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兹

Frantz,爱的替身(港),双面法兰兹(台)

主演:皮埃尔·尼内,葆拉·贝尔,恩斯特·施托兹,玛丽·格鲁伯,约翰·冯·比罗,安东·范·卢克,谢丽埃勒·克莱尔,阿丽斯·德·朗克桑,阿克塞尔·旺克,赖纳·埃格,赖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语言:法语,德语年份:2016

《弗兰兹》剧照

弗兰兹 剧照 NO.1弗兰兹 剧照 NO.2弗兰兹 剧照 NO.3弗兰兹 剧照 NO.4弗兰兹 剧照 NO.5弗兰兹 剧照 NO.6弗兰兹 剧照 NO.13弗兰兹 剧照 NO.14弗兰兹 剧照 NO.15弗兰兹 剧照 NO.16弗兰兹 剧照 NO.17弗兰兹 剧照 NO.18弗兰兹 剧照 NO.19弗兰兹 剧照 NO.20

《弗兰兹》剧情介绍

弗兰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法国导演弗朗索瓦·欧容在沉寂两年后,终于带着皮埃尔·尼内、葆拉·贝尔主演的《弗兰兹》杀回影坛。影片将以一战后的法国为背景,聚焦贝尔饰演的德国女人正因未婚夫的惨死而悲痛欲绝,尼内饰演的神秘法国男子却悄然出现,默默为其未婚夫墓碑致哀、献花,两人也就此揭开一段匪夷所思的往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追逐繁星的孩子攻壳机动队恶人的道路维克多的秘密森林成人式深海杀戮游戏荒野间谍第二季魂断楼兰唐顿庄园第五季明日之屋爸爸天亮叫我后海不是海命运警察庐山恋2010仅剩一口的青春东寺街西寺巷新传乡村爱情14圣天门口首尔站锦鼠御猫之九幽血狼征迁南国医恋第一季真命天子跟鲨鱼接吻僵尸博主勇敢白鲸卡塔克萨勒姆的女巫爱马的女孩代号利剑

《弗兰兹》长篇影评

 1 ) 《弗兰兹》:影像/结构都特别有想法的一部一战反思片

特别有意思的一部一战反思电影。

这部片子影像和结构都非常精致讲究,如果要完整理解导演欧容的意图,可能需要拉片子来解读,比较费时间。

我看豆瓣上已有一些影评写得很精彩,这里就简单写几句。

《弗兰兹》借对法国与德国一战后的社会图景素描,讲述了一个赎罪与宽恕的故事。

法、德,一个战胜国、一个战败国,民族情绪都异常高涨。

这时,一个击杀了德国兵的法国兵,来到德国寻求宽恕。

他谎称自己与这名德国兵是好朋友,他们一起欣赏音乐会,看马奈的画展……他的英俊、坦诚赢得了德国兵未婚妻的芳心,他的善意谎言也带给德国兵父亲以慰藉。

但当德国兵的未婚妻下定决心去法国找他,却发现他在法国已有心爱的人。

这名和他有着共同语言的法国女孩,一直鼓励他去德国忏悔赎罪。

故事一波三折,在黑白与彩色之间切换,大部分时间黑白,少许高光的事件如拉小提琴、湖中游泳等片段作彩色处理。

战争造成骨肉分离、爱人永隔。

问题是,所爱之人是可以替代的吗?

善意的谎言可以掩盖战争的杀人事实进而被原谅吗?

交战的双方可以和解吗?

遗憾的是,一战后二十年,二战又开打了。

 2 ) 愿世界和平人民安康?

完美的影片。

说说印象深刻的点。

一是,颜色的经意而又非常自然的运用,影片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黑白片,之中间以很少的彩色镜头。

黑白镜头部分用色非常奇妙,画面感既肃穆沉郁又非常清澈明朗,彩色镜头部分非常温暖明丽,映照着女主的心境。

别出心裁地以色彩来烘托剧情,令人大开眼界会然于心。

二是,男主拜访德国和女主回访法国的剧情和细节形成了明显的镜像效应,很深刻很生活。

换位思考可以触动人性,令观众不禁反思战争和杀戮。

世界人民需要和平,反对战争。

祈愿世界和平人民安康🙏三是,非常感动影片中的那对善良温暖的老夫妇,爱屋及乌之情令人动容。

特别是老医生对着他的一桌老友直斥战争和仇恨的荒谬和残酷,大意是:我们这些父亲为敌国父亲的儿子被杀而干杯欢呼,敌国的父亲也在为自己的儿子牺牲而痛哭。

振聋发聩,一语点醒战争狂。

四是,善意的谎言是最好的善良,女主自己承担了压力,带给老夫妇以安宁和聊胜于无的些许安慰和幸福。

她的这点人性的光辉令人感动。

既已打开心扉走出去,如此善良美丽的女子必将有温暖的人陪伴着温暖的人生。

 3 ) 谁还不想好好地活着

两周前看了这个电影,本没想写什么。

但是,昨天大毛打了二毛发起了战事,又引出了我对于这部电影的观影体会。

我记得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有类似这样的话:宇宙是偶然,地球是偶然,人类是偶然。

所以,如虫子般活在地球上的你我都是偶然来到这个世界的,存在已经不易,活着本身已经美好。

谁还不想活着呢?

虫子也想完整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肆意剥夺他人他命存在的权力,强悍地终止他人他命的存续过程,天诛之。

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结束后。

年青的法国兵士弗兰兹在一次双方激战中,与一位德国同龄士兵在战壕里相遇,在谁先开枪谁就能生的情况下,弗兰兹击毙了汉斯。

当他从汉斯的衣服口袋里发现一封写给未婚妻的信时,弗兰兹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

自责让他在战后前往德国开始了自己的忏悔和赎罪之旅。

汉斯的父亲在接受了弗兰兹之后面对朋友和邻居们的指责,他说:我们消灭了敌人,我们就欢欣鼓舞;敌人打死了我们的儿子,我们就悲痛欲绝仇恨敌人。

但是,那些死去的敌军战士也是有父母的,他们也是人子。

生命是脆弱的,一场地震一场海啸能夺走多少生命。

面对大自然,人类弱小得如虫蚁,何苦你争我斗。

 4 ) 安娜

事实上对于弗兰兹的死亡,最受影响的人只有安娜,她不仅要释放使别人获得救赎的力量,还要吸收巨大的悲伤。

有几个点很触动我。

1.安娜救赎过的弗兰兹父母,阿德里安都是有相爱的伴侣继续支撑着活下去,对比了安娜用心解救他们后独自的空虚与孤独。

2.德国住在弗兰兹爸妈家对比法国住在阿德里安家,她都是那个可怜的“外人”。

3.她善良的谅解了阿德里安,隐瞒了真相,私以为大家都沉浸在弗兰兹死亡的悲伤里。

结果只有她真正背负着悲伤。

她谅解的私心里本带着对阿德里安的期待。

结果现实是只有她是这场救赎里的小丑。

愿安娜忘掉这些悲痛和一些假模假式的人,找一个爱的人好好活下去。

其实安娜并不会一直沉浸在弗兰兹的死亡里。

只要一个爱她、她爱的男人出现,一切将回归正常。

这也是普通人对爱的诉求。

 5 ) 弗兰茨

我们区域的肉身其实早已进入了ai时代,早于其他地方,甚至早于ai诞生之前。

在全民商业逻辑搞钱的洪流中,我们早已丢失了情感。

如果非得说有,那一定在视频中、在朋友圈中,在你我身处的环境身边绝难发生。

而可怜的ai出现后,它却一直苦恼于怎么怎么解决意识的产生。

这世界早已乱了套。

异地《弗兰茨》的出现,让我们恍惚着情感和艺术曾经我们也拥有过,这么美好的东西曾经所有人都信奉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怎么就不再需要了导演欧容能力强大,叙事从容,感性,对情感深信不疑。

否则,他极难产生这么多美好的作品。

一方面他所处的环境给了他足够正确的认知和艺术的交流,另外一方面,他的天赋在对的环境里得到足够成长和发展的空间。

PS:如果说这部电影有遗憾的话,结尾的“犹豫”又“小心翼翼”的处理,使得原本可以到顶的电影出现了拉胯。

极有可能,欧容搞了好几个结尾。

从而也佐证了,只有有太多的选择的时候,一定很难善终

 6 ) 安娜:战时爱人者的宿命

看完之后,不,甚至在影片开头或中段,不少人也许会惊讶:这真的是欧容的片子吗?

作为法国新浪潮导演的代表之一,欧容擅长拍各种各样的女性故事,也善于讲述关于同性或不伦的禁忌之爱,偏爱容易把握节奏的剧情或悬疑题材。

然而《弗兰兹》看上去好像欧容在有意规避过去擅长的东西,将镜头转向一个很难拍、但一旦拍好就意味隽永的主题:战争与爱情。

影片的时间设置在1919年,一战战后。

法国德国之间虽已平静,但仍残留着战火的敌意与惨痛的战争记忆。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弗兰兹》在镜头上几乎想要追求极致的复古——黑白镜头占了大部分,仅有的彩色镜头调色十分克制沉稳,颇有几分老电影修复的感觉,且出现的位置值得回味。

导演同样非常克制,镜头语言给人以干净而冷凝的印象,在塑造人物上保持了这种简洁的设计,人物情感恰到好处,某种大众的、普世的、属于所有人的共情。

风在树叶中穿梭的声音,是我热爱春天的原因。

女主角安娜是影片绝对的叙述者,《弗兰兹》讲述着她的柔情与忠诚、喜悦与绝望。

这不仅是因为影片用了双线叙述的方式,以阿德里安的战时经历与他在法国进行救赎之旅的经历,和安娜的感情线索、去德国寻找阿德里安这两条线索形成了精美的对仗。

更重要的是,安娜掌握着《弗兰兹》中最大的秘密——假借安娜死去的未婚夫弗兰兹的朋友之名拜会其父母的、带给其父母欣悦和快乐的法国小伙子阿德里安,竟是杀死弗兰兹的凶手。

本片最大的这个戏剧冲突最终在阿德里安与安娜在墓地的对话中被揭发,显示着阿德里安灵魂最后的忍耐,这里也是影片的最高潮。

尤其是在阿德里安制造谎言以换取宽恕的过程中,他逐渐了解了他作为法国士兵履行职责打死的不准备还手的弗兰兹是一个什么样的德国人。

弗兰兹喜欢小提琴,虽然只是业余选手;弗兰兹经常和未婚妻安娜说法语,法语是他们俩的“langue secret”;弗兰兹是个和平主义者,是被爱国的父亲逼着上战场的……法国人,德国人,如何区分呢?

在战场上与阿德里安相遇时,弗兰兹的枪里根本就没有子弹。

一封信是揭发这个秘密的罪魁祸首。

这是阿德里安在打死弗兰兹之后在他口袋里发现的,一封弗兰兹写给安娜的信。

亲爱的安娜:这噪音简直可怖。

你无法想象,这场战斗将是可怕的。

但不是所有人都会死,运气好的话,我能活下来。

在我胸前的口袋,我存放着你给我的干玫瑰。

这封信经由阿德里安念出,伴随着安娜的绝望和眼泪,我们终于明白了一切。

当回忆中弗兰兹的声音与这封信的内容重叠,眼泪再也抑制不住。

我们为弗兰兹的善良而哭,我们为安娜的痛苦而哭,我们也为阿德里安的无奈而哭,我们为战争和爱情长歌恸哭。

《弗兰兹》随后展现出了对仗的对比带来的艺术魅力。

阿德里安来到德国,看见了德国人的愤怒与狂热。

他们高唱着国歌,捍卫自己的荣誉、为自己逝去的儿子们哀悼。

于是,阿德里安遇到了巨大的敌意,但弗兰兹的父母和安娜是他唯一的安慰,是他意外的友谊。

他们谈论弗兰兹,他编织关于弗兰兹的谎言;他们留他吃饭,他不辞而别。

德国是个实在危险的地方,但这也证明了阿德里安赎罪的决心:必须求得弗兰兹一家的原谅。

否则,关于弗兰兹的记忆永远都是那个战壕中被自己杀死的年轻人,那个在幻想中可能会与自己逛卢浮宫、拉小提琴的年轻人。

在告知安娜之后,他结束了赎罪的过程,因为安娜说弗兰兹的父母已经知道真相。

阿德里安回法国。

影片至此,悲伤就像累积原则一样不断放大、变厚。

这里的叙述视角完全在安娜这里,她是秘密的掌握者,并且同时欺骗了弗兰兹的父母和阿德里安。

她,才是阿德里安的救赎者,同样也是弗兰兹父母的救赎者。

但她意图自杀。

安娜,弗兰兹离去的时候是你让我们走出来。

现在,该我们这样做了。

你一定要活下去。

弗兰兹的父母给予安娜极大的温柔,鼓励她去法国寻找阿德里安。

影片到这里仿佛有了一丝向上的东西牵着所有人。

但对仗的对比也在这里:安娜去了法国,受到了歧视。

法国人唱着马赛曲,充满了狂热的爱国激情。

安娜却没有收获安慰。

阿德里安家庭美满,未婚妻非常爱他,而懦弱的阿德里安最终送安娜上了火车,告诉她:再见,你要开心起来。

安娜来到了卢浮宫,再次看到了阿德里安在谎言中声称弗兰兹和他经常去欣赏的马奈的作品,这幅出现在阿德里安痛苦和内疚中的画如今赫然在安娜眼前:《自杀》。

我也喜欢这幅画,它让我想要活下去。

马奈《自杀》现藏于瑞士

 7 ) 黑白与彩色的分界是个人对自我的关怀

没有看过佛朗索瓦·欧容的其他电影,没有对比,没有影评的经验,但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这部电影就像一个很长的镜头,行云流水,从一个战后女人的视角。

她美丽、她悲切、她隐忍、她接受生活的闯入者,她走出家门跨入另一个世界。

电影开篇是穿着黑色长裙的安娜,嘴角是波兰人式的苦情下垂,仿佛忍受着巨大的悲伤而不告知。

我随着导演的叙述,慢慢地了解她的生活,她如何与未婚夫弗兰茨相爱,她会在墓地读书,最喜欢法国诗人魏尔伦。

法国人阿德里安的出现,是她看似平静生活洪水的闸口,此前她一直为失去未婚夫而悲伤,却又要作为未婚夫双亲的支撑,她勉力支撑黑白的生活,她为别人而活。

她和医生一家接纳了前来赎罪的阿德里安,在他善意的谎言里怀念弗兰茨。

安娜想象着弗兰茨在巴黎求学的生活,舞会、卢浮宫、音乐会,都是她也向往的。

导演弗郎索瓦·欧容在描述阿德里安敏感、脆弱的艺术家特质时,特别地为他的谎言作了一些加工,让人以为他们的感情绝不止于朋友。

或许这一方面是导演擅长的特色,一方面又回应安娜最喜欢的诗人魏尔伦与兰波的感情。

执着坚强的安娜把自己投射于魏尔伦的诗歌,导演也把诗人的感情投射于她。

而瘦弱又才华横溢的阿德里安,就像兰波一样,第一次,他的谎言使安娜的黑白世界富有色彩。

第二次,是山野间的散步与谈话。

第三次,则是电影的结尾。

安娜在医生夫妇的支持下远赴巴黎寻找阿德里安,一路上她看到法国的城市成为废墟,人们因她是德国人而投来愤怒与怀疑的眼光,看到荣军院残破的肢体与墓地。

小酒馆的男人们高唱马赛曲,女人们则同她与医生太太一样,表情凝重,默默承担夺取她们丈夫、父亲、兄弟的战争,毕竟荣耀归于男人,痛苦归于女人。

阿德里安在德国所遭遇的种种,安娜也感同身受,她更加能理解赎罪的不易,残垣断壁之间,人人的心都是破碎的。

但是,追寻爱情并不是赎罪与原谅这个故事里的一部分,这是一个新的故事,阿德里安并不能承受她的爱。

或许安娜自己也明白,毅然决然的找寻更像是对自己爱情的一个交代。

在阿德里安的家里,有举止优雅的母亲、有着美丽歌喉的未婚妻,都是战后女性的缩影,她们勇敢地支撑着家庭,支持着从战场回来疲惫恐惧的男人。

这一次,安娜决定为自己而活,她没有回到德国,而是在巴黎停了下来。

她一直向往去巴黎看一看,在卢浮宫马奈的《自杀》前,她的脸庞又一次明亮起来,双唇回复了血色。

马奈《自杀》一战后整个欧洲陷入深渊,战争的惨烈迫使人们开始为死难者立起纪念碑,使人们无论如何也要避免第二次战争,于是各国政府在面对法西斯时以中立、绥靖取代积极应战。

这些决策者都是男人,是医生在酒馆里道出的事实,父亲推着儿子上了战场;充当保护者与父亲角色的政府推着人民上了战场。

很多人从法德和解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导演对这一段历史,与对未来的看法,但我总觉得有些错位。

导演的镜头是私人化的,女性视角的,假想中的阿德里安与弗兰茨的交往带着同性的暧昧,安娜最爱的诗人是魏尔伦,以及重复多次的马奈的《自杀》。

个人的感受与关怀在国家至上与爱国主义面前是如此飘零,就如魏尔伦《秋歌》中的黄叶。

色彩的变幻也恰好是安娜个人蜕变的节点,医生夫妇曾说安娜支撑着他们度过丧子的悲痛,安娜也与阿德里安讨论到人不能为了自己而活。

当医生夫妇在阿德里安与安娜织成的故事中得到慰藉,转过来支持安娜寻找她的爱情,安娜这才能放心奔赴巴黎。

与阿德里安的无疾而终最后也让她意识到原来为别人而活的安娜已经死去,所以她嘴角微笑,对并排坐着的忧伤少年说:“是这幅画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

” 秋声悲鸣,犹如小提琴 在哭泣 悠长难耐的阴郁 ,刺痛了 我心脾。

沉沉闷闷 ,迷迷蒙蒙 钟声荡起 往事如烟 ,在眼前重现 我泪落如雨 。

我走了 恶风卷着我 东飘西零 飘呵,飘呵, 宛如那 枯叶飘零。

——魏尔伦《秋歌》

 8 ) 琴声如诉

我们本就习惯在虚构的色彩之中聊以慰藉,又如何问责软弱的沉默和善意的欺瞒?

电影的黑白色调很美,闪烁的发梢、肩头的树影、映入眼眸的水光,流动的明暗让人看得出神。

彩色部分确切来说既不对应回忆,亦非随机出现,似乎可以概括为失去至爱后内心压抑已久的死寂忽然重新被生活的实感浸润的时刻。

坦白真相前,阿德里安作为战后德国小镇的法国“闯入者”,给安娜和弗兰兹父母创造了一种与弗兰兹生前种种再度建立联系的契机,这契机允许他们以一种不那么悲戚的方式回看那些已无可能复现的往事,安慰他们说弗兰兹仍将被人铭记,虽死犹生。

关于爱情,电影主要基于安娜的视角叙事。

无论是臆造的巴黎回忆,还是升C小调夜曲,或是河滩上的漫步长谈,加之阿德里安身上与弗兰兹太过相似的气质和喜好,一来二去,移情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

安娜欣然接受阿德里安各种邀约,看他时的神色也愈发透着迷恋和不舍,直到真相大白,内心陷入煎熬,爱意却不改变。

她没办法让自己憎恨这个在战场上杀死未婚夫又出于忏悔之意千里迢迢来乞求原谅的年轻人。

她担起所有的重负,向弗兰兹父母和阿德里安编造着双向的谎言,甚至在书信退回后远赴法国寻找阿德里安。

一度怀疑阿德里安对安娜的感情中更多是愧疚,他的邀约和告解只是出于负罪感的抵偿,他的体贴温柔只是教养的自发表现。

当然也许他确实早已爱上安娜,但出于善良与软弱,出于坦白后未被原谅的痛苦,丝毫不敢设想安娜会保有对他的喜欢,也就选择了放弃。

于是安娜孤身一人来法国,几经辗转找到他家,以为终于为思念和爱意找到安放之所,却最终发现阿德里安已接受母亲的安排继承家产,一个月后便要和人结婚。

法国部分的几次急转真太让人揪心。

影片末尾,安娜得知这里没有自己的位置欲图离开,阿德里安抓住她双臂劝说先留下过夜明早再走,两人面庞靠近时她想要亲吻,阿德里安却仓皇避开。

也许他那个时候才突然明白,安娜来找他并不是为了述说原谅,而是出于某种孤注一掷的果敢,不顾一路上的不解和嫌隙,来向他确认爱情。

可他仍然怕了,面对家业和母亲,他只是个辩解无力、任由支配的孩子。

第二天,阿德里安与安娜临别时拥她入怀,安娜抑制不住哭泣,随后二人吻别,阿德里安叫着安娜的名字,她悲喜交集,却只说:“已经太迟了。

关于战争。

影片创设了一种近乎对称的格局,使身处德国的阿德里安和身处法国的安娜经历了类似的排斥和疏离,包括酒馆里群起激昂的国歌、公共场合的侧目和冷眼等;又经角色之口讲述了爱国情怀、胜利与死亡之间的矛盾,如弗兰兹父亲所言:我们都一样愚蠢地庆祝孩子们的死亡。

酒馆里的国歌关于重中之重的艺术。

在相识的最初,安娜和阿德里安在弗兰兹墓前,她放下花束,起身后用法语念起魏尔伦的《秋歌》:“沉沉闷闷/迷迷蒙蒙/钟声荡起/往事如烟/在眼前重现/我泪落如雨……”她说弗兰兹生前爱读魏尔伦,自己则喜欢里尔克。

里尔克也有一首《秋日》:“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

”两诗相衬,恰好呼应安娜失去弗兰兹后的生活常态。

而说到诗歌与生死,又不由想起布罗茨基。

他习惯从死亡的必然结局出发看待人生诸多际遇,认为唯有语言能与流逝的时间对抗,诗歌则是语言的最高形式。

电影中即便生死相隔,诗歌仍是感情维系的纽带,它联系着写作的人、阅读的人,牵连着无限留恋与期待。

安娜在自杀被救后回到家里,翻开新到的书,扉页上印着魏尔伦的名字。

“ 秋声悲鸣/犹如小提琴/在哭泣”,小提琴的意象在故事里同样举足轻重。

诗歌、音乐、绘画作为不可替代的线索贯穿影片始终,不仅在审美层面赏心悦目,也延展了个体故事的历史纵深。

结尾处安娜将贯穿全片的马奈《自杀》称为维系生活的力量来源,和画作本身的主题一样匪夷所思。

电影散场后,愣在位置上很久没能缓过神来:半分钟前我竟还以为她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后来又想,安娜听到了阿德里安与母亲的谈话,且大概早就觉察他的软弱温吞,因此在临别时得到爱意的回应,对她已经等同于救赎,而非跌落谷底的绝望。

阿德里安从一开始就是安娜生活的闯入者,而从结局看来,他也是将安娜从过去那种无尽怀旧的封闭生活中释放的救援者。

安娜从德国到法国,阿德里安不自知地完成了这个使命,安娜则从某种意义上杀死了过去那个沉溺于丧失、被责任压抑窒息的自我。

她用谎言慰藉弗兰兹的父母,也在这虚构背后给了自己真实的自由。

艺术是虚构,虚构亦是生活。

 9 ) 失去爱人的女人

她的第一个爱人对她的最后一句叮嘱是:“热爱生活,开开心心的。

” 她的第二个爱人与她吻别时的最后一句话是:“开心点,安娜。

”安娜是一位美丽的德国少女,走在街上,会有轻佻的男人对她吹口哨。

她会说法语,会读书,会弹钢琴,会跳舞。

安娜能够听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她说那是春天的声音。

爱人弗兰兹死后,她每天都去他的坟墓探望。

她精心浇灌着墓地上的玫瑰花,尽管那些花底下什么都没有。

她与爱人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共同回忆他们深爱的弗兰兹。

安娜有一位死心塌地的追求者,不过她既心有所属,便不曾报以青眼。

-战后的社会正在逐渐恢复秩序,尽管痛失所爱,人们生活还在继续。

有一天,弗兰兹的墓地出现了一束鲜花和一枚法国硬币,来自一位年轻的法国男人。

他叫阿德里安。

他声称自己是弗兰兹在巴黎的挚友,他们一起在音乐学院上课,去派对跳舞,在卢浮宫看油画。

他们都喜欢同一幅马奈的作品,画上有一个年轻人,头向后仰着。

-阿德里安给这个悲伤的家庭带来了慰藉。

安娜和老人喜欢听他讲述弗兰兹在巴黎的故事。

当他在家里用弗兰兹最珍视的小提琴演奏时,仿佛他们深爱的弗兰兹依然活在这个世界上。

安娜带阿德里安去弗兰兹向她求婚的地方,阿德里安在那个宁静的湖泊里游泳。

阿德里安提出和安娜一起出席舞会,他们跳舞,喝酒。

阿德里安是这个德国舞会上最受欢迎的年轻人,即使他是一个法国人。

不由自主地,安娜开始对阿德里安倾心。

-然而谎言总是很难继续。

阿德里安很快便无法承受良心的谴责,对安娜说出了事实。

原来他和弗兰兹并不相识。

阿德里安在战场上开枪杀死了弗兰兹,而弗兰兹并没有敌意,他的步枪里甚至没有一颗子弹。

本就脆弱的阿德里安深深谴责自己,他看了弗兰兹胸前口袋里写给安娜的信,知道了弗兰兹的住址,于是他来到德国寻求宽恕。

-如果你是安娜,你会怎么做?

-我们的安娜,她有着女性的敏感、体贴、责任心和毅力。

她选择了帮助阿德里安圆谎。

这一边,她向两位可怜的老人隐瞒了阿德里安“杀子仇人”的身份。

老人依然将阿德里安视作对逝去儿子思念的寄托。

另一边,出于对阿德里安的爱,她对阿德里安撒谎,已经代他向两位老人说出了战场上的真相,而他们都选择了原谅。

-阿德里安心满意足地回到了他的国家。

被双重谎言折磨的安娜来到了弗兰兹求婚的地方。

在阿德里安曾经畅游过的湖里,她想要了结自己的生命。

幸运的,抑或是不幸的是,她被救了上来。

寻死未果,生活的玩笑也不曾停止,追求者再一次求婚。

老人鼓励安娜去法国寻找她的所爱。

-这次寻找并不顺利,安娜却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

阿德里安早已搬离原来的住址,她仅凭一个名字在举目无亲的巴黎寻找他的踪迹。

从卢浮宫,交响乐团,医院,墓地,一路辗转找到阿德里安的舅妈家,才知道他已经回到郊外庄园的家。

-然而在这个家里,安娜并不受欢迎。

阿德里安的母亲敏锐地察觉到安娜对儿子的情愫,认为她是来“抢我的阿德里安”的。

家里还住着法妮,阿德里安的青梅竹马的女子,他母亲心中儿媳妇的不二人选。

阿德里安或许也是爱安娜的。

我们看到他再次见到安娜时的惊喜,邀请安娜住到家里楼上的房间时的毫不犹豫。

那间房间显然不是随便的客房,墙上挂着阿德里安最喜欢的那副马奈的画。

晚餐后,阿德里安、安娜和法妮一起表演。

法妮的歌声很美,但阿德里安只是望向安娜,笑容里有太多浓情蜜意。

但,他的懦弱战胜了他的爱意。

-于是安娜决意离开,正如阿德里安的母亲所期望的。

阿德里安的挽留并不有力。

“至少不是今晚。

睡一觉,明天我送你去火车站”,他说。

他也饱受折磨,他也曾寻死。

但他说:“我们还得为其他人而活。

”其他人是谁?

是母亲,是法妮。

法妮也痛失所爱,她可爱的弟弟也在战场上死去。

阿德里安那么喜欢这个年轻人。

这该死的战争。

最后,阿德里安终于说出他下个月就将与法妮成婚。

-临别一吻。

安娜说:“太晚了。

”太晚了,她已经永失所爱。

心有灵犀的未婚夫已经被阿德里安枪杀。

太晚了,她已无法继续与弗兰兹的父母共同生活。

毕竟她与阿德里安之间关系的谎言很难延续。

太晚了,她和阿德里安之间的爱已掺杂了太多杂质。

他们都无法抛开所谓的“其他人”。

仅仅是身份的区别,一个德国人与一个法国人,都足以让他们面临太多压力。

-安娜将要独自在巴黎生活下去,在这座弗兰兹和阿德里安都热爱的城市。

她再次来到卢浮宫看那副马奈的油画。

那副画叫作《自杀》。

画面的中央,一个年轻人手里握着一把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头向后仰着,倒在床上。

这一次,她在油画前遇到了另一个年轻人,他正在忧伤地欣赏这幅画。

“你也喜欢这幅画吗?

”他问道。

“是的,这是我活下去的勇气。

 10 ) 只有经历过真正绝望的人才会爱上那幅画吧

电影整体拍的平淡而隐忍,却又感觉暗涌横生。

气氛把握非常精准。

故事情节虽然简单,却一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

是部很棒的电影。

女主在未婚夫战死后,爱上了前来祭奠未婚夫的“朋友”,后来得知“朋友”竟是战场上杀死未婚夫的凶手。

这一段的情绪是非常复杂的,有爱有恨有愧疚有遗憾。

最终,女主还是选择原谅,毕竟在这个背影下,大家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也都在想尽办法让生活继续。

女主鼓起勇气从德国去法国寻找这段感情的归宿,几经辗转,找到他是发现他已有未婚妻。

可贵的是女主在承受过这一次次的绝望后,最终决定走出阴影,重新出发。

很棒的电影,一切发生的那么自然,那么真实,那么合情合理,很代入,很拥有更宽广的视角去看待这段历史以及历史中的人。

《弗兰兹》短评

女主葆拉·贝尔 Paula Beer的表演相当使劲,即使“第一眼的惊艳”头衔被男主拿下(多数人在此处思想跑偏[doge]),也足以撑起后半部。沉稳的黑白画面阻止不了狗血的撒漏,不过欧容有把它转化为令人信服的能力。

5分钟前
  • MaclovenZD
  • 还行

这评分怎么回事?那么老土的故事!

7分钟前
  • 欢小欢
  • 较差

人生缘聚缘散,有始有终

12分钟前
  • 圣墟
  • 还行

2.2

16分钟前
  • 较差

他一定是缺钱了

19分钟前
  • 半弦月
  • 较差

欧容的类型并不是只LGBTQ人间奇情一种,别再说这不是典型的欧容了。细腻、真挚、一波三折,这就是典型的欧容。但是过于缓慢、纵深不够、拘于某种基调,这确实不是最好的欧容。黑白到色彩的几次渲染点亮情感层次。战争与爱的老主题,本片提供了一种怀旧而慎重的解读。

20分钟前
  • 咯咯精
  • 还行

摄影美,演员棒 故事章节设计也有意思

24分钟前
  • 陈裸
  • 还行

深深的被影片打動,在影院中垂淚不止。Ozon仍是最會講故事的法國導演,且在熒幕上塑造了今年最動人的女性形象。黑白彩色對立通常被使用的非常艷俗。在這裡卻成為觸動人心的因素,而非一個技巧。非常的細膩,同時非常的克制。讓人想起我最愛Ozon的影片《沙之下》的影子。我一定要再看一遍。

25分钟前
  • xi as usual
  • 力荐

反战主题是很不错,对于战后遗孤们的内心刻画很是到位…但,这并不是我对欧容的电影的要求,仅仅只是做到这样,在我看来是明显不够的。如此平庸地去演绎如此简单的故事,整体观感是挺无趣的,虽然不至于两星,但也实在给不到更高。

28分钟前
  • 南宫非攻
  • 较差

无感,伪爱情片

32分钟前
  • kmant
  • 较差

确实看得很是乏味,尤其是后半段,绝对是在凑时间!

34分钟前
  • 月夜刺死燕尾蝶
  • 较差

评分偏高!

39分钟前
  • akili
  • 很差

ozon变无聊了

44分钟前
  • 翠西 。o 0 O
  • 还行

用爱反战在我看来就是耍流氓

46分钟前
  • 菜大卫
  • 较差

烂到无法形容。没这个能力就别拍黑白。

47分钟前
  • 海边看仙人掌
  • 很差

也许你会像我一样,直到影片结束还惊讶于导演居然没有安插任何令人大吃一惊的桥段;但回头想想这样做才最合情合理,因为电影通篇讲述的都是本就应该最简单纯粹的东西:爱情。当看着两位主人公你来我往间感情起伏与无奈,令人不禁唏嘘:这世上最色彩斑斓的也许只有回忆和谎言。

48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为什么安娜找神父忏悔结束,对Adrien的态度就从愤怒变成了移情的爱慕?前半段还以为是男同自白,没想到只是凶手

52分钟前
  • 就绪雀
  • 还行

我来到你的城市,走过你来时的路。

56分钟前
  • 私房歌
  • 还行

配樂 http://www.imdb.com/title/tt5029608/soundtrack?ref_=tt_trv_snd

59分钟前
  • Février
  • 推荐

欧容这种不老实的就得岁月打磨打磨才能拍出真正有分量的作品。但也不排除这部只是虚晃一枪

1小时前
  • Nightwing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