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电影观点见同名GZH】对于这部电影其实想讨论的就是两个点,第一个是关于结局女主到底是本体还是复制体,第二个是关于这部电影讨论的现象或者说问题。
一、女主到底是本体还是复制体?
我个人认为是本体。
虽然结尾看似给了很多镜头暗示女主已经被复制体取代,但我也有一些线索能够支撑“结尾的女主是女主本人”这个论点。
1.女主做错过被毒杀的题目,会那么容易再次中招吗?
当时女主跟着教练辨认各种死亡的方式,其中最后一个女主选错了,画面里的倒霉蛋是被毒死的。
教练说在决斗赛场上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死法,因为很没意思很无聊。
做对过的题目不好讲,但做错过的题目理论上应该记忆很深刻吧?
而且在女主对复制体一直抱有高度警惕心的前提下女主真的会这么轻而易举地就中毒而死吗?
更何况复制体让女主多喝点那段实在太糙了,哪有人刚开始爬山就先多喝点水的?
比较令人疑惑的点在于女主嘴角突然流血的那一幕,看起来女主确实中毒了。
她到底是怎么保证自己中了毒又不完全被毒死的情况下反杀复制体的,我不得而知。
2.母亲打电话提醒女主美瞳缺货电影没有放近景所以看不清女主的眼睛到底什么颜色的,不过也不是特别重要,因为点在于女主“忘记”了这件事情,而不是戴没戴。
如果女主是复制体,她不大可能会忘记如此重要的事情(毕竟要扮演本体过日子),反过来说女主这种日常没有带有色隐形的习惯的人就很容易会忘。
3.男票几乎每一句话都被女主顶回去,女主也没接母亲的电话关于女主极强的掌控欲的话题我放在后边说。
首先女主说自己长了皱纹和雀斑,男主说你看错了吧?
女主说我绝对没看错,我会数数!
然后女主摸着自己肚子上的赘肉发愁,男票说从现在开始你的身体要走下坡路了,男人的巅峰期比较长,但女性就只有那么一小会,不过不用担心我一直爱着你。
接着男票跟女主说要不要给她买点处理少白头和脱发的东西,被女主拒绝。
而后男票又问女主吃不吃墨西哥餐,女主说我不喜欢墨西哥餐(之前女主说自己喜欢墨西哥餐)。
最后是女主母亲打电话过来,女主一直不接,男票问为啥你不接,女主说那是我妈不是你妈——我估计到这里男票大概是隐隐约约猜到了,这不是复制体,这就是女主。
补充:关于这里女主为什么又不喜欢墨西哥餐了,结合上下文来看我不认为女主是在扮演自己的复制体,她只是习惯性拒绝男票的提议,让掌控的权利回到自己的手里,而不是让男票来决定她做什么,这大概率也是原来男票和她在一起感到窒息所以才想分开的原因(当然男票自己也挺2B的)之一。
4.女主换了衣服最开头有一段复制体和本体互相杀戮的场景,裁判压根分不清谁是复制体谁是本体,这里也一样——裁判又不知道你们谁是谁,穿的是什么衣服来参赛的。
如果是复制体的话有什么必要换上女主的外套和鞋子出现呢?
我的理解是,因为杀人这件事男票和母亲是知道的,所以女主需要把衣服换成复制体的,以免被男票和母亲认出来复制体已死。
如果她没有按照复制体的打扮来穿,男票和母亲很可能不会确认她为女主本人,就可能对其回到原来的生活造成阻碍。
当然,我仔细看了一下,女主的外套和鞋子还是自己的,而且也没有戴上复制体才戴的帽子,只是把裤子和内衬换成了复制体的款式。
我其实有点想不太明白的点在于,女主为什么坚持要回到那样的生活中去?
我只能理解为女主很像是佛教里面说的那种着相的人,对某些事物有执念,比如和男朋友的关系,比如和母亲的关系,比如对自己的生活的掌控。
男票此前在女主母亲家门外的时候提到过,说她的掌控欲非常强,对所有事情都要牢牢把握在手里,在外边也让男票在自己的朋友面前很难堪,他受不了才要出差,才要逃离。
女主大喊着我可以改啊,男票说我们结束了。
凭借之前男票始终没有和女主谈分手的情况判断,我感觉男票还是比较忠诚的,即排除有女主和复制体之外第三者引致其出轨的事情。
男票只是选择逃离,但没有选择分手,而且还一直在付房租(后边剧情提到那个房子是男主主租)。
那么我进一步猜测,男票之前应该是和女主谈过类似的问题,但女主并没有改,所以男票才要逃,他是爱着这个女人,但他现在不知道怎么面对这个关系了,因为这个女人让他痛苦,只能僵在这里。
接着就是女主跟自己复制体的两段对话。
第一段发生在小屋里——女主:你为什么要偷走我的人生?
复制体:我知道你觉得我是偷走的,但那同样也是我的人生。
女主:可那先是我的人生,然后才是你的人生。
复制体:那也不意味着我的人生就比你的人生更不重要。
女主:你所谓的人生事实上就是我的人生。
复制体:曾经是而已。
我超越了你,那就是我的了。
女主:你故意偷走了组成我人生的部分来组建你的人生。
复制体:我知道你觉得我错了,但我也不知道会发展成这样。
女主:你什么意思?
复制体:我和男票会因为很小的事情争吵,比如定不下来看什么剧,这怎么在一起?
还有就是母亲表现得像是我欠了她一条命一样,每天无时无刻不在问候我问我过得怎么样,已经有一天是母亲节了,这还不够吗?
女主:现在这是你的人生,我反正已经开始了新生活正在往前看了。
复制体惊讶地看着女主,沉默。
我看这段话我真是窒息,基本上就是两个人不停地在把问题从自己身上抛开,把错误归咎到对方头上——两人先是要分个高下确定到底谁是受害者谁的做法具备正当性,接着复制体落了下风立马改口表达你的人生本来就是一团狗屎你以为我很开心?
结果女主也立马改口说虽然我刚刚说赢了你那是我的人生但是变成狗屎了那就归你了,跟我无关。
考虑到复制体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和女主相处,我相信她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到女主真正的性格,所以其实女主本来就是这种仙女(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看到这里我就不那么同情她了。
第二段话发生在谈话会前和后。
在前时女主说别想乱我道心,我会杀了你,复制体说我也会杀了你,我就是想让你看下这一切,因为谁杀了谁都要背负这所有活下去;在后时女主说复制体接受了所有指责并表示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都是这个制度,她自己也确实写了类似的东西,于是两人达成共识都要活下来,逃离这个城市。
那最后逃了吗?
当然TMD没有,两个人都怀着要杀死对方的心(也可能只是复制体有杀心但女主一直防着她),真不愧是同一个人。
最后,女主之前还说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哭了,情绪可以说是一潭死水,这样一对比后边在车上那段放声大哭就显得如此残忍——明明在那一年里有了目标重新感受到了生活的鲜活,结果心心念念找回来的就是这种充满窒息的玩意。
一整个就跟这环形车道似的,身边的人像那一大堆车搁那按喇叭但是并不关心到底发生了什么一边按一边绕过去,叠加自己的母亲和男票居然都支持自己去死,啊真TM令人崩溃。
当然,在说完上述种种可能性之后,也有可能真的就是女主死了,然后复制体拿了她的外套和鞋子把帽子扔了还扎了马尾来到现场。
此前复制体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之后觉得很令人绝望,所以才加入了那个互助小组。
现在女主死了,她意识到自己真的要作为这个女的过完令人绝望的一生,遂在车上大哭。
二、这部电影讨论的现象或问题电影里直接出现的问题是伦理问题——第一是人快死的时候是不是能做一个复制体出来替代自己生活?
电影的答案是能;第二是谁来定义这个人是不是快死了?
电影的答案是认证机构(一般为医院);第三是复制体在诞生的那一刻起具不具备人权?
电影的答案其实是不完全具备,这个复制体只有生活到一定足够时间后才能防止自己被销毁,而且电影里也完全没有提到这个复制体是否可以自杀,复制体自己也不能再复制复制体。
那么这三个问题带来了一个新的很可怕的问题——当复制体也陷入对生活的绝望时,他们怎么办呢?
我举一个更加极端的案例,现在有个人刷爆信用卡花天酒地然后说自己重度抑郁要自杀,接着克隆一个复制体出来去还钱,自己直接安乐死,那复制体该怎么面对接下来的生活呢?
是不是想一想就觉得非常窒息?
你说原来的人生活很痛苦,我说这些负重前行的复制体们要面对的场景更令人感到绝望。
这是直接问题引发的思考,那么延伸到现实生活里,我在想的是每个人该怎么面对一个看不到头的痛苦而又漫长的人生,毕竟现实里又没有这么一个复制体可以代替你继续过日子,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你的孩子,他/她将会面对你可能觉得窒息痛苦的生活。
这个讨论有苦难的前提,毕竟自己的生活如果还算可以,自然也不需要去思考这种令人难受的问题。
我个人感觉可能大部分人最后就是麻木地过完这一生,就像电影里的女主,在没有经历这一系列大起大落之前她就是那样每天机械地活着,结果最后来了这么一出,好家伙堪比参加完变形记节目回到农村的小孩们,那滋味那痛苦。
“我本可忍受黑暗,如果我未曾见过光明。
”——当然女主倒也配不上这么伟大的句子,她这个生活有多少是她自找的我暂且蒙在鼓里。
不过借着女主这个角色,我想表达的就是如果自己的生活过得很了无生趣,除了怪罪原生家庭以及身边的环境之外或许自己做一些改变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可能有人会说我这辈子没啥希望了,我再怎么挣扎也就这样了,那我的看法是认命ok,认命了还要每天逼逼叭叭这世界如此不公我好他妈惨之类的就是纯纯SB——最TM烦心口不一的人,又菜又爱叫。
回到我写的标题上,我刚开始看电影我觉得妈妈比较惨,看到前中段我觉得女主比较惨,看到中间我觉得男主比较惨,看到中后段我觉得复制体比较惨,看到结尾我又觉得这部电影里的群众比较惨。
绕来绕去又绕到信息丰富度这个问题上,算了我最后总结个想法,我是很信奉万物平衡这个论点的——所以如果面上每个人都过得比较惨,那么一定会有藏在某个地方过得很爽的人,只是因为缺乏信息我看不到罢了。
写影评之前首先插播个广告:本人虽说村长落选,但思想工作还是要搞,在家开个心理诊所,专门治疗人的大脑。
欢迎大家前来就诊,有钱给点没钱拉倒。
临江村大明白心理诊所,主治医师赵大宝。
电话洞拐洞拐洞洞拐,网址WWW坑你点大不流。
看完《双重躯体》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本山大叔的这个经典小品《心病》,因为《双重躯体》实际上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心理学电影。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概念,就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如果用本我自我超我来解构《双重躯体》的话,我认为实际上存在3个莎拉,也就是“本我”即现实世界中的肉体莎拉。
“自我”即心理世界里的克隆体莎拉,代表肉体莎拉的感性思维。
“超我”即心理世界的本体莎拉,代表肉体莎拉的理性思维。
围绕在莎拉身边的三个人,其中“母亲”代表的是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男朋友”代表着一个人的“性冲动”,也就是自我满足,“格斗大师”代表一个人的社会价值。
所以,我们发现影片一开始本体莎拉和“母亲”“男朋友”的关系濒临崩溃,这个就很好理解了,一个人如果过于理性,缺乏人情味儿,那她的人际关系肯定很差,同样人如果过于自律,过于严格要求自己,自身的精神状态肯定也不好。
相反,克隆体莎拉也就是感性思维的莎拉却能很好的跟“母亲”和“男朋友”相处。
同时,本体沙拉也就是理性思维莎拉跟“格斗大师”相处的也非常好,因为我们在日常工作、贡献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大部分使用的是自身的知识、技能等理性思维,这也解释了莎拉和格斗大师的互助协议为什么不是滚床单,因为用劳动换窝囊费确实一般不涉及性的问题。
莎拉患有偏执型的人格障碍,整个影片实际上讲的是莎拉的心理治疗过程。
我们正常人应该跟本体莎拉在游乐场遇到的双胞胎一样,既有理性思维,又有感性思维,两种思维相互交织,形影不离,通过不同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方式去应对不同的社会事务。
但是莎拉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也就是说虽然心理医生通过“克隆”的方式,在莎拉的心理世界里创造了一个感性思维的莎拉,但是在莎拉的心理世界里,只能容下一个莎拉,不能共存,也就是影片里提到的“决斗”。
要想治好莎拉的病,就必须让莎拉跳出自身的思维障碍,让本体莎拉和克隆体莎拉逃出“思维边界”,实现共存。
但是,通过影片的结局我们知道,治疗失败了,一个莎拉又逃了回来,不管是本体莎拉杀死了克隆体莎拉,还是克隆体莎拉杀死了本体沙拉,都没有区别,只是从一种人格障碍转换成了另一种人格障碍而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双重躯体》还有点《禁闭岛》的味道,讲的都是心理治疗,而且都是通过线索一点点的引导观众发现真相,给4分吧,还是比较推荐大家看的!
我觉的是大魔王克隆体,大家可以看下原片,1.有一幕,一起进树林前喝水,大魔王主动给了水给女主,大魔王一只看着女主喝水,还说要多喝一点.2.一路上女主一直在说以后的打算,魔王一直走在前面,一句话也不说,到最后才回头,然后女主吐血了 3.女主为了这次决斗,训练准备了一年,魔王所以才去侦查,体力,武力,经验上都不足以打败人家. 其他细节没仔细看了.整体看前半段,觉得比较一般,会认为走向1,双方决斗,一方活下来 那电影整体就太一般了 2,两方探讨存在的意义,以新的方式存活,电影以happy ending最为结尾,合家欢,或努力改变法律,这样还能升华一点 第三个就是我没能想到的开放式结局,反杀的反转,所以长篇幅铺垫女主训练的细节,训练的努力,让观众认为后面女主几率大,打斗会发生,对魔王的露出,后半段很少,来一个反转.家里人蓄谋应该是蓄谋,原片女主是分手状态的,训练一年后,后面跟前男友见面,表示和解,如果真是本体的话,结尾两人不会那么自然的生活在一起.车子烂了,就是因为不会开车,(原片两人出发,一路上,魔王一直在说开车很简单的事情,刹车,左转,右转的一类话术,自言自语,说明在考虑以后开车的问题)不然车里烂了,没有其他可以解释的原因了后面看到评论说,编剧不负责,其实并不是,就因为是这个结局,才来看看解析的,不然正常结局,我可能看完就关闭了.可以看看其他高评分的开放式结局的电影,其实更难受,映像比较深的是《三块广告牌》反转和发放反而有加分.电影前半段很平和,会认为打斗自然发生,我就开始倍速播放,导演还喜欢加点长镜头加因为,树的环境切换,最后决斗一瘸一拐的走过来,一个机位长镜头拍摄,也是为了让观众,有思考的时间.还有就是两人座谈会,镜头故意露出女主的写的一句话,而魔王写了一堆,也没有特写,魔王举手念稿子,也没有放出来,直接切到结束两人对话.以上我看完的个人理解,轻喷
首先,我认为结局里活下来的不是本体而是复制体,本体应该是被毒死了。
Sarah虽然经过了训练,但是杀人意愿的心理训练始终不过关,她并没有展现出很坚定的杀人执念。
而复制体接触社会只有一年多,而且思维能力依然有逻辑模式限制,也不如正常人类那样灵活,所以从感情上讲没有太明显的杀人负担。
复制体只是对自己的社会存在意义有些疑惑而已。
所以,Sarah本体中毒以后,复制体是不会手下留情的。
复制体最后虽然活了下来,但她只能一直掩盖身份把自己当成本体来生活,做自己并不喜欢做的事情,得吃自己不爱吃的墨西哥菜,不会开车还得开车,甚至原来Sarah本体留下的屏幕破碎的手机还得继续使用。
虽然活下来了,但这根本不是复制体想要的生活,所以她开车撞坏的汽车在路上不断的转圈发泄,在不属于自己的道路上怎么也走不出去,让活下来的复制体也很绝望。
其次,关于用克隆人来延续自己。
从社会学角度讲,死亡最让人可怕的不是死亡本身的物理消失,而是被人遗忘。
然而现实中更可怕是自己还没物理死亡,就已经被社会所遗忘。
所以,影片最核心的科幻创意,就是为了打消那些知道自己即将死亡的而产生的社会性遗忘恐惧,所以推出了用克隆人来延续自己的社会属性,同时还创立了一套对克隆人和本体的管理规则。
看似很荒诞的科幻创意,其实反应的是一个严酷的社会现实,就是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大多数人的社会存在度都在不断的降低,社会联系的频率也越来越低。
相比于我们的父母辈或者更上一代人,与其他人的社会联系越来越稀少,甚至很多人连自己对门多年的邻居都不认识。
有的人会默默的习惯这样的趋势,但也有人会因此而感到焦虑,然而并没有什么系统性和有效的改善途径,所以才有了用复制体来延续自己即将到期的生命的理念。
想想其实也挺可悲的。
最后,Sarah男友和母亲,其实他们都直到活下来的是复制体,而且也希望活下来的是复制体,但都愿意做假证说活下来的是本体。
男友和母亲几乎就是Sarah最主要的两个社会关系了,但他们都希望或者叫期待Sarah应该是他们理想里的Sarah,而不是原本现实中那个。
所以复制体展现出来她们理想中的样子时候,就可以把原本的Sarah拒之门外了。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才是每个人在其社会联系中不可替代性的根源。
当这种独一无二的基础消失的时候,在社会关系里的不可替代性也就是无从谈起了。
这也是为什么克隆人在社会学上可能产生的颠覆要远远大于在生物科技领域,大部分人类还没有做好这种对成千上万年来形成的社会逻辑习惯产生颠覆性变革的思想准备。
Sarah面对被拒之门外的抓狂和愤怒,只是这种附带情绪的一个小小的表现,突然被自己的社会关系彻底抛弃,很容易让人产生极端的想法。
如果这种想法的人达到一定比例,人类社会也就离彻底终结不远了。
长生不老是一种美好的期待,这种期待更多的时候是人们的寄托,因为现实中实现不了,所以这种寄托才会显得有一些意义,然而并没有人真正想过,如果这些寄托真的实现了,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这样的问题细心琢磨之下,或许细思极恐。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类似于长生不老的问题存在的时候,我们需要如何面对自己。
当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当克隆人技术日趋成熟,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体细胞克隆出来跟自己一模一样的人的时候,我们面对的究竟是什么?
《双重躯体》讲述了这个问题,并思考了这个问题。
科学技术日渐成熟,克隆人很风靡,一个身患病症女人打算让自己以克隆人的身份好好活下去,然而这个打算却遇到了麻烦。
女人发现克隆人带给自己的并不是欢乐,而是将自己的身份一点点的从这个社会中剥夺走。
当女人后悔做出来这个决定之后,她需要面对的是克隆人的挑战。
最后,有一方获得了胜利,但这种胜利之后的人却承受了某种压力,这种压力难以舒缓。
在经历了克隆人毁掉了自己的生活之后,她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将承受什么?
《双重躯体》依旧是以人类的理性来反思现代社会带给人们的究竟是便利还是某种道德上的压力。
这样的反思类型的影片都有一个共通的点那就是对于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有着某种警惕性,而这样的的警惕性是沉浸在科技带给人们更加美好的享受中的人们所或缺的。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当它带来了一些什么的时候,一定是伴随着剥夺了一些什么的,但是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愿意看到,或者说没有意识到现代社会剥夺了人们的那些方面。
在经历了物质至上的现代社会洗礼之后,人们看到的总是变化中的优势,但是这些优势将人们推向了哪边?
这个不得而知。
从二十世纪开始,享受现代化的人们仿佛坐上了一列没有刹车的列车,至于列车开向什么地方,没有人知道。
大家从没有想过,要不要列车停一会儿,要不要列车开慢点,当人们习惯了用一种效率来作为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的时候,实际上忽视了很多。
本片中的女人一开始也是本着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目的去开启属于自己的克隆人计划的,这个计划确实是看上去无比的美好,但是这种美好并没有持续多久便有了一个让她无法接受的结果。
通常情况下,对于一个弥留之际的人来说,克隆人可以延续自己的生命,当然,这是以另一种方式进行的延续。
但是却没有人认真思考过,当自己奇迹般地生还的时候,克隆人将何去何从?
当然,这个问题并不是没有答案,开篇的时候就已经给出了一种颇具效率的解答方式,你需要跟你的克隆人以一种弱肉强食的方式决战,胜利者才有资格存活在这个世界上。
这是一种解答,但是是最后的解答吗?
我们可以思考下,是谁造成了这个局面,用决斗的方式决定一个人跟克隆人的生死的时候,人或者是克隆人究竟被当作成为一个元素或者工具,还是一个具有完整尊严的人?
这实际上是一种罗马斗兽场的逻辑,这个时候,人并不是被当作是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而存在,而是被当作成为一种动物,一种具有观赏性的动物而存在的。
开篇的决斗就已经将这种属性展现地淋漓尽致。
观众们通过现场观战以及现场直播的方式来看这场人与人之间的生死搏斗,这是一种有意义的生存方式吗?
很显然,这里的人已经不被当作是一个人了,而幕后最大的玩家则是这个生活公司,人类不过是他们的产业链当中的一环。
当人类被他们深度绑定,就会出现本片最后的矛盾。
这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结尾的故事,我们大概率可以知道本片中笑到最后的是女主的真身,因为女主是一个人类,是一个具有深度感情的人类,当人类残杀了跟自己一模一样的人的时候,他是会具有负罪感的,但是克隆人没有这种感情,克隆人是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复制品,它只是一个生活的元素,就跟花花草草一样的装饰品。
因此,在我们面对着某种现代化发展的时候,我们真的需要全盘接受吗?
难道不要稍微思考一下发展带来的某些副作用是不是能接受的吗?
科技发展固然很好,固然可以让生活更美好,但这种美好一定是牺牲了某种利益之后的结果,但是在牺牲之前,没有人知道自己究竟是不是最后一个牺牲者。
我们都期待好好生活,但生活的意义可不止这些。
……你好,再见
芬兰和美国合拍的电影《DUAL》总体呈现出一种冷洌的气质,氛围冷清,电影中人物如机器人般面无表情,语速较快,尤其是女主,语速超快,让人来不及从语言中判断她的情绪,所有的人都在一种压抑的,隐忍的情绪下表达着自我,或者说压根就是不想表达,每个人的表达都很像自说自话,在完成一项任务。
电影中人物的思维以直线式为主,不涉及情商,因为不关注对方的情绪,甚至也不特别在意自己的情绪状态,在意的是自己的感受,喜欢OR不喜欢。
女主和女医生的对话,女医生就是为了说而说,没有情绪,说死后的处理方式,理性克制有逻辑,不停顿地balabala,听不出丝毫的难过或开心,让我对北欧人面对临终之事的大度心生敬意。
面对病人的疑问或恐惧,医生也没有表示丝毫同情或安慰,只是理性地说明客观事实,向对方说明没有存活的概率时如此,向对方说明疾病痊愈也是如此,而女主也丝毫没有愤怒,前一次诊断被医生判断了死刑,她去定制了复制人来代替自己延续此后的人生,再一次诊断得知自己完全恢复,可以继续活下去,而自己做的事情一点意义都没有,支付复制人一年的费用,一年后需与复制人决斗以定生死。
女主发现男朋友有出轨的迹象时,女主没有流露出任何不高兴或不满的情绪,两人交流像工作中的例行公事,完成某种程序,按时联系,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表达亲呢的话语。
女主和母亲之间也是,没有情感羁绊,只有捆绑,相互不满,但还要维持着紧密的母女之情。
即使面对这样敷衍的伴侣和冷酷的母亲,女主担心自己不久于人世而为他们定制了自己的复制人,后因为自己痊愈得知了让自己生不如死的真相,原来自己一直没有被爱过。
电影的结局,让人意难平。
不管森林里埋葬的是女主本尊还是复制人,电影呈现的结局也都不是她们俩各自想要的吧。
本尊女主的人生,残破,如鸡肋,实则是她自己不想要面对又避无可避的,她没有特别强烈的动机去改变,她只是被动地接纳,男朋友和母亲——两个世界上于她而言最重要的两个人,她不想失去,但是不是她能控制的,他们对她极尽伤害之能事,她无心反击,更无力回击。
复制人的出现,激发她活下去的欲望,但也不是特别强烈,她于人于事上的一味隐忍,只是让自己得到的伤害升级,而没有任何的改变。
女主被激发的斗志也只是因为复制人夺走了她的生活——男朋友对复制人赞赏有加,立马和复制人同居,将她逐出以前他们同居的房子;母亲也完全接纳复制人作为她的女儿,而将她赶出家门,男朋友此时对她不但没有愧疚,没有安熨,反而出言极尽刻薄。
女主发誓要夺回她的生活,一年后她和复制人之间会进行一场决斗,谁活下来,谁将继续生存下去。
女主用一年时间付费跟随教练训练,全片中也只有女主接受训练的这个阶段,才呈现一些自我的释放——在俱乐部跳街舞,在模拟决斗中选择对策,和教练以技能交换技能的方式换取训练费。
就在她信心满满,有自信在决斗中打败复制人的时候,复制人出现了,女主一年所有的艰辛训练付之一炬,如同现实中的我们一步一步做好的规划,一场突出其来的变故,就可以毁掉所有的计划和努力。
片中女主在同人交往时表现出讨好型人格,她害怕给别人添麻烦,害怕被人厌弃,她选择的方式是独自忍受,压抑自己的想法,隐藏自己的感受,她回避面对不被男朋友爱、不被母亲接纳这样的事实,她能做的就是隐忍自己的喜好和尊严去迎合对方,维系关系。
在面对自己的复制人时,制度是她们俩只能有一个人存活,但是她想要有第二个选择——共存,不能面对真实的自我,也不能开创出新的自我,即不能面对自己鸡肋的人生,也找不到突破口去改变痛苦的现状去释放真正的自我。
电影开放式的结尾,让观众自行选择结局,自行去为自己选择的结局进行推理。
从活下来的那一个(不管是女主本尊也好,还是她的复制人也好)延续之前女主所过程式化的生活,独自在车内崩溃大哭,我们都明白鸡肋一样的人生(女主原来的生活)或接手别人命定的人生(复制人的人生是程序编好的),没有哪一种人生是容易的。
是生还是死,是一个问题,如何生活下去,是一个更难的问题。
世界有了克隆技术,所以人都能被“一换一”“完美”地取代。
有疾病的本体是否就应该安心地将生活拱手相让?
然后安然离世?
当社会中的其他人养成了自私自利的品质,如一旦生物本能被科技取代,人类的行为错误就能减少?
电影创造了一个未来世界,一个势利和功利的社会,当有更“优质”的替代品出现,而且大家都是一等一的生命体,本体的家人会怎么选择,拥抱新生命?
还是哀悼死亡?
故事很有趣味!
尤其当讲到本体竟被毅然离弃后面临的困境。
电影有想法,把人与人的关系推到较为极端的剑拔虏张,也是为了加快矛盾的进程吧。
观众在短暂的电影中,看到创造出来的这个社会,到底是完美的还是堕落的,不能说一目了然,至少心里必然有杆秤,能自我评判。
克隆世界中,本体与克隆体产生矛盾,无法断然哪个生命理性存在,于是就凭Dual(对决)来分分胜负,胜者生存,败者吃土!
生死对决在一年后,本体仍要支付克隆体的生活支出…前半伦理结怨,后半动作解恨!
*对决前训练从此开始…(Push to the limit)
莎拉耍匕首是很酷的
慢动作演练过瘾插曲:互助互利方式
插曲:双胞胎和猥亵女孩的故事
关键:对话。
克隆体对“生活”表示怀疑,已不再确定这完全是自己想要或须替代的人生。
关键:对话。
克隆体对“生活”表示怀疑,已不再确定这完全是自己想要或须替代的人生。
插曲:互助会上
杀手养成!
结局篇:一年筹备,本体与克隆体生死战!
是杀手技能胜还是心理战胜呢?
面对生死,爱恨暂且摆在一旁。
思考真正的问题,到底出在体系还是个人身上?
The way you effectively argued that the real enemy isn't each other. It's a system that arbitrarily decides only one of us can live and that has us fight to the death as some sort of sick specrator sport.关键:体制让我们决斗至死,为什么我们不能同时存活?!
关键:体制让我们决斗至死,为什么我们不能同时存活?!
那么最终的结局,是世界继续自私还是会留有一点儿美好的念想呢?
尽管法律批准对决,胜负的结果对各自都无坏处吗?
始终背负杀人煎熬是逃脱不了。
本体胜利回归家庭,经历了这么多羁绊,家人还是原来的家人吗?
克隆体胜利,还须试图融入本体-而那本就不是自己的人生吗?
为此,克隆的命题永远有舆论,哪怕少少的遐想一番,漏洞都填不上。
生命兜兜转转,本体被毒,这点是最致命的,她存活的几率很微,很难寄望于她死不了然后还搞出这么多事。
最多是本体死前把克隆体拉下水,双双死亡。
综合事后萨拉给人的感觉和母亲与莎拉通话提及到的有色隐形眼镜(棕色),都更倾向于是克隆体活了下来。
首先本体应是没有察觉毒杀计划,不然她也不会一路孜孜不倦地哔哩吧啦,说个不停,行为举止也没有防备的感觉。
同样也不可能准备有色眼镜(蓝色)。
因此,如果是本体存活,这样在对决现场,莎拉家人就能分辨出她的真假。
这里提及到的有色眼镜是为了向周围的熟人掩饰身份,避免日久被揭穿。
加上她那蹩脚的踩油门技术,我会更相信克隆体的心理战成功了!
莎拉劫后余生的生活,不就是被操控的人生吗?
被男友觉得不够完美,自己也失去了刚出生时的好体型,作为只有两年人生经历的生命,她迷惑的事情多的是。
加上,莎拉妈妈本来就是操控狂类型,冒充本体的人生必定不好过。
在这情况下,克隆体比本体存活后的生活更难,本体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思活下去,不用受所谓男友亦或是母亲的制约。
尽管杀人的内心煎熬不可避免。
但克隆体不能,从她打算冒充本体开始,她给了假口供,之后的生活就并非完完全全地掌握在她自己手中。
而且她对这个世界并不熟悉。
(8.5)
理由1:克隆体不会哭的,就算她对本体的老妈和男友已经开始厌烦。
她不像本体那么多愁善感、没有主见,像她这么会演,只要活下来,以后想怎么过就怎么过。
理由2:如果只看结局的表象,那肯定是克隆体冒充本体,不会开车、不喜欢墨西哥餐等等。
但这些细节确实过于明显了。
其他1:比开放式结局更应该思考的是主体的人生。
其他2:“抵培训费用,互惠互利的方式”太搞笑。
故事试图在一个构建粗糙的人设之上讨论一个有关生死和伦理的严肃问题。。。
女主性格略有孤僻、与母亲及男友关系僵化,一日疑似罹患绝症之后设定培育克隆人延续与家人及男友关系情感,然而这又是一个命运的玩笑女主经过一段时间的诊断治疗恢复如初,另一边克隆人成功修复与母亲、男友关系,相处愉悦。。。。
here comes the dilemma… 法律规定克隆人可以要求与原主生死决斗争取取代原主生存下去。
于是乎,后面一个小时就成了Duel 准备和不战而胜的结局。。。。
就观者而言,故事本身存在不少逻辑不通的地方。。。
原主与亲友关系紧张,甚至在回归时被拒之门外。。。
这样的情形到最后决斗结局亲友居然接受了胜利者。。。
这点看胜利者应该是受他们喜爱的克隆人,然鹅但是可是她对男友称呼的音调又似乎暗示她是原主。。
最后歇斯底里的哭泣似乎又是原主回到原有尴尬无解生活境地的无助发泄。。。
如果说这是商业电影。。。
有点无语。。。。
身份认同危机——《双重躯体》
今天聊聊芬兰 / 美国电影《双重躯体》。
片名Dual (2022)。
莎拉突然患病大口吐血,在医院检查后,她外地出差的男友甚至懒得和她视频聊天。
莎拉回家后,她被医院告知患上了一种极为罕见的绝症,生命垂危。
面对噩耗,莎拉心中五味杂陈,同时也获得了被替换的机会。
她可以通过先进的克隆技术,创造一个与自己一模一样的克隆体,来替代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痕迹。
这样一来,家人也不必承受过多的悲痛,因为他们仍然可以拥有一个“莎拉”,继续生活。
在《双重躯体》中,克隆人技术已发展得炉火纯青,普及得如同家常便饭一般。
同时也与美国医疗一样,需要支付高昂的金钱代价。
对于莎拉而言,身患绝症的她似乎无需再为世间俗事所累,只不过她的替身将背负起沉重的经济负担。
“你能为你的家人不用悲伤付出代价吗?
”一位顾问在莎拉犹豫不决时,向她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在这一瞬间,斯特恩斯导演似乎走出了他精心构建的虚拟世界,用镜头指向了我们真实世界的状态,生命与情感的价值,往往难以用金钱来衡量。
为了使克隆替换过程能够顺利进行,替身需要花大量时间与原身相处,学习从内到外真正地成为“他们”。
而这位替身似乎过于迫切地想要接管莎拉的生活,几乎在瞬间便展现出一种急不可耐的姿态。
十个月的时间匆匆而过,情况却愈发糟糕。
莎拉的神秘疾病奇迹般地消失了,但她的替身却已经全面接管了她的生活。
这位替身不仅与莎拉母亲频繁外出游玩,更是与莎拉男友彼得开始约会。
莎拉试图让替身退出,而替身却行使了一项莎拉最初未曾察觉到的权利。
如果替身认为自己已经建立了独立的身份,他们便有资格挑战原作进行一场生死决斗。
这些决斗不仅被记录下来,更是被作为热门的电视节目播出。
导演莱利·斯特恩斯在片中客串了加油站的收银员。
在导演所呈现的电影世界中,生活并不是值得庆祝的东西,反而更像是一种需要默默忍受的惩罚。
电影所揭示的荒诞现实,宛如一出黑色幽默的闹剧,角色们为了获得看似寻常却实则痛苦不堪的生活,不惜相互争斗,甚至互相战斗至死。
两位女性角色,她们在情感与道德中摇摆不定,时而展现出深切的同理心,时而又流露出冷酷无情的一面。
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们不禁开始思考:赢得这场看似荒诞却又充满真实的较量,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是获得了对生命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还是仅仅为了生存而放弃了人性的尊严?
“双重”(Dual)与“决斗”(Duel)这两个词很相似,影片开场便展现了一位必须与自己克隆体进行殊死搏斗的男主角,激烈的决斗为全片的暴力程度奠定了基调。
然而,导演在此并非想要打造一场“大逃杀”,而是将镜头聚焦于角色间的微妙动态,当两个“相同”的人相遇时所产生的复杂矛盾和激烈冲突。
这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之一,莫过于两位莎拉共同参观决斗幸存者支持小组的那一刻。
这个小组由那些历经生死考验、最终赢得决斗的幸存者,以及那些尚未有机会正确模仿对方便已不幸丧命的人组成。
他们映射出了克隆人世界的残酷与无奈。
《双重躯体》实际上是一部相当精明的喜剧,笑声并非源自表面笑料,而是源自于对深层真相的尖锐抨击,包括大多数电影不会触及的主题,如对死亡、亲密关系和被遗忘的恐惧。
莎拉和她的克隆人曾一度似乎意识到,她们其实有着诸多共通之处,而命运的残酷在于,尽管她们彼此间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其中一人终究难逃死亡的命运。
导演不断地为观众带来惊喜,让故事在两个层面上运作:一方面,它是一部惊悚片,情节跌宕起伏,最终走向一个令人扼腕的结局;另一方面,它又是一部深入探索身份认同的哲学作品,与表面的惊悚情节截然不同。
生死情感交错,身份认同危机。
一直很闷,但是还是值得一看。以为是励志重生,结果是...
#Sundance2022#
好看!电影整体风格很统一,一律面瘫脸,一律冷清没有感情,就连替身也是半死不活的,最后开放性结局让人有所讨论,多一星星给“星云妹妹”
抱歉这种假装很高深的东西,我真看不进去
女主真正可悲的是,明明本体赢得了战斗,却要装作是复制体,去过着自己原本讨厌、复制体也讨厌的双重悲剧生活。当你她明白了丈夫和母亲其实爱的不是原版的自己,反而设计陷害她死,自己却装作是同谋。“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结局什么的一目了然,毕竟下意识的东西改变也模仿不来,一个会在独自一人时将车停在环形车道正中央的,这不是完全不懂驾驶的复制体又会是谁?不过这片子的内核我倒觉得是对于当时社会的讽刺,医疗事故造成的复制体衍生医院不用承担任何后果,反倒是法律赋予这种产物以人权了?渣男朋友就不说了,亲妈会因为一个长得很像自己女儿的别人家的孩子更听话对自己更好所以就愿意伙同这些人毒杀自己的亲生女儿?不过我个人倒是挺喜欢这满满的黑色幽默的。最后要吐槽一句,凯伦吉兰现在如今不仅脸长残了,身材还走样成这样让我很难接受啊。
我们总是想要改变自我成为更好的“我”,但又总是在其中陷入迷茫质疑哪个才是自我。而最后杀死另一个“我”的“我”,或许发现自己在生活中又走向了另一个“我”。
对比 天鹅挽歌,但更显悲剧。照片里的尸体,和近在眼前的尸体绝对不一样。哪个我是我,我怎么证明我是我。
练了个寂寞
结尾差评 虽然有反转但是攒了九十分钟大招你就给我看这个 很多哲学很多探讨很多深层次的提问 我懂 但是攒了九十分钟大招你就给我看这个?星云很美 没了
还挺艹淡的是吧,无论是本体还是复制人,都要面对绵长的艹淡人生。克隆人的新设定,还挺有意思,但处理得不好,简单粗暴的血腥与文艺缓慢的深刻之间撕扯,结果两边都没讨好到。
凯伦•吉兰好看!虽然是开放性结局,但还是倾向于本体活了下来。全片冷漠而荒诞,惊悚气氛营造得很好。家人和男友为了完美、贴心的复制人,合谋害死本体的想法让人不寒而栗。
滿無趣的
浅尝辄止地探讨了不少克隆体涉及的社会问题,情感没有天鹅挽歌浓烈,结尾令人遐思
现在的《黑镜》剧集能有这个水平就谢天谢地了。
学了一年的格斗术最后没用上,这就跟听到楼上一支高跟鞋落地的声音,等不到另一支落地声一样难受。
原以为想跟我讲反抗系统,结果是要跟我讲人性,看完影评一发现原来讲的竟是我自己
不错的小成本。冲着小粉看的
虽然我很希望女主最后是跨越国境远远地逃走了,但训练了一年屁用没有真的很降智。那个医生也很降智。一切都很降智。没逻辑的故事要屁个内涵。芬兰人是人人罹患抑郁症吗拍出这么无病呻吟的东西?
活到最后的应该是克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