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7分电影,我依旧无比无比怀念金敏喜在时的洪尚秀,我被那种微妙、彷徨、坚韧、柔软深深打动,那些电影里的金敏喜呈现出一种内核稳定但却总在迷茫的模样,她摇摆不定,就连她的坚定也是她摇摆中的一个状态,我在那无数瞬间感受到了灵魂共鸣的强烈震颤。
在小说家的电影后,我再没从洪导的作品里看见演员金敏喜的名字,一直都在翘首以盼,这一部可以说是没有金敏喜参演后相对不那么无聊的一部,也是有着非典型洪导特征的一部。
典型洪导特征就是,谈话气氛尴尬微妙,人物间讲些不着边际的话语,永远在推销韩国的米酒。
但导演两段重叠的诙谐幽默让我想起早年间他的这时对那时错,也是很精妙的一个结构、这部电影用同样的方式,看似很无意义的重复话语结构,却让观众在无意识间自行比较,然后发笑,让东亚人跳脱出东亚人的视角框架,看到外部角度里东亚人对于语言学习的莫名其妙的痴狂。
后面男孩和于佩尔在之间的感情就很洪尚秀了。
来日可以好好分析。
这部片让我看了头皮一紧的原因是,开头的语言教学尬聊真的很像雅思口语考试现场。
导演洪常秀似乎喜欢在平淡的生活琐事中讲故事。。。
本片只有三个片段, 法国女人行至韩国不到2个月, 在某公园邂逅现男友。。。
经其介绍担任法语家庭教师(之前从来没干过)。
有趣的是, 伊利斯讲授法语的方式独树一帜:两个韩国女学生 不管是独立女性还是成功女企业家 都略通音律,同时其父生前对女儿爱护有加而去世前未得当事人回应(ó﹏ò。) 伊利斯以询问方式诱导其将潜藏的情感抒发出来, 此时以法语表达纪念之以加强对语言的喜爱度(๑•̀ᄇ•́)و ✧ 有趣的是, 两个女人的情感表达如出一辙, 伊利斯给出的法语习句也非常形似。。。
或许这就是东亚对父母亲情表达内敛, 而片中引用的古诗却是优美隽永。
与此同时, 她与男友这段异国恋情或许在东方母亲眼里也有些莫名其妙、并不看好, 男人不了解伊利斯过往经历、光凭其对生活热忱的情感而产生眷恋之情╮(╯_╰)╭ 两人最后在公园的对话:伊利斯问男友:do you love me as a friend ?
男友: Yes... 一切尽在不言中%?…;# *’☆&℃$︿★? 乱码
在观影中记下的词语:语言,感受,音乐,诗,表达,失真,翻译,排斥表达,不同人的感受相同的话语,相同的话重复表达,重复,不可知,无法表达,误解,真实,语言的时间性,想象与真实,我们无法绕过语言。
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 整部影片最明显的一个主体应该就是语言。
把语言当成钥匙我们能发现什么?
于佩尔问两个不同的人演奏音乐的感受,得到的是一样的回答。
为什么两人的两种感受被几个同样的字符表达出来,或者说,这种表达真实么?
相比语言,诗与音乐那个更接近真实。
关于母语羞涩,片中提到了用另一种语言会更容易表达影片中出现了我记得至少两次用手机翻译诗歌的场景。
我们对表达者一无所知,凭借着那几个神秘的字符来揣测表达者的表达,甚至只是机翻出来的文字。
我只是感到一层一层的雾。
我现在正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为什么于佩尔一个劲的摁那个男生的脚,为什么你的不显示为零,你使劲了么??
我一直在想,我该怎么让你知道我已经用尽了全力?
不能,我没有办法,我只能说我已经用尽了全力。
我只能说。
电影与语言同样具有时间性。
她说什么就是什么,你根本无法了解她,你喜欢的只是你想象的样子你怎么知道我喜欢的只是我想象的样子?
我该怎样告诉你苦涩我的心?
因为最近我在思考语言,所以自然而然的往这方面想,很多东西也都『套了进去』。
所以最后一个让人思考的地方是:一个表达者表达了什么,竟然取决于一个与他毫无关系的观众最近在想什么。
或者换一个说法,只是我借由了洪的作品表达自己的东西,就是『套了进去』。
或者有些地方我们确实思考的一样。
这是一部很有趣的片子。
我觉得反应了东亚人很多有趣的小点已经和欧美人巨大的文化差异比如片中女主可能觉得自己在问一个非常开放式的问题,但结果两个不同人却做出了同样的回答。
非常对称的回答那一段不仅很好笑其实也很引发思考。
这好像是一种东亚人逃不出的框架,永远希望有教科书,哪怕没有教科书了,却又还是逃不出回答的程式。
这里面其实有组很有趣的关系是女主是来到了他们的国家,却教他们法语,对于韩国来说女主是外来者,但对于法语来说他们却是外国人。
东西方文化或许有一种无法消除的隔阂,就像要黄油结果要来了拌饭一样,就像她和男主人那段无比尴尬却又继续进行的对话一样。
同时整个片子还有一个很神奇的点就在于女主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家,但却是这个陌生的地方的人都在迎合着她。
接受所谓新型授课的观点,哪怕看上去像是小白鼠,愿意像西方人一样不问过去地交往,甚至于用法语读一首当地的诗歌。
这时候谁又是客人呢,谁又是那个旅行者呢?
在这个对女主来说的外国,她却能过的比当地人还悠闲,她在公园里散步,不用付房租,随便聊聊天就能挣到钱,这或许也是一种荒谬吧。
我觉得这个片子非常好地去表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个很有趣的片子。
2024-6-21看
举重若轻,就是这样讲完一个没什么剧情可言的故事,心被枪枪击中。
一个人不用表演成为一个什么人,不用为了世俗的标准而非得成为一个什么人而在自己做得不够好时拿鞭子指向自己愤怒地审判自己,不用在做什么事之后讨论内心的感受时去说千篇一律外界丢给你的台词而不是内心深处真正属于自己的感受。
洪就是要把失真的,属于人的,最客观的生活一帧一帧补出来。
不论是当人们聚在一起时,一小句话,一个眼神透露出的各自的小心思;还是一个人独处时,把脚伸进路过的溪流,喝了一点米酒睡在石头上,就毫无剧情地度过这些时刻。
一个人总是走一条路,但每一天都是新的路。
因为每一天都在坦诚地度过,不是吗?
我喜欢结尾,黄昏时刻,年轻男喊石头上的于佩尔醒醒,和她道歉,说她是自己的好朋友,然后喊她一起回家的场景。
很像《自由之丘》里的结尾,我喜欢所有欲望从起至落之后,造物主设计的游戏之后,还剩的那些被提纯的,哪怕就一点点的人与人之间,去社会化,去性别化,干干净净的,踏实的感情。
26th SIFF 打卡三个部分都在说同一件事:东亚人一直追求的是标准答案,弹钢琴永远是feel happy, melody is beautiful,看见伟人石碑永远是feel sad。
那我们内心真实的感受呢?
What we really feel in our mind? 我认为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真实情感,可为什么我们无法用言语自由地表达自我?
当我们不再受到标准答案的束缚,不再执着于统一刻板的评价体系,是不是我们就会变得富有创造力?
看到第三部分,男孩的母亲对于孩子居然和一个陌生的、不知底细的、年龄差距明显的外国人同居的反应,是“你是不是因为妈妈不在身边所以很想要一个妈妈一样的人的陪伴?
”“你都不知道她的过去”。
可是我们在恋爱关系中为什么一定要知道另一个人的过去?
单纯享受现在的状态,感受两个个体此时此刻的自然吸引,体验量子之间的自由碰撞,我想这才是人生的乐趣吧。
电影名字是旅行者的需求,可实际上旅行者需要的很多吗?
反而是我们的需求更多。
我们需要学习外语,我们需要塑造人设,我们需要借助一个外国人去体会想象中的异国文化。
于佩尔是镜子,是观察者,她看着以韩国为例的东亚社会文化,我们透过她看到我们自己,看到我们自己这些可笑的缺点。
旅行者的需求?
一瓶米酒,仅此而已。
2024年,洪尚秀作品《旅行者的需求》,74屆柏林銀熊。
哪兒哪兒服帖,哪兒哪兒喜歡。
個感全球也看不到第二個洪尚秀了,幾十年如一日“絮絮叨叨的模板設計”,把所有的藝術觀點和個人氣質壓縮到每一部近乎整齊標準的“90分種”內,人物於非常意識流而細碎脆薄的故事里不停不停不停地說話,抽煙,喝一口,不停抽煙的有馬基考里斯馬基,不停說話的有錫蘭《冬眠》、多蘭《媽咪》……只有洪尚秀的所有的電影中都在說話、抽煙和喝上一口(且64歲的他保持了持久不滅的創作激情,高產到懵逼),讓人還感到牛逼的是低廉的創作資本(哪裡有資本,除了邀請佩姨這樣的大紅人,可是佩姨是從《鋼琴教師》來的,也未必有錢磨推鬼的人),藝術的破口撕得很小很小,毫無炸裂的場景和激烈的莎士比亞式消耗,細碎、日常、唧唧歪歪到接地氣之天花板,然而,其骨子裡的力量、詩意和洞見都令人折服。
從幼年期深陷沈重泥濘原始家庭而不自拔於苦逼金基德,輾轉各種的賈木許小津費里尼阿莫多瓦……現在,我真正而誠摯地從前以後鐘情於洪尚秀了。
回到這一部,看導演怎麼展現東亞文化和法國(西歐)文化,怎麼展現兩種文化之間的摩擦、角力、對峙以及可以想象和衝破的互相滲透和“同化或傾軋”……為什麼東亞文化坐下來必須先探討“錢”、然後探討“好處”、探討“臉面”、探討“出名”、探討“你們怎麼看我,你們怎麼說我,你們可看得起看我”?
為什麼歐洲文化首先著眼“我”、首先關照心裡的另一個“我”,首先看到心靈的震顫和詩歌,爱以及死亡本身的魅力?
哇塞!
韓國比我們可不是富裕和文明一丟丟……哇塞!
我們共守一個東亞文化圈,我們爛米糊一鍋煮了。
64歲的洪尚秀恨不得一錘子夯死這醜逼透頂卻被各階層受眾信服而共同遵從的所謂“文明”了……然而,他卻保持了這個年齡的耐心和克制,在電影結尾的時候,借由二十幾歲青年與七十歲老婦的友愛與“愛”的溫情流淌達成了“東亞文化”的最終被擊垮……最後的結尾,太太太溫柔了。
你說,一個二十幾歲大男孩的韓國媽媽能理解自己的兒子喜歡(最徹底、最純粹、最原始的“愛”)並與一個七十歲的法國女人合租的心理構成嗎?
她只會傻逼兮兮可憐兮兮地問兒子:你是不是覺得媽媽不在身邊,你就需要一個“媽媽”?
……有些高到天邊雲際的東西確實不是我等俗逼們可以想象,可以企及,可以做夢的。
這一部,看到最後,俺給跪🧎再八卦一個,前幾天魯豫北京看一個法國舞台劇,佩姨參演,魯豫說“輕盈的佩姨”,我也跟風一個,71歲佩姨真輕盈,想早年《鋼琴老師》虐戀青春期男學生,刀片飛來飛去……是能看哭二十出頭文科男的……其實,無論法國電影還是法國女人都不太產佩姨這種,她的方方臉蛋兒,寡欲寡相的,瘦薄瘦纖的……然而,法國還有個神經病比諾什……早期《新橋戀人》里也神經到現在,哈哈,有力神,俺也好喜歡😍
放下执念,用心感受在一个晚春午后,看完这部《旅行者的需求》,心若止水又泛起丝丝涟漪。
情节很简单,一位法国旅客在韩国漫步,遇到了一些人,读了几首诗,感悟了一些事……无论经历了什么最终都会像风过疏竹一般,漂泊的心在日落时分归于沉寂。
机缘巧合,几乎在每年北影节都会看一两部洪常秀的新片,而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生活习惯,用流行的话说就是“仪式感”。
这世上真正懂电影的创作者其实不多,洪常秀便是其一。
他的影像朴素无华,个人风格浓烈,叙事松散却意味深长,云淡风轻的表象下暗流涌动……区别于那些刻意追求感官刺激哗众取宠的作者,他的电影仿佛天然地为了大银幕而生,只有沉浸在亦真亦幻的光影场域里,外界的喧嚣躁动才会瞬间消失,一切才清澈如水顺理成章。
《旅行者的需求》的编导摄影剪辑配乐工作都由洪常秀一人完成(制片是金敏喜),整体一如既往的“很洪常秀”——极简的生活画面,从头至尾的人物对话,成人交往时狡黠的小心思,那些不易觉察的幽微情绪,藉由对白层层推进剧情,一幕幕日常场景在银幕上复现……无论大小角色,都不是没有存在感的“工具人”,三言两语都似有四两拨千斤之用,不经意间击中观者内心。
洪常秀尤擅文学,他的剧本都属上品,每次在电影上用的都是巧劲,却也是半点不含混的真功夫。
一个好导演必然是一个洞悉人心的好编剧,否则就不会寥寥数语勾勒出心旌摇曳人情世故。
洪常秀最感兴趣的是男女之间变幻莫测的情感世界,周围环境不过是点缀陪衬,人物的社会关系被刻意抽离,没有错综复杂的剧情,只有日常对话串联起的一个个平凡场景,大家你来我往乐此不疲,如同儿时玩过的“过家家”游戏,貌似不严肃不正经却无比文艺……洪常秀这种调调一般人还真学不来,假如硬要模仿,反而容易弄巧成拙“画猫不成反类虎”。
只不过这一次,洪常秀没有躺在舒适区拍那些熟稔的家常故事,而是像《驾驶我的车》里的滨口龙介一般,突然对跨语言跨文化的人类日常沟通产生了兴趣——话说一个人生地疏的法国女人只身来到韩国土地上会遇到什么?
“土著”与外国人谈恋爱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
某种意义上,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一个人只有在异国他乡才是最彻底的旅人,因为此时此地最孤独无助。
当他(她)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除了努力克服语言难关,还有更为紧要的事情——首先要生存(赚钱),然后要交流(交友),甚至还需要心灵上的抚慰(情感归宿)……虽然至今还没有人统计过在旅途中发生爱情的概率有多少,但起码在电影世界里,旅途中的艳遇是分分钟的事。
比如《旅行者的需求》里,法语老师和青年作家在公园里的邂逅,虽然年龄差异巨大,但他们不惧世俗眼光恋爱同居了,这是本片最大的现实,也是一切戏剧冲突开展的源头。
在这部充斥着法语韩语英语的电影里,不光有人与人之间率真友好的交流,而且你可以清楚感受到洪常秀的老练与纯真,矛盾与简单,他对生活与这个世界的态度。
他和所有了不起的“作者型导演”一样,标新立异不拘一格,坚持忠于自己的表达,从一而终。
作为影片主角,于佩尔饰演的法语教师不断与周围人互动,她与每个遇到的人大方拥抱亲吻,犹如一道阳光照进了一片昏暗丛林,带着旅人专属的神秘微笑,而周围人也对她报之以同等的友善与热情。
他们彼此畅谈生活,心与心的距离在持续拉进,这是人与人之间最美最简单的一面,也是洪常秀电影所积极拥抱的一面。
《旅行者的需求》这个片名很有趣,揭示了一个普世的真理——旅行者不光整天到处旅行,还需要赚钱付房租养活自己,此外,他(她)更需要在一个差异文化环境中被人尊重理解,以及无条件的爱。
电影里印象最深的几个画面——于佩尔脱掉鞋光脚站在路边小池塘里,这一刻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在恋情即将被男友母亲戳破之时,她来到楼顶抽烟,若有所思;在公园的石头上她独自睡着了,醒来她怡然自得喝着最爱的美酒,仿佛一切都已不在话下……一代传奇影后于佩尔松弛自然的表演助推了导演的即兴表达,洪常秀其实最想要的就是这种貌似“漫不经心”的效果。
但漫不经心却不等同于不讲究不敬重,因为这源于导演对生活的基本认知——没有太多波澜,最自然最日常最平淡,日复一日,每一天都堪称一幅电影画面,人人都是剧中人……洪常秀的电影是浓缩“诗化”的日常生活,但是日常生活却不像洪常秀电影里那么简单美好,所以电影里的生活场景亦真亦假,在这一点上,洪常秀与候麦可谓同宗同源一脉相承。
所以你看《旅行者的需求》的时候会自然发现《春天的故事》的影子,这两部同样的真挚可爱妙趣横生。
《旅行者的需求》是于佩尔第三次搭档洪常秀了(前两部分别是《克莱尔的相机》《在异国》),好的导演与好的演员其实是彼此互相成就的,这些年经过不断磨合,他们之间的合作早已行云流水轻车熟路,电影的质量也因此有了保证,本片更是在今年柏林电影节上大放异彩获得评审团大奖。
《旅行者的需求》片中先后出现了著名诗人尹东柱的两首诗——《序诗》与《老路新步》,这看似“闲笔”的设定,其实也是洪常秀的“初心”,导演发自内心地尊崇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诗人,所以专门安排自己的角色在电影里凭吊朗诵诗人的诗歌,以示纪念。
记得法语教师在石碑前和韩国友人讨论尹东柱的诗,其中一人深深跪拜了这位诗人,这一幕设置很动人。
“每天都要写诗啊,永远不要放弃,抵制诱惑,不为回忆所动,你是很棒的年轻诗人……答应我,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写诗。
” 这是法语教师对小男友的告诫,也是她从尹东柱身上得到的感悟。
写诗才能永葆青春,写诗才是活过的证明,真正的诗人必定永远年轻,因为他们有着冰一样纯粹透亮火一样激情澎湃的伟大灵魂。
即使不是伟大的诗人,普通人也应当读诗写诗,因为只有诗歌,才能引领我们步入更高的境界。
除了旅行与诗歌,电影还探讨了爱情的无限可能性——话说一个年老的法国人为什么不可以和年轻的韩国人相爱?
而且,为什么洪常秀喜欢在电影里刻画“老少恋”?
这当然与导演自身经历有关,他与金敏喜惊世骇俗的爱情世人皆知(在韩国却碍于传统观念始终得不到祝福),所以他需要在自己的电影里自辩清白,正如片中的青年作家对自己母亲所说的,“很少有年龄大的人还依然真诚……而她却是这样的人。
”,相信真正的爱可以突破世俗偏见,即使历经艰辛也终会抵达幸福的彼岸。
爱就爱了,不要迫于世俗压力就妥协,也不必改变自己,更无需解释什么。
当夕阳西下,你从沉睡的石头上醒来,此刻恋人恰好就在身边,你们轻轻相视一笑,然后一起回家,不问为什么,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这样的结局难道不是洪常秀心中爱情最美的样子吗?
不禁想起一句话,当你伸开手掌,便拥有了全世界。
2024年4月22日 附:尹东柱《序诗》仰望天空 至死无一丝羞愧 为此,在轻抚树叶的微风中 我感到心痛伤悲 我以心声歌唱星星 爱惜一切行将殒灭的生命 还要起程 走我自己的路 今夜,风又轻抚着繁星 1941年11月20日
每次看完洪常秀的电影,心里默默打了低分,跟朋友聊起。
“下次再也不看了,洪常秀这片拍得也太随意了吧。
”“是啊,总是三板斧,偷懒!
”“卧槽,他又变焦推镜头,这次推到一只狗的特写,哈哈哈,好搞笑。
”“凭什么他总能入围电影节?
要是我也…”“如果这片不是金敏喜演的,谁会看啊。
”“这片竟然没有金敏喜!
不是吧!
为啥不用金敏喜!
”“摄影、配乐、编剧、剪辑,都是洪常秀自己担!
够独立!
”“这摄影也够烂的,随便架的机位吧!
花钱请个摄影好吗?
别那么独立!
”“我发誓,再也不看洪常秀,我以后只看票房榜前五十!
”一年后……“洪常秀出新片了!
”“是吗?
看看啊。
”“你不是说不喜欢他吗?
”“不喜欢归不喜欢嘛,可是,不影响我瞅一眼啊!
”“照常刷剧,三倍速可好?
”“行啊”“诶诶,刚才是啥,回到刚刚,一倍速,嗯,这场戏啥意思?
”“嗯……对啊,这儿是在干啥?
”一个半小时后,电影结束……“好看诶,洪常秀的电影到底有什么魔力!
”“你发过誓的:谁再看洪常秀的电影谁是小狗!
”“这誓我发的?
”“是啊!
”“好吧,我承认,我不仅是洪常秀的小狗,还是舔狗。
”电影是什么?
答案很多。
可是真正的答案,只有一个。
我说不出那是什么,但每个人都能感觉的到。
你和我,可能喜欢的电影不同,但丝毫不影响,什么是电影的答案,只有一个。
为什么洪常秀那么令人着迷,以至于我执迷于观看他的每一部电影?
我不想去用什么德勒兹时间晶体去分析了,也不想引述洪常秀在电影节访谈时对“真实”的后现代表达,更不想研究塞尚和高更等现代绘画的视点和艺术形式对实验电影的影响了,更不想去老生常谈侯麦《四季的故事》、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和阿伦雷乃《吸烟/不吸烟》。
抛开电影理论不装B,我们能否只谈,电影的魔力到底在哪?
为什么洪常秀的电影让我感受很好?
为什么模仿洪常秀的青年导演那么多,包括东亚整个电影圈子里有的已经获奖并小有名气,看上去也确实是对洪常秀电影的升级版和plus版可是在感受上,仍然!
只有!
洪常秀!
有魅力!
简单讲,洪常秀的电影宇宙中,不仅有开头田园诗玩足球的标识,还有自己的日记,有爱人的亲身经历,有自己常去的小店或者街道,这些很日常的东西,完全是“非电影”的,在正常认知里面,构图也好,内容也好,都不太适宜放在电影里去表现。
洪常秀拍的戏,也基本围绕着他个人的趣味来展开:旅行、喝酒、观看、聆听、试探。
一、旅行旅行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儿,从一个熟悉的地方,去一个别人都熟悉但唯独你陌生的地方,见到的每个人,都短暂披着虚假的梦幻外衣,大家彼此谦和,说些赢得对方好感的话,将好的一面尽可能多地展现给陌生人,是大家的常态。
旅行的意义,恐怕就在于陌生的梦幻:还未将一切的缺陷,熟悉彻底,又对一切的虚伪,抱有善意,装饰给彼此的美丽,留下无穷的期待,却在匆匆而过之时,留下诱人的遗憾,以至于在未来中,反复回味细节,却发现真实退隐,幻想扩散。
二、喝酒潇洒人间一剑仙,不如人生一场醉。
醉卧沙场君莫笑,醉生梦死有几回?
我们活着活着就老了,坐在烟火缭绕的街边摊,一瓶二锅头,眼神茫然,一人独饮。
小时候不理解的街边喝酒之人,最终却变为我们的归宿。
酒是个好东西,滋阴壮阳嘴不臭,多喝能活九十九。
但洪常秀喝酒,一不刚烈,二不豪迈,三不贪杯,四不长眠。
有的只是小情小调中,佯装糊涂,醉眼惺忪之间,撩拨暧昧之处,虚度光阴的虚无,使人沉溺爱河,忘却时间与理性。
三、观看看美术展,看电影,看年轻人,看风景,看前辈,看庙宇,看石碑,看山,看水,看花,看海,看文字,看异乡,看美的人。
我来看洪常秀的电影,洪常秀看着可爱的金敏喜,我看着洪常秀正痴痴地看着金敏喜的样子,金敏喜又看向别人,看向山和海。
我们在旅行中,赏心悦目那流动的盛宴,但对于作为起点的故乡,又流离失所。
漂啊漂,人生就如水中之浮木,从哪儿来,所去何方,依附于谁,不过是烟花迷人眼,一岁一枯荣。
观看的魅力,就在于我看时,它在,我不看时,它寂灭。
观看的迷人,荣枯之间。
四、聆听如果洪常秀的电影没有台词,那我们的观看便失去意义。
往往我们写一个台词多的剧本,就被老师和同行吐槽:你怎么这么电视剧啊?
别忘了,拍电影是要拍人物的动作啊!
相比于拍,听,才是指向灵魂的。
聆听,有时并不是在聆听符号学上的字幕,不全是词,不全是信息,不全是意象。
聆听的,可能是一种语气,一种腔调,一种氛围。
听,是空气的震荡来到了耳膜。
言说,是声带的躁动震荡到空气里去。
耳膜和声带,两个近在咫尺的薄片,却要花费最远的距离进行联通。
况且在联通中,因为介质的疏密轻稠,转了音,走了样,跑了调,常常驴头不对马嘴。
听的人笨拙,说的人更幼稚。
聆听的荒诞,便藏在洪常秀的电影之中。
五、试探人与人的交锋,是时时刻刻的,并不会随着情爱和血缘而调和,更何况民族与信仰呢。
交锋中最有趣的,不是谁胜谁负,而是交锋的人,常常幻想若能停下交锋,握手言和,就再好不过了。
殊不知真理之锥:放下幻想,坚持斗争。
饮食男女,饮食上的斗争暂且不谈,生肉生菜遇上烹饪,变为美味佳肴,失去生猛之味。
男女上的斗争,却是天生就有的。
从神话诞生之日,我们就能窥见到,男性故事对女性叙事的压制。
当今社会,男女之间,谁在上谁在下,吵吵闹闹说不清楚。
若不是情爱的荷尔蒙不受理性控制,干脆各过各的。
所以,爱情中较迷人的瞬间,恰恰在于初见的试探。
双方各怀有担忧与悸动,在主动与被动的抉择中犹豫。
虽然心里爱得欢,可是行为上,谁都不愿着了先机,受制于人。
隐藏与假装,引导与将就。
爱情中的试探,写上一千遍,也写不尽,更写不尽兴。
以上,是我爱洪常秀的地方。
既生金敏喜,何生徐旷来!
当被问及弹琴是什么感受时?
先是,Is this a queation? (因双方是教授和学习法语的关系,明显这句是在划清是否跟课程内容相关)然后半天憋出, I felt happy... Melody is beautiful. (说了些啥但又仿佛什么也没说)再deeper的追问下,I don't know 之后是沉思。。。
I played okay, not much mistake (狠狠共情。
我们常说的不错不是自己感觉不错,而是客观上的犯错少挺不错)So you felt proud of yourself.Just a little bit.(留有余地的little bit,绝不会强烈表达。
表达自己观点时也是“我个人觉得”)You felt proud? Or you didn't? (一个法国人在这时忍无可忍了。
不知道到底是还是不是。
)I felt actually a little annoying.*重点来了。
Because i am not good enough. I wanted to show off. (一系列追问下,这个回答显然比初次的更真实)初次见面的,想学法语和教法语的人。
法国人没有掩饰(包装)自己,可能是觉得没必要,说了自己没有教材,未涉及法语教育,教人法语也是刚开始没几个月。
凡事都需要门槛资历的地方,这个回答是惊世骇俗的程度了。
比起质疑对方的教学方法(教会用到的,触及内心深处的句子),旁边声称是在高中学了三年法语(体系、资历、门槛样样具备)的女儿却连一句都开不了口。
也是,你会对母语人士开口第一句便是:我喜欢。。。
我来自。。。
这个多少钱?
之类的吗?
用中文字幕看着一个法国人和一些韩国人的对话,我明明是个旁观者,但在一些令人叫绝的情境下我又深深共情,即刻见成了当事人。
韩国导演巧妙抓住了这一点,用一个法国演员和一些韩国演员将其呈现出来。
没有炫酷效果也不需要炫酷效果,安安静静中呈现了他想要表达的东西,观众也感受到了这一点。
By the way,剧中两个年轻女性的穿搭风格在我身边一抓一大把,有种莫名的熟悉感,那种台词场景之外的。
2.5/5 把于佩尔这么用也是只有你洪常秀了。补充一下,真的很讨厌这种鸡贼的讨好西方的猎奇视角,讨论东亚的议题一部比一部宽泛,到最后其实就是说无可说,白人观众笑到岔气。@Verti Music Hall, Berlinale24
♥️
第一次大银幕看洪尚秀,也是最后一次,之前没有买票是因为放的片子不到90分钟,这种vlog质感的视频还是不要在大银幕看了。于阿姨可爱【BJIFF·14th/资料馆/Scene 4】
#BJIFF 连笑点都尴尬
有种尬叫洪尚秀,熟悉的肤浅东西碰撞出人类的画皮。
“旅行者”还是“闯入者”?实际还是隐藏的自己同自己的“偶遇”。在隔阂的交流中询问即刻的感受,是自省式的,但回答的尴尬暴露了空泛,却也是一种自我审阅下的弥合,并进一步从新建立生活的旋律。于佩尔作为一个遍布在日常角落中时隐时现的色彩元素般的精灵,承载着情绪和视线交互下对时间与空间中驱动认知不断转向和重建的精神活动,具象化了种种隐秘情感关系的变奏语气,包含更深远而不可把控的,有关生与死、相逢与离别的沟通不能,于是醉酒睡梦去,重见相逢时,洪的轻盈,也变得愈加厚重。
不怕小猫,但怕大狗?🐕🐈
还蛮奇妙的,因为有外语对白,所以对话写得很浅显,但正好契合洪常秀对韩国人脑袋空空的嘲讽,第一幕和第二幕的重复构成复调,嘲讽力度加倍。于佩尔这个角色轻盈的像个天使,再次映衬周围人的笨拙,不过洪也不是全然否定韩国,起码还有米酒,辣白菜以及尹东柱的诗。
就是不喜欢不用心的东西
没有金姐老洪的镜头失魂落魄。
柏林首映为了看于奶奶教法语错过了duolingo60天的连胜纪录,值得。散场期待得到一个来自东亚人的眼神确认,然而隔壁小姐姐全程打哈欠。这次角色互换一下,终于给欧洲人一点来自亚洲的文化震撼!
电影院附近正好有条韩国街,走进那里的韩国超市立刻买了同款米酒😀
冰厅潮汐之间|终于亲见大银幕的DV画质,第二段写卡片时全程对焦在后面的柱子hhh也许这也是一种心不在焉的表义?hh哪怕内核很通俗也需要功力才能用简单的重复形式挑明。可看性强,不讨厌
很多電影裡的人物都在以同一種方式說話,但是很少有電影自知這種人們說話語調的同質性。洪讓每一句話都重複至少三遍,這不僅僅是一種喜劇的結構,也是一種詩的結構。
唯一没睡的
+ 绿色被不断附着在世界上,尽管那是重复的、人工的(教学的),但也总是提供音乐性的递进,让主题叠加其上,螺旋上升。变奏是主体,但也出现了从未在洪片中见过的镜头。
以尴尬、重复、拖沓为基调贯穿始终,反复就lost in translation进行深挖。大量无意义运镜、无效时长、无趣对话、拧巴的信息密度与节奏,都可以被解读为为此服务。文化的冲撞与行为难以消弭的隔阂、偏差、错位,语境的混乱与语言经翻译后的失真、简化、删减,不仅发生在异族、异语间,在诗与口语、代际间也存在。大多数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新鲜感、成就感后随之而来的总是间离感、浅薄感,searching is the fastest way;在不断的注意力转移与主题游离间试图找寻共识和锚点是绝对的挑战和折磨(诗人早死与美的短暂、恋母情结的猜测与母竞、理想与现实的价值衡量、谎言在信息差下的成效)。还是熟悉的粗糙未经设计的镜头和超大光比过曝的环境,反让人关注剧作、台词和表演本身,竟作为一种风格被驯化。
四平八稳洪尚秀
感到无趣
在东亚社会规范下被束缚的表达和被压抑的真实情感指向了语言的溃败、感受的无能、自我重复和自我欺骗。于佩尔作为一个在韩国教法语的旅行者,作为一个异文化的外来闯入者,她的视角像手术刀一样一下子在凝滞的东亚话语空间撕开一个口子,揭露出它的荒谬与空洞。人物在固定机位中被限制在狭小交际空间内,几组人物几乎总是占据整个画幅,直到一方终于忍受不住离开摄影机画面,交流中的压抑、窒息、局促扑面而来。最后主创交流环节也还原了电影里范式化的空洞语言,笑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