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高一上学期时看完的《悲惨世界》,距离现在已有三年之久了。
而今看完这个25周年演唱会版时,内心多存留下来震撼与感慨。
无论是在演员们的演唱功底上和灯光场地的配合上还是服化道上都是带给我一种全新的感受。
不过最令我感到可惜的是这场演唱会表演过程中没有展现出珂赛特与冉阿让之间的父女情,表演珂赛特的女演员多表现珂赛特不满她父亲,违抗她父亲的一面,从而把珂赛特刻画成了一个自私,不知感恩,不懂得理解父亲,恋爱脑,一味的想着仅有一面之缘便一见钟情的“爱人”。
她和冉阿让的关系完全没有互相支撑,彼此深爱的那种不是父女胜是父女的感觉,倒像是侄女和她只过年去串过几次门的大舅一样。
作为女主角来说她的角色刻画甚至不如女配爱潘妮。
要知道原著中维克托.雨果可是花了好大的篇幅去去展现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
这方面真的让人感到一种违和,导致我一看她和马吕斯的对唱我只想跳过。
女主角的选角也不尽如人意,珂赛特从小在修女院里长大,她接触到的多是温和,安静的修女,在书中她的性格也是对外腼腆安静的,而非演唱会中的女演员一样脸蛋圆润,性格开朗活泼。
马吕斯也是,在原著中本来就讨厌他,看完演唱会更讨厌他了,尽管有宏大梦想且投身与革命但是自私,伪善,恋爱脑的一个男的。
(和我本人有关,本来就不喜欢那种所谓一见钟情且为对方要死要活那种桥段和角色,觉得很是虚假。
) 在里面饰演沙威的黑人男演员倒是很是稳健且别有一番魅力。
而德纳第夫妇的表演很是有感染力,更是让人感到欢乐与有趣。
作为书中的“反派”之一,在这场表演中則削弱了他们的丑恶感,增添了滑稽感 。
这其中当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演员在舞台上演唱时真的让人跨越过时代感到了那个时候人民的愤怒与苦难。
最后当故事完结时,最让人惊喜的是这次演出请来其他的知名的出演过《悲惨世界》的剧组,当他们一起合唱时真的令人感到震撼。
正如《悲惨世界》“原作者”赫伯特·克雷茨默所说的一样“我们聚到这里是因为我们爱悲惨世界”。
我为什么看完这场演出也是因为我爱《悲惨世界》。
我记得小时候看CCTV音乐大奖赛,里面有人文知识提问环节,记得有一个问题就是《悲惨世界》的男主角是谁,可是那位漂亮女歌手尽管嗓音嘹亮却答不出这个答案:冉阿让。
不得不深深佩服雨果能写出这么一个伟大的故事原型:为了小外甥偷面包被劳役的冉阿让保释后被神父收留,他却偷了祭祀的圣物逃走,当他再次被捕时,神父为他辩解“他还忘了剩下的这两个烛台”。
我的天呐,就这么一个关键事件就足以塑造出一个圣人的后半生了,它是那么充分可信,我们都愿意临幸在这神的普泽之下。
之后的情节其实已经退居幕后,无非是冉阿让答应为芳汀抚养女儿珂赛特,而珂赛特陷入了马吕斯、爱波宁之间的三角恋,大背景则是反抗者的革命战争,最终冉阿让救下马吕斯,并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自己回到天堂。
属于在前提事件充分情况下的自然发展。
这个时候唱段就立于显著位置了。
好听、朗朗上口、辉煌大气、细腻感人,我觉得这些普通的形容词都完全无法形容这些伟大的旋律,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动机主题,并能把干净利落、精准到如同钻石的词嵌入其中,歌词已经做到了反映人物性格、推进故事情节之余还如此诗意唯美激动人心的作用。
而旋律线在歌手们不同气质的演绎下不断交织、对抗、生发,犹如生命线一般。
正义宏伟的冉阿让、高亢嘹亮的安卓拉、威严霸气的沙威、温柔坚强的芳汀、天真单纯的珂赛特、痴情醉意的马吕斯、机灵聪明的Gavroch、性感揪人的爱波宁。
为什么每个人都那么鲜明,和他们自己的声线、唱段完美融合。
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去评价这部音乐剧了,只能说是完美吧。
25周年上 时长1:23:171815 土伦监狱“look down”第一声低吼,其实就是最底层人民的忍耐,为什么没有说是他们是犯人,因为想冉阿让只是偷了一个面包的人大有人在,除了每日非人的劳动,只有一些简单朴素的愿望“don’t lookem in the eye”“sweet jesus,hear my prayer,sweet jesus doesn't care””I koow she will be ture”真正作奸犯科的人并没有受到更严重的惩罚,他们只是一群被遗忘的人,最卑微的愿望是求死不能和出去以后再也不回来(方舱同理),希望爱的人还记得自己。
真正被投狱的都是无权无势的人“24601“ 沙威送来黄票证件,并不意味他19年苦难的自由,而是”you will starve again”沙威捍卫的是法律,抛开一切情理的冷硬,只有这样说服自己才能成为一个只执行不判断的国家机器,所以选角色为black也更加突出了这一隐喻—--即更加遵守现有社会的规则一丝不苟,才能更好的活下去,久而久之只能强制自己坚信的东西,这也是后来为什么发现自己坚守的法律不过是虚无缥缈时,作为坚守旧秩序的拥趸,沙威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跳进塞纳河。
可怕的事件都是从只叫编号开始的“冉阿让”经历了19年苛责对待,第一次感觉到呼吸,清泉蓝天,原本善良的他却处处碰壁,被所谓的“same as honest men”打压欺辱到无法生活。
这就是自由?
但是监狱过往如影随形,这就是law?
拿着黄票向过街老鼠,这就是law?
被同样底层的人践踏如粪土,这就是law?
冉阿让认为,他们才是罪人!
他已经学会了恨这个世界。
善恶在一瞬间,你也只是一个受尽凌辱的人“神父”唯一轻声细语充满温柔的歌者出现,在这之前都是熵增不断,温柔教化偷走银器的24601,告诉他我们同样都是苦难的人,更应该彼此帮扶,自己并不富裕但是希望能赎回你以前的罪恶(此处每次必然泪目)
虽然宗教是最大的骗局,但道德不是“教堂独白”在黑暗和光明之间,24601向前走控诉,向后走犹疑,在话筒和话筒之间焦灼踱步(电影版本是跪在教堂中)各中纠结只有自己多年的耻辱能感受,19年的苦难最后化为对神父的感恩,感激他天父般的善意,救赎了24601,让他知道还有另一条路可以走,从此他撕掉代表耻辱的黄票,(电影中是在山顶)磅礴轻易收走你的全部鸡皮疙瘩”who am I “ 他是重生的冉阿让!
世界名画《撕票》名场面华彩:24601--神父独白—撕黄票 1823 蒙特勒伊市《at the end of day》当代社畜之歌,应唱背诵全文。
和两个世纪前的工厂工人并无二致,没有任何意义只是离死亡更近一天,在底层与底层之间斡旋厮杀只为少得可怜的面包。
男工头和厂女工鲜明对比,芳汀出场只能证明男权系统下女性生存空间严重被压迫,也只有底层知道如何精准扎心另一个底层。
个人不认为雌竞情节厌女,社会达尔文主义应该是每一个人的敌人,你不能要求一颗种子被去掉核还嘲笑他它长得不直。
而是警示自己若持续压迫女性空间,若生存变成抢独木舟,若女性无法互相支持,这种令人心碎场面会再度上演。
”诋毁一个女人只需要造谣她的私生活混乱“三百年前就已经是如此。
而此刻冉阿让重新做人成为市长和工厂主
别卷了,命要紧《I dreamed a dream》经典唱段!
芳汀回忆年轻时候,年轻是最大的恩赐,那时候随心梦想,从不设防,无歌不唱,无酒不尝。
但是单纯如芳汀,像大多数没被开蒙的女性一样,遇到无良男人并被玩弄的几率为99%,没有人会负责,只能毁了自己的一生,好像身为那个年代的女性,只配拥有年少summer love之前那短短的时光是幸福的,用来回忆的,之后的所有日子都是被风暴摧毁的破屋,生活也只能是缝缝补补,“so different now from what it seemed,now life has killed the dream”
本来并无过错 但余生只剩回忆《lovely lady》女性群像,没有用“妓女“二字是因为维多利亚时代女性除了在家依附于男人,唯一出来工作的方式就是作为性工作者,《名姝》同理,更别提永远在革命期间的动荡法国。
芳汀的骄傲被践踏后跟着一起唱了起来,“you are no grander than the rest of us”命运已经一脚把你踢到谷底。
预示着从内心深处的放弃,放弃成为decent的人,放弃与世界的对抗。
之后的唱段演员处理的很好,声线变化成loudy和眼神中的凶光已经与老鸨无异。
悲惨世界摧毁芳汀,但是拯救了冉阿让,这不过是上帝随机洗牌,sweet jesus doesn't care。
男人笔下的女人不是林冲娘子便是潘金莲,是男人眼界不够。
只有女性才能写出真正的女人《who saw what,and why,and where》沙威再次出场,从唱段逻辑来看,他并不关注事件背景,只相信所谓decent men的证词,不相信芳汀的委屈。
这和现代网络语境生态一样,所谓正人君子从街头走过,听不到妇孺的哭声。
权力和金钱是唯一春药,让不愿意看到真相的人持续高潮跪舔,贫穷成了最大的罪过。
“honest work,just reward that's the way to please the lord”也是他的人生哲学,是支撑他不听不看的唯一支柱。
希望每个国家机器都能反思一下,请看一看周围已经“消失的附近”。
装进套子里的人《But,Monsieur Mayor》冉阿让和芳汀对唱时候又一次泪目,此时的冉阿让一张口,眼神和温情都如当年神父帮助他时一般天赐,芳汀此刻已经无法相信任何人,如同年的他。
历史没有必然,只能是有人在努力改变,才有可能出现改变,否则人性和环境一样,就会不容阻止的倾倒。
现在他要尽自己最大能力来帮助芳汀这个被命运摧毁的美好生命。
此刻,人性再一次扭转,最强力的冲突即将上演!
难得的是,冉阿让做到了和神父一样,可以对更弱者轻声细语,极尽所能的帮助
名场面,解放你的鸡皮疙瘩, 对决开始!
30:17 才三十分钟就哭了两场了,已经没劲儿了。。。
观影顺序:电影版《悲惨世界》,不才2012年粉过安妮海瑟薇,电影版也是一出来就看了三遍。
有些背景布局,剧情补充,演员看起来也不辣眼 《大悲25周年》洗洗自己的耳朵。
纯纯的片段欣赏,每一首值得反复观看。
走不出去了(10周的也很好但是个人更偏爱25周)反复观看十年了羡慕那些从小就有自己喜欢唱段并能上台表演的人,LMM说自己启蒙是大悲,很多演员出道前都会选自己的唱段,真正热爱表演和舞台,一人一首启蒙。
打心眼里羡慕。
上周先看了电影版,着了迷,又看了bbc的剧版,发现有剧场在放映25周年演唱会版,就立马去了。
短期看了三个版本,就难免在心里做一点比较。
对于我来说,更喜欢电影版,电影的表现形式,注定它有更连贯易懂的剧情,感谢电影版让我着迷,才有了看剧看演唱会看原著的热情,甚至希望许愿有天能去看现场。
肯定是演唱会版最牛逼~感染力真的绝了,演员全情投入,功力强悍,片子时长近三个小时,现场肯定更长,演员可以保持高质量的声音状态和情绪状态,真精彩。
其实,我觉得电影是一个很好的引子,而且看了演唱会版本就觉得电影能做到这一步也很厉害,所有的歌都有,个别电影里可能有改动,删减,演员阵容也很强大,画面等弥补了演员演唱上的不足。
而bbc的剧版,更偏重叙事,不唱了,叙述了更多的细节故事,芳汀的情史,马吕斯的爸爸、爷爷,德纳迪,冉阿让逃亡时抢劫的小男孩,让人物更饱满。
25周年演唱会版,则主要靠灯光和演员,最考验人最难,如果不是看了电影版,我可能无法靠音乐串起剧情(顺便好奇下现场音乐剧是怎么表现呢,换不换舞台布置?
)悲惨世界打动我的地方有很多,不得不佩服,雨果对于人性的刻画,一个个复杂充满血肉的人物,跃然纸上。
说说喜欢的几个人物在不同场景的演绎。
冉阿让:电影里最喜欢的是冉阿让面对主教的救赎,自省的那一段,赤红的双目,让人动容,难以忘怀,看着他的眼睛我就忍不住流泪。
25周年最喜欢的是为马吕斯祈祷那段,bring him home略带空灵的声音,饱含虔诚与怜悯。
沙威:本来挺喜欢电影版沙威的表演的,看了剧版对沙威变成黑人,有点别扭,看了25周年的才明白为啥有不少人不满意电影版沙威的唱功,确实电影里唱的不如这个。
这个沙威也是黑人。
不知道原著里沙威是什么样子。
影版的他唱的可能不够有力,但我更喜欢影版沙威。
艾浦尼:影版和25周年版是同一个演员,电影里就对她印象深刻,这种卑微的,纯洁的,苦涩的单恋让人心疼。
非常喜欢她的演绎,电影里最喜欢的是影版雨中的那段。
孤独无助的痴心少女在雨里游荡,让人心酸。
主教:看了25周年的才知道影版的主教是85版的冉阿让。
结尾的四个担任过冉阿让这个角色的卡司,合唱,真是震撼心灵。
其中影版主教唱的,bring him home,一开口就给跪了,有点颤抖的嗓音,将那种对上帝的乞求,对晚辈的怜爱,表现的淋漓尽致。
马吕斯爷爷:喜欢bbc剧里的爷爷,这是bbc剧里唯一喜欢的角色。
一个慈爱,倔强,可爱又可怜小老头。
电影版的小乞丐:长的好看,声音好听,无论是坐在马车后面唱歌,还是在街垒唱着little people的他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人物性格和年龄、邻家弟弟形象反差极大,这种反差让人印象深刻。
芳汀:整体最喜欢25周年的卡司,唱的非常动人,I dreamed a dream。
眼睛里的情绪,声音里的感染力,非常有画面感。
对安妮海瑟薇最难忘的是她在玻璃工厂被工友夺信时候的表演。
不知道为什么印象非常深刻,这段来说,她的比其他版本都好。
珂赛特:这个唯一的幸福,整个悲惨世界唯一的希望的人物设定,注定她让人只能希望,难以特别喜欢。
没有喜欢的,只有讨厌的,讨厌bbc版的她,感觉太任性,太作,为了爱情迷了心窍……德纳迪夫妇,出场就收获了很多掌声,能看得出,他们真的很受欢迎。
在看25周年演唱会版本的时候,也确实觉得这算是整部剧里难得的轻松时刻,虽然无耻,但又有些可爱,但奇怪的是,电影里的德纳迪夫妇并没有这种效果。
不知道哪里不一样。
看25周年版,他们把之前的剧组都请到了现场,四代冉阿让共聚,合唱,能看出每一个人都是真心爱这部剧,剧里的角色。
还请了演了校园版的学生来现场。
从这里面能看到两个字——传承。
突然有些羡慕,又有点心酸,国外的这种传承,是我们所缺少的。
他们的这种文化传承,在于通俗好操作,没有多高的表演限制,照这架势,这普及度,再流传百年甚至更长不成问题。
中国好东西也很多,技艺、文化等等,没有合适的土壤,或者说是不赚钱,传男不传女等等复杂原因,形成了今天的局面,我们如果也有这种高普及度,谈得上传承的文化输出该多好啊。
果然我更喜欢这一版!
😂以下是一些观剧的小想法,又超字数了,放长评里:●演技真好!
一开场就被冉阿让和沙威镇住了。
●沙威真有气质啊!!!
●这版添加了更多互动。
情节过渡更自然了。
当然,我也看得更投入进去了!
(10版那版我确实一开始看着不舒服是因为感觉没有“剧”的感觉😂)●再说一遍!
演技真好!
都好好!
从前面开始就泪目好几次……●小珂赛特好可爱啊!!!!
声音也好甜啊!!
●酒馆老板我更喜欢10周年版的😂●小G我也喜欢10周年版的呀●珂赛特和马吕斯的相见真好!
哈哈哈!
演出那个戳到的感觉了!
😂😂😂●马吕斯没有10周年版的深情啊……而且感觉唱功不太好的样子……😂感觉他像流行乐的唱法。
○我不是挑剔……我……😂我听见马吕斯唱歌也跟着费劲,总觉得他唱的好累啊……😂(有些奇怪为啥选他当马吕斯😂毕竟需要马吕斯唱的地方有很多)○唉……马吕斯的唱功甚至让我出戏了……😂这剧这么好!!!
我竟然出戏了……好气😂○10周年版的马吕斯特别深情,甜的冒泡泡那种😂但是当时是觉得看起来不像年轻人。
这版是挺年轻,但是……哎😂
初中的时候音乐老师给我们放12年的电影版来看 但是那个时候我们看完后都只记得住一个“Look down!” 没有理解到它的精彩今天生病请假在家也小资了一把 看了看舞台剧 我贫瘠的语言已经说不出我内心的触动最后幸好察觉到长达20多分钟的谢幕肯定不简单 没有离开 见到了四世同堂冉阿让 感谢雨果 创造出这样的史诗更要感谢现代科技 让我们在家也能看到这样精彩的作品这样精美的配乐和唱功 剧本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即使没有电影版精致的画面 音乐剧版本虽然删除了很多内容 很难凸显出原著中的“悲惨” 但是电影这种艺术体能够创造的震撼人心的感觉是任何文学作品都无法达到的每每见到这么精彩的作品 我都感慨不枉白活一场 活着不一定是要赚更多的钱 吃更多的肉 住更大的房子 有更好的物质生活 我们是人 我们有着美好的精神追求 这就是人和野兽的区别
今天举哑铃的时候重听Les Miserables,大感动。
和两年前第一次听时的区别是,我已不会把是否为Fantine之死流泪作为判断好人坏人的标准。
尼禄也会在看戏的时候流泪。
剧中人美好而值得同情,生活中的人同样值得同情,却各有各的丑陋。
观众们被自己的善良感动,回到生活里依旧呵斥下人。
现实主义的幼稚之处大概就在这儿:它把社会的丑陋指给观众看,却没有把观众的丑陋指给自己看。
没想到10年的演唱会,拖到22年才看,当初也有来广州巡演,是“贫穷”限制了我。
这不应算演唱会,应该归属音乐剧,虽然剧的成分少,但演得部分多。
我是在包饺子的过程中半听半看半唱,不知道以后在看悲惨世界是否有股饺子味,或是吃饺子的时候有股悲惨世界味,喝着醋、嚼着蒜,高歌I Dreamed a Dream。
《悲惨世界》从我高中看完至今,都是我最喜欢的西方文学,能和我最喜欢的东方文学《红楼梦》相媲美,《悲惨世界》的音乐剧是我最喜欢的西方戏剧,这也能和我最喜欢的东方戏剧《暗恋桃花源》相媲美。
《悲惨世界》是艺术性与人民性最好的结合,人物群像、底层生境和时代洪流都真实地投映出来,如同亲临那个法国乃至世界最辉煌的时代,让我不由得再次回望全球的60年代。
未曾想到《悲惨世界》的音乐剧才25岁,如此年轻而充满活力,主创依旧在世。
剧中大部分唱段堪称神作,旋律优美而朗朗上口,文辞华丽而合辙押韵,当初看完全明星的电影版后,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I Dreamed a Dream、In My Life、Look Down等在脑中盘旋萦绕,不时溜出嘴缝,特别是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最初听到在街垒上挥舞旗帜齐唱这首歌时,便感动和激动得一塌糊涂。
25周年的演唱会(音乐剧)让我重温初看时的兴奋和愉悦,到最后数代音乐剧艺术家们的安可,才是我在这最深刻和最新奇的体验,看到了传承和热爱,感受到了历史和时代赋予《悲惨世界》的意义和力量。
真正的伟大是建立在多数人的热爱和付出之上的,雨果的《悲惨世界》是法国人民的《悲惨世界》,未来也将是世界人民的《悲惨世界》。
迄今为止,给我印象最深,感触最深的经典名著就是这部了。
小时候是小说,难得一口气读完三本,如痴如醉,感叹其宏大叙事和细腻情感的调度配合。
长大后,看了电影,让我重温了故事情节,对塑造的人物有了更形象的理解,也重新理解了一个人的自我救赎之路有多么艰苦漫长。
现在又无意看了这部歌剧,真是被艺术的感染力所折服。
虽然是录制的视频,但演员的唱功及表演既专业又走心(马吕斯扮演者除外,看上去有点嫩,表情有点用力),与现场交响乐队配合的天衣无缝入情入景,再加上现代的灯光与摄影,绝对是一场绝佳的试听体验。
只可惜没机会去现场去沐浴歌剧魅力,涤荡身心
大悲之所以能成为传世的经典。
就是因为它完整地表达了雨果在小说中想要表达的东西,音乐剧忠实地体现了原著对人性的描写,对人文社会的描写,没有单单拘泥于一个角度,一个单独的层面。
它完整地表现了人性的复杂矛盾,社会的冲突对立。
顺从与抗争、真实与谎言、天真与叛逆、忠诚与背叛、热血与冲动、律法与自由、民主与专制、革命与守旧、宗教信仰与社会法治,面面俱到,客观翔实,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你很难片面的从某一方面去评价一个人的好坏。
人性的幽深复杂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版最经典的就是沙威了吧 还有参演电影版的艾潘妮
演唱会,不完全算是音乐剧,心累。
比10周年版差太远了
最后各国冉阿让合唱Do you hear the people song 太经典了
太赞了
挺好的,是我俗了
不好,首先是时长的问题,有些歌写得太水,之后只想听cut了,本来雨果的人物就写得很平面,还没有在上面进行改进,导致很多人物冲突非常卡通图片化,属实遗憾。全场最佳on my own,终于有点像人的感情了。
美轮美奂的一场演唱会(音乐剧)+bonus,悲惨世界,大银幕看起极尽震撼,维克多雨果旷世名著的基底,非常精彩的编曲,超强的歌唱演绎,主要人物独白唱的催泪,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宽恕,救赎,爱情,友情,自由,解放,那些真正能引起共鸣的伟大及崇高的能量!现场看一定会感染到哭成泪人的吧。
全程激动到不行。。
小神马请你出门左转 看看球球是什么水平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英雄赞歌
终于在大银幕完整看完了此剧,非常震撼,演员、音乐、灯光都很一流。结合当前舆论宣传导向,此剧应更名为《悲惨世界之巴黎暴徒,支持巴黎警察》
看完十周年之后回来二刷 五年前一刷的时候那么喜欢这版现在感觉像犯了罪🚬【看两版对比就知道appearing effortless is a virtue
看过的音乐剧不太多,真觉得挺一般的。。。之前看过的《猫》《歌剧魅影》《汉密尔顿》都能很投入的欣赏,这个直白的说唱的不怎么好听
比10周年版更出彩的是谢幕以及学生演唱部分。英国的19岁以下学生已然能够表演悲惨世界了,真是个美好的世界。
大家是不是都评成十周年版了?这个版本简直全程车祸现场。直到结尾处十周年的大咖们重新上台,舞台上传出来的声音才能听了。
25版的阿让,马吕斯,珂赛特都太不好。
之所以选择10周年版的《Les Misérables》而非最近的25周年版。原因很简单,25周年版的芳汀同学的演员长的实在是令人不敢恭维。
4.5。旅店夫妻太讨人喜欢了,游刃有余。Nick Jonas美式流行口音太好笑,大概当年很火吧。当老版演员登场合唱,才发现25周年的冉阿让有些过分完美稳当,Eponine缺少点放荡不羁。不论角色还是演员,前赴后继的力量太动人了。
Earl & Lea唱得太好了!~…还有Alfie飙高音!~…I Dreamed a Dream眼泪打转Jean Valjean & Javert二重唱炸裂!…Nick违和…Norm还挺好看的!~…最帅的在无名配角里★给encore对有才华的可爱老爷爷毫无抵抗力!~…我要抱他、亲他(、举高高)!~…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有生之年一定要看次现场!~…