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男主自编自导自演的美国电影,讲述的是关于被驱逐出境的艰难,男主从小被领导来美国,可成长经历很坎坷现在也没有稳定工作,跟妻子和她女儿一起生活,其实男主很爱这两个女人,还有自己马上要出生的孩子,但自己与众不同的样子被人仇视也惹上了麻烦,发现文件不合格要被驱逐出境,为了留下来和家人一起,他又偷盗也没办法让其他人信服自己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更悲剧的是审判当天被围殴,这些阻碍了男主留下来的机会,不过一家人的爱是真的,他决心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也是真的,只是在社会偏见的存在下很难实现,影片带着独立电影的特质,无论是镜头还是配乐都很私人化,不过是不错的处理和呈现。
外壳是美式叙事手法,内里夹杂亚洲电影的情感描述,不过混杂太多,有点塞得太满,不断制造阻力和冲突将故事推向高潮,用的套路并不高明,但是反映的社会现实,还有拍摄运镜和音乐营造的氛围确实会触动观众。
韩国电影内外开花,好莱坞掀起韩国热,连坎妹都参演韩国移民电影了。
几十年前被美国人收养的韩国人,从小生活在美国,到三十多岁的时候,他的思维是美国人思维,语言是英语,内心归宿是美国,他就是实质上的美国人。
但是,因为收养手续不全,美国移民局要把他驱逐出境。
他在美国有妻子女儿,有好友同事,有割不断的情感,有忘不了的回忆,但他不得不离开他的故乡,去到完全陌生的韩国。
看起来匪夷所思,但实际上这就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人生痛苦的原因有千万种,可是痛苦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而且,有时候爱也不能减缓这种痛苦,反而会放大。
最后与女儿的分离有点过了,其它还好。
提前介绍一下影片的故事背景:没有官方数据表明到底有多少被收养的人面临被遣返,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约有25000-49000个小孩在1945年-1998年间被美国公民收养,他们可能没有公民身份。
而在1996年-2016年间被收养的孩子会在2015年-2033年间达到18周岁成年,届时将会有32000-64000的人面临这个问题。
被收养的韩裔跟移民的韩裔最本质的区别是身份认同问题。
如果没有特殊必要的条件,被收养的人要面临被遣返回原来的地方,尽管你已经在美国生活了20几年,这就是影片中男主角面临的困境。
被收养有时候像拆盲盒,遇到好的家庭就结束了孤儿生活。
但是,男主角的养父有暴力倾向,养母和他经常被揍,不得已他选择离开收养家庭。
如今他有了自己的幸福家庭,当然不愿意接受被遣返回韩国,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去保住自己的美国公民身份。
引用片中睡莲这个比喻,看上去漂浮异国人生不需要根的支撑,可一旦丢掉了根,他们便也失去了生存的机会。
英文片名
《蓝色海湾》胜在节奏的流畅,手持摄影和大量的情绪捕捉镜头传达出真挚的情感,恰当的配乐营造了非常舒服的氛围感。
影片并没有先抛出故事背景来获取观众的共情心理,而是扎实地将单一个体的困境呈现给观众,从一个具体的小家庭为出发点去打动观众,并且让观众自觉地去联想面临共同命运的群体。
影片利用很多关于母亲的回忆镜头来呈现男主角的“根”,秘密的水湾是根依赖生活的地方,也是男主角选择死亡与新生的地方。
身患绝症的越南女子强化了对同处异国的男主角的身份认同感,从她出现的一刻就给人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这条故事线对整部电影的情感迸发起到了关键的催化效果。
相比起整体的节奏不拖泥带水,最后的离别戏显得有点拖沓,刻意渲染情绪,但就能把我狠狠感动了一把。
《蓝色海湾》由韩裔美国导演全知泰自导自演,同时,今年Apple TV 推出的年度大热剧集《弹子球游戏》也是由他跟另外一位韩裔导演郭共达共同执导。
该剧讲述了一个美籍韩裔移民家庭四代人的希望和梦想,被评为一部横跨韩国、日本和美国的长篇史诗。
从片名《弹子球游戏》我们不难联想到去年火遍全球的Netflix剧集《鱿鱼游戏》,再加上较早之前《王朝/李尸朝鲜》 《D.P:逃兵追缉令》等一系列的高口碑剧集。
在我印象中,这些韩剧新闻是从2019年《寄生虫》夺得奥斯卡奖之后接踵而至的。
2021年Netflix开发了15部原创韩国剧集,2022年的计划是25部,《弹子球游戏》无疑是Apple TV对标Netflix抢占韩国市场的开始。
滨口龙介凭借《驾驶我的车》拿下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不知道会不会也影响流媒体巨头对日本市场的布局。
借助流媒体的优势促成文化输出是一个双赢的路径,《鱿鱼游戏》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Netflix吸收了目标市场的用户,韩国获得了文化输出的同时也刺激了国内电视剧工业的发展。
而我们呢,有一套成熟的内循环生态系统,形成完美闭合。
原创[低俗影迷]:点击查看原文
美籍韩裔全知泰自编自导自演作品,它在2021年戛纳被提名。。。。
故事讲述男主安东尼奥 3岁被美国夫妇从韩国带回美国收养长大。
他与妻子及继女居于路易斯安娜州Bayou 城,其生活艰难, 勉强糊口。。。
然而由于他一次偶尔打架过失,继而翻出过往的收养问题,于是祸从天降。。。
他即将被遣送回韩国(๑ŐдŐ)b 于是这一家的悲欢离合依次展现出来.
It is worth praising that Blue Bayouadd poetry to its scenery. While the first hour moves at a slow pace, the second suddenly picks up its pace which leads to the end. The ending tries to be powerful and emotionally resonating, but its beats don't land because too many scenes overstay their welcome and Cho hits the audience over the head with maudlin scenes and a musical score that's overbearing. At a running time of 1 hour and 52 minutes, which feels more like 2 and half hours,Blue Bayouis poetic, but overwrought, contrived and clunky with uneven pacing.
影片聚焦于那些被遗弃的人,被父母遗弃,被养父母遗弃,被家庭遗弃、被社会遗弃、被国家遗弃……具体到本片,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被反复遗弃的少数族裔,在美国生活了数十年的他,如今却面临着被迫与家人分离、被驱逐出境的困境。
借由主人公的遭遇,影片折射出的,是那些早年被美国人收养,但由于法律漏洞没能及时取得合法公民身份,长大后却因此被国家驱逐出境,或即将面临被驱逐出境的边缘人群。
影片中,那个身患癌症的美籍越南人曾说,她觉得移民就像鸢尾花,漂浮在水上挣扎求生,它们很美丽,同时也很可怜,因为它们是没有根的。
然而真的没有根吗?
有的话,根又在哪里?
故乡?
祖国?
家?
亲人?
什么是根?
要不要寻根?
找到了会怎样?
找不到又会怎样?
生活如何继续?
……也许,彼此理解会是一个好的开始。
有句话叫,我们是否需要用一个谎言来推翻另一个谎言?
本片能入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就是因为美国移民局对这些被收养孩子的公民权的剥夺。
片尾有这些当事人的照片。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本片主角的照片。
你非要选择这样一个角色才能讲好这个故事吗?
亚裔移民是他妈美国公认的“模范有色人种”,平均收入和受教育程度都远远超出其他人种。
这些被收养的人好好工作、好好生活、没有作奸犯科,最后也落得被驱逐的下场,这才证明美国政府对待有色人种的歧视行为。
结果不要!
你非要树立一个作奸犯科、浑身纹身的边缘人,这是为了给美国政府的行为树立一些道德基础吗?
还是你他妈还想打破“模范亚洲人”的刻板印象?
最无语的就是主角去和一个越南家庭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越南老爹说,“你们韩国人和我们越南人都经历过战争,这使我们的内心更强大。
”我的天哪!
韩国人会诧异地问,“请问你说的是韩国和越南人之间的战争吗?
”因为大量韩国人当年直接参加了越战,这是韩国国民的集体记忆。
导演作为韩裔竟然完全不知道。
这真是皈依者狂热,我就没见过比这更种族主义的了。
主角还和老婆说,这一刻我感觉回到了“亚洲”。
哥们儿,在亚洲人看来,没有“亚洲”这个说法。
你是有多想告诉美国人我们亚洲人都一个样。
你万幸是没找个日本人家族一起吃饭,日本老爹说,“我们都经历过战争,我们内心更强大。
”这种对本民族地区历史的无知真是令人震惊。
我真是受不了这些亚裔对自己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却又要利用这个身份赚取少数族裔利益的龌龊行为。
我看有个人说起赵婷的《无依之地》,那电影里是一个有色人种都没有,白人要是导演能被白左吊路灯。
这一公一母可以并称美国最种族歧视亚裔了。
可能有人会说我前面写的没有建设性。
就按照一个努力工作但突然被告知身份有问题而出现财务问题的好父亲、好丈夫写下去:他为这个国家工作了20年,然后突然有一天这个国家不要他了。
他平静地生活就此天翻地覆:突然就因为身份问题被归到了不受欢迎的人,被迫离职、无法工作、账户被冻结的窘迫境地。
白人前夫会依此来抢夺孩子的抚养权、即将到来的孩子也让他的经济状况更加捉襟见肘。
他要搬离曾经的中产阶级社区、被迫打黑工,从令人敬仰的专业人士变为非法移民。
他毫无本国语言的能力,还要重新开始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语言,而本国人对他毫无本国语言和文化基础也嗤之以鼻。
他开始对自己到底是谁产生了怀疑,世界之大竟无他容身之处。
他谨小慎微,深怕因为一点违法行为就被提前驱逐出境。
一切都依照程序,依法依规,官司要拖很多年,可他已经弹尽粮绝,只得先行离开……
今天的几滴眼泪给了Blue Bayou。
上一次看这种类型的电影应该是赵婷的无依之地,我只给了无依之地三星。
因为在赵婷的无依之地中,我看到的则是一种“不东不西”的美感,而这种美感导致我在看完之后只是感慨:哇,风景拍的好美,然后内容并没有让我产生多大的波澜,直到现在我已经完全忘了无依之地的情节。
我在思考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Blue Bayou中贾斯汀•钱是东亚裔的缘故,能让我产生共情。
我喜欢少数族裔讲身份认同的故事,尤其是亚裔,但这种太少了,而且这肯定不容易。
但我觉得Blue Bayou算是做到了,至少我是这样认为。
电影平平淡淡讲了一个驱逐的故事,还有部分关于白人女孩与自己的情感,让我心中产生波澜。
但我不太喜欢这个结局的煽情之处,未免会陷入一些俗套。
除此之外,我给4颗星还有一部分原因是Roger Suen配乐真的是绝了。
角色刻画的非常好,将一些琐碎的事情串在一起多方面的展示了男主背景文化性格等。
反派角色的刻画也很深入,加大矛盾点,从一开始的一次偶遇到频繁的报复骚扰滥用职权,侧面衬托了主人公的无奈。
少一颗星是因为整个故事离大陆老百姓太远,代入感不强导致共情会差一些。
最喜欢的一段是小女孩和爸爸在河边刷闹的一段戏,小女孩一直纠结爸爸有了自己的骨肉新妹妹就会差别对待自己,但是男主打自心理的善良和父爱影响着小女孩看似很琐碎的剧情放在大屏幕,温馨极了
3星,片子朴实真实,代入感比较好,缺点就是节奏太慢,刻意煽情。
其实这些年的移民片子已经超多了,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
过的好有归属感,过不好别说归属感了连安全感都没有。
移民发达国家实现所谓的梦想, 说白了都想过好日子,直接吃现成的 资源,梦想就是一步登天。
头些年流行移民成功人士的片子,这几年反过来了,失败的多,苦中作乐的多。
说白了移民成功人士还是少数,失败移民经历, 更容易激发共情和同感。
看到男主,真是我的镜面写照,家乡东北来的北京工作,学历不高一心热爱着生活,哪知生活不易,工作不易,爱情不易,北京无时无刻的强调疏解,我岂又不是男主,看到安东尼奥一心想留下可现实哪能得过且过,放下一切又怎样!
我不久可能会时过境迁飘去远方,但我会留恋这,不是因为别的,这有我爱的人。。。
移民题材一向是奥斯卡青睐的对象,今年初奥斯卡提名影片里有一部《米纳里》就引起不少关注,最终还拿下最佳女配角奖,成为奥斯卡历史上首位获得表演奖的韩国演员。
而这部新片《蓝色海湾》又是类似的韩裔移民故事,加上近年美国掀起的歧视亚裔浪潮,这部影片相信又会是另一部吸睛之作。
故事讲述了韩裔男主角幼年时被美国人收养,在路易斯安那州某个小镇长大成人。
如今,他与心爱的白人妻子共同抚养她与前夫生下的女儿。
当他努力为家人提供最好的生活时,却得知将被这个自己称之为“家”的国家驱逐。
他为了留在自己的国家做出什么样的抗争行为呢?
有别于《米纳里》低调谦逊的独立影片姿态和娓娓道来的叙事手法,这部影片明显走的是冲击颁奖季的热门套路,各种炙手可热的话题共冶一炉:移民、遗弃养子、警察暴力、歧视亚裔等等。
情节里戏剧化的冲突转折目不暇接,完全冲着观众的泪腺而来;演员的表演太过粗放张扬,轻松让观众一眼看穿谁是正派和反派,而且编剧还把角色写得太过极端:正派过于情绪化,多愁善感;反派扁平滑稽,而且最后一刻必定回心转意。
最后一家人在机场分别的结局更是过于煽情,不惜为榨取观众最后一滴眼泪而使出终极杀手锏。
这类奥斯卡颁奖季的标配影片看得多了,自然就能免疫。
亚裔受歧视的现象是真的,被驱逐导致妻离子散也是真的,但是用力过猛、过多的眼泪又能解决根本问题吗?
光是依靠这种方式创作的作品始终有其局限性,姑且不论是否投机主义。
最后是破防重点 那个警察同事多少是有点多管闲事
再次从东南亚的家庭气氛里获取一种觉醒的巫术。(导演影人页面的头像这跟男主角真的是一个人?
看不下去,太气人了
一开始确实很平淡,没有那么好,但整个故事越讲越好,比赵婷的无依之地好的多。虽然那部电影炒的热度很高还获奖了,但也就给三颗星,喜欢不来。这部从头到尾让人动容的是女儿和继父的父女情,就算不是亲生的又如何,当女儿说出我选择了你,你不要走爸爸,你们不许带走我爸爸这些话,不禁红了眼眶。不知道现实生活中故事最后的结局怎么样,他们一家人还能不能团聚,只希望最后都有个圆满结局。骨肉分离太痛苦了。影片拍的不急不躁很有耐心,也把故事讲清楚讲明白了,又突出了这样一个沉重题材,本身很不容易。移民,就像水仙花,看似无根实则根系埋在心中,当他们三十岁左右的时候,被告知一直以为心目中的国家和土地都是暂住,甚至要把他们驱逐,再也不能回来,多么颠覆多么残忍,怎么可以接受?!所有的关系面临土崩瓦解和分崩离析,人生太脆弱了。
原来是lago azul。全知泰太给自己加戏了hh,但是那些空镜和同样满分的配乐又很好地消解掉这种过度的dramatic。
怎么有这么多优秀的韩裔演员啊
故事,演员,拍得都还可以。就是节奏慢了点。
几层亲子关系的纠缠牵连设置得很有意思,就是故事的讲述有些符号化,除了男主和继女的互动,还有一些具体的东西可看,别的人物关系都很空。
分数:60《蓝色海湾》蓝色的对比色是橘黄色,影片反应也是代表亚裔(黄种人)在美国的生存空间,种族歧视……(美国人对黄种人说离开我们国家;那么印第安人如果能发声,也应该对这些美国白人说,离开我们的土地。) 算是小制作,比较讨巧的作品吧,如果脱离“种族歧视”那这个片子就会更加“黯然失色”
【3.0】人物塑造不够高级,几乎所有角色都扎进了他们各自对外的刻板印象的情绪力量里面,没有了理性的关照。但作为一部基于对美国移民政策的反馈的作品,影片其实还是做到了有效的议题表达,系统化地交代了移民的身份认同、生活和经济问题,最终回归到政策驱赶的控诉上来。
为少数族裔遭遇不公政策发声的片子 带一点阴郁神秘气质 人设比较单调和片面化。
主题混乱
摄影很美,全片除了坎妹的表演真的不错,其他包括导演在内的表演都太大袈裟了,一直动不动大吼大叫,显得尤为浮夸。目的性太强带来的感触就很少了。
拍得太好了!后半程有崩坏的趋势,但是最后还是拉住了,让这个悲剧显得很真实,很悲壮,很具痛感。
女主的前夫的同事——警官丹尼:是整个对男主样移民排斥的社会群体的缩影,是同情心湮灭的却自认为是优势群体的魔物。
全知泰不行啊,第一幕就演的很不自然,全是设计的动作。就说跟他老婆在医院的第一幕就好,也是太刻意了,首先医生会问要不要知道性别、再来等不等她老公有差别吗?有必要在医院走廊狂奔吗?可以看出来他很努力要转型,但是痕迹太重了,太用力。反而都是反效果,维坎德一个奥斯卡得主,却全程都念经般的让人出戏、小孩则是在喊台词,就这导演水平就被Minari秒的渣都不剩。台词、情绪转折都生硬的难以置信。好莱坞现在都本末倒置了,把议题放在前,故事反而都说不好,就宛如Ryan Murphy啥都以同性恋做主题,故事却破烂不堪一样,这部也是一模一样的问题。
属于那种比较好看和不挑观众的那类电影吧。但是这个美学框架和故事题材不是很搭哦,前面这般大玩视觉效果迷情幻影,后面八点档狗血大作战?好在情感真挚有真实的类型人群做依托,动人还是动人的。
前无去路,后无归途,左手是死亡,右手是新生。描述完全边缘的移民人群,以及表现美国司法的不堪,毫无人情。在一个土地生活了十几二十年,突然被告知,不承认是美国人,难以想象这是一个什么样混乱的社会体制。一边高喊着拥护“人权”,一边却在剥夺。电影的画面、配乐都太棒了,情绪也是逐渐递进,富有冲击力,很棒的作品。
一边说着这太过了,一边哭成狗
想拿移民种族来说个事儿,讲了半天完全不是那个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