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哥斯拉的核能脊刺射穿东京天际线时,这具兼具神性暴虐与生物畸变的躯体,已然成为战后日本的精神造影。
特摄美学与政治惊悚的嫁接,使怪兽的每一步践踏都化作对体制的叩诊——内阁会议室里循环上演的“惊吓-鞠躬-再开会”荒诞剧,将官僚主义凝练为一种黑色幽默的病理切片。
凝固剂冻结哥斯拉的“胜利”,恰是庵野对改革者命运的精妙隐喻:矢口兰堂们推行的应急方案,不过是向溃烂的官僚机器注射麻醉剂。
自卫队徒劳的炮火、民众呆滞的面孔与美国军机的阴影,共同构成三重失效的镜像,照见一个主权残缺的现代国家如何在危机中暴露功能性坏死。
那些被反复磋商的头衔称谓、盖满公章的应急预案,最终与哥斯拉的放射热线一样,成为灼伤现实的讽刺光束——所谓改革,终究只是困在体制茧房中的应激反应,而深嵌在日本政治基因里的结构溃烂,仍在等待下一场灾变来显影。
牛啊牛啊,不喜欢就是审美能力不足。
看个B电影还能看出优越感了,厉害的。
什么垃圾政治讽刺,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上来就说,我将来要当日本总理;一个日裔女人说自己四十了就当美国总统。。。
你TM跟我搞笑呢?
精英主义也TM不是这么精英主义的吧,人人说话都装逼的不行,好像唯我独尊似的。
就这些青少年YY出来的玩意儿你说这是政治?
不过我倒是承认前面各种开会之类的剧情确实有那么写真实的讽刺在里面,不过总体看下来,觉得可夸赞的地方实在不多。
故事方面更是无聊至极,可以说是平铺直叙了,我看完毫无波澜。
一切都像是走过场,走过场的美国爹,走过场的联合国要投核弹,走过场的脱亚入欧找法国求助,走过场的冷冻计划。
无聊,无聊透顶!
7/29号日本上映,8/1号去的电影院,但是周一的下午三点几乎满场的状况让我有点吃惊。
可见得,哥斯拉对于日本民众而言,有相当的招牌特性。
2个小时的电影,如果要我先给这部电影定一个性质的话,那我会说这是一部「政治色彩」的灾难片。
而且这个「政治色彩」是「正向」的。
1、开头的官僚作风--国会没错,这里讽刺了日本老派的官僚作风,和「严谨」的责任划分制度。
或许电影里面搞笑,但是这是政治正确的。
因为现今日本的政治家有年轻化的倾向。
比如说,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的儿子,小泉进次郎,今年只有35岁,但是在前几日的议院选举中,随着现在首相安培一同出现在了电视上,两人完成了自民党的选举介绍。
再比方说,电影里面有个桥段,写道,日本市长(知事)说:「尽管上面政府什么都没做,但是我们还是要做点什么」。
给人一种雷厉风行的感觉。
而这个市长的原型很像是最近因为「政治资金问题」落马的舛添要一,其在任前在东京有很大影响力,也确实为民众做了很多好事。
新哥斯拉剧本定好的时候还是明星官员,可惜了。
日本现在的问题,不是电影里面所讽刺的「年长为尊,论辈份排大小」,而是「无人可用」。
没有出色的政治家是日本现在最大的问题。
又或者,日本现在问题,已经很难给出答案了。
2、说说特摄哥斯拉刚上岸的时候,吃了一惊,为何2016年了,日本的特摄还用模型摄影(非专业人士,非专业词汇)。
上岸以后的哥斯拉简直就是一个有着硕大的塑料眼睛的塑料玩具。
(听说是致敬第一部),而第二次上岸以后,已经改善了很多。
所以我觉得不是用什么手法的问题,而是「接受不接受」的问题。
整片中我最最最喜欢的就是哥斯拉第一次开始暴走的场景,配合神圣感十足的BGM,一瞬间就被感动的流下眼泪。
试想,如果让好莱坞来拍的话,哥斯拉会很灵活,很耀眼,很真实。
但是,在整个日本断电的时候,又如何拍出那种绝望的感觉?
或许,特摄的问题,只是日本人用了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解决了而已。
3、进入正题一。
日本的「安保法案」影片中,首相有两个作用。
一个是,「因为有人」而「暂停攻击」。
二是,「批准所以武器可以使用」。
其中定义了一个问题,到底「自卫队」的作用是什么?
作品给的答案就是,维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在当下是非常正确的一个回答。
因为反「安保法案」的很大理由就是,自卫队究竟是为国而生,还是为民而生。
别笑,这种矛盾基本就是这个影片构成的基石。
既然是为民而生,美国军队到底有没有用?
第一次攻击起效的导弹--美军。
送来哥斯拉研究资料的--美军。
联合国决议射核弹的--美军。
最后冻结哥斯拉里面提供火力支援的--美军。
美国军队有没有用?
影片定义了这个问题。
回答是,有,而且很有用。
为什么要定义这个问题?
因为美军在日本近年受到很大排挤,比方说冲绳的「反美军基地」的行动造成很大的问题。
影片中的敌人是哥斯拉,现实呢?
如果你看到影片最最后面的话,你会发现长长的列表出现了自卫队海陆空三军的名字和其所属部队。
没错,如果现实的敌人打过来了,影片里能给你用的坦克直升机飞机已经是最高配置了。
结果就是不痛不痒。
换句话说,这是在给国民提醒,不给自卫队发展空间的话,后果会是如何。
当然,和平年代发展军队本质并不是为了打仗对吧。
但不妨碍用这部「政治正确」的影片来引导国民。
4、核问题日本的核问题分为两个。
重启核电站和核武器。
一,虽然电影提到了哥斯拉是吃废弃核物质长大的(影片还说是世界各国投放的),但是没有明确反对核电站的使用,更没有让哥斯拉往核电站跑。
诚然,这也有「东日本大地震」的影响。
只不过,只字不提核电站只会更让我觉得这是一部矛盾的作品。
另外让我确认这是一部「政治正确」的电影的表现是,冻结哥斯拉后,有说核弹投放延迟了一个小时是因为「法国」压下来的。
这就有点添油加醋的味道了。
要知道法国自体80%以上是核电供应,为什么最后法国出头帮忙?
难道不值得玩味吗二,核武器。
日本肯定是很反对核武器落到自己头上的。
而这部电影里面关于核武器的,句句都值得玩味。
(1)「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纽约,他们(联合国/美国)一样会这么做」。
这句话为「核武器」投放行为正色。
也就是说,其表达的意思是核武器不是万恶,如果该用还是得用。
这个解释我们理解很容易,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就有点痛苦了。
其实这句话,套在日本自卫队上也是一样。
(2)飞机上,看不见的美国官员「日本的外交,也开始变得狡猾了」。
这句话其实说的是,日本战后几十年来的外交失败。
最后这次日本选择在核弹投放的两周内采取自己的行动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
而这个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行为,可惜是多年没有在日本国家里面看到的。
就想到那么多了,打字累。
最后说一句,石原说自己想在40岁当美国大总统何尝不是在讽刺美国政治?
刚开场的哥斯拉形象实在 太烂太假了,一点不真实,像是下水道来的奇异生物,太恶心了;感觉整部片都是很假,哥斯拉喷射那么多能量怎么就伤不到人呢,主角离哥斯拉很近怎么就没有受到牵连?
假的一比;最后的油罐车是怎么第一时间部署到哥斯拉附近的?
总之太假太假,烂片,烂的一塌糊涂。
没有2014年那部好看感,以前的哥斯拉形象也不是反派啊,这部完全就是为了消灭哥斯拉,妈的看不懂。。。。
本想当傻逼电影看着玩儿。
没想到触目惊心。
讽刺政府?
在日本人看来是吧,但在我们看来,是打脸吧。
人家那叫苛刻。
科技水平、工程水平、应急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堪称牛逼。
群众的组织性、纪律性...堪称牛逼。
政府的流程拖沓的确是一个可以嘲讽的缺点,但这种缺点换哪个政府没有?
恐怕其他政府只会更冗长和低效。
片中大多数政务人员都是能力强、理性、坚毅果断、责任心强勇于担当的工作狂。
如果日本都是这样的,恐怖,无敌于天下。
节奏明快,对话也是语速极快且干脆利落。
不一样的日语感受。
片尾的哥斯拉尾梢特写堪称造诣极高的雕塑作品。
庵野秀明称不上大师,也是有才。
对所谓星光熠熠的群演无感,单纯是冲着庵野秀明。
BGM分分钟有种使徒来袭的既视感。
精英全废,冷板凳登场,到底是把世事洞透的进步,还是流于日剧通俗逻辑,且两说。
不过在一全国上映,甚至目指世界的大片里,靠精英意志搞全人类减灭,的确不合时宜。
导演无论是出于理想主义还是实用主义,最后都让人们突破国家体制、意识形态,一团和气的打败了怪兽,世界恢复了和平……让人感到他前1个小时只是在单纯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并无任何实质意义。
精英靠不住,政府靠不住,联合国靠不住,美国更靠不住,我想不只是导演个人的意志表达。
大家都明白,大家都自觉无能为力。
常年应对台风地震,和人们面对灾难的麻木,以及面对死亡的麻木一样,大家对这个世界也麻木了。
不是这届政府不行的问题,是根子已经坏了。
组织越严密,效率越令人尴尬。
首脑得到的最新消息,可能还比不上路边手持手机的po主。
政治正确是红线,而为国捐躯则是职责所在。
男猪脚闭了下眼,牺牲的还是炮灰民众。
可是,哥斯拉又何辜?
它只是人类任意使用核能的产物,那就由着人们随意处置吧。
看着它用核镭射和火焰毁掉东京市的时候,我只感到悲壮,也觉得是咎由自取。
哥斯拉不死,哥斯拉还会回来,毁掉全人类。
当年逃避责任,不想开eva的少年终究还是长大了,还是不得已对现实进行思考并且试图给一个答案。
好看,爱看,庵野秀明拍的新奥特曼和新哥斯拉都是尽量贴近现实的科幻作品,是通过认真思考现实中发生这样的怪力乱神的情况。
流浪地球也是这样的作品,优秀科幻作品应该让人感到真实,不然只是披着科幻外衣的歌剧。
面对如此庞大的灾难,人类如何应对,政府如何组织,人民生活会有怎样的影响。
比好莱坞的哥斯拉要好看很多。
新哥斯拉里的哥斯拉就是现实日本政府面临的各种灾难的具象化,台风地震海啸核泄漏。
都是拖不得的灾难都需要迅速做出反应都是无数人民生命财产所系。
电影里面的台词说的很高,开会是繁琐,但是这是民主制度的要求。
换言之,这是民主的代价。
我不反对开会,要做大事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不形成共识不传达精神肯定不行的,打仗要开会救灾也是要开会的,开会确定战术执行其实也是节省时间。
问题是,日本要应对灾难有天然的掣肘。
他是一个二战战败国家,电影里的剧情,要使用武装对付哥斯拉时,要考虑到国际对于日本的限制。
心疼日本人民一秒,生活在一个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天灾不可知,政府难作为。
想想就确实不能不让人常怀不安,这种心情的传达我感受到了话说其实里面内阁也挺冤的,隔现实里谁能知道有哥斯拉这种巨大两栖生物存在,第一次说是海底火山被啪啪打脸,第二次说这种体型生物不可能有登陆能力又被打脸。
其实比起现实生活中不愿意承担责任明知道事实却隐藏的做法要好很多了。
大可以写的再现实再黑一点(不过这么大的生物信息又怎么瞒得住,这样写就是相对最好的方法)这电影还是给政府开脱了,政府效率低下,错失消灭哥斯拉的机会是为了人民着想,在市区里开火殃及百姓怎么办,这个剧情真的很高血压,用这种方式,就像是在说,灾难发展到这一步,我也没办法,我为是为了大家好。
怪不得大家骂你投鼠忌器。
既然这样了,那就该承担这样做的后果,而不是用这种理由来给自己开脱。
真的表演好浮夸啊,不管是决策人员面对这种事情崩溃大叫还是里面“理智”的一派,表演痕迹都有点重。
可能确实是中国人思维,越到这个时候越是应该冷静。
默认又是边缘人物拯救世界……又说哥斯拉是吃了各国排放的核废料来的,又是熟悉的“错的是全世界,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有点招笑了。
这样还要说美国好啊,太招笑了,说美国不好是在被美国压制时的话,但是一边又安排一个日本润美三代外交官展现所谓“美国人的高效率”和“只看能力不看年龄”,然后还说一口日语英语混着说,导演觉得这能体现出她很优秀?
用坦克有点没想到,站的整整齐齐打炮没用不就炸了跑步了,要火力压制火箭弹和导弹会好用很多吧。
当然痞子想拍的好看致敬福音战士当我没说。
地狱笑话,东京又被美国空军轰炸了()美国人打出的关键伤害是b2轰炸机丢出来的钻地弹。
搜了一下这个弹能穿60米的混凝土政府首脑都被端了,所以组织不起来救灾。
没事,政府完整也是这样。
这是一个日本视角的灾难电影,同类型的作品在我们这里就是流浪地球,从中可以一观区别。
几天之前,日本电影学院奖(也就是日本的奥斯卡,简称“日奥”)举行了颁奖典礼。
与美奥不同,日奥没有用闹乌龙这种自掉身价的办法赚取收视率,因为最佳影片本身就已经极具话题性了——它就是《新哥斯拉》,一部怪兽片,一部怪兽片的完全体。
事实上,上一部拿到日奥的怪兽片,已经是……其实,还从来没有过。
要知道,在日本电影学院奖历史上,连动画片都已经拿过两次最佳影片(毫无争议的影史经典《幽灵公主》和《千与千寻》),此次该片能够登顶,无疑为沉寂已久的怪兽片挣足了脸面,也给日本电影工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事实证明,《新哥斯拉》不仅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而且在哥斯拉系列甚至整个怪兽片的发展历史上都足以占据一席之地,堪称“哥斯拉的顶配”。
总结起来,《新哥斯拉》最大的特点就是史无前例的全方位焦虑和不信任,这其中既包括哥斯拉系列一直以来传承下来的“核焦虑”,也包括全新的政治性指涉,而后者甚至比前者的表现更加强烈,成为了这一部哥斯拉讨论的主要话题。
比如从影片一开始,日本政府就被描述得效率极其低下,面对突发事件,几十号人坐在一起完全没有解决办法的头绪,所能做的只是从一个房间蹿到另一个房间(讽刺日本政府在面临灾难时的无能)。
接下来,日本自卫队开始对哥斯拉进行攻击,但没想到打了半天不能伤其分毫,最终只能求助美国进行支援(对日本国防的忧虑)。
好不容易等到美国钻地弹开始发挥效力,日本政府却开始发现事情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因为美国只关心哥斯拉死没死,根本不会顾及日本民众的性命安危,于是双方又展开了新的博弈,美国也一直扮演着亦敌亦友的角色,给人感觉随时有可能把日本退下火坑(对美日盟友关系的焦虑)。
在此之中,一众政府最高层官员还被哥斯拉射出的光束扫了个死无全尸。
更惨的是,没有常任理事国地位的日本被联合国一致裁定,要对哥斯拉进行绞杀,临时政府毫无办法,只能坐以待毙,英法美中蠢蠢欲动,大战一触即发(国际关系困境)。
好在最后关头,出自民间的高手们用凝血剂冻住了哥斯拉,在无人机的帮助之下,灾难终于宣告结束。
可以看出,在整个过程中,唯一受到信任的就是日本本国的民间机构和生化技术,而从现实角度来看,这两种事物也确实是日本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的竞争力。
为了增强对本国现状的指涉,导演庵野秀明(和樋口真嗣)还特意采用了一些纪实性手法来凸显现场感和真实感,影片危机意识之强,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新哥斯拉》的焦虑指数确实史无前例,但哥斯拉系列并不是从2016年才开始焦虑的。
从1954年本多猪四郎的第一部《哥斯拉》开始,核焦虑就已经是哥斯拉系列的一大母题——因为哥斯拉就是随意丢弃核废料造成的后果(与奉俊昊的“汉江怪物”有异曲同工之处)。
只不过在超过六十年的时间里,哥斯拉系列的娱乐化和低龄化属性日益加深,焦虑逐渐被淡化,以至“神魔对战”日益成为了哥斯拉系列的固化模式。
《哥斯拉之怪兽大战争》、《哥斯拉之机械哥斯拉的反击》、《哥斯拉之怪兽王复活》、《哥斯拉之魔龙复仇》……这些从题目上看完全没什么区别的电影,实际上铺满了日本整个二十世纪下半叶电影史。
事实上,日本各大制片公司在五六十年代纷纷使出看家本领,推出了各具特色超长电影系列,比如东宝的怪兽-哥斯拉系列、大映的剑戟-座头市系列、松竹的家庭-寅次郎系列等等。
这些系列中的每部影片虽然不一定都是一个导演、一拨人马拍摄的,但情节往往数十年一个套路不变,而且还能叫好又叫座, 堪称一大值得探讨的奇观。
及至1998年,哥斯拉首次登陆好莱坞,终究被纳入了西方电影制作体系,直到2014年,哥斯拉不仅挣起了美元、欧元,还赚起了人民币。
登陆好莱坞之后的哥斯拉也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变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回归了1954年版《哥斯拉》,比如人类线索再次凸显,核反思意识重新出现;比如哥斯拉的“守护神”作用淡化,“破坏者”形象增强,变成了人类要消灭的对象。
在这种趋势下,2014版《哥斯拉》就变得十分有趣了:一方面,哥斯拉以保护者身份出现,赶跑了“宿敌”(也不知道是哥斯拉的还是人类的)穆托;另一方面,人类当然也不希望哥斯拉在陆地上折腾(虽说狂奔的民众一直是哥斯拉系列最好的配角),于是想尽办法要把哥斯拉赶走。
一来一去,哥斯拉不仅被还原成英雄,更成了“悲剧英雄”,走上了好莱坞电影一贯的“英雄之路”。
相比起来,这回东宝出品、作为正统的《新哥斯拉》出乎意料地作了一次“删繁就简”和“领异标新”,除掉了保护-破坏的内在矛盾,去掉了“神魔对战”的戏码,更专注于哥斯拉与人类的关系。
导演庵野秀明在一些访谈中还提到自己对东宝制片人“各种要求”的不满,最终在多次博弈之后,完全删去了初稿中的“人间戏剧”部分——也就是“明快的恋爱还有家庭戏友情戏”(听着都觉得可怕)。
结果表明,庵野秀明的选择是明智的,他不仅让《新哥斯拉》整个故事更加紧凑有力,找回了到哥斯拉系列的初衷,更将这一系列拉回了现实语境,借福岛核泄漏事件的“东风”把哥斯拉所代表的内涵进行扩充和完善,避免迎合东宝想象中观众的低级趣味,使之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从视觉上讲,《新哥斯拉》最大的创新之处是在同一部影片里描绘了哥斯拉的四种形态。
虽说哥斯拉初次登场时的模样确实不怎么霸气——大鱼眼略显违和,四只脚着地爬行,动起来也蠢得像提线木偶一样,但这些无疑都是对哥斯拉设定的进一步细化,而且,这种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也对人类进化史进行了隐喻,表明了人与哥斯拉、生物与自然之间的普遍联系。
至于哥斯拉为什么要上岸扰乱民生,《新哥斯拉》这部影片并没有给出解释。
不过仔细想想,这样留白的设定也并非没有道理:作为一种半人造的力量,哥斯拉本就有其未知和不可控的一面,而在今后的几百上千年里,人类需要对抗的,无非就是人类自己在有意或无意之间创造出来的那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正如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所昭示的那样——抑或可说,就是人类本身。
庵野秀明版的《哥斯拉》,比1998年和2014年的两部美国版的《哥斯拉》好得多。
本片中的这只新·哥斯拉,又名真·哥斯拉、正宗哥斯拉、EVA哥斯拉、紫光哥斯拉,是影史上体型最大的哥斯拉,也是战斗力最强的哥斯拉,不仅有超强的再生能力,还可以不断进化。
与此同时,本片刻意追求特摄感,是一部正宗的特摄片,而且在视听语言上很有新意,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超快的说话速度搭配超快的镜头切换的桥段,以及拍人物说话的镜头时肆无忌惮地运用了大量的怼脸拍的特写。
不过,从内容来看,本片其实更像是一部政治讽刺片,庵野秀明在本片中不厌其烦地反复讽刺日本政府的官僚主义作风,还通过本片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十分渴望日本政府能够迎来更多年轻的高级官员。
值得一提的是,庵野秀明是在拍《福音战士新剧场版》拍到一半的时候突然跑去拍这部电影的。
2016年的日本影坛哪部电影最火?
答案是当仁不让的《你的名字。
》,不仅攫取了超过200亿日元的本土票房,甚至连好莱坞都想将其改编为真人版电影。
200多亿日元什么概念?
这么说吧,年度票房排名第二至第四位的本土电影加起来才刚到200亿。
而这个第二名便是《新哥斯拉》,票房81亿日元,虽然距离《你的名字。
》有相当差距,但也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了。
《新哥斯拉》能有如此票房,离不开两个方面。
一是「哥斯拉」这个金字招牌,自从1954年登上荧幕以来,已然是日本文化领域的名片之一,何况最近一部东宝自产的《哥斯拉之终极战役》还是在2004年,影迷足足睽违了12载之久;二是庵野秀明和樋口真嗣两位大神担纲导演,一位是EVA之父,另一位是特摄界的头牌,这样的组合能够赋予「哥斯拉」怎样的表现,相信无论是对「哥斯拉粉」还是「庵野粉」都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事实上,之所以有这部电影,2014年美版的《哥斯拉》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眼见自己的宝贝在别人手里玩出花来,东宝坐不住了,立刻开会讨论,准备在2016年推出自己的「哥斯拉」新作。
当东宝和樋口找上门的时候,庵野正深陷在EVA新剧场版的完结篇《新世纪福音战士新剧场版:|▎》的难产之中,不过面对一辈子只有一次的挑战,庵野犹豫之后还是答应了下来,并向广大EVA迷们表达了歉意。
万幸的是,许多观众给出了「看过哥斯拉即使这辈子看不到EVA完结篇又如何」的评价,足见这部《新哥斯拉》还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庵野秀明将本片命名为「シン・ゴジラ」,其中的「シン」(Shin)在日语中有好几个对应的汉字,比如「新」、「真」、「神」。
有趣的是,用这三个字来解释倒也都合情合理。
「新」可以解释为新作;「真」可以解释为正宗,作为哥斯拉的原产国,这么说也理直气壮;而「神」则与本片的制作精神十分契合,即把哥斯拉设计为「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顶点」的方针。
不得不说,若是冲着特效、冲着奇观化场面、冲着看哥斯拉如何蹂躏日本或者拯救地球来观赏这部电影的话,那么想必会颇为失望。
因为在此片中没有炫目的特技、没有力挽狂澜的超级英雄、两小时的片长中至少有四分之三是文戏、甚至影片的招牌「哥斯拉」也设计得令人哭笑不得,尤其是在东京登陆后的第二形态,确定不是用来引大家发笑的吗?
当然,第四形态的哥斯拉依然震撼,强壮的身躯,粗大的尾巴、浑身泛着熔岩般裂痕的肌理、再加上亮紫色的高能放射线流,完全诠释出了这头「地球最强生物」的恐怖。
既然怪兽片不看怪兽,那该看什么?
庵野秀明在这部灾难片里究竟想表达什么呢?
《新哥斯拉》的海报宣传语是「现实对虚构」,用东宝制作人佐藤善宏的话说就是「电影中只有哥斯拉是幻想出来的」,言下之意别的部分都是现实。
庵野秀明希望用这么一部虚构的怪兽电影来影射当今的日本政局,并且思考日本的未来。
他在采访中曾透露,当他看到第一版剧本中存在着恋爱戏、家族戏和友情戏时,立刻向东宝放话这不是他想要的作品,如果不能按照他设想拍摄,不如直接更换导演。
为了达到现实感,制作团队做足了功课,比如准备了大量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委托防卫省、自卫队协力进行了多次的会议,落实了「假若现实中出现了哥斯拉的话,自卫队该如何应对」、「对付哥斯拉使用这样的武器是否被认可」等可行性疑问;而且为了表现好战斗场景,整个剧组还参加了富士综合火力演习并进行录像。
于是,我们看到的《新哥斯拉》没有过度渲染普通人的悲惨遭遇或者生离死别,而是直面了「日本政府应该如何应对突发灾难和未知危局」的拷问。
在影片的前半段,庵野对于日本政府的讽刺俯拾皆是。
政府高官们面对突发事件时的自以为是、犹豫不决、官僚作风和形式主义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从东京湾出现异常现象到哥斯拉首次登陆,在政府僵化繁琐的行政体系下白白耗去了两个小时的珍贵时间,给民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不仅许多高官的形象可以与现实中的人物一一对应,甚至其处置手段也似乎在揶揄当年311东日本大地震后的日本政府。
同时,熟悉日本的观众还能从中看到如今日本面临的国内外政治困境。
对内,近两年日本最热门的关键字便是「自卫权」和「修宪」。
去年本片上映前几个月,新安保法正式施行,开始了行使集体自卫权、出兵海外的时代。
有了这个新法,如果日本遭到朝鲜攻击,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跟着美军军舰实施联合反击,更重要的是可以堂而皇之地制造一个个假想敌人,为扩充军力和增加军费大开绿灯。
到了今年,对安倍来说头等大事就是「修宪」。
日本在战后所实行的《日本国宪法》是美国人制订的,剥夺了天皇作为国家最高领袖的地位与权益,同时也剥夺了日本拥有国家军队与交战的权力。
这个对日本人而言是莫大的耻辱,特别是后者,限制了日本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复兴以及成为世界大国之路。
因此,把「自卫队合法化」作为梦想的安倍才会在今年大力推动修宪,甚至在上个月不惜使用解散国会的冒险行动来为修宪增加砝码。
而对外,日本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处理好同美国的关系。
影片中,当哥斯拉在东京大肆破坏时,首先想到的求援对象便是美国,当然美国也及时出动了战机予以支援。
不过,日本在心底对美国的态度是很复杂的,一方面需要借助对方强大的实力以及「日美安保条约」来深化同盟关系,争取亚太地区的核心地位。
但另一方面又对美国人的指手划脚和横加干涉心怀不满。
这种既依赖又抵触的心理自然也反映在了电影里,当美国想动用核弹攻击哥斯拉时,日本政府最终竭力阻止了这一计划,避免了日本第三次面临核爆的危险。
那么,若是仅仅将《新哥斯拉》看作政治讽刺剧或者政治隐喻片也就太低估庵野秀明的用意了。
正如前文所述,庵野在影射现今的同时,更是在思索未来。
影片的讽刺意味在首相及其内阁班子所坐的直升机被哥斯拉的射线全灭后就戛然而止了,后半段表现的完全是年轻一辈的政府官员在对抗怪兽和国际政治角力上作出的努力。
可以说,他们的果敢、坚毅、毫无官僚习气的作风品质是庵野乃至日本民众最想看到的东西。
当然,还有永恒的「核话题」。
对日本人来说,「核」是一个无论如何也挥之不去的敏感词汇。
远的有广岛、长崎的两次核爆,近的则有福岛核电站的泄漏危机。
虽然哥斯拉在后世演变为保卫地球的怪兽王,但当年它被设计出的初衷仍然是对「核」的恐惧。
如今,尽管核武器的威胁已不再像过去那么大,可是「核能」的威胁还在,尤其是福岛事件的阴霾至今仍未散去的语境下。
如何合理利用核能?
如何有效应对核威胁?
如何在发生突发重大事件的时候作出及时反应?
我想这便是庵野将视角聚焦于政府官员和科学专家的缘由,因为只有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与智商的他们才是普通人届时能够依靠的对象。
影片的最后,被注射凝血剂的哥斯拉冻结在了东京市中心,成了一座高耸的地标,正如「核能」一样,也将与人类共存。
我们,能否控制得住自己创造的怪物?
这是庵野交给观众的终极设问。
♑
和老版《哥斯拉》颇有渊源,连造型都如出一辙。除了堪比好莱坞的视效,对日本内阁的官僚作风也有投影,以及美日间又爱又恨的微妙关系,满身核辐射的哥斯拉何尝不是日本核建设的受害者,比如福岛核电站泄露事件,而本片在学院奖上大获全胜,也算是主流文化对核污染的一个基本态度。
年度日影最佳。庵野秀明再次走在了时代前面。灾难、核辐射、脆弱的首都圈、日本内阁、国际政治等一系列元素融合的背景,不是电影,正是当下日本现状。反思性和勇气远超当下同样反映311或反核题材作品。不是特效片就不用冲着特技来看了,根本就是一部主张立场的政治片。
三体就按这样拍不失为一个好思路
这尼玛拍的是什么玩意儿?拍个怪兽娱乐片,还非得整些政治的东西,一边骂着腐败的内部陈旧官僚体制,一边显摆自己强大的工程制造力和紧张有序的应急处理机制,直接把哥斯拉当傻逼摆那了。。话说这一版的哥斯拉真是好丑,开头的哥斯拉更是五毛特效,晚饭差点没吐出来,这尼玛是巨型玩具上街过家家啊!!
影片开篇节奏明快,非常抓人。可惜往后一路下坡……
……不太懂有什么好看的,也不怎么期待金刚和他打架。
演得不差 故事太蠢。#看看人系列#
直到东京毁灭,都真的很好看了。一个镜头很震撼,哥斯拉的尾巴,像起重机吊臂一样轻轻扫过楼顶、密布的电线杆和行人的头顶。巨大未知生物的恐怖,一次次重启文明秩序,真的很像eva(不含结尾),只能说庵野秀明的趣味刚好吻合日本政府的需求。十元的角色算是败笔吧…
最后的作战部分稍微平淡了点(所以我刚刚又去看了遍EVA序的八岛作战),但整部电影的特摄味非常正宗。至于很多人说的各种隐喻,本来就是特摄片最传统的内核。圆谷英二拍特摄又不是为了卖玩具。
65/100 等了整场的哥斯拉大战怪兽的情节也没等到,果然还是我太naive了?作为一个内心阴暗的人,电影在我看来又是日本民族觉醒那一套,普及增强自卫队的重要性,甚至意淫日裔竞选美国总统来摆脱政治上受人操控的位置,我是越来越觉得哥斯拉就是大和民族了。
常规打怪片。十元的演技和英文??感觉出动了半个日影圈,果然大投资。长谷川撩起刘海超!级!帅!
视角不统一导致 热血的研发部分 和 政治博弈部分 进度不一致。问题在于男主又负责研发又负责和石原里美谈判,而决定权又不在他。史诗全视角很难写,不过这种形式从结构上就不如美版,好在特摄式视效还不错,视觉选材和剪辑基本就是EVA翻版
100分钟版本
哇,哥斯拉在哈气的时候牙齿在飘动呢。
前半段节奏巨烂,一些很肤浅的政治讽刺,但是还挺好笑的;后半段趋于正常,结果直接变打怪兽片,现代军事打怪兽真的很没劲,宅男还是回去拍一些你擅长的东西吧…(今天看到eva的剪辑突然想起,并不是宅男不能拍东西,原来动画的框架放到真人身上拍,二次元是讽刺,三次元是小儿科的真实
难看。用了一堆明星,唯一亮点是日本人对自己的政府的吐槽。这电影都可以跪舔的只能觉得人各有志了。(石原用英语发音来说日语外来语真是抓住欧美人说日语的精髓太可爱了)
好看啊!拓扑学电影,也是很好的土木工程电影和拆迁办电影(?)。最先实施的动作永远是任命、命名和出字幕卡,一种至高命令的询唤,但必须从内部破除掉被询唤者身份的重重层级(由点到点的,就像一个接一个拿起又放下的电话),将它们连贯在同一条线,甚至是同一个平面上,才能够实现集体通力协作;教授的图纸对哥斯拉的解析:点连成线,线构成面,最后对折成体;进攻方式由军方的子弹、炮弹(点状的)转为民用的高铁、电车、泵车输液管(线状的)和坍塌的大楼(块面状的)的覆盖式攻击(军方的无人机完全作为佯攻的炮灰)。三个系统的展开——高层的官员系统、哥斯拉的生物系统、城市的几何系统——由电影的系统组织在一起。“人类只能与哥斯拉共存。”
日本人民在呼唤奥特曼
管它真假,无聊至极就是了。
【5】庵野秀明对传统怪兽特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革新,用CG取代皮套同时也保留质感。以怪兽作为表象构建则践行了戈达尔的“要政治地拍电影”,在后311时期完全灾难化哥斯拉,剥离其人格目的即在于聚焦人类,政府-官员、群体-个体被剖析得淋漓尽致,摧毁的何止是城市,更是体制。最后的开放式结局无疑将文本再一次深化,不仅是怪兽类型片,也不仅是针砭时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