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

Réalité,不真实的荒谬(台),Reality

主演:阿兰·夏巴,乔纳森·朗贝尔,埃洛迪·布歇,凯拉·肯尼迪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14

《真实》剧照

真实 剧照 NO.1真实 剧照 NO.2真实 剧照 NO.3真实 剧照 NO.4真实 剧照 NO.5真实 剧照 NO.6真实 剧照 NO.13真实 剧照 NO.14真实 剧照 NO.15真实 剧照 NO.16真实 剧照 NO.17真实 剧照 NO.18真实 剧照 NO.19真实 剧照 NO.20

《真实》长篇影评

 1 ) 一部洗脑的电影:论思维的死之本能

整个电影便是摧毁思维的媒介,就是电影中所说的那个会杀死人的电视。

电视通过电波杀人隐喻的正是思维的摧毁:人的死亡。

如果你从这个角度看的话,你就能明白为什么电影中的一些情节会是这样设置。

比如通过梦境(我们知道那个场景是梦境也是导演通过暗示告诉我们的)与现实(同上)的刻意相连来摧毁我们对于空间与时间的直观,从而进一步的影响我们的质与关系的范畴(实在性与原因性和从属性)。

再比如通过两个“我”的相遇来摧毁统觉得主观统一性(“我”)。

再比如通过我与他人身份的重叠与交换(私有主观梦境被别人所看到)来摧毁自我的指向性。

再比如通过长时间的看似无意义的情节来剥夺思维的载体,引起焦虑,从而停止思维。

这个电影最有意思的一点便是,我们想要去梳理里面情节的渴望恰恰好是他用来引导我们暗示我们自己去摧毁自己思维的主要推动力,正是因为我们理解了电影里面的情节,我们的理解变摧毁了理解的基础,我们的知性与理性。

这部电影根本不在意是意识决定了存在还是存在决定了意识,他是成功地通过让你思考这个问题让你失去问问题的思维基础。

贯穿全电影的一直在追求的“呻吟”是什么?

是思维被摧毁后的大脑里的寂静。

而且,最有意思的是,这个电影代表的是一种渴望。

你想想看,我们看电影这个动作本身不就是代表着我们对于一个看似真实而实际上是幻觉的世界的渴望吗?

换一句话说,不就是摧毁我们自己对于实在性的判断能力的渴望吗?

这部电影还表现了导演想要摧毁别人思维的渴望,同时也是我的渴望。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的思维便是大脑上的湿疹带来的瘙痒。

就像瘙痒与疼痛这种内在感觉,思维的产生是为了让外在世界中的出现的disturbance重新回到原有的oscillation。

所以思维产生的第一个目的便是消灭外在的disturbance,从而消灭思维产生的必要。

这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我个人觉得这就是潜意识中的死之意志的来源。

所以回到最重要的一点上,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在诱导我们去摧毁思维,他也让我们看到了他想让我们去摧毁思维的intention。

这个我们看到的用整部电影具现化的intention就是我前文所说的潜意识的instinct。

而只有这个instinct的intention才是我们的reality,which is我们的思维(自我)一直想要通过外在世界(赋予范畴来确认存在,也就是我们认为存在的)来驾驭遮盖的,而这电影解放了这个恶魔。

所以这部电影是导演的intention of instinct的自我表达,同时因为是以电影的形式,也表现出了这种instinct想要去摧毁他人思维的intention。

所以这部电影已经超过了讨论什么是存在什么是现实的哲学问题,而是展示在哲学(思维)被摧毁后显现出来的,导致哲学出现和统治的东西,旧神。

也许只是一声呻吟。

 2 ) 没看懂,题目就叫没看懂

我没看懂这电影。

这大概不用在前面加个“实话说,”因为我不知道有谁能够看一遍就能看懂。

影评各有解释,大家都是评论家,这句话出自真心。

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经验不尽相同每个人的理解也就不尽相同,这又是这样一个雾里看花的片子。

花都一样,你从雾里看到的花和别人一样吗?

何况欧洲人的电影……有谁能不看影评就能直接看出那个《白色上帝》讲的是什么?

至少我长在亚洲。

那么,还是不要再谈每个人的哈姆雷特了。

想象源于作者,于载体传递,终结于读者。

我得到了什么想象了吗?

我没看懂,试着去理解这电影想要传达什么有些困难。

让我看看这电影有什么特质吧——每一个镜头都是“梦”,看似真实发展但总有那个让你发现不合常识的地方,久而久之你就知道这不是一个“真实的电影”。

要说故事概要——这货要拍个电影,投资人说要找尖叫;小女孩想要看那猪肚子里完好无损的磁带;得了“脑内麻疹”的主持人;不知道是在梦里还是真的穿女装做荒诞事的教头;还有那个拍小女孩电影的导演……电影里最为主要的线就是“尖叫”,其余的人物穿插其中,我不想也不会更没有能力去理清什么脉络,但我想大家若是看看电影中的那些重复但不一样的镜头以及那些只有一次的荒诞镜头多少会有些明悟或暗唔。

另外,当你看完后,试着回想剧情,再回去看看,你会发现你想起的某些情节根本不是在一起被讲出来的。

混乱,真实却又不真实,你分不清楚。

哦说真的我不知道我在写什么。

总之,我想,我得到的就是这种不知所谓,这就是它带给我的感觉,还有背后的微微发毛。

哦,我也许看懂了。

 3 ) 形式

导演真的是怪咖到了极点,叙事方式重重叠叠而交叉相错,真实与荒诞,电影中的电影,梦境中的现实,现实中的梦境中的电影,虚实组织缠绕,本抱着沿逻辑找规律来对待这部电影,结果发现真的行不通,这是一个迷,这电影就是一个迷。

是我唯一一部让我觉得就算看上10遍也理解不了的电影,原谅我的智商与情商无法看透这部高逼格影片,这电影怪异的可怕,虽然看的云里雾里,但它做到让我永生难忘。

形式型电影,重在观影过程。

 4 ) 采访:什么是一部昆丁.杜飞的电影?

个人渣翻,刊登在Cinemateaser上的杜飞采访。

采访:什么是一部昆丁.杜飞的电影?

杜飞精彩的新电影《真实》的上映后,Cinemateaser借此机会与其做了一次关于他风格的本质的长谈。

这篇采访最先于2015年2月刊登在杂志Cinemateaser第41期。

要评论杜飞的电影是不容易的。

这位拍出《橡皮轮胎杀手》和《牛排》的导演,被称为超现实也可以被称为后现代,而他也总是被人划入“爱赶时髦的导演”。

究竟什么是“爱赶时髦的导演”?

尽管他新片《真实》中的人物,一位导演解释了这一名词,但我们决定与杜飞本人谈谈来了解他的内在。

Q:人们问我“什么是昆丁杜飞的电影?

”您如何回答?

A:啊,好的。

我刚刚醒来,我得先让我的大脑运作起来。

像这样,这首先是一个潜意识的行为。

我制作电影的方式有一部分来自于童年。

作为成年人,我很少去理性分析,也许除了写作的时候。

这是一个有些奇怪的过程。

作为一种做事情的方法来说,这有些原始。

我的想法让我回到童年,然后需要写作的时候,我必须唤醒我体内的那个成年人来构建一些东西。

但是,到了拍摄的时候,童年必须得在那里,否则就行不通。

如果我必须给这个问题做出一个简短而完整的回答的话,当然这并不是我思考问题的方式,我会说我的电影是“童年的闹剧,但以这个年龄的智力是理解不了的。

”类似于这样的东西…Q:您看起来好像很轻易得三言两语评论了您拍摄的方式…A:同时,我想创造的是相反的东西。

我不相信电影人制作出的有逻辑的作品。

我制作的方式对我来说非常原始,所以当人们对我谈起“作品”,“风格”或者“作者”时,我觉得很奇怪。

潜意识里,我有一些主题,一些想法贯穿在电影里。

但没有什么是被精心计算的。

但有些东西变成了我“制造的标致”,这有些超出我的控制,不过也并非令人厌烦。

一般来说,人们越是做电影,就越知道怎么做。

我就像“不学无术的人”。

我有小混蛋的一面,我喜欢摧毁我手中的玩偶。

Q:这让你害怕吗,当人们把你归到一种“风格”并且用几个词概括你的电影?

A:是但也不完全是。

这都取决于您如何定义“风格”和“语言”。

我相信我有一个挺让人中意的定位。

我清楚地知道我的电影属于一个群落,我对此全盘接受。

我想在我的角落里用我的规则拍电影。

所以也许“我的群落”是可以定义的,但它只属于我。

对于我来说,这就是“风格”。

一个你属于的地方。

Q: 不论是《牛排》,《恶警蛋碎》或是《真实》,您的电影总是发生在我们认为是“美国”的地界里。

A: 是的但这也是人们说法语的土地。

我唯一一部真的很美式的电影也许是《橡皮轮胎杀手》,这主要是对美国电影的一个爱与恨的宣言。

我挺喜欢我的电影发生在“不属于任何人的地方(no man’s land)”,一些不太真实的地方。

美国是一个幻想之地,因为电影总是在那里拍摄。

我也因此在美国拍电影。

对我来说,美国是一个不存在的地方。

我喜欢电影与真实脱节。

对我来说,电影有魔力。

这是非常个人的观点,当然也有很多很好的电影与真实非常接近。

但我喜欢更匪夷所思的电影,电影里的人在“别处”,在一个不可区分的时代。

Q: 您的电影大多设定在非常鲜明的加州景色中:棕榈树,旱冰鞋,阳光,城市里长长的车道…A:我住在这个世界里。

我的想象力来源于此。

我的电影都跟我有关。

我把我的潜意识誊写在大荧幕上。

生活在洛杉矶的时候,我不可避免地过着一种生活,一种非常明确的美学。

“加州式生活”的一些东西既像梦也像噩梦。

所有东西都很雄伟同时也很丑陋。

这总是提供给我很多想法。

Q:您知道人们不太确定是否能将您的电影归入“法国电影”吗?

A:如果你们还没将我放入某一个类别,这对我来说非常好!

(笑)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法国电影人,但我知道我不是美国电影人。

我在美国工作,有时候和一些美国演员一起,但我觉得我创造的方式完全没有被“美国化”。

用英语拍摄不会把人变成美国导演。

想想马修.卡索维茨,他故意扮演一个美国导演,这是一个非常好笑也很激动人心的事情。

不过美国导演是彻头彻尾的技术人员,但我完全不是。

我在我的小角落里做做小手工,这和美国导演的技术工作完全没关系。

所以如果我不法式,那我也不知道我是什么。

不过我毫不介意。

在我的作品里,法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真实》是用法语来思考的。

我喜欢写一些长对话,法语对此非常完美。

然后当我们拍摄Alain Chabat,Jonathan Lambert或是Elodie Bouchez时,我们也有义务变得很法式。

人们相信通过改变像Alain或甚至是Eric Judor这样的人,我热衷于篡改法国文化。

我挺喜欢这个想法但事实显然更简单,我只是很快忘记这些人代表了什么。

然后这些人想和我合作,也许只是想自娱自乐一下,我不知道。

我总是很高兴能和一些著名喜剧人合作。

这并非因为我制作一些小成本电影,所以不能和大牌演员合作。

Q:当《牛排》上映的时候,大众的反应很激烈。

Eric和Ramzy是称霸大众喜剧的演员。

但观众发现自己被呈现在一个很奇怪的东西面前,这完全不符合他们的预期。

A:这不是我的错。

我从来没想过《牛排》是一部大众喜剧。

是Eric和Ramzy找到了我。

他们在寻找一个特别的计划并且他们很喜欢我的作品。

他们很清楚地知道在我的这里可以找到什么。

他们想要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如果人们把这部电影重新放入这个情况里就会发现,我只是在一个特定的宇宙和很出色的喜剧演员合作,制作了一部小成本电影。

问题在于一些发行商,他们和你的工作方式完全相反,把你的电影变成了一部大众喜剧。

《牛排》当时发行了400版。

这太可怕了。

您想想,一部小众艺术电影发行了400版?

我的电影一般发行50到100版,这对我来说比较正常。

但当时,StudioCanal疯了并且付了很多发行费。

但卖给人们的不是我的电影。

我从来没有对任何人承诺过什么!

我之后的电影被更好的理解。

其实,《橡皮轮胎杀手》是我第一部长篇,这立刻把事情都变得很明朗!

《牛排》是我唯一一部没有在国际上上映的电影。

我最近在Youtube上发现有一个网友制作的英文字幕的版本。

看到人们这样对待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是对见鬼的暴力的法国上映的一个安慰。

Q:这个混乱的上映没有使你想停止拍电影吗?

A:没有。

老实说我想做我想做的事情。

您知道,我有一套比较奇特的拍摄方式。

我总觉得每一部电影都是我的第一部电影。

我不想变得专业:我想自娱自乐。

我的思维有很幼稚的一面。

《牛排》的上映给这些蒙上了污点。

但我很快就找到了别的东西。

从零开始并且重新发明规则。

就像孩子们玩的时候,对自己说“就好像…”。

对我来说,拍电影就像这样。

我拍摄的时候,几乎都觉得自己是在做动画了。

我讲我的想象画在了荧幕上。

Q:您说您的电影有解构的一面,有开放的一面。

但同时,您说您拍摄这个荒诞的宇宙时,有一些比较天才和比较有见解的东西。

A:正是这个悖论让我很感兴趣。

我先有想法然后再写作。

当我写作的时候,我必须整理我的混乱。

我试着将我脑中积蓄的不合理的想法合理化。

您知道那种在您的脑中穿梭的荒谬的小想法,那种思考的“碎片”吗?

一些有点愚蠢的发现,一些很个人的疯癫?

对我来说,这些想法让我痴迷,都是些完全没意义的想法。

我的写作就是把这些想法组织起来,并且寻找整理它们来创造一个世界的方式,而不是给它们找到意义。

这只是一个没有线索的超现实的探索。

我试着用没意义制造意义。

拍摄的时候,我试着推翻这些,变得越天真越好。

因此,我拍摄很表面的东西。

我感觉我把我的拍摄方式形容的太知识分子化,不过事实上,我向您保证,关键点是我自娱自乐。

我喜欢讲故事,把想法粘贴起来,制造一些意料之外的情景。

Q:在《橡皮轮胎杀手》的开头,有一幕引人注目的情节,是一个角色解释电影就是“无理性”。

这可以总结您的作品吗?

A:就是这样。

我的电影就像是荒谬的使用说明。

我可以用您说的这个情节制作我的所有电影。

我总是认为大多数电影跟生活比起来都太有逻辑。

电影简单化了很多事情。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去看电影,电影里的事情都很清晰,很简单,很有逻辑。

对我来说,生活并没有逻辑。

人都是不一样的,并经历着各种奇怪的事情,而且都活在同一时间次元内。

电影里,所有事情都有意义,但生活中,人们面对着无意义。

有不少有逻辑的电影我很喜欢。

电影制造出一种连贯和谐的气氛,让人很舒服。

但我不会做这样的电影去安慰别人。

我的电影过于神经质了。

不过我不觉得我在电影里说我自己。

人们常说我的电影是超现实的,但超现实主义者相信潜意识。

我的想法里并没有我,也没有意义。

这不过是一些让我自娱自乐的公设。

所有人都会觉得《真实》里的那个导演就是我自己。

很明显,有一些小元素来源于我的经历,但精神自传并不是我的本意。

我不想使人厌恶。

比起站在中心,我更喜欢站在云雾里。

Q:制作一部电影就像《真实》里说的,是“得精神性湿疹”?

A:(笑)我不知道!

这句话对我来说是个玩笑。

每个人都可以用他的方式来解读。

我觉得很好笑因为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方式解读。

我喜欢人们给我觉得没意义的东西找到意义。

这把电影变成了十分私人的寻宝活动。

每个人都只做了一部他们自己的电影。

我不想引导观众。

每个人想笑的时候就笑。

我写笑话,写让我开心的情景。

不过拍摄和剪辑的时候,我解构一切。

我不想探寻效率。

我不想抨击当代电影,但我觉得一切都被过度分析。

导演给观众划出重点,引导观众的情绪,很少有不明确的部分。

变得精确当然很有趣也是一门艺术,但我不想控制观众也不想控制我电影里的效果。

我的电影是失控的。

重点是,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失控。

那些自以为很晦涩很复杂,解释,重复,攻克了所有东西的电影,让我很不爽 。

这阻止了想象力。

Q:比如就像克里斯多夫.诺兰的电影?

A:是的!

比如《盗梦空间》里的想法非常让人振奋。

但问题是每过15分钟,就有个人来给你解释发生了什么和为什么。

这都是混淆了想象力和数学计算的电影,都是些一些过度思考,过度描写的东西。

导演们几乎不想有观众。

电影自身永久性得关闭了。

画面都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这点毫无疑问。

问题在于,画面被不计一切代价的合理化后,就枯竭了。

诺兰花时间解释他的魔法,这非常令人厌烦。

我的魔法没那么雄伟,我也没有他的大师级别的技术。

我会说我是一个帽子里有一只兔子的魔术师,而他是让埃菲尔铁塔消失的幻术师。

人们知道我有一个东西但他们不在乎。

对于诺兰来说,这个东西变成了他魔法的主体。

Q:您说到了魔法但您的电影与恐怖电影很接近。

一个橡皮轮胎杀手,一些奇怪的复制品,一个没意义的世界,一些青少年凶手…A:我很喜欢恐怖电影。

确切的说,我以前很喜欢。

现在,那让我厌烦。

恐怖电影里已经没有魔法了。

每个人都太熟悉它的效果。

像《德州电锯杀人狂》这样的电影,有奇特,古怪,几乎有害的一面,给你一种电影将要释放出一个不可预测的,禁忌的东西的感觉。

我很喜欢林奇,人们总说他是我的灵感。

但我个人觉得跟我比较接近的导演是大卫.柯南伯格和布莱克.爱德华兹。

柯南伯格的电影里有很吸引我的一些东西,一些不稳定的东西,就像这些东西从来不会去它们应该去的地方。

比如在电影《录像带谋杀案》里,您感觉一切都会发生然后也都发生了。

这也是我喜欢布莱克.爱德华兹的原因。

我最喜欢的电影是《影城噩梦》。

这电影很美因为人们感到电影里的人失败了。

布莱克让电影诉说他的愤怒,而不是他的智力。

我喜欢B系列和Z系列,它们只遵守创造者的规则。

另外,规则随着发展可以改变。

事实上,我拍电影的时候,就像在玩摩比世界(Playmobil)。

小人偶就在那里,它们被摆放好,被设计好,头发的轮廓非常鲜明。

而我就随便乱搞,做任何会让我觉得好玩的事情。

(原文网址 http://www.cinemateaser.com/2015/02/66799-interview-c%E2%80%99est-quoi-un-film-de-quentin-dupieux)

 5 ) 这部电影是个人脑病毒

还记得在早些时候,电影对我来说就是讲故事。

要么是通过故事来突出人物主角配角的性格特点,要么是展示编剧牛逼的思维能力故事剧情特别牛逼。

慢慢地看的电影多了,发现有些导演和编剧开始采用倒叙或者是插叙的方式来讲故事以给观众一种特别的故事理解感。

这部电影打个比方就像是病毒代码,在看的时候人脑就在一部部分析剧情和人物关系,似乎找出其中的一些逻辑关系结构。

正如在夏歌影评理所用的词“奇异点”,在影片中不断地出现。

这使得我们一直觉得挺不自在不舒服却又一直跟随着导演的诱导来找寻各种蛛丝马迹之间的逻辑关系。

结果到了最后,影片忽然结束的时候会觉得我操这尼玛是啥啊。

然后才明白过来,正如影片的名称“真实”,本片就是让你明白这个真实就是不真实。

正如病毒程序命名为“点开我有奖”,点开啥奖都没有反而中毒了。

导演拍摄本片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让观众中毒,虽然大家确实“中毒了”(感觉到如影片中节目主持人得的脑子内部的疹子一样)。

导演的目的正如影片中的导演一样,就是为了让大家觉得自己有牛逼,并享受这种感觉。

我觉得,导演达到了这个目的。

推荐夏歌的影评:如何评价真实这部电影——导演x炸天!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549151/

 6 ) 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创作的极简主义音乐和本片的联系

这个文章写于 2024年5月24日 那会我还没有生病 还是贴上来吧Philip Glass - Music With Changing Parts这首歌是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创作的极简主义音乐,在此之前我以前几乎没怎么关注过极简主义音乐。

但在2015年看完昆汀·杜皮约 Quentin Dupieux的电影《真实》之后,我对这首电影中的插曲印象非常深刻,甚至可以说每个看完并且喜欢这个电影的人应该都会对这个BGM产生难以磨灭的印象。

我在多年之后,一直对这部电影念念不忘(这是我最喜欢昆汀的电影),2024年5月24日凌晨2点多,我再次重温了第二遍这个电影(这里想起我的挚友阿孝曾经问过我:你喜欢的电影会看第二遍么?

这个问题对我影响很大,所以我在多年后一直想再看一遍这个电影),这个电影非常烧脑,老实说我在9年之后看完第二遍之后依旧没完全看懂,但还是觉得这是一部构思非常独特,涉及到“到底什么是真实还是梦”的这个经典话题。

包括梦中梦,这个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一次梦中梦的感悟:我甚至可以怀疑这个电影就是导演昆汀·杜皮约的一次梦中梦和清醒梦的来的灵感,再稍加一些改编(正如诺兰导演的《盗梦空间》)。

说回这首歌,初听这首歌会觉得非常冗长枯燥,单调乏味,对听习惯传统歌曲结构的乐迷来说会想:这个是什么玩意啊!?而且这首歌网易云上有人提示过这首歌最后10分钟(而且其实最后10分钟有了变化,非常关键)被切掉了,我搜了下,果然spotify上的版本是1小时01分39秒,预计这个才是完整版。

但在2024年的当下,一首歌如果连超过1分钟都会没人耐心听完,更何况这个作品居然有1个小时!

更何况大部分时候你会感觉似乎一直在重复!

真的是很催眠的一首歌啊!

还是那句话,如果你看过电影《真实》并且很喜欢之后,相信你也会对这首作品重新产生改观,并且对极简主义音乐不再那么排斥,所以这也就是我想推荐这首电影配乐的原因:因为这个音乐和电影紧密结合,并且会让你对一种全新的没接触过的音乐产生兴趣!

好了,以下开始涉及剧透,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可以继续看下去:巧合的是我在搜这首歌的中文资料的时候,我找到了一篇豆瓣上科学宝小魔仙翻译的《摇滚极简主义》,里面提到了几句:1 在梅西·埃里奥特(Missy Elliott)和提姆巴兰(Timbaland)共同创作的反物质主义赞歌《苏醒》(“Wake Up”)中,有一位牧师或是政客在歌中愤怒地大叫“醒过来!

醒过来!

”我突然鸡皮疙瘩,这不就是这个电影《真实》里面最后的片尾么!?

2 声音科学固有一种反复性:声音在空间中通过周期性的波动传播。

waves!

(中文翻译为:波)我靠,这不就是电影中杰森导演的电影片名!?

我就和电影中那个马歇尔角色的感慨一样:我已经无话可说了!

3 学者罗伯特·芬克(Robert Fink)在其关于极简主义运动的文化研究中提出,极简主义音乐是一种对高速、同质、重复的消费文化的模仿,或是一种另类的无休止的电视商业歌谣。

你想到了什么?

没错,就是里面说的电视波会杀死所有地球人!

包括其中主角主动要求进入精神病院,并且进去后就拨电话这段让我非常触动。

(为什么主角主动要求进入精神病院?

为什么精神病院会有电话?

为什么电话是假的?

)说完这些,相信你会对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这首歌,极简主义,昆汀·杜皮约 Quentin Dupieux的电影《真实》都有了进一步感受吧。

此外,这个电影中,没有人能相互理解,哪怕作为夫妻来说,妻子也无法理解丈夫的行为,只有最后马歇尔被震撼到之后才理解了先前一直不满意的这位导演zog。

小女孩名字就叫真实,但没人相信她说的话,当她说出来猪会吃录像带的时候,所有人都笑了。

主角测试了几百遍痛苦的呻吟都没效果,只有一次被马歇尔看到并且真的被伤到发出的真实的痛苦呻吟才被通过,zod必须等名为真实的小女孩真实的睡着之后。

最后我想说的是,昆汀·杜皮约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法国导演之一,而《真实》这部电影又是他所有作品中让我回味最为良久的作品,但相对其他法国导演来说,昆汀和这个电影依旧非常小众。

我曾经在前几天和另外一个好朋友再次提到了这部电影,并且我当时就和他说我很想再温习一次,并且我愿意和他一起再看一遍这个电影,但最终没有看成,当然想再看一次这个电影是我由来已久的想法,我很高兴我终于在多年后终于再次看完了这个电影,并且能记录下以上这些。

附:摇滚极简主义原文:https://www.douban.com/note/680122168/?_i=6490417DEY2sV4Philip Glass - Music With Changing Parts 网易不完整版 https://music.163.com/song?id=426026170&userid=15668948Philip Glass - Music With Changing Parts spotify完整版 https://open.spotify.com/track/09CIQSlQOHUc7Cfqnmvp3d

 7 ) 他是这样弄晕你的

很多人看了这部影片肯定想搞清主线和各条情节是怎样贯穿到一起的,我理了很久的思路,最后发现这部电影是无法理出一条清晰的线路的,不然导演就太失败了。

对于电影中的混淆现实与虚拟的手法,我倒是总结了一下。

1.录像带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相连接。

投资人在影片中和男主通电话的那一段2.第三者同时存在于某人的现实和梦境。

小女孩既和校长的现实在一个层次,也和校长的梦境在一个层次。

3.做梦者和其梦境相连接。

男主1打电话给投资人,此时的投资人却在和另一个男主2对话,男主2告诉投资人他昨晚做了同样的梦。

这时如果投资人把电话给男主2,就会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男主自己和梦里的自己通话。

4.把不同层次的梦中同样的桥段剪辑到一起。

影片后面男主在不同的地方晕倒,一次次醒来,让人感到永远醒不来永远是在梦中的感觉。

5.多角色轮回。

小女孩是投资人看的影片,男主是小女孩看的录像带,而投资人有时候在男主的梦里。

6.其实男主是主持人的梦(男主也觉得自己身上痒),而主持人是医生的梦(医生身上长满湿疹,而他自己却不痒),所以整部影片的基点估计都是在一场梦中,而梦又是可以背逻辑而行的。

最后,放弃你的解梦吧,好好地欣赏这部影片!

 8 ) Reflection of Réalité

Réalité is a film exploring the ambiguous boundaries between reality and imagination including illusion, dream, and film. There are several parallel story lines going on and gradually these stories link up with each other. A host of a cooking TV program keeps scratching rashes that don’t exist; A cameraman of this program seeks the perfect “groan with pain” in order to get investment for his first movie; A girl sees a video tape coming out of a wild boar but no one believes her. These story lines intertwine as the characters also take a part in each other’s story. The plot flows in such an absurd way that it is very amusing to see the characters being serious. The director sets several riddles in this film to arouse the audience’s curiosity. The audience become more and more absorbed in this fabricated world as approaching the truth. The ending is astonishing and sends chills down the audience’s spine. This film reminds me of the Penrose stairs. Just like the Penrose stairs, the story lines in this film are in a continuous loop. Each part of the plot is acceptable but as a whole, is illogical. This inconsistency makes the film obscure like a maze, and the audience often get lost in it. That is exactly what the director is aiming at. He wants people to be unable to identify which part is illusory and which part is real. The disconcerting background music also distributes to this purpose. I noticed that one scene was played again after the truth is revealed. In that scene, the investor introduces a director to the cameraman and aspirant director while watching him receding from a distance. That director used to direct documentaries and now is making his first movie. This scene is of such high importance to be repeated because it leaves a key clue to the truth. Documentaries are the true picture of real life and people act in their own will in documentaries. Conversely, films are made up and characters in films are arranged by the director. At the end of Réalité, it turns out that the life of the cameraman is recorded on the video type that little girl itches to watch and the life of the girl is the content of the director’s film. These characters behave voluntarily in their life yet at the same time their destiny is controlled by the director. This director breaks the obstacles between documentaries and films, reflecting the theme of blurry demarcation between reality and illusion.

 9 ) 戏梦人生

这是一部无休止可循环嵌套的电影。

没有明确的叙事性主线。

然而主线并不混乱。

整部电影在向观众揭示一种可能——人们根本没有能力区分真实与非真实。

制片人看纪录片中的人(Reality)正在看由自己的“现实”记录而成的电影。

从制片人的角度来看,Reality的“真实”为电影。

从Reality的角度来看,制片人的“真实”为电影。

到底何为真实?

何为梦境?

何为电影?

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身处其中的人对自己所处境地即为“真实”深信不疑。

大概在上小学以前就有过朦胧的、无法投诉于文字、不能诉诸于有形的迷惑——我为何为我?

我是真的存在么?

周围人是否只是自己想象的产物?

另一个我或者说另外几个我在哪里?

她们也像我一样因为现实想象梦境而困惑吗?

姑且以现在所处之地为现实参照吧。

二年级的一个暑假,我梦见自己变成御天遨游吞云吐峪的龙,穿梭倦了就落在有水处小憩,醒来感觉前所未有的真实,山岭风的触感,云的质地,水池周围的一草一木,地上人们的动作神态都历历在目。

三伏天,一觉醒来竟然没有出太多汗,就好像昨晚真的幻化成龙在清凉处消暑一样。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也就没有写在这里的必要。

怪事发生在两年后。

街道口的小公园被翻修扩建,挖了一个大大的水池,水池的布局,周围的阶梯,树木,藤椅,甚至阳光温度,都与梦里所见无异。

更令我困惑吃惊的是,有一次刚巧碰到清理水池,池中的水被抽干了,池底一览无余,砖石的颜色形状,竟然也与梦里化成龙栖息在水底看到的一样。

我想,这种经历不仅仅是“启示梦”三个字轻描淡写不痛不痒便可搪塞敷衍过去的。

它让我重新审视梦的重量,梦不应该仅仅作为真实的附属品而存在。

我们认为真实、可靠的东西都是通过感官得到的。

而,感官有限,知觉更有限,结论往往会欺骗我们。

如果梦足够真实,那么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实在做梦。

或许,我们醒来时梦中的人刚好睡去,我们睡去时,梦中人开始了ta的一天。

是谓“昔者庄周梦为蝴蝶,偏偏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10 ) 梦蝶与蝶梦

《庄子~齐物论》中曾记载过一个庄周梦蝶的故事:年轻小哥庄生睡午觉,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飞舞的蝴蝶,醒来后开始怀疑人生【到底是蝶梦到自己成了庄生睡午觉还是自己梦到自己是只蝶】 昆汀.杜飞的《真实》=《庄生梦蝶》×233+666这部电影标签是悬疑,同事也是一部很闷的片子,闷到中途需要吃点辣条提神。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部“烧脑闷片”,我把她拆分成六个部分来观赏: Part1.小女孩的父亲猎到了一头野猪,回家后父亲对猎物开始处理,小女孩看到了一盒蓝色的录像带并对此很好奇,然而父亲告诉他录像带不可能存在,因为野猪吞不下那么大的录像带。

并告诉她:所有的动物都一样,内脏都没有用Part2.镜头拉远,小女孩的生活原来是一部电影,导演在与制片人讨论。

同时这个导演还在一档美食节目当摄影师,他想邀请节目的主持人来参演他的电影遭到了拒绝,主持人心里默念:mdzzPart3.在上一个Part中的节目主持人觉得自己得了湿疹eczema,他不得不去看医生。

在路上他遇到了一个穿着女装戴着红围巾开着军吉普的大叔,画风甚是诡异。

到了医院,医生告诉他:没错你的确得了湿疹,不过是长在了脑子里。

你是在浪费我的时间。

当镜头再次拉远,我们会发现,病人没有任何问题,这个医生却是一脸的湿疹!

Part4.在上一个part中那个异装癖大叔在看心理医生,他说自己做了一个梦梦到他开着吉普穿着女装,在一个十字路口等红灯时还看到了part1中的女孩。

女孩在学校午休想看看那盘录像带,异装癖大叔原来是校监,校监说:你如果不告诉我录像带是什么我就通报你的父母!

小女孩反驳:你告诉我的父母,我就揭发你是个异装癖!

(p.s异装癖大叔梦里面见到的小女孩居然现实生活中得知了自己是异装癖)所以目前我们已知:part1的小女孩是part2中导演的电影角色剪头→part2中美食节目主持人在看医生的路上遇到了part3中的异装癖大叔→异装癖大叔是开场那个小女孩的小学校监→part4中的心理医生是part2中的导演的妻子Part5.导演带着妻子去看电影,在影院他发现自己一部还没我拍摄的片子居然已经公映了。

我想这个导演一定是处女座,对于片子还不满意的他试图阻止人们继续看这部片子,经过不屑的努力他终于被赶出了影院。

出了影院他第一时间给制片人打电话,制片人接到电话后一脸吃惊,因为此时此刻导演就坐在他的对面与他一起讨论电影发行。

是的没错!

这个维度出现了两个导演Part6.所有的镜头看似零碎,实则有许多的前后联系,并在最后的30分钟将他们快速且毫无违和感的串联在一起。

原来所有的剧情段都是相互镶嵌~相互关联的,就好比潘洛斯阶梯和摩比斯环一样。

当片子迎来结尾时,镜头再一次拉远,原来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一部电影的角色,导演在与制片人如同part2一样谈论电影情节。

最让人细思级恐的是~part6的这部电影里小女孩观看了part1中蓝色录像带的情节,在录像带里part2的导演给制片人打了一通电话,然而part6中的制片人接到了电影里角色打开的电话!

就如同源代码中现世收到了虚拟维度的短信一般。

我甚至有一种被入的感觉,生怕下一秒我也出现在这部片子中!

就在这里,片子戛然而止,就下了part3中医生的那句话:你只是脑子里有湿疹。

以上全部是讨论剧情的废话,如果你看到这里,恭喜你看我逼逼叨叨了这么久。

我很想一笔带过,但是这个剧情真的太庞大,朕做不到概括_(:з」∠)_电影是一门融合百家的艺术,我想艺术不同于政治~科学~经济等学问的最大关健在于她允许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在看完后我脑子里很乱,包括写这篇时也是如此,我很难感受到鬼才昆汀杜飞的脑子里在想什么,但是我却很享受看这部片子的过程。

让你面对看似沉闷的前奏费解,在你放松警惕时用快节奏打你个措手不及,在你还没反映过来时扬长而去,留下一个发呆的你在尘土与大风中独自体会,这或许就是意识流和魔幻现实主义的魅力吧。

在豆瓣上看到许多的人把重点放在导演真正的思想感情与这部片子的核心价值,我很不理解。

人对艺术的观念与思想不应该是一样的,也不应该有这方面的意见领袖,文化的放松应该是百家争鸣,何必在乎什么真确的价值与思想感情?!

我们曾经在思想的统一上做过太多违反常理的事情,如果硬是要深究《真实》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的话,或许她给我们带来的就是一次逻辑思维~头脑风暴~脑洞开挖时间,让我们有机会去拜托意见领袖与主流观念,开动自己那越来越不曾思考的大脑,通过自己的思维得出属于自己答案的机会。

最后送上尼采的名言:“上帝已死!

”人类可以为所欲为了

《真实》短评

Ah, Mr. Oizo, you've done it again! At least that's your best movie so far, much more convincing & complex than Rubber & Wrong, from all perspectives. I really doubt that there is a logic interpretation that holds from beg till end, but that's the exact point & aim: MIND FUCKING.

4分钟前
  • Svolta!
  • 还行

所以拍片的人被用在拍片的过程中,出资拍片的人又亲眼看着一切,而他只是重复做了个简单直白的奥斯卡白日梦。 6.4

9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现实、梦境、电影相互交织关联,很好奇这类电影该怎么命名?

11分钟前
  • Sun
  • 推荐

没看懂,想尝试去看懂,到最后直接放弃了。等以后再找个机会仔细研究吧。

14分钟前
  • 孤独的夜行侠
  • 还行

1.脑内湿疹;2.电影史上最好的呻吟;3.颁奖礼上裤子被黏在椅子上;4.库布里克是怂货;5.不存在的电影,存在的创意优先恐慌;6.现实→电影→电视里的现实,戏中戏的环装结构;7.戏中戏的贯穿、梦境中的交媾;8.如此节奏,加一星给里面的喜感,哈哈哈。

1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层层嵌套的结构,一个莫比乌斯环。啊,对于他来说,更适合的比喻是人们挨个啃着下一个人的屁股围成了一个圈。我好像在看一部法国版的大卫林奇。(或者说安东尼奥尼)

18分钟前
  • 多次元咸鱼
  • 推荐

本以为是实验性质的作品,后来发现原来导演一直都是这吊样。形式大于内容,完全将观众玩弄于股掌之间,充满了戏谑与荒谬。从熊的内脏里捡到蓝色录影带的小姑娘、精神焦虑自己有皮疹的美食节目主持人、脑中构思出一个电视机杀人剧本的准导演、穿着女装开着吉普做梦的校监……环状后打碎交叉叙事,牛逼。

19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就像忍着看完一本难看的书,憋屈,抓狂

24分钟前
  • #
  • 较差

我觉得这片的关键不是在于烧脑,而在于烧脑的体验,所以不一定要肢解剧情式的分析,可以多去想想自己看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观感。

25分钟前
  • 本位
  • 推荐

难道他就是想说,真实皆是虚无的、个人的?每个人本来就各自有各自的真实,导演的手法可能只会取悦与他相似的人吧。如果只想嘲讽的话,又不够搞笑。好像回到大学时读很多不知所云的journal的感受

28分钟前
  • cranmer pie
  • 较差

只算个小品吧,还挺好玩的

31分钟前
  • Jiajiachan
  • 还行

为什么我要看这个?

35分钟前
  • Noah_he
  • 较差

大卫·林奇电影里的梦是有迹可循的潜意识,本片的梦则是零星杂碎的想象力拼凑出的片段。当然,每个人的梦都能拍成电影,就看你有没有这个艺术能力。它的“真实”就在于导演拍出不可名状的感觉,这和很多时候我们想要描述怪诞梦境却无法言语的状态很相似,所以除非你经常做梦,不然这电影很难引起共鸣。

36分钟前
  • Ron Chan
  • 力荐

#71st Venice#地平线 电影 现实与梦境

41分钟前
  • 凤瞳
  • 还行

非常有意思。

45分钟前
  • 一一
  • 推荐

全小心思

47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嗯,也不是特别精彩吧。

50分钟前
  • 僵尸太疲惫
  • 还行

跟Philip Glass很像,音乐存在于重复之中。

51分钟前
  • Lies of Lies
  • 推荐

蠢白人的故事

52分钟前
  • Éros
  • 较差

中文片名翻译的不错 既不真实还挺荒谬

56分钟前
  • SX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