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时·过节

過時·過節,阳,Hong Kong Family

主演:谢君豪,毛舜筠,吕爵安,谈善言,袁澧林,梁祖尧,冯素波,黄梓乐,黄宝漳,张达伦,陆诗韵,卢瀚霆,周志辉,梁健平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22

《过时·过节》剧照

过时·过节 剧照 NO.1过时·过节 剧照 NO.2过时·过节 剧照 NO.3过时·过节 剧照 NO.4过时·过节 剧照 NO.5过时·过节 剧照 NO.6过时·过节 剧照 NO.13过时·过节 剧照 NO.14过时·过节 剧照 NO.15过时·过节 剧照 NO.16过时·过节 剧照 NO.17过时·过节 剧照 NO.18过时·过节 剧照 NO.19过时·过节 剧照 NO.20

《过时·过节》剧情介绍

过时·过节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十年前的冬至饭局是一场混乱的开端,舅父因误会与外婆关系破裂,就此拂袖而去。早已躁动不安的爸爸情绪大爆发,举刀恐吓提出离婚的妈妈,结果误伤了女儿,儿子无法原谅父亲,继而离家出走。十年过去,一家人的关系仍然结冰。表妹忽然从英国回港,带来了舅父的死讯,并希望促成一场冬至饭局,以圆死者遗愿。久违的饭局邀请,令众人检视自身与家人关系,有人决定出走,亦有人选择回来。面临瓦解的危局,正好也是这个家庭修补关系的契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十三陵传人之英雄本色阴错阳差第一季与凤行无头骑士异闻录第二季:承桥之彼端银瀑2:重现青年维兰德第一季阿雅与魔女超级整蛊霸王总之就是非常可爱~SNS~营救距离猫的葬礼我要你开花小帮派功名十字路HappinessCharge光之美少女!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2饥饿站台神秘博士第四季美错商海通牒警察学院黑钱第二季功夫神犬守信少年后会有期魔法使黎明期无法抗拒的他四月三周两天先婚后爱

《过时·过节》长篇影评

 1 ) 为什么家人间会相爱相杀

最难以启齿的是心底话,最容易误解的是家人。

——《过时·过节》

常听到有人抱怨,和自己的另一半,或者是父母,或者是子女难以相处,甚至感到心力交瘁。

明明很爱自己的家人,一见面却总常常吵架。

明明深爱着对方,却变成了互相伤害。

同事或者老板关系处不好,可以离职。

可是家人之间的关系处不好,却无法割舍。

还有的朋友,同学说,家里人没什么矛盾,就是无话可说。

同一屋檐下生活,心却离得很远。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下面,我们从电影《过时·过节》中探讨这个问题的答案。

外婆剧中的女主角(也就是妈妈)继承了外婆的唠叨和控制型性格。

在女主小的时候,外婆就对女主说,东西要放在这里,不可以怎样。

女主面对自己的母亲,其实是比较顺从的。

但是她自己却不自觉地继承了母亲的强势与控制,这点在自己的先生和儿女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外婆性格中的强势与唠叨,很可能源于她自己的母亲。

不知觉中,她已经习以为常,所以也将这些问题传给了自己的下一代。

我们性格中的很多问题,很可能源于上一辈。

时刻保存觉察,阻断问题下传。

外婆误会自己的儿子会拿她养老的钱,将儿子赶出家门。

却没想到这一次竟是与儿子的最后一次见面。

晚年在养老院里,外婆无时无刻不想念着自己的儿子,成为了她终身的遗憾。

强势的人很容易冲动,而冲动常常会让人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

所以,强势的人更要时刻保持觉知。

女儿女主的控制与唠叨,让自己变得格外的挑剔。

她认为自己的挑剔和强势,都是为了家人好,是对家人爱的表现。

而实际上,一个人如果对别人挑剔,其实是对自己的不满意。

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无法理解与包容别人。

剧中的女主和外婆常常抱怨自己,对自己其实是不满意的,所以也非常挑剔别人。

在女主的强势与唠叨下,女儿很反感。

女儿每天戴着耳机,逃避听妈妈的唠叨。

强势的父母,最容易培养迷茫和没有主见的子女。

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很多父母,以爱之名要求子女做这个做那个。

他们既要孩子听他们的话,又想让孩子有自己的主见。

却没有发现自己的想法,本来就是个矛盾体。

有一次参加一个线下的大课,现场统计有80%的同学都感到很茫然,包括那些事业有成的同学。

原因就在于他们都会有一个强势的父亲或者母亲。

因为从小父母就喜欢给他们做选择,所以成人后的他们,在没有人帮他们做选择时,会感到迷茫或者有选择困难症。

最严重的情况就是妈宝,谈恋爱还要征求父母的想法。

强势的父母带来的最大问题,还不仅仅只是迷茫的孩子,最可怕的是培养没有想法,没有主见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成人后也很难和人沟通,没有主见的人带到亲密关系以后,会变得难以相处。

剧中的女儿在妈妈的强势,爸爸的隐藏下,变得不想长大,思想很不成熟。

所以无论是在婚姻上,工作上都一塌糊涂。

妈妈的强势与唠叨,让女儿想逃,所以女儿才会匆忙结婚,结了又离,不得已要回家,让自己回到原点。

妈妈女主是剧中的妈妈。

她并不是一个爱财如命的女人,想要的不过是丈夫多一点的关心。

而丈夫偏偏在她眼中是一个木纳的人。

女主在别人家当阿姨时,很羡慕主人家的那份关爱之情。

但她生病时,男主人会把自己的医生介绍给她。

她不舒服时,主人家的小孩会帮她按摩肩膀。

而她要的这些关心,却在家里无法感受到。

她的丈夫不会说甜言蜜语和关心她的话,她的孩子也不会主动来给她做按摩。

她希望自己成为主人家的一份子。

当听说主人全家要移民时,她不经意的说了一句,怎么没告诉她?

很快她就发现自己失礼了,因为她不是这个家的一员。

为何在自己家里,却得到她想要的那份简单的关爱呢?

其实这个世界就是一面镜子。

在主人家,她对每个人都很关心的,和颜悦色,所以主人家的人也会给她同样的回馈。

和很多人一样,她把微笑留给了外人,把脾气留给了家人。

家里的强势和唠叨,造成子女的麻木,不知道如何关心她。

她的先生并不是不关心她,她先生有一个小本本上记着要浇花,做什么事情等等。

她先生以自己特有的爱的方式关心着她,却无法活成她想要的样子。

记得有个朋友曾经对我说,不要太强势,孩子想要做什么就放手让孩子去做,要让孩子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可是面对先生,她却百般挑剔。

说自己的先生工作回家,没有像邻居家的先生那样做家务。

她很难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先生是这样子的人?

他能够对孩子不强势,却无法对先生不强势。

爸爸女主的先生,为这个家里做很多事情,却不爱讲话,不懂得沟通与表达。

当发现不知道如何与对方沟通时就会选择离开,以为牺牲自己,能换来家庭的和平。

因为有一个强势的老婆,自己一讲话就会被攻击。

久而久之,爸爸变得很沉默,话越来越少。

话越来越少,就更加难得沟通,夫妻间的矛盾也就越加深刻。

剧中的妈妈过于强势,所以老公和女儿都不爱讲话,儿子离家出走后全家都不讲话,也不沟通。

妈妈的话越多,爸爸的话越少,爸爸的话越少,最后变成了半个哑巴,也就越来越不会沟通,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女儿在家里得不到理解,也没人可以沟通,所以总是想逃,所以才会随便嫁人,随便找工作,最后没有办法又回到了原处。

儿子在父母的一次吵架中误会了父亲,将心中积压很久的压抑之情,全部投向了爸爸,所以未成年就离家出走。

因为无法和父亲面对面,掏心窝的沟通,所以做了个AI虚拟人来模仿父亲对话。

儿子阳发明在元宇宙里戴上VR眼睛,和自己思念又无法面对的人对话。

这是儿子的硕士论文,初衷是为了解决自己与父亲的关系。

但很快他就发现,VR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只是成为自己逃避现实的安抚奶嘴。

为了让儿子回家,爸爸决定牺牲自己,离开这个家里。

但牺牲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你以为牺牲了自己,可以成全家庭的幸福。

但实际上家庭是因为有你才幸福。

爸爸完全可以不离开家,儿子和解后,带着儿子一起在家里吃团圆饭。

控制型人格控制型人格通常很强势,而一个强势的人就会弱化另一半。

一方的强势,唠叨与挑剔,常常在言语中会打击另一半,久而久之,就会让对方变得软弱无能。

强势的一方,不能理解对方的软弱,更不知道对方的软弱源于自己。

这种控制型人格还会一代代传下去,带来各种家庭矛盾。

控制型人格常常会非要想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

会问对方为什么要这样做。

如果对方没有马上反应过来,不知道如何去回复他的问题,强势的一方就会不能理解,从而引发战争。

身处强势的一方,总希望能够从对方口里得到自己想知道的一切,而身处弱势的一方,却因为反应慢,或是表达能力有限,不知道如何回复,因此两者之间产生矛盾。

如果有一个强势的父亲或者母亲,他们的子女在遇到强势的人面前就会变得不爱讲话,遇到弱势的人面前就会变得很强势。

最后人类是群居动物,即便相爱相杀也要在一起,不分离。

人们总是喜欢向对方去索取,即便有矛盾也不愿意离开对方。

而人之所以会向对方索取,是因为你内在的空缺。

当一个人内在丰满以后,就不会向别人去索取了。

 2 ) 遗憾与惊喜并存

几个缺憾:1,几个sub plot和main plot脱节严重,感觉main plot是现实主义而sub plot像是童话故事,人物扁平,剧情简陋失真,流于俗套。

好像是把这两个故事单独外包给学生做的一样。

2,导演的确有一些很好的想法,但是没有能够很好的结合,感觉像是为了几个好点子凑出了一场戏。

3,台词问题。

感觉有些台词在生硬地把想法塞观众, 就差像布莱希特那样直接跳出来和观众讲话,生怕你感受不到重点和主旨。

小细节方面:大提琴bgm声音太大;收音效果不一致;有些bgm和画面搭配不是很好。

接下来谈谈优点:我很喜欢导演的最后一个镜头,月光下的屋企,母亲一人站在阳台前,百感交集地吃着冬至汤圆;两姐妹暂时跳脱出了家庭芜杂而压抑的氛围中,彼此讲笑着;屋外的小径,两父子无言地并肩走着,心中是八年与内心斗争煎熬之后的释然。

人真是奇妙的动物啊,只是人们所处的位置变化了一下,就徒增了这么多的情感。

而这些情感又好像透明的一堵堵墙,一块块相斥的磁铁,捉弄着人们,命中注定般制造着一出出令人嗟叹的遗憾。

 3 ) 不喜欢

首先说,以下全是我主观评价,非常不客观。

但是真的不喜欢这部片。。。

我旁边人一直在哭……妈呀我一点感觉没有。。。

导演你想表达什么,一种沉默型东亚家庭的常态吗?

父亲举个刀儿子离家出走八年??

任何的家庭畸形都不是因为某一件事或者一时冲动。

前十分钟进入家庭背景介绍的时候并没有展现出特别尖锐的矛盾,于是整个电影就从头到尾没有扎根,以至于后面的剧情拖沓且站不住脚。

父亲的发疯于是就莫名其妙,更莫名其妙是儿子因此离家出走八年。

强烈质疑编剧和导演完完全全没有弄懂家庭痛苦的根源,它是一种慢性病,一种长久的污垢!

家庭长年畸形的人感觉此片很冒犯,它不仅弱化了家庭矛盾,弱化了家庭成员的“罪行”,弱化且大大简化了孩子尝试脱离家庭的情感上及现实上的难度和痛苦,就连结尾处“父子和好”都是如此凌驾于现实之上的刻意。。。

看不到家庭的撕裂、歪斜和倒坍,只能看到角色单纯的发疯、矫情且莫名其妙这部屎片真的极其弱化家庭痛苦,极端化子女的“夺权”行为,你觉得一个孩子脱离家庭阴影人格独立自力更生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吗,男主一两句话的台词“我想做什么就做,自己找份工,出国留学,读到美国硕士”。。。。

真的真的那么容易吗?

这个跟健全b装抑郁症有什么区别?

被强行喂了一坨油腻的奶油。。。

你没给角色合理的罪行更没给他们合理的宽赦,你在拍英雄主义大片,拍阳光的大便。。。

你管这叫致郁片吗?

 4 ) 过时·过节

“人为什么是群居动物?

现在没有熊了呀”“你怕什么?

”“蟑螂”“和爸爸一起住,爸爸可以帮你赶走蟑螂”可是妈妈遇到蟑螂,爸爸仍然安坐在沙发上,没有任何反应。

他们是一家人,可是他们不能为彼此抵御些什么。

每个人都想逃离这个家,爸爸和儿子互以为只要自己不在,这个家仍能岌岌地维持。

谁错了呢?

妈妈连续不断的牢骚、爸爸的沉默不语,以及死循环。

妈妈在小杰家,得到了在家里得不到的关注——有保暖的拖鞋、手机壳上的贴纸、肩膀酸时小杰还会帮忙按摩。

她在这的气场和在家里简直判若两人。

让我不禁想象如果她成为小杰家的主人会怎么样呢?

会和新的家人发生化学反应,成为温柔循环的一环吗?

还是脱下客套的面罩后,又被柴米油盐淹没,又成为被所有人厌烦的、絮絮叨叨的主妇?

她的欣喜源于她认为对方没有必要如此对她付出,但如果成为理所当然之后呢?

知道小杰明年四月要移民之后,“为什么你从没跟我提过”,她的委屈倾涌而出,可是她没有资格,只能轻飘飘说一句“是我过界了”。

在家里丈夫也从不主动告诉她明天不能去看装修时因为明天要理发,理发是因为后天要去见工;女儿不告诉她已经失业一段时间了..没有人跟她解释因果关系。

但不管怎么说,我很不喜欢她嫌这嫌那的态度。

在公司遇到过类似的人。

唉声叹气,见到的全都是不好,就算遇到好事,也会挑剔几句,让人想躲远远的。

结尾每个人各占一个空间,被墙壁隔开,各人有各人的心绪。

这是一餐并不团圆的团圆饭,但“有多少人就多少人一起吃吧”。

最后的镜头太漂亮了,高光!

另,亲人在身边的时候,还是多包容吧(虽然我能理解儿子的愤恨)。

但带着心结,浪费了相守的时间也很遗憾。

冬至我也好想好想回家团聚,可惜我回不去555。

螞蟻作为意象在片子里出现了很多次。

导演用鏡子来构图用了好几次,好棒。

 5 ) 家庭中 女人的强势 给家庭带来的是灾难……

家庭饭局开始 在饭局中结束 最后各自天涯 没有和解 没有颂扬 只是自己在不同程度上各自疗伤 ,看似平淡的日常,其实充满隔阂甚至鸿沟。

以为想不沟通就能将事情淡化,其实心锁沉重,岁月也难以消磨, 开头十分钟绝对是满分戏,黑口黑面的阿玲先给整车人散播焦虑,表现了她在家庭中强势的地位 与阿真的木讷形成鲜明对比。

此处是全家人最整齐的时刻,同时也是最混乱的时刻。

八年前一顿不愉快的饭局 一家人闹的不欢而散 从此舅舅和外甥再也没有过回家 丈夫再也没有进屋里睡觉 大人们拧巴的过着日子 孩子们却在心里有了更大的伤疤 八年后的冬至 又一次家人在一个不太稳定的氛围中 坐到了一起 ……很喜欢的色调 清雅淡薄 镜头避开了香港高楼大厦的繁荣 聚焦香港的乡下 没有了都市的喧嚣 只有平静压抑的家庭往事 拧巴的家庭关系 年轻人和家人们的裂痕 大人们在辛苦的操劳 年轻人漫无目的 迷茫 在夹缝中生存 渴望家庭的温情 镜头语言非常丰富镜头,比如莫名的推镜头、手持摄影、光影流动、镜子的使用、透过窗户的拍摄、用前置物将人物框死营造压迫感. 最后一个镜头可谓神来之笔 一个镜头表达了所有人的当时的状态 父与子在夜幕的路灯下悠闲的走过镜头,看的出他们已经摒弃前嫌 达成和解 两个年轻的姑娘相聊甚欢 对她们来说 人生才刚刚开始 两位妈妈阳台上眺望远方 回味这一路走来 到底做错了什么 家庭女人的强势 势必给家庭带来的是灾难……

 6 ) 《过时·过节》:爱你在心口难开

这部电影是香港新导演曾庆宏的首部长片,讲述一个大家庭的悲伤故事,电影灵感来自导演自身经历,言之有物,但也可能过于“自我”,让故事推进的有些一厢情愿,没有完全跳脱出来审视人物和故事,略有遗憾。

一家之主婆婆,母亲玲,父亲真,舅父明;女儿悦,儿子阳,舅父女儿琪。

三世同堂,非富非贵,一个普通香港家庭,一个典型的东方家庭。

可以说电影最精彩的戏份就是前十五分钟,家庭的矛盾和困境,成员的性格和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吃冬至团圆饭,玲一家慌张地收拾上路,父亲和母亲一路上争执不断,都是些平时积攒的鸡毛蒜皮,女儿不知所措,儿子试图缓和冲突。

一家人磕磕绊绊到了婆婆家,舅父早已独自赶到。

他们都在努力扮演传统的家庭角色,婆婆母亲,始终在厨房忙活,张罗全家人的餐食,父亲舅父儿女在客厅在院子闲坐游荡,当社会给定了规则,每个人都走在自己的轨道上,起步停车,左转右行,每一步都被安排好。

相安无事,安于现状。

期待中的其乐融融转瞬即逝,玲切菜伤了手,舅父帮忙找创可贴,婆婆却怀疑他在偷自己的钱,争吵中婆婆对舅父的不争气、对舅父婚姻的不满倾泻而出,舅父愤而离去。

玲埋怨真不过问自己受伤,威胁要离婚,真愤怒中拿起菜刀,儿子刚好进门,拦下父亲又被父亲教训,也愤而离开。

团圆饭变成散伙饭。

这段紧凑的情节十分精准地描摹出家庭群像。

小家庭里,一个强势刚硬的母亲,一个木讷懦弱的父亲,一个敏感冲动的儿子,一个沉默娇弱的女儿。

婆婆和舅父的关系又是一面镜子,映衬出包围着大家庭的人伦牵绊会通过血缘润物细无声般地传承和蔓延。

八年后,又是一顿冬至团圆饭。

舅父突然去世,女儿琪为完成父亲的心愿,回来团聚。

此时,婆婆住在福利院,终日悔恨逼走了儿子;玲和真的婚姻名存实亡,真沉默寡言,玲只有在每天做家政服务的他人家庭里体会到一点家人的温暖;阳已经八年未回家,靠自己打工养活自己,甚至出国留学,现在一边开发虚拟游戏,一边开优步;悦已离异,工作也丢了,一边面试,一边假装在上班。

本是一家人,却活成五个孤独的人。

没有人有恶意,甚至他们都带着好意,用自己的付出成全家人。

东方式的心结,就是为了你好,我把心思默默打成结,把时间层层围成墙。

婆婆和玲性格强势,但换个角度看,公公早逝,真性格软糯,她们都在独自打理着里里外外,撑起整个家,势必养成或加重凌厉爽脆的性格,同时积累的压力和委屈也会伺机宣泄。

真的不善言谈让他疲于应对生活,不说不代表不难过,八年里用沉默消磨着情感,等到房贷还完,重担卸下,他觉得可以分开了,同意离婚不是泄愤,是抱歉,是成全。

悦的情感和工作都很失意,但面对这样的家庭,想必她也难以启齿,不让父母担心,不给家人添堵,可能是她最好的选择。

阳一直记着父亲举刀的场面,离家出走就是他对父亲的惩罚,他害怕一旦回家过去的场景还会重现,只要他不在,这个家就还在。

其实他们也看到过别的可能性。

婆婆已经后悔,而且随着舅父的去世,这个遗憾无法再弥补,但会触动家人的心弦。

悦偶遇一个马来背包客,整日游玩,无拘无束,他们甚至产生懵懂的感情,让悦误以为这是另一次开始。

但背包客还是消无声息地消失了。

就像他自己说的,“其实我也是自私的人”。

多情又薄情,这是自由的收获,或代价。

阳认识了一个高龄游戏玩家,而他玩游戏的初衷却是为了搞明白自己的孙子为何沉迷游戏,远离家庭,最后自杀身亡。

失去亲人的伤痛,追悔莫及的遗憾,同样刺痛了阳。

“能不能沟通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障碍。

”阳一次又一次尝试在虚拟游戏里,与父亲沟通,但总是失败,也必然失败。

就像电影里所有人物,几乎都没有成功的沟通,甚至不曾真正努力过。

所有人都在隐忍,以为时间可以解决一切,以为自责可以弥补缺憾,以为离开可以成全。

电影后半段的主要线索逐渐聚焦在夫妻和父子,父亲的决定无意中左右着家庭的未来。

他放下心结了吗?

好像没有。

他坚持了八年,就是为了完成丈夫和父亲的基本责任,把孩子养大,把房子供完,这些完成了,可以解脱了。

他把自己的离开,当做妻子解放,儿子回归的代价。

这不会是最好的方法,却是他以为的仅有的机会。

但这至少给了他们理由,让父子恢复对话,一旦眼神连接,东方式家庭的隐秘而坚韧的纽带便会再次强大,包裹住他们。

也许是重新出发,也许是涛声依旧。

这次的冬至团圆饭终于成功了,夜色温柔,人也变得温柔。

一家人笼罩在老房子的灯光里,卸下防备,忘掉心结。

过罢时节,再话家常。

 7 ) 好好说话和认真倾听,若能择一而为……

父亲:我不回去就是想你回去儿子:我以为我不回去,你们就相安无事……八年了,团圆的美梦还是遮蔽了现实的无奈……家庭矛盾制造机的成功无法保证合理的粉碎,在写实程度和发电本源的探究上,升华的节点又或者人物的弧光未能达标,换句话说,为了和解而和解的自我感动,只能暂时的隔绝喧嚣,而缺乏沟通的大杀器,放到明面上处理的话,则会意义非凡……结尾全景下的人物形色呈现的不错……

 8 ) 接受当下,热爱生活,方能改造生活

过时,在粤语体系,是不是有其他意思,大概跟过节的意思差不多?

他,天资聪明,长相帅气,能够理智的平衡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通过自己的调和,一次次的避免父母、姐姐在争执中遭受伤害。

当我看到他手指靠向嘴边,给姐姐一个自信的眼神,就知道他不止一次通过这样的方式成功的避免了很多家里的麻烦。

但这一次,他自己都没有逃脱歇斯底里发作的争吵对自己的伤害。

即便两个人分别都对他说过,你要珍惜亲人还活着的时光,至少你的亲人还在世上,他依然难以走出受到伤害时所封闭起来的自己。

直到他的父亲,再一次默默忍受了所有,主动走向了他,还好,这个世上总是有人要多付出一些,习惯沉默的人,总会更加强大吧,大概。

他,温文尔雅,从不生气着急,能够温柔的对待妻子和孩子,这一次,经济的压力,妻子的岁岁念,岳母的叨叨咕咕一点一点的累积,直到那句离婚,从本不应该先崩溃的妻子嘴里说出来,他崩溃了,拒绝了再一次受到伤害,然而,歇斯底里的妻子,像发了疯一样的激烈的情绪,点燃了他心底的怒火,这个时候,他彻底爆发了,拿着菜刀砍向了椅子,不得不通过宣泄来排解心中的愤懑。

她,温柔恬静,不愿意多说话引起父母的注意,总是默默的做一些事情帮助需要的人。

母亲强势的性格压抑了她的表达,在沉默和游荡中,她也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区间,这不能帮助她融入社会,多少有些格格不入。

在遇到鲜明性格的,有强烈吸引力的异性的时候,她可能会像一只飞蛾一样,不顾一切的扑过去,正是这种勇敢,让她走出了心里的分离,在一场痛哭之后,她找到了新的自己。

这没有改变她内在的什么,只不过在这种本来就美好的性格中增加了一些坚强,一些勇于尝试,这使得她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毛老师演的真好,一个绝望的主妇,一边是原生家庭给她造成的难以逆转的缺陷,一边是她被压抑的那些东西,又像魔咒一样,转加给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这种矛盾,都被毛老师演绎出来了。

阳仔的母亲,不愿接受自己的丈夫,对单身的客户怀有相思,这种复杂的情绪就好比,朝三暮四,见异思迁,吃着碗里的 看着锅里的,种种不接受现实的行为,是所有人痛苦的最大根源,也就是业力所在。

在外人看来,能够养大这一双儿女,性格都不差,体贴父母,多半都是因为有一个出色的父亲,父亲性格里闪亮的东西,让这两个孩子没有受母亲的负面影响。

人们的痛苦,多半来源于执念。

被辜负,错误的选择,心有不甘的过去,这些种种造成的心里的创伤,累积的压抑,驱使着他们总要找些理将他们转嫁出去,或是残忍的指向自己的家人,或是恶语相向,发泄在无辜的路人和弱小的群体身上,他们总要,传递,不甘心让这种不好的东西烂在心里。

这何尝不是一种恶呢?

那请问,写在我们中华民族基因里的自强不息精神,什么消失的?

如果可以,每个人都应该更强大一点,用悲悯之心,化解所有苦楚。

 9 ) 彼此走近一步 为打破隔阂争取突破性进展

电影以导演的真实经历作改编,对家庭失语症的人士来说,与家人的冷战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决的,影片开头阿阳在一道有裂缝的墙壁上打乒乓球,墙上的裂缝犹豫家里的事情一样,如果习惯了它的存在,一旦裂缝越来越大,最后说不定就会墙破砖烂,后果会不堪设想。

八年前冬至那顿饭的变故,让外婆与舅舅一生遗憾;爸爸与妈妈及后八年间虽没离婚,但相处形同陌路人;姐姐想成为这家庭纠纷的局外人,但离婚后又回到了这个家;阿阳出走后凭自己的能力,靠奖学金完成学业,睡公园也不想回到自己长大的家,研发了为家庭失语症人士沟通的一个软件,可是能医不自医,似乎是自我逃避的一个藉口。

爸爸为了家庭、孩子着想听从妈妈,当上了出租车司机,镜头里载着的是前往机场的一家几口,老公对老婆说:我们会回来的,相信爸爸也会深信舅舅与阿阳都会回来,这八年时间,似乎也诉说着香港这八年间经过的事情…妈妈听说请她做钟点的先生准备移民,心有不舍,在他家感受到的家庭温度比在自己家要来的实在;爸爸与阿阳各自驾车在红绿灯停顿间,彼此探望,但最后彼此没有互相说话的勇气,阿阳回到外婆家只会通过Al程式向虚拟父亲质问和发泄,呈现出无力跟无奈感;姐姐认识大马游客后慢慢开始知道了自己的人生需求…八年前妈妈与阿阳在车里分别坐在驾驶与副驾驶位,是家里掌握着话语权、主动权与调停权的家庭成员,八年后当年坐于车后爸爸与姐姐在人生抉择中主动走前一步,爸爸完成了房贷后,尽了做父亲的责任后,决定选择与妻子结束这段活受罪的婚姻,姐姐找到了充实人生的方向,妈妈与阿阳都是逞强好胜的人,但这家庭的冷战似乎没有一个胜利者,妈妈看似输掉了婚姻,但升华了与爸爸的关系,也挽回了儿子的归来。

其实家人彼此走近一步,存在的隔阂虽不会马上能解决,但至少为结束这场“冷战”作出突破性的重要一步。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分开或许只是为日后重遇踏进的第一步。

 10 ) 《过时.过节》:探讨东亚家庭疏离的亲人关系

没想到这是导演的处女作,看来真实的力量很动人。

电影《过时·过节》由导演曾庆宏本人真实人生经历改编而成,探讨疏离的亲情关系的一次尝试,折射出由20世纪三代人组成的东亚家庭普遍在沟通与相处模式上的失败,很深刻地表达了东亚家庭亲人相处的那种别扭与窒息感。

电影名把「过时」「过节」分开,很有意思。

电影中的家庭相处方式已经过时,完成了亲人间的过节,通过过时过节这个节点来呈现故事。

搭档和我一起观看这部电影,他说很不喜欢,觉得很吵闹,难以身同感受,因为他成长在一个幸福的家庭。

而我越看越激动,到后半部分忍不住流眼泪。

实在想不到不幸的家庭也有某种相似。

同样是爱抱怨咄咄逼人以爱之名裹挟家人的妈妈,大男子主义不爱说话又内心懦弱的爸爸,一个反叛多愁善感的孩子,一个不出声长期负责传话的兄弟姐妹。

很多观众不明白为什么男主角不回家,我很理解,那件事情只是爆发点,是这个家庭长期带来的窒息感让人无力面对只想逃避。

我也是一个不回家的人。

身边很多人用各种大条道理逢年过节就对我劝说教育一番。

我没有多说什么,因为他们没有我的人生经历无法理解我的感受,他们以世俗的眼光要求我,在他们立场没有错。

导演在映后分享的那番话有让我释怀一点点。

他说很多时候选择不回家的是他们还没准备好去面对以及解决问题,等到有天他们内心觉得可以了就会回家。

真的,很多事情在当下无法放下以及解决,或许时间能帮上忙,不必过分苛责,随其自然或许更好。

正如电影最后一家人并没有在一起吃冬至饭,也没有happyending,但起码大家把话都说清楚了,可以鼓起勇气去面对。

《过时·过节》短评

很救命

6分钟前
  • 日央
  • 很差

我和我毛都老了

8分钟前
  • 阿根廷足球比赛
  • 推荐

只能說描述了香港普通家庭的狀況,但完全沒有點出這些問題的本質,更就不要談如何去解決了。對港片自然可以寬容,否則為何仍然會花錢入場呢?無奈藝術從來不存在寬容,覺得好看的觀眾無非就是在電影中看到自己(雖然仍然是so messedup卻不自知),但真的沒必要硬去捧臭腳。

12分钟前
  • 思夏無邪
  • 较差

biff#23 中国式家庭 与本人前些年父母关系也有些相似性 说实话以我的视角还是比较理解不了母亲 就像在现实中也理解不了经常轻易发火的母亲 算是近期好长一段时间内看的一部最好的港新片了

17分钟前
  • taetae的
  • 推荐

一切源自于老婆的强势,老公这么多年的忍让最终只能表现得默不吭声。香港人活得好压抑,还是佛山好

19分钟前
  • jundy
  • 较差

#香港电影广东展映周# 東亞家庭的至親至疏、至愛至痛,在每一個段落裏都呈現地細膩至極,角色關係真實的迫近感令人窒息。觀影的過程好像拔牙,不斷挑起生活的陣痛記憶,痛過去後,大口呼吸。对读《雨打芭蕉》,同样一個講著廣東話的盤根錯節的家庭,父親與丈夫的符號很巧合由謝君豪填充著,令我错愕。3.29

24分钟前
  • 熱煙帶雲
  • 力荐

虽然有点刻意狗血,但还是被打动到,可能和我们家比较像吧

28分钟前
  • 牛奶很忙
  • 推荐

3/5 通过两餐冬至饭折射出普通香港家庭众生相。开头几场吵架戏的对话内容好真实,比如接机那段,可以看出,其实所有的争吵都是源自母亲的强势刻薄、父亲的隐忍漠视,每次话一出口就是毒舌挑别人毛病,双方从来没有平等和谐地交流过。所以当八年后还完房贷父亲终于讲出「我们离婚吧」的时候,我反而觉得这结局很好,因为双方终于放过彼此。但儿子、女儿和外婆的副线写得并不好,为何儿子会认为只要自己不回家,父母就还能这样过一辈子?剧情细节打磨得还不够,尚属可惜。@香港电影广东展映周2023·广州站

33分钟前
  • ImaKiriaHareta
  • 还行

一顿饭,一时节,一家人

38分钟前
  • 豆瓣唯一外星人
  • 推荐

@ B+ cinema moko / 論toxic relationship是如何害人一生的。本子問題太大,雖然不炫技挺好但是那麽多的close-up真的有用嗎?

41分钟前
  • 呆萌喵星人
  • 还行

在家庭中受过的创伤在别处总会有意无意地袒露出来或企图弥补 演员表演和台词都还蛮生硬的 开头太过惊人真实 把一些可能是最私人的东西撕扯着呈现出来还是让人高看一眼

43分钟前
  • 波兰首都是上海
  • 还行

我和我朋友坐在戏院玩了2小时的电话(我们坐最后)

45分钟前
  • 樊振东山再起
  • 较差

芳草地。粤语原声。可能三星里面两颗星都要给演员。人物动机和故事情节都立不住脚,有些摸不着头脑。有一些带有执念的台词,“今年冬至,你一定要返嚟食饭。”上一次听毛舜筠说关于冬至的台词,还是在毕打自己人里。

49分钟前
  • auspicious
  • 还行

毛舜筠演的妈妈,就是我妈他们那代人的化身。不知道为什么结婚,婚得也不快乐,但又誓死捍卫那一纸婚约。2023上海国际电影节第一场。确迟迟写不出评论,喜欢毛舜筠,谢君豪,冯素波。那一代香港演员身上种随意感,很接地气,能进能退,从小看他们从富豪演到乞丐,从好人演到坏人,游刃有余的。可惜了,没有年轻人接上,港片真心没落了。导演要加油啊!

53分钟前
  • 图书管理员
  • 还行

电影里父母的形象无时无刻不让我想到我的父母,所以从头到尾在哭。很多时候生活中的breaking point没有发生,不代表它不存在过。又想到随机波动说男性从未习得苦难的语言,其实东亚家庭中又有多少人真正习得了夫妻之间的语言,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语言呢,就像父子之间明明很想念彼此,一见面却剑拔弩张彼此误解。再多一点诚实,多一点尝试,不要因为它不会影响到即刻的生活就逃避它,我们应该用一生去习得这种语言。

56分钟前
  • 多莉读书会
  • 力荐

好多片段看到我家里争吵的影子,电影英文名叫Hong kong family,但我觉得哪怕是Chinese family都行得通。我们总是这样,想着用不回家惩罚爸爸,但如果爸爸不爱你,又怎么会被惩罚到,如果他爱你,就不应该用这种方式

1小时前
  • YaNagiR
  • 推荐

四星半。故事叙述的很有意思,抓住了很多层家人之间的复杂关系,镜头拍摄的也很美,表演上开始段落说离婚时候的表演有些不太让人理解,后边还是很棒的,虽然整体来说非常令人伤感,但还是很好看的电影,希望多拍这样的好作品。

1小时前
  • 黎明的苏醒z
  • 推荐

(26.11 高先電影院) 非常喜歡前十五分鐘那場描述「八年前」發生了什麼的戲,拍攝手法和對話都很有水平,日常、細碎、東雅孩子和家庭highly relatable。八年後一家人的故事分開講後就越來越散,抓不住一個落腳點,幾乎每個人的表現都很irrational莫名其妙,戲也矯情做作了許多。最終的message挺喜歡的,不要被「家」這個概念綁住,誰愛回「家」、誰願意坐下來吃頓飯,就一起,不行就算,都沒所謂,其實很mindful,哈哈,但整套戲並沒有成功地build up到這個moment,什麼都來一點等於什麼都沒寫,以至於最後結束得也莫名其妙。很多角色和情節都可以不必有⋯可惜了一些好的想法和偶爾靈光乍現的寫作。ps 非常喜歡媽媽/雇主線!

1小时前
  • Brainfulslack
  • 推荐

在诸多bug中,最致命的就是,为何儿子会认为“只要他不回家,父母就会和好。”而整出戏没有哪怕一秒钟哪怕暗示过父母的矛盾与儿子有关。基于此之上的坚持和出走,以及由此产生的剑拔弩张和委屈求全,只显得无谓和荒唐…

1小时前
  • 爬行隧道
  • 还行

不知道是年纪还没到,还是家庭问题不太一样。总是不太能完全深刻的体会。可以感受到电影是想表达东亚家庭的沟通问题,和大部分家庭会遇到的障碍;隔代的,性别的,语言的。但这种张力是我自己想象拼接的。不是这部电影的感受。感觉电影做到了告诉观众这个问题,从不同角度给我们看到了这个情况。但经此而已…没有更多的内容填充。想看到更多的故事和内核。这个题材加上景都还是不错的。

1小时前
  • Oliviaila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