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赛车手巴德·克雷独自驱车行驶在美国的公路上。
并不干净的的玻璃车窗外是变化的景色:小镇与城市,绿色的郊区与雪白的盐碱地。
漫长的路消失在夜的深处,又在黎明伸展出来。
从俄亥俄州,到加利福尼亚……巴德去寻找一个叫做黛西的姑娘。
一路上遇到几个女孩,她们都有花朵般美丽的名字。
巴德停下来与她们说话。
紫罗兰Violet加油站。
我拖着下巴在看店。
他走进来,我们随便的聊天。
来往于此的汽车司机大多粗糙蛮力,他们的脖子或者胳膊上会有纹身。
他与这些人不一样。
他安静望着我,注意到了我的首饰。
那是我手工制作的,我很喜欢随身佩带着它。
他请求我离开这儿与他同去加州。
我们只是刚刚认识,有点拿不定主意。
看着他的眼睛,他的眼睛幽幽的,有点忧伤。
我给舅舅和舅妈写了便条,就上了车。
他轻轻吻了我。
下车的时候,他又叫住了我,他的手指抚摸我的头发,碰到了的我的耳朵,我想到了长久厮守的恋人。
我去房间里收拾远行需要携带的随身物品。
这是我的第一次远行。
内衣,袜子,还有纸巾洗漱用品,我喜欢的CD。
大半个家都放进包里了,我觉得自己有些好笑。
真希望他不会笑话我,我抱着着鼓鼓的包走出小屋。
公路上没有了他的车。
阳光真暖,站在那儿,我的头晕晕的。
周围的景物都似乎是梦境。
这是我美好而短暂的初恋。
2百合花Lilly记不清是上午还是上午了。
独自一人对于时间难免迟钝。
我注意到了他。
他的表情有点落寞,似乎藏着故事。
他拎着饮料瓶经过我的时候,我看着他希望他能够停下来。
有些男人似乎很懂女人的心事。
他似乎读懂了我的意思,停下来坐在我身边亲吻我,吻让我感觉到温暖。
我并不年轻和漂亮,但是他抚摸和孩子般的吻很让我享受。
真的,激情并不是可靠的东西,只有温柔的东西能够日久弥新。
我很喜欢他吮吸我有点干涩的嘴唇。
我睁开眼,看到他的表情有点伤。
似乎哭出来了,他用双手捂住脸颊和眼睛。
我安慰他想把自己的一些经验与之分享。
他实在悲伤,我无法挽留住他。
他慢慢离开,像我先前的男友一样。
男人无论多么不同,他们唯一相同的就是想离开你。
我又点燃支烟,然后打算离开这儿。
3玫瑰花Rose那是一个奇怪的家伙。
真的奇怪。
我记得他。
开始他开车经过我离开,后来他又开车折转过来。
他问我的名字是不是露丝,我说是。
我当然不是什么露丝,至于我叫什么名字,我没有告诉他。
是的,这是我们的职业,我必须学会保护自己。
我以此为生,但是我当然不会一直做下去,再过一段时间我想告别这种生活,我要结婚生子。
上了车,他却沉默。
我喝着饮料,抽支烟,与无聊的世界互相打发。
他停下车好像很生气的样子。
我收了他的钱,看着那个家伙离开。
我再也不想见到这样的家伙,他让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很糟糕,这种感觉真是糟糕。
算了,我不想提他了。
你能不能带我找个旅馆,我只想和你好好的做爱。
真的,我是这街道不错的姑娘,你会喜欢上我的。
三个女孩均不是巴德的黛西。
巴德开车继续前行。
偶尔有温暖碎片般的回忆在脑海里打晃,然后又沉淀下去。
通过巴德的叙说,慢慢我们知道黛西的故事。
雏菊花Common Daisy的前世今生.在罗马神话里,雏菊是森林中的妖精-贝尔帝丝的化身花。
森林的妖精是活力充沛的淘气鬼,受到这种花祝福而诞生的人,可以过着像妖精一样,明朗、天真快活的人生。
当然生活告诉我们永远快活的人只能是神话里。
黛西是雏菊花。
巴德的黛西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呢?
拨转时间的钟。
黛西与邻家男孩巴德两小无猜。
巴德家的游泳池很糗,黛西家的游泳池很棒,他们经常在黛西家后院的游泳池里嬉戏。
黛西的家庭就如同电影《水牛城66》中的男主人公家庭,妈妈并不真心关心黛西。
这个女儿并没有改变她什么。
只有巴德真心关心她。
长大后他们在一起了。
巴德很爱黛西。
黛西爱巴德吗?
也许是,也许不是。
黛西怀了孩子,在过些时间巴德就会多了一个角色——父亲。
黛西是雏菊,她喜欢快活。
巴德责怪黛西,黛西应该知道未曾出生的孩子并不需要这些,除非黛西不想要孩子,也不想自己在一起。
他想让黛西快活点,他们去酒吧看乐队的小型演出。
巴德在卫生间里偶然看到黛西和陌生的嬉皮青年们在兴奋地做爱,他奔逃而出。
这个解释或许是真相,但不会让巴德心安。
也许事实会是另外的一番。
在酒吧的小型演唱会,黛西有点兴奋,就跑到卫生间里吸食毒品,三个嬉皮青年尾随而至,他们强暴了黛西。
巴德看到了此幕,感觉到呕吐,他奔逃而出。
折转回来的时候黛西已经躺在救护车的担架里咽了气。
巴德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深深懊悔。
黛西是怎样的姑娘,也许并不重要;黛西是否爱巴德,也不会再重要;甚至黛西是失踪,还是活着并不重要,巴德暂时找到了一个自己能够理解的答案。
黛西慢慢轻了,不再沉重。
把悲伤吐出来后他驱车离去。
两个人在幻境取得了一定的和解,无论这个和解多么虚妄。
孤独,悔恨与绝望。
只是这些灰色的词汇还是一如既往打得如同兔子短促的尾巴紧紧尾随着巴德。
巴德戴上了墨镜,巴德的世界在公路上不停地流转。
一部简单到极致的公路片。
《棕兔》在戛纳放映时遭到全场嘘声一片,《芝加哥太阳报》的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称之为“戛纳史上最差电影”,“看它还不如看我的结肠镜检查”。
在多伦多电影节上,《棕兔》却获得正面评价。
而在底特律试映会上,所有观众都安静坐到最后,放映结束时人们赞美影片导演文森特·加洛为“最酷的人”。
文森特·加洛说:“如果你不是怀着恨我的心去看《小棕兔》,那么你会看到一部美丽的电影。
否则你就什么都看不到。
” 这是一部几乎没有什么情节的极简主义电影。
一位男人失去他生命中最爱——他怎么也无法忘记他曾经爱过的唯一女孩,一个他将永远爱着的女孩。
在从新罕布什尔州出发去加州参加摩托车比赛的路上,每天他都徒劳地尝试着忘记…… 生活是很简单的,痛苦也是很简单的。
一个人开着车穿越北美洲,没有什么惊险,内心一片荒芜。
镜头很美,不是美得叫人心碎,而是在一个人已经心碎的同时,自顾自地美。
博尔赫斯在《读者的迷信的伦理观》的最后这么写道“大理石会使大理石绝望吗”,他后来做出的回答是乐观的。
这个盲老人,有着如此绵韧的力量,昨天夜里我带着这句话睡着。
他当然应该如此,并没有更多的灾难降临在他身上。
萧红在濒死时写道“桌子可以吃吗”,她死于饥饿。
没有什么人是死于心碎,心碎并非致命的疾病。
所以,当这个男人驾着摩托车,在雪地里一次又一次失败地发动引擎,我没有感到丝毫的怜悯,我承认我有那么点忧伤。
因为我知道他的心情,我知道他在这个雪地里营造的镜头意味着什么,知道他甩掉一个又一个路遇的、对他怀着些温情且不乏真诚的期待的、多少都有那么点性感的女人,是为了什么。
我也知道每个人,每个我认识以及不认识的人,他们为什么会在生活里落跑,为什么会在最大的壮丽面前扭过脸去。
大理石会使大理石绝望吗?
是的,大理石会使大理石绝望。
每个人使每个人自己绝望。
至少,在某一时刻,每个人都没有逃脱过。
如果《棕兔》的导演不是Vincent Gallo,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导演,那么这部电影还会得到如此多的关注?
——无论是赞叹的还是讽刺的。
如果男主角也不是Vincent Gallo,那么如我一般完全是冲着Gallo那张帅脸去的花痴们(无论男女)是否还会有耐性在倒抽一口凉气之后继续坚持下去直到最后?
当全片的三分之一镜头时间都对准一个人的前额与侧面时,自恋与否已经变得不重要了,我们一早知道Vincent Gallo的自恋,只是问题是他可以有多自恋?
他太清楚自己的优势所在了,所以在镜头前一直尽可能的无限放大并表现到极致。
如果说《水牛城66》还透着一种情怀与可爱的话,那么真可惜,《棕兔》则连那一点点的可爱都没有了。
电影这回事,故事的情节性与逻辑性一直都不是最重要的,如果部部电影都像好莱坞制造那样弄一个故事,然后开始——发展——高潮——结尾,间中变换一下叙事手法,倒叙或者回忆一下,那有什么意思呢?
如果只是去看故事,那么还要思考作什么?
电影最重要的是感觉,它传递给观影者一种什么样的讯息,当然这种反馈会因为观影者自身的阅历以及知识储备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但问题在于你不能够失控,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Vincent Gallo并不会承认他失控,他只会认为自己深陷其中而不可自拔——那一个深深眷恋的自我。
我指的是电影,是整部片子的画面。
每一帧定格后,都是一副极致精美的照片。
清新的调子,仿佛是被阳光充满的水气球。
可以感受到空气的温度,和风的凉。
还有隐藏的淡淡忧伤。
这是我想要捕捉到的画面。
过曝而退入浅白的色彩,自然的光斑,精心的构图,细腻的触感。
这部片子像在呼吸。
尽管它在前三分之二的时间里几乎没有情节,只有微弱的喘息作铺垫。
它的画面太美。
爱上它的理由就是这么简单。
看了一会《棕兔》。
看到第一行字幕就笑了:Written, Directed, edited, produced by Vincent Gallo。
这个自以为是的Vincent Gallo。
蛮喜欢的,那种手持摄影机的感觉。
画面模糊而色彩鲜明,象LOMO。
也一下子喜欢上最初出现的两个女子。
两个女人都长的怪怪的,第一个少女象个丑丑的小动物,第二个女人的脸老如鬼魅。
可是他的镜头,他沉默冗长的镜头爱抚着这两个女人,让她们漂亮起来。
尤其那个老女人,她的脸上竟露出长久以来终究被亲吻的娇羞。
上路了,肮脏的玻璃窗慢慢经过干燥空荡的小镇,就这样突然响起轻轻的哼唱。。。
不是没有诗意的。
然后我去倒了杯水,顺手上网输入“棕兔”两字。
竟出现这样的文章:棕兔成为本届嘎纳最大的丑闻。
日本投资商血本无归。
Vincent Gallo羞愧难当,承认《棕兔》是“灾难”。
城中媒体争相嘲讽:凡是参加过本届电影节的后代子孙们都会津津乐道地回忆:放《棕兔》的那晚你在场吗?
建议组委会为这部影片发行纪念币,并每年举办‘棕兔’聚会。
云云。
吃惊。
继续观看的时候,心境竟发生些微变化。
人啊,不受影响就那么难么,坚持喜欢一个“灾难”和“丑闻”就那么难么。
看完了,我承认后面部分没有前面好,我认为前面出色的铺垫所推出的那个主题不那么具有说服力,可是如果中间没有去搜索那个关键字,我又会如何评价这部电影呢?
现在的我已经无从知道了。
我要说我喜欢Vincent Gallo的爱情观。
一边看他带着伤痛穿越美国,一边在想石康曾经提到的他对爱情的渴望,他对那种蓝血爱情的渴望,艺术,贵族血统和高尚,这是他在爱情中期望的。
而我为Vincent Gallo的草根爱情心动。
当他丧家犬一样的蓝眼睛忧伤地盯着一个姑娘,当他在那些破败的汽车旅馆房间里思念着一个姑娘,当他一句话不说地停下亲吻一个陌生的姑娘,我为他心动。
看过一个女演员说过一句话,她说她看所有的电影,她说没有一部电影是真正坏的。
我愿意相信这话。
我愿意告诉Vincent Gallo,用整整100分钟去讲述一个男人的心痛怎么也算不上是丑闻,在那些每年千百部毫无诚意地生产出来的垃圾面前。
05年一月的时候写的,算起来看这片是两年前的事情了要说的是文森特·加洛的棕兔关于加洛加洛16岁离家出走,带着三箱从打工的杂货店里偷来的罐头食品,只身来到纽约,肮脏富饶的彼岸之城,正值"Downtown New Wave"时期,加洛便整日泡在俱乐部里,和纽约的地下艺术家们混在一起。
1978年夏天,他在欧洲流浪,得意地发现自己竟然可以靠画画为生。
回到纽约,他住进小意大利区,被自己朋友制作的8毫米影片深深震撼,并开始制作超8毫米短片,进行绘画、雕刻创作,写诗,在电视剧和地下电影里频频露脸,还尝试着在音乐方面有所作为,他甚至曾经参加过好几个乐队。
他觉得绘画才是自己最想做的,他在斑驳的金属薄片上作画,那些作品看起来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文物,如他自己所说那是他自己记忆中的隐喻而已。
他在一段时间内还痴迷摩托车赛车,据称因为危险性实在太大,才决定干脆当演员。
1983年,艾力克·米歇尔在《The Way It Is, or Eurydice of the Avenues》一片中不仅给了他一个角色,还让他负责为影片配乐,结果竟然使加洛得到了柏林电影节的最佳音乐奖。
直到90年代,文森特·加洛开始浮现在银幕上,虽然大部分时间仅仅作为配角以谋得生存的资本,但他的身上有着一种天然并且强烈的存在感,像是简方达那样让人过目难忘,还是渐渐吸引了相当部分影迷的注意。
直到98年,推出了自己编剧、导演、主演、并配乐的黑色喜剧《水牛城66》,才开始将自己的才华展现在世人面前。
叫做巴德·克雷的一名摩托车赛车手,文森特·加洛本篇中的影子,5日的穿行,赶往下一个比赛地点。
与其说是不断寻找的5日,倒不如说是刻意丢失的5日。
如果说长川河谷彦在《青春杀人者》的最后为执念所困,不顾一切的出逃,而巴德,巴德·克雷——在村上的小说中即 在世界尽头中没有丢弃自己的影子并为之所困的人,则是为了能拼命留在过往而徒劳的出逃,并借此不断丢弃或者寻找亦或者是制造曾属于自身的那一部分。
为了摆脱而出逃(遗弃),徒劳的狂奔,到头来却依然走向可悲的过往,为了安抚可悲,又不断的制造(找寻),注定的悲凉。
每次邂逅一个女子,巴德总是失望的开车走开,留在背后的是自己的残肢断体,悲伤被完整保留。
加洛在那辆破旧的货车的驾驶座前消耗掉了相当可观的胶片,树木、草坪、电线杆、路灯、悲伤的云层以及过往的风……一切都是刚刚制造的,却又飞速的被卷往摄像机之后。
怎样的风景,通通消失,对于巴德,眼前的都已是过往,真正的过往,却永远在眼前。
被风吹乱的头发下面,是永远再无法看清现实的眼睛,浸泡在过往之中,多年一直未曾醒来。
拖着影子行走,或是被生生割裂分离的影子,都无法存活空无一人的世界尽头巴德在空旷荒芜的高速路旁狂奔,驶向无的深处,阳光刺眼,耳边是马达嘶鸣及风的无力呜咽。
一场注定没有结果的逃离,去无方向。
影片随主人公的时间发展,如河流平静舒缓,有忧伤的歌。
这是加洛虚构的一个世界,除了过往,巴德一无所有,如那段在干涸的盐湖中骑车狂奔那一段所暗示的,整个世界一望无际空无一人,阳光下灼热而荒凉。
只是带着影子,漫无目的地朝向远处的幻影。
棕色的兔子仅仅出现了两次,实际的意义已经失去不复存在,在这里变成了一个不具实意的象征:过往,以及巴德本身——便可理解巴德所想摆脱存在的非实际(或挽留不存在的实际)之物的徒劳和矛盾。
水牛城66 相比,没有所谓拯救,也许这所谓之物从来没有存在过。
真正存在的,似乎便是那出现在加洛的脑海中荒芜苍白,没有生气的干涸盐湖,之上只有风,以及阳光下摇曳的幻影。
一开始我就把巴德恨得牙痒痒的。
这个男人,无辜而迷茫地看着眼前守着小店铺的女孩,央她随他去加州。
"please..please..",他像个孩子一样虚弱地吐着含混不清的恳切,分不清到底是谁要带走谁。
说实话他长得颇为动人。
可以滴出水来的清澈绿眸,鼻子很高,嘴唇柔软,散乱的黑发遮住额头和双眼,再加上摩托车手的身份,野性和天真的双重气质,很难不让女人动心。
于是他用五分钟拐骗成功,用五分钟赞美并亲吻女孩的面容,再用五分钟把她扔在路边。
……看到这里我很想抽他耳刮子。
镜头继续不知疲累地在公路上奔驰。
早晨,天灰,华灯初上的娇媚,一个人的琐碎联翩。
然后是没有分寸没有节制的回忆。
他不停地回忆Daisy,他爱的女孩。
原来他种种的恶劣行为是为了忘记她,或者是重忆她。
一次又一次天怒人怨祸及池鱼的自虐。
后来他看见一个妓女,娇美的容貌,丰满健康的四肢,蜜一样的眼神。
关键是她的坠子——Rose,和Daisy一样美丽的花。
他又打了个弯,迟疑地邀妓女上车,但最后还是礼貌地请她下车,什么都没有做。
付钱。
种种磨人的公路终于到了尽头,他来到了曾与Daisy住的房子。
谁也不在。
回到旅馆后Daisy突然出现了。
这时才知道,Daisy早已经死了,死因之一可能有他的不知深细仓皇出逃,从而失去拯救她的机会。
看到这里才恍然大悟。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他的纤细敏感,他的善感多愁,他的多次眼泪失控,他无机心地逗弄宠物所的动物,他似乎永远也失眠的面孔,他不停地邂逅女人再忘记她们,他嗫嚅而断断续续的谈吐……种种原因只有一个,他爱的那个人永远也不会回来了。
他选择性的遗忘最关键的情节,但是依然不能改变这个事实。
于是比起失恋的女人,他更象一朵娇嫩的花。
花瓣娇柔,茎叶瘦弱。
露水遍布,因风飘折。
比女人更易挫,拔掉泥土,马上风化而死。
可以去讨厌他,鄙视他,但却不能否认:——花朵在风的摇曳下是多么的楚楚动人啊。
by ear2005.3.10
下载比不上看碟没有字幕 声音太轻文森特加洛是个文艺中年准确来说 我是先听了原声大碟才看的片 片子也没有看完音乐很美 来自独立地下唱片公司 封套是口交 爵士 民谣 没有歌词文森特加洛的眼珠是没有感情的他一再的透露出自己喜欢口交的倾向 两部电影都是甚至在网上拍卖精子ck model,导演,演员,音乐,画画……这样的男人便是纯种的文青ok 即使这样 我还是被征服了我承认我看这些电影只是为了看他他电影里的女人 都只是满足他内心欲望而生的道具 活生生的充气洋娃娃而已
这又是一个关于记忆与遗忘的故事。
2004年秋,在我即将战胜我有生以来所遭受到的最艰巨的遗忘之时,《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差点将我打败,要把我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
如今,再遇到《棕兔》,又是一个“永失吾爱”的主题。
大段大段的人物肖像特写,沉默、悲伤;大段大段的公路穿梭,孤单、彷徨。
似乎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遇到类似的时光,那样的不知所终,那样的无所依傍。
在孤独中与遗忘搏斗,沉默地厮杀,与前尘往事生离死别。
《棕兔》由文森特·加洛自导自演,加洛是一个有意思的人物:(以下为引用) 这个眼神中带着一股戾气的男人实在有一副令人过目不忘的面容,而他那丰富多彩的经历也同样独特。
加洛16岁离家出走,带着三箱从打工的杂货店里偷来的罐头食品,只身来到纽约,赶上了这里的Downtown New Wave,整天泡在俱乐部里,和纽约的地下艺术家们混成了哥们。
1978年夏天,他在欧洲流浪,得意地发现自己竟然可以靠画画为生。
回到纽约,他住进小意大利区,同时开始制作超8毫米短片,进行绘画、雕刻创作,写诗,在电视剧和地下电影里频频露脸,还尝试着在音乐方面有所作为,他甚至曾经参加过好几个乐队。
他觉得绘画才是自己最想做的,他在斑驳的金属薄片上作画,那些作品看起来像是出土文物,他说这是他自己记忆中的文化隐喻。
他在一段时间内还痴迷摩托车赛车,后来因为危险性实在太大,才决定干脆当演员。
1983年,艾力克·米歇尔在《The Way It Is, or Eurydice of the Avenues》一片中不仅给了他一个角色,还让他负责为影片配乐,结果竟然使加洛得到了柏林电影节的最佳音乐奖。
不过转做演员的加洛直到90年代才在银幕上大放光彩。
从库斯图利卡的《梦游亚利桑那》到比利·奥古斯特的《精灵之屋》,虽然他只以配角出现,但这个带着一身与好莱坞正统格格不入的邪气的演员总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他较少接演主流的商业大片,喜欢在那些独立电影中施展他的表演才华。
他在《葬礼》《安杰拉》等影片中,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
他具有一种很强的特殊存在感,让人忽视不了他哪怕是片刻的演出,这种光彩甚至完全令其它演员黯然失色。
虽然对他来说,表演不过是一个能够获得切实报酬的工作,还远远无法满足他的创造激情。
所以,他当导演也是顺理成章。
1998年,加洛推出了黑色喜剧《水牛城66》。
虽然他说制作该片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有机会与克里斯蒂娜·里奇演对手戏,但这部由他一手包揽编剧、导演、主演、配乐的影片还是全方位地显示了他的才华。
而且影片颇具自传的因素。
Vincent Gallo绝对是自大狂,说什么导演、编剧、剪辑、摄影、作曲集于一身,其实样样都不行。
以前认为韩国的那部《骆驼》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05127/是我看过的最差电影,但看过这部后,才知道这部才是 。
2024.6.22 第六次看很两极化的电影,加洛的这部和《水牛城66》相比少了些花里花俏,剧情严肃至极,每一个镜头都是浓郁的情绪(被虚无彻底吞没)
闷骚男在路旁摘了紫罗兰、百合、玫瑰,但他最想要回的是菊花。
真是寂寞的人啊。Gallo真是全能的电影人啊,连摄影指导都兼了——纯粹的作者电影哈,压边构图非常有特点。音乐用得很好,刻骨铭心的寂寞通过软弱的赛车手这一路悼亡之旅展现。那场H从调度到剪辑都做得极好,结尾略欠一点。言而总之,看这部“极简主义电影”需要心境。
我们交叠的发丝。ps好大..
又是一部拍摄于新世纪但属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作品,直系祖先显然是《双车道柏油路》但个人观感来说这部要好太多。那场充满争议的咬戏因为加洛既要演又要通过遥控器来掌镜,产生的失真效果可以说是意外之喜。首发限量蓝光导演签名版,买的真值
是在一个名为真枪实干的情色电影的片单中找到的 看完之后发现这根本算不上是情色片 文森特加洛连背影都显得非常孤独 拥抱时的背影 接吻时的背影 独坐在床边的背影 整部电影里似乎只有他一个人
文森特加洛 风格依旧个人化严重 粗糙实验又美丽
一个男人的流浪。(九十分钟版)加洛是个完美主义者,精神洁癖很严重。加洛是个“可怕”的人,一个人拍了整个电影。加洛是个诗意的人,敏感而又温柔。加洛的公路片儿,有种罕见的孤独感(诗意的孤独),一部自传体电影,拍给自己的过往,自然有人喜欢有人讨厌。就冲导演这么真诚地把自己的内心展现给大家,它就值得被推荐。
4倍速
为什么剧情介绍写着噱头...晕倒还行啊,挺简单的故事对我出动不大..晕倒...不过我支持独立电影...我脑海独立电影的概念是私人的电影...汗一个
小众小规模小成本 但我用5星结尾 不解释
超级闷,无聊乏味的电影。
同类于水牛城66,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亲近的无望,相比于那部作品来说,这一部要更加的冷漠和隐忍,影片大部分时间都是沉默的,对白极少,似乎暗示沟通的无力和情感的空白与荒寂,最后对于女主角结局的交代使得感情得以升华。加洛绝对是一个自恋的影人,充满了自我意淫的高傲和自赏。
呕!!!!!!!!!!!!!
我想回到过去,回到你最爱我的那段日子里。
这类电影的共同点是,如果看得你心烦意乱、不知所措,那么它就赢了。
I wanna suck ur dick,Gallo.
妈的。
摄影不错
Gallo is HU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