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我喜歡劉若英,喜歡幾米,喜歡桂綸鎂,所以對這部電影期待了很久。
香港亞洲電影節的時候,沒能搶到《星空》的票還很沮喪。
當然,除了有我喜歡的演員之外,電影的宣傳文案也是吸引我的重要因素。
電影簡介里寫著“這是一部聽得見心跳的電影”,“看完這部電影,你將想起曾經也有那樣一個人,讓你不顧一切地產生驚人的能量,無論如何,要和他一起去冒險,看看這世界的美好”⋯⋯這些話讓我在film editing的課上思緒一直徘徊在回憶里。
但是,事實證明這是一部完全無法讓人入戲的電影,相當失望。
跟我同去的朋友看到一半忍無可忍提前離場了,而我堅持看完的原因只有一個:如果我沒有把電影看完就來評價的話顯得太不客觀了。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有非常明顯的技術問題,不過這個問題我稍後再說,因為我知道大多數觀眾是不會去關注電影的技術的,大家關注的更多的是劇情,那我就先來說一下劇情好了。
作為一部改編自幾米漫畫的電影,故事原本應該是一個優勢。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正因為原著是以漫畫的形式呈現的,而漫畫和電影的媒介特質差別太大了,因此如果改編不好的話,故事就會走入另一個極端——矫揉造作不自然。
首先,台词真的非常糟糕,这不是生活中两个活生生的“人类”之间会出现的对话,太书面,太刻意了,导演急着想把那些带有人生哲理的话语告诉观众,但是他忘记了,电影最大的特质存在于视觉元素,用我的Film Production课的老师的话说,如果一部电影关掉画面以后丝毫不影响观众理解的话,那就没有必要拍成一部电影了,那就是一个广播剧。
这就是《星空》的最大软肋,影片的主旨不是灌输的,而是借着情节的发展让观众自己去体会的。
影片一开始便出现了那句点题的旁白:当你寂寞的时候,只要仰望星空,世界就会变得好大好大。
那么,我想问一句:然后呢?
我承认这句话本身很有feel,但是影片却没有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仰望星空可以让世界变得好大好大。
其次,电影尽管改变自漫画,有点魔幻超现实主义的意思,但片中人物的每一个行动都应该符合逻辑吧。
什么叫符合逻辑?
简单地说就是A推出B,B推出C,C推出D⋯⋯以此类推。
这样才能让整部电影看起来流畅自然。
导演林书宇,同时作为编剧,他始终扮演着上帝之手的角色。
他希望主角做甚麼,因此,情節安排相當隨意,整體顯得鬆散不緊湊,即便觀眾遲到了或是中途睡著了,都不至於影響其對故事的理解。
再次,我表示兩個小朋友的演技實在太稚嫩了。
徐嬌表演太用力,極盡誇張之能事,這暴露了她其實根本不了解小美這個角色的內心世界。
小潔則是另一個極端,一味地扮酷,樣子太欠抽了⋯⋯兩個主角的對手戲顯得生硬乾澀,完全沒有表現出兩個來自破碎家庭的小孩只見的惺惺相惜,又談何給彼此勇氣和力量去面對這個不怎麼完美的世界呢?
而劉若英、庾澄慶和桂綸鎂又完全沒有發揮的空間。
一部電影最重要的是戲好,戲不好,一味地追求技術,難免淪為形式主義。
我個人認為“導演”之所以叫“導演”,是因為導演最重要的職責是指導演員演戲。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裡面的所有演員都沒有在認真演戲,如果連演員都是跳脫在故事之外的,觀眾要如何入戲?
好了,講完劇情講技術好了。
簡單地說一下,說多了說細緻了也沒有任何意義,豆瓣畢竟不是適合進行學術博弈的平台,我知道在這裡大家講究的都是feeling,甚至有人說技術甚麼的都是浮雲,feeling才是最重要的。
對此,我百分之一百地不認同,但是我也無意去爭論,畢竟如果隨便哪個觀眾都能把技術細節揪出來,就不存在專業的電影從業者了。
在吐槽以前,先說一下我認為該片也並非一無是處,起碼收音和美術很出色的。
杜篤之不愧是侯孝賢的御用,水準相當穩定。
美術組整個還原了幾米漫畫的氛圍,相當出色。
但是,攝影和燈光就太有問題了。
首先最基本的,居然多處出現out focus的情況,對於一部上院線的電影,這怎麼可以接受!!
其次,光圈開太大了(這是幾乎所有台灣小清新電影的通病),景深根本沒必要那麼淺,深焦鏡頭反而可以做更多調度上的變化。
再次是廣角畸變的問題,幾乎所有室內戲都有這個問題——畫面邊緣出現球面變形。
我不知道是不是導演追求的就是這種效果,如果是的話,我表示無語。
還有就是燈光的問題。
燈光根本就是在醜化演員,庾澄慶的所有畫面都非常難看,光很硬,臉上的明暗對比相當強烈,而且陰影部分把演員的五官缺點都放大了,甚至小美和小傑在樹林里的那一段太有恐怖片的氛圍了⋯⋯剪輯是我最不能忍的地方,以至於在我無意識的情況下我在電影院裡對該片的剪輯暴了粗口。
剪輯非常地跳,連最基本的motion continuum都沒有做到,幾乎所有的動作剪輯點都是不對的。
除此之外,音樂的入點和出點也沒有掌握好,頗有靠音樂就剪輯的嫌疑。
拼圖是電影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道具,從一定程度上說也是貫穿始終的意向。
但是,我想說的是拍電影不是拼拼圖。
不是說把一個一個零碎的情節片拼在一起就能構成完整的敘事。
電影的每個場景都是彼此聯繫,彼此推動的,否則電影便淪為了生活,談何藝術的再創造?
我想,對於林書宇導演來說,他也丟失了一塊很重要的拼圖。
【1.】寂寞是青春的病我们都病过,从13岁的那年夏天开始。
从来都没有痊愈过。
阿美跟小杰说:“我6岁的时候,第一天上小学,就发生了一件超糗的事情,就是中午拿着午餐,走错了教室”;“我8岁那一年,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弹钢琴的女生,那时候就觉得女生弹钢琴好漂亮哦”;“我9岁那一年生日,自己做了一个超大的抹茶红豆蛋糕,我做完之后觉得它蛮丑的,可是我把它带到学校,同学就把他抢光光耶”……我们都这样过,极度的自卑,把自己贬的一文不值。
但更渴望有一个人能了解自己,看穿自己的自卑和坚强。
所以阿美看似在暴露自己的自卑,其实更希望得到小杰的认同。
【2.】阿美和小杰没有相爱,他们只是两个寂寞的孩子我相信他们两个是没有相爱的。
他们走在一起,如此要好,是因为他们都寂寞。
阿美的寂寞来自于家庭的破裂,爷爷的离世。
小杰的寂寞来自于单亲家庭的不完整。
再或者,青春本来就是寂寞的。
【3.】阿美偷文具只是发泄寂寞两个相似的孩子,从阿美第一眼看到小杰,她就知道他们是同一类人。
所以阿美才尾随小杰、赶跑殴打小杰的男生、和小杰一起办板报、叫上小杰去看星空。
所以看到小杰偷文具,她也理所当然的跟着效仿。
只是阿美更寂寞,发泄的也更激烈,所以更容易忽视别人的感受。
所以小杰小心翼翼的提醒她:谢欣美,你忘记付款了!
【4.】拼图里面是阿美的回忆阿美的父母又吵架了。
她拿起一盒拼图,乞求父母能跟她再拼一次星空。
她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来挽救破裂的家庭。
她跟小杰在拼图店里说过,她妈妈在巴黎是学艺术的,所以她认识很多名画,以前他们一家也经常拼这些名画。
只是这都已经是存在于脑海中的美好回忆了。
阿美的星空最后少了一块,暗示维系家庭最后一根稻草也不存在了,她想要紧紧抓住的最终还是失去了。
爷爷去世,而她的父母最终把离婚提到了台面。
最后阿美发现她的世界--小杰、父母都破碎成一块一块的拼图,怎么也拼不回去了。
这时她看到了爷爷,她怕爷爷也会破碎,但是爷爷走过来,把她抱在了怀里。
可见,给予阿美家庭温暖了,正是她的爷爷。
而小杰、父母的破碎则暗示虽然他跟小杰是同一类人,但是每个人的寂寞都是不同的,小杰最终会从她的世界消失。
【5.】星空即是寂寞看着星空。
我总是会想起一首歌词。
“繁星点点的夜晚/你的画板涂满了幽蓝/某个夏日不经意的张望/是轻触我灵魂暗室的双眼……”阿美想回去看星空,是想逃避父母的争吵,去追寻和爷爷在一起看星空的回忆。
他叫上小杰,是希望小杰能够洞悉她的寂寞。
【6.】关于小杰的消失我觉得小杰不是阿美想象出来的人物,而是真实存在的。
我更相信小杰的消失,是因为他搬走了。
至少小杰洞悉过阿美的寂寞,在阿美最寂寞的青春里,陪她走过。
不管结局如何,他们都在彼此的足迹里留下了最厚重的一步。
如果小杰是意象,对于阿美,实在太残忍了。
【7.】剪掉刘海,是给成长一个拐点回到学校的阿美,剪掉了齐眉的刘海。
虽然父母离婚了,但她懂得爸妈还是爱着她的。
她开始关注周围的同学,不再逃避,学会隐忍青春的寂寞。
学着勇敢一点的成长。
对于她来说,她的夏天早就结束了,她的寂寞随着小杰的消失戛然而止了。
她想要成长起来,却少了小杰的再见,所以她的寂寞也变得隐忍。
青春总不是那么完美。
【PS.】男女主角都很萌,看着好似一对龙凤胎。
电影透着一股清新风和文艺范,连忧伤都是淡淡的。
像是饮了一杯淡茶。
回味悠长。
还好我已经走过青春了。
1 灯光亮起,片尾曲里五月天的《星空》伴着几米的绘本一帧帧把想走的脚步留了下来。
阿信的一句“一个人,习惯一个人。
”像是拉落每个人的心中版图的那只手,毫不留情就把所有的美好撕裂,再也无法回归完整。
抖落的碎片,在每一个鼓点爆发以前,撕扯出你内心最简单最朦胧的记忆。
“你多久没有看过星空?
”只是这么一句,便把我们的心都留了下来。
每个人的心中,都曾有一片稻田。
那些参与我们人生的人,用爱在心田里种下一季又一季的的思念。
然后,以最迅速的方式离开,连一句再见也舍不得留下。
儿时抬头可见的星空,什么时候成了遥远的奢侈品。
是为了宽敞明亮的房子,还是为了品尝醇美的红酒,我们在为了更丰富的物质埋头忙碌的时候,是不是忘记了,最好的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都太容易本末倒置,在终点线上忘记出发的理由。
房子越住越大,车子越开越好,去吃的餐厅越来越高级,可是双人床渐渐变成了单人床,吃饭时说的话越来越少。
我们在去往终点的路上,都选择了放开彼此的手。
画面的下一秒,小美的脸陷在黑暗里,双眸明亮,暖黄色的灯光打在脸上,映衬出她最简单最寂寞的样子。
她想离开这里,父母的吵架已经无法让她忍受。
她像一个局外人,只能接受被赋予的一切。
那张火车票的终点,是爷爷在山上的工作室。
那是承载着真心关爱的地方,是她逃避灾难的防空洞。
可惜,世界上最后一个真心爱她的人,也选择永远地离开。
爷爷的死讯,就像那幅一千片的拼图,最后那片最亮的星辰怎么找也找不到。
就像爷爷没有完成的那只蓝色大象的木雕,那条残缺的腿再也没有办法安上。
就像莫奈的油画,挂在家里却找不到一丝温暖的痕迹。
心中的那块缺口,被猛的一扯,然后瀑布一样倾泄而出。
镜头用了很久的拼图掉落的场面来表达小美的内心,那哗啦哗啦的声音持续了很久,令在场的人陷入一种黑暗的恐慌。
仿佛能身临其境那种毁灭至死的过程,许久,周围的人都安静了下来。
拥抱的情侣停止了交头接耳,爱吃零食的女孩忘记了咀嚼,打电话的人关上了手机,电影的魔力最终让屏幕前的所有人做出了一样的动作:黯然神伤。
我们真的想替小美做点什么,可是,我们无能为力。
2周宇杰的出现,是小美的初中生涯里最好的礼物。
他不爱说话,有凹深的眼廓,双眼皮就像浓重的素描横亘在眉毛下方。
他喜欢画画,总是带着素描本。
就算裸体素描被同学嘲笑,也只是善良地躲在楼道里打墙壁发泄。
他有偷物癖,可是这一切并不能阻挡小美的喜欢。
导演用了很跳跃的色彩来呈现小美和宇杰的相识和相知,无论是印着编号731803的湖蓝色校服,还是路过的天蓝色大门,橘黄色沙发,白色精品屋,红色折纸,这些色彩被青春恰如其份地放在了调色板上,道不尽的赏心悦目。
当宇杰小心翼翼地问,老师让我做教室布置,我做不完,你可以帮我吗?
小美点点头,说好啊。
宇杰笑了,这是他第一次在镜头里笑得这么开心。
那一刻,你是不是想起自己17岁的某天,曾经这样心怀忐忑地征询一个女生的同意,支吾半天才表达完意思,问她的意见,心里像吊着一块千斤巨石。
随时就要压垮脆弱的神经,却在她同意后觉得世界柳暗花明,豁然明亮,你的动力满满,好像所有的难事都微不足道。
这便是青春最好的样子,只是淡淡地喜欢。
无关财富、地位、背景、学历,没有任何的海誓山盟,没有任何动情至深的句子,他们脸上的笑容告诉了我们一切。
得知父母离婚的决定后,小美决定出走,她找到宇杰,“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吧?
”男孩没有犹豫,当他们乘坐的火车在小美的眼里变成飞越星空的美梦,我们的掌心暗自为那年没有私奔的回忆捏了一把遗憾,信誓旦旦说要天涯海角的人,最终也没有拉起你的手,给你一个明天。
我们都太容易自以为是,以为生活是不需要赚钱的流星花园,以为爱情是不需要面包的痴心绝对。
最后鞠一把相思泪,两两相忘。
有人说,这根本不能算爱情片的范畴。
我想说这话的人,压根是没有初恋的。
17岁的心思估计都浪费在打电动和看漫画了,爱情的定义,不是只有大声叫着我爱你才是真的爱情,不是说着我愿意为你去死才是真的爱情。
在我的眼里,在船上等待雾散的宇杰,发现小美发烧后,那样的焦虑,那样奋不顾身地朝前奔跑,那才是真正的爱情。
就算历尽千辛最终在背着小美终于看到了璀璨夺目、摄人心魄的星空,他也没有停下惊叹的脚步,因为他知道,他的背上,有比星空更重的人。
这样的情感,像饥渴的爬山路途中,喝了一口山涧水,久久难以忘怀。
3第一次知道林书宇导演,是因为《艋舺》,这部小制作捧回了满堂喝彩。
堕落的失足少年,也有那样热血的青春,唤醒了多少人青春的岁月。
继而《星空》的出手,更是把几米先生的故事,延伸出一条林荫小道。
你不自觉地被带着走,沿途小荆棘割破你的脚踝,你察觉到痛,可是你没有停下脚步。
这是说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的区别。
影片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小美生病躺在爷爷山上的房子那一幕。
小美说,再陪我一会,好不好。
男孩没有说话,只是不由分说地俯下身来,在她的额头留下一个长长的吻。
伴随着电影院里的唏嘘四起,在我们期待还有下一步更深发展的时候,编剧戛然而止地没有再交代这个少年的后来。
他不见了。
像是少年时半路转学来与你同桌的某个小男生,爱捉弄你,在桌子上划三八线,扯着你的马尾辫笑你,拿毛毛虫吓你。
你发誓最恨他,最讨厌他,却在他某天突然转学去别的学校而怀念起你得了不及格时递过来的一根糖果,怀念起你没吃早餐时他放在你书包里的一包牛奶,你怀念起许多,可是他就是不见了。
像小美怎么找也找不到的最后一片星空拼图。
原来许多故事,都没有结局。
就算多年后,宇杰寄来的信里,只字未言,那最后一块拼图,已经说明了一切。
她心中的那片草原,曾有他驰骋在猎猎风里,笑容好像天边的晚星,可是际遇却还是像那片乌云一样,他说不见,便不见了。
就算我们知道他和她平行生活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彼此过得很好。
可是,又能怎样呢?
失去了那一块重要的拼图,你没有说的再见,是属于你的我的不完整。
原谅我。
上大学的时候,为出版社画过三年插画,初时始终弄不明白他们要的风格,画了很多写实的唯美的,既费力又不讨好,他们的主编嘴跟棉裤腰似得还说不出来什么,憋了半天憋出了俩字——意境,我苦思冥想了几天还是没想明白啥叫意境,最后她不耐烦了甩给我几本几米的书说:这就叫意境。
从此三年我就开始反复模仿几米的风格,得到了很好的收益,但却对几米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昨天朋友说要看这个片的时候,我在豆瓣的介绍上看到了几米俩字,立刻打了一个寒颤,不过7.9分得影评让我产生了可能还说的过去的错觉,从影院出来我就决定了从此不再相信豆瓣上小清新片子的分数了,这部打着几米招牌的小清新儿童爱情片,甚至让我有点怀念几米了,便宜果然没好货,北京最低价的团购券让我第一次在剧场里见识了家庭影院的效果,所以画面我就不评论了,除了骂屏幕我就根本没注意过别的,就说情节吧,老实说这是部从情节到演技都没有任何惊喜的片子,爷爷一出场就好像再说,我就要死了我就要死了,刘若英庾澄庆一出场就像在说,我们要离婚我们要离婚,小美在窗口看见小杰吹笛子的时候,就像再说他是转校生他是转校生,小杰的妈妈一出场好像在说,我狠男人我狠男人,刘若英的苦逼脸一出现就像在说,我很痛苦我很痛苦,大象们一出场就是再说,我们是几米我们是几米,最狠的是小美最后已经说了从此她再也没有见过小杰,我正等着出字幕的时候,桂纶镁出现了,我的心开始慢慢的说,要洒狗血了要洒狗血了,这时法国小女孩出现了,我想我也许猜错了,紧接着小女孩的一句姐姐彻底打破了我仅存的幻想,果然男猪脚出现了,还好没有给他正脸,但从女煮饺猴急的眼神里就知道了,一定长得不寒碜,好了,饶了我吧小清新,你敢稍微细腻一点么,两个13岁正值青春花季的少男少女都洗白白脱光光了,咱能稍微反应一下生理上的本能么,别傻傻的跳舞了,哪有那个心思啊,好吧,我邪恶了,这样太不小清新了,爷爷爷爷,你除了做了个三条腿的大象就没有更多跟你孙女的美好回忆么,见面就是相拥而泣有意思么,好吧,住在一个走了两天一夜才找的到丛里小木屋里,周围一个邻居也没有的生活是挺几米的,但您老是怎么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把孙女抚养成人的,靠打渔么?
好吧我不适合看这样的电影,我太矫情了,但其实我见过无数父母离异的孩子,他们也孤独也痛苦也会离家出走,但我见过更多父母为了孩子维持着已经索然无味的婚姻,影片的结尾,起码刘若英找到了新的幸福,那我们应该做我们自己呢,还是应该为了13岁女儿脆弱的感情维持一个冷冰冰的家庭呢,寂寞都是自找的,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你觉得寂寞很酷,你就寂寞去,比如住进一个几米式的小木屋,或者自伤自怜自己是个死了爷爷丢了男友的单亲儿童,这是你的权力,但是选择了寂寞以后就开始享受寂寞让世界如此美丽,是不是有点意淫了。
我不喜欢给某样事物或者某个人贴标签的行为。
比如说别人对我说,你好文艺、好小清新,我都会笑笑,或者随随便便地一语带过,哪有。
但面对《星空》,小清新这个词又抑制不住地盘旋在心头。
想不出别的语词来形容对它的整体感受了。
那些喜欢或者不屑于小清新的人请原谅我可能不合尔意地使用了这个词。
去之前在豆瓣上看过一个影评人的豆瓣说,称这部电影是台湾片中继《蓝色大门》之后的又一部好电影。
我记得,看《蓝色大门》是在高一的寒假,700MB的RMVB格式,模模糊糊像是被马赛克和谐过一遍。
但是仍然不妨碍每一幅画面的美感,以及看完之后,压在心头很久不去的沉重无言的感觉。
反而是后来再看的时候,每看一遍都会被戳到泪点。
但是同为被很多人视为“小清新”的电影代表,看《星空》我却是开头结尾一直抽着大哭。。。
中间也流了几回反正脸上从头到尾就没干过。
大概也和最近情绪起伏太大有关。
但个人觉得《星空》和《蓝色大门》的表现手法真的是完全不同的。
《星空》的画面比《蓝色大门》精致太多,除了在森林那一段光线暗得让人连树林都看不清之外,整部电影取景一直很美:绚烂的梵高画拼图,五颜六色的文具店,小美的红色条纹衫和小杰的蓝色长袖T······好像我们大多数人的回忆,很多年之后,回忆中那些灰暗含糊的颜色褪去,只剩下鲜艳美好的那部分在闪烁着。
从头至尾,《星空》一直是在以近乎纯粹的美感冲击着每个和它有共同语言的观众的心灵。
但所谓的台湾小清新如果想只靠画面而赢得声誉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个人认为小镁的比较失败的《第36个故事》。
作为一部改编剧,剧本相对来说我觉得比较平淡,没有太大的起伏,只是像很多片子那样讲述了一个夏天里他们相遇的故事。
但还好故事的主角是两个13岁的孩子。
他们努力折纸,变出很多小动物跟着他们后面走过的那场戏是整部电影里面让我感觉最寂寞又最温暖的一场戏了。
当你和这个世界缺乏交流的出口,当你的世界因为有自然和想象力而完整,当你突然发现生命中也有另外那么一个人可以和你一起走过内心里的那个世界。
其实,不论是谁,ta有没有想象力,ta是否已泯然众人,一旦产生了这样一种感情,ta总会在某个瞬间是想这样不顾一切地爱下去的。
现实并不难到达,毕竟我们都太容易被利益所打动。
但如果没有用心,ta至死都不会忘记的回忆中永远都没有你。
不过这部戏我觉得不是讲爱情的,跟《怦然心动》这种是两码事儿······我情绪鸡冻起来就容易愤青,所以当小杰吻上小美的额头时,前排一片起哄声让我略恶心,心想滚你丫的,想看热闹就去看林志玲精分啊,去看猩猩怎么毁灭地球啊,去未名BBS上看前男友是怎么让前女友身败名裂的啊!
这种感情好像很难界定。
就像徐娇在末尾的一句台词一样,“看着同学们的背影,我知道她们的夏天即将到来。
但我的夏天已经提前结束了”。
他们好像就是陪伴彼此渡过生命中只会出现一次的那个夏天的soulmate。
不是友情不是爱情。
那个吻,轻轻地落在额头上,更像是对父母安慰孩子时举动的效仿。
而伴随着那一吻,小杰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毫无音讯地就消失了。
后来他寄给小美一封信。
从信封中跌落出的,是1000块拼图中缺失的唯一一片。
在星光正中的那一片。
有了它,这幅星空终于完整。
还有一个印象特别深刻的镜头,是小杰背着发起高烧的小美穿过漆黑的森林时,突然好像大雾散去,他看到了小美所说的那片灿烂星空。
星光照亮了世界映出了他大汗淋漓的脸庞。
那一个画面,即使不是如此美型的正太而是卡西莫多复活来演,都肯定很美。
提到林晖闵剧中的角色小杰,我只想说,13岁还这么pure一点都不猥琐的男森还存在么······我觉得他的思维真的是很艺术化的思维,我们常常向别人描述一件事情或者感叹一样东西的时候,得到的反应都是很线性很理科化的原因解释之类的。
他在电影里面和小美对话的台词不多,很多时候都只是沉默,句句却是听得出他真的把心放在小美所描述的那个情景里面和小美一起走过那些回忆的。
但整部电影我觉得偶尔有些镜头让我觉得略微有矫饰之嫌。
比如经常出现的小美站在屏幕的正中间,笔直地神情漠然又无辜地那么站着。
镜头慢慢拉远,让我想起了我们组为讲堂拍的光棍节祝福视频里面唯一一个让我觉得很吊诡的画面,男主的穿深棕色鞋的脚和黑色牛仔裤的两条下半节裤管一直伫立在人来人往的马路彼端。。。
伫立了好久好久。。。
我觉得这两个画面都是鬼片经典桥段啊。。。
不过,这部电影好就好在它的主角是两个13岁的孩子。
很多事情,放在成年人身上你们觉得是矫情,放在两个孩子身上叫敏感。
更何况,整部戏两个人的想象力就好像那列穿越夜空的列车一样带着我飞起来,彻底撇清了矫揉造作的嫌疑。
不过这里面也有处理手法的问题,比如前一阵子看的《恋爱恐慌症》也有很多假想镜头,但那根本不是一个道上的,那只是成年人根据偶像剧意淫出来的东西,不配称之为想象力(搔瑞林依晨!
我还是很爱你的!
)那场去往森林的火车上小杰挨着小美的肩头睡着,小美微笑着看着窗外,这时列车飞起穿越星空的动画,美的只剩感叹。
如果换做国内都市剧,大概女主此时幻想的应该是和男主一起乘着旋转木马,窗外星星闪得噼里啪啦满天暧昧甜蜜的样子。
这场戏让我觉得,好像预示着两人的分离一样。
我始终都在一个人行走。
只是我的世界里,因为有了你而更加精彩。
我从来没有经历过至亲的离开。
但是那场小美在高烧中梦见的拼图破碎的戏,拼图碎到最后一幕,小美的去世的爷爷出现的时候,我突然就有了一种感受。
就是往往人们用来形容至亲之别的,虽然他们在现实世界里离开了我们,但是在心底,他们给予我们的力量,永远都会在你跌落到最深的谷底时托住你。
他们从未离开我们,我们只是需要更适应一个人好好生活。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这些。
而且这场戏里面爷爷的出场略微,额,吓人。
大大减少了这种力量。
星空有很多台词貌似已经在网上被广泛传诵了。
“放手之前,想要抓多紧,就抓多紧。
”“那年夏天最寂寞最灿烂的星空”之类的。
其实我觉得电影本身情绪已经渲染得很好了,这种台词多了,反而有些无足轻重。
最后的那段自白也让我想起来《蓝色大门》。
小镁同样在结尾有一段长长的独白。
那段我看完之后都能背下来。
因为基本全篇能称得上提纲挈领的东西也就那么一段,印象特深刻。
其实我最初的最初是因为桂纶镁才想到要看星空的。
不过最后小镁的篇幅特别是在拼图店的那场让我觉得微微不适。。。
我觉得把所有店内卖的拼图都在不痛不痒的地方拿掉一块实在是有点过分了,倒不如设置为就在那幅最大的《星空》上,在最初的那一块,留白。
回到《蓝色大门》上。
它是我看过的台湾青春片中至今仍无法超越的一部。
两部戏的主题我觉得是一致的。
但如果说,《星空》一直都穿梭在内心世界里,那么《蓝色大门》则表达的是和现实碰撞的时候的痛感。
至少说有痛感。
可能主要原因是一个异性恋(姑且称星空里面这种感情为恋。。。
)一个同性恋。。。。。。
同性恋题材真的是太讨巧,特别是台湾的青春片从《蓝色大门》之后一直离不开这条路线,《盛夏光年》《渺渺》《刺青》《花吃了那女孩》。。。
看过的里面,我觉得稍微好点的是《渺渺》。
不过如果不是我实在很喜欢张榕榕和那首穿插其中的《旅行的意义》,我会更愿意称之为“一对好基友和一对好拉友的交叉爱情故事”。
前几周刚和阿辉一起看了林书宇的第一部电影《九降风》。
我个人很不喜欢它。
其实电影本身没有错,只是对那样的青春难以产生共鸣。
看电影对我来说,还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
所以更喜欢像《蓝色大门》和《星空》这样的片子,无论把其中的感情放在哪个年龄段,都会产生是我们自己写照的错觉。
毕竟如果我们愿意,保留这种与内心世界的深刻交流是一件一辈子的事情。
“敏感、残缺、幻想、依靠、暧昧、思念、错过、童话、逃离、校园……”如果一部电影可以用这些词语拼出来,那一定是青春片。
如果再加上“纯美、柔言嗲语、五月天、几米”,那一定是最有台湾味道的青春片。
那就是,《星空》。
想看星空,是因为预告片第一时间就把我俘虏。
我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外貌协会成员,当看到男女主角唯美的脸庞,我顿时就Hold不住了。
再看场景调度,看色彩,看摄影,看女神桂纶镁,看得眼睛直流口水。
这时再听到五月天的用力吟唱,票钱就这么乖乖掏了。
而预告片没有欺骗我。
这就是一部唯美着、安静着、淡淡忧伤着的小清新。
全片以这种一以贯之的情绪恰到好处地诠释着青春的敏感。
情绪来自于干净的画面,舒缓的节奏,潜伏的隐喻,以及被成功视觉化的心情,比如拼图和模型的缺失象征爱的缺失,拼图的崩塌象征着所珍惜的东西的远去,星空代表着美好与希望……但最典型的,还是来自那些让观众感到一点点尴尬的沉默瞬间。
父母吵架时,安静得只听得见滴滴的时钟声;伤心的母亲边跳边哭,只听见她独自的啜泣;两个人害羞的对白,不好意思地同时停止说话……这种拿捏恰当的沉默把主角的情绪直接传递给了观众。
就像参加演唱会,身体不需要思考就会跟着一起兴奋一样,面对着尴尬的沉默,观众也不需思考就能感受到敏感心思下的小伤悲。
但片子最台湾的特点,不是纯情,不是台湾腔,而是题材和关怀——折射出了两岸社会现状的典型差异。
这种敏锐地探到一个都市初中生的敏感与脆弱的题材,是目前的大陆电影做不到的。
即便试图去做了,也不是这个情怀。
不是这有多难,而是没那么多闲工夫。
我们都太现实了,我们还有大量没上过学的山区孩子,大量没有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我们的孩子不会有一个在巴黎学过艺术、喜欢喝红酒的母亲,没有满屋子的玩具,没有挂满整堵墙的漂亮衣服……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只懂考试,长大了,想要懂点什么,却为时已晚。
我们的青春,徘徊在现实与理想的交界面,不是房奴蚁族,像《蜗居》;就是迷惘颓废,像《观音山》。
即便我们也会试着去怀揣理想,其实也只能以现实为参照物,不过是故意与现实反着来罢了,比如“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并养活自己,不被金钱束缚。
”与钱对着干,同时也说明,没有忘记钱;与现实对着干,也就是忘不了现实。
所以,当我们看到台湾小孩的青春痛痒,就感觉到了隔阂。
片中主角的小敏感小伤心,若搁在我们社会,就显得是那么的淡,那么矫情,那么不值一提。
小宇替我们告诉了小美:“你很幸福了。
”经济条件决定上层建筑,是一句铁打的真理。
台湾相对富裕且均富,你会普遍感受到台湾人天然散发出来的幸福感与从容。
相比起我们,他们显得如此的不懂知足,他们“逆来顺受”能力远远不及我们。
“被惯坏了”的民众对政府一点点的不作为就可以闹翻天,要是看到了我们的上访和强拆,不当场吐血身亡?
温室里的花儿是幸福的,但也是脆弱的。
他们的承受能力就是这么差,这也是为什么明明已经受到命运眷顾的小美仍然这么敏感、细腻,伤不起。
青年的成长阵痛总是折射着社会的幸福指数。
就像我们会觉得一个大小姐不吃食堂,天天花钱下馆子是公主病,很多人也会烦腻台湾的小清新,觉得没事就哭哭啼啼是矫情而虚假,一点都没有现实感。
但这不是大小姐的错,人家从小就吃惯了好料;这也不是台湾青年的错,人家是在温室长大的。
其实,“文艺”也本就该是一件优雅、缓慢、愉快的事情。
而现在的中国,无法缓慢,无法清新,无法细腻,所以还不是一个容得下文艺的时代。
所以在普通青年眼里,文艺是奢侈的装逼;在所谓的文艺青年眼里,则是与普通青年区分开来的身份标识。
所以,在两种青年眼里,另一种青年就成了2B青年。
我们的文艺,其实只是现实主义而已。
看看我们的文艺片,都是多么残酷的东西。
但最讽刺的是,在这片盛产现实主义故事的沃土上,是不能上映那些直面现实的作品。
所以,我们就拿了别人的青春来解馋,羡慕,感动,憧憬,借此补上我们残缺的那一片青春拼图。
看完片,从学府影城刚出来,就看见了废墟和垃圾堆,并传来一阵恶臭。
路过澡堂,看到一群人正排着长长的队,就为了洗个热水澡,增长的GDP还不足以给学生宿舍安装一个热水器。
我一抬头,看不见星空。
青春期的小女孩,圣诞夜,父母感情如同圣诞的天气化作冰点。
小女孩站在窗前看唱诗班的孩子走来,走远,对面的窗台一个小男孩在吹长笛,和着唱诗班的音乐。
小女孩的房子宽敞漂亮然而却冰冷冷;小男孩的房间则略显凌乱,从摆放的杂物看来他的生活并不像小女孩那样富庶,这时候电影的画面是简单而意义丰富的:通过房间来呈现两个孩子生活环境的差别,而看起来差别如此大的两个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这时候小男孩平淡的表情将故事拉远。
我喜欢这样的开头,简单直接表意明了。
但是,好的开头并不意味着能一直将这样的精彩持续,将精彩持续是需要功力的。
青春期的故事总是很简单。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回忆我的初中时期。
每个人想起自己最初踏入青春期的时期应当都是轰轰烈烈兵荒马乱的吧。
所以其实我挺为导演担心的,如何将这样的情绪拍的恰如其分同时又不显得矫情做作,确实是很难。
曾经在人大看过唐大年的《青春期》,跟我自己青春期最像的也许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曾经有人说我们也许从来都没有过那样壮怀激烈的青春吧。
所以像是这样的小清新电影我倒是有一部心头好,是涉及同志题材的《少年不戴花》、《带我去远方》。
《带我去远方》里面小女孩那样的视角是我可以轻易接触到的,那样的青春期,那样的不可捉摸却又意义重大是我所熟悉的。
回到《星空》。
不知道几米的粉丝对这样的电影的期待为何,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这部电影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都相当精彩,在中间则稍微有点失望。
导演驾驭故事的能力还待加强。
当然不排除是后期剪辑没有剪好。
剧本稍弱,视听语言见长。
1.两个小朋友如何走近彼此。
在我看来这一段是有缺失的,具体表现为:小男孩如何那么强烈的吸引小女孩想要走近他,哪怕要面临群体压力?
两者的互动不够细致,在我看来,小朋友之间最细微的互动是极其简单而美好的,个人认为这一段的刻画不够深入,比《不戴花》、《去远方》差很多。
2.爷爷辞世与参加板报比赛。
表面上看来爷爷的辞世与板报比赛关联是很强的,然而这一段交代的不够清楚。
为何小美会马上接受邀请呢,因为喜欢小杰吗?
还是什么?
然而她在爷爷辞世的悲伤中如何借由小男孩的力量走出来交代不细致,因此减少了剧中最可爱的两个人物之间的张力,也让每个段落之间的关联性减弱。
3.父母离婚与离家出走。
将父母离婚、爷爷辞世、对童年美好的怀念以及离家出走这些重中之重的内容都在去观看星空的路程。
导演用了很多胶片来描述丛林(原谅我称那一片美景为[丛林])中两个人的友情的美好,感情的升华等等,在我看来这一段的笔墨若是放到前面去,交代平淡生活中两个人如何确定对方的友情,则可能会更好。
4.一些演员演的有点过,尤其是小美的爷爷,那一个抬起眼来的“惊鸿一赔”啊。
作为第一次演戏的小杰的演员则淡定非常,也许是本色表演,相当有味。
5.看星空一部分的丛林中打光实在打得太烂了!
给那一段的美减分严重。
就视听语言来看,电影真实场景与虚拟场景太美了,色彩、光影的运用都很棒,视听语言方面亮点还是很多滴,仿佛置身于13岁孩子的漫画世界之中,自由徜徉而满面忧伤。
据电影团队上《康熙来了》说其实这部电影有向《蓝色大门》致意的意思。
台湾的小清新电影实在多不胜数,但仍旧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能超越《蓝色大门》。
如同《蓝色大门》适合各个年龄段人看,以小见大,同时将每一步感情和思绪的变迁,忧郁与跃动都清晰呈现的电影,超越也是极难的了。
但是在这个背景之下,电影创作者更加是应当跳出既定的思维模式。
毕竟不只是《蓝色大门》难以超越,要知道易智言自己也很难超越《蓝色大门》。
青春期时代我也经常听着父母吵架不耐烦,每天想着离家出走,走不远之后又偷偷回来。
那时候的世界尽头是城市的尽头。
那时候的尽头逃不过父母的手掌心。
现在看看,自己已经走了这么远而且越来越远了,父母还在原地吵啊吵,当年觉得的波澜壮阔现在真的化成了茶杯里的风波。
当时真的如同剧中小女孩的OS那样想:好像世界上长大的,只有我自己。
其实长大不过是意味着你和那些曾经哺育你的每一个熟悉的人、事、物、场景作别,不断的学习面对生离死别,不断的学着更加坚强和孤独的面对自己注定只能一个人行走的人生路。
故事的结尾,桂纶镁的一段很美。
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错如其来的经历硬生生的闯入眼帘,圣诞夜的唱诗班、那等待填充的拼图,好像从没有发生过般似曾相识。
人生的蒙太奇的拼接,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导演没有把镜头给那个还没走出来的老板,桂纶镁已经泪流满面。
P.S:据王中磊说,在百老汇电影中心的这场《星空》是大陆放映的第一场胶片,见到了导演林书宇,华谊兄弟的王中磊和监制陈国富。
虽然一度以为拿不到票而紧张兮兮,最终还是舒坦的坐在导演旁边的旁边的旁边看电影。
有阴影的地方,必定有光A、小时候的暑假都是在外公家度过的,外公有个花园,还有一棵外婆种的桂花树,晚饭后他们带着我搬椅子在花园乘凉,是那个时候最典型的记忆抬头看星星,低头吐西瓜子,在那时,我会看着飞机亮着灯慢慢飞过,在那时,我会听着外公讲着天上的故事,在那时,我也第一次知道原来我不招蚊子咬然后,就是我的长大,和外公外婆的年华老去,然后天上的星星随着时光变迁而变得不再清晰,当外公外婆搬离老宅时,曾经的那些就成记忆,当桂花树被拔起时,童年的那块拼图也一并丢失“长大”是孩子和大人一起需要提防的怪物,它勾引着孩子向往,又让大人们无奈唏嘘,只留纯真的幻想执着的在记忆力孤军奋战,我们总自以为经历的世界越来越大,殊不知美好的留存被现实压榨的所剩无几,自己的方式越来越脆弱不堪所幸,星空永远在天上,你只需不时抬头,孤单时,仍要守护心中的思念,点点繁星虽非耀眼,却足够照亮前路B、第一次听到Starry Starry Night这句歌词,是在高中时,某个晚自习的夜晚,不知哪个班的一位小哥,抱着吉他在走廊上唱着,我问他是谁的歌,他说是Don McLean,他要在学校迎新晚会上弹唱这首歌,为了一位姑娘后来据说那妞没看上他原因是“你没有谢霆锋帅”,但我还是很感谢他让我记住了一首好歌,那个年代正是中国校园乐队雨后春笋般的日子,对于民谣的感觉还在同桌的你和上铺的谁谁谁上面歌词里说:如今我才明白你想对我说的是什么 你为自己的清醒承受着多少痛苦 你多么努力想让它们得以解脱 但是人们却无法理会 那时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倾听 或许他们现在会愿意聆听…… 那时候周杰伦还是卷发出道未久,只会一步两步三步四步望着天,那时候章子怡还是雏儿成名未久,还只是我的父亲母亲和玉娇龙,那时候乔布斯还是半仙封神未久,这个时代还没有iPhone和iPad,那时候的我还没遇到我的前女友,却早已打包好所有的童年和少年时间在日复一日时间日复一日垂直下降, 那些支离破碎的白日支离破碎混声重唱, 黑夜准时降临,天上的繁星却难以再独霸四面八方, 一个,索然无味的年月那时我喜欢爬上家里阁楼在屋顶看星星,那时北斗七星就高高挂在我的正上方,那时我第一次对自己的未来忧心忡忡,那时我害怕进入睡眠那阴森不期的冒险 原来那是没发育的梦想,我却被它完全洗劫一空C、爱情会崩溃、寂寞会唱歌、人生会告别,那是大学时才明白的道理,以前总有人说我早熟,后来才发现是熟的不是地方大二开始我很少上课,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去老图书馆看电影,一个大耳机,一台电视机,很多录影带,我可以待上一天,直到星星出没的时候我就那样过了好几年,躲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人走进来,没有谁走出去回头看看来时路,回忆、青春、昨天在偷偷陨落,梦想越来越脆弱,而我越来越老,两者之间总有一个要先消失吧我想象是一棵种在迷宫里的植物,从不在乎迷宫的出口在哪里,城市的夜晚再难见晴朗,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大学后去的第一家公司叫李奥贝纳,这位祖师爷曾说,“伸手摘星可能听起来有些天真,但却是我一个热情信念;也许这个世界真该多一点这样的浪漫。
”公司名片背后印着一个伸手摘星的人,伸手摘星,即使徒劳无功,亦不致一手污泥,原来在这个世界,星空还能留存在每个人的心里D、很久没去电影院,去看一部真正称之为感动的电影,“在放手之前,想要抓多紧,就抓多紧”,独白轻浮,和一封左支右绌一封不知所云的情书 五月天在歌中唱到:命運偷走如果 只留下結果 時間偷走初衷 只留下了苦衷 你來過 然後你走後 只留下星空 回忆像不变的星空,引领你走进十字路口,一个人,还是一个人,习惯一个人,却会记得某年某刻头上的那片星空,勇敢的独自飞跃月光倾斜的城市上空那时候,未来遥远而没有形状,梦想还不知道该叫什么名字———————— 献给你我,和所有依旧怀有梦想的孩子们
昨晚偶然在电影频道看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有三个败笔。
如果没有这三处败笔,我至少会打四星。
1、小美在片尾的独白:“十三岁的我们其实很脆弱。
在我们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之前,请温柔地对待我们。
”——这段“中心思想”本来应该用影片本身来表现:小美是如何的脆弱,世界是如何的残酷,本该给予爱和关怀的家庭与社会又是如何的不温柔。
而且事实上,如果不要这段独白,影片也是完整的。
我猜这是不是为了通过广电总局的审查,给片子增加了一段具有积极说教意义的“中心思想”?
2、很多名画都被制成了拼图。
拼图只是印刷品的一种形式。
本雅明说艺术品通过变成印刷品而在大众心理上取得了一种虚幻的经典感,事实上削弱了经典的真正意义。
这部片子没有在真正的艺术层面对观众的趣味做到有效的升华。
3、片尾处,桂纶镁扮演的成年小美在巴黎街头偶入一个拼图商店的情节,即使影片的处理是,并没有出现成年之后的小杰,也仍然在暗示这是一个团圆的收场。
少年青涩的恋情和梦境,就是因为从来没有被实现过,所以才美。
这个结尾,显得很多余。
之所以打三星,是因为影片在风格上确实将一些童年经验呈现得比较好。
这部电影因为有几米的漫画垫底,所以在想象力和表现力上,的确做得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在十三岁少女的眼睛里,这个世界是非常柔美的,即使是粗暴的事件,比如父母吵架、受同学群殴,在她眼睛里呈现出的仍然是童话般的场景。
而小美在临近片尾的噩梦里,所有的梦境都像拼图一样坍塌下来,这是让人很心痛的。
电影里多次出现小美在夜间行走的情节。
黑夜就像小美无所适从的心境。
爷爷送给她的木头小象,后来变成了一头大象陪她走完漫漫街巷。
爷爷的爱是小美能够安然成长的重要精神资源。
小美和小杰在森林里迷了路,在夜晚的大雨滂沱中找到了一所废弃的教堂,在里面过了一夜。
(其实十三四岁的时候我经常做着白日梦,希望和我喜欢的男孩子一起在森林里迷路——杯具的是我们那儿是开阔的平原,木有森林)。
这段情节也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看过的一部印度电影:男女主人公在逃亡中淋了一场大雨,躲进山洞避雨,然后脱下湿衣服烘烤,互相被肉体吸引。
往下就是少儿不宜了。
相比较而言,显然还是少男少女青涩朦胧的爱更唯美。
小美和小杰乘坐列车穿过梵高的星空,是影片最美的情节。
星空以这样立体的方式表现出来,只有在儿童绚丽的美梦中才做得到。
*******************************************************************************这电影最可圈可点的地方,就是几米本人的艺术观,只是表达得非常巧妙而且隐蔽。
小美的母亲是一个受过精英艺术教育的女性,小美关于艺术的知识都来自母亲的教化。
而片尾母亲在艺术之都巴黎找到了新的生活,也在证明这一点。
而小美的父亲来自丛林,正如童年小美,接受的是近乎童话般的熏陶。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就是离婚之后的小美父亲给女儿做一个木雕玩具,正在往上面喷漆。
说明这一点上,小美父亲跟小美的爷爷是一样的。
而这两种不同的艺术资源,使得她的父母对艺术的理解——更确切的是,对绘画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他们的离婚也说明了这两种不同艺术趣味之间没有兼容的可能。
我个人认为,这暗示了几米本人对艺术的理解。
他和精英趣味是不合的。
他有他独特而丰富的艺术世界,也有把精英艺术融合在普通人生活经验中的努力,正如这部《星空》。
这种尝试是否有效,值得商榷。
但这是大多数普通人得以接近人类最重要精神资源的一种路径。
再次肯定台湾导演在驾驭题材上的功力和自信心。
那句“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好不好”,就把我整个吸引住了,这更像是一个被工作、社会压迫太久的上班族内心迫切的念想一样,朴实的一句话却能量十足。
“私奔”的情感总是吸引我的,没有挥一挥手带走云彩的惆怅,多的却是更加直接的内心需求。
于是他们就去了,在脱轨的火车上穿越星空,然后开启了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内心挣扎欲求的秘密旅行。
我觉得人总是希望更强烈的活着的,这在小美身上表现得极为明显,由于家庭的即将破碎,爷爷的离去,而真正有一个更贴近自己了解自己和懂自己的人对于小美来讲变得很珍贵,小杰便是这个人。
当然,在小杰身上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电影里,小美问小杰,你觉得两个人之间的爱会消失么?
小杰答:会。
坚决得像个经历丰腴的成年人一样,而那种表现也恰恰只是年少的假成熟,对于一个13岁少年来讲,或许他并不明白,爱并不是最重要的,探索爱和需求的过程才最重要。
其实这套用在二三十岁的人身上也依然成立,所以原上,《星空》更多的,是给那些因为压力和周遭纷繁琐事无法自处的人看的,让他们更有勇气说出那句“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当然,可以不用是原句,也可以换成“我们私奔吧,现在!
”“我们搞一下吧,晚上!
”“我们不要再挣扎了,爱谁谁去。
”之类的。
重要的是放开各种束缚,按照自己的内心去生活和感受。
有刘若英就够了
缺憾比幸福更刻骨铭心
小清新其实不是找几个外形清新的演员,来点旁白、怪癖、CGI和Indie配乐就OK的,其实细节、故事、出彩的对白、剪辑和情绪氛围更重要。几米的漫画如果是梵高的星空,电影顶多算个《星空》拼图,经不起细看,好在远看够精美。初恋够怀旧了,可惜片子情绪不对,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且结局画蛇添足了。★★
四星是因为拍一个十三岁少女心思的电影太少了,而这部又拍得这么真实。
不行,不伦不类,这个不太好看,就这样。。作为成人片太幼稚、作为儿童片太矫情、作为商业片又硬往文艺的路子上靠、作为文艺片又明显没有那个气质。。囧!!
各种受不了的烂,烂剧本,烂台词,做作演员,全部混合在一起。明明只需要拍部MV就可以说清的情节,硬生生拉成一部电影。
最后的最后五月天的歌声配上几米的画让我觉得这部电影没白看!!!整部电影画面感还不错。男主角很正太,女主角其实可以找个更加萝莉的,徐娇已经不是以前的徐娇,一点都不是13岁的样子好不好,刘若英和庾澄庆每次出现都能让我很出戏,继续往前看才能重新入戏。
不得不說到那個討厭的詞彙“小清新” 對這樣的電影無愛不說,還覺得厭惡。兩個不怎麼純情的小孩子,怎麼能演繹童話一樣的愛情故事?再搭配徐嬌矯情的台灣郊區口音,真看不出她是那個演過長江七號的臟小孩。哎,真想念當年的[藍色大門]啊 校園 海邊 游泳池 路邊攤 台灣電影到底是怎麼了?!
这是一部听得见心跳的电影,每个人的青春都有某个瞬间,凝结在时空里,深深的无法抹灭。
请教:刘若英跳的那段舞出自哪部老电影?
很清淡的青春小品,透着对成长的无奈、向往、逃避、怀念、憧憬。
儿童电影..
做作到极点
“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好不好。”11月4日首映。恋星空情节的人必须看。五月天唱的主题曲。从某一刻开始。突然的。就有点偏爱五月天了。。。
桥段有些许僵硬,电影里加动画一直比较反感。
没看过几米的漫画,但是觉得片子充满了几米的味道。。。当然某只说我很像里面的女主角。。。我默默地。。。
我心目中的刘若英不是个怨妇
实在是难看 各种不到位 这是九降风导演导的吗
最后五分钟片尾曲,几米+五月天,瞬间击败了整整100分钟的电影。看着几米的原画,让我深深觉得,许多艺术手段之间其实是不能相互转换的。
改编的很大胆,很唯美很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