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Verdens verste menneske,世上最烂的人(港),世界上最烂的人(台),尤利娅生命的十二段律动,世界上最坏的人,Julie (en 12 chapitres),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

主演:雷娜特·赖因斯夫,安德斯·丹尼尔森·李,赫伯特·诺德鲁姆,汉斯·奥拉夫·布雷内,Helene Bjørneby,威达·桑登,玛丽亚·嘉西亚·狄·梅奥,Lasse Gretland,Karen Røise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法国,瑞典,丹麦语言:挪威语年份:2021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1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2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3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4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5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6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13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14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15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16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17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18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19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20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情介绍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聚焦当下的奥斯陆,围绕年轻睿智的女性朱莉展开。30岁的她仍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尽管她与事业有成的制图员阿克塞尔彼此相爱,拥有强烈的安全感,并很开心和他在一起,但她拒绝给渴望孩子的阿克塞尔生子。朱莉决意离开阿克塞尔前往艾文德,希望能够开始新的生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愿此刻永恒1:99电影行动我的秘密花园2罩中任务游侠笑传第一季吞金电影43导演对我下手了永远的托词蝶变计划叶问:终极一战月上朝颜冷宫女刺客国色芳华三岔口文科恋曲达古轰天雷凌振浪客行七人的逃脱粉彩回忆重案六组2真爱从天而降第一季白衣苍狗圣·弗朗西斯五年之约我的长颈鹿好朋友忽必烈传奇美味求婚初来乍到第六季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长篇影评

 1 ) 就没有不糟糕的人

Julie最开始学医,因厌恶解剖学,对灵魂感兴趣,于是转专业学心理学。

给男朋友拍了几张照片后,对视觉产生了兴趣,又去学摄影。

挪威福利社会,没有生存压力,家里也支持,只要自己喜欢。

又喜欢上比自己大很多的漫画家,同居。

漫画家事业上升,Julie却迷失了自己。

觉得漫画家掌控了自己,觉得自己只是人生的配角。

对漫画家的抱怨,其中一段是这样的:“你时时刻刻表现得如此强势”“我们所有的感受,你都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对事物进行系统性阐释”“有时,我只是感受而已”“你在每一个心理层面去分析事物”“就因为我的分析能力没有你强,你就认为我弱于你”漫画家深爱Julie,Julie精神上出轨,接着肉体也出轨,Julie提出分手。

漫画家很难受,也尊重Julie的自由。

Julie沉迷于“控制”新男友的肉体,当他看见漫画家在电视上侃侃而谈,她又厌倦的对男友说,难道你五十岁的时候还在咖啡馆当服务生。

男友说,你说话真伤人。

漫画家后来得了绝症,Julie和漫画家旧梦重温。

漫画家对Julie说,事情不顺利你就会绕开。

Julie又感受到人生导师理性的样子。

漫画家去世。

Julie怀了服务生男友的孩子又流产了,两人也分开。

Julie最终一个人,成了一位摄影师。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说的也许就是你我。

放着好好的日子不好好过,但自己未必觉得是好日子。

也许“过好了日子”,不过是因为“失去了自己”。

都很糟糕,就没有不糟糕的人。

快乐一点,就没有不糟糕的人。

 2 ) Comments After Rewatching

My (not unbiased) two cents on why it is titled “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 —Julie is a selfish being, so selfish that she is ready to hurt others any moment they are in the way of her searching for freedom or disprove of her belief in what’s important in life or expose the hypocrisy of her pursuits; so selfish that she is not ready to get herself hurt, even if that means she is not saying goodbye to the person she once loved. When it comes to protecting herself, she can be as cruel as it gets, even to people who are deeply in love with her and regret not making her see how wonderful she is in spite of what she did to them. She is the worst because she is helplessly drawn to authoritative figures though at the same time she hates the way they control / dominate her, making her feel unworthy. She is the worst because she cannot justify the things she did and why she did what she did. She is living on a hunch, a slave to her visceral feelings and constantly doubts her choices because of that. And to top it off, she never really understands herself (and hence she is constantly searching) while hoping others could somehow understand her.I especially like the one where Aksel and Julie were lying together in the hospital bed, and Aksel said “I’m sure I remember things about you that you’ve forgotten … and when I’m gone, all that things about you will go with me.” We always complain about how people suck and bring misery into our lives, but people are all we got. We live vicariously through people around us; and we only truly stop existing when they are gone. I don’t like the ending, but I like that she turns to photography because she finally starts to look at or try to understand other people than herself.

 3 ) 是神还是芦苇?——人类面对不确定性的困境

给本片五颗星,是因为评价一部电影不仅仅是靠当时的观看体验,还有它所能带来的讨论的丰富度。

从女性、生育等角度都有很多篇优秀的影评,但我今天想写的是关于人生的不确定性。

也许是整部电影围绕着所有人的最核心的主题,这也是我一直很喜欢的一个议题。

人们都喜欢读有明确价值观的书,看有明确价值站位的电影,试图从ta人的经验中总结归纳出一套适用于自己的万能的人生公式。

可这部电影一直在提出问题,却从来没有解决问题,甚至我看不出编剧对女主的两任男朋友的选择是否有倾向性,似乎是一部在随机漫步的电影。

有一个评论说"电影在神性和无聊之间反复横跳” 面对不确定性,这好像就是人类面临的困境。

即使明知是一定会后悔的选择,有些人还是会走向这条道路。

然后有大概率在之后某个时刻感受到后悔,因为这个社会看似给你无数的选择,但脚下走着的只有这一条路。

但是选择的瞬间总带有一种神性,这是人类的自由选择,在趋利避害的大前提下,我用自由的意志去做出了一个违反生物界本能的选择。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只是进行了一次普普通通的类似抛色子似的随机选择,我看似自由的选择其实也只不过是被命运的某一个瞬间击中,被动地做出了随机选择。

辅佐这一观点的是片里女主和漫画家男朋友的一段关于是否要孩子的对话,女主表明她也喜欢孩子只不过不能是现在,漫画家说“你到底在等什么?

”女主说她不知道,她说漫画家总是希望她能够用言语明确描述和分析她自己一切的模糊的感受,然后归因到某件事上。

也许这也是为什么男漫画家喜欢弗洛伊德的学说,似乎所有之后的人生问题都可以归因到原生家庭,归因到和父母的关系,这样子我们人生的难题又减少了不少。

可是我们知道,即使给自己的困境找到了原因,但我们作为人类面临的困境并不会因此减少一分。

说回女主在等待什么,说回人类面对不确定性的选择到底是人类作为独一无二的生物的自由意志的体现还是作为一根芦苇一样脆弱的生物的被动的随机选择呢?

在我看来,我们等待的也许是命运的某一个看似充满神性的时刻给了我们做出随机选择的勇气。

然而衰老和死亡是人之终点,女主吃了蘑菇后看到的是自己衰老下垂的身体,和剧本里前男友最终得了癌症的安排,都在让我们不得不直视自己的每一个选择,人生里除了出生以外唯一可以确定的事情,就是衰老和死亡。

“在我们单行线的人生里,我们到底拥有多大程度的自由?

 4 ) 好像不太客观了?

1. 对女主的代入感好强,又难掩厌恶。

(近亲憎恶?

🥹)“最糟糕”始终是一个自我评价,或说是一个假意的批评,几无歉意的抱歉。

那么糟糕那么错,但只有这一种可能的活法,不会重来不会改。

回忆全片,生出一种宿命感。

没有对错无谓遗憾,换句话说:即便知道后果甚至结局。

2. 对于女主尤利娅,我认为在某个角度上她是不幸的:太过疏离,无论是对生活对家人爱人还是对自己。

她似乎从没真的爱过谁,这也是我总是隐隐为漫画家Aksel感到不平的原因(Aksel竟然是挪威722的反社会男主,在我的好感点上放烟花么这是??

😍);甚至我有些感觉不到她对自己的爱,虽然她从未违逆过自主意愿,一生坚持从心不动摇,但,对自我的纵容是溺爱,与自爱是有区别的。

这个角度来说,确实是糟糕的,她…并不认识她自己,更像是潜意识的傀儡。

(至于Aksel的评价,太主观啦不足为训!

_

 5 ) 糟糕,我喜欢软绵绵

关键词:反套路反传统、反后现代女权、女性成长与自我认知、2021戛纳影后

看腻了Feminism电影的人们有福啦!

2021挪威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集合了对于后现代女权主义的嘲弄与女性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刻画。

同时用极其轻松、浪漫且充满魔力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爱情喜剧套路的桎梏。

电影在豆瓣目前已经有近四万人看过,评分7.9,有人说是颁奖季里最精彩的电影之一。

尤其这部刻画女性心理如此细致的影片,导演却是个男性!

导演尤沃金·提尔是挪威人,本片是他的第五部长片,也是“奥斯陆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获得2022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国际影片提名。

女主角雷娜特·赖因斯夫凭借此片荣获2021年戛纳金棕榈影后,而这是她第一部作为主演的电影,演技可以说是浑然天成。

故事讲述了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从小到大一路学霸考场开挂的做题家朱莉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走出象牙塔,拥抱真实的生活。

她在派对上与大自己15岁的漫画家阿克塞尔邂逅,并开始了一段忘年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意识到两人的相处并不同频。

于是暗中偷偷地开始与一位陌生人展开了约会……(剧透分割线)质疑那么问题来了,学霸朱莉为什么要放弃一帆风顺的学业和安逸的人生,执意去探索更多选择呢?

索尔仁尼琴曾说:“学习增加不了智慧……懂得生命、内心和正确的生活方式,这和学习没关系。

”影片中她卸下智能手机的电话卡,换成诺基亚的行为其实是暗示了她主动拒绝主流信息对于我们所有人形成自己独有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时的引导意图。

纵观全片,我们能看到朱莉既是热情而奔放的,同时也会主动进行深邃的哲思;既具有极其感性的一面,但也在坚持践行自身的独特时受到情感的左右而临阵脱逃。

这种反差与多面使得角色更加鲜活,而且使很多观众对她更有认同感。

因为通常情况下这更接近现实——社会文化中所存在的不合理,总是会与我们的愿望产生冲突。

从中国社会的“精英教育”便可看出主流对于个人的期望和要求总是高于我们对自身的许诺。

这是生活中一种如影随形的荒谬:对于人生,社会要求我们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和理想、方向明确,拥有自己的事业;爱情也是如此,即使我们清楚真正的爱情就是两个人给予对方充分的自由,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地度过一生。

但却免不了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而给对方(或对方给自己)做出并非发自我们内心的要求。

例如:希望我们双方都能从对方身上学到一些什么……

那么如果自我认知告诉我们真正想要的之后,我们会正视内心的声音吗?

这便产生了一个悖论,也就是这篇推文想要质疑的:朱莉说她喜欢“软绵绵的鸡巴”或许并非发自内心,她真正喜欢的其实是从疲软到坚挺的那个过程,这才是她对于爱情的期望。

是希望自己能够点燃对方的生命火焰。

就像她也急于找寻她自己生命的引线。

而令人欣慰的是:电影既灵活展现了朱莉希望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找到生命激情的一次次尝试,包括像不断更换男友、忘年恋、主动尝试致幻菇等挑战传统的行为与边缘体验,又没有否认传统以及主流社会偏向于功利主义的教育对于自我认知的形塑作用。

生命通过分析社会文化因素,我们了解了隐藏在朱莉内心深处的真正诉求。

而单纯的想法与行动实践截然不同,我们通常会遇到许多阻碍。

那么当她感受到了与漫画家阿克塞尔的貌合神离之后,她又是以何种姿态面对内心的孤独与困境,并且再次做出转变的呢?(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对于展现平凡日常生活里那些永恒瞬间的处理手法极其独特。

)先来几句萨特的格言: “存在先于本质”亦即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永远保有选择的自由。

放在电影中便是支撑朱莉做出违背社会传统期望,不断做出选择与改变的理论依据。

因为这些“本质”都是在人“存在”的前提下进行附加的。

是人通过后天的行为、选择逐渐被规范而形成的。

朱莉做出反抗并打破了它们对自己的限制。

“他人即是地狱”人生而拥有选择的自由。

但阻力在于:你的选择将会影响到他人的自由。

比如朱莉不想要结婚生子,间接地要求自己的配偶和她一样接受丁克。

同时你也必须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

朱莉游走在不确定之间,当她回首往昔时却已然错过与漫画家相伴的最后时光。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来,这部欧洲少见的大女主电影实质上想要刻画的是现代女性自我认知的成长过程:从人的“存在”向“本质”迈进的那段珍贵岁月。

而其中那些复杂的心理变化以及挣扎取舍的痛苦、命运的捉弄与残酷原本应该是沉重的话题,却被导演用他独有的、十分可贵的幽默且“轻灵”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比如那一节“时间暂停”的华彩乐段,正是朱莉真诚地追随内心的体现。

她以她特有的轻松态度与不被限制的、对于“可能性”的由衷向往,对抗着由于自身无法达到传统对人的规训与期望而带来的失落与悲伤。

昂扬着的生命热情在这片远离世俗目光与社会要求的灰色地带肆意挥洒。

在这里,我更愿意相信这部电影没有任何的说教——“请把浪漫还给浪漫”。

朱莉就像得到了导演给予的名为“自由”的魔杖,对着整个奥斯陆施以强大的魔法,将时间定格,穿越茫茫人海,飞奔向你所在的地方,亲吻你:“我把目标还给目标,让相爱的相爱,今夜我的激情只属于我自己。

一切都给我停下!

今夜我只有黄昏的奥斯陆和你。

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原作为海子《日记》)死亡最后,漫画家的绝症事实上是出于戏剧性的需求。

如果想要让这个故事迎来结局,使女主更加重要的一次觉醒和转变。

则非这样做不可:必须有一件足以震撼她心灵的事情,使她迅速结束懵懂的不确定状态,走向成熟。

虽然她回避了所有人对她提出的“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你想要什么”这类问题。

但显然有一个问题无法逃避:你总有一天会死。

所以提升自我认知的关键在于意识到这个永恒的哲学问题的重要性:你将如何面对死亡?又将如何给自己必然经历的这一生一个交代?我想起片中的最后一组镜头:多年后,成为了一名电影剧照师的朱莉在窗边看着原本要和她一起丁克的咖啡师抱着小孩接走妻子。

她露出了微笑,平静地回到苹果电脑前继续修照片。

背后是一副漫画家生前最出名的《鲍勃猫》的草图……

漫画家生前罹患癌症,他面对着步步紧逼的死亡和那些后现代女性主义杠精们的双重围堵,却依然毫不露怯奋力反驳,坚持着自己创作漫画的初心以及对于艺术的真诚。

经过这场成人礼,她可能明白了一些什么吧。

骚话行文至此,我想真诚地问在这样快节奏与信息碎片化时代下,还能坚持看到这里的读者一句:你找到自己生命的本质了吗?

如果没有,那你遇上属于自己的爱情了吗?

又或是像作者我一样,既找到了爱情又一起携手向着生命的本质出发了呢?

文:万年公众号:抛开书本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书本影迷群

 6 ) 时空视角:奥斯陆的十六年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是提尔导演“奥斯陆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我是从第二部《奥斯陆,八月三十一日》开始看的,因为很喜欢又去看了前作《重奏》并盼星星盼月亮整整一年盼来了这部终章。

昨天看完电影后又去看了导演的一段访谈,导演说自己花了很长时间走过奥斯陆的街道,观察这座城市。

许多人会问,那么这座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

你又在做什么分析?

提尔导演说作为电影导演,他只是负责呈现,观众可以自己感受这座城市十多年间发生了何种变化。

在看《奥斯陆,八月三十一日》时我就十分倾心于电影对奥斯陆城市景色的描绘,开头的许多模糊的自述既有对奥斯陆的城市记忆,又有仿佛是熟悉的人对男主的回忆。

最后是菲利普大厦的轰然倒塌。

导演在访谈中也特别提及了《奥斯陆,八月三十一日》开篇的这个镜头,这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段镜头。

Anders从静谧的乡村Rehab回归城市,穿过黑暗的隧道眼前突然一片开阔,是一个在建设中的城市,耳畔响起a-ha的《I've been losing you》。

可以想象Anders在Rehab待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在他离开的日子里不仅是亲友发生了变化,这座城市也在改变它的模样。

而这片正在施工的建筑群就是Eivind提及的奥斯陆条形码计划。

我也是在他提及这个词儿之后才了解到这片建筑的故事。

根据网上的资料,奥斯陆条形码计划是2003年开始的,峡湾城重建项目Bjørvika的一部分,因为其建筑群的形状被称为“条形码”。

项目最初的目标是在保证城市空间的灵活性、建筑的多样性的基础上,在奥斯陆市中心滨水区,塑造一个有良好步行环境的片区。

项目地块是处于火车轨道和峡湾之间的狭长区域,总体规划时,提出了一系列的建筑建造控制原则,包括重要建筑物的高度、宽度控制、建筑物之间的最小间距等,以避免在滨水区域形成一堵大墙,阻碍北侧城区与水岸的联系,并且缓解城市发展压力,不减少现有的绿地空间。

建筑体量控制方面,首先是将片区划分成较窄的条形地块,由于形状相似,被称作“条形码”。

另外,提出建筑物之间至少要留出12m间距的控制要求。

作者:Visible_City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5452822 出处:bilibili

Eivind与Julie不对等的秘密交换

电影中的时间静止片段,我想主要是服务于提尔导演展示奥斯陆街道的愿望。

因此Eivind被安排在条形码大楼里端咖啡,而Julie跑过大半个城市去找他。

一路上的风景就是奥斯陆十五年的变迁。

条形码建筑群的近景历经10余年,条形码区域基本建成完成,这是一次重塑城市景观的绝佳尝试,在保证充足公共空间的前提下进行城市功能和空间的更新,并且赢得了多个国际奖项。

但是,这个项目也是奥斯陆有史以来最具争议的项目之一。

不同的社会群体,包括专业人士和市民,都对建筑群的高度和设计提出过广泛批评。

反对的人们认为,这个建筑群成为了峡湾与其他城市空间的屏障,破坏了奥斯陆原本低密度开放的城市景观特征。

2007年,反对建造高层建筑人士组织的情愿活动中,收到超过3000个签名。

根据同年12月的一项调查显示,奥斯陆71%的人口反对该项目。

另外,许多专业人士认为,这个项目的设计“几乎没有关于奥斯陆的文化和历史痕迹”。

项目建筑师声称的“为特定环境做出相应设计”在项目中很难体现,也并无迹象表明建筑师实际上在他们的工作中融合当地的社会背景及文化特质,最终的设计中也没有能够反映社会环境的建筑,条形码街区只是一个特定人群使用的商业办公区。

尽管遭到众多非议,项目建成后不仅成为该地区重要的商业办公片区,也变成了众多旅游者的目的地。

在2016年威尼斯双年展,完整的条形码项目和其中五栋建筑被展出,知名度大幅提升。

从那以后,条形码项目已从一个争议不断的城市片区变成了奥斯陆的象征。

作者:Visible_City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5452822 出处:bilibili我很喜欢提尔导演在作品中融入的理念,场所与记忆的关系。

那些生活过的地方本身就带着无法复现的记忆。

本片结尾Askel带Julie去看自己儿时居住的公寓,那几块红黄蓝的彩色玻璃镜头勾起了我无比伤感的心情。

我能想象出童年的Askel透过这几块玻璃观察着窗外的世界,又在成年后把这些色彩画进自己的作品。

我能想起自己童年时也曾看过的某块玻璃。

Askel说这些颜色是他画漫画时的重要参考

Askel家里的挂画,正是红黄蓝玻璃的颜色。

今天发现开篇就是四色玻璃的颜色导演也有提到两位记录纽约的导演,Spike Lee和Martin Scorsese,我以后也会专门找来他们的作品看看。

我喜欢看那些主角无所事事行走于城市街头的电影,让镜头把鲜活的彼时彼地捕捉下来。

也许只需要十年,那些曾被记录过的地方就会消逝,曾在那里生活过的人的回忆又该如何寄托?

提尔导演做了我一直想做的事,从2006年的《重奏》到2021年的《世界上最糟糕的人》,Anders从新出道的年轻作家变成了四十多岁沧桑的漫画家,条形码计划也已告成,奥斯陆这座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切都留给观众自己观察。

我的家乡在我成长起来的这些年城市景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我留有记忆的场所都已经消失。

有时候会有点遗憾,要是能在它们消失之前也记录下来一部分就好了。

中国这么些年飞快的城市化进程下,其实很适合拍这样的系列电影,记录城市里的人的故事。

最后,提尔导演貌似很喜欢的这个广场在这部里没出现,我还有点小失落。

不过也许有其他的什么场景贯穿了这三部电影,只是我没发现吧。

《重奏》中两人共同喜爱的作者史达尔家附近

《奥斯陆,八月三十一日》中的回音场提尔导演确实很擅长拍人的意识和记忆与时空微妙的互动,三部里都能感受到这种奇妙的跳跃。

很感谢他用镜头让我喜欢上一座城市,希望未来我有机会去奥斯陆把这些地方都走一遍。

 7 ) 被爱包围的朱莉的青春

看了《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你会发现,在挪威,即便是“最糟糕”的人生也不过如此,朱莉的经历是一个普通北欧女孩的经历,她的所思所想,对待世界的态度,对人生的探索,其实是世界上每个年轻人必经的,但阴差阳错,不同时空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青春,以前大家总是笼统的说北欧人民多幸福,是天堂,天堂长什么样呢?

天堂并不是只有天使,头上顶着光圈儿飞来飞去,吃风屙烟,天堂是非常具体的,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一样:你读大学吗?

读什么专业?

喜欢这专业吗?

毕业后干什么维生?

好找工作吗?

你男朋友怎么样,你们同居了吗?

你们吵架吗?

男朋友逼你要孩子吗?

你的家人对你怎么样?

男方的家人怎么样呢?

爱情的感觉会消逝吗?

你会寻找新的爱情还是像亲人一样凑合着过后半生。

这部电影就是在讲这个,它让我想起《一一》,想起那些具体而微反映人类精神困境的电影。

《一一》应该是杨德昌拍的相对明亮的电影了,和其它几部相比这部有种佛教的彻悟和对轮回与修炼看开了的镇定感,但它仍是沉重的,沉重的敲击你的心灵。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也是一部剧情长片,反映了特定时空(时间就是今天我们的时代,空间就是挪威奥斯陆)里人类永恒的困境。

但它是如此轻灵,不是举重若轻,而是根本没什么重,是的,人生有什么沉重的呢?

只要你忠于自己内心,又碰巧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人间,有什么是沉重呢?

你所有的烦恼起始于你躁动不安跃跃欲试的青春终结于你过尽千帆,阅遍千山后内心的平静。

朱莉的青春令我羡慕不已,我们来看看她这十年里都经历了什么。

首先因为她聪明,资优,觉得不读医科浪费了,就考了大学的医科,读了一年发现自己完全不喜欢解剖人类身体而喜欢解析人类的精神,于是转去读了心理学,心理学课堂上她觉得这些理论过于装神弄鬼,也不喜欢。

因为当时男友喜欢拍照于是她去学摄影了,这样稀里糊涂的大学毕业,不知道自己干啥,就先在书店做个兼职吧--在挪威,书店做兼职是可以体面的养活自己的。

这时的她已经谈了好几个男友,什么样的都有,偶然的机会她解释了阿克塞--一个功成名就的漫画家,他的笑容温暖明亮,个性沉稳,他的连载漫画鲍勃猫已经在业界地位稳固。

朱莉被她的成熟吸引,阿克塞也深爱朱莉让她搬来同住。

她们正式在一起了,阿克塞的确是非常成熟的男人,对朱莉照顾有加,带她去和自己家人(兄长一家)聚会,也去见了朱莉的家人,并积极帮她和自己的父亲和解--朱莉的父亲早早抛下她和妈妈去另组家庭了,这也许就是朱莉人生中最大的坎了。

后来朱莉继续成长,尝试写作,并在阿克塞鼓励下在知名杂志发表了第一篇散文:《Oral sex in the age of Metoo》,她们一动一静,关系甜蜜温馨。

这一大段拍的非常好,就是那种每个人都感到自如舒适的男女关系,阿克塞带着耳机专心的画画,朱莉写作,她偶尔会调皮的去打扰阿克塞,突然在他面前掀起T恤露出她挺拔活跃的青春的胸部,她们抱在一起滚作一团。

她们有过争吵,例如阿克塞带她去和自己兄长一家度假,看得出阿克塞喜欢孩子,她们讨论了这件事,朱莉表示不想要孩子,阿克塞没有坚持,她们的争吵没有过夜,第二天就甜蜜如初了。

后来她们多次争吵都是如此,哪怕是分手那次,震惊在原地的阿克塞说,我太难过了,想下去走走,就下楼了。

后来朱莉非常偶然的结识了一个面包师,她和他在一起感到轻松愉悦,回到了童年,和阿克塞在一起时她过着智识的生活,思考人生,思考哲学。

和面包师一起她感到轻松愉悦,她们每天做爱,嬉闹,像两个成年的小孩。

她继续在书店兼职,继续写东西,一次偶然在书店碰见阿克塞的哥哥,他告诉她阿克塞得了胰腺癌,时日无多。

她很伤心阿克塞没有告诉她,她去医院看她,阿克塞瘦弱不堪,但笑容仍然明亮温暖,他对死亡看得很开,并对她说他一直爱着她。

她回到面包师情人身边,彼此都对对方产生了不满,面包师不满她的不靠谱(下楼买个菜都能溜进酒吧喝半天)她对面包师说了句:你三十多岁了还在天天给别人端咖啡有什么前途?

面包师非常震惊,但也只是说了句:that hurts (你这么说太伤人了)。

她们分手了,她去了阿克塞的葬礼,许多年过去了,最后一幕,三十多岁的朱莉成为一个片场摄影师,完成一天的拍摄,回到自己的小公寓坐在电脑前认真的修图,回来的路上她远远望见面包师已经结了婚有了孩子,幸福的一家三口,而她,是平静充实幸福的一个人。

在我看来,这就是完美的青春了,对专业的困惑,职业的困惑,情感的困惑,都没有绊倒你而是令你成长,找到内心的平静。

你也会疼,但你对这疼痛并不绝望,因为你知道这是成长的痛。

朱莉先是找了个智识上可以做自己导师的男友阿克塞,他有艺术和哲学的修养,尽管阿克塞已经非常谦恭充满爱心,但偶尔这智识的不对等也令她感到压力,她和面包师在一起时是不想任何哲学的,玩一些互相看对方小便这种低级充满童趣的游戏,虽然面包师没多少智识,但他有麻烟儿啊,朱莉开心的吸大了,幻觉中望见自己内心压抑的情感,其实是对父亲的不满,担心自己变老,担心自己会怀孕生孩子。

朱莉经历了智识的洗礼,麻烟儿的冲击,以及前男友的葬礼,走向成熟,走向平静,也许她会找到合适的人结婚生子,也许不会,但她的人生都是自己的并且自己真的能把握住了,这就是青春的全部意义。

这部电影拍的很美,首先因为奥斯陆很美,朱莉行走,奔跑在这座小城,眼睛永远是闪亮的,即便是困惑时也闪闪发亮。

她不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也不是最幸运的人,她只是碰巧是个普通人。

我用《被爱包围的朱莉的青春》是因为看这部电影令我想到《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地狱天堂,迥然不同,言及于此,不多写了。

 8 ) 当你发现原来别人才是主角

1

重奏 (2006)7.72006 / 挪威 / 剧情 / 约阿希姆·提尔 / 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伊斯潘·克劳曼-豪纳本片男主(之一)安德斯·丹尼尔森·李(1979)成年后的处女作,出场于本片导演约阿希姆·提尔的处女作,15年前的《重奏》。

奥斯陆,8月31日 (2011)7.62011 / 挪威 丹麦 瑞典 / 剧情 / 约阿希姆·提尔 / 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玛琳·克雷平而女主雷娜特·赖因斯夫(1987)演出的处女作同样是在约阿希姆·提尔的电影中,他的第二部影片,10年前的《奥斯陆,8月31日》——它也是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最后的年度十佳之一,安德斯同样是影片的主演;而这次,雷娜特则借《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赢得了第74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

所以,这次的《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从选角的迹象上推测,约阿希姆·提尔是有点回归原初的意思的,同样的浪漫,写实,甚至接近轻喜剧的质感——到《奥斯陆,8月31日》其实就已经过于强调写实了。

这次《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豆瓣评分比《重奏》还高了0.1分,在imdb甚至爬上了8分档。

总得来说,约阿希姆·提尔可以说是新世纪豆瓣7分档文艺片中最有个人叙事质感的导演之一了,非常值得关注。

2

猛于炮火 (2015)7.22015 / 挪威 法国 丹麦 美国 / 剧情 / 约阿希姆·提尔 / 加布里埃尔·伯恩 伊莎贝尔·于佩尔《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是约阿希姆·提尔的第五部影片,中间他还拍了部英语片《猛于炮火》,无甚反响,然后一部恐怖片——估且这么说,或者说心理惊悚——《西尔玛》。

期间一直共同合作编剧的埃斯基尔·沃格特——《重奏》中相互竞争的写书二人组大概有他们自身的一点影子——他自己也开始拍片了,先是《盲视》,然后同样也是今年推出的第二部导演作品,《无辜者》。

盲视 (2014)7.42014 / 挪威 / 剧情 / 埃斯基尔·沃格特 / 艾伦·多丽特·彼得森 亨瑞克·拉斐尔森

静止的一人世界里的日剧跑

转场的剪辑匹配(我做了个倒镜gif,在最后)《重奏》可以让人感觉到一点今 敏的质感,而《盲视》就更甚了;《世界上最糟糕的人》53分钟至58分钟的这段视觉化的(分手决心)心理活动就非常今 敏。

西尔玛 (2017)6.72017 / 挪威 法国 丹麦 瑞典 / 剧情 爱情 科幻 悬疑 惊悚 恐怖 奇幻 / 约阿希姆·提尔 / 艾丽·哈尔博 卡雅·威尔金斯

无辜者 (2021)6.92021 / 挪威 瑞典 丹麦 英国 法国 芬兰 / 惊悚 恐怖 / 埃斯基尔·沃格特 / 雷克·蕾诺拉·弗洛特姆 阿尔瓦·布林斯莫·拉姆斯塔德《无辜者》的定调则与《西尔玛》类似,所以我认为它们其实是一个框架内或延续的类似现代文明社会恐惧主题的两生花,而且,不得不说,《无辜者》拍的比《西尔玛》要好。

3

雷娜特在片中饰演的角色,在选专业确定人生事业的时候,从医生到心理咨询师再到摄影师,年轻,游移不定,但又决绝,与此同时,男朋友也换得更劳勤,觉得自己该稳定下来了,好像也稳定下来了,但似乎仍然没到达对的点。

在电影世界里,最糟糕的人可能是其中的配角。

虽然奥斯卡给配角也设了最佳。

当最后雷娜特透过玻璃落地窗看到前男友一家三口和乐融融的时候,她肯定忽然意识到了,在她认定自己才是主角的他人的人生中,其实她自己才是配角。

原本在橱窗外的,现在变到了橱窗内。

雷娜特最后仿佛是一无所有,但她似乎又得到了她最初的预期,不是物质上的,而是心灵上的什么重要东西,也甭管它是什么。

当你失去所有窗口的时候,那东西就出现了。

当你发现原来别人都是主角的时候,其实你才是那个配角……也只有在这个顿悟的大文本中,你才最终升格为主角。

 9 ) 成为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反而让她如释重负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如果你被贴上了这样的标签,是会如释重负还是如坐针毡?

近来有一部讲述《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电影,戳中了许多影迷的软肋。

这部获得戛纳、奥斯卡多项提名的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特却又触及四方的女性成长图景:女主朱莉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不断自我觉察、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现代女性。

但在30岁的年纪,她仍然身处一种庞大的迷茫之中。

影片的序曲,学生时代的女主会把手机锁起来,这个时代太多的信息涌入,有时候她不得不把这些声音切断。

短短几分钟,让我们看到了她经过自己的选择、尝试,学习医学、成为摄影师等跨度极大的学业和职业路径。

遇见不同的伴侣,但都未等来结果。

影片结束你理解了她对自己的定义——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30岁的朱莉,在她的生活里遭逢了种种“可能”,遇到了爱、遇到了性、甚至遇到了相知和了解,最终仍旧孑然一身地生活。

当然这个时代的女性早已知道,孤独并非是一种损毁。

但它所对焦的那些问题仍然是我们共通的困境。

我们究竟是谁?

我们到底要过什么样的人生?

平庸的大多数,如何去一砖一瓦地搭建自己的个体生活?

如同影片所提示的,我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但除了我自己,谁也没有资格这样告诉我。

撰文|走走小姐01自由的尺度看完《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那个下午,我觉得度过了一段绵长温柔的午后。

娓娓道来的生活际遇,仿佛是一场没有路标的奔跑。

看似四处皆为道路,但却不知目的。

同时,也堵死了许多失败后的虚妄借口。

不能让长大成人后的我们说,假如我当时……就好了。

别说没有假如,就算像女主一样试过了种种“假如”,也仍难得到一个确切的圆满。

女主拥有做选择的机会、去实践的成本,遇见了一个恋人后还有恋人。

她把我们曾想过的尝试都活了一遍,但这不是一个鸡汤励志故事,她最终并未功成名就地成为一个“人物”。

影片结束,我像是在看另一个维度的自我裸奔。

觉得喉咙发紧,张了张口既说不出话也流不出泪。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这不就是在说我们每一个充满期待却又无力回天的人生吗?

英国作家朱莉娅·塞缪尔在《生活即变化》中写到:尽管我们想速战速决,但情感与外部事件的同步需要时间,我们无法强迫自己的感情跟搬家货车,或是新工作、新角色、新身份一样齐头并进。

从小到大,我们以为生活是向上的旅程,是通往更美好境地的阶梯,每一阶都更上一层。

然而现实远比想象更不确定,它有起有落,唯一确定的就是变化。

而我们似乎唯一能做到的即是:接受在这个世界动态地生活。

这也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它没有完美的大结局,就是在讲述真实的成长,探讨了女性的恐惧、焦虑、悲剧、爱欲和生活本质的流动。

朱莉和前任分手时说“我觉得我就像是自己人生的观众,就像是我在自己的人生中出演配角一样。

”活不到自己的期待,是大多数人的现实。

面对自我是一门艰深的功课,之所以选择“30岁”也大抵是这个原因。

处在这样一个退无可退的成年世界门槛,突然赤身裸体地面临周遭无数无法命名的审视。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

难道人生至此,就一定要交上婚姻、社会价值反馈的答卷了吗?

我不知道,但也似乎正在经历这场无名的考试。

现代人的生活,太容易被一种奇异的统一步调所控制。

我们的感动和体悟,由四面八方的社交平台集体呈现。

追求趋之若鹜的共鸣,缺少“少数和个性”的生长空间。

交不上社会答卷的,头上仍有“隐形后进生”的帽子。

但更困难的是,朱莉真正痛苦的深渊在于:内心挣扎尖叫的“自我”并未出生。

每一段尝试后的生活似乎都不是她要的生活,每一个交往着的恋人都无法让她开启另一段人生。

她狂妄的、渴求着被看见的“自我”如此虚弱、不堪一击、模糊和破碎。

这是一个人对自己真正的否定。

在自由尺度中的探索和游走,也如涉险于一片白雾笼罩的山林。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

但自我的匮乏不是朱莉一个人的困境,它是这个时代呈现给我们的难题。

在“资本冲动”的笼罩下,无论是社交媒体的热点追踪还是消费内容的同质化倡导,人们关注的内容(精神性的)和生活方式(消费行为)很难为这个世界再贡献个性。

所以当我们从“塑料生活”里想找些本质,询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生活的时候,你会发现没有一份特别的、让我们可以抛弃一切、超越一切的情感,我们也很难有决绝的选择。

是生活强烈的随机性,让整个时代的人类开始漂流。

女主角身上心里无名的不安,生活选择上的不断尝试,潜在着结束这种漂流的欲望,和茫然无措的失落。

犹如身处宽阔海面,想在此留下一点痕迹,却发现不过雨滴一颗。

但她想做一块儿磐石,人类的“自我”就是超出生物性和自然性的存在,是文化性和精神性的产物,成为“磐石”的愿望,就是建设生活意义的起步。

02进行中的奔跑这部电影的导演约希姆·提尔是挪威著名导演拉斯·冯·提尔的表亲,他在北欧迷人富足的挪威首都奥斯陆长大。

电影中故事的发生地也来自这里,终年温润的温带阔叶林气候,保留着中世纪城市面貌的同时,也是全欧洲最富有、安全、拥有最高生活水准的城市之一。

但就是这里,一个代表着诸多文明尺度的地方——仍然令我们窥见了女性在起跑阶段的共通困境。

她有着所有缺陷人格角色在城市生活的核心危机:缺乏父爱的单亲家庭,无处着力的事业,对于性和亲密关系的不安,以及因此被贴上的标签。

女主虽然在尝试书写大胆新潮的女性宣言,但没有一刻是真正自信的。

她对父亲的愤怒长久沉寂。

她写完的文章羞于发表,被恋人赞美时仍然难于安然承认。

她内心的彷惶不安,她对浪漫关系的追求,也在为她制造新的痛苦。

在这里我不得不说,《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在讲述恋爱关系的细腻是非常可贵的。

所以电影非常好看,那些浪漫迷人的处理让整部作品无论讲述多么下沉的话题,都仍然是灿烂的。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

比如海报上女主奔跑着的笑颜,就是在去见新恋人的路上。

有一段美丽的超现实镜头:那是一个清晨,和同居男友如常的一天开始了。

她打开一盏灯,一切都静止了。

四处的山川、河流、草坪和人群全都存在,从日出到日落。

但跑过这几个街区,她要去见心头记挂的新鲜爱侣。

两人交谈、缠绵、拥吻,那一切美好的事物虽然存在,但都比不过她此刻正在进行着的“美好”——fall in love。

而回到现实中的现实,和同居男友爱情的灯盏熄灭了。

她选择分开,她要继续新的关系,虽然最后仍旧在重复和增添着新的痛苦。

两段展开描述的恋情最核心的关系矛盾在于“生育”。

一个平权意识“应该较为成熟的地方”,“生育”依然影响着在这里生活的女性,该如何选择和她的伴侣继续后面的人生。

她也曾尝试过跟随男友去参加家庭聚会,和那些以“家庭”为单位的朋友们度过了孩子奔跑、大人尖叫的周末。

在那浓缩的家庭体验中,无数婚姻世界的裂缝扑面而来。

女主也和当时的男友不断地争论,男友会说着“很多人自己还没活明白就有孩子了”,一边仍不放弃说服她“我已经四十岁了,你比我小许多,我不能再等了。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

尽管男主是一个功成名就的漫画家,会和女友进行深入的交谈,似乎欣赏她的表达赞美她的文章。

他依然以一种“软压力”的方式在说服自己的伴侣帮助自己完成为人父母的心愿,即使这不是对方此刻的心愿。

当然,女主不是受害者或者值得同情的弱小女孩,她是一个受过教育、拥有选择能力的都市女性。

但同时她依然对自己的困境毫无办法。

以至于当意外怀孕来临,她也面临着时刻动荡不安的心。

这部电影很珍贵的地方在于:它真的在以女性作为感受中心去讨论女性遇见的问题。

最后,当孩子又意外离开时,她悲喜交集的表情里也有松了一口气的安然。

梁永安教授在解读《小妇人》时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生命的打开,内部世界的多元化,一个人有更多的价值和更广阔的选择性。

经历了城市化、中产化,经历了丰富的社会变迁,个体积累了大量的差异性。

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女性对这个世界更有一种蓬勃的要求,反叛精神更为强烈。

”女性在各种社会文明化之中,在发展、失序和建立新的脉络的过程里,开始迸发更丰富的诉求。

片中的朱莉处在女性成熟度最好的30岁年纪,但为什么身处如此良好的社会环境,接受如此良好的现代教育,她仍在这个年纪处于呈现出自毁式的迷茫呢?

而朱莉的状态甚至是世界女性共同面临的问题:她在生育和婚姻问题上的被动、她对身份建设的自卑、她在面对自我社会价值上的迷乱。

但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去年有一部90后女导演的电影《爱情神话》,就以非常轻巧的方式在探讨女性的欲望和诉求。

一个幽默的桥段是,前妻一脸认真地说出“我只不过犯了一个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

”在调侃和嬉笑里,释放了性别平权的巨大信号。

在中国文化语境里,这部电影中的三位女性都全权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作为中心,颠覆了老白(片中男主)的种种预期。

是近年来中国作品中,呈现女性自主性、自由度最宽适的作品。

这和《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在女性行为上存在一种共性:从男性的眼光、逻辑、要求和期待中,跑了出来。

《致命女人》剧照。

但跑出来之后呢?

离开传统社会,农业社会的那些规则体系之后,我们新的人、新的女性,在前往新的环境下继续往前生活的时候,一定会有新的命题出现,也是朱莉正在面临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观念,需要什么样的生命追求,去构建比较幸福的“个体生活”。

但跑,是前提。

不论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还是《爱情神话》,或者《致命女人》到国内不断出现的《爱很美味》《我们的婚姻》等,都无一不在呈现着越来越强烈的女性主体性,先让“自我”离开此前的束缚,是全球女性进行中的动作。

03第一人称单数“三八妇女节”时,日本女性主义先驱森崎和江女士说过的话又被大家纷纷转发:我们要退回扣在女性头上的种种称呼,回到无名。

因为实在有太多的名字,母亲、妻子、主妇、妇人、姑娘、处女……但我们,就是我们自己。

“第一人称单数”,也是这部电影接近尾声的章节标题。

前任患了癌症离开,朱莉也又结束了一段恋情,她一如我们初见她时一样,好像又回到了一个人的自由迷雾之中。

但终究还是不一样了,走到过“一切的尽头”,陪伴过昔日的恋人永别。

她坐在海边,看着朝阳一点点升起来,阳光洒在她的脸庞,生活如此,都会心碎。

她携带着这些过往,继续着三十岁以后的人生。

作家史铁生曾经写过一段对人生精妙的总结:人间这出戏剧是只杀不死的九头鸟,一代代角色隐退,又一代代角色登台,仍然七情六欲,仍然悲欢离合,仍然是探索而至神秘、欲知而终于知不知。

所以坐在海边听闻噩耗的朱莉,虽然流泪但并无更多感伤。

因为你知道她会坐起来,还有后面的故事发生。

我说电影很温润,是因为如朱莉般的女孩可能都经历过几段感情、人生里开始过不同的序章,有过不确定的放弃和继续着不确定的以后。

在探索、寻觅、兜兜转转的过程里,开始接近那个藏匿的“自己”。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

到了这里,电影超脱了关于性别的束缚。

它开始讨论的是任何对成长有渴求的人:我们面临的不过是为这个“自我”重建坐标系。

它像陪伴着女主和无数潜藏在这样人生档口的年轻人一起,剥去一层恐惧和焦灼的外衣,让温柔和耐力展露出来。

好像不必在面对海量涌入的信息而不知所措,大多数的社会比量开始失效。

女性的成长往往是从向内寻找开始的,她不再去渴求新一段的关系,新一份的职业,而开始选择在自己的遭遇中不断前行。

所以在片中后记,看到她举起相机从容地引导着生涩的女演员。

她能够为其他的女性提供信任的力量了,这时候电影所触达的连接如此敏锐,不只是在奥斯陆而是和世界上各处的女性一起犹疑、绝望、在平庸和想象中反复横跳。

我常用平庸生活将自己包裹,但每时每刻,作为自己人生的观众,我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但只能是我,对自己下这样的定义——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我拒绝成为被审判者。

这个片名,妙就妙在它既是一种反馈也是一种自言。

但除了“第一人称”的我,谁也没有资格告诉我。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

作者:走走小姐;编辑:走走;校对:赵琳。

题图来自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10 ) 孤独,死亡焦虑和生育焦虑下的女性电影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女性意识的觉醒,生育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性的社会热点。

光是为人母的社会-自我期待与鬼门关走一遭的风险间的残酷冲突,国内(《生门》、《人间世》这样的纪录片)国外(如《女人的碎片》)的影视作品均有关注并引发热烈讨论。

在社会福利和平权建设方面一向走在世界前列的北欧国家在这一题材近年来更佳作频出,如丹麦电影《爱在你手心》、《第二次机会》和瑞典电影《宾馆》(“机械姬”艾丽西亚·维坎德饰演一位因提前分娩未能按预期时间剖腹产而抑郁的新手母亲)。

而今年入围戛纳电影节的挪威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则将生育问题温柔地融合到“生”、“死”、“爱”的永恒讨论之中。

作为一部绝对的女性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不仅斩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还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有力竞争者。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女主角朱莉(Julie)是一位典型的北欧女性:在高等教育和社会福利都唾手可得的背景下,她完全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专业、事业、伴侣和人生轨迹。

自由是她的首要价值,而这份自由却又带来些许迷茫。

随性的她最初学习医学,却因为对人类精神的兴趣远多于对人类躯体的兴趣而半途而废。

兜兜转转到30岁时,她在一家书店做店员,业余爱好是摄影。

她也尝试写作。

她的男友阿克塞尔(Aksel)是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已经40多岁的他期待着一个孩子。

而这成为了两人矛盾的焦点——阿克塞尔说不清为何想要孩子,大概是因为他的朋友们都有孩子,而年长朱莉十几岁的他的人生也趋于稳定。

而朱莉恰恰相反。

朱莉说不清为何不想要孩子,大概是直觉孩子将会阻碍她的自由。

朱莉也隐隐感到自己无法自得地融进阿克塞尔的家庭和事业。

在阿克塞尔享受鲜花和掌声时,她若无其事地离开,溜进一个婚礼party拿酒喝,假装自己是医生跟年长的阿姨们说母乳哺育会养出精神病的孩子……也在这个party上,朱莉和素昧平生的男二号艾文德(Eivind)玩了一场假装出轨的游戏:一对分别有爱人的男女在亲密关系的边缘疯狂试探——饮同一杯酒,互相讲出隐藏最深的秘密,互相观察对方小便……并嬉笑着判断“这算/不算出轨”。

艾文德关心气候、环境和生态问题,对人类的存在感到羞耻(这样的关怀和羞耻感在当今北欧年轻人中极为普遍),因而也不想要孩子。

终于某天,朱莉离开了阿克塞尔,奔向了艾文德。

但新的隔阂也在浮现……对中国观众而言,北欧女性朱莉提供了一种极具诱惑力的投射,又提出了我们未来或许将面临的问题。

如果说东亚女性在层层期(束)待(缚)中的状态是消极、倦怠而无从逃离的话,那么已高度平权的北欧社会里,女性面临的问题是:在对抗性关系隐去后,如何在“我孑然一身存在于世间”这一处境中锚定自己,进而发展出方向、道路和力量。

在《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里,这个动力性问题集中表现为:当一位女性不再受到来自宗教或礼教传统的显性束缚,也不受到与权力关系相伴的隐性束缚,当她在身体、性、亲密关系和婚姻上都具有绝对自主时,她为何仍怅然若失,时时需要从一个人身边逃到另一个人身边?

这种飘零的、无依无靠的感觉,正是现代社会人类精神世界的写照:人与人的关系可以随时开始,也可以轻易结束。

曾经人们以为神圣和庄严的纽带,现在都瓦解了。

失去了这些坐标的女性,该如何定义她自己呢?

正像影片中最精彩的迷幻蘑菇一节,朱莉感到脚下的土地慢慢坍塌下陷,她终于无立足之地而飘荡。

在幻觉中,朱莉看到了自己垂垂老矣的样子:经过哺乳的乳房严重下垂,四肢骨节突出,小腹和臀部的皱纹一层层耷拉成一片片臃肿。

清醒后,恐惧的朱莉披着被子在艾文德的怀抱里寻求慰藉。

而这样的慰藉当然也是暂时的——朱莉随后就会发现艾文德完全不像阿克塞尔那般能欣赏她的作品。

但显然阿克塞尔也不是一处可以永久停驻的港湾,因为向往自由的朱莉根本不愿停驻于任何一处港湾。

如果不是女主角(现在是戛纳影后了)的表演以一种惊人的天真和坦诚(如她笑着承认自己需要确认自己的性吸引力)感染了观众,这样一个角色恐怕很容易被骂“矫情”和“作”。

尽管如此,豆瓣评论区亦有不少人批评其为虚弱的“田园女权”,批评其恃靓行凶,心智停留在儿童水平云云,甚至连女主最终成为摄影师也解读为给画家前男友拍照而“依附”了男权的力量。

这样的争鸣比电影本身还要有趣。

因为它反映出的与其说是某种原教旨的文化差异,不如说是与性别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的差异:在这个地球上,当一些女性在争取被动的自由时,一些女性已在探索主动的自由。

后者可能因为对我们过于陌生而显得荒谬。

而这样的探索哪怕看起来矫情、虚弱,如无头苍蝇般无处着力,也依然是珍贵而有其启迪意义的。

何况这样的探索明明是有现实根基的。

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远方早已不是远方,他人的生活同样能在本土激发新的震荡。

正如笔者本人的遭遇:笔者在丹麦居住时的房东是哥本哈根市政府的一位官员。

在那年的圣诞节他告诉笔者,年轻时他曾订婚,却终于因为恐惧失去自由而逃婚。

彼时彼刻,他的朋友们都和家人庆祝圣诞,他只能和年迈的母亲形影相吊。

他由是叹息自己必须为年轻时的选择承担今日的孤独。

他又告诉笔者,他的部门有多位专注事业的女下属在步入四十岁后,突然由不婚不育主义开始疯狂想要结婚生子。

但结婚生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在听到这两件事的那一刻,笔者确实震惊了——在高度平权的北欧社会,女性面临的生育选择竟然有这样一个向度。

这是二十多岁的笔者不可能想到的。

在那里,生育问题或许不再受经济因素和权力关系的宰制,但生育问题仍和对衰老、死亡、孤独相连,和时间的不可逆转相连——在我们那单行线的生命面前,我们到底有多大程度的自由?

而那些自相矛盾、左右横跳、甚至自己打脸的尴尬窘迫,也正是生命的真实样子。

于是,导演约阿希姆·提尔在《奥斯陆,8月31日》和《盲视》后,成功地挖掘出生育问题背后的死亡焦虑。

而死亡焦虑也是他作品序列的一贯主题——时光流逝,墨水会流干,画纸会烂,人的肌体会形销骨立(如阿克塞尔患癌症后的样子),艺术家的创造力会干涸。

在这个意义上,一切艺术都承载着某种朝向永恒性的寄托(如中国古人所说的“立言”),而这样朝向永恒地凝视反而确证了生命的有限——永恒的不可能性。

于是艺术的尽头也都是不得其解,杳杳指向只能嘶吼着我要活着那一天,正如影片结尾处,阿克塞尔坐在车上向朱莉痛苦诉说,我真的不想流露出脆弱,但我真的痛得无能为力;我不想在作品中被人铭记,不想作为记忆被你铭记,我想活着,我想和你一起生活,happy after。

而朱莉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

死生亦大矣。

在死亡面前,生的力量就算不是不存在,也是微乎其微。

朱莉拼命从阿克塞尔那儿寻求确认(“你将是一个好妈妈”),似乎期待着一个婴儿的降生来挥散死亡的阴影,却在阿克塞尔去世后流产。

——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那种“死亡之后亦有新生”的流行叙事,被本片无情打断。

(而可资对比的一个有趣例子是,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里,浓墨重彩刻画或轻描淡写带过的死亡远远多于新生,甚至没有新生。

)可以想象,这个孩子的逝去也宣告了朱莉和艾文德“新的篇章”的完结。

如果多数婚姻是在孩子的润滑作用下维系的话,那么一个人晃晃悠悠也未尝不好?

在影片的结尾,成为摄影师的朱莉发现前男友一个去了天堂,一个已和别的女人生育孩子。

但她还是那副天真可爱的神态。

影片终结于朱莉的孑然一身。

而孑然一身却未必是孤独。

它也许是自给自足。

谁说女性的自给自足不是一种美丽的状态呢?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短评

我爱你但是我不爱你了,我不爱你了但是我还爱你。人总是矛盾的也是自洽的,爱总是流动的也是永恒的。

9分钟前
  • Captain_C
  • 力荐

算计后的一点点真

14分钟前
  • Meng
  • 还行

2.8 很當代的同時也很無聊。唯一好的是拍出了人在一些自我迷失的階段裡總是自我主見特別強。但這片真沒必要按分章序的形式來敘事且世界靜止那一段俗到沒話講了(片名恰如其份的展現了人的自戀自艾)

17分钟前
  • 大佑
  • 较差

借用一下热评,很戳中我。北欧青年看似普世的焦虑,其实更像是一种衣食无忧保护伞下的选择障碍。是选择从医还是摄影,是选择丁克还是生儿育女。因为每一条路都完全开放,所以反而迷茫。 这部片子让我看到了身边好多人的影子,可能是我们社会真的进步了,迷茫的年纪,在矛盾中不断自洽,最终把自己从滚滚红尘中抽离出,投入一直等候我们的宿命之中。非常推荐90后的男女们认真观赏。

22分钟前
  • 南方看客🖐
  • 力荐

在提尔这部轻飘飘的作品中,有一个甜蜜得几乎迪斯尼式的段落。世界凝滞只为爱人们找到彼此,这个明白无误的隐喻里折射出影片的立场:现代女性的自我找寻只能发生在毫无世界的地方。影片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种逃避哲学,否则怎么这个用诸多文本架构起的女权话语的中心,竟是这样一个空洞的、模糊的女主人公呢?提尔的同情并不在她身上,步入中年的男主角才是他的化身。女主角转了一圈以后的自我认知是什么呢?她和这个世界又以什么样的形式相连呢?影片估计给不出答案。这样的人物,如何配得上那间自己的房间呢?

23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3.6吧,为什么任何事情都要标签化?我不认为女主是女权或女性主义者,她只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每个人都是如此。被所谓的标签或别人的议论绑架自己的选择该多么愚蠢啊。

28分钟前
  • 囍弗斯
  • 推荐

可爱的半途而废,一场场无因的反叛,这种人生态度其实与年龄无关。在女主身上我居然看到了自己,sigh...

3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我一直在告訴你我的感受,而你一直在定義它們。”台詞很棒,情節細水長流,人生特別是兩性關係中的平庸和華麗都能見到,到後來慢慢明白,前者才是底色,後者不過是曇花一現。做個壞人並不難,有時只需要忠於自己就足夠。

32分钟前
  • Beth
  • 力荐

为后记追加一星,人间真实。男人都是薛定谔式的丁克,只有女人说丁克才是真正坚决的丁克,孩子意外流掉了比起悲伤可能更多的是松口气。不同的人生阶段想要的不同,30岁不想结婚生子,想感受更多激情,想被尊重被听见;40岁感受够了身体交流,想要更多经济上的富裕,精神上的共鸣,和真正懂自己的人对话…这都是没有错的人生。可以在不同的阶段,遇见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人生是非常棒的,而不是在差不多的年纪被社会被伴侣被家庭绑架去选择“别人”的人生。后记看到当时如果没有流产的“另一种选择”也算是圆满了。最羡慕的是女主不需要主动,就有更好的选择…感情进入倦怠期了就有艳遇,恪守不出轨原则新对象会主动靠近,意外怀孕了苦恼该怎么办,孩子自己留掉了,怀念ex懂自己,ex主动输出“你是一生挚爱”…是我这种高敏感被动人格眼红的人生

36分钟前
  • 77
  • 力荐

我不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过于真实了,真实到乏善可陈,喜欢这部电影的人想必都是对自我认知抱有芥蒂的。CC#1132

41分钟前
  • 怪力比多兽
  • 较差

不喜欢。难能可贵的是,能把一个无理由渣女的故事讲得这么小清新。

44分钟前
  • 石头摇篮
  • 还行

最后结局加一星吧。有些地方很细腻,让人产生自己的感悟。

46分钟前
  • 有猫
  • 较差

有多喜欢《奥斯陆,8月31日》就有多讨厌这部。看来这位Trier在我这儿只能是“one-hit wonder”。看不下去,主角让人讨厌,故事让人讨厌,开头还一股子法国新浪潮既视感,堪称我最讨厌……总之ADL的颜也救不了了。如果再和我也不喜欢的《重奏》三部连在一起看,只教人感叹“还是三十几岁自杀比较好”👋这部的观感就和不小心吃了个什么臭掉的东西吐出来漱了口还是一股恶心味道挥之不去似的……直人爱情片踩雷几率居高不下呕

47分钟前
  • Virgil
  • 较差

后metoo时代的焦虑真的是这样么?拍得很喜欢的两段:一是「出轨」这章的节奏和演员的暧昧抓的好棒;然后就是女主与癌症晚期的前男友侧身躺在病床聊天的戏,拍的真好,演员小动作也很真实。其余的章节展现人为的设计、作者观点的输出、角色刻意的走向,都无感。杜蒙的《法兰西》要比这部好得多。

50分钟前
  • 沁祝
  • 较差

看到了未来的自己 即便bad timing也可以不留遗憾

54分钟前
  • 十二辰子
  • 推荐

奥斯陆小甜水。没有真正的伤害性,顶多是普通“作”的程度,这不是对这类人的评价,而是对创作者无法满足我对这类人物的期待的评价。如果是一位女导演或者一些很棒的男导演绝对不会放过其中试图操控别人而获得存在感等阴暗角落。因为她不够糟糕,所以当他人对她说你不知道你有多好时也没有冲击力。且女主验证自我存在的手段基本集中在恋爱关系里,也很让人厌烦。和多年前的燃烧一样,因为不够而非常失望。

58分钟前
  • GUMMO
  • 还行

80/100。一度觉得是新时代下的猜火车,道德和规范的后退让自由和欲望浮上了水面,细碎的都市情绪配合着点到为止的后现代症结,男女平权在绝大多数争论中都沦为了电台式的驴唇马嘴。即使是一个充满变化的人、一个无法接受孤独的人、一个更爱自己的人,最终还是免不了在焦虑中挣扎、在盲目中浮潜。认识自己是困难的,快节奏的变化里,现代人难以找到真正安稳的一隅。

1小时前
  • 电子小羊糕
  • 推荐

按我的分析就是北欧的社会环境太优渥了,可以给人很多次选择的机会。随心所欲重读专业,一遍遍选择人生。其实他们的犹豫挣扎说白了就是挑花了眼。因此看得还是比较隔阂的,很是觉得有一种极现代的矫情在里头。

1小时前
  • 天外飞青
  • 较差

很一般的电影,不知道热评说的什么鬼,女主的爱情观在一开始热情退却后没有反思自己而是继而换了更新鲜的小帅去追求所谓的同频道,我笑了,若男女一换估计评论过万吧?说羡慕的人,希望都能像她一样结尾,看着人家幸福美满然后自己微微一笑继续苦逼生活吧。

1小时前
  • Godkilling
  • 较差

尊崇内心所以就可以不负责不顾他人了?豆瓣文青的打分太迷惑了

1小时前
  • Josie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