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部电影的起因比较无厘头——前天团队开会时,老板提起他在飞机小电视上看到一部电影片名《After Yang》,以为是讲“新冠阳了之后”,心想这拍的速度还真快。
哪知道类似《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比较阴郁的片子,值得一看。
因为《海边的曼彻斯特》是我心中的电影No.1,所以周末看了《After Yang》,很是喜欢,发现两部有共通之处,都是致郁系电影里的治愈系。
故事起自一个未来的家庭,男主人是白人茶商、女主人是黑人,领养了一个华裔女儿Mika。
为了怕女儿成长中孤独、也为了让她能建立起对起源身份的认同感,父母带回一个面相也是华裔的机器人哥哥Yang。
Yang非常善良,能发自内心地去教导Mika。
Mika因为被领养的缘故,在学校里受同学欺辱。
Yang以苹果树嫁接为例,向Mika传达过去的根和现在的家同等重要的含义。
然而Yang毕竟是已经出厂多年的旧机器人,有天正跳着家庭健身舞,突然发生故障倒下了。
男主人Jake开着载着Yang四处寻找便宜的修理店。
在一处拉面店里,女主人Kyra问“拉面味道如何?
”,Jake苦涩一笑,说从拉面里品出了治愈。
想到大概七年前一个阴冷的雨天,我走在一条熙熙攘攘的关西街道,中午饥肠辘辘地躲进一间拉面店的小隔间,独自嗦着从对面小木板里递进来的拉面,从胃到全身也散发着一种温暖。
男主跑了多个地方,最后终于确认Yang修不好了,但Yang每天会保存35秒对自己最重要的记忆片段,男主便带回来,坐在沙发上独自播放。
这时候Mika走来问爸爸在看什么,男主不想让女儿伤心,便说是纪录片。
Mika笑了“Is it boring you to tears?
(这啥纪录片,都把你无聊到哭了)”男主没有解释,他不想让女儿伤心。
电影的构图非常完美。
很多处光影的变换能让人感知到时光在流淌。
比如Jake环视家里的物件时看到置物架上的照片:这是Yang刻意给一家三口先拍的一张,旁边放着几颗松果,镜子里是定睛看照片的Jake,后墙挂着一扇旧风筝——不用说,那一定是为了给Mika带来快乐。
而后,一家三口拍照前这3秒,也是Yang的一段记忆——说明这是Yang心中当天最美好的片段。
Yang在给一家三口拍照时,看到一家人的幸福,竟近乎出神,Jake喊他都没注意到。
男主又回忆起曾经给Yang讲解茶道时的时刻。
不是说教,而是回忆自己为什么喜欢茶、并以此为生计。
Jake告诉Yang,对茶的喜爱,源自那种寻觅品茶所带来的意境的过程,而非茶本身的味道。
在茶里,可以品出一段时间、一个地方,看见茶叶翻滚、绽放、落下。
片中的感情塑造非常细腻。
比如Mika虽然年幼,但感知到爸爸和妈妈对Yang的态度不太一样。
爸爸很关心Yang,但妈妈似乎没那么关心(其实妈妈也很善良,只是觉得Move on才是对Mika更好的方式)。
所以Mika问妈妈“那你呢?
你希望Yang回来吗”
在尝试过一切可行办法后,Yang确认没法重启了,但躯体和记忆可以在一所机器人博物馆里留存、展览。
男女主决定带Mika、以及从记忆里发现的Yang曾依恋过的一位女克隆人Ada,一起去看看Yang。
在车上,Ada虽然自己已经非常伤心,但仍然安慰Mika——“Yang loves you so much.” 寄前人所托,善良地希望Mika能坚强地健康成长。
然后一家三口和Ada一起走进博物馆大门,从狭长、昏暗的窄道向存放Yang的房间走去。
——这里的构图非常绝。
此时背景音乐响起《Mizuiro》,即《盛夏的果实》原曲1996年《水色》的大提琴版,柔声倾诉着思念,一开始伴随着一段略刺耳的留声机摩擦声,后来摩擦声逐渐消失,只余大提琴声。
——此处的音乐设定也非常精巧。
Mika扑到Yang身边,大声喊着“哥哥!
”。
没有哭,也不需要哭。
因为Mika还年幼,她始终相信多喊几遍,亲爱的哥哥就能醒过来,再陪伴她一起玩。
然而我们是成年人,我们知道Yang修不好了,永远都不会坐起来,温柔地看着Mika喊一声“妹妹”。
在伴随着大提琴哼唱和讲述声的这个片段里:Mika期待地呼喊着哥哥;爸爸、妈妈、Ada在身后望着Mika;我是一个旁观者,我一边远远地望着Mika和Ada,这两个Yang给予过很多爱的人;一边望着狭长昏暗的走道,仿佛没有尽头。
此时难过的无以复加。
此时镜头一闪,切到博物馆里陈列的另一具机器人骨骼,脑壳残缺了一块。
不惊悚,只是让人想起——这是谁,他一定也有很多自己经历过的故事吧。
Mika走后,Ada轻轻俯身在Yang的胸膛。
她和Mika不一样,Ada理解真正发生了什么。
Yang永远不会再回来,所以俯身贴耳在故去爱人的胸膛,可能就是此生最后一次告别了。
在后面女主的回忆里,Yang说过“即使最后归于虚无,我也不会在意”。
有无相生。
所以,即使Yang知道自己的这次故障和结局,应该也会笑着面对,他已经在心中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平和。
影片里拍摄了大片大片的浓绿滴翠。
我也很喜欢仰望这代表新生和轮回的绿叶。
因为即使自己无法做到既往不念,也还是能从翠绿的新生中看到轮回与重头来过的希望。
后来,家里正式从四个人变为三个人,Mika也接受了哥哥再也不会回来的现实。
然而,nightmare haunts. Mika睡不着,夜里起来,还是会想哥哥,很想很想的那种思念。
男主也在沙发上无法入睡。
但看到女儿起来,还是很温柔地“Hey...”
影片的最后,Mika靠在爸爸身边,唱起了Yang最爱的歌。
最后的最后,镜头又朝Jake和Mika缓缓、轻轻推进了两秒。
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片中的五个角色,都有着柔情、赤诚、深刻、也脆弱的灵魂。
Yang不止是一个机械的陪伴型机器人,他没有被出厂设置框定,他会思考非人类物体存在的价值,他早就接纳了自己虚无和泡影的结局。
男主Jake为了自己毕生所爱选择了茶业,也接受了生活的不富裕。
所以只买得起二手机器人,坏了后也无力负担新的机器人。
——但这些都不重要,从他对待Yang的态度、泡茶的动作、对女儿的耐心都能看出,他心中有爱。
女主Kyra虽然没有像Jake那样为Yang四处奔波,但她一直秉持着很强的信念,即希望女儿Mika能在After Yang的日子里好好成长。
对孩子Mika,Yang只是睡去了,在愿望里,哥哥还会醒来。
对克隆人Ada,这是一份记忆的封存。
海边的曼彻斯特 (2016)8.62016 / 美国 / 剧情 家庭 / 肯尼思·洛纳根 / 卡西·阿弗莱克 卢卡斯·赫奇斯这部电影和《海边的曼彻斯特》类似,看完后的很长时间里,人都会陷入贤者时间,反复体味那种Aftertaste。
两者有着相似的风格,平静、温暖、有质感、苦乐参半、酝酿着杂陈的味道。
也许这种味道更接近生活的本质。
平静里,才有深河般的爱在延续流淌。
在正式踏足影视创作道路之前,作为最出色的视频论文作者之一,郭共达精于寻找和锚定电影中的基本元素或常用技巧,从而通过一支支短片迅速提炼作者导演的风格。
这些短小精悍的剪辑实践,已然将他对电影的细致观察展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无怪乎在长片首作《在哥伦布》中,这位新人导演初出茅庐即显露出高级的审美水平和成熟的控制能力。
经由外在的建筑空间,他富于设计又不着痕迹地建立起独特的影像空间,并在这个精密的空间中,松弛地展开对一段都市男女情感关系的刻画。
《在哥伦布》(2017)《杨之后》是郭共达暌违四年的软科幻新作,电影的叙事场景从外景转向大量内景。
他依旧克制、轻盈,更有野心,也更具智慧。
他无意构建一个大而无当的世界观,而是尝试探索更加浩渺、幽深的心理空间,在家庭关系中思考人与机器人的联结。
在郭共达的影像作品里,我总能看到和视听技巧一样丰沛的情感表达。
一、美学的师承:小津安二郎相比于其他近未来的低成本科幻片,如《降临》和《机械姬》,《杨之后》的特效含量显然更低,“机器人”的科幻母题也相当常见。
但郭共达感兴趣的并非人工智能的意识觉醒,他在老生常谈的话题上找到了一个小而美的切口:家庭关系中的情感与记忆。
在戛纳的采访中,主创进一步透露了电影的基础设定与创作理念:因为一场巨大的气候灾难,所有城市变得面目全非,因此故事不再发生在原著中的底特律,而被进行模糊化处理;考虑到叙事场景大多在室内空间,导演希望“科技是不被察觉的,未来是有机的”,所以在美术设计方面倾向于自然主义的装潢,而非硬线条的极简风格或是光怪陆离的赛博朋克;而在摄影风格上,导演和摄影师将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画面作为参考,着重使用全景和中景镜头。
熟悉郭共达视频论文的观众一定知道,小津安二郎是他最喜爱的导演之一。
事实上,Kogonada(郭共达)这一化名,就来自于和小津合作多年的编剧野田高梧的英文译名。
在2012年与2016年,郭共达曾两度推出关于小津安二郎的视频论文:前者名为《小津:过道》,以双屏的形式匠心独运地关注小津对过道空间的使用;后者名为《小津之道》,更以三屏的形式详尽地解析了小津作品中反复运用的镜头范式。
《小津:过道》(2012)
《小津之道》(2016)在这部新作中,郭共达尝试继承小津的电影美学。
《杨之后》展示了一个重组家庭:白人父亲,黑人母亲,华裔女儿,以及机器人“儿子”。
这个家庭的构成先天地带来一种多元族群的张力。
“家庭”也是小津安二郎电影中恒久的叙事空间,他在微妙的变奏中不断讲述着“嫁女”的故事。
家庭成员的离开,无疑将破坏先前保持的稳态,从而引出“接纳”的主题。
小津的主人公在离开与否之间拉扯,怀恋一种旧秩序;而郭共达的主人公试图接受离开这一既成事实,一如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的台词,“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二、短路的记忆:尽在此茶中杰克(科林·法瑞尔 饰演)在和杨(贾斯汀·闵 饰演)谈论茶道时,提到了一个他难忘的纪录片段落,他模仿片中的德国人形容茶的滋味,“我会想象走在森林中,地上有落叶,刚下过雨,现在雨停了,空气潮湿,而你就这么走着,不知怎么,这种感觉都在茶里了”。
《尽在此茶中》(2007)这个段落的原片出自2007年由莱斯·布兰克执导的纪录片《尽在此茶中》,杰克模仿的德国人则是在片中短暂出现的德国导演沃纳·赫尔佐格。
《尽在此茶中》讲述的是一个美国商人为了寻求最佳的绿茶走遍中国的故事,而杰克则在《杨之后》里追寻着杨的秘密。
在三次呈现回忆段落时,《杨之后》出人意料地用不同素材的声音和画面制造出细碎的重复。
这好像一种记忆的短路现象:当你努力回忆某个过去的场景,回忆的画面却仿佛被灼伤,无法被清晰地呈现;每次回忆之间带有逻辑重音和情绪的微妙区别,它们回旋往复、相互交织,就像茶叶在水中上下翻飞。
那种感觉难以言表,就像你无法描述出茶的滋味。
三、情感的秘境:盛夏的果实坂本龙一为《杨之后》创作了一首《Memory Bank》,并被安插在电影最重要的叙事段落上。
而本片的配乐师松宫飞鸟则根据这段主题音乐,发展出全片完整统一的配乐。
配乐中有一首《Mizuiro》,改编自日本女歌手UA的《水色》。
在中国,这首歌有一个更著名的翻唱版本,叫作《盛夏的果实》,“时间累积,这盛夏的果实,回忆里寂寞的香气……当看尽潮起潮落,只要你记得我”,几句歌词与这部电影意外地相配。
很难想象会在一部美国科幻片里听到这首歌,仿佛经年之后,在岁月的荒原上与故人重逢,才发现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大提琴如泣如诉,许多一厢情愿的回忆在颅内炸开,如同也打开了记忆宫殿,霎那间泪如雨下。
片尾,妹妹来到哥哥的空房间,与他做最后的道别。
小女孩用笨拙的中文说,“我想你了,哥哥”。
我想起二十年前,在另一部电影里,有一个小男孩在葬礼上说,“婆婆,我好想你……我觉得,我也老了。
”
《一一》(2000)女孩哼起哥哥生前最爱的歌,"I wanna be just like a melody, just like a simple sound, like in harmony." 那也是岩井俊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片尾曲,惨绿少年站在青葱的麦田戴着随身听,幻想生命的可能性。
他渴望着爱与被爱,但终究只能孤身一人离开。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2001)四、电影的文法:碎片与反复小津安二郎认为电影没有文法和定式。
除了世人皆知的“榻榻米视角”,对话戏中越轴的正反打也是小津作品的一大标志。
——不同于一般的过肩镜头,他让两个演员在对话时正对摄影机,这样一来便破坏了经典的180度轴线原则,却也因而重塑了影像中的空间关系。
《杨之后》中几次出现了夫妻直面镜头的视频会话,郭共达也由此在形式上“正当”地致敬了小津,对轴线的破坏则强调了两个角色的疏离感。
片中演员们的表演极尽克制,正如小津指导演员的方法论中所说:“导演应该关心的事,不是如何引导演员流露感情,而是如何引导他们收敛感情。
”
在对小津的召唤之外,《杨之后》最大的亮点是“反复”。
除了上文提到的“记忆的短路”,杰克在读取杨的记忆画面时,由于存储空间的限制,每次只能播放一个几秒钟的片段——记忆宫殿如星河璀璨,可记忆本身却不过是一支支短暂的视频片段。
观众跟随主角不断重看这些碎片化的生活影像,这些片段是通往真相的线索,也是打开情感的钥匙。
随着画面交叠,剪辑和配乐的加入,让电影的魅力充分浮出水面——只有经过认真的凝视和组织,生活才能最大程度地彰显出它的意义。
记忆会重新焕发光彩,生命的联结因情感的存在而更加珍贵。
小津有一句箴言:“所谓电影,拼的就是一个余味。
”我想,《杨之后》的余味,就藏在每个观众脑海的记忆宫殿之中。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整部电影,其实都是在对记忆的探讨。
首先问自己,你自己的童年记忆。
其实就和杨一样,都是一些图片,画面。
然后我们再按现在的“常识”去解读画面。
因为我们的“内存”和杨一样,都会满,都会需要去压缩。
引用一下:https://www.jianshu.com/p/37083a447e14回忆是对已发生事件的重构|《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另外,我们每个人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样,就像盲人摸象。
当你被带入另一个盲人的视角,那就有了更多的画面,会重塑“不同”的记忆。
而且,男女主现在都很忧伤,所以,明显的,他们带入了伤感。
真实的记忆:是当时在和杨正常聊天,只是被杨说的话微微打动,其实并没有往心里去。
然后:用现在的感觉再次解读杨的话,所以杨的话被复述。
再然后:加入此刻的感情,把自己对杨说的话变得伤感,就像知道亲人就要永远离开般的语气。
这部电影真不错,非常感人,满分。
果然这片在这分就高,果然很多电影只有特定的人群才能产生共振。
近未来,一对夫妻给收养的华裔小女孩Mika买了一个Techno叫做Yang,作为Mika的哥哥在这个家庭中。
我真的很喜欢人工智能和人的情感的这种内容,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美与浪漫蕴含其中,令人忍不住去回味。
AI会把每天有意义的其中几秒储存起来作为记忆,可是AI是如何选择要保留哪些片段的呢。
原来Yang在这个家庭和上一个家庭之前还有一个家庭,他在那里度过了人类的半生,他关注着那个女孩,选择保留她作为每天的几秒记忆,是因为他最开始,是在作为克隆人的她的本体的家庭之中,作为那家人小男孩的哥哥,而这些他都记得,但他却,什么也没有说过,直到机核坏掉无法开机。
他的记忆被拿去作为研究材料,而在杨之后,人工智能还会无限的使人惊奇。
中间男主还问了一个很人类中心主义的问题,他是不是想变成人?
他会不会感到疑惑?
但,我想并不是所有的生物,或者人工智能,都想变成人吧。
还有男主和Yang的一段对话,关于茶的,Yang逐渐说到自己也希望有这样的记忆这样的体验,a space, a time,然后思维就被中断了。。
他们虽然说英语,但会用中文来称呼对方,Gege,Meimei。。
一种陌生而又亲切的感觉。。
有一种用很小的一块故事来预示什么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是未来的,更高等的,友好而温暖的,让人忍不住沉浸的,像《超时空接触》里的外星人和女主在顷刻间的梦境中的谈话一样,令人莫名其妙的安心。
有兴趣的可以读读:The movie doesn’t really go into much detail about why there are so many Chinese orphans or how Brothers & Sisters came to be the megacorporation that it is, but it all gives you just enough of an idea to wonder. In your headcanon, what has the China of this film’s reality become, not necessarily as a state actor, but as a concept? How does it loom in people’s minds?We don’t explore it in the film, but I think there’s a sort of glimpse in Russ’ office where you see a flash of a newspaper talking about a war that had happened. Because I’m always a little bit hesitant of putting things too much in the spotlight, I didn’t want to zoom in and suddenly distract you by making it all about that. Some of this is borrowed from the short story, but I do think that there was a war and there was a real moment in China, and the liberal people of this world feel like they needed to do something in response. There are these orphaned kids that have been the consequences of a very long conflict that’s ended, but now there is this need to help because China lost that war. After Yang director Kogonada discusses crafting “organic” sci-fi worlds - The Verge 看过原著的能讲讲原著这部分的设定吗?
老天奶,我刚看了after Yang(杨之后),简直震惊了,怎么会这样,A24说英文的电影,看到男版的青春期的我自己,哈哈哈哈。
就是中国观众里,也不是都能get到里面的微量元素吧?
感谢大制作公司能投资这样优美的、慢节奏的、subtle的电影。
郭敬明、岩井俊二,看好了,你们亲手喂养的疼痛男孩,长大了,在美国拍出了这样的电影!
哈哈哈哈莫文蔚,你的盛夏的果实,“回忆里寂寞的香气”,被大提琴拉出来做成了电影配乐,很美很美的!
中国传统文化里唯一拿得出手的爱情故事梁祝,双双化蝶。
但是,思考蝴蝶本是人类的天赋,而因为不实用,于是人类不思考蝴蝶了,只是编进了机器人的编程。
人类不如机器人会思考蝴蝶了,正如美丽新世界里人类不如野蛮人有脾气了。
我又想到气质很像的其她电影,比如天鹅挽歌。
这部电影也像男版的《千寻小姐》,主角气质非常像。
这是毫无有毒的男子气概的电影,疼痛男孩是这样的,做个过客,忠诚,重感情,爱自然,思考蝴蝶,小身板,无害的笑,听莉莉周。
这片儿为啥在国内不火?
是因为有损中华男儿的男子气概?
还是因为男主妹妹(大概)是来自中国的女弃婴?
喔老天奶,我一直认为,电影就应该是这样的。
如果手机有记忆有感情,可能就是这样(我一直用的手机就是refurbished的,便宜),一张张live photos诉说着前任主人的故事!
有点受不了了 说到grafting 这他吗不是我吗…整个又何尝不是一种拟人呢 不爱看科幻的我直接看的心脏激动 郭共达你怎么这么会?
大提琴盛夏的果实响起直接想流泪 记忆的延伸 温暖悲伤阴郁浪漫 梁祝化蝶 女人和东方盆栽The end is also a beginning 只有人类才会问techno会不会想成为人 可是人有什么好的 怎么样才算是亚洲人?
But I imagine things like you are walking through a forest and there are leaves on the ground, it just had rained, and the rain has stopped, it’s damp and you walk, and somehow, that is all in this tea
大概六七年前,b站有一个做电影解说的up团队,叫“看电影了没”。
粉丝不算多,直到23年停更也只有六七十万。
整个大学时期加半个高中时期,我都在这个账号上看电影解说。
解说一期十来分钟,最长的也不超过二十分钟,非常适合吃饭的时候消磨时间。
解说通常是两位女士换着来,一位嗓音温柔,一位嗓音略沙哑。
我就在这样的陪伴里,看完了讲小姑娘被自己的情郎送出嫁的《八两金》,讲成年人也可以“I can't”的《海边的曼彻斯特》,讲童年不幸陷入旋涡一路沉沦,但依然温柔的《倒带人生》,讲拉斯维加斯里妓女与酒鬼边缘恋情的《逃离拉斯维加斯》,讲旧上海长三书院妓女日常的《海上花》……还有许多许多。
《杨之后》是自“看电影了没”停更后,我播放得最多的一期。
有时候是在临睡前,设置成“播完暂停”,听着声音睡去;有时候是在伤感时,在搜索栏里敲下“杨之后”,然后静静地看。
结果这么多次,我也还是记不住《杨之后》的剧情。
脑海里只留下一个,“在坏掉的家庭机器人里发现很多家庭回忆,主角们都被治愈了”的大致印象。
放那么多遍,主要还是沉迷那种伤感和治愈混合的感觉。
像一片冰下的阳光。
此外也很喜欢导演的拍摄手法,克制的,冷静的。
尤其美香父亲邀请杨品茶那一段,讲喝茶就像在森林里漫步,他迷恋这种感觉。
我迷恋《杨之后》,大概也是这种感觉,有一种韵味在里面。
这种感觉在配乐“盛夏的果实”旋律出来时达到顶点。
电影里是纯音乐,但我觉得带莫文蔚带人声的版本也不错,“也许放弃,才能靠近你。
不再见你,你才会把我记起。
”有些东西,以为已经没有了,但其实存在过,就还可以怀念。
有些东西,在的时候我们看不见,失去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印象深刻。
“看电影了没”在的时候,我其实不关心背后团队的运营,甚至很少点赞。
基本是当一个电影解说工具在用——点进去,就能播放最新一期的解说。
23年,她们发布告别视频的时候,也没有太在意。
市场上的解说工具太多,我可以点别的。
只是有一点点疑惑,21年都出专门的app了,怎么还会停更呢?
我以为这个实力已经算得上一家小传媒公司了。
直到有一段时间,晚上睡不着,反复点开《杨之后》听。
有时候也点别的熟悉电影听。
“看电影了没”有超过900期投稿,总能找到我想听的。
然后发现她们其实还是在的,只是不会更新了。
哎,那么多年,我至少应该留言说句喜欢啊。
她们停更之后,我就不怎么看电影解说了。
这两年去影院看电影,花钱看了很多烂片后,也不怎么看电影了。
真抱歉,喜欢你的时候没有说。
谢谢你,做了这么多好电影。
在正式踏足影视创作这条道路之前,作为当下最出色的视频论文作者之一,郭共达精于寻找和锚定经典电影中的基本元素或常用技巧,从而通过一支支论文式短片迅速提炼作者导演的风格。
这些短小精悍的剪辑实践,已然将他对电影的细致观察展现得淋漓尽致。
美籍韩裔导演郭共达因此,无怪乎在长片首作《在哥伦布》中,这位新人导演初出茅庐即显露出高级的审美水平和成熟的控制能力。
经由外在的建筑空间,他富于设计又不着痕迹地建立起独特的影像空间,并在这个精密的空间中,极为松弛地展开对一段都市男女情感关系的刻画。
2017《在哥伦布》影片《杨之后》是郭共达暌违四年的软科幻新作,电影的叙事场景从外景转向大量内景。
他依旧克制、轻盈,同时更有野心,也更具智慧。
而随着《杨之后》《弹子球游戏》等作品的成功,郭共达也已然成为影迷们心目中的潜力股。
2022《杨之后》郭共达的电影无意于构建一个大而无当的世界观,而是尝试探索更加浩渺、幽深的心理空间,在家庭关系中思考人与机器人的联结。
在他的诸多影像作品里,我总能看到和他的视听技巧一样丰沛的情感表达。
美学的师承:小津安二郎相比于其他近未来的低成本科幻片,如《降临》和《机械姬》,影片《杨之后》的特效含量显然更低,“机器人”的科幻母题也相当常见。
但郭共达感兴趣的并非人工智能的意识觉醒,他在老生常谈的话题上找到一个小而美的切口:家庭关系中的情感与记忆。
在戛纳的采访中,主创进一步透露了电影的基础设定与创作理念:因为一场巨大的气候灾难,所有城市面目全非,因此故事不再发生在原著中的底特律,而被进行模糊化处理。
考虑到影片叙事场景大多在室内空间,导演希望“科技是不被察觉的,未来是有机的”;所以在美术设计方面更倾向于自然主义的装潢,而非硬线条的极简风格或者是光怪陆离的赛博朋克。
而在摄影风格上,导演和摄影师将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画面作为参考,着重使用全景和中景镜头。
熟悉郭共达视频论文的影迷知道,小津安二郎是他最喜爱的导演之一。
事实上,Kogonada(郭共达)这一化名,就是来自于跟小津合作多年的编剧野田高梧的英文译名。
小津安二郎和野田高梧在2012年与2016年,郭共达曾两度推出关于小津安二郎的视频论文:前者名为《小津:过道》,以双屏的形式匠心独运地关注小津对过道空间的使用;后者名为《小津之道》,更以三屏的形式详尽解析了小津作品中反复运用的镜头范式。
2012《小津:过道》
2016《小津之道》在电影《杨之后》当中,郭共达努力地尝试着对小津电影美学的继承。
影片所展示的是一个很奇妙的重组家庭:白人父亲,黑人母亲,华裔女儿,以及机器人“儿子”。
这个独特的四口之家的构成,天然就带有一种多元族群的张力。
家庭,也是小津安二郎电影中恒久的叙事空间,他总是在微妙变奏中不断讲述着“嫁女”的故事。
家庭成员的离开,无疑将破坏先前保持的稳态,从而引出“接纳”的主题。
2016《小津之道》相比之下,小津的主人公总是在离开与否之间拉扯,怀恋着某种旧秩序;而郭共达的主人公则试图接受离开这一既成的事实,正如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的台词,“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短路的记忆:尽在此茶中杰克(科林·法瑞尔 饰演)在跟杨(贾斯汀·闵 饰演)谈论茶道时,提到了这样一个让他难忘的纪录片段落,他模仿着影片中的德国人形容茶的滋味:“我会想象走在森林中,地上有落叶,刚下过雨,现在雨停了,空气潮湿,而你就这么走着走着,不知怎么,这种感觉都在茶里了。
”
这个段落的原片出自2007年莱斯·布兰克执导的纪录片《尽在此茶中》,杰克模仿的德国人则是在该片中短暂出现的德国导演沃纳·赫尔佐格。
《尽在此茶中》讲述的是一个美国商贩为寻求最佳绿茶走遍整个中国的故事,而《杨之后》里的杰克则是在追寻杨的秘密。
2007《尽在此茶中》在三次呈现回忆的段落当中,郭共达又出人意料地用不同素材的声音和画面制造出细碎的重复。
这就像是一种记忆的短路现象:当你努力回忆某个过去的场景时,回忆的画面却仿佛被灼伤,无法清晰地呈现;每次回忆之间带有逻辑重音和情绪的微妙区别,它们回旋往复、相互交织,就像茶叶在水中上下翻飞。
那种感觉难以言表,就像你无法描述出茶的滋味。
情感的秘境:盛夏的果实坂本龙一为《杨之后》创作了一首《Memory Bank》,并被安插在电影最重要的叙事段落上。
而本片的配乐师松宫飞鸟则根据这段主题音乐,发展出全片完整统一的配乐。
配乐中有一首《Mizuiro》,改编自日本女歌手UA的《水色》。
在中国,这首歌有一个更著名的翻唱版本,莫文蔚的代表曲目《盛夏的果实》,“时间累积,这盛夏的果实,回忆里寂寞的香气……当看尽潮起潮落,只要你记得我”,几句歌词与这部电影意外地相配。
很难想象,竟然会在一部美国科幻片里听到这首歌,仿佛经年之后,在岁月的荒原上与故人重逢,才发现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大提琴如泣如诉,许多一厢情愿的回忆在颅内炸开,如同也打开了记忆宫殿,霎那间泪如雨下。
电影片尾处,妹妹美香独自来到哥哥的空房间,跟他做最后的道别。
妹妹用笨拙的中文说,“我想你了,哥哥”。
这让我想起二十年前,在另一部电影里,曾经有一个小男孩也在葬礼上说,“婆婆,我好想你……我觉得,我也老了。
”
美香:我想你了,哥哥。
2000《一一》洋洋:婆婆,我好想你。
落幕时,妹妹哼起哥哥生前最喜欢的歌,"I wanna be just like a melody, just like a simple sound, like in harmony." 那也是岩井俊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片尾曲,惨绿少年站在青葱的麦田戴着随身听,幻想生命的可能性。
他渴望着爱与被爱,但终究只能孤身一人离开。
2001《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电影的文法:碎片与反复导演小津安二郎认为,电影没有文法和定式。
除了世人皆知的“榻榻米视角”之外,对话戏中越轴的正反打同样也是小津作品的一大标志。
——不同于一般的过肩镜头,他让两个演员在对话时正对摄影机,这样一来便破坏了经典的180度轴线原则,却也因而重塑了影像中的空间关系。
小津安二郎在片场在影片《杨之后》当中,数次出现了夫妻俩直面镜头的视频会话;郭共达也由此在形式上“正当”地致敬了小津,对轴线的破坏则强调了两个角色的疏离感。
影片中演员们的表演都极尽克制,正如小津在指导演员的方法论中所说的:“导演最应该关心的事,不是如何引导演员流露感情,而是如何引导他们收敛感情。
”
对小津的召唤之外,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反复”。
除上文提到的“记忆的短路”,杰克在读取杨的记忆画面时,由于存储空间的限制,每次只能播放一个几秒钟的片段——记忆宫殿如星河璀璨,可记忆本身却不过是一支支短暂的视频片段。
观众跟随主角,不断地重看着这些碎片化的生活影像;这些记忆片段是通往真相的线索,也是打开情感的钥匙。
随着画面交叠,剪辑和配乐的加入,电影的魅力充分浮出水面。
它让我们真正相信,只有经过认真的凝视和组织,我们的生活才能最大程度地彰显出它的意义。
记忆注定会重新焕发新的光彩,生命的联结终因情感的存在而更加珍贵。
记得小津有一句箴言:“所谓电影,拼的就是一个余味。
”而影片《杨之后》的余味,就藏在每位观众的记忆宫殿中。
作者| 晚不安;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电影文本中引用庄子和蝴蝶的故事。
庄子:毛毛虫的末日是蝴蝶的开始。
与南华经,庄子原文说到的,庄子在梦里变成了蝴蝶,自由自在地飞舞,醒来后,感叹:不知道是自己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自己?
这两文本意思完全不一样。
前者大概说的是生命的进阶或曰轮回,而后者谈到的大概是平行时空下的无限可能,深度讨论是道,是物我两忘,超越本体的自在之美。
这两者既无高下之分,也不可同日而语。
本片看似借软科幻的壳,未来语境下,以家庭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人/克隆人/机器人的伦理关系,伸延讨论情感与记忆之于人作为生命的定义作用。
人和机器人克隆人之间的确切界限,不以人为参照主体,人并不是AI以及克隆人的梦想,机器人与家庭伦理关系的探讨,这个切入点,很耐人寻味。
顺道,夹带私货的韩国导演表达了自己对中日韩为核心的泛中华文化圈的致敬。
只不过这种致敬几乎都是迎合带有西方审美趣味的对古老神秘东方模棱两可的似是而非的印象认知。
本片似是而非的引用东方哲思以及意境审美的若干话术,企图阐述人生某种终极定义,人到底因何为人,人的高贵性,是否不可超越。
经历了类似轮回一般无穷尽人世的机器人,对生命对记忆对生活意义,有怎样启迪的自我觉醒?
影片包括关于茶道审美致敬般的自然崇拜阐述,其自然主义的倾向,电影《绿茶》也有对于茶道的隐秘和某种命运关联的揭示,其实都是对东方审美意象的某种神秘主义的暧昧趣味。
并没什么可称道的地方。
个人觉得,至少在中华文化的强植入这块,是故弄玄虚了。
片子是严肃的,文艺且有深度的。
带有着对主观意淫的东方情调一厢情愿的缅怀和推崇,中国人不需要为此而骄傲,那是一种自我想象的朦胧之美的耽溺。
任何哲学或审美体系,都有自己坚定的阐述语系。
不能因为他人的自我想象陶醉和发挥,而沾沾自喜。
何况,观影体验太沉闷了,我知道你很认真,你也很有自己极度克制影像风格、镜头语言和叙事个性,也带给了观众许多思考和沉浸。
不过,说到底,这还只是一部实验性质的非主流电影。
从个人看片的趣味来看,并不是特别友好。
科幻設定下的悼亡,藏起了絕大多數的情緒,偶爾一刻漏出些許,便讓人不禁動容。很不喜歡前兩幕的配樂,尤其是第一幕,卻又非常喜歡第三幕的配樂。本屆上影節第一部看的第一部帶有LGBTQ元素電影,家庭舞蹈比賽片段中的多元家庭。#SIFF2023#
裹脚布系列
影片大幅度简化人物,建立一个纯粹的感情与哲学链接(自我与家庭/世界的连接;终点与起点;),人们的情感根据身份认同(机器人与克隆人、家人)而不同,而对一套既熟悉又不熟悉的身份链接该如何对待呢,本片做出了较直白的论证,但深入和细腻度都不太够
Memories make us human. 置景和空镜真的好美,“杨”是live photo拍摄大师。
感觉想搞成石黑一雄那味儿,但还是差点意思。前半小时难看得够可以的。从开始看记忆之后才好看。但是最好看的部分都是MV,是不是太作弊了啊!不过一开始就是奔着科林法瑞尔的美貌来的,所以也不算亏就是了!
清清淡淡的软科幻但也是别有一番风味,上一次相似的感觉还是《降临》。
Nope
故弄玄虚。👋
爱 死亡和机器人
温情细腻、充满诗意的软科幻,用文学来作比的话会想起石黑一雄的文风。人类和机器人一起讨论品茶和中国哲学,简直不可思议。视觉风格也很突出,经常觉得是在看MUJI广告。
杨记住了什么呢,女孩的侧脸,漂浮的茶叶,午后打在室内的光,妈妈抱着孩子的宁静,人类的解读并不重要,是消逝重构出了生活。
这么吸引人的题材,拍的也太太太太太闷了。
一篇家庭科幻散文。非常A24出品的风格,另类小众独立思辨,神秘寂寥暗流涌动。不错的影像质感和优秀的演员让本来PPT般的片段有了良好的统一性。伴随着科林法瑞尔对杨记忆的不断追踪,本以为会有更冲击情感的剧情,结果依旧落在了一个更大的命题上,导致结尾共情上有点空中楼阁,以至于片子更像是一个影像论文而不是一个真正鲜活的故事。
Spielberg可以把《Super Toys Last All Summer Long》一个那么闷的科幻故事讲得那么精彩,而这个片子就只是用影像的方式讲了一个小故事而已,没什么创新,而且设定也不新鲜,感觉把亚洲文化狠狠地利用了一把,但明明对中国文化很不了解。视觉效果确实算挺美的,但是绿的滤镜太浓了。全程很无聊,科幻片真的不是这么拍的。
黑人妻子、白人丈夫,黄皮肤孩子,全程昏暗,絮絮叨叨,似乎已经成了政治正确下的标配模板…
延续了Columbus中建筑和空间音乐的美学,但在叙事上它太繁复,显得做作了。
白镜
看到alpha层面的memory那段以为会是一抹亮色-Yang在Mika之前,曾有过很多弟弟or妹妹,结果…从故弄玄虚大闷片变成烂俗科幻向网文
无聊至极,讲不好故事,无病呻吟。这是一个从封面到剧情彻头彻尾的,讨好西方政治正确的垃圾作品。
画面光影很有艺术感,淡淡的温暖和伤感,但是感觉关于科技和人性的讨论有点浅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