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从摄影,美术,混音,配音,以及特效五个角度讲述了5个电影工业中的工种,看完之后,觉得想把每个工种做到顶尖,其实不光光要靠专业技巧,更重要的是一个综合素质和优秀的审美能力。
比如拍好人物和光影,一定抓住事件发生的故事背景和人物的内心,用心去感受。
比如配音,想要把配音完成的很好,也要融入故事和人物的内心。
总之,看似每个工种都各司其职,其实大家都在用另一种形式,或者用自己的方式拍电影!
《我在这个做电影》2020年2月底才上线的纪录片,片子只有5集,每集只有15分钟,用一顿饭的时间就能追完。
内容主要聚焦于美术、声音、特效、摄影、配音这5大电影幕后工种,简直是资深影迷的饕餮盛宴,每集请来一位或一组代表着当今中国电影产业最高水准的专业人士,让观众了解电影制作的故事。
其中还囊括了《妖猫传》、《影》、《南京南京》、《八佰》等各大电影的幕后纪实。
制作一部电影,背后需要什么工作人员?
需要导演,需要演员。
还有呢?
很多人应该答不上来了。
我还知道一个,也只知道这个了:摄影师。
如果还想知道更多,也许你该看看《我在中国做电影》。
张榕容缓缓抬头,眼波流转,似笑非笑。
这一刻,也许她不是最被大众接受的杨贵妃,但她的眼角眉梢的风情万种毋庸置疑。
而她风情万种的背后,是《妖猫传》摄影师曹郁的多次尝试。
为了拍好这个画面,曹郁在拍摄现场前后加了五种不同的灯光,打在张榕容脸上不同的角度,才有了她回眸百媚生的惊艳感。
电影制作中的摄影师,可以说是仅次于导演的重要职位。
他们要有很强的故事理解能力,才能把故事文字输出成画面,让观众欣赏。
画面,是连接他们和大众的桥梁。
为了做好这一座桥梁,不管尝试多少次,等待多久,他们都甘之如饴。
曹郁记得电影《南京!
南京!
》有一场戏,江一燕在教堂里举手说:拉贝先生,我去。
一只小小的手,女性的手,柔弱的手,在教堂如海的人潮中举了起来。
这时阳光从教堂的窗户照进来,洒在她们举起的手上,周围漂浮的尘埃也被点亮了,仿佛一切都有了希望。
这束光带来的希望感、精神感、寓意感,让曹郁觉得,一切努力都值得了。
为了让桥梁尽可能地完美,曹郁要从很多方面汲取力量。
比如音乐。
陈凯歌导演问《妖猫传》应该是什么感觉的,曹郁就用一段音乐代替他的回答,而这段音乐也得到了导演的认可。
比如绘画。
曹郁说,《妖猫传》里边用了很多的绿色和蓝色,是他从爱德华·蒙克的一些画作里得到的启发。
但做好一部电影,不能只靠摄影师,还需要和导演、和演员、和其他剧组人员的默契配合。
曹郁说,单拆开某一个人干这事都干不成这样,只有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干成这样。
当年那个看《末代皇帝》感受到震撼的青葱少年,后来成为了频频获奖的行业大牛。
曹郁逐渐成熟清醒,却不刻薄:我觉得摄影是这一辈子都不可能达到不了你期望的那个高度,因为毕竟天分是有限的,你只能尽量地去做。
只要你一直在进步,而不是重复甚至退步,那我觉得我就有这种幸福感。
因为毕竟你是爱这个职业的,所以它决定你往前走。
回到开头,我能说出摄影,是因为我哥是干这行的。
从小我们兄妹就不和。
我假装认真学习实际成绩吊车尾,他摆明不爱学习换了好几所学校。
本质上是一样的人,我们却总是看对方不顺眼。
后来他退学在家里颓废了好几年,间或通过爸爸的关系在不同公司工作过,但都不长久。
他大概知道自己这样子不好,所以无论爸爸怎么骂他,他都沉默。
我们之间也很少说话。
突然有一天,他有正经工作了,就是做摄影。
打那以后他整个人都鲜活起来。
虽然工作很忙很累,经常要通宵,但他回家不再丧着一张脸。
休息的时候都在看电影琢磨东西。
再后来,他娶妻生子,工作上老板也十分重视他。
我和他还是很少说话,但这不代表我们不好。
影迷的记忆,就是光影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任意门”。
提到雨,会想起《影》中墨色氤氲开的山峦长亭。
提到竹,眼前翠色无垠,玉娇龙与李慕白在林巅遥相对峙。
提起雪原,回忆中冰封千里,运输车静默前行,凌万顷茫然。
美而隽永。
1911年,乔托·卡努杜宣言:电影即是艺术。
可有多少人留意过,艺术背后的雕琢——职业:摄影师存在感:★★☆☆☆话语权:★★★★☆重要性:★★★★★说到美,院长首先想提一个人——张榕容。
《妖猫传》中,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
这个镜头,院长至今想起,还能记得自己在影院内咚咚的心跳。
不知多少人自此之后,对张榕容多了层女神滤镜。
直到《从前有座灵剑山》开播……
这妆,这脸,这神态。
姐姐,你是谁?!
滤镜与少女心齐碎,以至于大家开始议论纷纷:陈导的镜头是什么美颜相机吗?
现在心心念念的问题,终于有答案了!
调教演员,绝对是陈导功劳。
但说到「美颜效果」,还得归功于摄影师。
纪录片中,曹郁对这一经典镜头进行了小科普。
张榕容面上的光,首先来源于拍摄时,道具灯笼的光:
此外,为照亮脸庞,摄影组又准备十几根蜡烛,放在张榕容的侧脸和脸下。
接着,借助LED灯带,突显面部光泽,塑造轮廓。
最后还要用小光源特图利灯,专门打在演员的眼睛部分。
四种不同光源协作,听起来已经够复杂了?
图样!
对曹郁来说,光源再多,只要保持固定,依旧无法拍出人物的鲜活,体现极乐之宴的梦幻之感。
片场照于是实际拍摄过程中,他自己操纵调光台。
在演员抬头与低头之间,不断调整灯光亮度,最终形成流动的光影效果。
贵妃抬头时,灯光由暗转明,她是大唐极盛之时开放的富贵之花:
低下头时,灯光又从明到暗。
无论多明艳的鲜花,总有凋零之日。
无论多鼎盛的王朝,终有败落之时。
为一个不到十秒的镜头,付出如此多思虑和努力。
如此,才成就我们看到的经典一幕。
所以,网剧里的王舞和电影内的杨玉环,演员虽是同一个,但给人的观感注定无法相比。
不必手术刀,光影便可为她“整容”。
当然,拍电影也要因地制宜。
《妖猫传》的瑰丽流动,是建立在故事本身虚构的条件下。
像电影《可可西里》,摄影师的着重点就不再是人为修饰,而是如何呈现自然本身的壮阔与震撼。
《南京!
南京!
》则是用传统单光源,展现面部雕塑感,呈现人物力量感:
除去打光,一名合格的摄影师还需统筹整体画面。
比如先听旋律,再设想情境,最后付诸实际拍摄:
还必须具备对绘画的了解,能够从名家画作中汲取灵感。
如《妖猫传》的蓝绿色运用,就是受蒙克启发。
毕加索则是《八佰》的色调缪斯:
管打光管拍摄管调色……看纪录片之前,一直以为电影画面好看全是导演一人功劳。
看过才知道,摄影的功劳,一样不能少!
职业:特效师存在感:☆☆☆☆☆★★★★★话语权:★☆☆☆☆重要性:★★★★☆提到特效,第一时间能想到的肯定是科幻或玄幻类作品。
特效做得好,绝对是片方剧方搞宣传的一大利器;特效做得烂,首先要被观众喷到自闭。
存在感十足,堪称业界脸T。
然而有多少人在意过,很多我们认为“实拍”的作品,也都少不了特效的功劳?
最简单的就是擦威亚,修复不可抗力导致的穿帮:
像《如懿传》的荷花特效,一看就是钱没给够的亚子……
复杂一些的,就不大看得出了。
如果事先没看过相关花絮,大概很难发现,《一出好戏》中的沉船竟然不是实景,而是100%特效制作。
《邪不压正》里的外景戏,乍一看,不都是实拍吗?
顶多给演员擦个威亚啥的。
然而……全部!
都是!
特效做哒!
偌大的北平城,是视效团队研究过12000多张老照片后,用技术手段进行的复原。
6000栋房屋,超过12000棵树木……都来自特效制作。
为保证比例正确,还要记下各式建筑的三维数据。
导演如影随形,时刻抽查,确保准确。
与摄影师相反,特效师在剧组的话语权并不大,基本都是按照要求做事。
那么为啥有些最终成品是《流浪地球》,有些变成《幻城》呢?
《幻城》你看,特效制作其实非常吃成本的职业,场地费、电费、工资……分分秒秒在烧钱。
所以说,5毛特效的锅,还真不在特效团队身上。
说不定,人家赚到的只有五毛呢?
职业:声音指导存在感:☆☆☆☆☆话语权:★★☆☆☆重要性:★★★★★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对大部分观众来说,看电影,主要还是“看”人物、剧情、画面。
声音方面,大多数人也只会注意演员台词功力如何,插曲是否好听。
那些火车驶过的隆隆声,市场里嘈杂的人声,暴雨急急坠地的声音,似乎与场景浑然天成,从不会有人留意。
事实上,我们感受到的浑然一体,是很多人在幕后刻意为之的结果。
譬如《影》中,角色在泥水中奔跑的声音,就是拟音师穿着塑料袋踩出来的:
角色被一刀捅穿的场景,注定不可能采集到真实音效。
我们最终听到的血液声,其实是拟音师用刀捅穿模仿鱼鳔做的肺部:
《影》的绝大部分场景都在下雨,雨声也是电影中时间最长的BGM。
但和我们常听的白噪音不同,《影》的雨声不只是单纯一段雨声素材,而是用全世界所有雨声素材进行混音。
同时,只要外边在下雨,团队就要去外边录音。
不同场景混不同的音,少则三十多轨,多则五六十轨,才能做到完全符合情景,使观众不会出戏。
给整场电影做完声效,声音指导也快被摧残出抑郁症了……
和摄影一样,做音效也需要想象力。
摄影师能根据一段音乐,设想出实际镜头该如何拍摄;声音指导则是看到一个场景,在无声的世界中想象声音,最后选出五六种主要的,再实际操作。
悲哀的是,技术在进步,声音更加逼真,声音指导的话语权却在下降。
据赵楠所说,过去的电影主要以同期声为主,录音师觉得哪里声音太杂不适合拍戏,剧组就要当场另换地方。
而如今所有声音都可以后期制作,再没人去听声音指导的话了。
并且,也鲜有人还会去关心,他们为电影做出的努力与贡献。
纪录片共五期,分别从美术、声音、特效、摄影、配音五个方面,讲述电影幕后制作的不易。
近几年来,美术和配音的存在感高了许多,院长在这里就不再详细介绍,感兴趣的可以去B站看下原片。
难得的是,片内没有一直吹嘘国内的制作技术,而是坦言与国外的差距。
差距之一在于重视程度。
如赵楠所说,《罗马》为什么混音混得非常完美?
因为人家用了四个月。
而国产电影音效制作周期,最多不超过20天。
国外在声效方面分为两种职业:混录师,声音指导。
而中国只有一种声音指导。
分类后,人员专业性变得更强,加之薪资福利很好,人员在长期培养能变成人才,术业有专攻。
国内则是一个人干百种事,干活儿速度虽快,可要达到“精”的程度,难。
差距之二在于技术底蕴。
中国电影发展较美国实在差太多太多年。
从微缩模型到数字三维软件,美国的特效之路是一步一个脚印摸索出的,理念自然更加完备。
而中国尚处于探索阶段。
片中更直言不讳地表示,灭霸那种表情精度,国内目前是无法做到的。
至于阿丽塔的技术,就算拿给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用。
这就是底蕴差异,非单纯人力财力能够弥补。
如果问我在这部纪录片中看到了什么,有电影幕后制作的科普,有业界大拿们的名字,有我们与国外的差距。
但最重要的,是我看到了电影幕后制作人员的“匠心”。
透过纪录片,你能轻易从受访者的口中感受到,这些幕后人员的工作是多么辛苦。
做音效的,每天关在混音棚里,一关一整月。
为了耳朵不受伤,回家看电视剧都要静音。
做特效的,基本就是睡在公司,有时四五天都睡不上一觉,好不容易回家还要跟进镜头进展。
做配音的,有时一句台词就要改上四五十遍,进棚一录录上十几个小时。
可往往他们的回报和付出相比,只是沧海一粟。
人们看电影都是冲演员,冲导演。
看完电影各种被夸的,也多是演员和导演。
有多少人在意正片结束后,黑屏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呢?
观众不重视,行业内也不重视。
不好好取景而指望后期音效、特效,演员台词不过关只能仰赖配音演员,历史片不注重文化底蕴,只想赚快钱……就像叶锦添老师所说,资本只想要收益,不在乎电影未来该怎么走。
可这些默默无闻的幕后人员,仍在努力。
不止是敬业,更是热爱。
热爱,推着曹郁在看过《末代皇帝》后,学着用摄影机进行拍摄。
热爱,促使叶锦添辗转港台、国外,将看到的一切吸纳为他想呈现的东方视觉美学。
热爱,让赵楠在长久的孤独中能够自得其乐。
这种因热爱而执着,接近于匠人的精神,通过他们平淡又有力的讲述,深深感染着我。
目前《我在中国做电影》在B站有45万播放,实在算不上高。
因此我想将它安利给更多人,让大家知道,一部电影背后,其实有无数人在为此努力。
愿影片结束后,我们是为那些名字,而不只是彩蛋而停留。
中国电影的未来少不了他们。
我将永远保持尊重。
通常观众们看一部电影,最关注的是演员和导演,很少有人关注影片的幕后制作团队。
实际上,这些幕后团队才是整个电影工业的基石,也是最能体现"工匠精神"的地方。
前不久,时光网出品了一部五集电影人物纪实节目《我在中国做电影》,首次将镜头聚焦于一群中国电影的幕后英雄,即来自美术、声音、特效、摄影、配音5大幕后工种的7位优秀电影人。
通过节目的介绍,观众可以了解这些幕后工种的工作性质,电影工业的制作流程,甚至是国内与国外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上的差距。
节目最后一集讲的是配音演员,邀请的嘉宾是国内配音界的"顶流"、729声工场创始人阿杰。
《我在中国做电影》每集的时长不到20分钟,也没有特别晦涩的专业术语,对于一些想要了解电影制作流程的影迷来说,具有一定的科普意义,对于这些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来说,也是一次曝光和正名。
相对于美术、声音、特效、摄影,配音已经是转到台前最成功的的一个工种了。
在日本动画界,声优偶像化已经是一个趋势。
在中国,随着国漫的日益发展,国内配音演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甚至拥有了庞大的粉丝群体。
《我在中国做电影》第五集选择了阿杰(粉丝称为"杰大")来作为中国配音演员的代表,国漫粉丝对杰大应该都非常熟悉了,他配音的魏无羡、叶修、东方月初等等都是人气很高的角色,而杰大除了配音演员这个身份,还在多部作品中担任配音导演,并且是圈内著名配音团队"729声工场"的创始人,这些身份让他可以站在行业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
其实早在"二次元"这些词汇流行之前,观众对于配音演员的印象,大概也就停留在译制片里那些操着翻译腔的国语配音,只知其声,不知其人,对于这个职业的工作性质,可能也并不清楚。
因此杰大在采访中的第一件事,就是为配音演员正名。
杰大说:"身边的一些人不太了解我们这个工作,他们可能会说你这配音挺轻松,随便说说话就能挣钱,但是他可能不知道,这个话真不是随便说说的。
"杰大认为,配音演员是声音的演员,"一个好的配音演员,他一定是懂表演的。
"杰大在节目中为摄制组展示了配音演员的工作环境:一个空旷的录音棚,环境全凭想象,彻头彻尾的无实物表演。
如今,国内配音演员的主阵地已经从译制片转移到动漫游戏领域,配音演员们也拥有了更具辨识度的表现机会。
对于译制片的国语配音,观众的接受程度并不高,节目中也透露了原因:译制片的配音时间特别紧,一般的可能两天,最短的还有一天就完成了,原创内容的配音通常会更长一些。
而在原创内容中,电影的质量要求又高于剧集。
因为动画剧集的制作时间紧张,需要尽快完成以赶上播出进度,电影则是慢工出细活儿,一句台词可能就会配几十次。
"因为它是电影,电影值得花这么多时间去做。
"
据阿杰介绍,国产动画的配音工作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
十几年前,国产动画的配音是等导演把所有画面做好了,一帧不能变,再让演员去配音。
这时候如果台词说快了或者慢了,就会跟嘴型对不上,为了对嘴型就只能加一些无关紧要的水词儿,最后做出来就感觉节奏有问题,人物的个性也都变得不鲜明了。
如今的配音是放到了画面制作之前,配音演员们只有大概的故事脉络,或者是分镜剧本,细节是自己去填的。
包括好莱坞的一些动画片也是先配音,然后让画师根据配音演员的表演进行后期处理,一些细节还会参考配音演员当时的表情。
杰大认为,纯用分镜剧本配音,对配音演员的表演能力要求更高了,但这样子限制也少很多,塑造的角色也会比较生动,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谈到配音演员的专业水平,杰大又在节目中纠正了一个观众经常存在的误区:"好多人觉得配音演员最能体现专业能力的地方是变声,他们能从几岁小孩配到几十岁的老年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杰大认为,变声可能只是作为配音演员的一项基本功,而配音实际上是一种"内心的表演",如果你只是单纯模仿一个小孩子的声线,并没有完全进入到小孩的内心,那观众听起来会觉得特别假。
这几年,杰大除了配音工作,也在多部作品中担任过配音导演。
配音演员只需要考虑自己的角色就可以,而从配音演员晋级到配音导演,就需要统筹全局的能力。
杰大将配音导演形容为导演和配音演员之间的"翻译",需要把导演的意图翻译成日常的台词传达给配音演员。
作为配音导演,他不仅要负责统筹专业配音演员的工作,还要负责群杂等业余配音演员的工作,"很费劲,很难",杰大形容道。
每个行业都需要传承,每个入行的新人也都会有一个"引路人"。
杰大在节目中透露,让他走上配音这条道路的,是上译厂的的童自荣老师。
在节目中,杰大回忆了自己最初是如何迷上配音,如何在网上论坛里认识了一群配音爱好者,如何来到上海见到自己心中的偶像——上译厂的老配音演员们,还展示了自己当年和童自荣老师的合影,他那一头飘逸的长发让观众梦回2005。
如今,国内的配音演员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曝光,专业性也得到了粉丝和业界的认可。
曾经配音演员只是真人演员背后的影子,而随着国产动漫游戏的发展,配音演员们开始有了自己的辨识度,有了自己的粉丝圈子。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国产动漫、游戏产业将会进一步扩大圈层,而配音演员的这个职业,一定会越来越重要。
4月9日,悬而未决的电影院复工问题终于明确。
通知建议,低、中、高风险地区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均暂不开业。
而电影院正是密闭式娱乐场所,去影院看新片,目前看来是遥遥无期了。
闻此消息,条姐一边流下两条宽宽的面条泪,一边不知道第多少次打开这几年攒下来的高分片单。
《妖猫传》绮丽缱绻的幻梦悬疑;《影》用水墨铺陈世界的野心;《流浪地球》的里程碑飞跃;《少年的你》聚焦现实的少年文艺……每部在当时掀起刷屏式讨论的国产片,在现在看来,都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是时候,来回顾一下这些国产佳作诞生的故事。
《我在中国做电影》,这部高分纪录片自2月底上线以来,就成了很多人的强心针。
短短5集,每集都以一位中国电影人,或一个电影工种为线,将电影诞生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这部片里的名字,你可能并不熟悉。
但正是这些专业的幕后工作者,靠一门门堪称魔法的硬核技术流,支撑起了一整个专业的电影工业链条。
01视觉魔法-摄影来,不许看答案,试试提名近年院线国产片中,最令人难忘的绝美回眸。
想好没?
条姐猜,一多半人会提名它——
2017年年底,陈凯歌带来《妖猫传》。
如梦似幻的盛唐风采,万国来朝的气象万千,因为一部电影,回了魂。
痴绝的一场幻梦里,勾来了顾盼神飞的白鹤少年,勾出了奔腾欢快的胡旋舞,还勾出了李白和杨贵妃——唐的精魄。
而整部电影的最高光,就是极乐夜宴上,杨贵妃的这一回眸。
陈凯歌想把整个盛唐,都烘托到饰演杨贵妃的张榕容身上。
谈何容易?
幸得摄影曹郁。
他为这场戏,布了极其复杂的光。
灯笼作为环境光,再用几十根蜡烛衬托张榕容的侧脸,全脸用led灯带打上光,再用Dedolight强调眼睛四周。
这还不够,实际拍摄时,曹郁又在电子调光台上实时操控光的亮度。
全部合在一起,才成就了这一经典的“回眸一笑百媚生”。
用曹郁的话说,摄影是导演的情敌。
他们都爱慕着电影女神,用自己的方式彼此拉锯,最终磨合出最美的电影画面。
还是《妖猫传》。
看国产片多的,一定对这部片如梦似幻的色调过目难忘。
色调,是一部电影氛围的基调。
怎么定?
曹郁第一次见陈凯歌聊《妖猫传》的阐述,没来得及写,先从登机箱里掏出厚厚一摞画册。
往小了说,电影只是电影。
可是往深了说,电影的画面如何塑造,积累了全部人类文艺史的底蕴。
《妖猫传》的浪漫。
《末代皇帝》的诗意。
《南京南京》震动心灵的冷厚现实。
导演正是通过摄影,掌控着观众的眼睛,从而掌控观众的情感。
02听觉魔法-声音电影是视听的艺术。
除了“看”,还有“听”。
来见见耳朵的掌控者——声音指导赵楠。
声音?
有人要问了,难道电影里的声音不都是录音?
这样说,只能拿一半的分。
现代电影档期紧,声音部门对拍摄场景的主导权极其有限。
还是以近年的国产片为例,就说张艺谋的《影》吧。
整部电影,几乎一直都在下雨。
竹林里的雨,水上的雨,城郭的雨……首先就要在听觉上有所区分。
而绵密的雨声里,又有兵器交接之声,盔甲摩擦之声,脚踏泥水声,人物对话声……要靠同期录音,根本不可能。
怎么办?
第一步,先让拟音师上线。
再大手一挥,买遍全世界的雨声素材。
还不够,每到下雨天,还得自己带着录音器材去录雨。
最终成片,随便一场戏,都铺了几十条音轨。
电影的声音,看不见摸不着。
但是,声音却可以在潜意识的层面,影响观众的感受。
电影里怪兽的叫声都是低吼,有没有想过,是为什么?
答案有心理学依据,低吼里,有大量能让人类本能产生不适感的次低频。
神不知鬼不觉让你沉浸在故事里,正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03造梦魔法-特效还有一个魔法,虽然现阶段在中国还是个弟弟,但重要性与日俱增。
——特效。
先别急着嘲。
至少,要先问问《流浪地球》同不同意。
上面截取的画面,来自正片里一个长达50多秒的长镜头,全靠特效做。
这,就是国产特效能达到的水平。
特效在灾难片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下面这些,你可能就没想到了。
《邪不压正》里的老北平,好看吧?
其实,从城墙到屋檐到绿植,全是假的。
(只有彭于晏的裸背是真的)《一出好戏》那艘出了事的船,挺棒的吧?
假的。
擦了特效,全是绿的。
电影拍摄,要搭景。
往往搭出来的景是一个样,一抬头,屋脊之上,窗户外边,又是另一个世界。
能够补救这一切的,只有特效部门。
来,上对比——
特效前是木偶戏,特效后是梦境,就问你绝不绝。
摄影、声音、特效、美术、配音,还有更多没有来得及被讲述的专业部门。
成功的导演,离不开专业人士的加持。
而优秀的电影,就是各部门这么一点一点配合出来的。
看到这些,我只想大喊一声:牛X!
电影,是光与影的绘画,刻在胶片之上,影像与艺术交相生辉。
大银幕上,天地孤影任我行,美人如玉剑如虹,都是电影赋予的魅力。
电影除了导演和演员,离不开所有幕后人的努力付出,或美术,或声音,或特效,或摄影,都需要精雕细琢,方出精品。
电影是集大成的艺术,是所有工种的共同付出。
《我在中国做电影》是“给电影的一封情书”,献给为电影默默付出的所有幕后工作者。
愿我们,永葆匠心,不负初衷。
我自己心里也默默喜欢一个一直想并且在认真做演员的人,他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他有一颗纯真,勇敢的心灵,也有演技天赋,只是一直缺少机会,我知道在这个圈里凭他徒手拼搏很难,但是我还是希望他星途坦荡,能够继续留下一个个经典的角色,加油!
我在中国做电影出品:时光网类型:纪录片首播:2020-02-28(中国大陆)集数:5单集片长:15分钟左右更新时间:每周二、五10:00今天,剧小邦要给大家介绍一部由时光网出品的纪录片《我在中国做电影》。
听到这个片名,是否让你想起了《我在故宫修文物》?
虽然“电影”的豆瓣评分暂时逊色于“文物”,但是对于影迷或者影视从业者来说,这部同样反映工匠精神的纪录片可谓是必看的作品。
每一集短短的十多分钟,将带我们走进电影的幕后,认识美术、声音、特效、摄影、配音5个工种。
或许你熟悉成片的每个画面,但是“做电影”的背后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创作过程。
本篇影评介绍前面两集,截止发稿日(3月6日)已更新3集,大家可以到时光网及优爱腾等各大视频网站观看。
第1集 曹郁:光影统领者
要盘点2019年撤档的国产电影里,《八佰》绝对算得上大热门,猫眼上有25万多人标记了“想看”。
在这一集里,我们不仅有精彩的片段先睹为快,还有独家的“内幕”创作过程披露。
曹郁摄影的灵感来源于毕加索早期的作品,它们以蓝和绿为主。
再加上互补色黄色,有了一种柔和的效果,反衬剧情的惨烈。
“《八佰》很像我拍《南京!
南京!
》的螺旋上升版。
它既保留了像拍《南京!
南京!
》的时候那种激情和自由,同时它在技术上又复杂得多得多,它达到的效果更加的多样化。
”是不是对电影多了一分期待呢?
同时,我们对曹郁的才华也有所了解。
不管是写实的历史,还是虚构的故事,他都有自己的摄影表现手法。
李白笔下的“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杨玉环,在《妖猫传》里面应该给人怎么样的形象?
能成为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哪位女演员能够驾驭这个角色呢?
张榕容做到了。
更准确地说,是曹郁帮张榕容做到了。
我们印象深刻的这个“名场面”,曹郁是用蜡烛、LED灯带,使她的皮肤所有反射角都有光泽,再加上一种叫特图利的灯,可以打特别小的光,照射在眼睛上……多种工具合在一起,并且后期在电子调光台完成“动态”的亮度,才有了我们看到的百媚生。
曹郁认为摄影师“天分是有限的”,包括他自己从入行到屡获大奖,都不是天生的偶然。
中学开始,他被《末代皇帝》的摄影效果所震撼,他便借了一台录像机拍日常生活、自然风光;后来,他如愿考上电影学院的摄影系,而且还是第一名;大三大四的时候向往《美国电影摄影师》杂志,后来他就凭借《南京!
南京!
》登上那部杂志。
这一路上的成果,都和“热爱”二字密不可分,尤其是拍摄《可可西里》时,他感受到心灵被洗涤,认识到激情才是创作的第一动力,而非金钱和名誉。
(当然,后面凭借《可可西里》获得金马奖是他的意外收获。
)他认为,想在摄影上达到一个最理想的高峰是很难做到的,但只要努力尝试,保证每一部作品都在进步,就能够获得幸福感。
第2集 赵楠:声音魔法师这一集的开始展示的是拟音的创作过程。
工作人员一边看着画面,紧盯着情节发展,一边借助工具发出声音,看着还比较有意思。
你知道割喉的声音效果应该是怎样的吗?
你知道被人捅肺的声音效果应该是怎样的吗?
他们通过气球、水管、鱼鳔等工具努力去实现。
虽然他们的手法是假的,但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像是魔术,幻术。
这么听起来,他们的工作很高大上,是一个很神奇的职业,但实际上,他们也是很孤独的。
“我从来不戴耳机听音乐,我们家也没有音响……我回家基本就是看电视剧,静音看字幕。
”“我的耳朵能够一分八用。
比如我的爱人走没走,都是靠听不是靠看;我通过你说话能判断你今天高不高兴;楼底下煮东西我能听得出来他是煮饺子还是煮面条……”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现代真人版的顺风耳?
对于“没有耳机就浑身不自在”的现代人来说,他们的生活简直不可思议。
他们的工作也颇为神秘。
用她的话说,大部分人以为他们的工作就是下载素材就行了,但这远远不够。
“我经常夜里两三点了,就一个人在屋里,啥人也没有,啥声也没有,面对一千多个素材,一个一个地放。
”“一天你可能跟谁都没有对话,你就自己在那干……做《影》的时候干得都快废了,每天坐屋里,看着画面下着雨,挑着雨的素材,出门以后基本都是黑夜,特别压抑。
”
“(做《影》的时候)把全世界素材库的雨都买了,一点都不夸张;其次是录,只要看到下雨了,就出去录雨……”包括说起她在中影曾经一个多月没回家,“每天四个棚,轮番看,一遍一遍地改,关键还干不完,突然有一天我就在混录棚嚎啕大哭……”在接受采访时,靠在椅子上的她能够谈笑风生般地聊起做这行孤独的创作回忆,实在令人敬佩。
曾经她的朋友管她叫“楠哥”,确实是名不虚传,虽然她本人并不喜欢,但这应该是大家表达对她的尊重的方式吧。
她说她在领金像奖的时候,很自豪地向大家宣布,“女孩子一样可以成为好的录音师,可以非常好、非常棒。
”而在这一集里,她不仅为录音师里的女性代言,更是让录音师这一劳苦功高的职业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这部叫“做”电影而非“拍”电影纪录片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知道除了那些凭借电影享誉国际的导演、演员,还有这些劳动成功具有隐蔽性的幕后工作者,或许他们的名字在片尾的位置靠后,但是没有他们的付出,一部好的作品是不可能诞生。
一部电影的成败,当然是剧本、导演、演员等方面决定大局,但为什么观众有时候会有说不上来的“不对劲”,或者有感到莫名的好感,往往就是摄影、声音等细节决定成败。
可能就在同期上映的电影里,本来旗鼓相当的两部影片,其中一部因为幕后工作者付出得更多而更胜一筹,因为他们的工匠精神画龙点睛。
最后,希望不管是影迷还是从业者,都去观看这部纪录片,为中国电影进步默默付出的工作者致敬。
工整的人物专题片吧,不能叫纪录片。
看了看评论,打高分的都是因为情怀。
采访这些人,或者说把视角放在他们身上肯定是好事,是有价值的。
但节目,是个高中生水平。
名字起的非常好,我在中国做电影,感觉像是要洞察一个行业在当代的发展。
但实际上片子就是人物采访介绍。
为什么说这部片子低龄化,因为他缺少了最基础的横向和纵向的延伸,横向是指,这个工种和其他工种的关系,为什么不采访导演、制片人等对这个工种、这个人的看法,只是讲他的获奖经历,视角单一。
另一个横向是,为什么不与好莱坞宝莱坞韩国做对比,这个工种的从业人员数量,薪资体系,受尊重程度,分工方式有何不同,造成的结果是什么样子,别人的弯路我们会不会走?
纵向,只是讲了他们个人的从业经历,但没有讲这个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遇到的问题。
2、没有深挖行业的问题,没有从商业模式和市场模式的角度看这个工种,比如为什么那么累,为什么熬夜?
是工期短还是很多电影同时做?
别说篇幅不够,里面废话,重复的话非常多,看似干货多,其实水分大。
都在讲个人情怀,只是讲了几个小案例就让人觉得干货多。
总之资源很好(能拍到这些行业人物);名字很好(当然也是学习了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个结构很好用,(我在峡谷送人头;我在探探谈人生);文案水平太差,也就是开端的策划差,纪录片专题片也是有策划的,专题片的目的是什么?
叙事手法是什么?
采访者出不出镜?
等等,都会让观感不同。
文案格局低,只是见到了自己,没有见天地,更没有见众生。
编导文案对行业其实还是不了解的,在这些行业人物面前没办法平等对话,也就是我们总说的,捧着聊的。
对了,编导和摄像的年纪应该不会超过28岁,叶锦添的采访,编导想要那种人在画左看向左边画外说话的倾诉感,但采访者站的位置不对,出现对话视线的问题,你一定要让采访对象直视你,否则他会一直用视线找你,眼神在飘。
让我看到了真实的中国电影幕后工作人的情况,有无奈,有希望,有梦想,中国电影未来的走向当然是商业化和工业化,但是影视在流量的冲击下越来越乏味,观众对电影的要求和制作方的作品的要求是互相影响的,希望两者可以多一些良性的互相促进 时常因为觉得自己的鉴赏能力提升追不上制作者用心的程度(而且现今的鉴赏能力并没有在提升)而感到羞愧,虽说我并不懂艺术,但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到它的力量 希望在短视频的流量红利浪潮过去之后,平台不再产出流水线式的傻瓜视频,更多用心制作内容的人可以受到关注,因为日常的视听内容在真真切切的影响着我的观感,无脑的内容在影响着我的思维,还是决定退网一段时间,怪自己的定力不够,很难不被互联网上的内容影响,这一年要多看书,经典的电影,纪录片,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再这么空虚
还是太短,浅尝辄止,还是一个比较基础的幕后科普,并不是一个对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系统性的一个记录。也不知道为啥,也不觉得是什么给电影的情书,天天都jb拿情怀说事,好好把产业发展一下不行么
这一辈子可能达到不了你期望的高度,但毕竟是爱这个职业,所以它决定你往前走
了解了一些电影幕后故事,认识了一些中国电影的幕后工作者
喜欢这样的纪录片,有这么一批热爱电影的人,中国电影也许真的可以在畸形的环境下发展起来也说不定呢?
5集太太太太太少了。
曹郁在第一集里边说:“单拆开某一个人干这事都干不成这样,只有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干成这样。”实际情况是,单看某一部分的技术都叫人赞叹,但合在一起的时候就让人纳闷问题到底出在了哪儿,是我们的心态急功近利,还是电影人只有在做技术没有在做艺术,这些东西现在真的回答不了,就像时光网做这片子的态度一样浮于表面,摄影和摄像的具体差别在哪儿,大家对于音效和视效的理解误区在哪儿,在叶锦添眼里中国人是怎么失掉对于美术的掌控力的,配音这工作真正的难点在哪,这些才是中国的观众真正需要了解的关于电影的事,而不是咱们是怎么样的腕儿,谁拿了什么奖,大谈敬业精神又怎么传承了,不是这些。
有一种各吹各的分裂感。
诉苦大会
内容尚可,拍的挺烂
电影幕后工作者的经验分享~以及他们内心的声音~~
差点东西
突然完结??
主题命的很大,聊的却有点浅。聊到自己的专业,他们职业的自豪感大概源于热爱和专业吧。尤其是曹郁,听他解读光影的创作灵感,我感觉自己看电影都看了个寂寞。
拍的不深,但聊的都是心里话。要说有什么,唯有热爱。
没找到。
看了一集
太短了,以访谈看都不够味道,浅尝辄止,尤其是叶锦添那一集,基本没说到什么重点。
叶老师和最后一个
科普下电影的幕后工作,电影果然烧钱,分工细致,隔行如隔山。
内容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