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一定以为我会跟其他迷妹一样三观不正地说“不用绑我跟你走”是吧!
当然这个想法我也是有的咳咳。
但不是最重要的。
一、电影最近上映的悬疑电影《那年夏天你去了哪里》,里面胡歌演了个绑架小姑娘把人绑出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反派。
先来讲讲电影的大致情节:家里开公司的富豪袁家有两个女儿,姐姐阿静从小嫉妒妹妹阿樱聪明伶俐讨父母欢心。
一家人搬到美国后不久,因为阿静跟阿樱吵架把她一个人留在外面导致八岁的阿樱被人绑架。
很快传来阿樱被撕票的噩耗,一家人又搬回了香港。
十二年后阿樱被解救回国,但却跟家人沟通有障碍。
当年袁家的仆人、袁母、袁父以及袁家大伯先后意外身亡或重伤,原来是阿樱与当年绑架她的袁雎合谋。
袁家大伯多年来一直看阿樱父亲的脸色过活怀恨在心,所以当年让私生子袁雎绑架阿樱。
阿樱曾被袁雎放回家过,却发现家人已经搬走,只能与袁雎相依为命。
而今两人计划拿到袁家财产后远走高飞,最后一刻,袁雎要阿樱杀掉察觉阴谋的姐姐,阿樱却把刀举向了袁雎,于是被袁雎所杀,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是:其实我最恨的是你(袁雎)。
没错胡歌演的正是袁雎。
没错阿樱临死前的反应成功地让我一脸黑线:什么鬼?
她不是一直恨家人抛弃她恨姐姐害自己被绑架吗?
她不是跟袁雎相依为命了十二年吗?
感情转折在哪里?
看起来像是100分钟的电影讲了90分钟之后导演突然发现咦正派怎么跟反派狼狈为奸了不能这样啊那就赶紧让正派回头是岸吧!
真的不是因为胡歌太帅导致我三观不正,而是导演的功力实在是不及格。
前面很成功地刻画了阿樱在父母面前乖顺、在仆人面前狠厉的两幅面孔,也很明显地展现了她想报复姐姐的心情。
我还期待了一下后面要怎么收。
在回忆她被绑架的经历时,没有直接讲过袁雎待她如何不好,都是一些不太容易被注意的旁敲侧击,完全不及她在异国他乡被家人抛弃不知何去何从时袁雎收留她(虽然这种抛弃可能是袁雎一手导演的)来得让人印象深刻。
唯一直接反映切实伤害到她的是被解救之前故意划伤她手腕,但这个看上去更像是两个人的合谋,而非单方面的加害。
两人共同生活十二年,比此前阿樱跟家人在一起度过的八年还要久,简直可算得上是养成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袁雎面目丑陋甚至狰狞,女孩子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也不难理解。
阿樱为什么恨袁雎?
影片中其实也有迹象,一是在袁雎的指挥下阿樱与母亲互换衣服,导致母亲被害,二是袁雎杀死了阿樱的父亲,阿樱质问他说你答应不杀我父母。
但相比诸如与姐姐之间的矛盾等铺垫,这种恨意来得太浅太模糊,甚至看不出她是从一开始就恨袁雎?
还是发现袁雎食言害她父母开始恨袁雎?
就更谈不上居然能支撑她在关键时刻冒着性命危险要杀死袁雎了。
要让阿樱的情感不那么突兀也并不难。
可以稍微演一下精神分裂的袁雎会怎样变成另一副面孔来虐待阿樱,也可以拿出一点篇幅讲讲阿樱怎么跟姐姐和解,又怎么原谅了父亲。
而现在呢,袁雎精神分裂的设置看上去很鸡肋。
除了服用药物的特写之外,并无明显表现和特殊意义,仿佛只是为了告诉大家,是因为他精神分裂所以才如此残暴——但其实犯罪分子并不需要精神分裂也可以残暴,又或者只是增加一种悬疑的氛围。
难道导演指望观众自行脑补在和阿樱共同度过的十二年间,袁雎是如何精神分裂地今天对她好明天对她坏吗?
无论是诡异的调色、突兀的音乐还是刻意表现的看似意有所指实际不知所云的裂缝中飞舞的苍蝇、血红的番茄汁……都看得出导演很努力地在营造恐怖悬疑的氛围,但可惜的是,这仍然是一部失败的悬疑片。
太碎片化了,就像拼图一样,每一片可能构思都很巧妙,但是导演没有能力把它们拼出大幅的精彩,而是直接丢给了观众。
搜了一下导演周隼,之前做的基本都是编剧。
这就难怪了,其实这部电影的构思角度挺不错,可惜拍电影跟写剧本还是不一样,想得很好但未必能拍出来。
比如最后袁雎死的时候,手中握的怀表打开了,一边珍藏着妈妈的相片,是之前我们都看到过的,而我们没看到过的另一边,原来是阿樱的照片。
多虐啊,说不清到底是什么感情,总之袁雎一定是爱着阿樱的(虽然爱得可能很变态),而阿樱不知道,谁都不知道。
?但这个虐点被浪费掉了。
这段剧情是伴随着袁雎囧得让我忍不住笑了的挺尸模样而来的,虐点被笑点给冲散了。
是的,我还没说他临死前脖子喷血的特效都在发光,阿静惊呼“你不是人”时有多搞笑,还没说怎么汽车明明撞到他腿上他竟然能整个人都飞出去呢。
二、胡歌饰演阿樱的女主角颜卓灵的灵气已经很多人赞过了,我就不重复了(但还是想说她真的好像王俊凯),重点想说的是胡歌。
可能因为港片本身就很难拍出大气的感觉,整部电影的格局也很小,更像是电视剧而非电影。
再加上,除了颜卓灵之外,饰演姐姐的小宋佳、饰演邓Sir的林家栋和客串反派的胡歌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电视剧演员。
演多了电视剧的演员真的不适合上大屏幕吗?
我不觉得。
只有演技过不过关的问题,不存在是更适合电影还是电视剧。
在大屏幕上暴露了演技短板的演员,在小荧屏上也未必演技多好,之所以演电视剧的时候不被察觉,是因为看电视的观众多半一边玩手机一边看,对待演技并不像在电影院里专心致志看片的观众要求那么高。
而在电视剧中表现好的演员,上了电影同样不会太逊色,只是可能有的时候观众不太适应这种大小荧屏的转换。
就比如这部电影给人的电视剧感,一方面是导演的拍摄问题,另外很大一方面是源于观众对演员的固有印象。
胡歌在整部电影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以背影出现,所有露脸的镜头加起来只有几分钟,但是翻了一下豆瓣的影评,无论好评还是差评绝大多数都是冲着他打分的。
一方面这有点类似于小鲜肉主演的粉丝电影了,可怜树大招风的演员替不给力的导演背了黑锅,而粉丝依然不得不为这么短短几分钟的出场拼命撑票房;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提演员转型的艰难。
ps:其实这部电影的票房怎么都不该算到胡歌头上,但是片方宣传把胡歌当了最大卖点。
搜了一下,算是两年前拍的电影了,当时胡歌还没红到现在这样,拖到现在才上真是赚大了,人生啊知名度可能是每个演员都梦寐以求的,但太高的知名度很多时候确实会给演员带来困扰甚至障碍。
琅琊榜之前的胡歌花了几年的时间才终于扭转了观众心中嬉皮笑脸的小混混形象,而今又要面临新的挑战:如何从小荧屏转向大荧幕。
总有人说他当年车祸怎样怎样大荧幕不能看了,可我觉得大荧幕更帅了啊!
不过我还是有一个问题……胡歌老师你能好好保养一下皮肤吗?
虽然咱不走花美男路线但也不能这么糙汉风啊,强迫症的我想往你脸上抹一整瓶的护肤品只求抹平那些坑。
印象中胡歌总共演过两次反派,都是电影,一次是这部电影里的袁雎,一次是多年前的《剑蝶》,他在武侠梁祝的故事里演一个相当于马文才的角色,也不知道刚好两次都是故事设置有问题还是他本人实在让人恨不起来的原因,我都毫不同情正派,反而心疼他演的反派。
他演过太多正义又善良的男主角,作为一个热爱电视剧的人我几乎是从小看着他的电视剧长大。
要让他成功塑造一个能让我入戏的反派,实在是太难太难了。
这种难,不仅体现在他的演技发挥上,还体现在电影的成全。
好导演真是太重要但又真是太少了,比如在那年夏天里,导演的功夫还停留在表面,只能通过让他简单粗暴地耍狠来告诉大家他是反派,再给一点身世背景来告诉大家他是个可怜的反派,别的就没了。
这种简单粗暴甚至夸张到胡歌一出场就画风突变加恐怖音效,夸张得让人想笑。
就像这部电影一样,这个角色本来也可以更精彩,以胡歌的表现力或许本可以达到80分,然而导演只给了60分的剧本。
不过也不是什么进军大荧幕的转型之作,烂片就烂片吧,希望后面好好挑导演啊,人太红了就更不能随便乱接戏了,不然管你演得好不好,烂片的黑锅都得你扛。
但?还是想惋惜一下,导演没有挖掘出胡歌的特质。
耍狠他当然也可以演,但从外形气质来说,他更适合的一定是有两幅面孔的斯文败类型角色啊,想象一下袁雎如果不是一个总是莫名其妙吃别人药的帽衫狂人,而是一个戴着金丝眼镜波澜不惊蛊惑人心的人,是不是会带感得多?
所以整部电影里关于胡歌的部分,最让我入戏的是他温柔地蛊惑女孩的场景。
说到这里终于想起题目里写到的那个问题了,我想说的是,胡歌你真的不考虑当配音演员吗???
虽然长得这么好看当配音演员太可惜,但是可以在不放弃演戏的时候多培养一项业余爱好啊!
我一直觉得他声音超好听,但是之前没有像这部电影这样震撼过。
尤其是开头的一段英文,yeah that’s my baby girl……实在是太太太苏了,毫不夸张地说,真是苏得我整个人都软了,女主不肯当你的乖宝贝,我肯啊!
刚看完还有点没回过味来。
当时上映排片太少没赶得上去看,专程为老胡补上。
老胡戏份不太多也不太少,演得完全没有说的那么不好,但也没发挥到自己最佳水平,不过对于一个友情客串的角色来说真的能让人不出戏已经很可以了吧。
然后这部电影感觉演技上没有一个掉链子的,演员表现方面真的很棒棒了。
剧本打磨得也可以,本来会是一部挺好的片。
但是镜头语言不够精炼和准确,有些情节的展示本来可以很惊喜但这部会让人有无趣感,这对于一部电影尤其是惊悚悬疑类的电影来说就是很致命的弱点了,有点可惜一批好演员和比较好的剧本了。
不过看过不会后悔,总体评分6分吧。
豆瓣评分确实偏低了。
最初被这部电影吸引是因为题材。
国外有不少针对犯罪的电影,都能成为佳作,探讨人性的光辉与弱点。
比如《素媛》,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将少女受伤害这个问题摆在了大家面前,提醒大家要注意这个问题。
电影看完,因为小女孩的遭遇哭得满脸是泪,也因这个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
电影起到了他的作用。
反观那夏,据说选择的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其实这个故事中可引发思考的问题很多。
婚外私生子的处境,袁雎的故事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
被绑架者的心理康复。
家长如何外理子女的矛盾。
儿童心理问题。
尤其是袁雎的故事,虽不典型,但发人深思,引发对这类人群的思考。
当然我国的非婚生子女并不多,不符合国情。
但是当导演把电影定义为恐怖片时,其实就失掉了电影的人性讨论价值。
也许当时导演遇到了问题,为了市场将电影拍成恐怖片,不过私心还是希望片子讨论一下非婚生子女的成长环境问题,从袁雎的角度,提醒大家对这类人多一些宽容与爱。
《那年夏天你去了哪里》 无意中看到了这部电影,起初决定看是因为觉得以胡歌的演技和敬业程度,片子应该不会差到哪。
而且平时很少接触中国的悬疑片,所以也想尝试一下。
我是在电视上看的这部电影,一般如果电影在开头的部分叙述太过冗长,我就会拒绝再看下去。
但是这部电影从叙述开始的节奏就显得比较紧凑。
比如电影的开头就以一段“接电话”的镜头开始引出主要的主人公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然后又以警察和主人公的对话引出了故事的主线——即“阿樱的绑架案”。
我觉得这部电影能让我继续看下去的原因包括“阿樱的眼神”、“苍蝇”、“神秘人的身份”。
被绑架的女孩阿樱的眼神一直让人捉摸不透,使我总觉得在她单纯的外表下还隐藏着什么东西。
影片多次给了阿樱的脸部特写,为的就是体现出主人公的性格,这也是影片中一个贯穿全片的疑问,更能激起观众的兴趣点。
而片中多次出现的苍蝇的镜头,更是让观众真实地感受到了阿樱的冷血和被胁迫犯罪的可怕。
特别是与郁金香的对此,更是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胡歌友情出演的神秘人,其身份一直引发观众的思考。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一直是以背影的状态出场,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他总是出现在跟阿樱的家庭有关的地方,这也使观众产生了疑问。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这部电影还是有很多明显的硬伤。
比如不符合常理的剧情。
在胡歌饰演的人物将自己的父亲推下楼之后,他依然可以从被封锁的大楼安然无恙的出来。
还有在最后受了宋佳饰演的人物好几刀之后,还可以从水池里爬起来等等,都让人感觉到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另外影片的色调也让人物的脸太过黄,但却并没有其深刻内涵。
而且整部影片似乎都在穿插着一些配乐,我想应该不会是因为制作方对影片的内容太过于不自信而用音乐凑数吧。
总之,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比好片差比烂片好。
有一些拍摄角度方面的优点也是值得学习的。
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每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挣扎
乍看片名,错以为是部清新的爱情片,但其实这不过是一个蹩脚伐善的悬疑故事,导演对整体掌控的不力和对恐怖效果音乐的滥用,使电影如若非是演员演技的撑场,那么这部电影几乎同诸多的烂俗悬疑片如出一辙。
在一个平庸的悬疑故事中,电影其实有着很好的两个角色担当,一个当是颜卓灵饰演被绑架的少女阿樱,另一个则是胡歌饰演的绑匪,电影中阿樱的台词虽然并不太多,但这个角色却极为苛求于演员演技的情绪表达,在面对长达十几年所经历的痛苦,那份看似乖巧下的阴冷透过一个眼神,在颜卓灵身上已然尤为出色的已呈现,而胡歌更是戏份很少,但他所担当的这这个带有悲剧色彩的反派人物既有着变态般的恶面,亦也有着对阿樱的畸恋,对这一人物游刃有余的把控,为人所见于他精湛的演技。
电影其实在伊始就摆错了重心,身负悲情宿命的绑匪和心态转变居然能反杀家人的阿樱才应该是这部电影的主角,人物内心由善到恶的人性转变才应该是这部电影的核心,而并不是将剧情自作聪明的放在何般牵强的悬念转折上,更不是滥用音乐去刻意的突显恐怖氛围,将一个其实本就已然能为人不寒而栗的故事变的尤为突兀。
对于这场以美国真实事件为灵感的嫁接,其所见仅只是导演对悬疑类型片执导能力的不善,使那本自爱与亲情下扭曲的人性,既不见夏天的炽热,亦难谈动人的情感。
今天跟小伙伴突发奇想跑去看电影,正好赶上这场,就买了票。
本来以为是青春片,还奇怪怎么海报的画风不太对呢……万万没想到竟然是悬疑片!
之前从来没看过悬疑电影[胆子太小不敢看 捂脸]今天是头一回啊。
幸运的是,我这悬疑片初体验观感很不错。
刚开头给我很好印象的是新闻主持人一口流利的英语[很多片子里这种新闻都只是随便找个人读读稿子不要太敷衍],从这里面就能感受到导演的用心。
影片的BGM很撩人,完美地烘托了氛围。
整体节奏把控也张弛有度。
剪辑手法也很有趣,看起来很酷。
[有部分地方音画不配套的小瑕疵,不确定是不是因为不可抗力]看几个实力派演员一起飚戏,非常过瘾!
上次看到颜卓灵小姑娘还是《寻龙诀》里那个杀马特日本打女(一度以为是邓紫棋 [捂脸]),这回竟然把完全不同的角色演的这么出彩,佩服之极。
姐姐在给小朋友做心理治疗时把她当成阿樱爆发的那段看起来超带劲。
而绑匪又是串起整个故事的灵魂线。
他毒辣狠绝,眼神让人不寒而栗,看到后面,光是一个背影,一声叹息都令我毛骨悚然。
寥寥几句台词经他之口,听地鸡皮疙瘩起了一身。
林家栋演技也超棒,形象气质很贴合警察的角色[唯一想吐槽的地儿就是他去洛杉矶现场勘查时那个“毫无ps痕迹”的画面 ]。
袁爸袁妈还有大伯的演绎也十分到位!
导演很有想法,也敢于大胆的进行创作,遗憾的是没有对人性部分进行深挖,不然整个片子能进一步得到升华,立意会提升不止一个level。
所以全片看下来剧情略显单薄,所幸瑕不掩瑜。
整体上来讲,还是一部很优秀的悬疑片。
能从片子里,看到众主创的诚意,这在一水圈钱大IP中显得尤为可贵,多加一颗星以资鼓励。
没什么多的想说。
心有余力不足。
滥用配乐的吊打典范。
给胡歌的尝试和努力一个赞,敢于坏到极致,敢于变态,敢于邪性和cult,不留余地。
可惜这部电影浪费了这份勇敢,也浪费了自己的开拓。
邪性不该只属于惊悚片,而中国也依然做不好惊悚片。
广电令人疑惑的是为何佩小姐那种连一个恐怖点的镜头都删减了,而惊悚片尺度就比较宽?
因为这不属于儿童片,因为性质是惊悚,因为没那么火热?
那求所有片子都定性为惊悚片名义好不好,这样中国电影发展会好很多。
当然,这片也并不恐怖,因为惊悚是强加的,血液老爱用特效,而特效痕迹又很明显……现在电影什么都强加特效,这是懒惰,还是高估?
影片中,导演用了大量的暗喻,比如黄色郁金香贯穿始终这里即有父亲说的花是需要浇灌才能鲜活,同时暗喻了家庭亲情也是需要付出真情和关怀。
这里黄色郁金香的花语是没有希望的爱。
再比如阿樱的名字个人认为也是有喻意的,樱花的花语有一种是命运的法则是循环,在这里阿樱的父亲和大伯与阿樱姐妹俩何其相似(电影中伯父、父亲发生冲突和姐姐对幻觉中的阿樱实际的患者情绪大爆发的镜头是交替出现的。
)如果当年没发生绑架案姐妹俩的关系会再重复成大伯和父亲吗?
其次当阿樱回到家庭毎当她穿着和神秘人相似的衣服时他俩的命运又合尝不是一种循环?这样的暗喻在这部电影里还有很多,比如苍蝇、比如纹在脖子上的蔷薇、比如斧子再比如阿樱和神秘男时不时相似的穿着所以这是需要带着脑子看的电影。
放下粉丝滤镜、放下黑子心态好好欣赏一部在悬疑的情节下又有人文的情怀的电影。
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需要好编剧、好导演、好演员和好的观众,不需要的是为了黑而黑的黑子和为了捧自己偶像踩其他演员的粉丝。
演员颜卓灵、宋佳、林家栋、胡歌包括演父母的陈官泰、顾美华都表演很到位。
很符合人物的设定。
颜卓灵的表演可圈可点,把小姑娘带着目的回归家庭时的即陌生又打量,对姐姐的怨恨,对母亲的眷恋,对神秘男恐惧又依恋、即恨又爱的情感表达的很好。
而在这个电影里胡歌的眼神、台词都太有戏了,阴狠决绝时如地狱恶魔,温柔时又具鬼魅般的诱惑。
对母亲像眷恋眼神让人心痛,对父亲和叔叔展开报复时眼神里的不屑、轻蔑和嘲弄配合上台词把被家族和父亲抛弃不幸男人演活了,看完你会既同情又害怕这个被生活经历压迫到有燥郁症的高智商罪犯。
陪朋友来市区小住,意外得到了提前观看《那年夏天你去了哪里》的机会。
以下含轻微剧透: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美剧《童话镇》—大家都是被遗弃的孩子。
不同于剧里“i will always find you”的家庭温情,这部电影的基调是偏执与疯狂的复仇。
被绑的孩子被遗弃,而绑匪也曾是被遗弃的孩子,妹妹被遗弃,而姐姐在精神层面上也是亲情的弃婴。
轮回、报应、无穷尽的仇恨造成了无休止的杀戮……这让人不禁追问,童年遗留下的精神创伤,到底会对一个人的人格产生多大影响?
然而不幸之人没有资格去使旁人也变得不幸。
因而胡歌饰演的绑匪没有洗白的余地。
这个角色给人的整体印象是阴鸷,在这一点上演员的眼神真的是到位了,激动地大吼时的狠厉,病态地呢喃时透露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怜悯,犯罪时的坚决与冷漠,都在告诉观众:我是个反社会的变态。
我没怎么看过这方面的电影,不知道中国影视作品中还有没有这样的变态角色:决绝却又自怜,可怕却又性感,同时带着一种对受害者的蔑视与嘲讽。
黑暗造就了他,他顺水推舟地成长为黑暗的一部分。
不敢想象这个人曾经演过李逍遥梅长苏。
或许李逍遥的灵动,梅长苏的清冷,今天晚上绑匪的杀气与戾气,都不是胡歌的,都是角色的。
所以我着实觉得“本色出演”四个字是对演员的不尊重,精彩角色的塑造哪里是靠本色,分明是演技。
感觉胡歌的演技越发越内敛,不再靠五官大开大阖来表现喜怒哀乐,眼睛一眯嘴角一动都能看出情绪变化。
东方审美讲究克制隐忍,表演太放导致浮夸,表演太收容易面瘫,这两者的平衡点不光是胡歌找到了,演被绑妹妹的颜卓灵也找到了,百度了一下人家是93年的啊!!!
她低眉顺目的样子颇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场,装起无辜来也是瞬间由暗黑萝莉变暖心萝莉,在绑匪的熏陶下,看向家人眼神中也带了那么一点儿哀其不幸的优越感。
这个角色比绑匪更立体,充分的铺垫使她的每一次挣扎符合情感逻辑。
如果说胡歌是这部电影惊悚感的担当,那么她就是悬疑感的担当,冷漠诡谲的表情加上生硬冰冷的语气,活脱脱像个鬼娃娃,太赞了。
进场之前看了预告片,还以为绑匪和女孩是《白夜行》中雪穗和桐原亮司的那种暧昧又共生的关系,后来发现我想偏了。
女孩是还没有病入膏肓的斯德哥尔摩患者,而绑匪对女孩的感情,甚至不如雪穗对亮司的二分之一…… 电影的剪辑方式是我从未见过的,导演似乎采用了一种不断闪回跳跃的方式来叙事,不仅可以自圆其说,还制造出了很好的悬疑感。
细节处理也很用心,比如说某一角色死亡后旁边挤满了拿着手机拍照的围观者,比如说大雨过后的第二天,镜头中的座椅上便出现了积水。
苍蝇这个意象的反复出现、结尾姐姐的幻想、日本音乐人给做的bgm,都令人印象深刻。
剧情基本靠说 悬疑整段垮掉
邓sir去洛杉矶那里,是把邓sir P 上去的吗:)
麻烦胡歌粉装路人也装的像一点
看了个提前场,只能说没有一个角色表演的有张力,几处特效也很五毛,剧情勉强可以接受,但是整体太无奈了。
什么烂俗技法都用上了。都什么年代了还整灯管一闪一闪的惊悚效果,可笑。
两分给胡歌,破案全靠回忆,厉害了,吓人全靠背景音乐和剪辑
初看几处惊悚,以为不至于烂片。但随剧情推演,无非是粗糙剪辑之下的廉价恐吓。不说剧情扯,毕竟凶残时还能让人发凉,而如此凶暴的窝里斗,后期反转均凸显前期铺排不成立,譬如阿樱既然大善,恨意就勉强了,全家更无走向悲剧的可能。特效狂烂,胡歌喷血那个要笑喷。最可惜是所有演员都没发挥。
拍太笨了
剧本跟导演对不起演员。
还好啊 最起码不出格不离谱 全程弹幕王俊凯 胡歌也是够跳戏的
1,短发的颜卓灵有点像汤唯+王俊凯。2,胡歌的变态复仇演的还是挺形式化的。3,剧情还是不够饱满,20分钟就知道后面要发生什么系列。4,完全意料之中的剧情结构。
刚看完,影片讲了很完整的一个故事!颜卓灵和胡歌的对手戏看得非常过瘾啊!特别是胡歌说那句这才是我的乖宝贝,那种十年相处纠缠不清的感情表现地太棒了!四星评价!
除了名字起的不太好,别的还不错,对于这个电影,我的观点是,能不能给看一个非广电剪辑的版本,想等着香港台湾上映了,看看导演版的结局到底是怎么样的……
剧本水准也就是在香港90年代惊悚片平均线上,主题定义为人与人之间的伤害,又选取了血缘亲人伤害的极致,看前面猜后面的情况下只能看表演了。林家栋多年来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树大招风和本片为典型代表。实际上这一部群戏电影,因此为了大陆市场启用的宋佳和胡歌在一众港星中显得比较跳出,失败。
作为悬疑电影,剧本是硬伤。悬疑不足,逻辑有漏洞,看了觉着略失望。
人,真的回不了头吗?
比较黑暗啦~处处跟自己所想的不符。编剧和导演的水平有待提升,演员倒是不错。可惜了~袁家死了那么多人 -0-
剧本有问题,没几分钟就已经基本知道故事走向,毫无悬念感,包袱抖得不行,叙事结构需要重新斟酌。导演技巧也很笨拙。很难相信这是真实故事改编,可惜了原本的故事。
快乐不能一起分享,痛苦无法一起分担,大家庭里的每个成员只能自己面对心灵和身体上的伤口血痂,像困兽一样低吼踱步。这些小情绪、小细节,应该是最能打动中国观众的地方,许多观众应该对其有天然的共鸣:这不就是最最常见的中国家庭的相处之道吗?
算是踩在合格线上的惊悚悬疑了,胡歌本人魅力很大,他这个角色也是很抢眼,而且他在里面很带感啊,那种精神病变态的感觉有到位,颜卓灵也很灵气,可塑性很强,一起看的朋友完全看不出和寻龙诀的日本小妹是一个人。宋佳,眼神太空洞,有时候像盲人。配乐也不错,希望能再完善点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