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in 对着已经被推到桌子那边的奶瓶勾动手指,就仿佛期待着它能变成那个已经失去的婴儿,回应母亲的互动——对我来说,这是全片“丧失感”最重的片段之一,极其有感染力,很想知道导演是怎么想到的。当那个“伴侣不同意要奶”的女人与 Robin 对坐,谈起生过孩子后的一地鸡毛,再对比 Robin 因丧女经历的伤痛,突然觉得对父权社会下的女人来说,生育是一件“既难拿起也难放下”的事。映后得知导演创作故事的时候也在哺乳期,好感慨,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女创将自己以及自己生命中其她女人的生命经验带到更多人眼前。(之前太孤陋寡闻了,甚至第一次知道乳汁原来是乳黄色的)
我们如何化解悲痛
对不起我实在没忍住睡着了
喜欢克制的表达 全片很多时候没人说话 很舒适
剧情和我期待的完全不同,可能因为没有婚孕的经历无法共情吧。困 平 但灯光很不错
没有中文字幕,真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英语翻译考试。影片整体基调比较沉闷、阴郁,无论是镜头还是色调都给人一种冷峻的克制感、隔离感,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依然能够从大量的细节刻画中感受到人物情绪的细腻变化,体会她的丧子之痛。人与人的空间距离很近,可是心与心的距离却还是无比遥远,性别的歧视、传统观念与世俗的偏见,人心中的成见始终像一座大山既压在自我的内心,也刺痛着旁者的心。
她得过梅毒医院拒绝捐献母乳。本来就孩子没有了。还在执着能让母乳有它的意义。可惜现实中都是恐惧
看完乳房和心脏都物理性疼痛
#BJIFF14 第六部。一部纪录片形式的北欧电影,感叹一下北欧那边的生育医疗体系还是非常健全的,在这种情况下都能感受到女主内心因为生育这件事内心复杂的变化。神奇的是在场居然还蛮多年轻男性观众来看这部电影的,可能大多都是好奇心理吧不过也是一种好的方向。我们当然应该从各种角度去学习和了解生育这件事,它远远不止对女性的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影响。
或许因为不喜欢小孩,也不想承担生育功能,所以没有共鸣。
#bjiff2024 切入点很厉害,情绪也蛮好,其他就很悬浮了。色调和场景选得也太冷了,出来看到大晴天就觉得骑车漫游一下也不错,然后就按高中赶倒霉早读的时速狂蹬了五公里(
2027.4.24 BJIFF
我也仿佛真的在观影过程中闻到了乳汁的气味。还是值得一看到,安静,细腻,悲伤,淡淡的,个人觉得可以更浓郁一点。
6 台词极少,大部分时间我都睡着了。经历流产的母亲身体却还没有停止生产乳汁,她决定为这些乳汁找到更好的归宿。一个女人的身体里能爆发出多大的力量,这部电影会让你惊讶。“静音徒步”的概念非常有趣,他们用沉默来完成哀悼,在自然中汲取能量,治愈内心。导演和男主演亲临现场做映后分享,丈夫这个角色让人非常有安全感,夫妻二人的互动也细腻自然。故事源自导演和家人的真实经历,她把目光投向这个不曾被关注的女性问题,向有类似困扰的女性给出了答案。换种思路,一切羞于启齿的事物背后,是不是都等待着电影人去发掘呢?
乳汁的传递,完成了ROBIN与失去的宝宝的告别式。
只有女性创作者才能把“母乳”发展出这些切身的细腻感受(查了下也确实是导演从自身经历出发后慢慢形成的这个故事) / 整体上都很喜欢,但对徒步这条线稍有疑问。虽然徒步本身也是“独自探索悲伤应对”的一个方向,但在片中的比重稍大了一些,处理上也和母乳捐赠线很平行。或许减少一点篇幅,或者增加更多探索出的悲伤应对方式,会更好?
沉默占据了很大的篇章,可能生命的消逝带来的也是无尽的沉默😶
很喜欢贴贴脸感受母乳温度的动作,以为她会自己尝一口的。唤醒一些看过的和写过的文。无言的丈夫(我知不要苛责但是)。
Robin 对着已经被推到桌子那边的奶瓶勾动手指,就仿佛期待着它能变成那个已经失去的婴儿,回应母亲的互动——对我来说,这是全片“丧失感”最重的片段之一,极其有感染力,很想知道导演是怎么想到的。当那个“伴侣不同意要奶”的女人与 Robin 对坐,谈起生过孩子后的一地鸡毛,再对比 Robin 因丧女经历的伤痛,突然觉得对父权社会下的女人来说,生育是一件“既难拿起也难放下”的事。映后得知导演创作故事的时候也在哺乳期,好感慨,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女创将自己以及自己生命中其她女人的生命经验带到更多人眼前。(之前太孤陋寡闻了,甚至第一次知道乳汁原来是乳黄色的)
导演处女作品就给我们展现了女性的独特视角,讲述一个流产后意外收获乳汁以及如何捐献乳汁过程的故事,徒步小组里同病相怜的人们在山野中来释放悲痛,大雨把大家的悲伤带入地表之下与世界和解,后面有人选择交流彼此的心情,也有些人依旧留在自己的世界里…分别无处不在,能尽快走出阴霾才是对人们的考验!
平淡版 海边的曼彻斯特 让一切情绪穿过流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