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总的来说非常割裂,好的地方很好,喂屎也很不客气,埃莉诺·罗斯福的角色明明可以作为升华的工具,但没有,她出场就是在给观众喂屎,把好不容易拔起来的格调打回原形。
看看这说的是什么猪话?
嗯?
这他妈ooc了吧?
"Awomanislikeateabag;youneverknowhowstrongitisuntilit'sinhotwater."⬅️说这种话的人会说"拿枪不是女人的工作"???
如果编剧是想用迂腐的美国第一夫人衬托苏维埃斗士,那么他的脑子里一定有一片汪洋。
编剧还花了很大力气黑苏联,可能是我精苏了,我觉得大可不必。
每次拍到上层领导就一股官僚主义本本主义气息,好像全都是酒囊饭袋,存在的意义就是拖后腿。
有些真的可以剪掉,跟主题毫不相干。
还有一个让人很无语的点,是埃莉诺一直鼓动柳德米拉beawoman。
Firstofall,howdoyoudefine"woman"?穿裙子就是女人了吗?
女人一定要穿裙子吗?
女性身份就是靠观赏价值定义的吗?
在战争年代,失去观赏价值也能他妈的叫遗憾?
遗憾是失去战友、失去阵地、死伤带来的创伤后遗症!
不是没机会穿裙子!
脑残编剧!!!
入伍之后,女兵还留着高跟鞋玩具熊和丝质内衣裤,缺少摩擦力导致匍匐前进的时候外裤会滑掉,教官把那些"属于女性的"东西全都搜出来烧了,看上去像是在折辱所谓的"女性身份",但值得反思的是,女性身份的符号是如何被建构的?
为什么典型的"女人的东西",都是不方便的?
上层阶级用华而不实的装扮表明自己无需劳作,比如宽大累赘的礼服,精致的长指甲,高耸的假发,让人失去运动能力的束腰和裙撑。
而这些符号往往表现在女性身上,为什么?
因为女性的价值不是通过自身行为获得的,她们"只需要被观赏"。
女性身份被塑造成华丽的、娇贵的、脆弱而美丽的,这种审美价值观在和平年代被内化,女人自己也觉得高跟鞋长指甲小裙裙是美的,但在战争年代,审美不再是第一需求,女人也要当人用的时候,这种审美价值就要被打碎重塑。
换句话说,要你打仗、做工的时候你要穿裤子,要你站着当装饰物的时候就要穿裙子高跟鞋。
就是这么卸磨杀驴。
柳德米拉父亲是军人,母亲是英文老师,典型的严父慈母环境,经济状况一般,柳德米拉养成的是安静内敛沉稳的性格,穿衣是简洁利索的风格,战前也没有总穿裙子,为什么要一厢情愿地认为她因为战争或者物资匮乏等等原因"不得不"放弃裙子?
能不能讲点道理?
看看人家战斗民族的女人,《珍珠港》女主值得一个大白眼,珍珠港事件之前的美国也值得一个大白眼。
这段我很早就看过,事实上也是因为这个片段才看了《女狙击手》,即使剧情都知道,还是哭成狗。
如果按照真实历史拍就好了,她的身边没有环绕着为她牺牲的男人,只有一个抛弃她的前夫,在柳德米拉的传奇中,男人不过是微尘而已,有太多的东西比她的男人们更值得关注。
形形色色的男人,虽然不乏可亲,且富有魅力,但这并不是真实,传奇的女性有自己的传奇,不需要虚构伟大的男性来成就。
三星是为女主打的,虽然人物设定让人有点失望,但她的坚毅勇猛的的确确是军人的样子,为她骄傲。
2015年《女狙击手》,其实总剧情上来讲挺吸引人的,大家都想知道这个狙击手最后怎么样了,她的爱人一个一个的离开,她总是死里逃生,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女主的样貌和气质和照片上的本人也是很神似的,不过在俄罗斯的电影里,看到了对原苏联专制的讽刺,和对美国妇女平等的映射,真的是非常难得!
(“种花家”估计都上映不了)另外,本片的配色也是非常的出色。
最后电影里没有说:1943年10月25日,她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并获得金星勋章。
战争结束后,柳德米拉进入苏联黑海舰队工作,并晋升为海军少将军衔。
1953年退役后,柳德米拉又在苏联军事支援辅助委员会任职。
1974年10月10日,柳德米拉逝世,她被安葬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墓碑上镌刻着她生前喜爱的诗句:“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那样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原野。
”推荐指数:★★★★☆
这不是一部完全关于狙击的影片,这是一部女英雄的回忆录;苏联版的「花木兰」或者「红色娘子军」柳德米拉,一个被军人父亲当男孩养的女战士,但不是替父从军,战斗民族的女人也是男人,那个时期都有「芳华」年代,1941年那个时期的苏联与中国的解放后真的很像,我们确实很多方面学习了苏联老大哥;这部片子的表现风格和叙事方式感觉非常中国,或许那个时期的革命爱情故事都是差不多的,或许因为音乐,让你联想起很多那个时代为背景的片子,像「阳光灿烂的日子」,我说的那个时代是中国的解放后,抗美援朝附近;这种时间段混乱穿插叙述的方式确实有利于传记体影片的表述与理解;德国人的突袭显然让苏联还没有做好准备,新兵们更没有做好准备,没有训练好的士兵们就已经上了一线了,一个爆炸就全傻眼了;耳鸣是战争片都会遇到的问题,基本所有的战争影片都会涉及,伴随着恐慌的眼神彷徨在战场;其实该片应该理解为战斗民族的一个女战士的成长史,并不是「狙击」本身的精彩,而「狙击」本身仅是米拉的职业而已,这段历史有自己的刻苦、父亲的激励、队长的培养、总统夫人的指点……同时关乎米拉的爱情、亲情、感情;又有些像「米拉的中场休息」,与李安的那部「林恩的中场秀」些许碰撞,谁也不知道或者体会不了米拉经历了什么,她眼神的坚毅来自战争与失去爱人的折磨……不可否认米拉还是一个漂亮的苏联女人,所以她会经历3个男人,只有波列斯不是那个征服了她的男人,但绝对是真爱他的男人,也算是最可悲的那个;米拉与总统夫人的独处是很好的设计,总统夫人演员很到位,这个桥段通过总统夫人非常巧妙的打开了米拉的战后心态与感受;空袭舰船一段虽然不长,但是足够精彩,场面短小精致,个人很喜欢在爆裂的战争场面时消去背景声音而配上一位女声无词的吟唱;马卡洛夫死后的米拉完全进入了或是复仇或是真正的一名狙击手的节奏,简述的画面与一首工业金属的女声非常贴合,这就是米拉的呐喊,一个女人破茧的撕裂疼痛;新的领导与米拉行成快乐的狙击夫妇,战斗着恋爱着,配着那首俏皮「米拉之歌」,杀敌爆头宛如游戏了,但是感觉她的新男人尼德又快牺牲了,又将成就米拉的一次破茧;那个尼德牺牲的场面、音乐、意境都对,米拉的悲哀……然后就是崩溃的米拉,越来越不像那个纯洁漂亮的女人了,现在的米拉就像一个被战争轮奸了妇女;泰坦尼克般的结尾,米拉的三个男人或者间接或者直接的为了米拉而死,漂亮的女人总有人舍身保护;
最近很喜欢看战争片,特别这种展现女性参战的片子, 《女狙击手》更激发我的好奇心。
每当看到战场上的硝烟弥漫、生离死别,总能让我珍惜眼前的美好,让我觉得自己生命的宝贵。
据说这个片子有真人原型,由于信息差异,我不知道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杜撰了什么或者强调了什么,我就慢慢去适应导演的意图吧!
狙击手需要天赋,需要磨练。
女主角柳拉生活在一个军人之家,就连她考上大学这件事她父亲都没时间专门赞美她,拥抱她!
看来国外的父母也和我一样赞美表扬孩子的动作不那么多!柳拉学习射击源于偶然的一次玩耍,之后国家意志让她中断学业去学习军事射击。
本来她离战争应该很远,她周围的女伴因为欣赏喜欢她,给她介绍了英俊潇洒的医生,并且带她见了未来的公公婆婆,在那一家的期待和祝福里,柳拉因为听到开战的电视广播,用自己曾经受训的信仰响应参战的号召,离开了相亲的尴尬。
离开了那个最爱她的人。
尽管不舍自己的父母,她也毅然走上战场。
最后她成为击毙309名敌人的英雄。
期间她多次负伤,也经历了三段爱情。
最后她在初恋军医爱人的帮助下,摆脱了战争。
这时候她不属于她自己,她的英雄战士形象,又被做为外交宣传的工具。
碰巧她遇到了罗斯福夫人,一个善良温柔体贴的女士,她从一个女人的视角,帮她找到自己原来还有女人的角色,打开她的心结,她最后的演讲成为获得外部支持的名场面……影片结束时罗斯福夫人来访问时,重温了她们的友谊,柳拉已是一位母亲,不知道她儿子的父亲是谁……不过看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为她高兴!
有人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其实战争谁都躲不开,因为参战人中有女人的丈夫、孩子!
愿天下永远没有战争!
愿现有的战争尽快结束!
当柳德米拉毫无表情的说出她击杀过309名法西斯时,整个美国媒体群为之轰动,第一夫人也不例外。
为了更多的了解这个传奇英雄,第一夫人邀请她入住白宫,两个女人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
在众人看来,柳德米拉不过是个芳龄25岁的美女,并且受过良好的教育。
但是富兰克林夫人却从她坚毅的外表下,了解到她不为人知的伤痛。
她曾经三次恋爱,但是无情的战争却连续三次夺走了她的爱人。
在残酷的史诗里,那些撑到最后的英雄全都是孑然一身,打倒敌人的代价是亲人友人爱人的牺牲。
那些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是只属于和平时代的童话。
正因为此,和平时代无法诞生英雄,只能滋生贪欲和腐化堕落。
多少次,遍体鳞伤奄奄一息的柳德米拉在战场上被抬回时,她都在绝望中呢喃着爱人的名字。
而银幕前的我们也在默默的呢喃:不要让上尉死,不要让上尉死,不要让鲍里斯死。
可惜,最后孤独活下来的却只有柳德米拉自己。
在战争中,最可怕的不是牺牲,而是活下来。
因为生者不仅要担负起重建的重任,还要长久背负战争带来的伤痛和孤独。
一如柳德米拉,身心俱是遍体鳞伤的她成了英雄,却也负起了难以承受之重。
英雄注定孤独。
或者说,耐住了那份孤独,注定会是英雄。
1.电影首先需要解决,主角为谁而战问题,亲手推翻了康米信仰,又演了一出女主仿佛是被拉壮丁上战场的不情愿戏码,那女主的神勇就只能从国仇家恨的出发,往大了说是民族主义,给沙皇封圣来团结全体俄罗斯民族,往小了说人物行动的驱动力,从信仰变成了亲情,友情,爱情。
(电影或许可更名《柳德米拉与她的三个男人》)。
2.乌克兰是斯拉夫人的荣耀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柳德米拉是乌克兰人,保尔·柯察金是乌克兰人,帝国最强武力哥萨克骑兵也是乌克兰人,失去了乌克兰,沙俄/苏联/俄罗斯都将不再是一个大国,乌克兰人武德的确不拉,难怪毛子打的费劲。
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文明的起源,本也该是统一全体斯拉夫人的起点才对,莫斯科基辅地位互换这事吧,还得怪蒙古人。。。
斯拉夫三兄弟的分化属实是蒙古西征的历史遗留问题,俄国是蒙古的藩属,白俄乌克兰是波立联邦的藩属,就这么过了一二百年,民族区别不就出来了,俄罗斯在被混血掺入了蒙古血统后,不可避免地变成了西欧人们中有原罪的野蛮人3.毛子一直在怀念苏联的强大,却拒绝思考苏联为何而强大,馋苏联的身子,但恨苏联的灵魂,觉得布尔什维克是导致了自己与西方之间的深深鸿沟的主因,一直想把康米信仰和俄国人的历史荣耀切割,想假装信仰在这片土地中从不存在,是俄罗斯精神塑造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和荣耀,事实上,是布尔什维克把斯拉夫人抬高到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高度才对。
4.关于电影中女性主义的思考:真正的女权究竟是抹平男女差异,还是强调女性特质强调她应该做自己,苏联似乎是前者,而反思苏联的俄罗斯的后者,女主上战场杀纳粹不屈,但她内心爱美爱漂亮的,当在美国脱下军装穿上裙子画上精致的妆容时,她是高兴的。
电影在很多强调女主也是个小女生,她喜欢阳光白云,喜欢漂亮裙子,喜欢英俊又体贴的男生,她枪法很厉害,但是打打杀杀的战场不是她喜欢的,女主的浪漫爱情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把历史上的柳德米拉年纪轻轻被渣男骗当了单亲妈妈一边读书一边养娃一边参加射击俱乐部的经历给忽略了。。
然后给她配了三个男人,给演了一处二战版的青春玛丽苏偶像剧。
5.当代毛男确实拉,十二三岁惊为天人,二三十岁迅速邋遢,酗酒短命还家暴,是在卫国战争亖了太多正常男人了吗,毛女也是娇妻的可以,带俩娃徒步送外卖挣钱养酗酒老公的当地ip居然表示见怪不怪(理解无能。。
),还有因为看了土剧跑去嫁给土耳其男人的,老外对爱情婚姻观真的好随便。。
天知道我听闻03年的飞天和男伴结婚了之后久久没有恢复的瞳孔地震,想起之前马来西亚有个亲戚,说马来男女生一杯奶茶就能定情,半年就结婚,在不在读书有没有收入家境怎么样都无所谓,我那个大马籍华人的远房表弟,没房没车没工作甚至有负债,居然也有马来女生非要和他结婚(婚后需要入教是另一回事了),华人倒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读书还是婚姻,都走的很慎重,走一步得把后面一百步想好(有时候觉得会不会活的太累了)6.其他碎碎念,俄语电影里听到达瓦里希和乌拉还是会感到很亲切啊,毛子电影特有的不关原音开配译双声道真能创亖我一万次,以及布谷鸟是真的很好听啊!!!
以柳德米拉的墓志铭收尾吧——“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草原。
”
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战争片,所以没想太多,可是在看到女主和他的新搭档在一起歼灭敌人,背景音乐Polina Gagarina - Kukushk响起,女主仰望天空的大雪纷飞时,彻底被震撼到了。
有关战争创伤,有关战争和平我不想说什么,因为触动我的是女主的人生观价值观,她不会因为自己是个姑娘就选择适合姑娘做的工作,比如战地医务人员,比如结婚生子安安稳稳过一辈子,她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她也拥有了自己所喜欢的爱情,虽然都很短暂,但是这样的女孩是值得被爱的。
昨夜看了这部由乌克兰和俄罗斯合拍的战争片《女狙击手》,不同于欧美战争片中,烂俗的拯救世界、强行把美国兵塑造成拯救世界的模式,俄罗斯的战争看的多些,渐渐体会到一些朴素的情感,保家卫国、对入侵者的痛恨、带着理想主义的献身崇高感、在绝望境地中滋生的野蛮的男女情感……这些作为同样曾经被法西斯侵略的中国人,很容易共鸣。
这部片是一个女人从大学生成长为一个功勋卓著的狙击手的成长史,也是被战争摧残身心和爱情的苦难史,第一个男人是她的狙击战术领路人,因预料战争无情不敢接受她的追求,在战争中死去,把自己的狙击枪遗留给了她;第二个男人是默契的狙击搭档,同生共死,最后在反狙击火炮覆盖攻击中,为救她而被炮弹炸死;第三个男人是不敢表白的军医,最后把自己的撤离证留给了她,自己留着沦陷的城市被炸死。
一个女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先后失去三个挚爱男人,这种伤痛远超过战争在她身体留下的伤痕,战争的绞肉机里,人的生死情感,都被无情撕碎。
本片反战的反思是极其深刻的。
说到电影配乐,其实有两首非常动听的插曲,第一首是女声版的《布谷鸟》,第二首是男声版,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首《布谷鸟》,虽然听时完全不知其歌词的意思,单单是旋律和吟唱,直击心灵深处,几乎催出泪水。
而过了一天再来听,依旧像拳头一样,一下下的打在心上。
也许,以后该去关注俄语的歌曲了,早些年维塔斯的歌就非常喜欢,这些年竟然忘记了,已经厌倦了英语歌曲中庸俗、糜烂的情爱,俄语歌中简单而深刻的情感,流畅的旋律,似乎更能到达灵魂之处。
她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国家的安危;她在面临国家被侵略的险境之时没有逃避,而是勇敢地站了出来,迎击敌军;她曾经在战场上四度受伤,却又再次义无反顾地走回战场;她在战场上狙杀的敌军比很多男人都要多很多;她站在很多男人的前面,保护了很多的人;她用她的个人魅力吸引了她人生中对她最重要的三个男人,这三个男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向她表达了爱意;她在国家面临生死危亡的关键时刻,没有逃避,甚至表现得比绝大部分男人还要英勇;她是一朵盛开在战场上的荆棘玫瑰,用她尖锐的刺去攻击敌人,再把盛开的娇艳带给祖国;她就是前苏联著名女英雄、王牌狙击手、造就在战场上,击毙纳粹兵达三百多人的传奇、海军少将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
本来柳德米拉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大学历史系的女学生,父亲是位严厉的军人,几乎从来没有对她笑过,就连对她考上了大学这样的事情,也只是说这是她应得的,不过,虽然话语之间比较冷淡,居然能看出父亲对柳德米拉浓浓的爱、以及他以这个女儿为自豪的心情,或许也真是父亲在生活上的言传身教,造就了柳德米拉冷静,刚硬,果敢,绝不服输的精神,母亲则是很温柔的母亲,对女儿和丈夫都很好,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又考上了名牌大学,按理来说她今后的人生应该是一帆风顺,在战争面前,女性本来也是可以选择躲避的,可是柳德米拉没有,她选择拿起枪走上战场,一次次地冲锋在前,击杀了三百多个德国纳粹,完成了很多男性都没有完成的战场上的传说,她用柔弱的肩膀保护着她所热爱的这个国家,甚至保护着那些躲在她身后的男人,就像影片中她在美国,为了鼓动人民起来抗战做演讲的时候,对台下的男人们所说的一样,“你们躲在我的肩膀后面已经太久了。
”刚收到大学的录取通知,因为很开心,男生和女生们决定去庆祝一下,女生们想看电影,男生们想去玩射击,在双方人数持平的情况下,柳德米拉的一票让他们去玩射击,跟朋友之间的射击比赛,让她发现了她在射击上过人的天赋,在当时负责他们射击的射击教练的大力推荐下,柳德米拉参加了军队组织的射击训练,知道女儿要去参加训练,母亲很不舍,父亲依旧保持沉默,本来柳德米拉可以不去的,只要她父亲写封信就行,但是最后她选择了去,因为她的骨子里流淌着父亲的血,流淌着父亲那坚毅果敢、敢说敢为、冲锋在前的血液。
时间没过多久,战争就开始了,柳德米拉之前在一位女同学的介绍下认识了对方的兄长,女同学的兄长是学医的,因为是相亲认识的,所以柳德米拉还去了男方家,男方父母的问东问西让她觉得很不舒服,在男方家中,广播声响起,原来女同学兄长一直宣称不会开始的战争,就在那一刻打响,听到这个消息,男方一家人都惊愕了,最后还是女同学跑去关了广播,拗不过男方一家人,柳德米拉最后还是陪女同学的兄长去看了歌剧,但是在看歌剧的时候,她因为心系国家安危,所以早早的离开,表示要奔赴战场,女同学的兄长自然是苦口婆心的劝她不要去,柳德米拉却告诉他,“我是要上战场的,比起在这儿,战场更需要我。
”就这样,柳德米拉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战场,书写了一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一位苏联女英雄的传奇。
“That's why we've given it all.Taken too soon from the lives we loved, a misery I can not explain.Only when we feel your presence are we sure we did not die in vein.”“这就是为何我们会奉献一切,我们所热爱的生活与生命早早地被夺走,那是我们无法解释的痛苦,只有当我们感受到你的存在,我们才能确定,我们没有白白牺牲。
”或许就如Accept乐队在《Shadow Soldiers》的这句话吧“只有当我们感受到你的存在,我们才能确定,我们没有白白牺牲。
”所谓英雄,注定是为了别人的存在,牺牲自己,若将之升华到更高的高度,则这种牺牲将显得崇高和荣光,或许这就是英雄,为了自己所热爱的家国,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却不顾。
完。
现在和过去时空的交叉叙事,以一个女狙击手的经历控诉战争的残酷和毫无人道。最感动我的是那个最早认识她,她却最看不上,最终用自己的命换来了她的幸存。第二段战争的煽情剪辑,导演似乎太想煽情而过了头。最难过莫过于爱你的和你爱的人被带走,你却无能为力,因为这是在战争。
讨厌在战场上谈恋爱和MV式的战场镜头,还有,丑化。
黑了苏联黑了女主原型
MV《玛丽苏之杀与恋》。
那个党务五毛,令人印象深刻.....
恋爱中插播战争。
距离优良的传记故事,还欠了轻重缓急。什么都兼顾就什么都留不住,插叙来得毫无必要。“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没能成为以点带面划开观众心的利刃。
新沙俄视角下的卫国战争,为了黑苏联强行改动了多处史实,借美帝第一夫人之口宣扬剥削阶级迂腐陈旧女性观的情节更是蛋疼之极。
偶像爱情的部分拍得还不错,战争部分拍得一般,政治角力部分拍得幼稚粗暴。歌蛮中听。
装B婊,杀了人还卖乖。
以为会看到一部类似《兵临城下》的作品,结果看到了一曲女性主义悲歌。虽然严重不符合史实,但比《美国狙击手》拍得更细腻,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不过随波逐流,哪怕你是个英雄。
「3.0」穿插的叙述手法把故事讲述的支离破碎。导演想以在战争的时代大环境下,个人的儿女情长来反映战争的残酷,可惜完全失控了,让感情戏在故事中的比重占了太多。政府的政治手段被拍成与总统夫人个人莫名其妙的友谊,实在是春秋笔法。夹带私货虚赞实黑,也是输出意识形态的惯用伎俩了。
不是说不能历史改编,但是你也不能把精髓全改了吧复制一条评论“十六岁时被渣男情人始乱终弃还留下一个孩子,然而作为单亲母亲的柳达没有重演芳汀的悲剧,她一边在工厂当磨工,一边读在职高中,闲暇时在工人射击俱乐部练习射击,读完高中考上了基辅大学历史系,读到大四时纳粹打来,毅然投笔从戎主动参军,拒绝被安排当护士,执意要上第一线,靠着当年练出来的枪法成为一名狙击手,送309个纳粹下地狱之后不幸身负重伤,被斯大林亲自安排坐潜艇撤离敖德萨,而同时黑海舰队也全力将大量军民从敖德萨撤离。这是柳达的传奇。电影拍成了什么?白富美上大学上的好好的,意外显示出枪法后被苏共抓去当兵,被安排当了个狙击手,打起仗来是为何而战呢?根据电影来看是把战场当恋爱的地方了,男友死了还要无比挣扎…(字数超了)
最后孩子爹是谁?
柳德米拉粉
人家拍的也是神剧,但就是比咱拍的令人信服,国产电影让人操碎了心...不想了
太散了!什么都想要说,什么都没有说好!就很一般!战争偏爱情!但凡跟女人沾点儿边就扯爱情,俗透了!
女狙击手一般都很厉害
苏联花木兰
是柳德米拉原型本身的故事不够精彩吗?为什么从无产阶级少女变成了官二代?为什么要加入几段爱情故事?不然就不会讲故事了??纯看电影我还以为是美国人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