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新看了遍冯小刚导演的《大腕》,突然意识到这部电影放在现在这个时代来看简直就是神作。
电影中原本只是作为玩笑包袱的点但在现在社会已经完全成为现实了。
原本应该看着这些荒诞不经的事情觉得可笑,而现在却根本笑不出来了。
可以说,这部拍摄于2001年的电影,在世纪之初就完美而准确地预告了现如今整个社会的样子。
不得不说,那个时候的冯小刚真的是想象力丰富,正如电影中国际大导演泰勒对葛优饰演的失业摄影师尤优所说的:你就是个天才。
那时候的冯小刚导演,接二连三地推出贺岁电影,每一部都让人晓得人仰马翻。
《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这些经典之作,同样都是极具想象力的导演和编剧,搭配着几个非常有特色的演员,才成就这些经典之作。
电影《大腕》讲述了一个来自美国的国际大导演泰勒前来中国,希望重拍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
同时制片方希望把这位国际大导演在中国的工作过程也拍摄下来,作为纪录片。
所以聘请了从电影厂下岗的摄影师尤优担任这个职位。
在拍摄过程中,泰勒却遇到了困境,不知道该如何拍摄。
在他看来,贝托鲁奇版的《末代皇帝》拍出来的是西方人喜欢看到的中国的样子,而不是事情本来的样子。
他希望能够打破现代人的固执和偏见,真正展示中国人眼中的末代皇帝。
所以当他问起尤优对皇帝的一生是不是悲剧的时候,典型小市民的尤优直接回答:不是,皇帝有很多女人,一天换一个,全是朝廷养着,不是悲剧;而我只有一个女人,还离婚了,我才是悲剧。
简单直接,或许这才是中国小老百姓对皇帝真正的看法。
皇帝他老人家锦衣玉食,后宫三千,一生遭遇再惨也不能是悲剧;生活在温饱问题的警戒线上的我们可能才是悲剧。
尤优在电影中就是所有中国小老百姓的代表,下岗、离婚、没钱、唯利是图却又讲究道义;而泰勒正是代表着当时西方人对中国态度的转变,重拍《末代皇帝》,正是希望能够修正过去对中国的印象。
随着泰勒陷入越来越深的困境之中,电影公司处于利益考虑用其他不知名导演来代替他完成工作,最后依旧署名泰勒。
一气之下的他,直接昏死过去,并在临死之前交代尤优给他一个“喜剧葬礼”。
这个想法来源于他们的一次对话,尤优告诉他在中国年龄过了70岁的老人死去之后,人民称之为“喜丧”,亲朋好友并不会过分伤心,反而举杯相庆。
但是在翻译过程中,泰勒理解成一个“喜剧的葬礼”。
担此大任的尤优找到了多年老同学,现在正在从事大型活动策划行业的王小柱。
两个有着无限奇思妙想的两个人开始策划这位国际大导演的葬礼。
这里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小插曲,本该是个二流子的王小柱在第一次见到泰勒的私人秘书时,却表现得非常正式,西装革履谈吐高贵,颇像国家接待外宾的仪式,连会谈的场地都和新闻联播里看到的一样。
终于从场地到活动,从出场嘉宾和演出人员都一一策划好,他们却发现泰勒根本没有钱用来办这次葬礼。
骑虎难下的两个人只能亲自到处拉赞助去,却吃力不讨好。
尤优灵机一动,自己拉赞助倒不如让赞助商直接找自己,所以他决定全球直播泰勒的葬礼并把葬礼的植入广告卖出去。
果然,全世界所有公司都开始竞标这位国际大导演的葬礼上的广告,各个出价不菲。
最后竟演变成以这个葬礼赚钱的程度,泰勒的尸体要穿着一身“标驴”运动装,带着“梅地亚”手表,“杜十娘”纯金项链,左脚穿着“标驴”运动鞋,右脚穿着“铁东尼”皮鞋,带着“杀手牌”太阳镜,并且要露出“硕士伦”隐形眼镜,嘴含“大清神茶”一包,还要躺着一套名牌实木家具上。
这里也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片段。
在竞价拍卖广告时,有一家盗版DVD播放机生产商高价拍得一个广告位,尤优却当场表示竞价无效,因为他们是盗版企业。
一怒之下的尤优直接把这个广告做成“打击盗版,支持正版”的公益广告。
尤优说:用葬礼赚钱,那是出卖自己;用盗版赚钱,那是出卖别人。
终于一切都安排好了就等着在医院中昏迷不醒的泰勒死了,可这时的泰勒却醒过来了。
这场闹剧没了主角自然不了了之,而尤优和王小柱却因为害怕赞助商追债成精神病人。
这家精神病院住着无数个有着“宏大商业计划”的“商人”,分分钟上下几千万。
2亿7000万的音像行业,拿钱砸的网站套现,“不求最好只求最贵”的高级房地产公寓开发,这些在当年可能听起来都是笑话,也只有精神病院中的“疯子”才敢说的话,到如今都已经一一变成现实了。
现在看来最搞笑的就是张涵予饰演的“疯子”说的那句:想靠电子商务挣钱,全都是糊涂蛋。
马爸爸打脸就问你疼不疼。
当然他所说的拿钱砸网站吸引点击量然后立马套现的方法也让无数人发家致富了。
还有那个4000美金一平的高级公寓 ,在现在看来简直就是笑话。
现如今,普通公寓都要4000美金了,更何况高级公寓甚至别墅。
所以现在再看这一段的时候,总感觉当年冯小刚要按照电影中所说的去经商,搞不好早成了大富豪了,还在这拍电影?
当然,冯导后期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借鉴这部电影。
电影中,在葬礼上植入广告,只要客户给钱,什么都可以。
所以冯导在《非诚勿扰2》中也这么干了一回,整部电影就是一连串广告的集合体。
《非诚勿扰2》电影虽然不太好看,但冯导用现实把《大腕》电影里的故事又讲了一遍,真是精彩绝伦。
但总的来说,最后的赢家还是那个靠电子商务挣钱的“糊涂蛋”。
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米得卖多少钱?
(我觉得怎么着也得二千美金吧?
)二千美金?
那是成本!
四千美金起。
你别嫌贵,还不打折。
--冯小刚此言早已实现.....另现在贵的房子2W美金一方的都有据说惨剧
00年,冯导撇开葛优拍了一部《一声叹息》,很多年前看得,内容已记不大清,我的电脑存货里也没有。
这部电影没有像往常那样大火起来,这和葛优的缺位有很大的缘故。
人们早已形成了观念,贺岁片里,冯小刚离不开葛优,葛优也离不开冯小刚。
每个人都要有新的尝试,冯导也不例外。
01年的这部《大腕》便不再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开始将思想上升到了抨击社会现象的黑色幽默。
有人在谈商业化和无处不在的广告,有人在谈文化侵略和拿着可乐的皇帝,还有人在念叨汉语的地位和英达那过于正式的外交礼仪。
无不在讽刺着这个社会上的种种难堪。
相对于之前的那几部小事,也许这部更会让人痛快淋漓,毕竟骂人是个爽事。
尤其结尾的那段台词更是被捧成了经典,并成功衍生了多种版本。
但,整个片子总体来说有些乱,除去抖包袱的时候,就是导演一个劲地诉说表达,将对社会的不满一股脑儿地倒出,活生生的愤青。
甚至还强行借用男主角的身体,来了个灵魂附体,成了影片的败笔。
葛优虽然在北京有个房子,算不得无产阶级,而且这次从事的事业也比普通人更风光了些,但他的思想和形象一如既往地延续着前几部电影,小人物,嘴贫,朴实,有点鬼点子。
这么一个人,像极了身边百姓的人,no woman,no money的人,会懂得保护知识产权么?
尤其在中国这个大背景下,大家数数自己身边的普通百姓就可以了。
而冯导却强行让主角表达了他本人的意愿,一个站在导演角度的意愿,而非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
太过突兀和不自然了。
导演拍电影时,应该让人感受不到导演的存在,让一切都那么自然流畅地进行。
若电影成了导演宣泄的工具,那就变了味道。
包袱挺多的,只是拍地有点像抨击社会现象的小品,长了一点的小品。
人们记住的津津乐道的部分,一个舞台,几个演员,不用砸钱,也不用费那么大劲,就可以了。
附《大腕》结尾的台词,精神病院那段:中国这音像产业,这油水大了。
就拿这DVD来说吧,中国有2千7百万台DVD,每台DVD机每年消费10张DVD盘,每张DVD咱们抽1快钱的版税,这1块钱乘10是十块钱,10乘2千7百万,这就是2亿7千万。
2亿7千万,咱们先买一个已经ST了的壳,然后把这音像产业往里这么一装...想靠电子商务赚钱,全都是傻蛋,网站就得拿钱砸,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先高薪聘几个骂人的枪手,再找几个文化名人当靶子,谁火就灭谁。
网站靠什么呀?
靠的就是点击率,这点击率上去了,下家儿跟着就来了。
你砸进去多少钱,加一零,直接就卖给下家了。
我还告诉你,有人谈收购,立马儿就套现,给股票你都免谈。
你要是感兴趣,你投个8百万到1千万,多了不敢说,我保你一年挣一个亿。
真的?
我说的可是美金啊!
一定要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
电梯直接入户,户型最小也得400平米,什么宽带呀,光缆呐,卫星啊,能给他接的全给他接上。
楼上面有花园,楼里边有游泳池,楼里边站一个英国管家,带一假发特绅士的那种,业主一进门,甭管有事没事,都得跟人家说: May I help you sir?
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倍儿有面子。
社区里再建一所,贵族学校,教材用哈佛的,一年光学费就得几万美金。
再建一所美国诊所,24小时候诊,就是一个字,贵!
看感冒就得花个万八千的。
周围的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你要是开一日本车呀,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米你得卖多少钱?
我觉得,怎么着也得2000美金吧?
2000美金?
那是成本!
4000美金起。
你别嫌贵,还不打折。
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
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么?
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博:http://xiaogs.org/2009/01/02/319.html
【我们爱老片】——《大腕》,贺岁也疯狂文\小小yumiko写在前面的话:你可能刚看到题目会有些疑问,为什么《大腕》也能入围这个经典老片的行列。
其实在yumiko看来《大腕》称得上有史以来中国大陆出现的最具喜剧效果和讽刺效果的贺岁片,无论是片中那些荒诞的故事还是那些最具经典的对话至今都会让我们津津乐道。
冯小刚凭借着那个无法复制的京味儿幽默透露出了很多对于当下社会的种种忧患。
经典就是经典,他会让你在日常生活中作为一个调侃的对象,其实我最喜欢的一句台词就是那个很现实的话“no money nowoman”。
《大腕》——贺岁片也疯狂电影名字:大腕编剧: 石康 / 冯小刚 / 李晓明导演: 冯小刚主演: 葛优 / 关之琳 / 英达IMDb:6.4/10推荐理由:一部带有强烈黑色幽默色彩的贺岁片,让我们在娱乐之后留给我们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这是一部文艺青年都应该看的电影,让我们了解了北京草根文化的最好的媒介。
冯小刚在普通观众里有很好的人缘,但是却在评论界没有太多的声音。
在yumiko看来冯小刚所拍摄的贺岁片就是一张名片,中国的贺岁片除了冯小刚没有任何人可以拍的出来。
第一,他的贺岁片无论在哪里拍摄都少不了京味,那么这样就说明紧紧跟着首都走。
第二,语言对于塑造人物性格和推动事情发展是冯小刚最拿手的,所以在他的电影里出现了很多经典的台词对话。
第三,唯一的一群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制作团队,无论是编剧王朔还是导演本身还是葛优都是小时候在北京大院里长大的孩子,就像《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面,就可以想象冯小刚以及王朔的童年时什么样子。
皇城根地下长大的孩子们永远都会调侃政治,这是一个环境的影响。
《大腕》,之所以在IMDb评分上看似很低,其中是有原因的。
IMDb评分大部分是国外的人,他们基本上不知道中国的国情,我们社会的中一些问题他们根本不了解,我们的文化北京跟他们完全不同。
所以中国式的英语他们也不会觉得搞笑,我们的皇帝拿着可口可乐喝着他们认为也是理所应当。
他们也根本想不出来为什么超强纠错就是超强盗版。
在这里可以反映出冯小刚对整个社会的洞悉是如此深刻,对于我们本土文化受到国外文化冲击做出来黑色幽默般的讽刺。
这就是一个好导演应该完成的使命,让我们在电影这个媒介中反映出社会中的种种现象。
贺岁片本来就是一种商业片,娱乐大众就可以了。
但是冯小刚没有仅仅的局限在这一点上,他还与时俱进把当今最热门最火爆的社会问题透露在电影上,让我们在看到冯小刚对这些社会现象的痛骂之后给我们的一些反思,电影中出现了很多让我们看的有同感的社会现象,比如 极力的崇洋媚外,皇上喝可口可;广告是无孔不入、见缝插针。
盗版现象无处不在、导演与演员之间的潜规则。
有钱人的价值观的扭曲等等这一切都让冯小刚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在看到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冷静的深思起来。
娱乐过后的反思是最深刻最铭记的,冯小刚做到这一点把娱乐做到了一种境界,知道什么是境界吗?
尤优告诉路西“境界是可以达到的程度”那么冯小刚在贺岁片已经达到了一种境界,那么也可以说这种程度是前无古人的程度。
片中最具讽刺意味的有两处,一个是广告招标,另一个是疯人院。
先说这个广告招标,现在无论是公交车上还是地铁口还是电线杆上都会有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广告,各种广告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广告的增多代表了一个社会市场经济的繁荣,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是个好事情,经济的繁荣,但是无孔不入的广告也会误导一些消费者的消费趋向,也会让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广告成为亿万富梦。
就像那个乐哈哈的老板告诉尤优一句话“只要有了钱,假的也可以变真的”这就是广告的力量吧,在中国的消费者其实很单纯,我们那么多的老百姓只知道一个标准就是只要是电视上的东西就是放心的,广告的力量是无穷的。
黑的也能变成白的。
尤优抨击了那个vcd的品牌,我们是超强纠错功能,这就是超强盗版,正版不用纠错。
但是那个发言人理直气壮的说,我们在一百多家电视台做过广告。
那么这也披露了我们国家广告制度的不完善与广告效应的强大。
再说说疯人院,这里的对话成为了经典:一定得选最好的黄金地段, 雇法国设计师, 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
电梯直接入户, 户型最小也得四百平米, 什么宽带呀,光缆呀,卫星呀能给他接的全给他接上, 楼上边有花园(儿),楼里边有游泳池, 楼子里站一个英国管家, 戴假发,特绅士的那种, 业主一进门(儿),甭管有事(儿)没事, (儿)都得跟人家说may I help you sir(我能为您作点什么吗?)?
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儿),倍(儿)有面子!
社区里再建一所贵族学校, 教材用哈佛的, 一年光学费就得几万美金, 再建一所美国诊所(儿), 二十四小时候诊, 就是一个字(儿)贵, 看感冒就得花个万八千的!
周围的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 你要是开一日本车呀, 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米你得卖多少钱?
我觉得怎么着也得两千美金吧!
两千美金那是成本, 四千美金起, 你别嫌贵还不打折, 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 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 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 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
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 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儿)就是, 不求最好但求最贵仔细的读读这段话,细细品味他们说的含义。
现在的成功人士确实价值观有很大的扭曲,不求最好但求最贵不正是很多人的作风吗?
就像英达说的“什么时候变得跟美国人一样务实”这是贬低吗?
我看不然,务实是一种态度,我们现在大力提倡什么节约型社会不正是要让我们务实一些。
这段话的经典在于话很务实的告诉我们社会的现状,让我们清楚的意识到了我们社会存在的问题。
一部经典电影是让我们铭记一生的,作为一部贺岁片能成功的让我们记住它,无论记住的是其中的角色还是其中的对话都是一种成功,既然《大腕》让我记住了n多的台词,那么称之为经典也不足为其了,最后我还是想说“no money no woman ” 。
对于我这个年代的人来说,有些电影似乎看过,但重新打开之后才发现,我们是在中央6台上看到的,不是特意的等待它的播放时间,也不是全神贯注的盯着看。
我们和所有的电视观众一样,调整频道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它的片段,于是停了下来,一边做着自己的事情,一边胡乱的看到了结尾。
许多老电影都是这样,所以掐头去尾,中间离散。
当我再打开《大腕》,完完整整的看下来时,不自禁感到佩服。
冯小刚借着电影中泰勒的口气说,尤优真实个天才的编剧,不是,他真是一个天生的广告策划,是那种恨不得所有投资商都能爱上的广告商。
当然了,现实中的电影导演看着这一切就和冯小刚一样,是不屑的,否则他大可真的找MTV,真的找666,这部电影重拍,里面所有的广告供应商都换成真的,完全对剧情没有任何影响,反而能大赚特赚,就这个剧本,就这个戏虐的程度,完全没问题,但即便是王晶,也不会、不屑于这么做。
或许是120分钟的电影呢分成2分钟的广告拍,导演能赚更多,或许能做出《大腕》这种级别电影的,他也不需要、拉不下脸来做。
就像电影中泰勒和露西的对话一样,如果他真的死了,那他的这种葬礼将使他成为笑话。
总有人将广告分为硬广、软广,说所谓硬广就是毫不婉转的直接把产品贴在客户的脸上,所谓软广就是悄悄的引人注意,在他们看来,《大腕》里就是毫不掩饰的硬广。
真是扯淡,这个世界上只有好的广告和坏的广告,当尤优将报丧鸟啤酒放在葬礼上,让乐队奏起乐哈哈矿泉水的欢乐哀乐,那是坏的广告,但是当这一切都转换到国际名导泰勒的电影里后,就成了“真情发送”。
好的广告不禁止商品硬怼在观众的脸上,只要能让观众开心,什么广告他们都吃。
这个广告的策划,起初是英达所饰的王小柱,他其实很简单,就像他刚开始一样,他是按着新世纪初期的中国晚会的路子,招财主赞助,在装饰上玩花样。
然而直到尤优被土财主激怒了,他以一个电影工作者转化到广告行业来,将王小柱的晚会思维转化到了广告思维——我们有个很大的ID,我们就该招标。
令人会心一笑的是,这里面所有的广告策划就和他们摆弄泰勒尸体模型一样,秉持简单粗暴,墨镜广告就该在眼睛上,茶包广告就在嘴上,运动鞋就该在脚上,特别是洗发水,既然广告词是洗过的和没洗过的对比,那就在头发上扔点灰尘……哈哈哈哈,可惜牌子还不知道放哪里。
就像灵车,全部都贴满了,充满了新中国企业刚开始对广告的需求,不要什么格调,只要有就行。
泰勒的苦恼,或者说冯小刚们的苦恼其实没有解决的办法。
商业电影就是商业电影,甚至电影本身就是巨大的工业产品,什么解构、反思、讥讽等等,都是商品。
但是电影从业者就如同尤优一样,他坚持过,要让电影保持体面,但下岗了,连资金都没有。
要完成《泰勒葬礼》这部电影,他就得有广告,最后,他还真就当作广告做了,还受到了泰勒他们的赞赏,因为这广告做过头了。
大部分的艺术,其实就是做过头。
灵车上只有一个润滑油的广告时,那是对泰勒这种文艺圈大佬的不尊重,但是灵车上贴满了广告,连雪村都站在车头上蹦迪时,就是在做解构、反讽,就是艺术了。
其实本质上,动机上,结果上,就是在做广告,只是谁也没脸承认,承认只要在电影中插入广告,加上名导的名字,光靠广告费,没票房都能赚钱。
只是一本正经的做到极致,做到没办法做下去的时候,就是艺术了,就像那个五颜六色广告语围绕下的名牌家具中的会场,连葬礼的主角都被逗乐了,旁人又如何说三道四呢?
到了今天,有必要重新回过头再看一遍这个电影,这部冯小刚的巅峰作品。
这是冯小刚第一次尝试摆脱单纯的商业喜剧电影路线,在他的电影中加入严肃主题。
他做的相当成功。
他描绘了一个商业的疯狂的世界,描绘了在这个世界之中难得的还能坚持着自己的原则追求自己理想的泰勒和尤优。
这部电影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唯一一部成功的黑色喜剧。
除了这个主旨,它流畅的叙事,冷峻的镜头,都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
它拍摄于2001年,对那之后的中国话剧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发现,那之后的中国主流文艺话剧都走的是这个路线,黑色喜剧。
可惜的是,它的影响却似乎只停留在了话剧上。
票房的惨败让其他制片商和导演不敢再进行类似尝试,也让冯小刚刚刚涉足就放弃了文艺电影的拍摄,开始了他漫长的摸索。
2001年之后,《手机》、《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每一部都好像是冯小刚从没有拍过的类型。
频繁地更换创作类型,并不是因为他觉得每个他拍过的类型他都已经拍到极致了不用拍了,而恰恰相反是因为大概他自己也感觉到,在放弃纯粹的《甲方乙方》一样的喜剧贺岁片并且放弃文艺片的尝试之后,他找不到方向和手感了。
那四部电影几乎一部不如一部。
直到今年的《非诚勿扰》,简直像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拍的。
节奏完全失控,情节混乱不堪,镜头毫无意义,象拍马屁一样地去迎合大众对于经济危机的兴趣,早已忘记了他之前的贺岁电影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迎合,而使讽刺。
这电影他想说这世界诚恳的人太少了,大家都各怀鬼胎。
可他却用不好笑的噱头、世界各地的风景、毫无关联的对白将本来可以用1小时解决的问题拉长成了2个半小时的“东亚国家地理”。
梁笑笑的自杀简直像是在开玩笑。
被打捞起来则更像是在嘲笑观众的智商。
这部电影如果没有葛优努力的表演,那基本就是一坨屎。
冯导差一点儿就把自己弄成个公共知识分子了,然而就差了那么一点儿。
无论房地产商的歇斯底里,还是国际名导的温情主义,都显得那样沐猴而冠,那样力不从心。
大团圆的结尾,似乎有几分自我辩护的味道,然而相对于前面某些片段那种卯足了劲儿的力度,这无论如何是功亏一篑。
还需要补钙——中国导演、中国编剧们都需要补钙!
作为热火的贺岁片,《大腕》自有独到之处吸引高票房:1、大腕云集《大腕》冯小刚:大腕导演执导《大腕》自然离不开大腕级演员。
葛优:冯的老搭档。
在国际影坛捧得了法国嘎纳影帝头衔。
关之琳:香港演艺圈的“大腕”。
英达:导演兼演员的“双重量级”大腕。
唐纳德•萨瑟兰:这位出生于加拿大的外籍演员,绝对是国际影坛一“腕”。
更多的近年来在国内兴起的“大腕”,在片中仅露一面,却效果颇佳,如因《没完没了》走红的傅彪、因《我这一辈子》大起的李成儒等。
2、《大腕》挖苦大腕影片《大腕》故事极为奇特。
编导以其狡黠睿智的情节设置和细节展现,让观众在爆笑中品尝人间辛酸,在淋漓快感中感悟人生百味。
3、《大腕》影射大腕?
《大腕》主要情节是把一个名人的葬礼办成一个“广告发布会”。
故事虽然荒诞,但片中所指的广告客商却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相似的影子,如“笑哈哈”、“可笑可乐”饮料、“搜狗”网站、“硕士伦”眼镜等。
观众大笑的原因自然是从中联想到十分相近的对应产品及其广告,且都是些国内品牌商品中的“大腕”。
而影片中相当的情节和语言又是对虚假广告现象进行揭露和抨击的。
4、幽默喜剧其实是有自己的艺术规律的。
如果是讽刺社会,针砭时弊,那就要在一个独特的情境中尽情地使用各种夸张幽默的手段。
冯在《大腕》中比较到位地创造了这样一个独特的情境——大腕葬礼广告发布会,然后再极尽其讽刺挖苦之能事。
尤其是最后疯人院的片段,那些一个个想钱想疯了的曾经的大腕们,即使在那样的地方还忘不了疯狂赚钱的大话。
夸张的很适度。
喜剧首先要借助喜剧的艺术效果来讲述一个看似热闹的故事,而故事的背后则需要更深层的东西。
导演的寓意是多层次性的,象征符号也是充满了整部电影的.可惜,在制作上匠气太足,形成了一个时时被打断,被分裂的文本(a disruptive text),不是一个非常享受的信息接收过程.神经病院的那段,感觉是冯小刚看过福柯的书后来导的(个人感受,不足为论):那种"理性"与"疯狂"的冲突;那种"审视"与"被审视"的轮转,传达出来的寓意就象福引用帕斯卡的话:"人必然是疯狂的,不疯也许只是疯狂的另一种形式."在精神病院外发生的种种,以及导演着这种种事件的人,难道不是种种形式的疯癫?英达的英语太出乎我意料之外了.之前是知道他在美国进修过,特别是学习了美国的情景剧.但我没料到他的口音能够这么美国,而且自然.看来,演员学语言的确是有天赋的.话说回来,英达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另一层寓意:语言上的接轨并非是真正的接轨.对话,不是简单的语言共通.TYLER这个角色是个定义非常模糊的角色,他并不是一个反东方主义的"赛义德",东方对他来说,只是提供了一个契机,一个让他质疑已建立起来的,且通过"他者"形象"建立起来的镜像的契机.所谓模糊,是因为他对于东西方的对话架构始终处在隔靴搔痒的位置,这是不是又一个象征着美国激进知识分子的寓意呢?善良的冯小刚还是仁慈地塑造了Yoyo这个角色,一个时时游走在金钱诱惑,市场主导,生存压力和所谓良心,道德,友情,爱情之间的角色.这是寓意着现当今中国吗?
一定得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
电梯直接入户,户型最小也得四百平米,什么宽带呀,光缆呀,卫星呀能给他接的全给他接上,楼上边有花园(儿),楼里边有游泳池,楼子里站一个英国管家,戴假发,特绅士的那种,业主一进门(儿),甭管有事(儿)没事,(儿)都得跟人家说may I help you sir(我能为您作点什么吗?)?
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儿),倍(儿)有面子!
社区里再建一所贵族学校,教材用哈佛的,一年光学费就得几万美金,再建一所美国诊所(儿),二十四小时候诊,就是一个字(儿)贵,看感冒就得花个万八千的!
周围的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你要是开一日本车呀,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米你得卖多少钱?
我觉得怎么着也得两千美金吧!
两千美金那是成本,四千美金起,你别嫌贵还不打折,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
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儿)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这部电影拍完九年之后,王小柱是真疯了。。。
没看懂这部电影的灵魂体现到哪儿了。。。广告?
没那欣赏水平。。
就记得小时候和爷爷奶奶看的 被奶奶批了胡闹
只是“李菁的妹妹”那种调侃到极致的套路 但100分钟的电影就一个广告的点还是太单薄了 只有大会堂会见桥段有趣
三星半,冯小刚把黑色幽默玩儿得最彻底最讽刺的一回,尤其精神病院里的对白,荒诞得像城市里忽然出现一头大象,几乎预测性的感知到了赞助、广告等等对影视的影响。摄影是张黎,音乐是三宝,片尾是王菲的《白痴》,作曲也是三宝。
快二十年了,再看这部电影,觉得也没那么厉害了。荒诞是荒诞,但内核还是比较散。
你不感觉傻逼吗?
冯小刚后期的反思情绪越来越重,从这部电影里可见一斑,只是,当话语越来越紧,小钢炮也只能在新西兰大梦一场。
只留下零星一点牛逼的台词..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个造型实在是像某老王八蛋……
全国人民都补钙。。。
终于明白,冯小刚只会讲段子,这就是无数个段子的平行剪辑,毫无叙事逻辑可言。关之琳的演技还可以再烂一点吗?葛优的演法我真心看厌了!萨瑟兰老爷子你到底是为什么要趟这趟浑水?!!终于明白,冯小刚的烂,是一贯的!两颗星给冯小刚流氓一般的吐槽和某些今天看来意味奇特的幽默。
许多段子的来源处 比如加速版哀乐
葛优一出来我都差点没认出来。不在乎什么广告,只在乎电影是不是好电影。毫无疑问,这是冯小刚拍的好电影。
冯小刚以前的喜剧电影不是挺好看的吗,当初的冯氏喜剧诙谐幽默轻松自在又讽刺颇多,情节连贯引人入胜,真是贺岁档必备。不过最近几年怎么越来越抽抽了呢,拍的越来越烂还一直抄自己以前的作品,时间真是让人改变颇多。一个冯小刚一个张艺谋,当初的大师,现在的平凡导演,惋惜。
小时候特别喜欢,现在找不到感觉了。泰勒拍摄末代皇上时雇佣尤优作纪录片摄影,结果因为缺少灵感超出支出,泰勒失去工作中风昏迷。规划不少后,尤优发现只能自己筹钱,开始疯狂拉广告。最后泰勒没死,尤优被广告商追债开始装疯,泰勒利用假葬礼的创意拍了新电影。
故事以小人物视角聚焦到大腕导演展开,围绕丧礼事件出发再用带着强烈北京地道儿的语言调侃来包裹推进,大量轻松活泼的台词对话不断抖出极具荒诞色彩的黑色幽默包袱,而背后藏着的却是对时下社会里一些歪风邪气的辛辣讽刺,无论是对盗版、广告、知识产权还是对潜规则、商业化、消费主义等等的嘲讽都是一针见血,甚至还揶揄了一把好莱坞电影工业体制以及提出对《末代皇帝》的不同见解。电影不仅戏谑解构了国人对传统丧文化的庄严,也以前所未有的前瞻性预言了未来,疯人院“不求最好但求最贵”一段堪称神来之笔,而“你就是三楼楼长”的戏中戏设定更增加了荒唐与无常之感。
我觉得看得很累人
一般,广告太多。关之琳的加入不伦不类。
那个时候也喜欢关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