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的律师最近都忙着做好事,《朱维尔的哀歌》里山姆·洛克威尔饰演的律师,勇斗联邦调查局、媒体的诽谤和公众的猜疑,为爆炸英雄朱维尔洗脱罪名;《黑水》里马克·鲁法洛饰演的律师,凭借一己之力对抗化工巨头杜邦公司,揭露了杜邦公司几十年来的化学污染史。
我早已对律师这个职业肃然起敬,然而在短时间内又迎来了沉重的第三击,《正义的慈悲》里迈克尔·B·乔丹饰演的黑人律师,为没有犯罪而被判死刑的黑人辩护,挑战腐败的司法体系,为法律的公正而奋斗。
三部电影的共同点除了都拿律师作主角外,还都依据真实故事改编,以下单表《正义的慈悲》。
1987年,阿拉巴马州,门罗郡,勤劳的小镇黑人D,有着幸福的家庭和事业,虽然日子过得艰辛,生活却充实而快乐,某天他像往常一样,辛勤地伐木后下班回家,却祸从天降被警官以杀人的罪名抓捕。
同年,乔治亚州,杰克逊,哈佛大学法学系学生布莱恩,在实习共工作中第一次接触到死囚,虽然两人处境不同,但在交谈中他发现与死囚有很多相似,甚至当做朋友来相处,而这一次的相遇,从内心深处改变了布莱尔对人生的规划。
两年之后,从名校毕业的布莱恩,在茫茫人海冥冥之中与D产生了交集。
像所有刚从走出校门的年轻人一样,布莱恩怀揣着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不顾家人的反对,放弃优渥的工作机会,毅然决然地来到阿拉巴马州,成立协助死囚的法援中心,帮助那些得不到法律服务的人,成为他们的辩护律师。
而D正是布莱尔帮助的第一批死囚。
D在监狱里有两个好朋友,其中一个是患有PTSD的越战退伍老兵,他们日常就是插科打诨的调侃和聊天,却又彼此安慰,在这冰冷的监狱里相互取暖。
我们都知道黑人曾被作为奴隶长时间的受到压迫,或许是对命运不公的习以为常,或许是黑人天生的乐观心态,电影在这段的处理上甚至有些欢乐。
布莱恩远走他乡初来乍到,自然需要有贵人扶持,而他的帮手是惊奇队长,却弄丢了超能力,脱下了战袍,化身成凡人,烫了波浪卷,学会了抽烟。
布丽·拉尔森作为助手,相当于王者荣耀里的辅助,输出的能力有多强,有辅助一半的军功章,但整体存在感不算高,作为奥斯卡影后在电影里发挥的空间也并不多。
布莱恩要为死囚们翻案,从案件的证据入手,那些证据漏洞百出,有眼珠子的人一看便知是捏造的,可想而知如果被揭露,必然会触犯权贵的利益,因此布莱恩组织受到了威胁,助手的家被恐吓有炸弹,布莱恩莫名其妙被警官拦截刁难,从身后被抢指着脑袋,但布莱恩仍对现实抱有幻想,不停追问威胁他的警官:“为什么拦下我”,或许这是他第一次感觉到恐惧。
恐惧没有击败布莱恩,他将一名重要的证人作为突破口,饰演证人的演员,同饰演《守望者》里glass,在电影里他嘴歪眼斜,脖子以下被烧伤,精神萎靡,非常适合演这种饱受精神摧残的角色。
布莱恩对证人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死缠烂打之下,证人终于被说服,D的案件露出了一丝曙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战老兵的死刑时间被裁决,在行刑前的最后一个晚上,布莱恩做着最后的努力,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延缓执行死刑的申请被驳回,或许这是布莱恩第一次感到挫败。
原来在美国的死刑是电击,原来执行前要被剃掉全身的毛发,原来会有人旁观死刑的整个过程,在老兵死之前,布莱恩满怀愧疚地去看望他,他对布莱恩说:“今天有很多人问能不能帮我,比我这辈子还要多”,人们对于要死的人总是特别友善,却没有在他活着的时候想想能为他做些什么。
布莱恩见证了老兵的整个死刑,狱友们以独特的方式送别了老兵,影片从这里开始蒙上了厚重的悲情。
布莱恩回到他的卡车上,助手坐在副驾驶上,他沉默不语,忍不住留下了眼泪,这眼泪里包含着悲伤,但或许这是布莱恩第一次感到愤怒。
布莱恩更加努力地为D洗刷罪名,终于迎来了听证会的机会,正义与邪恶第一次针锋相对,幸好这个世界上有善良的人存在,即便他们面对权威时会犹豫不决,但最终还是选择说出真相,面对言之凿凿的事实,法官却再次驳回重新审判D,更糟糕的是D的儿子因不服判决而被抓捕。
听证会后,布莱恩坐在河边的长椅,对助手讲起了历史:“没人想记得,这是几千名奴隶被运来在接头进行拍卖的地方”,或许这是布莱恩第一次感到无能为力。
权利是个可怕的东西,当你有能力去决定别人生死的时候,会不会因为私欲,而放弃公平和正义,我们从来不会为杀死一只蚂蚁而心怀愧疚,警长、检察官、法官,在他们的眼里D或许只是一只蚂蚁,他们有能力去决定D的生死,于是他们就做了。
重新振作的布莱恩去见D。
当别人一遍遍重复着说D就是杀人凶手,连D都开始怀疑自己,真相是什么,可能是大多数人认为的是,可能是记录在纸上的文字,可能是在监狱里无数个日日夜夜你被别人说成那个样子,而布莱恩真挚的帮助,让D重新相信了自己。
在这一段饰演D的杰米·福克斯贡献了全片最出色的表演,他饱含热泪,不卑不亢,隐忍着喷薄而出的情感,娓娓地向布莱恩表达自己的感激。
而迈克尔·B·乔丹饰演的布莱恩,大多数时间都是眉头紧缩,郁郁而不得志,只能靠跑步来发泄的少年,角色从各个方面缺乏层次和转变。
平等司法倡议组织的演变过程是电影非常有趣的一个细节化处理,一开始被房东拒绝租赁办公室,找到落脚地空空如也的书架,从一个人,到有助手,到有黑人秘书,到办公室里越来越多的同事,书架被厚厚的法律书籍填满,在坚持正义的道路上,会有很多人愿意伴你同行。
电影里说:“贫穷的反义词不是富有,而是缺乏公正”,贫穷的近义词也不应该是没文化、低素质、缺乏教养、甚至是犯罪。
从电影回到现实中,钱不能解决一切,只能说明你的钱不够多,这是现实社会的大部分写照,贫穷或许是人属性中之一,但不能成为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
这个世界上还有像布莱恩一样的人,或许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愿意不顾所有来挑战现实,无私无畏地帮助他人,只为实现人世间的公平和正义。
《正义的慈悲》这种小人物起身对抗整个体制的故事看似老套、千篇一律,但导演把种族与法庭判决的题材互相结合,探讨社会普遍存在的不平等与人们是否该因为强权逼迫而选择隐忍的现象,在电影真实故事背景的加持之下,也透过律师布莱恩即便受到许多困难阻碍,仍旧不放弃自身内心坚持,勇于挺身而出协助受害者,尽他所能为许多不公不义发声的行为,给予所有观众找回自身良知、别忽略生活周遭任何微小状况的提醒与鼓励。
“曾有律师朋友跟我说,最好跟客户保持距离、不要跟他们交朋友,但你让我知道这不是正确的,因为只有理解他们的处境才会知道怎么帮助他们。
”我喜欢电影对律师布莱恩与死刑犯强尼D两人的互动关系,从开头强尼D对司法体制的失望,逐渐被布莱恩的坚定意志给打动,到两人彼此信任着对方,最终成功让检察官撤回起诉,虽然中间确实经历许多让人感到绝望的挫折与无力,不过强尼D始终相信布莱恩能够帮助自己申冤,不管最后结果如何都感谢他能在家人面前证明自己没有犯罪,这种从无到有的情感才更让人感动。
Just mercy可以理解为只是悲悯或者正义的慈悲。
如果翻译成只是慈悲可以从主人公从哈佛毕业却毅然决然来到了阿拉巴马州当法律援助者 是出于自己童年时目睹爷爷被杀害时的创伤(仅仅因为一台黑白电视机),以及在大一实习的时候遇到的死刑犯和他有着相似的人生履历(同样在教会的唱诗班,同样在充满泥巴的土路上长大)。
如果翻译成正义的慈悲,或许从最后的议员说im troubled and no objection 是出于慈悲心理。
mercy an event or a situation to be grateful for。
这里面印象深刻的人物主要有herb,被执行死刑的,来不及翻案的,有罪的,痛苦的,挣扎的。
当时mcmillian被称作old,herb被称作ancient。
被执行死刑的时候放了自己最爱的歌,当时狱友说“你还别想摆脱我”,叹,实际上是最悠远的告别。
mcmillian跟他说你能想象到高高的树吗,其实回味的是自己被捕前仰头看天勤恳劳动养家糊口的踏实的喜欢和幸福。
他说树在苦难之前,在苦难之后,依然如此存在着。
mcmillian不完美,他偷情,但邻里街坊和妻子都相信这归根究底还是个好人。
被关在电刑室旁边的歪嘴老人曾经恐惧地给出假陈词,律师问他你结过婚吗,有过孩子吗,你知不知道mcmillian有孩子,他和你的相似点远超你的想象,你们原本是那么相似。
歪嘴老人要律师给他买果汁糖 说果汁糖在售货机里把他馋死了,又说自己的妻子评价自己如果一个字儿对应货币他早就成为millionaire。
最后在法庭上颤巍巍地翻供,又挺起腰杆说我可以直视你的眼睛,我希望mcmillian过得更好更幸福,我希望看见他和家人团聚。
mcmillian对律师说你想过放弃吗,如果你没想放弃,还打定决心继续做下去,那就不必抱歉 外在的风雨,随意吧。
如果光从情节和逻辑上来盘这个片子,我认为有几处处理的不好的地方。
比如证人为什么在开庭的时候看到沃尔特就良心未泯翻供了?
如果是个纯虚构的片子,我觉得这块可以设置一个更激烈的冲突和处理手段。
同样的,公诉人放弃了就是因为布兰恩说的那句“我觉得你是个能够明辨是非的人”吗?
可能因为本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所以还是尽可能还原事实,在情节设置上不够精彩。
本片主线故事是围绕为沃尔特伸张正义展开的,他被判死刑,虽然是被冤枉的,但是二审、再审都无果,即使关键证人翻供也没有被法官采信,直到打到州法院。
看片的过程中无数次感慨:太黑暗了!
特别像我们中国的一些电影,贫苦百姓被有权有势的人污蔑、拿捏,各种无力。
人真的,很难从别人身上感受到那种痛苦,直到自己成为那个受苦的人。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为罪犯辩护。
是啊,我小的时候也不理解。
可是现在我想对他们说:让有罪之人受到应有的惩罚,是法律维护的正义。
那些所谓的“被告人”当中,有十恶不赦的罪犯,也有被冤枉的好人,还有一些改过自新的人。
如果我们在制度上不能保证这项权利,那么弱者将更不能够得到帮助。
看完电影之后又去查了一下,原来是根据书籍改编的,有同名的书籍,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原著。
另外TED演讲哦!
2012年3月,布莱恩·史蒂文森在加利福尼亚州长滩发表“TED演讲”《我们需要谈谈不公》。
在演讲结束后,听众向平等司法倡议组织捐款100万美元。
故事的开始,马里奥大叔安分的过着自己的生活。
没想到祸从天降,事业略有小成的马里奥锒铛入狱,别说拯救公主了,自己也是泥菩萨过河。
可是,这事儿究竟是咋回事儿呢?
真正知道“真相”的,大概是这位“警察”。
人民警察为人民,这样的信念,对于当时的老美是不存在的。
警察黑起来,连黑人都害怕。
一个白人被杀,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尽快破案以平民愤是首要任务,拉个黑人垫背,也是“常规手段”,至于事实是不是如此,根本不重要。
不过,如果需要准备一个完整的“证据链”,警察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
恐吓、胁迫、伪证。
这些事儿在“自由”的美利坚也照样发生过。
只不过,这些所谓的证据,毕竟拿不上台面。
当一个证人,前后的证词不一致时,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既然第一次的证词有可能是因为被恐吓、胁迫做的伪证,那么第二次的证词是不是也有可能因为被恐吓、胁迫而做的伪证呢?
当局以这个理由,堂而皇之的驳回了申诉,理由相当的冠冕堂皇。
如果牵扯上“黑人”这个背景,故事就越发显得无奈。
一个黑人律师,选择替死囚辩护,当真是犯了禁忌中的禁忌。
然而,事情总是需要有人来做。
如果所有人对所谓的“理所当然”选择理所当然,那也就没有了所谓的“希望”。
这位律师能站在法庭,自身所经历的屈辱,不足为外人道。
一个被恐惧和愤怒支配的社会,谈不上真正的民主和自由,这一点,是任何一个老美都无法否认的“国之根本”。
所以,当时的证人选择了勇敢面对。
所以,当时的检察官选择了正视事实。
故事的结尾,马里奥大叔终于沉冤得雪。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
其实,作为当局,面对这样的大摊子,差错在所难免。
关键是看发现差错以后。
究竟是选择遮遮掩掩,还是选择从点到面。
在这起个案中,至少映射出三个问题:证据链是否是所谓的“铁证”;黑人是不是应该“特别对待”;死刑是不是应该废除。
所幸的是,大部分问题,都在故事的结尾慢慢改善,或者我们可以通过时光见证。
或许,这才是希望。
在蒙罗维尔,《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故乡。
这个毕业于哈佛法学院的黑人青年,发现在美国的监狱里,每九个人中至少有一人是被错判的。
在被误判的死刑囚犯中,很大比例都是黑人。
所以他一心想要改变种族歧视和司法不公,于是就创办了一家非营利性的法律服务机构,专门为被判死刑的囚犯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
他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很多错案都是警方和检方为了省去麻烦而选择了掩埋真相。
他们忽视目击者的证词,把不利于定罪的证据压下来,甚至与假证人进行交易来伪造定罪的证据,那些让想说出真相的人被威胁得气都不敢出。
如果这个社会是依靠恐惧和愤怒来支撑,那这样的社会是平等与法治的吗?
这样的审判,对被告公正吗?
对于穷人来说,他们更需要的不是富贵,而是正义。
而一个国家的良心,就在于如何对待穷人,和那些被漠视的、被唾弃的弱势群体。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或多或少的宽恕。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心怀慈悲。
但我们反省自己,在灵魂中是不是曾经缺少过那么一点正义?
社会是个大染缸,要想改变社会谈何容易。
反抗压迫的尝试太绝望了。
他在工作过程中慢慢发现,要想为这些清白的人洗清罪名,光有理想是不够的,还需要心存希望,需要有执着的信念。
希望,是奋起的理由。
他们想叫我们闭嘴,希望会给我们发声的力量。
希望,是前进下去的动力。
哪怕有权势的人想扭曲真相,我们也绝不会停止脚步。
正义最大的敌人是绝望。
三十年来,他成功帮助了140多名死刑囚犯,并且设计出一整套的针对死刑囚犯的法律服务。
他相信:“你做过一件坏事,但不代表你一生都是恶人。
”他的理想主义精神被很多人不理解,不仅受到了种种刁难,而且在家里还受到了死亡威胁的电话。
但是他的妻子支持他。
“我不需要人们喜欢我,只要我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长大后得知,他的妈妈因为害怕疯狂分子就不去做正确的事情了。
”
1、在我们初入社会的时候,总是怀有一个理想:改变世界。
但是随着步入职场,遇到了一个个现实层面的问题之后,我们逐渐发现,改变世界也好,或者改变自己也罢。
紧紧依靠理想是不行的,还得依靠自己切实的行动,其次就是异乎常人的坚强的信念。
因为一旦没有执着的信念,那么当你遇到了一些威逼利诱或者强权压迫时,就会很容易放弃自己的初衷从而选择妥协求生。
2、帮人也好,或者受人帮助也罢,这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自古以来,我们的古人总是倡导助人为乐。
以前不是特别理解这句话的意义,但是如今慢慢的真的发现了一句简单的话真的蕴含了非常深刻的道理。
就像最近我帮助朋友卖了一套房子,他的经济状况改善了,而我们的关系也变得比以往更加密切了。
如果我仅仅只是看着他陷入困境,而因此无动于衷,那么现在我可能对朋友的理解仍然会比较肤浅。
朋友是什么?
朋友就是那些你遇到了困难,却依然在你身边会为你担心的人;朋友就是那些你快乐,他也会因此感受到快乐的人。
而以前的我,看到朋友过得好,我是回嫉妒的,甚至于有的时候也会在物理上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是通过这次帮助朋友卖掉一套房子,我突然间意识到,其实越是害怕,越是应该走进去克服那道恐惧,因为害怕别人比自己优秀从而不敢去接触,这是一种自卑和懦弱的表现。
3、主人公给了这家人希望,希望这东西很奇怪,没有的时候你感觉不到什么,但是一旦希望在我们的生活中建立起来,你会觉得自己能改变很多事情,这也就是刚毕业的时候,大家普遍比较激情彭拜,但是过了几年之后,很多人的希望就会泯灭了。
不是他们不坚持希望,而是在面对生活的时候,很多人的希望并没有支撑着他们一直走下去。
而那些坚持走下去的朋友渐渐的都在往前一步的过程中找到了生活的最优解。
我不怕生活困境,就怕自己对生活失去了一丝希望,哪怕这个希望很微弱,只要他在,我还是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有一些可能。
4、面对公权力,我们普通人常常选择沉默。
但也正是大多数人的沉默,让这个社会的进步总是变得非常的迟缓。
任何一个改变,对于普通人可能看似微小,但是这背后可能已经有很多生命因此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鲜血。
所幸的是,片中的主人公没有呗打垮,他坚持了下来,因为如果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在做的事情,那么如何教别人相信自己可以平安回家呢?
所以,做一件事情本身,我们自己必然是要始终不渝的去坚信自己。
5、动不动就说美国好的那些人,可能大多数都没去过美国。
我曾经在美国呆过一段时间,坦率地讲,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认识到自己国家的问题,然后选择适合自己国家的发展路径被视为走向强大的必经之路。
但是我们看到有一些国家,自己的实力不允许,却还要选择一些远超自己实际能力的事情去做,结果最终只能是劳民伤财。
美国在大多数情况下,确实保证了大多数人基本的权利,但是要说公平、正义,实际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社会的进步远不是加速度式的,甚至于有的时候走一步还要后退两步。
这是生活的常态,也是事物发展的常态。
6、一个人怀有偏见,他就不可能秉持客观公正。
抱有偏见去处理事情,只能是让我们倾向于诉诸暴力或者任由情绪失控。
这样做事的代价往往是特别恐怖的,因为一旦局面失控,带来的将是非常毁灭性的打击。
如果我对一个人有偏见,我希望自己能尽可能了解这份偏见背后的原因。
如果说仅仅是因为人云亦云,不知所以的扣帽子,那我更加倾向于通过沟通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而不是从一开始就给这些人带上标签,这样对于自我的发展实际上是非常不利的。
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在一个种族,在法律面前,人是既渺小又强大。
《正义的慈悲》讲的就是一个黑人男孩追求正义,为那些不曾有罪却被冠上死刑的人争斗,为他们进行无尽的辩护。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正义的事情发生?
片尾给了我们答案——“在美国,每9个人中就有1个人是无罪的”。
并且绝大多数是黑人,这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而是植根于人们心底的来自对黑人的歧视。
从黑人贩卖到影片中的随意践踏黑人的生命到今天的奥巴马成为了美国史上第一个黑人总统,但直到现在我们都无法肯定在美国人眼中的那些他们认为的“所谓的黑人”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
但即便这样,总要有人不顾一切努力地站出来告诉所有人,“你们是平等的”。
正是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为人们创造了奋斗的机会,不管是人身,还是权利,更别说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我们没有人是圣人,《圣经》只是让我们更想知道自己要什么。
McMillian是律师,却也是一个能说出“我有一个梦想”的年轻人,他有着自己想要守护的群体,而这个想法绝对不是一时兴起,其面临的挑战是很多困难甚至与死神擦肩。
就像当年的甘地为了提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心怀感恩。
是因为他们足够善良吗?
Walter深知那种被遗忘被忽视的痛苦,没有人求助也没有人关心,就因为这个卑微的身份。
所以更多的是感同身受,同时为无罪的黑人感到不甘。
他是正义的化身,也是慈悲的上帝。
同样在那个阴冷的监狱里,那些“罪人”有着最善解人意的温暖,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慈悲,他们渴望正义,但却以自己的慈悲救赎着整个监狱。
有人行刑时,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示坚定和不舍,“我们与你同在”;有人离开时,他们伸出最真诚的手表示祝贺。
他们就是这样,无私又慈悲,即便自己身处困境,也要以最顽强的心境对待世界。
想到《宽宥》里的安东尼·伍兹也是由于黑人的身份被送到死刑房间接受酷刑,监狱长的无奈和不知所措,她的内心也住着一个想要为黑人辩护的律师,但她不能。
因为监狱长就意味着要遵守一切上级规定,这是工作,更是一份强制执行的命令,没有人可以抵抗。
争斗的人用尽全力却因为一个身份陷入永远的沼泽之中,这就是需要今天的我们去探讨的事情,也许今天我们的法律几近完善,但那些无辜的人的美好生活在这之前就被阻断了。
宽宥,更多的也是上面说的正义的慈悲,为正义而战,而不是一项任务。
电影告诉我们——正义是自己实践的,只有这样才会被正义的人拯救,即便我们身处困境,也一定要心怀慈悲,为自己也为了我们的敌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正义的审判。
上一次在电影院看黑人电影,结束后观众主动鼓掌,还是2018年初的《逃出绝命镇》结束后。
甚至《黑豹》结束后,现场观众都没有这样的激动过,这也是真人传记和现实题材的力量。
电影根据美国律师:布莱恩·史蒂文森所著畅销书改编《正义的慈悲:美国司法中的苦难与救赎》。
讲述他如何在有缺陷的法律体系中,为底层和弱势群体,也就是当时被歧视和忽视的黑人群体辩护,为司法公正而奋斗,为推动美国刑事司法制度的改善做出巨大贡献的故事。
周四的首周末晚场,电影厅只有1/3的上座率,但是不乏黑人家庭一起来看。
期间能听到后排观众的唏嘘和落泪,也能感受到她们最后富有力量的鼓掌和感动深受。
这也是我再一次,在大银幕看到电影结束桥段里,黑人们聚在教堂里,唱着对上帝的赞美之歌,把一切痛苦和无奈都吞没在这份忍耐里时,感到无比的悲情和感动。
导演也参与剧情改编,在电影开篇的前半程,场景和人物交代都是有想法的,每个镜头也都有经过精心的设计。
最经典有效的好莱坞叙事,加上流畅的镜头剪辑,让观众沉浸在故事里,沉浸在角色的黑暗时刻里。
这部《正义的慈悲》绝对是及格线上的作品,首周末2800个观众的7.0分和Metascore的媒体综合68分,也都证明了这一点。
除了两位男人演员,都奉上了精彩的演技之外,难得看到了布丽·拉尔森,又回到了《房间》里面普通女人的样子,确实比《惊奇队长》里面可人多了。
说实话她素颜,头发蓬松着,穿着居家T恤在门外抽烟的形象,真的更真实多了。
难得这里她作为白人女配角,很好的辅助了黑人男主的角色和戏份。
这里可以说一下男主迈克尔·B·乔丹,电影中几场情绪表达的戏,他都非常克制自己的反应和表情,看来是非常懂得大银幕的表演了,不过也能看出技巧不多,还差那么些火候。
只能看出他非常投入和认真的在演,但是还是角色缺少那么一点点灵魂魅力。
在创作上和剧作上,电影也没能走得更远。
相比《逃出绝命镇》和《我们》的导演,一直在试图另辟蹊径、脑洞大开的讲故事。
《正义的慈悲》这种用主旋律电影的方式,去讲述主旋律故事,确实有些保守了。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冲奥故意学院派。
影片通过律师的角色,纵切了Alabama州的小镇上,白人和黑人社区的分歧,是你即便诬陷和冤情,人们也选择视而不见的残酷,甚至还有人故意为难和加害。
影片中,几个律师开车驶过,黑人和白人社区的桥段,还是有些平地惊雷的感受的。
其中白人男狱警的角色,突然就良知发现,开始这种通融和关怀,也是非常的奇怪和突兀。
不知道编剧是不是一定要为了不一杆子打死所有白人,然后加了这个角色的反转。
试图讲述现实主义的故事,但是却加入了很多不现实的虚构之后,就会形成这样的尴尬。
影片最感人的还是结束后的纪录片桥段,例如大数据美国80年代的死刑误判率高达1/9,而且绝大部分是黑人。
也许黑人电影和故事,还处在讲述的太少与需要被好好讲述的阶段。
但是也非常期待,不一样的作品和导演可以越来越多。
斯派克·李已经被定为2021年戛纳的评委主席!
我们也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黑人电影创作者登上舞台,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奇观。
2020年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讲了一个律师帮助一名黑人沉冤昭雪的故事。
涉及美国死刑制度和对黑人的种族歧视问题。
美国死刑犯误判率高达九分之一,误判的死刑犯中很大比例是黑人。
后来美国很多州废除了死刑。
但这是因噎废食,国家要做的是在判死刑案的时候更加地慎重,而不是取消死刑。
人群中就是有坏人的,坏人不死,下一个死的人就是好人。
老美也有冤案,可是架不住人家会改呀
讲了一个律师帮助一名黑人沉冤昭雪的故事。涉及美国死刑制度和对黑人的种族歧视问题。美国死刑犯误判率高达九分之一,误判的死刑犯中很大比例是黑人。后来美国很多州废除了死刑。但这是因噎废食,国家要做的是在判死刑案的时候更加地慎重,而不是取消死刑。人群中就是有坏人的,坏人不死,下一个死的人就是好人。
內容滿分。影片的節奏拖了後腿…
拍的很平铺直叙,中规中矩的现实题材片,跟同期的同类型片比不如黑水,但这类电影里最震惊的也永远是事实。最后的字幕里说每9个被放上death row的人中都有一人被证明无罪,这种出错率真是可怕。
三星半吧,煽情够了,但是寻求真相的力度不够,完全靠残存的良心侥幸胜利。
A relatively civil depiction of the systemic racism when people in power are not in any danger of repercussion. It unveils the threat it presents to the justice system, and the only way to change it is through persistent participation in this uphill battle, and tolerance to welcome those with open-mindedness to change.
为卡司来的,整体太平了
一般般吧,不是很喜欢看的剧情
迟来的正义也是正义,事不关己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轻,这就是我们需要程序正义的原因。最后一段话“在美国,监狱里每九人里就有一名被错判的受害者”,真是捅穿阿美的底裤了。
很好,看个开头我就想抽白人了……哦,不,我这是不是也种族歧视了!?
3-...投身公义维护司法公平的真实人物很伟大,但电影本身很一般,叙事平稳枯燥,导演好像除了时不时给个特写镜头之外、不知道该拿这几位大咖明星怎么办
每次看到这种黑人人权故事就在想,什么时候亚裔也能讲述一个这样的故事并且被世人看到
作为唯一一个浅色人种坐在一片“黑”的电影院里,它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以及对公正的追求不分种族而是全人类的夙愿。
2019年在公司看片的时候,还没有Floyd事件和之后的BLM运动全国大爆发,当然更没有今天的唐山惨剧。我为我彼时莫名其妙的三星评价感到羞愧。"When it gets too much for you, you take some deep breaths, and let your mind go." "Hopelessness is the enemy of justice. Hope allows us to push forward, even when the truth is distorted by the people in power." 但与此同时,现实中的我们每一天都在更加怀疑世上是否还真有绝对的“正义”二字,因为似乎我们心中的正义永远是另外一些人的邪意,反之亦然。这是人类本身的原罪,贪婪欲望、自私自利、互相伤害,哪里都一样。正因如此,那一束光一样存在的人才那么弥足珍贵,不只因为勇敢、抗争,更因为他带来了即使昙花一现依旧充满意义的——希望。但要知道,天使,不是经常能够降临的。
电视电影了。可惜了。
主旋律片,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真实的社会问题,看国外的电影,大部分人是觉得发生这种悲剧最后被英雄式解救代表了正义和理想结局,情绪是鼓舞感动激励的。而同样主旋律的国内电影,看法则是相反的,情绪是悲怒激愤哀叹的。真是有趣。
美国的病症
即使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阿拉巴马州,种族歧视依然根深蒂固,很多时候黑人与正义是相互排斥的“绝缘体”。他们身处的生活环境,所面临的敌意不是无物之阵,而是“有物之阵”,处处都是看得见的敌人,哪怕是维护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系统。他们在诉讼时得不到有效辩护,仅仅是徒具形式的律师辩护权而已。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迈克尔·B. 乔丹饰演的布莱恩·史蒂文森律师为了追求正义而不懈奋斗的故事,他不仅是在与司法不公作斗争,根源上是在与种族歧视作斗争。他的最后那段话可谓发人深省,“与贫穷相对的不是富贵,而是正义。我们国家的形象,不在于如何对待有权势的富人,而是体现在如何对待那些穷人、被漠视的人、被唾弃的人。”
nothing about racism,压抑
齐整匠气的公义故事,尽管会有被诟病为“流水线产品”的嫌疑,但是瑕不掩瑜,需要有源源不断的作品来传递这些讯息。它耐心追溯着这桩案件背后对人的启迪与事件还原,亦对白人为主的评审团、严苛刑法这样“制度性歧视”还有再度连任六次的Tate进行追责与发问;而以《60分钟》为代表的舆论影响或是其他几桩案件的参考,也丰富了这起案件的影响。Tim Blake Nelson表现太亮眼,以及真的时刻都在想念那个《弗鲁特韦尔车站》认真演戏的MBJ哥哥,这部电影或许是一种宝贵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