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团购了一家距离自己家40公里远的影院,所以去一次索性就把票用完,一口气连看了《奇袭60阵地》和《关键第四号》,今晚太困了,简单说说这部片子。
《奇袭60阵地》无疑是一部好片。
战争片往往通过宏大叙事、炮火、人海等来展现战争的恢弘场面和史诗意蕴。
而本片,则着力于刻画人物内心。
主要演员就是昏暗狭窄潮湿的巷道里,默默工作的工兵和他们的长官。
巷道是寂寞的,潮湿的,乏味的;同样又是危险的、可怕的。
而选择这样一个群体作为电影的主要表达对象也十分讨巧,毕竟大场面的战争片早已被各路影人用各种方式呈现了无数次,若非有雄厚的资金或者决定的创意,一般很难超越前作。
而这种小群体侧面化的展现,则给了观众新的视角。
我们关注的不再仅仅是战场上的拼杀,而每一个士兵内心的挣扎、痛苦、骐骥,伴随着炮火、枪声和死亡,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心灵的震颤的共鸣。
战争的残酷这样赤裸裸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不再像评论家军事家一样对这战争大片评头论足、解构战争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此时就是这些士兵的亲人,面对他们在我们面前,哭泣、沮丧、悲悯、欢笑,甚至死亡。
点滴细节,或许你没有潸然泪下,至少内心也狠狠的骂了一句:狗娘养的战争!
我觉得很不错啊。
没有大场面,没有大爆炸,只是一个战役中的几个人,并且是很特殊的一群地下军人们,不挥枪不放炮,只是不停地挥舞矿铲,默默地消灭敌人或者被消灭。
他们战斗的地下坑道阴暗潮湿,狭窄低矮,空气浑浊,老鼠横行,唯一的光亮来自于蜡烛,若蜡烛熄灭死亡马上就要降临,唯一的声音是自己的窃窃私语,若被对方侦听到,生命就在转身间。
在地面世界他们要防备着暗枪冷炮,在地下则更是危机四伏,死神就在黑暗中游荡,随时都可能死于意外。
在地面的场景,总是泥泞不堪大雨漂泊,穿着暗色制服的士兵们如同行尸走肉,幸好有主角第二条线索同时推进,不然还真是看不下去啊,那里的澳州总是阳光明媚,绿树红花,整齐干净,美丽的白衣少女,屋子,家,马,孩子,笑声……就像做梦一样,像天堂,对于战争地狱中的人们来说,故乡真的是天堂啊引入地下德军对手,我觉得是神来之笔,既增加了紧张程序,又没有将他们符号化妖魔化,他们是活生生的人,跟这些英联邦军人们一样,都是战争中的普通士兵,忧虑恐惧,怀念家人和故乡,渴望战争结束和生存这种关于战争中招募的特殊矿工士兵题材,很特别,我是第一次看到,导演总是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冷静客观,点到即止,对话简短有力,含而不露,但这种沉默中蕴含着的力量和感情却很充沛,就像电影中几段原声,欲说还休中千言万语。
最喜欢的镜头有两个,第一个是Oliver按下开关之前的几秒沉默,第二就是Tiffin在地下坑道中独自一个举烛等待死亡降临,他们两个都是这样沉默,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运,也许——在长久的战争中目睹了太多死亡的男人们都会这样沉默吧,因为战争中没有革命乐观主义,没有英雄
片中苦中作樂的情節讓人感歎!
社會在進步,人的心理素質卻在下降。
p.s.影片有點長,加上之前太累了,看到後面耳邊響著轟隆隆就睡著了……
恐怕实在无法统计有多少部电影是关于二战题材的,相比较之下,描绘一战的电影实在是太少了,其中出色的就更少了。
有幸看到这部澳大利亚的佳片, 没有名导名编,没有明星影帝,却用它十足的诚意带着观影者走进无比残酷的一战战场。
相对二战来讲,作为一个士兵,一战在某些程度上或许更加地残酷。
泥泞的阵地,蛛网般的战壕,毒气弹的威胁,送命一样的冲锋和肉搏。
缺乏飞机和坦克的掩护,却必须带着迷茫的心情去寸土必争。
这些都使每一个士兵都如身处地狱般地绝望。
最后大爆炸的瞬间,那些德国士兵中有很多或许是很幸运的,因为至少死得很痛快。
要不然,刺刀已经出鞘了,马上准备冲锋了,前方迎接他们的将是无法想像的恐惧和残忍……
本片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1916年澳洲矿工奥利弗伍德沃德辞别了女友--自己挚友的妹妹,来到了血腥的欧洲战场。
此时的交战双方已经把战斗从地面、空中发展到地下。
双方都招募矿工、工程师组成工兵部队,向敌人的阵地下方挖隧道、布置地雷炸药、把成千上万的敌军士兵炸上天。
双方都在地下延展工事,一场在地下的掘进与反掘进的殊死搏斗开始了。
伍德沃德和他的澳洲工兵一营一连的士兵已出色的战绩赢得了前往比利时60高地的任务,在那里他们克服了地下水的渗透、德军的地下侦查,付出了多名士兵的生命,终于完成了任务。
他们让向来高傲的英国士兵刮目相看,再也不敢小觑这些在地下钻洞的澳洲人。
本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但是却能够在狭窄、昏暗、空气污浊、满是泥水的地下表现出另类战场的残酷、血腥。
那些原本不受重视的矿工、工程师是这个战场的主宰者。
影片巧妙地采用了两条主线穿插的叙事手法,让它有别于同类型影片。
在战争主线之余,与之平行的另一条叙事线索抓取了主人公隧道专家伍德沃在家乡与其心爱的姑娘经历的点点滴滴。
他们的爱情并没有惊心动魄的桥段,但只因二人鲜明可爱的个性照亮了全片。
感觉上,两条叙事线索都很平和,即使是战争线也都很少有大起大落的叙事情节。
但正是在这些平和之下,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才有机会表现出人类本性的生动一面。
也更加兀显,这场战争的荒谬和残酷!
本质上讲,这不是有关于平民利益的战争,但是流血、牺牲最多的却还是平民们!
一群人忙活很久,终于轰隆一声。
看后第一件事情是去查事情的真假。
是真的,可怜的德国人,死伤2万以上,这就是所谓的连窝端了吧。
被来自地底的火焰撕碎,或者像那个开始懦弱,终于坚强,像爱兄长的小妹妹一样去送给男主角教堂橡木盒子的男孩,在地底,深深的地底,举着蜡烛,静静滴盯着烛火,什么时候它熄灭了,自己的生命也就熄灭了……这样沉默的死亡比任何的方式都残忍……记得中学的时候钻过防空洞,幽暗,沉重的呼吸,不可知的前方,就像人生的某种隐喻,男孩们狂奔,推搡,恐吓,呐喊,遇到的惊吓是彻底的,声嘶力竭地往外奔逃,没有光和自然的风,人就下意识地要回到蛮荒中去。
1、本人一向对战争片儿不大感冒,鬼使神差的看了这个,感觉还可以。
2、故事比较新颖,视角独特。
一战的故事还要继续挖掘,应该还有很多值得拍摄的题材。
3、要不是事先告知是真人真事,真的是不敢相信影片叙述的故事,人的力量实在惊人,太不可思议了,仗还能这么打?
同样都是挖地道,《地道战》中村民挖的地道作用和这个比简直太小了。
4、影片的最后字幕“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工爆破!
”,冲着这句话,这片儿还是应该看一下的,还算比较好看吧。
5、男主角越看越像杨义,真的。
脸型、五官、动作、感觉都像。
6、对了,还有两军的地下部队斗智斗力的戏拍得非常出色,来回的切换,你来我往,甚是精彩。
总之,习惯了情节激烈紧张或者追随明星的朋友们,这个片子注定不是个好选择。
整部片子的风格就是回忆与现实交叉。
虽然是基于史实,但我想说编剧和导演都是不会讲故事的人。
没有壮烈的战争,没有催人泪下的爱情,没有扣人心弦的节奏,整部片子就是不紧不慢的回忆,钻地洞,挖地道,但情节远没有地道战扣人心弦。
有战友之间的感情,但也并不是催人泪下。
我觉得导演以前是催眠师。
看了很多片子,从没有一部让我想写什么,给四星的大神们,我承认我品味不高,奉劝大众口味的观众们,这部片子实在不是个好选择。。
某天的上午,一个人去朝阳门的悠唐,就我一人在看这部电影,享受了一把包场,哈哈。。。
重温了一下澳洲的美景,也让我想起了墨尔本的战争纪念碑,以及那不灭的火种。
就像一些朋友说的,作为一部战争片,场面算不上宏大,情节甚至有些沉闷,但我个人觉得,由于是讲的是爆破专家,基本上还是能够从这个角度反映战争的残酷的,特别是刚开始地道里那节被炸药炸断的腿的情节!
想想,那才是真正的火药的威力!
(相比之下,国内一些战争戏太假了)。
而且,澳洲产的片子数量原本就不多,不必过于苛求。
看了这么多电影我感到真正记录时代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人”这个概念的电影不在跌宕起伏的剧情,复杂人物关系的构建,那些都只是技巧。
这部片子前半部分长的不得了,为最后做的铺垫过多,技巧上并不出彩,但是看到电影最后提芬在塌方的坑道里点燃了一支蜡烛轻声的说再见兄弟们,那一刻我体会到了那种不得不面对死亡现实的木然,当他听到地面上一声炮弹爆炸巨响时以为生命已经结束了身体不由自主的一抖,那一幕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想起电影开始稚嫩的提芬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还以为是德国人挖隧道挖到自己眼前了,不敢一个人呆在隧道里,在指挥部掩体被炮弹的爆炸声吓得蜷缩成一团,这么年轻的生命却要等待着死亡一步步的逼近,我想谁都会认识到战争带给人的只有悲伤和希望的破灭。
老矿工吉姆和他的儿子沃特一起入的伍,本来他以为可以替沃特当兵,但是征兵官说要么他儿子当兵要么他们父子俩一起入伍。
在前往60高地前线的军车上,吉姆说出了这段入伍的经历,平淡的叙述让人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对家庭的责任感人至深。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是对人物刻画的朴实却让人印象深刻,每个人的内心情感表现的丰富感人,每一个人物的死亡都不像好莱坞式的带有大英雄主义式牺牲,而是真实的并且触及到人内心最柔软的情感。
也许从事实中挖掘真实的情感而不是杜撰出华丽的充满巧合的剧情才会让我们理解这个既复杂又残缺的世界吧。
默默的叙述
WAR,,WAR ,,WAR
一战前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爆破。一群男人和半固体物质的故事:蓝色黏土,黄色膏状炸药,泥浆。原来矿工也可以很美的!
①壕沟阵地战碰上阴雨绵绵,整个人都要发霉了②德军的反土工作业功亏一篑③此次人工爆破规模之大,甚至远至伦敦都柏林都能听见④作为英联邦成员国,澳大利亚为英国也算是鞠躬尽瘁
工兵系的战争片很少,澳大利亚的战争片很少听说,细描一战战场的真实战役更少,基于此,本片虽然拖沓过长,但诚意满满,尤其对男主人公的塑造,颇为真实。
远征军在松山也是这么干的!
剧情拖沓,缓慢。无聊透了,这么差的电影评分怎么会这么高?
地道战,肠子啊。
这可比村里的地道战壮烈多了。
没记错的话对于澳大利亚本土拍的战争片算不错的
战争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感觉相对其他二战欧洲战场的电影这部真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伍德沃德那张老脸,真不像二十五六岁。
节奏太缓慢了,实在受不了~俺老爸倒是看得津津有味
久违的战争片
平民英雄20110411
澳大利亚地道战~~~
CCTV6
《一场被异化了的战争》这篇评论写得好
“戰爭不就是上帝的傑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