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一个城市。
他是关于广州的影像记录,记录着四位生活在广州的青年(广漂、白领、富二代、天文物理研究者)各自或相交或平行的情感生活状态,同时记录着广州这个城市。
是大城市打拼的青年现实写照,或忧伤或励志,或迷茫或逗比,时不时还蹦出一两句令人会心一笑的幽默。
私以为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是负能量太多,只是迷茫。
听闻著名影评人云中老师要拍电影了,看着他晒出自己电视台的履历,身为同行的自己觉得心有戚戚焉,一度因为不能去探班而心存遗憾。
后来听说片子出来了,但是只是个别城市放映,于是又一次擦肩而过。
没想到在标记想看两年后,终于得以在爱奇艺欣赏到这部各位耳熟能详的老师们广为赞誉的佳作。
看完不禁感慨,拍的是个叼毛!
身为影评人的云中平时没少品评他人,不过这一次站出来给了大家机会,我也就不放过了。
开场的镜头就尽显尴尬,固定镜头相比追焦或者跟拍,暴露预算不足,演员站在那里呼吸不正常的尿急屎憋之态并没人让人觉得揭示此片之内核,反而让我觉得害羞,云中老师,这就是你调教演员的功力?
后来看罢全片,突然觉得云中老师调教演员的功力比他其他能力强多了,真是不比不知道,没有最差只有更差。
整部片子除了声音水准在线之外,其他统统无可救药。
爱拍长镜头,但是构图不行。
虽然可以理解预算有限,但是你后期调色把本就不怎么地的暗部完全丢掉是什么思路?
大部分演员面色黑成一坨屎。
为数不多的戏打了灯,但是因为痕迹太重可以让人一眼认出,比如银行男到客户那里谈贷款那场。
整部片子没有人物大特写!
你对自己没信心,更对自己的演员没信心!
没有正反打,一谈话就是中景,远景,洪尚秀是这样拍的?
人家黑白片子也不是这个质感吧?
广州的饭好不好吃去过的人都明了,但是你片子里的饭菜什么质感心里应该有点B数吧?
片子想营造一种味道,却在大多情况下都让演员说出来,这种视听语言也是Low的没谁了。
还记得两年前我追问看过的影迷,片子怎么样,他闪烁其词的言语让我不甚明了。
现在我明白了,他是不好意思开口喷啊。
那我可不客气了,毕竟这种连电影学院学生作品都不如的片子,太让人失望了!
@樹君 会在电影院看《甜蜜蜜》睡着?
出现个几秒钟的镜头也不给化妆脸色拍到蜡黄?
一星不能再多!
在一座城市生活十年,并将它视为家乡,是不是就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我说的是即将在院线上画的影评人云中所拍的《呼吸正常》。
前提是,如果你像这部电影的导演云中一样研究电影超过了十年。
这是一部集邮电影,不是集男或女朋友,集的是广州的风物。
四男四女的广州故事里,绝对主角却是我们的大广州。
从来没有人对广州这么用心,精心地罗织了那么多名胜古迹,即使只是扫一个背景镜头,也要带上南越王墓博物馆;中山纪念堂里电视主持人珍珠的脱口秀似乎有点脱离主线,但是重点是中山纪念堂啊,在看完演出后走出那栋高远古老的建筑,这才是广州这座城市的文艺逼格。
除了国师老谋子版的《图兰朵》,你能经常进出太庙看戏吗?
广州塔、花城广场、白云山,老西关,老牌坊,木棉花开,糖水,煲仔饭,猪脚饭,炒花甲,凉瓜炒蛋……云中这十年看到的广州的好,广州的妙,他恨不能在这一部片子里全部推介给观众。
云中大抵是希望这部片子让后来想拍广州的人说一句,“眼前有景拍不得,云中有片在前头”。
除了风物,地道的广味还在人物身上。
云中是从北京逃离到广州的,他和很多新客家人一样爱上了这座城市。
人们穿着拖鞋走进花园酒店,在白天鹅可以看到无敌海景的中餐厅喝早茶,五星级酒店不是那些参加广交会的歪果仁的专利,开得起法拉利的壕们却天天开着广本,无论高低贵贱,人们都爱坐在街边大排档打边炉烤生蚝……片中的极品理工科男问,北京路的街道下是什么?
还是街道啊。
像岩石分层一样,不同年代的街道降沉在地底下,如同历史的云片糕。
广州的风物因为有来处和时间的积淀,显得格外淡定沉着,一幅举重若轻的模样。
这风物的面貌也雕刻了人的面貌。
与相对浮躁的外来广漂新客家人比起来,片中的厂主二代男和银行贷款男都是本地姜,他们的语言活泼泼有生趣,没有那些僵硬的口号和书面化的东西,广漂可以很快学会粤语,但是那种骨子里的淡定和广式幽默却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习得。
厂主二代男的困惑在于要不要做厂主二代,工厂与他的生活趣味截然不同,但是这是家族生意,他没得拣。
或许在30岁之前他会像我在大学城的某些朋友一样宁肯生活无着地漂着,依着荷尔蒙胡闹,变成暗恋狂跟踪狂,对他来说,每天通过偷窥暗恋对象的朋友圈,想象她如何上课,如何运动,如何休息,如何打发闲暇时间变成了他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
银行贷款男徘徊在两个女孩子之间,一个是单纯物质女孩,一个是知性小记者,两个他都爱,前女友是青梅竹马,劈腿的是精神伴侣,都见了前女友的家长了,他还是下定了决心要与前女友说清楚。
北方来的打工男,他找了好几个月的工作,某天,他说要写一部《上帝,我,机器人》的小说,还有一篇本土化的戏剧《麦克白》,打工男成功晋级小说男,但是他的命运暂时还没有改变,他的两部大作一直处于烂尾状态。
但是他至少找到了自己的职场定位——做文案。
在改变银行男和小说男决定的潜意识层面,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励志哥,天天将认识你自己,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挂在嘴边,虽然满嘴的心灵鸡汤,说的话有直销培训模式和套路的嫌疑,但其实文艺青年更需要鸡汤,正是他将身边的朋友一一唤醒。
外地读书多年的量子力学宅男,融合了北方人的豪爽和港式的无厘头,令人印象深刻,这个广州仔版的谢耳朵具有超强的学习天赋,跨界混搭得天衣无缝,从搞科研到搞地下艺术,从RAP、钢琴伴奏到视频录制,无所不能。
他的困惑在于多年的异地求学经验让他找不到家的归属感,发掘世界的真相到底用科学还是艺术?
他选择了记录此时此刻的广州,他相信真相就在镜头对时间的记录里。
与之对应的四女着墨不多,量子力学宅男心仪的女孩令人印象比较深刻,她具有受女孩欢迎的中性特质,在广州有一大票这样的女孩,内涵低调,看上去沉静如海,实际上闷骚俏皮,令人惊喜。
她们冷静淡定的气质和咋呼大气的帝都女不同,和洋气爱作的魔都女不同,是一种更耐人寻味的单品,自带无印良品的光芒。
知性小记者是银行男眼中的奶茶妹,一直在片中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树树只在厂主二代男等公交的时候出现了两秒,然后就被没有然后了。
至于小说男的前女友,剪了短发的她与他生硬地对话,让人以为尴尬癌都犯了。
有人说现在的90后身在福中不知福,物质条件那么好,怎么还有那么多忧愁呢?
先天物质条件较弱的70后80后是没有时间哀叹青春的,他们一头扎进生活,珍惜每一个工作的机会,赚了钱忙着贷款买房买车,将自己绑定在一种盲目的忙碌中。
90后就像当年美国垮掉的一代,他们的父辈大多数已经脱离无产,为生活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他们有条件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和自我的价值。
“呼吸正常”用北方话说,就是“喘气儿的”,片名与戈达尔《狂人皮埃罗》式的《精疲力尽》正相反,有种不甘的平淡,不安的正常,但这一切喧嚣与挣扎都归于了平淡无奇的正常呼吸。
在我看来,《呼吸正常》是一部中国90后新人类的《活着》。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活着》的版本,南中国广州的4男4女,他们在2014-2015年间的生活被这部电影记录了下来,N年以后,如果想找一部忠实呈现这个年份的青年男女生活影像,这部电影将会成为极细分却极有参考价值的人文史料。
法国新浪潮旗手之一戈达尔的《狂人皮埃罗》《精疲力尽》,作品里充满了对时代的反思,他用一种极致张扬的叛逆,甚至不惜犯罪来反抗被物质异化的现实世界。
《呼吸正常》里没有激烈的青春反叛,只有令人无奈的现实和无声无息与之对抗的胶着,这场胶着的状态还看不到出路,所有人都深陷泥潭,这就是中国式青春的反叛,没那么激烈,没那么夸张,但是同样令人心酸。
正因为如此,《呼吸正常》里不知名面孔主演的青春才让我感觉到了力量,远远超过《致青春》《匆匆那年》《住在我上铺的兄弟》里打着青春的旗号贩卖怀旧情怀的伪青春,也超过了过于沉重和刻意的《少女哪吒》,而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现实主义价值的青春电影。
回看以广州为背景的好电影实在屈指可数,老的片子有《羊城暗哨》《秘密图纸》《七十二家房客》,不太老的片子有《雅马哈鱼档》,再新一点的有《秋喜》,商业片《逃出生天》,反倒电视连续剧《外来媳妇本地郎》变成了真正具有当代意义的广州印象的影像代表。
《呼吸正常》尽管几乎近于零成本制作,它还算不上献给广州的诗,最多像散文,但是不妨碍它成为最新最有代表性的广州影像,这座全世界知名的”CANTON”之城终于有了自己的新的影像作品,不知名的面孔,纯天然流的演技,弱化的故事性都会削弱观众进场观看的愿望,但是只要你生活在广州,《呼吸正常》就值得一看。
呼吸正常,单纯的从名字来看,我会理解为是一部关于医学题材的电影,看了大概的介绍,是知道4个在广州奋斗青年的故事,开始有些小期待,因为有点类似经历,以为里面还会有一些让人呼吸急促的场景,实际不然,我看的呼吸很正常,剧情四平八稳没有特别大的波动,用它里面的话就是 So boring…先说说转场吧,转场太过生硬,给人那种眨眼又是新开始一样。
故事的内容感觉是为了凑剧情而准备的,没有什么衔接,这点上《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还是可以对比下,虽说一个是书作,一个是真人真事,但是还是可以借鉴,张嘉佳的书没有说很连贯,但是作品还是有点衔接,云舅这部呢,给我一种还没开始就结束的那种刹那感。
故事剧情跟流水账有些一样,这个还是可以跟《黑处有什么》匹敌的,给人一种我一直不在线,偏偏影片却没有离开主题的感觉,我是一点都没get到点。
结尾我个人是觉得基本可以cut掉的,好像没什么特别的意义在吧?
前面的时间就有些在铺垫,可以理解,可是没有什么结束性的解释,还是那么叙述性的说下,就给人那种虎头蛇尾烂结尾的感觉。
镜头这里比较固定,给人那种很死的感觉,偶尔侧面45度或者90度都会还好些,如果说是故意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镜头脱焦?
就是这样固定机位,一开始人在镜头中,过了一会儿却离开了,是想营造什么特别的气氛吗?
个人学的不够深,看不大懂。
其中摇滚音乐节的时候,老洪跟王少花的镜头就存在这样的情况,还有阿浩跟麦当劳叔叔坐一起的片段,是给拍鞋子呢还是人?
黄金分割点有的时候没选好。
这片子很像说是一种纪录片,因为它是记录了广州年轻人的奋斗、生活日常,可它这个感觉又不想是从第三角度出发,带有些的舞台感的效果。
再说说演员的演技吧,云舅说这个演员是真人演自己,不过既然是演自己应该要更有感情的表现,偏偏并没有很特别。
比如老洪的演技就明显差些,跟王少花表白的时候是一种没睡醒的感觉,眼睛快睁不开了,虽然在荧幕里他自己也说了,自己很乱,不知道表达什么,显得有些刻意了,还是有那么些带出感,老洪跟王少花在桥边,老洪捂脸哭泣,我咋一看以为是打哈欠…哭得有点假。
说完坏的说好的,至少我觉得想法在这里,我个人认为是觉得说云舅在替大部分的年轻人吐槽这个有点怪异的世界观,一种毫无意义的自我安慰,心里鸡汤,其实大家都不缺,缺的是真正的做,说!
谁都可以,甚至可以说得更好。
那种现在娶老婆跟请大神回家的感觉一般。
一种是被动的啃老,并不是我想啃老,而是从小到大的顺从,已经再也不能强硬。
虽然现实很骨感,但是理想也要丰满一些。
年轻人背负着太多负能量,快节奏的生活,让人有点不真实,如同行尸走肉般。
还有一个这只是个人观点,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说大家都会,至于拍又是另外一说,毕竟没有谁是生来就会拍电影,都不是专业的,云舅加油,走出自己的特色吧。
通过毒舌电影众筹才看到这部电影,事实上这部影片开画时间是四月份。
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当然也谈不上多好,毕竟是影评人的非专业处女作,不得不承认,处女作拍成这样已经相当厉害了。
影片节选了身处广州城六个青年的生存状态片段:一个富二代不断的泡妞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因为他的事业发展已经被家族所圈定;一个青岛广漂长期找不到自己的工作方向,不断求职失败,屡败屡战,以为从事文学创作能够证明自己;一个外漂回广的科研胖子,在相亲中认识一个本地女孩,两人开始一段若即若离的交往,然而最终也是无疾而终;一个银行工作的眼镜男,来自交往的女孩所给的物质压力非常大,终于不堪忍受选择分开;一个字纸媒即将终结的女孩,却仍然选择去报社做记者,面临的人生也是十分困惑;还有一个满嘴心灵鸡汤的职场培训师,他貌似积极向上的职场发展真的是成功的唯一渠道与证明吗?
看上去恐怕更多是自欺欺人的心态吧毫无疑问,这是六个非常典型的当代青年写照,毫无掩饰,真实的状态。
这是一部非常真诚的写生电影,绝不矫情,虽然缺乏戏剧性,但无疑是原生态的,就是描写了六个人生失败者的当下状态。
影片镜头下的广州非常有感觉,演员的粤语原声尤其能够带出广州地域特点,而且影片的配乐也是出人意料的惊喜,作为一部处女作太棒了。
要说不足之处,可能就是整体太过散文化,没有一个故事主线,更糟糕的是这六个角色完全没有变化,开始什么状态到结尾也是什么状态,所以一个半小时让观众看得有点难以忍受,毕竟大部分还是作者假借人物在自言自语自己的心情,要是剪掉半小时效果一定会更好吧。
演员的表演就没什么可说了,毕竟都是素人,自己演自己没什么不对,所以即使这是一部相当任性自我的作者电影,但满满的是真诚姿态。
我可以理解,院线经理极少给这部影片排片的理由,但不同意这是一部艺术电影的判断,事实上,要不是没钱做电影的宣发,这部作者化的电影未必也就完全没有受众。
其实即使没有明星,这部片子也是有一定商业性的,只是大概导演自己都没想过怎样挖掘推广吧?
如果一定要类比的话,倒觉得影片气质上有点像日本电影《濑户内海》,一样是百无聊赖的人生状态描绘,当然后者聪明的使用了两个当红炸子鸡小鲜肉,更重要的在于后者只有七十分钟。
电影本身对广州的刻画让我这个异乡人一定程度上对广州有个大概感知,却总感觉如此刻画描绘少了一份城市本身的灵气,城市的灵魂恐怕只通过年轻人很难全面表现出来。
另外,台词设置我觉得略显做作,不是“正常的呼吸”节奏。
作为非专业演员,表演已然很好,但毕竟还是非专业。
整部片子的节奏把握是我最不满足的部分,总之还是很支持云中导演的,期待导演作品愈来愈好。
这部电影里对于年轻人的迷茫、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描写得很真实,屌丝、文艺青年、奋进青年、普通青年、高知青年都有所涉猎,平静如水,各有不如意。
以字幕的转换来表述表达内容的概要,就像在看一部小说。
片中最喜欢的一部分是KTV里四个人在讨论人生的意义,导演并没有倾向于谁对谁错,也没有给出答案。
而是放开来让他们讨论,没有鸡汤也没有毒鸡汤,只是其中一句:“你有没有想过,生活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让人深思。
这是一部反套路的电影,很生活,很搞笑。
北京、上海、重庆都有多部电影描写过,而广州,除了家长里短的烟火热闹剧,就是这部,描写一个开埠久远的城市现在年轻人的模样。
路还在继续,薛定谔的猫不是活的放进去就不是薛定谔的猫,猫不会给你答案,而生活也是。
我们只能继续活着。
参加毒舌电影众筹看的这片,看完好生失望。
这是一部完全没有故事情节的电影,素得象白水。
整部片子完全是平的,没有任何波折,说实话半截我看睡着了。
每个片断都用一句话开头,没想到这一招从头用到尾,也是醉了。
号称是表现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可是90后都这么颓这么弱鸡么?
真不敢苟同。
难怪说大夫不能给自己和家人看病,毒sir评其他电影都很到位,评云舅这部电影可是太过誉了!
电影和城市关系,大致有两种:一是电影讲了关于某城市的故事;二是电影讲的故事以某城市为背景。
前者有时通过标题就能判断,比如我们熟悉的《巴黎,我爱你》《纽约,我爱你》这类有爱的拼盘小故事电影,着力点始终在城市身上,选取一条时间线,拉着这条线对着城市空间横向切一刀,展现给我们的就是这个城市生活的横截面。
后者相比下就显得更杂芜,首先它得以故事为主线而不能只白描城市的状态,其次它必须让人感受到这个故事的确是发生在这个城市里的,换一个城市可能无法满足物理条件,可能失去这个故事所以值得听下去的“味道”。
要做到这一点也难也不难,大部分港片其实就有着浓郁的“港味”,我们看许鞍华镜头下的人物和故事,就压根不会怀疑这个故事是不是一定得发生在香港,假如让“桃姐”置换到别的城市比如北京,逻辑上这个故事依然成立,但讲一口京片儿住在胡同角落里的一定不是“桃姐”,倒可能是“李嫂”。
这一点上国内也有片子做的不错,我能想到的是发生在重庆的《疯狂的石头》和发生在北京的《老炮儿》。
《呼吸正常》就是一个切切实实发生在广州的故事。
影片一共两条主线:主线一说的是三个应届毕业生晃在广州,经常聚在一起但拥有各自的生活,剧情线会根据他们的相聚和分散时分时合;主线二说的是短发女孩由奇特的相亲经历认识了薛定谔男,两人聊天、约会、走在广州城里。
两条线平行前进,三个出身、背景不同的毕业生,有着不同的境遇、不同的缺憾、不同的选择,却有相同的困惑,无外对未来的迷惘,人生定位的模糊,浮躁与不安。
另一边一对男女奇怪而木讷,吃吃喝喝逛逛聊聊,爱情可能有一点,但看到的更多是躲闪、不安全、对超出自我掌控范围的关系的慌张。
这些东西笼统的说是都市病,或者说现今年轻人在大城市里生活的综合征,导演想把它们表现出来,并且表现的挺有诚意。
描绘大都市病,国内备选的城市,北上广深而已。
北京上海体量过于庞大,市民生活和上层建筑像是两个世界,原有生态如胡同和弄堂容易引起老龄化联想,描述胶囊房里的年轻人则话题更趋社会性,所以很难以生活的视角切入。
深圳是北京的飞地,年轻的都市还没能真正完成包容性现代城市试验,有市民生活,但没有自己的特点。
只有广州——粤语亚文化圈的中心,有眉目清晰的方言、城市面貌和生活方式,且都市和平民生活间不见鸿沟。
既然在广州,就要有广州人。
影片里的三个毕业生,两个说白话或者白话版普通话,剩下的一个青岛人全片操一口浓重山东口音普通话;两个广东仔之间对话时用粤语,青岛哥们听的半懂不懂,有时发表意见,这个时候广东仔回应青岛哥们,则操广东口音的普通话。
这样的设定带有最直接的真实感,用口音完成了身份识别,同时引出比较因素——本地人和外地人。
本地人有根基,所以也有裙带的压力。
广东仔A是富二代,他的斗争点在于要不要回家听从父母的安排,排遣点在迷恋路边偶遇的女孩,求而不得。
广东仔B有稳定的工作和女友,但事业上的不顺心和女方家长的压力让他喘不过气,在一次音乐节上他也找到了自己的排遣点,背着女友和音乐节上的女记者走到了一起。
而山东兄弟家乡远在千里之外,毕业之后说了分手,裙带压力丝毫没有反而鼓吹不相信爱情,工作走马灯的换也没个准数,生活越来越飘忽。
这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人间的比较,对工作和事业的态度,对爱情的态度,而导演的诚意,就在这里体现出来。
导演镜头下所有人的生活都很烂,但烂着烂着却依然在往前进。
三个人聚餐时菜还是自己烧的,广东仔会吐槽山东兄弟烧菜重口;山东兄弟硬拉着另两个人去音乐节,在草地上接受采访时口无遮拦地说着自己对中国摇滚的见解。
他们的生活一塌糊涂,可他们没有放弃自己一塌糊涂的生活,颓废是一天,打个鸡血努力一发也是一天,犹豫中可能永远都跨不出改变的一步,但也可能被外力一推也就过去了。
这种苦闷在镜头语言中和广州融在了一起:六月份的广州,毕业季过后一届毕业生去的去留的留,下不完雨,南越王墓,小蛮腰,天桥上鲜艳的花,牛丸火锅加啤酒,永远拖鞋短裤的造型,和广东仔的口音一样的天气:湿、热、咸。
没有刻意的人物塑造,没有刻意的情节冲突,全片最大的高潮恐怕就是山东兄弟带着成功学大哥和两位广东仔在KTV里唱歌时的互喷了,每个人喷其他人一波,没有就事论事,也没有上纲上线,其实就是发泄,每个人巴巴的看着其他人身上自己羡慕的点而自己却不可得,酒酣胸胆尚开张,吐槽的是对方的不思进取,其实泰半是不平他有我没有,喷完接着做兄弟,搀扶着回家。
其余整篇,平淡叙事,几乎没有情节。
这难道不是你能在广州街头遇到的同龄路人甲吗?
难道不是你我的二十二岁吗?
《呼吸正常》是城市和电影的关系中的中间者,你可以说它是一个关于广州的故事,也可以说这个故事以广州为背景,但都特别真实,特别真诚,年轻人迷惘彷徨在广州街头,广州街头彷徨着迷惘的年轻人,这两者相互容纳,相互映射,通过一部电影完成对立统一,电影客观呈现了生活在广州的年轻人的状态,两个要素失去一个都不再成立。
如果这几个年轻人不生活在广州,那他们的生活状态一定不会是这样,如果广州失去了这几个年轻人所代表千千万万彷徨群体,那广州也将不再是广州。
在上海电影节的展映厅外我恰好遇到了片中的薛定谔男,我们都走过去对他竖大拇指说演的很棒。
薛定谔男从头到脚依然是片中的屌丝造型,神态举止口音之本色就好像从银幕里走了出来,这时有人问他: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做什么的呢?
他答:我们基本上是本色出演。
当然可能上文的分析都只是扯,恰好买了导演云中的知乎Live,云中自己谈起《呼吸正常》时说:“有的电影拍的观众看的,有的不是,《呼吸正常》就是一部我拍给自己看的电影。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这部电影忽然变的无比美妙,因为这样的话这部电影就成了导演云中关于广州这个城市的私人记忆了。
在宏大叙事、官方叙事、人造叙事三座大山的挤压下,关于城市的私人叙事被挤压的难以呼吸,用电影作为私人记忆的承载方式无疑是最佳途径之一,感谢云中做到了,他关于广州的记忆,呼吸正常。
<图片1>
毫无疑问呼吸是部小众电影。
成本低,路人演员,无宣传,无跌宕起伏的故事。
没有毒舌电影的推荐,它只不过是今年一部拿了奖,不能上映的文艺电影。
(上映也不过是众筹获得的极少量的场次。
)文艺电影就等于好电影?
答案肯定是No,只不过大量大家熟知的电影都太出色了。
(重庆森林,春光乍泄,东邪西毒,她,刺客聂隐娘等,真的画面,剪辑,配乐,故事都没得说,虽然仍有瑕疵,但瑕不遮瑜。
)文艺电影也总给人逼格高的感觉,而且得奖的影片,基本以文艺片为主。
呼吸以广州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普通青年的生活。
故事穿插有几条线。
1、故事一开头就被分手的男a,频繁换工作,空有想法,执行力低,盲目抱有希望。
2、一直在追寻着shushu的二世祖男b,害羞,执着,不希望被家族产业束缚,渴望自由。
3、工作屡屡受挫,有着被娇宠长大的女朋友同时,又喜欢上记者的眼镜男c。
4、研究天文,又辞职专心于艺术,喜欢上痴迷漫画,并且外表男性化的女生的理工男d。
5、鸡汤男chicken soup e。
导演太过希望展现出各类广州青年的生活常态,而使故事趋于碎片化。
取台词作为小标题,有想法但切断了故事的连续性,并且显得很生硬幼稚。
小成本电影导致配乐只有一段,且在电影中重复使用。
配乐不差,且在开头部分的运用使故事给人一种灵动俏皮轻快之感,但后面就是胡乱添加。
画面和剪辑也是几乎无亮点,可以说粗糙。
(作为没受过专业训练的导演,也可以理解。
)导演想拍一部贴近生活的电影,但部分情节做作又无趣,甚至不知所以,人物性格不仅重叠,又太过矫情,故事冲突太大。
呼吸在国际上绝对说不上好,但在国内打个及格以上的分,轻轻松松。
演员选择路人,长相普通,演技质朴,使影片更贴近生活。
特别是a见前女友那一段,尴尬感可以溢出屏幕。
故事线中,理工男的故事是最大亮点。
一个满嘴物理知识,量子力学的理工男,可以为了艺术放弃天文台工作,自己做视屏,做配乐,做录音,拿着摄影机满广州跑,用薛定谔的猫的理论向女生告白,(这个真的太funny了。
)d算是近年来我看过最可爱的人物之一。
影片中广州的美食穿插不断,(给好评)特别是特写也多[em]e100[/em]。
广州的著名景点也作为故事背景,相互串联。
呼吸取出部分片段可以作为广州的宣传片。
鸡汤男也是一个新颖的人物,但是没塑造到位,而且为了搞笑太过刻意的出现。
看完电影,在群里和其他人争论了很久呼吸的评分,不太好但也不差,,作为非专业出身的导演的处女作,完成度还是不错,有想法但是实施力不够。
并且此片不适合我列表里的大部分人观看。
「 看完电影饿了去喝咖啡睡不着的我,完成了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影评。
」
很湿润的片子,给广州的情诗…底层社会人民的挣扎和碰撞,很真实。云舅的处男作算是相当惊艳的,有随意的成分,感觉就是玩电影的心态。这样也好,被压缩的表达欲,真实得热泪盈眶!
作为一个生活在广州的人,告诉你这片子拍得很做作……
这才是我爱的中国独立电影应有的样子,其他一副苦大仇深,看都不想看,话说回来,这是部特别舒服的小品,观影过程很享受。
导游电影,城逛得不错,想聊的那些杂七杂八却全都被生涩的表演给堵了回去,配乐加分不少。
场景亲切,情节无趣
有点失望,个别镜头还可以,表达的内容太陈旧了
“现在的年轻人,他妈的负能量太多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这片真的给我笑坏了。我真的希望能把这片拉过及格线。这哥们确实是想拍好也尽力做了的,他有很多思考啊,在布局谋篇上也尝试了很多啊。哈哈哈哈哈。看到这种片子我就激动,和我现阶段的一部分生活形成对照,影片的这种气息也挺难得的。
二刷,可以认为他是叙事化的李红旗,更是当下大陆唯一一个做到用镜头提炼出日常生活的超验性的导演。
价值观和韩寒近年来作品出奇得一致
片如其人,一点都不装。展现广州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如呼吸一般正常。独立电影都能拍得这么友善又有趣的话,我肯定不骂你们。推荐看大银幕。
什么叫做放弃,我从来就没想过上山。
简单轻松的都市小品,竟然还挺喜欢。地下Rapper/天文物理学者相亲那条线最有意思。演员的表现意外的自然放松,看得挺享受的。字幕卡+爵士乐的配合蛮有想法,甚至让我有了一点点伍迪艾伦的感觉。云舅的导演技巧也许不成熟但有自己风格更重要。
偏爱天文学男博士的幽默感。这么有趣的的理科男已经不多了,如果再帅一点就更好了。
有时舒服,有时尴尬,呼吸正常。
您好,很好看,很喜欢周文浩里面这个角色。而且他暗恋那个树树也好漂亮,想必生活中也是一个好女孩。最后,祝:君安好
据说导演喜欢让-吕克·戈达尔的《筋疲力尽》,所以电影名字对应起了《呼吸正常》。不过电影拍得太散了,不敢恭维。
开头还是蛮喜欢那种调调的···但越往后越散越抓不住主题,毕竟现在还没有王家卫的掌控力来不给演员台词现场去发挥。5D3弄成这样已然不错了···但作为电影,这种叙事结构和表现形式也许不是讲述这个故事的最好方式,其实这些道理啊讲出来就没韵味了,还是很作者范儿的,不要和别人比较。。。
“我就像一台残破的收音机,能时不时收到她的消息,就很幸福。” 影评人云中的处女作,带着偏见去看,居然一点也不装,也不故作高冷或深沉或无病呻吟。完全轻松的生活小品,随性又有情趣,广州或远或近就贴近了……“豆瓣”有台词硬植!
很有趣的城市片子,期待了这么久在丝绸之路电影节看到,最后没有失望,段落化叙事更好地让人融入角色,非专业演员的表演短板被摄影与剪辑技巧规避,现实主义风格的爆发点反而更有意思,非当地人同样可以获得感触,是部蛮特别蛮有质感的处女作,没什么大的瑕疵,16年年度佳作,完成度很高。四星半
所谓的“让演员做自己”,并不是让演员的“自己”表现会使观众看着难受。还有转场小标题的突兀感,最让我想起的是《逐梦演艺圈》,可别扯什么大师了,不够格。#之前参加某电影的放映活动,云中在现场不经意间说了一句话:“你有自己的作品哪怕是短片,也会让自己改变阶级。”他用的是“阶级”一词,这个词构成了他角色由“影评人”向“导演”的“跳跃”,但是又能让人明确感受到,他内心中是不屑于当那个下一“阶级”的人。可现实里还有很多比他“低一阶级”的人抱团给好评,噫……吁……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