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情类的电影,壹姐看过不少,经典的如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励志的如父子篇《当幸福来敲门》,温暖的如战争电影《美丽人生》。
但即便阅电影无数,壹姐也始终无法用自己的言语来为亲情做总结。
好在,龙应台在《目送》中为我们做了解释——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壹姐最近看了一部亲情电影,就与龙应台向我们描绘的母子亲情极为相似,电影名称为《我的妈呀 大手牵小手》,豆瓣评分7.3。
这是一部十足赚人眼泪的电影,影片中母子之间那深沉的误会,总会让人联想到一句古老的至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在影片中饰演母亲李好的鲍起静,也因此片入围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网友更是给出了“鲍姐奉献影后级别表演,太动人”的评价。
比如,她会告诉姜思年,不远处有条大蛇,而当姜思年去寻找大蛇的时候,母亲便会趁机离开去上班。
这套路,很熟悉有木有?
是不是作为子女,你在年幼时分也经常被父母用这样那样的借口欺骗呢?
不过,如果只是这样简单的欺骗也就算了,最让姜思年在内心里置起一道隔阂的事情是,母亲离开时所说的那句“妈妈很快就来接你”。
可是,这一等,就是十多年。
这一等,从孩童,便等到了成年。
成年后的姜思年,求学毕业,结婚生女,再也不需要对于母亲心存任何依赖。
可这个时候,一切的事情似乎又都颠倒了个儿。
原本将姜思年“丢弃”在姨妈家不闻不问的母亲李好,这个时候变成了一位寻求儿子呵护,寻求亲子时光的孤独老人。
而姜思年呢,因对母亲心存怨怼,他执意将母亲丢在养老院中,不加理会。
直到,医院里给他的母亲下了寿命的最后通牒——母亲身患重疾,已然时日无多了。
怎么样?
虽然壹姐还未将剧情介绍完全,但是你应该都已经能够发现此片的“套路多多”了吧。
只是,剧情虽然套路,但那种令人动容的母子亲情却是真的。
毫不夸张的说,素来以铁石心肠著称的壹姐,还是被这部电影撩拨的涕泪横流了。
你能想象吗?
从孩童长到成年,我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来恨你,可当我真心想要尽孝的时候,才发现,留给我们的时间太少,太少!
少到,我跟你说不了几句“我爱你”;少到,我为你做不了几顿饭;少到,我带你去不了几次你想去的景区;少到,我能让你享受天伦之乐的时日,真的无多。
曾经,壹姐被网上的一篇帖子震惊了。
那是一篇教我们计算我们与父母还能相处多久的计算题——假设,你的父母还能活40年。
同一个城市,天天见的,365*40=14600天;一周一次的,4*12*40=1920天;一个月一次的,12*20=480天。
分隔两地的,一年回去两次的,2*40=80天;一年回去一次的,40天。
想想看,今年才二三十岁的我们,未来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却只有几十天。
所以,别再问壹姐为何看部电影都能哭成狗了,因为,你不看此片,就真的不知道剧情中的哪些情节,触动了壹姐的那颗泪腺!
《我的妈呀》(《大手牵小手》),名字不重要,我是冲着鲍起静进入影院的。
神级表演的静大大静大大贡献了教科书级的表演,她的喜怒哀乐,她的微表情,太有代入感了,我想家里有老人家的人都会有共鸣。
不说了,我想我奶奶了。
我想说的不是“妈妈”,而是“儿子”。
李好这个妈妈总是“欺骗”儿子,尤其是成长期的离开,虽说的有不得已的苦衷,但伤害已造成了隔膜。
之后的开展就是俗套的和解过程,但又是何其的真实,儿子性格固执、倔强,有童年那段经历的因素,更多的是像妈妈,这样性子的两个人相处必然是处处有摩擦,两败俱伤。
幸好的是有亲情的纽带,一切还有拐弯的余地,儿子尝试去理解妈妈、去包容妈妈(抓鬼那段尤其赞,不要尝试去跟老人家讲道理,要去接受、去理解,用她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最后两人心结解开,自然而温情。
这是儿子跟母亲的和解,但又何尝不是儿子与自己和解的过程,他所有的固执、倔强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刺,他拒绝了别人也拒绝了自己。
他在拥抱妈妈的时候,一根一根拔掉那些伤人的刺,也放过了自己。
与过去的经历和解,拥抱曾经的自己,以和平的心态走人生的下半场。
我的妈呀!
我的妈呀!
我的妈呀!
心里默念了好几遍这部电影的名字,我就想这个制片方得多么操蛋,才会想出这么一个哗众取宠的名字。
好好的一部电影,就这样被名字毁了。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
”孝,是最容易让人动容的举动和情感,它胜过友情爱情,美过任何能让你潸然泪下的故事。
《我的妈呀》讲就是关于亲情、关于“孝”的故事,年度催泪炮弹影片。
我能够想起来的类似的影片:《幸运是我》《我们两》《桃姐》《我们天上见》,这些都一样给了不少了的感动。
可惜呀,还是名字的问题,排片这么少主要的责任肯定跟名字有很大的关系。
第一眼看到的人肯定以为是那种三俗的喜剧影片自然就失去兴趣了,也不知道这个制片方是怎样想的会这样糟蹋了一部好电影。
总之,推荐没看过的人找资源看看吧。
准备好纸巾。
随手一点选的片,虽然看题材就觉得是感人故事,情节也是平铺直叙娓娓道来,没有什么波澜的,但是就是嚎啕大哭到片尾曲都播完还是停不下来。
一些催泪的电影、一些好电影还是要在家里看,才能完全释放感情。
我也对小时候父母明明答应去公园第二天又失约耿耿于怀,但是父母可能撒过很多谎,但谎言里面有保护有爱。
或许时常不能好好沟通,不能相互理解,但是可能正是因为仗着这份爱,才会肆意妄为。
每一个孩子和妈妈都对彼此说了一个巨大的谎言,原本说好的永远陪伴,总有一天是会分开。
希望世界上的每一个父母子女都能够更多的相互理解,都要相信彼此的爱。
希望我们能够做好,不留遗憾!
忐忑不安,生怕领不到票,抓准了大部队,一切变得顺利。
《我的妈呀》用片中的话来说,就是太戏剧化,赚足了大家的眼泪。
李好是个沈梦君式的人物,年轻时霸气蛮横,年老时粗野无理,但是脸蛋好看,青涩秀气,神似大S;小年,粉雕玉琢的人儿,懂事,乖巧,一面看不惯母亲的泼皮耍赖,一面期望永远牵着她的手。
虽然姨妈待他亲如儿子,但他终归还是外人。
在他一次次地听到汽笛声飞奔而去扒栏杆时,他的内心是苦涩的吧——“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
”每每失望,小年终归忘记了母亲的样子,习惯了姨妈的亲情,再相聚时,已是陌人。
母子之间的感情浅薄至此,阿年的心中多少是有些怨恨的,也就刻意疏远,母亲只能垂泪懊悔……一方面,我觉得剧情挖掘的点不够,蜻蜓点水,应该更深刻些,否则前后的连贯性差强;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这很现实,我们大多数人跟父母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小时候总归有些美好的记忆,但是也有些难以忘怀的痛楚,长大了若即若离,说不上几句话,到了关键时刻方显真情。
两位主角的演技很好,可能在他们眼角含泪,款款相望时,真的惦念起了家中的至亲吧?
否则怎么会这么逼真?这部片子不仅感动了演员,也提醒了观众:亲情无价,在可以珍惜的时候,何必要变成想念?龙应台的《目送》写得好——“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从来没有一种爱,相聚是为了离散,除了亲人之爱。
在能回报的时候,就要尽量回报,既然他们失去了追逐的能力,我们何不转过头来拥抱他们?即使互有嫌隙,但是血缘的羁绊难以斩断,当父母的皱纹爬上脸颊,当他们风华不再,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唯一要思考的,就是竭力尽孝。
阿年为了母亲驱鬼唱歌,是一种个性对亲情的妥协。
也许长辈庸俗市侩,他们追名逐利,他们贪生怕死,他们拿你炫耀,他们封建迷信,但是这又算得了什么?
为了他们开心,暂时放下身段,低下头颅,违心地做一些傻事,听一些傻话,又有何不可?我们总是对他们的叮嘱问候不耐烦,总是对他们的愚昧无知不理解,从心里就排斥起他们,与他们划起了一条线;却忘记了,时代的局限性就是如此,而他们所做的求神拜佛转发谣言一系列可笑的事,都是他们坚贞不移的信仰,只求我们平安健康。
没带妈妈了却心愿,是阿年的遗憾;若是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吾等也。
影片结束了,大半观众还不舍得走,啜泣拭泪声不绝于耳;灯光亮起了,众人缓缓站起,自发鼓起掌声……我相信人人心中自有一杆秤,群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光这一点,它就值得一看。
(PS:粤语版的一开始没反应过来,后来就习惯了,原汁原味,挺好)
鲍起静确实是碾压式的演技,但片中其他如黄浩然 王菀之的演技也不错。
印象比较深刻的片段是,妈妈喊着有鬼,突然儿子身穿道师服,手拿桃木剑冲进来,拙劣的扮演者道士捉“鬼怪”,那一刻真的又好笑又温馨!
整个故事前半段为回忆穿插现实,后半段当儿子知道了妈妈的真实故事后,就集中在了“有限时间陪伴以及实现目前愿望”的表现了,故事还是故事,只是亲情还是那么的打动人。
催泪
本来单看片名就很无聊,电影标签又贴着喜剧,本以为又是一部乏味单调令人笑不起来的白痴喜剧,却不想,笑不起来是真的,全场是强忍着眼泪看下去。
此时,我倒宁愿它是一部没有内涵强行尬笑的喜剧电影了。
开头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通家庭,终日奔波在繁琐的共作中,无暇为孩子做一顿晚餐的父母,以及分居多年患有轻度痴呆症的老母亲。
本以为这又是一部充满家长里短,用老人的重病来考验儿女孝心,几经波折最后以母爱感化儿子儿媳的老调重弹,顶多强行再加上一行即不合情也不合理更不好笑的笑料来硬凑合出一部勉勉强强的喜剧,谁知我错的离谱。
坚强的单身母亲,辛苦劳作赚钱连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都那么的艰难那么少。
我想到了自已的妈妈,无数次的起早贪黑,无非是为了我能有一个好的未来。
那个先后寄养在外公家和姨母家的孩子就像小小的我,每一次分开都怕被抛弃,居无定所的生活导致心中深藏着惶惶不安。
看到剧中的小少年用绳子牢牢系住自已和妈妈的手用胶水粘着眼皮强撑着不睡时,我的眼泪险些流出来。
看着老母亲在养老院里扶着铁门凝望儿子远去的背影时,我也险些哭出来。
当儿子身披道袍,手拿桃木剑,假装给母亲驱鬼时我是笑中带泪。
最后母亲躺在病床上,对儿子说不去长城了,要换一个愿望,只让他背过身去时我再也忍不住泪。
可恨导演,为什么不能给命苦的母子一个完满的结局呢?
为什么一定要错过去北京的飞机?
为什么不能让他们一家人安安稳稳的共享天伦之乐后,再安然的让母亲含笑而去呢?
生命的旅程总有终点,如果不能避免,那就让我们选一辆平稳的列车,带我们驶向远方的天国吧。
讨厌这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生活已是如此苦难,为什么不能让我们在电影里享受一段轻松娱快的时光呢?
如果不能,请不要给悲情的电影强加上喜剧的标签,骗人眼泪很开心吗?
很想将所有的臭鸡蛋烂茄统统砸在剧组人员的脸上!
敢拍悲剧就不敢承认吗?
骗观众的眼泪不要脸!
怨不得电影没人看,整场电影就四个人在看,中途还走了两人。
活该你们骗人!
活该你们不赚钱!
我从来不看这种有些悲情的电影,看完了心里不好受,要好久才能恢复过来。
要不是电影介绍说的是喜剧我是一定不会看的,可恨!
不能说导演拍了一部多么牛逼的作品 画面有多牛逼 但是导演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上很用心 很真实 比如儿子画的母亲的愿望 比如母亲每次去拜观音时的字条 又比如那个久违的牵手 曾经的儿子那么粘着母亲 长大后却那么冷漠不过有些情节的处理会比较突然 比如结尾的雨 突然又晴了 我知道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 但当时看的时候会觉得很刻意 这是一个充满遗憾的故事 但也同时伴随着欢笑可能是导演不希望把片子拍的苦大仇深吧 虽然一提亲情类电影总是充斥着病魔、痛苦 与子女之间的矛盾等等 可能不会让观众看得那么舒服导演在“苦大仇深”中加入了很多轻喜剧的元素 没有很搞笑 但足已舒缓一下心情片中用了大量篇幅去描述母亲与儿子的疏远 亲情被撕开了一个口子 随着时间的流失 裂缝越来越大 好像怎么填补都在继续流逝慢慢地亲人好像路人 望着互相的背影 渐行渐远 又好似连着一条不知道还能再撑多长的线 没有弹性 然而只要你愿意 顺着线 无论多远 路途多崎岖 他们还是可以找到对方这好像就是所谓的骨肉相连吧 母亲的疑神疑鬼 迷信封建 三个愿望 把母子重新拉紧不得不提一下 鲍起静老师演的真的很好!
我不太会用言语评价一位演员的演技 但其中一幕儿子像当初母亲一般不辞而别时 母亲站在做好的一桌饭菜前 她追出去时 那一刻的眼神 就仿佛你离家时 你永远也看不到身后父母脸庞上的泪水 如果你能感受到鲍老师当时的情绪的话 应该会有心痛的感觉总体来说 在大荧幕上看一部粤语片 挺好的 看这样一部亲情片 是舒服的有部分泪点地方 如果你如钢铁般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话就不必备纸巾啦~
妈妈的爱,就像40几度的白开水,生生不息,温暖透明。
影片还原每一个普通家庭的离别,没有刻意追求煽情,却紧扣心弦,眼泪止不住地流淌。
妈妈用她的双手,拼凑起了母子间的一切,单单是这双手,也足以令人动容。
从小面对离别的孩子,在面临母亲最终的告别时,紧握母亲的手,多想可以用自己的温度再次点燃母亲的生命,但母亲却要求孩子转过身去,就像多年前,当孩子睡着后,迫于生活,无奈选择离开。
她不忍孩子面对这一切,前期她再害怕,再不安,当这一刻真的来临时,她说出内心那句欠孩子的“对不住”后,选择独自面对死亡。
人生总有遗憾,遗憾在明明可以珍惜的时候,非要把这一切拖成怀念。
影片就好像是剥洋葱,你并不觉得心很痛,但眼泪却止不住地流,直到最后,跟着男主角一同释放。
非常细腻,毫不做作,值得观赏与思考。
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我更喜欢看些“小众”影片。
今天下午,就看了一部《我的妈呀》,一部慢悠悠、细腻情深的母子大戏,赚足了在场的所有人的眼泪。
我似乎不擅长讲结构与逻辑理论,观影后只愿谈些感受。
一部小成本电影的情感力量如此之深厚,看得到李昌勇导演幕后的用心与功力。
母子亲情,是个亘古不变、又很宏观的主题,宏观到如空气般萦绕在每一个人的身边,习惯了他的萦绕,变得很少去关注、去审视它。
所以很少有电影导演去做这一类选题的影片。
可见我看完这部影片的欣喜之感。
试问每个人的内心“爱妈妈吗?
”想必得到的都是肯定回答,而这部影片的中心矛盾就在于一对母子,长达半生的误解和遗憾。
而这半生,恰恰是母亲只能陪我们一起走过的半生时光,悲剧从一开始就埋下了。
“若有时间,何必挂念”姨母的话点醒了记恨母亲多年的年仔。
误解,也就在妈妈被查出子宫癌后,时日无多的岁月中化解。
时间的残酷也许如此,又有几人真正做到常栖母亲左右呢?
往往此般影片开始处都是欢快轻松的度假调调,而后才揭晓母亲是将阿年寄留在姨母家,此部分始终以年仔的视角讲诉,在孩子眼中生怕被要强的妈妈抛弃,而无时无刻的粘在妈妈身边,甚至用绳子和妈妈的手捆绑一起。
而这些点滴温馨正是后文误解产生的根源——在一个深夜、熟睡后被妈妈抛下。
在影片的前半部,都在以插叙的结构方式讲故事,现实时光与儿时的童年时光巧妙的切换,两代人角色地位也随之互换,老年的母亲变成了依赖年仔的“小朋友”,而年仔变成了能够处置母亲晚年归宿的“大人”。
就像小时候年仔对母亲的依赖一样,老年的母亲生怕年仔将她送入老人院,每次趁年仔与老人院的医护交谈时都殴打老人院的老人,而后又佯装精神病说见到鬼来抓她。
但每次的戏谑都是为铺垫那个不得已的“抛下”——门缝中一样的摇晃紧锁的大门、一样的惶恐无助的眼神。
高潮总是在不经意间来临,一封体检报告查出母亲已经癌症晚期,知道真相的年仔泛起了原谅而遗憾的泪光。
长达半辈子的不解与怨恨似乎在生死面前土崩瓦解,生活的无奈不就如此吗?
我们没办法选择一副好牌,只能学着把手中的烂牌打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于是,一家三口完成母亲心愿的感人大戏就这么开始了。
老辈人很像任性的小朋友,她只愿接受她认为对的事情,比如她封建迷信、喜欢求神拜佛、相信世间有鬼。
而我们想要走进她心里,就只有变成她能看的懂得角色、听得懂得话语,比如驱魔道士,观世音大士……这又让我想到自己的母亲,小时候我们时长受到自己母亲的影响,变成她想要我们成为的样子,当我们明辨是非后才知道,她的话也会有愚昧和谎言,成长中的不解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成熟后的理解,半生缘的浓厚亲情正由此得来。
意料之中的结局也会降临。
万里长城的飞机怎么也坐不上……我的妈妈其实跟剧中的妈妈很像,一样要强、一样以她的方式给我们最好的、一样支持我们梦想,比如我离家几千公里的异乡漂泊。
她也曾给我打过这样的电话,说要出去旅游,要去爬长城,去海边或是来深圳,可是我却总没有时间陪她或她因为种种理由不来我的城市,不用想也知道,她舍不得花钱买机票也舍不得我给她买。
而深明种种的我只能以最快的速度努力成长,去实现她的“愿望清单”,代价一样是不能常栖于她的身边。
始终不敢想我们之间的悲剧情节点何时会到来,但真的不希望会有那一天。
若无所爱,便无所恨。
那些细碎的点滴,会融进我们的性格深处;那些要强而果断的背影也将映刻进我们的一生;那些粗糙的话语,多年后会成为我们判断是非、抵挡一切复杂事故的保护伞。
而演绎这一切的人正是世间每一对的母亲与孩子,若有时间,何必挂念。
每一个离开母亲的孩子都应该记得那句“若有时间,何必挂念”。
© 本文版权归作者关于 V . V . 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四心半
实在太煽情、实在太煽情、实在太煽情。。。片尾黄浩然一曲《每当变幻时》竟有些黎明的感觉+紧接着王菀之的《相牵》,堪称神助攻!粤语原版真心值得五星!不明白内地版为何改为《我的妈呀》,简直是白痴文盲脑壳灌满了中石油的感觉。
和《一念无明》异曲同工,联在一起看,意味更加深长。温情的结尾让人片刻间忘记了现实的残酷。
可能是国语的配音太僵硬 王菀之的演绎太尴尬 着实搔不到我的点
工整得过分,煽情得刻意,尤其引用《目送》之后总觉得像一篇标准的考场作文。但酒楼给妈妈唱歌的时候还是哭成狗。(黄浩然的演技完全被那瞩目的眉毛耽搁了,时刻想帮他卸妆。)
珍惜现在
大手牵小手,每当变幻时
鮑起靜的表演沒話說,但是影片質量實在是太一般了,老套的母愛萬歲劇情,別說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了,估計就只有放上世紀八十年代才會顯得不那麼過時。對了,王菀之,你能不能回去好好唱歌,求你別再演戲了行不行!
在北大看的点映,有小孩时不时大声说话,家长也不管,体验较差。片子中规中矩,鲍起静影后级表现,其他几位也是演技在线。不知不觉桃姐已上映五年,再看同类型的作品,眼泪不知不觉流的更多,约摸是老了。
马来西亚景色不错
啊真是人到中年看不得这个……
可以珍惜的时候,为什么要变成怀念呢?有些表演夸张了点,或许导演是为了有对比吧。有点不明白的是,老爸赌博欠这么多,妈妈能保护得这么好,男主一点都不知道,男主不相信妈妈,但成年后却没有好奇爸爸,去找过爸爸,或者问他的事?
笑也笑不出,哭也哭不出。这该是刻意混搭搞笑和煽情的尴尬。2.5
解释母亲的离开很简单,但是真的那么容易释怀吗?
差点因为个名错过一份感动
煽情用到吐,鲍起静演的不错
为了煽情而煽情,虽然克制了很多,但总感觉有些平庸。黄浩然王菀之等人和鲍姐的表演完全不在一条线上,某种程度上倒也像极了母子的差距。
电影真是是最能控制人情绪的手段啦 快要哭死了。对这种电影完全没办法客观评价
这一切,还不是因为背后有一个罪孽深重的父亲。
不知道咋说... 还花了五个编剧.... 一星给马来一星给鲍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