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汤哥老了??
不!
不老只是神话。
53岁的人,怎么还能和23岁时候完全一样。
阿汤哥的演技??
重要吗??
有或者没有,不能左右自己的心。
初相识,《凌云壮志》,那时候一起看电影的是初恋,情节场景不是重点,帅就够了,对吗?
陪伴的人决定看电影的心情!
再后来,《碟中谍1》,开场那让人透不过气的连环花样谋杀,那死而复生的女主,那神乎其神的易容术,那惊心动魄的音乐,那跌宕起伏的情节,还有阿汤哥那深邃的眼神,挺直的鼻梁,像刻刀一样刻在心里。
于是,每一部的碟中谍系列,成了每一份期待。
多年过去,当初陪伴看阿汤哥的人已经分开,当初看阿汤哥的我已经成熟,当时看阿汤哥的那份悸动已经慢慢平复。
只是,那一份情怀,没有变!
年龄可以老去,容颜可以改变,但是随着那熟悉的主题曲,会激动的心,却一直没有变!
阿汤哥说:会拍动作片一直到90岁。
我说:好的,那一起吧,你拍,我看!
开篇一上来就是预告里播过无数遍的扒飞机,拍摄时阿汤亲自上阵,全部身家性命就只系于一根安全绳,高片酬不是白拿的,真豁得出去啊!
看时我在想,如果这场戏再加一个主视角镜头,伴随着飞机起飞,那临场感的体验就更完美了。
见面会上导演特别提及自己最钟爱的歌剧院刺杀那场戏,也是我最喜欢的。
涉及多个人物,行动目标各一,镜头转换剪辑流畅,完成度一流。
尤其出彩的是将动作戏紧张肃杀的氛围与歌剧院内正在演出的《图兰朵》背景声巧妙结合到一起。
于无色处见繁花,于无声处闻惊雷。
摩洛哥卡萨布兰卡的追车戏上演速度与激情,大量航拍+主视角镜头,配合古城异域风情背景乐,强烈刺激的感官冲击。
而最后一场伦敦街头枪战戏,在经历过以上一系列视听轰炸之后,反而感觉上稍显平淡了些。
女主角丽贝卡弗格森,北欧瑞典人,演文艺片出身。
在片中不光身材性感,身手了得,那一份亦正亦邪贯穿始终的神秘气质也平添了不少吸引力。
西蒙佩吉依旧笑料担当,这回动作戏份也有不少。
不要小看我们IT宅男,出个外勤什么的照样手到擒来。
杰瑞米雷纳这次有点沦为背景,且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跟CIA局长斗嘴上。
正确酱油示范:胶碟店女服务生,短短几个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念念不忘。
违和酱油示范:静初MM,这存在感……唉……剧情设定上,大英帝国被甩好大一口锅,结尾处那段搞笑戏份更是把大腐国从首相到军情六处(MI6)整个黑成了渣渣!
特喵的,邦德先生看到这里你能忍?
《碟中谍》(MI)系列下一部就拍到6了,幻想中届时如果能来一次MI6与MI6的串联,伊森亨特大战詹姆斯邦德,哎呦,想想就激动咩哈哈哈……IMF先斩后奏的行事风格是典型的美式价值观基因,片中CIA局长始终猪队友般的存在也狠狠讽刺了一把行政官僚主义。
然,目的正义是否可以抵消程序不正义,这是在一片插科打诨谈笑风生过后,留下的一点点思考……
一般的电影系列,拍到第五部总会让人有点审美疲劳,但《碟中谍》系列却总是能给人以新鲜感,可能是因为每一部都会更换导演,真是铁打的阿汤,流水的导演。
第一和第二部碟中碟分别由大导演德帕尔马和吴宇森执导,都各自打上了鲜明的导演风格烙印。
第一部碟中谍如今看来已然是悬念丛生的谍战片佳作,只是曲折深奥的剧情烧脑程度已经超过了一般暑期大片的极限,本来就是来看打打杀杀爆米花电影的观众直呼”逼格太高“,于是第二部的吴宇森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剧情薄弱的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影片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展示吴式暴力美学上,超慢镜头展现动作场面,烈火中飞舞的鸽子,一股浓浓的港片即视感。
而阿汤哥在影片中风流多情的花花公子样,又活脱脱是一个美国版的007。
眼看《碟中谍》就要沦为詹姆斯邦德的廉价模仿秀,却从第三部挽狂澜于既倒,全片节奏飞快让人肾上腺素激素狂飙,而阿汤哥奋不顾身的搏命演出也让只会喝马蒂尼泡美女的邦德汗颜。
到了第四部,把第三部的超快节奏再次升级加速,全片狂奔毫无尿点,而那场阿汤哥勇攀迪拜塔的场面又把无数观众给”吓尿了“,看来真是和观众的前列腺有仇。
懒得看文字的朋友,可以点击观看视频版。
(有很多阿汤哥小鲜肉时期的画面哦)http://v.qq.com/page/x/y/v/x01629huiyv.html而这回的第五部真是”奋四世之余烈“,把前代的诸多优点来了个合体升级:第四部的爬高楼好评如潮,这次就来个更狠的,万米高空爬飞机,这回阿汤哥依然是不用替身亲自上阵,而且来来回回拍了八次!
八次!
用生命来拍片这种陈词滥调实在不足以形容阿汤哥了,或许对于他来说,拍片就是生命?
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估计下部碟中谍阿汤哥只能爬火箭了。
第二部评价两极分化,但是追车戏还是被吴宇森拍出了不俗的水准,这回第五部同样有精彩火爆的追车戏致敬前作,而同样没用特技车手,阿汤哥亲手操控手到擒来,对此影片动作指导给出的原因是“没有像阿汤哥车技这么出色的特技演员”,嗯,阿汤哥可以考虑到《速度与激情》里客串一下了。
其实阿汤哥的车技早已获得专业认可,几年前就曾经玩票F1赛车,单圈最快成绩仅仅落后F1著名车手库尔特哈德两秒而已,所以就电影里这点追车戏,对他来讲真是小CASE,在开车之余还有心情整人,他身边陪他出生入死的战友,西蒙佩吉就不幸中招。
而全片最让人惊喜的是,影片的剧情继承了第一代高度悬疑的优点,只是照顾了部分观众的智商,下调了烧脑程度,但几个重要角色忠奸难辨,剧情也由足够的张力,不再只是用来放置动作场面的理由。
而且故事对间谍特工的生活黑暗面有着超越前作的深刻描写,记得当年007上映时,英国情报机关还要特别登报声明真正的间谍工作绝不像电影里表现的那样华丽潇洒,本片就绝不会让人产生那样美好的幻觉,孤独,绝望,频繁的被抛弃,被遗忘,被当做权力机关的砝码随意牺牲,这才是间谍工作的真相。
这境界,都快赶上《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了,那可是一部奥斯卡级别的影片呢!
碟中谍历代的优点精华在这一带得到了汇聚升华,然而不幸的是,系列一贯的缺点居然也被发扬光大了。
与其他长盛不衰的系列电影相比,碟中谍系列的致命伤就是反派的存在感低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除了最后出场被阿汤哥KO一下,其他的时间都主要负责在后台打酱油。
这次的反派更是创下猪对手的智商新低,几次可以轻易杀掉阿汤哥的机会都被他一一错过,而且最后大决战终居然被阿汤哥的并不高明的心理诡计轻易欺骗,乖乖束手就擒。
回顾前几部碟中谍的反派再不济好歹也能在最后把阿汤哥逼得狼狈不堪,让其斯文扫地满身是伤才能堪堪获胜,这回可倒好,阿汤哥轻轻的动动嘴皮,就KO了一个BOSS,没留下一道伤痕,你这是逗我吗?
影片的宣传语“绝望的时刻,极端的方式”, 这么弱的反派,哪里看出绝望了?
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
据说本来这回想请卷福来担任反派,但是因为档期冲突只能作罢,也难怪前几部的大BOSS不是奥斯卡影帝就是各国国宝级影院,这次的反派居然连台词都说不清,原来是个备胎!
相比于大草包反派傻瓜般的表现,本作的女性角色们则绝对光彩照人。
本判官在之前的节目中已经多次强调了,现在的暑期大片,没一两个女汉子,上街都不敢和人打招呼。
丽贝卡弗格森扮演的女主角真是能文能武的现代女性,影片里既有性感比基尼的福利镜头,练舞蹈出身的她演起打戏来也是毫不含糊,使用各种武器也是游刃有余,而且居然在阿汤哥面临最“不可能的任务”生命垂危之际,上演“美女救英雄”的好戏。
有传言说随着阿汤哥年事已高,他有退居幕后由新人来担任主角的想法,如今看来,新碟中谍的主角不如干脆就是这位女特工,是不是更有看点呢?
本片其余的女性角色虽然人数不多,出场镜头也屈指可数,但是总体颜值绝对是系列的最高峰,对比现在越来越不堪入目的邦女郎,堪称业界良心。
值得一提的是,张静初居然也出现在本片中,还扮演了CIA内务部的工作人员,美国最机密的中央情报局居然请中国人作内务工作,也真是醉了,你能想象中国国安局里出现金发碧眼的歪果仁吗?
估计也是因为中国市场实在太过巨大,现在好莱坞大片总是免不了放几个中国脸孔讨好一下我国观众,可是这也做得太没诚意了吧?
从头到尾张静初就十几秒的镜头,台词就一句还是配音,下次能别这么忽悠中国观众了吗?
今年虽然是好莱坞的超级大片年,但是对于许多老牌影星,这个夏天实在有些冷飕飕,乔治克鲁尼的《明日世界》、施瓦辛格的《终结者:创世纪》、亚当·桑德勒的《像素大战》都是口碑一塌糊涂,票房不振的失败之作,甚至在美国互联网上最近热炒的话题就是:好莱坞是不是到了改朝换代,明星大洗牌的转折点了?
但汤姆克鲁斯却能逆市上扬,《碟中谍5》目前口碑票房双双飘红,续集的拍摄也立刻提上了日程。
阿汤哥能永葆票房吸金力的秘诀,就在于他总能用超人的意志力改变自己的戏路,来适应市场的新潮流。
看着现在上天入地的阿汤哥,有谁还记得他当年也是枚演青春偶像片的小鲜肉?
但是不同于众多昙花一现的小鲜肉,汤姆克鲁斯抢在观众厌倦自己颜值之前就果断转型,通过《义海雄风》《生于七月四日》等几部奥斯卡级别的影片把自己慢慢打造成了演技派新秀。
冲击奥斯卡屡屡未果,再加上私生活上的几次闹剧让公众开始厌倦了阿汤哥,尤其是他在2006年奥普拉秀上向霍尔姆斯示爱的夸张举动,直接把自己沦为了小丑,在美国观众心中的地位直接跌至谷底。
阿汤哥不得不开始专攻国际市场,毕竟相比起喜新厌旧的美国观众,海外观众则要忠心的多,不管在美国如何他如何受到争议,在海外观众眼里,他依然是那个完美的阿汤哥。
这也让阿汤哥坚定了走起了动作片硬汉路线,因为海外观众最爱看不就是子弹拳头乱舞的好莱坞大片吗?
于是《碟中谍》到《俠探杰克》再到《遗落战镜》,阿汤哥完成了自己的华丽转身,成长为了为好莱坞动作大片代言的打星。
相比于史泰龙和施瓦辛格,阿汤哥没有变态的体格,但却有着变态的执着。
电影中的英雄们总是可以无数次的突破自我的极限获得成功,但是现实中能像阿汤哥挑战自我的人可谓少之又少。
冲着阿汤哥的这份拼劲,本来本判官是应该给出5道令牌的,可惜想到片子的反派,实在掉价的厉害,人家反派都是来搞破坏的,他纯粹就是是来搞笑的,实在忍不了,只能给四道令牌了。
之前在台湾看的。
忍不住还是想写一点。
1.全戏的平板电脑都是微软的surface pro 3!
微软的surface pro 3!
微软的surface pro 3!
2.全戏的手机都是微软的windows phone!
windows phone!
windows phone!
而且给了特写是诺基亚!
片中有一幕是把手机往桌子上摔过去,记得当时看的时候大家都笑了,诺基亚你懂的。
3.全戏音乐全部是正统交响乐,没有电音,热血沸腾!
尤其是开头,重音啊,整个影厅听的超级爽,回去很久都意犹未尽。
求原声!!
求原声!!
求原声!!
4.硕大的“电影频道”“阿里影业”片头在台湾看到太有特别的感觉了。
剧情已经不太记得,只记得音乐和微软大法好了。
————————2015/9/13更回来在上海影城刷了一遍巨幕。
可是真的没有我在台北美丽华的IMAX音效和屏幕给力。
星美正大的买不到好位子才去上海影城看的,才知道原来上海最大的imax也比北京小了太多,实在是遗憾。。。
上海影城的天空音效,声音能开大一点吗,板桥秀泰小厅的ATMOS也比这个给力啊。
开头最震撼的重音主题曲我在上海影城感到超级遗憾,根本不是我上文描写的感觉。。。
怎么能这样。。。
沙发都不带震的。。。。
实在真的是非常失望的二刷。
剧情让我想起了虎胆龙威5,最后布鲁斯儿子说:原来是为钱。
老头嘲讽的说:哪次不是呢?
反正国外的系列电影拍到今天,每个系列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很难跳出自己的特点吧,轻易改变不得,因为怕得不偿失吧。
就好像《虎胆龙威》系列都是一个粗鲁的警察和无辜卷入的配角PK一群聪明强大的贼,贼的目的每集都是要钱。
《碟中谍》系列每集都是组织,小组被破坏,阿汤哥PK强大的犯罪集团。
其中化妆术,潜入防卫森严的密室偷东西,打斗,阿汤哥上天入地地玩命,也是每集都有吧。
这里不一一阐述,不过该集开始IMF被国会开会要解散,回顾了过去几集,我就看着,心里很难受,因为自己作为一个IT狗,发现碟中谍里面IT狗的日子真的越来越难过啊自从世上有了电脑,情报就越来越值钱了,然后放电脑的房子就越来越变态了。
第一集吧,IT狗在CIA打工打的好好的,什么都没错。
就因为你们要偷名单,我就得吐的天昏地暗。
我在一个机房打工我容易吗?
温度湿度都要严格控制,你体温高了出汗多了,就触发警报。
最后你空调没设计好洞开大了,关我什么事,就得给发配到什么苦逼地方守雷达站。
第二集还好,IT狗似乎没出场,就是病毒而已。
第三集也还好,潜入我天朝密室,基本没看到内容到了第四集,IT狗的命运又苦逼了。
酒店机房,你说你没事把机房放那么高干什么?
机房不都放地下室吗?
放那么高,要停电了,我是爬楼梯还是从外面爬进去?
还有随时有恐怖分子从外面破窗而入。
幸亏我不是在机房看片儿,不然挨揍?!
到了第五集,IT狗的我觉得,这活儿没法干了。
嗯,要换个资料卡,去,穿上潜水服下去换去。
硬盘坏了,去,穿上潜水服下去查去,网线要布线,去,穿上潜水服下去拉去。
还有系统不能有金属哦,所以不要带氧气瓶,憋着吧,三分钟不上来我们再派个人下去给你收尸好了.........
一部合格但并没多出彩的好莱坞工业体系下打造的商业片。
比前作增加笑料,但挺多似曾相识桥段,感觉把前四部各种元素打乱重组,阿汤哥徒手扒飞机惊险远没上部徒手爬迪拜塔更刺激。
虽然突破不足,但仍有一种本系列独有的特工电影的老味道,几场重头戏印象深刻,紧张感十足。
佩服人家的编剧,在完成固有元素拼接的同时,让你不觉得俗套。
设计感再重,也心惊肉跳。
太喜欢西蒙·佩吉,又贱又萌!
配乐不错,女主加分,风韵犹存胜在气质。
本片主要关于IMF与邪恶版IMF“辛迪加”的斗争,阿汤哥在调查该组织过程中失手被擒,还被剥的光溜溜耻辱Play。
在一旁围观的女主角感叹世间竟有如此曼妙的身体,于是当场倒戈,把阿汤哥放走。
阿汤哥了解到辛迪加正派刺客去维也纳打算趁着演《图兰朵》的工夫对着奥地利总[哔]撸管。
于是阿汤哥赶去把刺客撸了,然后又对着总[哔]轻轻丢了一发来示警。
可惜总[哔]最后还是炸了。
不过此行也非一无所获,阿汤哥得知辛迪加的真正目标是一块保管在摩洛哥的满是种子的硬盘,于是动身前去与女主角会合,准备展开一场北非谍影。
为了更换校验信息以便顺利拿到硬盘而潜入水底的阿汤哥因为长时间憋气而把脑子憋瓦特了,在接下来的追击战中展现了驾照被扣成负分的驾驶技术。
翻车之后改骑摩托的他才重新找回了作为一名摩的大飚客的自信。
然而这并没什么卵用,硬盘终于还是被女主角夺走。
好在阿汤哥手上还有备份。
原来这硬盘里的种子是腐国有关部门拷的,由于内容过于劲爆,所以设置了家长模式,只有腐国首相能解锁。
女主角将她从阿汤哥那儿夺走的硬盘交给了军情六处的头目,以为这样就能结束自己在辛迪加的卧底生涯,获得解脱。
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上司早把她当成了弃子,掉包了硬盘之后想借辛迪加之手杀她灭口。
为了活命,她只好引辛迪加的人去抓阿汤哥。
被她坑习惯了的辛迪加决定暗度陈仓,抓走阿汤哥的好基友作为人质要挟他交出备份硬盘里的种子。
为了救回基友,阿汤哥派自己的另一名好基友鹰眼去色诱腐国首相以便解锁硬盘,终于成功观摩了硬盘上的学习资料,随即销毁硬盘。
在最后与反派谈判时,机智的阿汤哥表示硬盘和种子都已经没了,现在我就是种子,想学姿势只能靠我来给你示范。
气急败坏的大反派亲自出马与阿汤哥决一死战,结果中了阿汤哥设下的陷阱,被关进大玻璃柜中,叫破喉咙也没有人来救他,欲出柜而不得。
最后IMF洗去了污名,还成功地引起了到CIA负责人的注意,并使其以一个长者的身份加入IMF。
未来这位首长也许会时不时拿出自己令人难以抗拒的秘制肉丸来改善一下IMF小队成员们的伙食。
--对于实拍和电脑做出来的大场面,像我这样的普通观众即便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也能感觉到细微的品质差别。
大部分观众还是更喜欢真货,这也是为什么剧情简单粗暴的《疯狂的麦克斯》以及本片今夏都能先后收获一片掌声。
相比本片,我其实更喜欢2012年上映的《碟中谍4》,除了一样火爆的动作戏份,那电影里出现的所有角色,无论正反,基本上能让你记住脸的也同样能让你记住他的性格和作用。
而本片则收拢线索,成了双雄(其实是一雄一雌)模式,笔墨都集中在了男女主角身上。
西蒙佩吉戏份虽多,但已经退化成了一个类似于美国队长身旁的猎鹰一般的小粉丝加备胎基友型角色。
至于《复仇者2》里怒刷存在感的鹰眼,到了本片却成了可有可无的几近路人的角色。
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本片最令我不满的是是开场不久那个音像店的漂亮妹子居然这么轻易地便当了,简直人神共愤。
她虽然不像四代的女杀手那么有气势,但是外形也足够亮眼,导演为什么不肯让她多呆一会儿,哪怕让她演到后半段再从楼上摔下去或者在水里憋死也好,多看一眼是一眼。
上网一查才知道这女演员叫赫敏·科菲尔德(Hermione Corfield),看来颜值不够高真的hold不住这个名字。
因为上述原因,本来想给这部电影打四星的,但是鉴于我给新神奇四侠打了两星,如果让本片和那烂片之间只留两颗星的差距,未免失敬。
《碟中谍4》是我第一部在短时间内多次去影院重复观看的电影。
原因有很多,比如那年春节档确实也没什么其他像样的电影。
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电影本身质量过硬。
四代算是当时的话题之作,可惜那一年的话题之作实在太多,国产的有《泰囧》,好莱坞的则有《复仇者1》等,于是年初那一部精彩的特工大片很快被人淡忘了。
从《碟中谍4》到《碟中谍5》之间的这几年,正好是漫威的超级英雄片全盛的时期。
每年两部,每一部都质量不俗,票房口碑双赢。
然而就像没有一直疯涨的股市一样,也没有哪一种电影类型可以持续性的爆发。
经历几乎宣告漫威影业天下无敌的《银河护卫队》后,超级英雄片收获的关注度达到了顶点,今年的《复仇者2》则遗憾的未能达到预期表现。
《复仇者2》拍的并不差,只不过在观众的预期被它的前辈们一再拉高之后,再要带来当年那种爆炸性的惊喜已经比登天还难了。
没有什么能真正千秋万世,一切伟大的成功也早就从一开始就蕴藏了最终归于沉寂的伏笔。
我并不是说超级英雄片要就此衰落了,而是觉得它们大概会逐渐回到08年到12年之间的那种状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始终在影院排片表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去继续给真正喜欢这一类型的观众带来欢乐,然而很难再像过去的两年一样,让其他影片侧目而视了。
而接过超级英雄片“最有存在感商业片类型”权杖的,应该会是特工片。
就像当年《钢铁侠1》的上映揭开了漫威超级英雄片全盛时代的序幕一样,作为特工电影全盛时代到来的预兆,也有这么一部标志性的影片。
讨论到这里,我跟我的好基友孙师傅异口同声的说出了那部电影的名字:Kingsman。
超级英雄也好,特工也好,都是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的成熟电影类型,一直以来有着相对固定的观众群。
而一部能为该系列注入别样活力的标志性影片,则往往能成为该类型在一定时期内观众覆盖面迅速扩张的关键。
当年的《钢铁侠1》就是凭借轻松幽默的气质与神秘莫测的伏笔,一举洗掉自02版《蜘蛛侠》以来超级英雄片的苦情色彩,使原本相对小众的超级英雄漫画亚文化在接下来几年内迅速受到世界各地观众的欢迎。
类似的,《王的男人》也凭借着极致爽快的动作与特有的英式幽默使特工电影中原有的商业元素得以全面引爆。
只不过不同于漫威影业的一肩扛起超级英雄片半壁江山(因为原本作为IP来源的漫画就有一半是他家的),特工电影在今年的全面爆发则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结果。
除了福克斯的《王的男人》与《女间谍》外,其他各大发行公司今年也各有特工电影面世。
我的好基友孙师傅被新神奇四侠恶心了一把之后,第一个反应就是接下来一定要去看华纳兄弟出品、新超人主演的《来自舅舅的你》来治愈一下;而超人的死对头莱克斯卢瑟领衔的《美国极端》看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
在这些新片之外,更不容忽视的自然是像本片这样经久不衰的系列电影。
只不过就像超级英雄片的火爆是靠漫威影业卧薪尝胆、步步为营换来的一样,接下来我预期的“特工电影全盛时代”的到来肯定也不会一蹴而就。
中间必然要经历一番大浪淘沙的激烈竞争,一些崭露头角的新特工电影系列也许会在这竞争中突出重围、后来居上;而碟中谍、007这些长寿的系列电影也会在与新的特工电影的互相比拼与互相学习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除此之外,肯定也会有电影因为质量不过硬而被淹没,比如今年上半年的《飓风营救3》和《刺客学妹》。
但不管成败,我们都该感谢这些电影为特工电影爱好者、动作电影爱好者提供更多选择、更多欢笑。
本片最后亚力克鲍德温的立场变化与《007大破天幕杀机》里老干妈殉职后引入伏地魔作为新任M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说这些特工电影本来就有很多相通之处。
忍不住又要提起上面那个关键年份,2012年,那一年除了《碟中谍4》和刚刚提到的邦德23以外还上映了《谍影重重4》,其实也算个特工电影续集大年。
而《谍影重重4》的男主角还是当年上映的《复仇者》里的鹰眼,所以我当时就在想,如果有人能把这些特工电影的版权都买下来,也许可以拍一部特工版的《复仇者联盟》,让杰森伯恩、詹姆斯邦德、伊森亨特等特工来一场大乱斗。
我产生这个不靠谱的想法甚至还远在我想出那篇葫芦娃的东西之前。
作为秘密计划的试验品、同时一直遭到有关部门追捕的伯恩其遭遇很像无敌浩克(不过《美国队长2》上映之后又觉得这两个系列现在看来更相似一些);而英伦绅士詹姆斯邦德的家庭背景与童年经历则有点类似于蝙蝠侠;至于跟詹姆斯邦德一样风流倜傥,但是在武器装备设定方面更天马行空的伊森亨特,则可以对应钢铁侠,而且两者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相似之处,就是身高。
其实,光冲着《碟中谍5》这么好的视觉效果居然只弄成2D不圈钱,这部虽非系列最佳的精彩类型片就可以五星好评了。
枪战、间谍、肉搏……各种该有的类型片元素已经被《碟中谍》系列玩得飞起,与此同时,它本身还在吸纳近年来其他成功类型片的叫座元素,比如《速度与激情》系列的飙车,略微涉及的心理战元素,幽默的技术宅还有十分流行的,给反派来点反社会的抗争思想。
但比起《速度与激情》这个与最初的草莽气概渐行渐远的“卖情怀”系列,《碟中谍》在博采众长的同时保留了极强的特色:高科技,精英范,阿汤哥。
这个有模仿007系列嫌疑的电影已经自成一家,甚至在我眼里,成为了当代类型片的教科书。
而且,只要阿汤哥一天不死,整个《碟中谍》的运作模式是可以持续下去的,而且票房上的成功是有保障的;至于能不能超越系列最佳,能不能搞出一点“奥斯卡情怀”,这已经不是一部类型片想考虑的问题了。
称《碟中谍》是当代类型片的教科书,原因有三:一、在人物去个性化的过程中反而形成了演员与电影的捆绑。
类型片中的特工千千万,根据常识,总觉得非得这个特工有什么性格特点他才能被广大观众记住。
但是《碟中谍》就是一个反其道而行的作品:Agent Hunt既不多情,也不幽默,更不耍帅,甚至作为IMF的组长都鲜有一番激励人心的演讲。
这个人物,这个唯一的主角需要做的就是跳跳跳、跑跑跑、打打打、杀杀杀,连啪啪啪、基基基和逗逗逗都不需要他来做,但你说Agent Hunt这个人物平面吗?
一点都不。
原因在于Agent Hunt已经和阿汤哥融为一体了,而那些观众看不下去的主角光环,到了《碟中谍》里,都成了Hunt迷人的也是唯一的特点——赌徒气质——而且他总是最后的赢家。
这归功于编剧团队,这归功于制作团队,这归功于汤姆克鲁斯。
Ethan Hunt,这个只是用来完成任务的特工名字已经不重要了,甚至已经很难记得起了,但是“阿汤哥”三个字与《碟中谍》完成了最完美的捆绑,甚至去看另一部备受好评的《明日边缘》时,我们也很难跳出《碟中谍》的影子。
这样的捆绑显然对类型片所定义的成功有极大的帮助,当然也埋下了一个隐患:《碟中谍》离开了阿汤哥,就无法进行下去。
《碟中谍》能走多远,就看阿汤哥还能拼多久了。
二、类型片元素混搭但不泛滥不跟风。
自从诺兰的《黑暗骑士》,《蝙蝠侠前传》系列的第二部开始,一阵妖风就挂过了无数类型片:他们刻意地塑造一个十分强的反派角色,他声称“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stronger/smarter/stranger…”,然而为了屁大点事儿反社会、反人类,充满了人文主义光环手足情谊伟大爱情吊儿郎当幽默感,真真是“可爱又迷人的反派角色”,最后他们的下场都是莫名其妙地输给了弱弱的却拥有开挂似的“主角光环”的猪脚;有的时候还时不时来点主角和反派缠绵悱恻的感情戏……可是要知道的是,诺兰哪里是在拍类型片哦!
他搞的是古典主义悲剧诶你一个纯为票房的类型片跟风这些个反派当道、甩包袱和基情以致泛滥程度的幺蛾子是为了什么哦!
不是说不能用,而是一部类型片只靠反派/包袱/基情等元素撑起来,这和《小时代》只靠撕逼撑起来有什么区别?
在这里就可以看出《碟中谍》教科书的范本意义了,包袱分工明确但不刻意,基情略有但不组CP,美女香艳但不出格,反派有情怀但不脑残,飙车学习但不神姿无姿……观众喜欢看什么元素,行!
我加,但适度;而我的特色坚持不动摇,我的贵族气息、我的高科技、我的阿汤哥……《碟中谍》作为一个不卖情怀,实打实地挣票房的电影简直是业界良心!
我就是喜欢这样的坦诚!
当然《碟中谍5:神秘国度》有一点值得诟病的地方就在于确实有对《幽灵协定》,也就是目前的系列最佳的模仿,尤其是佩吉和Brandon两个配角的捧哏和逗哏有一丝刻意了,但是比起二人在《复仇者联盟》和《星际迷航》的纯“说相声”的分配,已经是好太多了。
插一句,一开始《碟中谍5》不是说要请贝克汉姆演反派的吗?
不过想想对于整个品牌的建立还是不要这种太轰动的大明星,否则后面的6、7、8、9可真真是骑虎难下了。
三、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类型片模式只要阿汤哥还继续拍,《碟中谍》无疑是可以做到票房上屹立不倒的。
导演可以换,编剧可以换,配角演员阵容可以换,但是这个系列还是可以顺利地大发下去,因为《碟中谍》代表了非常成熟的商业片发展链条。
剧本团队不要太烂,创意且符合系列品牌的点子集思广益;导演只要不个人特色过于鲜明,把握节奏就行啊;演员的更换除了阿汤哥之外,观众根本就不在乎,大家还记得4里面的女探员吗?
另外影片中张静初还打了个酱油,以及影片的投资方还中美合作,你可以看出好莱坞的商业运作模式已经走向全球,同时也懂得了迎合中国市场的口味了。
之前说,如果我有了我自己的电影,我希望它是《碟中谍》。
这句话一方面有我对《碟中谍》这股子“酷”劲的无限喜爱和赞美,更是我对我国电影业界的期望:毕竟传世佳片太需要天分和老天爷的成全了,我并不觉得当代还有那样好的本子,那样有天赋的导演,那样好的市场环境,还有那样幸运的老天爷的成全;但是类型片的成功则更多的有注定的因素:制作是否精良、宣传是否到位、节奏是否把控……我觉得与其内地的影坛总想搞出个大新闻,总想直奔金熊、金狮、金人,倒不如好好地掂量掂量自个儿到底有没有那个本事,好好规范整个行业的体系和运作的链条,好好拍拍我们国家酷炫的类型片,也未尝是件对不起观众的事,也未尝不对整个市场有着引导意义。
非常期待《碟中谍6》,因为4炸了克林姆林宫,5绑了英国首相,接下来的6应该就要直击我party了,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2015-9-11
《碟中谍5:神秘国度》真没想到阿汤哥已年过半百了,还能如此玩命继续挑战各种不可能。
这次的徒手趴飞机,高速公路骑摩托,以及水下憋气,又一次让观众看的胆战心惊。
另外队员们继续发挥着他们的才能与滑稽,继续为伊森每一次任务带来更刺激的过瘾体验。
配音,上译真是配啥都是一般啊。
总之,值得一看。
相对于北美上映时间,国内还是推迟了蛮长一段时间,但是这又如何,有阿汤哥总是让人期待的。
国内首映日全场几乎满座,第一排都是观众,如此可见大家对于碟中谍的热衷。
开头便是惊险刺激的阿汤哥徒手扒飞机,这段相比于碟中谍4的阿尔法塔难度又上升了一级,这位50多岁的男演员真的很敬业。
骑着摩托车飚速也是让人过瘾了一把,实拍这位不算年轻的演员真的很拼。
同碟中谍四一样,5的拍摄穿越了世界各地游览了明斯克、伦敦、巴黎、维也纳、华盛顿、哈瓦那、卡萨布兰卡。
维也纳音乐大厅的富丽堂皇,图兰朵的演奏,以音乐的演奏推进暗杀的进程。
暗杀也是与中国那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相契合。
电影中不时有一些幽默的元素存在。
歌剧图兰朵是把整部电影的格局提升了不少显得非常大气,金光璀璨,绚烂夺目。
射击的刹那惊心动魄,伊森的枪一直在犹豫之中,最终他选择了射向总统并且只是让总统擦伤。
伊森带着伊莎一起逃到楼顶,当我们以为总统已经顺利逃脱时才发现原来真正的手段是在让总统的座驾爆炸。
电影中女刺客着华丽长裙身处于东方韵味的阁楼间认真的瞄准着总统,枪是用弦乐器改装的,金光灿灿闪耀夺目,女杀手在开头时就已经出场过,不算特别漂亮,气质取胜,能进行打斗动作,形象非常契合特工形象。
身为一名理工科生,其实我一直在考虑电影中那些是根据什么完成的,真的是强迫症了。
张静初我没认出来,衰,我对她应该还比较熟悉的 结束时感觉有些仓促意犹未尽
颜值不行啊,都不行,配乐太傻了,节奏也傻,剧情更傻……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局也是醉了……
该不会只有我觉得这故事编的漏洞百出以及逻辑不对吗?各国风景都不错,喜欢那个经典的配乐。看了评论说有张静初,哪儿呢哪儿呢。
看得出来,阿汤哥也老了
故事堪急再大的场面与特效及高科技也挽救不回核心老去的颓势,女角承担了不少吸睛的重量且这也能两小时,摸脉搏心跳都没过八十…………
一部戏就爱上女主角
首先并不好看,剧情薄弱简单,水冷换芯片和摩托车追逐两场戏非常高潮,使用游戏性质的第一人称视角,非常爽,值回票价!做反派手下真的很难,努力干不过猪脚,不努力被老大爆头,惨惨惨!
本集挺好看的也蛮稳的。热力场面一个不少(最爱歌剧院那场),剧情足量稍显冗长,纵然片头大大的“与电影频道,阿里巴巴联合制作”,但并没有什么尴尬的硬性植入(张静初这酱油打的==)Ethan-Benji作主线好棒,配合好。Rebecca更是锦上添花。阿汤尚有魅力,鲍胖也是【
没有第4部好看
2.5,每一部都要来主角团来个破釜沉舟,孤胆英雄,真有点审美疲劳了。这部亮点全在rebecca,动作戏一如既往,最精彩的在于潜水戏和追车戏,但阿汤哥这部像个“恋爱脑”,一直被对手牵着鼻子走,无论被耍多少次被伤害多少回,依然衷心于rebecca,而她虽然戏份多,但很多次都像人为给续了一口,看来导演也不想放这个复杂多面的角色轻易下线。
3.5
唉,看完就忘。这是第几部来着??
白俄罗斯扒飞机,维也纳歌剧狙杀,摩洛哥跳水飙车,伦敦骗中骗。虽然实拍特效确实感觉不错,但期待太高了,看完只感觉有佳句无佳章,逻辑牵强,高潮居然靠复古肉搏,挺失望
下一集要不阿汤哥大破山达基?
这个角色怎么成了见女人就“发情”的的演绎啊?!每一部都被诬陷的梗都看腻了,不会还要拍吧?
三星半入;阿汤虽老,尚能十项全能,拯救世界的同时不忘周游列国;节奏非常不错,伴随近十年的main theme,几个高潮段落很是屏息,剧院大战尤其精彩,利用剧院空间大作文章,《图兰朵》作BGM极应景;水库取宝较当年红外线逊一筹,结尾巷战扳回;女主赞!另,腐国人真够了!
这是喜剧片!and 高速路摩托追逐戏很有临场感!
看完之后睡一觉,今天早上起来我脑子里居然一个镜头都回想不起来。
全程尿点,讲话速度太快.都不知道在讲什么了
谍中谍系列水准一致不错,这一部也算中规中矩,不过怎么看怎么像在向褒曼致敬,女主角很像她,地点也选在卡萨布兰卡,图兰朵的今夜无人入眠贯穿全片。其实谍中谍系列与007最大的区别也是它最大的长处就是男主始终没变,美人迟暮英雄老去是必然,多希望看见伊森老去,打不动的时候在一旁安度晚年。
难看,肥肠难看,大写的cliche,瘦瘦也无法挽救的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