体剧情,感觉很淡化。打斗都是一刀结束。特效有点出戏。姐姐小时候好清秀...
中规中矩 ,跟以往的片子相比少了很多血腥与暴力,但多一些温情或荒诞的幽默。
华丽到不能再华丽的斩击,令人旋目的木屐踢踏舞,质朴的乡间打击乐,北野老头永远都是那么别出心裁
如果不是里面的幽默的东西,只能打三分。北野武真是有意思。
不得不惊叹这27个版本
烂片,就是日本版的印度歌舞神剧。可能是对北野武的期望太高,但这部片实在是无法及格。看了四分之一就知道结局三分之一就能知道最终boss是谁了,即使最后北野武打了个假boss的幌子也无济于事。给5分不能再多了。
这部电影的牛比之处在于,我看了2-3遍,如今也不能分清北野武是不是瞎子。太喜欢影片中快刀斩乱麻的暴力镜头,结果这么多年,依然只记得这部电影的刀是最锋利的。简直是无可超越了,起始源头好像是《用心棒》的刀砍人镜头,凌厉无比。
最喜欢艺伎姐弟在扶子大婶家练习舞蹈的那场戏,结合着少年时学艺的情景,一虚一实,沉静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