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哥哥教弟弟介绍自己为开头,既让观众感受到了弟弟的不一般有对人物关系故事背景有了大致的了解。
前三十分钟节奏很好,一环扣一环。
哥哥弟弟的want/conflict都很清楚还为哥哥为什么突然不要钢琴做了铺垫全剧高潮“妈死了的时候你都没哭”这句词十分动人,鲜明地表现了哥哥的不理解、生气。
在哥哥内心转变的环节用了回忆闪回,是比较常见的做法。
比较好的一点是直接让孩子涌入食堂勾起回忆。
另外沉积于广告导演的深厚功力,玻璃杯打碎的镜头、水落玻璃杯的镜头…以及奇幻的音效为整部影片增色不少确为精彩。
文 | 青年大红1998年,作家阿来屡遭退稿的小说《尘埃落定》终于得以出版,并在两年后夺得茅盾文学奖。
从此,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多了一个“傻子少爷”的经典形象。
在阿来的笔下,这位一身傻气的主人公,却能在每一个风云际会的转折点上踩对节奏、找对方向、做对选择。
荣华富贵在30万字的篇幅中几乎从未离开他左右,甚至连爱情这种很吃缘分的东西,也不曾在他的世界里消失过——当然你也可以说,有了荣华富贵,这些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可是,就像你知道的那样,不是每一个“傻子”都会有这样的好命,也不是每一个“白痴”都能够有这样的运气。
更多被人们轻而易举归类为“呆”“傻”“痴”“颠”的人,仍然生活在遥远的大地之下、坚硬的泥泞之中、人们的视野之外。
他们拿出所有的精力,在自己和周围的世界间,谋一个毫不起眼的平衡——有时,还需要再透支一下自我,向那些陌生而又严苛的人们解释:“我不是白痴。
”“我哥哥是自闭,不是白痴!
”影片中,自闭症患者文光的弟弟,这样说。
相比起同档期看的《风平浪静》,《光》属于整体并不惊艳,但有不少打动人的细节。
单论叙事和剧本完成度,本片其实略胜一筹。
个人而言,我最大的感受是,片中既有匠心,又有诚意。
随便挑几个点说说。
1.男主文光是个自闭症患者,同时他还有强迫症。
他习惯于把闹钟、杯子、毛绒公仔按照大小排列,有人可能会把这理解为是在强调他的怪异,但我不这么想。
常人眼中的自闭症患者似乎活在混乱无序的世界里,但在他们看来,世界本身还是自洽而稳定的。
混乱—有序,不仅象征着彼此世界的倒错,也指向镜像的象征。
2.说到镜像,片中关于“玻璃”的隐喻同样相当微妙。
透过玻璃,肉眼可见的一切都是扭曲的、变形的,因为存在“光”的散射与反射——片中一共出现了两次哥哥在玻璃门/碗中变形的脸。
因此,透明的玻璃象征着常人/社会与自闭症患者之间的“不可见的隔阂”,正如弟弟所说,“我根本没有去了解他在想什么。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
”就如科恩这句诗所说,达成相互理解的最好办法,只有打碎隔阂(玻璃),留出缝隙。
在弟弟狠心摔碎文光收集的玻璃杯以后,两人的关系终于迎来了转变的契机。
3.除了对于自闭症患者的内心描画,这对兄弟之间的情感张力自然是全片的重中之重。
弟弟总是把抱怨挂在嘴边,认为哥哥拖累了他的一生。
而哥哥又是如此顽劣,不让人省心。
这对兄弟俩之间看似矛盾重重,随时都要崩裂,不过种种细节还是体现出他们才是彼此最亲密的人。
比如,哥哥文光等公车时,习惯站在椅子上,而弟弟也保持了同样的习惯。
再比如,哥哥在离家出走时,特意带上了那个装有鱼的饼干盒,以及那个因为弟弟无心打理,而变得长满绿毛的鱼缸。
还有一处微小的细节,在哥哥离家出走前后,他门上贴的纸条也是不一样的。
4.电影的光影恰到好处地展示了热带地区的灼热与温暖,这种自带温度的影像特质不止一次让我想起了台湾电影。
5.片中对于水和光线的捕捉,都很美妙。
尤其是玻璃碎裂的瞬间、哥哥弹奏玻璃钢琴的场景。
由此,我会认为导演是个内心通透而细腻的人。
6.粤语、普通话、马来语、英语,电影中出现了许多语言。
角色开口间,语言切换总是非常快速。
英语与方言的混合,要是用上海话说,这大概就是洋泾浜。
显然,这反应了马来西亚是个多民族混居的国家。
所以你才能看到印度人(黑人)和马来人、华人一起打麻将,甚至印度人开口就是标准中文的场景…恰好,前段时间刚看过马华文学的代表人物黄锦树的《雨》,所以我对马来西亚这个小型文化熔炉多了几分感知力。
顺便,这也勾出了我心中更多的问号——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到底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一个国家的面貌?
从个体到国家,是否会因此变得更具包容性?
还是说,会像大洋彼岸的美国那样,最终走向撕裂?
还有一点,类似的边缘群体艰难融入社会、与家人和解的故事本来可以拍的特别煽情,但导演没有。
片中仅有的煽情和渲染,止步于矛盾爆发时,哥哥如小狗般的呜咽与悲鸣,虽然这足以让人感知到自闭症患者与家人之间背负的情感重担。
除此之外,整部电影的基调都很温情诙谐,尽管“诙谐”也建立在“痛苦”的地基之上。
与此同时,电影也有不少略微用力过猛的地方。
比如展示哥哥的完美乐感时的视听表现,以及片尾哥哥弹奏玻璃钢琴时出现的蒙太奇剪辑…整体的影像质感确实因此有所提升,但在感动之余还是会觉得:嗯,这里可以再克制一点。
说几个印象深刻的点吧。
一是当哥哥偷那个昂贵的水晶碗被警察追到家里之时,弟弟崩溃了,他愤怒地把哥哥收集的杯子和碗都丢了出去,哥哥哭了,弟弟苦着脸说,“妈妈走的时候你都没这样哭过”。
哥哥是比弟弟幸运的,他有自闭症,他不是正常人,他不懂这个世界的爱恨情仇,他不会为了琐事而痛苦,他不必为了弟弟而操心,甚至在他妈妈死亡之时也不会感觉到痛苦与伤心。
而弟弟不一样,他是一个世俗的人,他不能像哥哥一样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妈妈临死之时跟他说,“从今以后,你就要做哥哥了”。
从那时起,弱小的弟弟就独自承受了太多,就注定要牺牲自己。
但即便是如此,他还是尽力去满足哥哥想要的一切。
看电影之时我一直在想,这是怎样的一份爱才能做到如此。
二是哥哥离家出走后,弟弟每天都出去找他,寻找无果回到家之时,如同一个木头人一般呆坐在凉椅上,缓缓点上一支烟,眼睛里没有一丝光亮。
这里没有太多言语,但弟弟的自责与无助之情早已溢于言表, 我看到这里哭了。
如果哥哥出了什么事的话,我想弟弟一辈子也不会原谅自己。
三是哥哥在垃圾堆里翻到那个“B”的时候,一路跑回来,那种满溢而出的欣喜。
所谓梦想,大概就是让你一次次地去接受磨炼,一次次地跌倒又爬起,然后在某一天,所有苦痛都化为欣喜,都化为如满筐糖果倾泻而出般的甜蜜。
在影片结束的时候,看到片尾那句“致敬我的哥哥”,我才知道导演的哥哥竟也是个自闭症。
或许就是这样的感同身受,才能让导演如此自然把握那些镜头,把这样一个平淡的故事讲述的那么感人。
电影是一段围绕着两兄弟的故事。
哥哥文光个性敏感,无法专注集中,更不善与人交际。
尽管如此,弟弟一直设法帮助文光找到工作。
然而,文光屡次搞砸面试,闯祸惹麻烦,弟弟气愤又无奈。
直到有一天,弟弟听到哥哥房间传来的音乐声,才意识到哥哥的音乐天赋一直默默闪耀着。
2022-2-25周五晴 两天前的晚上,在家里看完了“光”。
一年前,2020年年底,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本来很想去电影院看,但是各种原因还是错过了,一直保留在豆瓣的片单里面。
“光”的故事,就发生在被太阳遗忘的角落。
影片开始的时候,哥哥在公交车站碰见了漂亮姐姐素恩,这一段自报家门的对白真的很有趣。
“你也有自闭症哦?
”“没有,我是正常的”“我不正常吗?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你很奇特”原来自闭症男生,也会喜欢漂亮姐姐,也会去搭讪,会紧张,会开心。
素恩后来成为了哥哥的朋友,他们在公车上聊天,她帮哥哥想切酒杯的方法,她应该会把哥哥当做很亲近的人,但是,也只是这样。
在妈妈去世之后,弟弟承担起了照顾哥哥的责任。
“你要记得每天早上让哥哥刷牙”“你在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要看着哥哥好好吃饭”“从今天起,你就是哥哥了”
哥哥和弟弟之间的日常生活成了这部电影最普通最平凡也最触动人心的地方。
弟弟会照顾哥哥的饮食起居,会给哥哥介绍工作,哥哥发了薪水会让他请客,他们之间也会调皮开玩笑。
一个小出租屋,两个脚踏车,就组成他们兄弟生活的照影。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警察来到他们的出租屋的时刻,哥哥偷拿了商店里柜中的水晶杯,为了组成仅剩下的两个音符。
弟弟崩溃了,他大喊着你还要我怎样,要你正常点有这么难吗?
所有的委屈,难过,倾泻而出。
直到弟弟砸毁了哥哥收集的所有杯子。
哥哥的信念崩塌了,这些杯子是他的世界。
哥哥蹲坐在墙角哭泣。
“妈妈死的时候你都没有哭,现在为了这些东西你哭”
哥哥离家出走了影片的后半部,是弟弟的四处寻找他抱怨哥哥的存在使他注定一事无成,他抱怨哥哥吃他的用他的他做的还不够多吗。
他抱怨着,寻找着,一天又一天。
直到最后,弟弟回家的时候发现哥哥的鞋子在门口。
哥哥回家来跟弟弟借他曾经答应的水管线。
没有想象中的拥抱,没有大哭,就像哥哥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一样,就像弟弟没有竭尽所能四处寻找哥哥一样。
无声,又真实。
没有起伏,却最打动人心。
哥哥回来了,他们又回到了曾经的生活轨迹。
真实的故事可能到此为止,可是影片并没有结束,他送给了我们一个礼物。
哥哥的双手在水杯组成的琴键上跳动,音符此起彼伏。
弟弟在屋外终于掩面哭泣。
因为,在这一刻,他才终于理解了哥哥。
最终,哥哥成为了一名钢琴调音师,弟弟也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迹,两个人谈起素恩开着玩笑,并肩走在路上。
安静,祥和,愉悦。
患有自闭症的哥哥的生活是简单的最心疼的是弟弟,他要理智,他要坚持,因为他要照顾哥哥,他要维系两个人的生活。
他会心疼,也会担心,他会无助地喊,“以后我死了你怎么办?
”很感谢这部电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看见了不一样的世界,那些被太阳所遗忘的阴暗的角落。
自闭症只是少数群体的一部分,希望在每一代人的努力下,我们能给他们更多的包容,更多的关爱,因为他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马来西亚电影看得不多,这次也算是开眼界或者满足好奇心吧。
实话实说,影片艺术性观赏性都一般,属于中规中矩类型。
既不出彩,也没什么大的瑕疵。
亮点在于其故事具有真实背景,给片子增加了可信性。
另外,自闭症题材也算是个看点吧。
几年前曾经去过马来,惊叹其多民族混杂独特风情。
因为华人数量不少,所以感觉蛮亲切的。
但是,不得不说,华人在那个国度里面,真的是少数族裔。
不论是人数占比,还是其在军政文商各界重要程度,均如是。
那个世界里面,占据主流的是马来人亦即那些穆斯林朋友们。
宗教作为国教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着,几乎无处不在。
华裔人群只是其中偏居一隅,人微言轻的族群。
如此而已,喜欢那里与我们迥异的热带风情,潮湿空气中氤氲着各种热带花草异香(尤其是鸡蛋花香),夹杂着咖喱的味道。
黑色面纱上面女子顾盼生辉的黑眼眸,以及罩袍下绰约有致的曼妙身姿。
别有一番情致,令人不胜流连。
不太熟悉自闭症人群,感觉他她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其间不乏天生自带才艺者,而且心思单纯得令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汗颜。
也许他她们会有某种执念,但是,倒也与人无害。
总之,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打心眼里尊重并且努力理解,最差也不至于无情扼杀。
本着人人生而平等的考虑,无视也许就是我们守住做人良知和底线的不二红线了吧。
心疼弟弟的付出,那本不该是他的责任啊。
而且,看起来人生有多长,这副担子就路漫漫得背负多久远。
慨叹命运之无常,但也无可奈何。
因为我们除了接受,好像别无选择。
祝福所有人,包括弟弟那样一直在付出的,以及哥哥那样无辜的。
每一个杯子都有自己的频率,都有着自己的价值,可能被人丢弃,也可能价值不菲被展览,正如我们一样。
男主角是兄弟二人,一个自闭症患者的名字叫张文光(剧中称为“光”),另一位是他的弟弟张顺源。
整部剧“泾渭分明”,不论是抽象的兄弟二人的性格,还是具体到两人住所的不同和打光等等,都在表现出哥哥是一位孤独的、没人理解的、冰冷灰暗的自闭症患者,所以使用的也多是蓝色等冷色调,弟弟则多用黄色等暖色调,强调弟弟的性格是积极向上的“正常人”的角色。
同时,郭修篆导演对于景色的布局也是很大胆,常常在一副画面里充斥着不同种颜色和线条,让人看着眼花缭乱却又不失方正。
哥哥真的是哥哥吗?
正如去世的妈妈对弟弟讲的那样“从今天开始,你就是哥哥了”,弟弟在妈妈去世的那一瞬间就充当起了哥哥的角色,他要照顾自己有缺陷的哥哥,可能也就是因为这一瞬间他角色突然的转变,导致了误解的发生,两个人都是第一次当哥哥。
“光”这个字对于兄弟二人来说,不仅仅代表的是一个名字,更是使兄弟二人误解化开的一个代表。
弟弟不理解哥哥偷杯子、碗等种种奇怪行为,哥哥也不理解为什么弟弟一直要求自己去找工作,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儿。
也正是哥哥的这种行为导致了一次偶然的离家出走,也导致了兄弟二人关系的转变。
这束光经历了种种曲折,从微光到普照,给兄弟俩带来了维系这个家的希望,增添了一份温暖,给哥哥带来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唤醒了弟弟对哥哥更深切的爱。
这束光改变了弟弟的看法,认为这种自己对哥哥的无休止的付出是值得的,这种生活也不是无尽灰暗的,有了这束光能够照亮哥哥的五彩斑斓的世界。
这束光我觉得并没有改变哥哥,因为可能,他就是那束光。
阿光是电影中哥哥的名字。
他有自闭症,不喜欢见工,找工作碰壁,可耳眼心对音乐和声音频率有高超敏锐力。
不过,没有钱啊,买不起钢琴。
弟弟一直在帮哥哥找工作,练习见工的台词:“我叫文光,今年27岁,我很友善,平易近人,乐于助人。
有时候我看起来可能会有点奇怪,希望你可以理解......”。
弟弟因为要照顾哥哥,没办法给女友一个未来,放弃了与女友的联系。
因为哥哥喜欢收集大小高低玻璃杯具,直到警察找上门来,拿出哥哥偷一个昂贵的玻璃大杯的照片,弟弟情绪爆发了,把哥哥收集一纸箱的玻璃罐罐一下子全部扔到楼下……电影最后哥哥自制了一个自行车架的皮管滴水的玻璃杯版“钢琴”,弹奏他心中五彩阳光鸟儿飞腾的一曲。
最后的最后,哥哥也找到钢琴店调音师的工作。
这个电影有感动到我(ಥ_ಥ):1.是贫穷与梦想。
2.是承担与无奈。
3.是正常与不正常的边界。
就像歌曲配乐《抽象图》,唱道:“你不是怪物,别害怕谁来欺负……”。
如此秋日,来一杯温度电影,留几滴后中年的眼泪,不枉时光。
既戳笑点又戳泪点,一部值得大家到电影院去看的片子。
讲述自闭儿的生存艰难,背后的艰辛。
可是相比起来,俗人却比他更痛苦,因为他对外界有清晰的感知,会为三餐烦恼,会为交不上房租发愁,会为患有自闭症手足日后忧虑。
这个俗人肩负起家里的经济重担,为不懂人情世故,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兄长收拾烂摊子操碎心。
爱情、事业、梦想全是奢侈品,他眼下一心想着如何让他俩活着。
他责怪自己没有倾听哥哥收集玻璃杯的原因,他自责不够关心哥哥,连去哪儿能找到人都一无所知,好朋友也责备他不该对自闭症的哥哥大动肝火。
没有人告诉他:你已经做得够好。
他已经牺牲了爱情和人生,他还要牺牲到什么程度才叫做得很好?
我心疼文光,但我更心疼他,全片中唯一一个没有听到名字的弟弟。
他们总是最容易被忽略,却又被赋予理应照顾关爱比他们弱势的兄弟姐妹的责任和义务。
那么又有谁会关心他们?
如果他们家境小康,也许文光的天赋早就被发掘出来,弟弟也无需为家计奔波劳碌,可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所以,世界上最难治的是穷病。
这部电影是以导演的哥哥为原型,我想导演应该很爱他的哥哥,难舍难离、又爱又气的纠结情感在文光和弟弟身上充分体现。
演员们的表现都很棒,尤其是两个小朋友,生动自然。
小时候的文光很出彩。
很棒的马来西亚电影,一开始以为是台湾电影,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我们太像了。
影片的核心理念我很喜欢,也就是那个女孩子讲的:虽然他看起来不太正常,但是我相信在他的世界里一定有一小部分能被大家所认可。
事实也是如此,不管是电影里还是生活中,每个人的存在都会有他发光的地方,哪怕他看起来不太正常。
就像故事里的文光,他天生就对声音很敏感,这就是他热爱的地方,也是他的天赋。
可惜的是他唯一的亲人,他的弟弟起初并不了解,虽然他一直试图让哥哥在生活中独立,但也只是给他安排一些很简单的工作,因为在普通人看来,他就只能干这些事。
故事来源于生活,相信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才被埋没,因为他们看起来不太正常。
这部影片有个有优点就是,很细腻的表现出自闭症文光第一次在这嘈杂的世界中对声音的敏感,让人感觉就像在黑暗之中发现了一道微微打开的门缝透出的一点光。
我觉得这种细节的处理特别能显示出视听语言的水平。
一方面导演自身需要对声音有较高的敏感性,一方面也需要他对自闭症的理解,事实确实如此,影片结尾的字幕“致敬我的哥哥”和片花能看出导演为什么能捕捉得这么准确,他的哥哥也是自闭症,而他对音乐应该也有一定的修养。
所以说导演对生活理解的透不透彻是能直接反应出在他的作品里的。
说点题外话,为什么现在一些直接高考考北电的导演很难出优秀作品,因为尽管他们很喜欢,但他们的人生经历很难让他们去用心理解生活。
打个比方,一位导演为了讲一个收破烂人的生活,于是他也去收了两个月破烂,从精神上讲是值得肯定的,但他真能表达得好吗?
很容易陷入形像神不像的境地里。
因为导演在体验生活的时候其实是有后路的,干完两个月他可以全身而退,尽管他并不这么想,但他真的很难去理解一个真正收破烂的人没有退路的生活,这些用五官无法去感受的东西才是一个故事的核心。
就像这部影片的导演的哥哥也是一个自闭症,所以他才能全身心的,没有退路的投入,去理解自闭症,这种体验是不一样的。
这个也是我最近一直在想的。
当然这部影片并不算完美,我只是说一点我很喜欢的地方,不好的地方我没记住,也没去细想。
我接受不完美,哈哈哈。
很难想象这是导演的长片处女作,完成度非常高。可能因为是来自导演自己的故事,虽然演员的演技略显青涩但是自然,情感的表达非常充盈,特别是一些细节上情感的处理非常细腻。可能是年纪到了,对自闭症和阿兹海默的题材非常的敏感,总是有种无可奈何的悲。好在结局是美好的,每一个自闭症都是某方面的天才。
2022.12.22 23:26
完成度很高的处女作,虽然有些刻意煽情,打光也太做作,但还是很动人,像《沦落人》那样有笑有哭,简单而美好。弟弟好帅啊~
编剧可,摄影佳,有些镜头稍有些刻意了,总体流畅。
啰嗦
把自闭症拍成了假白痴,做作了。
这部分障碍人群以及家属实属不易啊
小成本大制作,感觉像是马来西亚版的《美丽人生》,不过不是所有自闭症都能找到工作融入社会的,这种有特殊才华的也是少数,我比较幸运和自闭症的孩子一起观音的点映,现场一些孩子发言了,我是真的很难听懂他们在说什么,很佩服那些在他们身边默默支撑负重前行的人
三星半。
在这样一部片子里,滥用OST是对演员的不信任,乃至亵渎。
前面铺垫得不错,玻璃钢琴感觉过于浪漫化,显得不真实
剧作差一点,都用台词表达出来了。兄弟二人的感情缺少铺垫,看不出来为什么彼此那么重要,好像哥哥从来没有为弟弟做过什么。弟弟也没有多爱哥哥,只是遵从了母亲的遗嘱。
令人惊喜的处女作,完成度很高。首先故事来自于导演自己的生活,所以从一开始就能感受剧作的真实与真诚。其次演员都很在线,尤其喜欢兄弟爆发吵架那场戏,能深深感受到双方的悲痛、愤怒与无奈,两个被捆绑的人生,无法责备任何一方。最后出字幕时看到了导演哥哥的影像,与电影本身产生了奇妙的互文与共情,击中内心。
片尾的真实原型哥哥,看上去比主角演的还正常一点。哥哥的动手能力太强了,天才级别的,上帝为你关上的门,打开了一扇透光的大窗户。
弟弟是怎么就认出来那女的就是文光的朋友的?
传统的悲悯,新的东西只有奇观一处,根本不叫成熟
表面上,电影想体现自闭症者的悲情遭遇;实际上,暗暗表达出现代人在面对困顿生活中的无助与悲凉。从短片延伸至电影,叙事依旧流畅,毫无做作。在“雨人”,“良医”等描述自闭症天才的电影后,着眼于有着“无用”技能的自闭症患者的生活,并且反其道而行的放弃了怜悯的态度,而是传达出来一种别以为自闭症者很可怜。实际上,他们的世界很单纯快乐,而其他所谓的“正常人”,其实才是这世界最不正常的存在。
简简单单,清新自然,就像一缕悄悄钻过墨绿色窗帘的午间阳光。这个小故事合理化了不少鸡汤。上帝的确关了一扇哥哥的门,但也很仁慈地留了一个小窗。这就是普通人版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滴滴哒哒的小水花在狭隘逼仄的小山谷里也可以荡气回肠地流淌。家人是彼此的光,对生活的热爱是给自己的光。林徽因说,生活或许有暗黑的底子,但我们依然可以一点一点把它涂亮。只要眼里有光,生活也一定会逐渐变得亮堂。
完成度很高的作品,又哭又笑很动人。
导演还是太新了,太过刻意的镜头多到打扰叙事,但故事的情感很真切,最后哥哥变魔法奏出曲子那里直接哭崩,有个能哭崩的结尾的电影也就不算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